樊式家谱的起源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 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杨氏家谱字辈如下:
重庆: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
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
湖南: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扩展资料:
杨氏典故〖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
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
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杨氏
-杨氏家谱
❈❈
一、孟氏简介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纷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二、孟字来源
孟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孟者,长也。从子皿声。
三、孟氏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其子孙以其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
2、出自姬姓。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弑君篡位失败逃到莒国。后于抓回途中自杀。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共仲虽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轲为得姓始祖。
3、少数民族本有之姓。
细说百家姓之孟姓
四、孟氏郡望
郡望:孟姓郡望主要有江夏郡、洛阳郡、东海郡、巨鹿郡等。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巨鹿郡: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陆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一带地区。
安平县:汉朝时期置县(今山东益都),属于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为该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废深州,安平县归属于定州。
五、孟氏图腾
孟是玄鸟族一支子姓的族称。上部分是玄鸟殒卵生子,下部分代表接纳的意思。传祖为鲁庄公庶兄庆父共仲,以孟为氏,转为姓。
六、孟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宗祠楹联
亚圣之裔
采卿之宗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
亚圣之宗
同上(上下联联意、联释互易)。
昌平世泽
亚圣家声
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
鹿门隐居
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孟嘉,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
孝诚生笋
廉德还珠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孟宗。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
孝著恭武
道传孟轲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
仉氏教子
孟光敬夫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
节镇荆襄
上联典指后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孟珙。
五言通用宗祠楹联
五友家声远
七篇世泽长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他的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
苦吟东野集
亲撰长春符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郊。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笃生周世季
私淑圣人门
此联为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
此联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通用宗祠楹联
教子无如仉氏
敬夫共仰孟光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佣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七言通用宗祠楹联
雄辨七扁尼父志
清诗五字杜陵心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风前落
郭泰还从雨里过
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说的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
七言以上通用宗祠楹联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雨逢郭泰大好更新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
七、孟氏始祖
1、源自子姓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八、孟氏祖训
培植心田,品行端正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和睦相邻,教训子孙
矜怜孤寡,婚姻随宜
奋志读书,勤劳本业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源流详介: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
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
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曹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随着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成公七年 (前584年)条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出使上国,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
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金+瑞-王),向楚国输诚。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
徐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虽遭灭国之祸,然此心不改,直到数百年后的秦汉时期,又以氏为姓。
