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项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1收藏

谁有项氏家谱?,第1张

项氏家谱

历史来源

「项」源出;

一:出自芈姓。一说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春秋时, 楚国公子燕, 被封于项国(在今河南省项城), 公元前647年灭亡。《左传》谓项国被鲁僖公所灭, 《公羊传》,《谷梁传》则云被齐恒公所灭。子孙以原国为氏。楚霸王项羽就是项国贵族之后。

家族名人

项羽

地望分布

河北省乐亭,辽宁省大凌河

  网站帮助 | 管理登陆 | 招聘信息 | 相关法律 copyright (c) 2009-2010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苏ICP备10082978号

  版权所有:宿豫广播电视总台(集团)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珠江路 电话:0527-84468192

  首页 大督查 | 软环境 | 政行风 | 同城交友 | 宿迁房产 | 汽车世界 |

  新闻 广电 视频

  体育 NBA 足球

  娱乐 影视 明星

  ·网站帮助

  财经 股票 基金

  房产 买房 家居

  生活 美食 保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女性 星座 育儿

  汽车 车型 购车

  时尚 购物 美容

  教育 求学 培训

  科技 家电 数码

  人才 求职 招聘

  项羽家族世系初探

  2010/05/12 浏览446

  字体:大 中 小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然而,关于项羽的身世,无论是《史记》、《汉书》,还是以后的史料,都以“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而了之。对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的繁衍脉络都能写清的司马迁,难道不了解项羽的身世吗?从史料记载的历史看,似乎不是。因为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前前后后,曾亲自到江淮一带民间考察过,而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距项羽失败的时间不到一百年。因此,有的专家学者分析认为,身为