灭国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吴,其中著名的如徐承还当上了吴国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师从每上袭齐。一部分西迁和北迁,入今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其余相当部分南迁。开始时迁至余长,古名涂水,《读史方舆纪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过长江,进入苏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内。这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与徐姓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区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县,余与徐相通,前文已说过。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长兴有余干山,绍兴市南有会稽山,古称(涂土)山。湖北咸宁县有涂水,入江之处叫涂口,均可以为证。此外,在江浙一带还出土过若干青铜器,其中有几件可以明确考定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县也曾出土过三件青铜器,可以认定为(余+都-者)器。
二、 迁徙分布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 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少数民族徐姓分布:
在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畲族钟姓可能为徐姓一支外,北魏时,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赢姓还是后来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时陈的大臣徐世谱即是巴族人。
徐世谱 (509—563),巴族,字兴宗。巴东鱼复(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人。世居荆州,为主帅。勇敢有膂力,善水战。梁末时为员外散骑常侍,领水军,从司徒陆法和大败侯景,封鱼复县侯,任信武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后又以抗击西魏功,升侍中、镇南将军、护军将军。梁敬帝时,为左卫将军,负责水战器具,颇有战功。陈朝建立后,历任特进、护军将军、安西将军、盲城太守、右光禄大夫。陈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时著名画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画鱼。
辽金时土族有阻卜部,后以此为姓,并转音为徐,后世士族亦有徐姓,为徐胡氏所改,也有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为赐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乐初年归附明朝,为人机警,以翻译民族文字见长,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之事,大多参与,累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指挥同知。
清代高丽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据《八旗满洲氏族通志》介绍,有徐大勇,是清初归顺清朝的,为镶白旗包衣,其曾孙徐宗顺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为六品通事官。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为徐氏,纳西族。清朝人关后,有少数满族人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
到了当代,除汉族之外,满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苗族、朝鲜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颇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温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维吾尔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东乡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徐姓,来源也不一样。如景颇族的徐姓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为“喇细”所改。在当今少数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满族居多,如徐劭、徐锋、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谦、徐宝亮、徐钦鸣、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维吾尔族有徐克尔汗、朝鲜族有徐麒锡,壮族有徐寒梅、徐学洪,回族有徐忠熹、徐万鹏、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当代分布情况
徐姓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近二千万之多,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台湾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两个地区。大陆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等省为多,上述七省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65。根据某些学者近年对北京、上海、陕西、四川、辽宁、广东、福建等七个省市 174900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473,在被调查的1133个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其具体情况是:
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243,在被调查的515个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21,在被调查的391个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调查的23795个陕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0878,在被调查的456个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调查25239个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38,在被调查的521个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调查25029个辽宁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06,在被调查的447个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调查25244个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634,在被调查的246个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调查25646个广东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581,在被调查的298个姓氏中居第37位。
参考资料:
祁县旅游不得不去的景点介绍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祁县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大全,希望能够为大家的祁县旅行锦上添花。
祁县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
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兴梵寺
地址:祁县东观镇东观村
据大殿正脊下题记“大宋天圣三年(1025年)始建西管村,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移建东观镇”。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坐北朝南,坐落在砖石结构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屋面琉璃瓦剪边。建筑面积2873平方米。斗_为四铺作出单抄,梁架结构为四椽_对前后搭牵用四柱。
聚全堂药铺旧址
地址:祁县城内东大街30号
旧址为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有东西房各五间,中间是过厅,后院为二层小统楼,占地85829平方米。为明代店铺。临街为铺面,面阔五间。
镇河楼
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处的贾令镇。这一建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这是一处自成一体的古建筑。镇河楼,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处的贾令镇。这一建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这是一处自成一体的古建筑。
镇河楼共有4层,楼体高达155米,东西长达155米,南北宽度为135米。镇河楼四周,有18根明柱,底层有一砖砌而成拱形门洞。门洞长8米,宽28米。这一楼阁式建筑,在山西省内已不多见,现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祁奚父子墓
地址:祁县城南3公里的阎名村北
东周时期晋国大夫祁奚和其子祁午(晋悼会时中军尉)的墓葬。位于阎名村北约150米,两墓东西排列,相距30米左右。祁奚墓为园形,封土高45米,直径16米。祁午墓方形,封土高32米,东西16米,南北145米。保存完好。
九沟风景区
九沟风景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距此一公里的梁村古人类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区,唐代诗人王维、温庭筠、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均出生于景区周边村庄。此处也是子洪口战略要地,史书记载,宋代名将杨延昭的兵寨就设在九沟南一公里处的洛阳村。明末名人傅山、顾彦武等曾著诗赞美此处的秀丽景色。地处平遥古城、祁县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观光性景点的中心地带。
风景区处于无污染源的万亩果园区中心位置,温度、湿度适中,水源充足,具有山上北国风光、湖区江南水乡,四周田园风光的特色,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是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近郊一块难得的观光性旅游景点的配套性风景旅游度假区。
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梁村遗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物
梁村遗址
地址: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果村村西
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区域到处可见古代陶片。村西北高崖头断面上,露出明显的烧灰层和灰坑,含有丰富的遗存物。1954年进行过调查,1955年9月5日至28日,进行挖掘,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有:陶、石、骨器。陶器有彩陶、红陶、灰陶等。型制上有罐、钵、鬲等。石器有石斧、石球、石刀、石环等13件。骨器有骨镞16个,骨凿5个,骨针2个,骨锥4个,蚌器有穿孔蚌壳、蚌环、蚌刀等。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县昭馀广场
座落在祁县古城以东、占地24亩的昭馀广场,是祁县县委县政府在今年实施“城市管理年”战略中的重要工程。广场边建有富有浓烈传统色彩的文化墙,墙上24位祁县历史文化名人的浮雕栩栩如生。广场上题为“晨”的现代雕塑,以红黄两色展现出日出东方、霞光万道的美景。一组大型音乐喷泉洒出道道水幕、股股清泉。
祁县罗贯中纪念馆
祁县罗贯中纪念馆位于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南靠著名的九沟风景区,北靠南同蒲铁路、108国道。现利用罗氏祠堂成立了罗贯中纪念馆,内陈展有罗贯中家谱、神轴以及罗贯中使用过的砚台等一批珍贵文物。
罗贯中故居位于村中,门楼牌匾《天高月旦》,为清代竹溪山人所题。村内保存完好的有贯中墓、千年古槐树、文峰塔、镇河牛,已成为研究罗贯中和游客关注的又一个旅游景点。
长裕川晋商茶庄博物馆
长裕川大院位于古城内段家巷北口,原是晋商十大财东、祁县名门望族渠家的茶庄旧址,为晋商中开设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整座大院三面临街,院内明楼、统楼、出檐走廊雄伟气派;砖、木、石雕随处可见,寓意深刻;斗拱飞檐、彩绘金装、工艺精湛。尤其是西南院门上的大型青石浮雕,高15米,宽10米,生动逼真,巧夺天工,堪称山西民居石雕之最,是国内少有的文物艺术珍品。现利用茶庄旧址创办的晋商茶庄博物馆,系统地向游人展示了中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博大的内涵,是供游人品茗、纳凉、娱乐的好地方。
度量衡博物馆
度量衡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数千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和民族的观念习惯中,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利用座落于晋商老街上的明清巨商大贾渠氏家族宅院创办的度量衡博物馆,陈列有近千件从远古至民国年间的用陶、骨、铜、铁、玉、瓷、石、木、竹等质地制做的各式尺、量、釜、升、斗、权、秤、天平、戥子,采用以物归类,以史述变,以物系用的方法,系统艺术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度量衡的产生、发展、统一、完备历程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的作用。馆内还配备有可让大家参与、体验的度量衡器具,是人们了解中国古老文明,学习度量衡知识的基础,更是游客中求趣、启迪益智的好去处。
祁县旅游必去景点
雨楼明清家_博物馆
雨楼明清家_博物馆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路南,是晋商巨族何氏的宅院,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房屋34间,是山西省内少有的四合楼院,现已投资200余万元,由私人筹办成晋商明清家俱博物馆,馆内主要陈展晋商大户所使用过的部分家具,瓷器、字画,并有名贵的黄花梨木、紫檀、红木桂元等家具,为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既可观赏,也能转让。临街二楼开辟的茶艺馆是游客品茗观赏茶艺表演的好地方。馆内并开办“好三茶艺馆”,广交艺术、收藏、摄影爱好人士,共同提高,遨游艺海。
珠算博物馆
珠算博物馆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原渠家经理院的主院内,较系统地向游人展现了目前征集收藏部分珠算资料和近千种各式各样的算具,揭示了作为晋商文化精髓珠算的博大和精深。馆内陈列着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个时期的算盘,有远古结绳记事、春秋算筹、古算书《数术记遗》中记录的十四种算法算具;其中最长的6米,最小的仅1厘米;还有较全面介绍珠算算法、算理的古代书籍,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家专门收藏、研究、弘扬珠算文化的博物馆。
晋商镖局博物馆
晋商镖局博物馆位于渠家大院以西30米,是渠本翘故居___九如堂旧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精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该馆内容分为五大系列:(1)镖局的形成与发展。(2)晋商著名镖局。(3)镖行行规。(4)镖师传奇轶事。(5)心意拳的形成与发展。该馆陈列采用文字、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将晋商镖局的历史呈现在游客面前。国庆期同,将由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曹继植与众心意拳传人进行祭祖与授徒仪式,并进行心意拳术表演,相·信这对心意拳这一民间武术的发扬光大将起到积极作用。
祁县旅游好去处
戴隆邦故居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资料推测大约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戴隆邦自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到河南省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的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其子文良、文熊(乳名大闾、二闾)都是武林高手,特别是文熊,拳术高超,声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戴隆邦故居位于祁县古县镇小韩村戴街西部,门牌26号。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各带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院落宽敞、房屋高大,很有气派。值得注意的是屏门绘画、门道壁画、天花板及柁头梁图案都与武术有关。屏门上绘有练武图,门道壁画东侧为民间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刘海取坐姿起扑状,武术动作逼真。西侧为《行僧图》。
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位于祁县城南街路东,是继乔家、渠家后又一处有名的深宅大院。 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内建有丹枫阁,除珍藏书、版、字画外,又是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反清志士和学者聚会的地方。 院门为砖木结构挑角门楼,下置八仙石砖,里施木雕垂花门。进院门由西向东是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车马大院,甬道北是两座楼院。东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分隔为二庭院,东西约6米,用方砖铺地。
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1 2018年5月19号山西免费景点
2 山西旅游攻略
3 山西十大旅游好去处
4 平遥自驾游攻略
5 山西旅游攻略大全详解
6 山西旅游攻略
祁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祁县旅游景点大全
1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又名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它成立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Xi”形,分为6个院落,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全封闭式青砖围墙,高10余米,大门为门洞式。这是一座古宅,具有传统北方民居的建筑风格。
2何家院
明末清初,历史名人戴曾在院内建有亭。除了藏书楼、版本馆和书画馆之外,这里还是傅山、颜若渠、顾、颜等反清文人的聚会场所。
何家大院,大门为砖木结构,角门,下有八仙石砖,李氏木雕挂花门。
入口大门是一条由西向东100米长的青石隧道。隧道南边是战车场,隧道北边是两栋楼。
3和真大厦
嘉陵江塔,俗称会门楼,位于祁县东北75公里的嘉陵镇。这座建筑就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被称为“赵宇胜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川陕要道”的必经之地。古代“优秀景点”之一。
镇塔为镇沙场源河“河灾”而建,故称“镇塔”。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清嘉靖、乾隆年间多次修缮。
2019年10月,真和楼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樊星神庙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樊星寺,位于山西省祁县东关镇东关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原址在西关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至现址。庙里有圣雄宝殿,里面的雕像已经被毁了。是祁县保存最早的寺庙。2004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与瞿家大院一起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长源河国家湿地公园
山西长垣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西省祁县东部。河道绵延36公里,总面积94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88公顷。公园分为湿地保护区、恢复重建区、教育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个区域,突出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三大特色。以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水库和池塘及其生物多样性为基础资源,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湿地生态文化为特色,包含饮用水源、湿地生态系统、黑鹳等重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休闲体验。
祁县旅游景点 去祁县必须要去这些地方1、一说到这个城市,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旅游景点就一定是乔家大院了,位于乔家堡村,如果选择一日游的话可以去这个地方看一看,这个景点是乔家在中堂的府邸,里面是乔家世世代代闻名海内外得商人,出了很多有名得商人,而且在里面还有很多的罕见宝贝,是皇宫当时赏赐下的,包括里面还有文化遗产的糕点雪莲酥,值得一尝。乔家大院里面的建筑整个的缩小版是一个双喜的造型,很有特点。屋顶和牌匾很有寓意,也是电视剧的拍摄基地,想必人们都很熟悉了。
2、还有东观镇的寺庙兴梵寺,里面搬迁过一次以后就只还存有一座大殿,坐北朝南的方向,还在砖石结构的台基上搭建,有五间房,房顶和建筑也很有特点,都可以看看。还有个大药铺聚全堂在这里是最之前的店面,是砖木的结构,也是一共有五间房,后院里还有个二层高的小楼,中间是人们行走得过道,建筑是明代得风格,非常有特色,也可以去看看哦!
3、想要看古建筑来到这里就对了,明代风格的建筑有很多,在山西已经不常见得又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建筑之一就是镇河楼。这个楼是自成一体的古建筑,一共有四层,有十八根能看见的柱子,最下面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拱形门洞,一直都被保护的很好。祁县还有一个专门为祁奚父子打造的墓穴,一个为圆形的墓穴,一个为方形的墓穴,很有特点,而且保存得也很完好。
4、看了这么多的古建筑,再来看看风景区得美景吧!九沟的风景区很有历史文化,人文景观非常的多,而且很多唐代得诗人都是出生于景区的附近村庄。也是很重要得军事基地,宋代得名将杨将军就曾经把军队给设置在这个地方。明代末期得诗人们也都一起写诗称赞过这个景区的景色是祁县很多大院得观光景点得中心,也处于没有任何污染源的万亩果园中,所以因为地理位置得特殊性,不管是温度、湿度、水源都很充足和适中,很有特色,山上和湖的风景就像是结合了北方和南方的特色,拼接在一起。周围是田园得感觉,湖水清澈,是我们太原市很有名的一日游配套性风景的旅游度假基地,来这里看一看,感觉就像置身于北方和南方的样子。
5、距离这个风景区不到一公里得地方就是省级的文物保护区梁村遗址,在景区里面随处都能看见古代得陶片,在岩石的断面上还能看见古时候人们做饭烧水留下的烧灰岩石层和灰坑,含有非常丰富的遗存物,含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经过人们的挖掘工作,出土了很多的器物,各种类型的陶罐和石器包括还有骨器、蚌器的各种用具,对考古工作来说,非常的有历史的价值意义,所以也被国家保护了起来。
6、再来看看比较有娱乐项目的广场,广场里面建设有非常丰富多彩的历史传统的文化墙,墙上刻有二十四位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浮雕,让现在的人们可以一直记住原来的风貌。在里面还有一座现代化的雕塑,因为样子非常的像日出的美景,所以被题字为晨。在这里当然少不了喷泉了,最棒的是虽然这里的建筑非常的古色古香,但是却建设有很多的现代化气息的设备,比如喷泉就利用了音乐的原理,跟着音乐的起伏,喷射出道道的水幕和清泉。
7、还有罗贯中的纪念馆也是值得去看一看的地方,利用这里的罗氏祠堂而打造了这个纪念馆,在这里可以看到罗氏的家谱和曾经他使用过的一些砚台之类的珍贵的文物,离刚刚提到的九沟非常的近,可以看完风景区以后来这里看一看,贯中早之前的居住场所其实是在村的中心位置,牌匾提到的字也是清代时期的竹溪山人所写的。
一、姓氏源流
桑(S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字子桑。他在秦穆公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桑氏。
2、出自穷桑氏(金天氏),是少昊的后代,以地名(号)为氏。少昊又称为金天氏。后来因为居住在穷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穷桑的时候登上了帝位,所以又号穷桑氏。他的子孙的一部分以他的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 。
3、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于是有以桑为姓的,称做桑氏。
★★★得姓始祖:少昊。我国的桑氏,根据考证,是由穷桑氏而来的,十分的源远流长。关于桑氏的源流,《姓谱》及《万姓统谱》都有记载:“出自少昊的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古代的穷桑,位于现在山东省曲阜的北方,而少昊君临天下之后,都城就设在曲阜。换言之,桑姓中国人的老家,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地。到了二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桑家放族,又加入了另一支庞大的阵容,那就是当时秦国公族后裔的以桑氏为姓。当时,秦国公有人改以桑为姓的情形,《姓苑》记载清楚:“秦穆公,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省浚县东北)。桑氏后人尊少昊为桑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桑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桑姓出自嬴姓。春秋时候,秦国有个贵族叫作公孙枝,字子桑。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桑氏,世代相传,形成里今天的桑姓。关于桑姓的起源还有一个说法。远古时候有个地名叫作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就建都于穷桑,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少昊的后代将姓氏简化为一个桑字,成了桑氏。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天的河南省洛阳东北)、黎阳(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大辛庄、小辛庄、桑家庄以及桃源村等约有万余桑姓人;山东省肥城市桃源镇屯头村也有数千桑姓人。山东各地的桑姓人均源于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该村(原名桑家海子)有桑姓人家庙及家谱,家谱中讲该桑姓人明初迁徙于山西洪洞县。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阎家务村有桑氏一族,约400人,据称祖上来自山东境内。今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有金水河,东王家庄,南北通香峪,台子村,茄子峪村,桑家庄等村约有数千桑姓人。在古代,桑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余略)
三、历史名人
桑 钦:北魏郦道元所注之《之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平陵人涂浑受《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古文尚书》。
桑 容:字文耀,常熟人。明代画家,著有《竹窗集》。
桑弘羊:西汉大臣,政治家,洛阳人。他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坚持将冶铁、煮盐和铸铁收归管营,充实国家实力;还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平抑物介,使商贾不得从中获取大利;他还反对屈辱的“和亲” 政策,主张积极抵抗匈奴贵族的进攻,并曾组织 60万人屯垦,以防匈奴袭击。
桑维翰:字国侨。五代后晋河南人。开始去参加考进士,主考官因为厌恶他姓桑而没有录取他。有人于是劝他改姓,他不肯。有人劝他改业,不要读书了,他也不肯。他自己铸造了一方铁砚,发誓说:“要是等到我把铁砚磨破的时候还不能中进士,我酒改业。”他勤学苦练,结果铁砚还没有磨穿的时候他就考中了进士。为石敬瑭掌书记,主谋引契丹兵灭后唐。敬唐建立了后晋王朝以后,桑维翰累官中书侍郎平章事兼枢密使,接受贿赂积累了巨万财产。后来契丹军队打败后晋以后,原来的后晋将军张彦泽想要夺取他的财产,于是派人杀死了桑维翰。终年48岁。
桑世昌:淮海人,宋朝时期著名学者,陆游的亲戚,编辑有回文类聚,著作有《兰亭考》。
桑春荣:清朝刑部尚书,道光进士。职掌刑部十余年,平反大狱,执法公平,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大。
桑调元:字伊佐(1695-1771),一字砎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雍正四年举顺天乡试,十一年召试,钦赐进士,授工部
樊式家谱的起源
本文2023-10-29 00:56: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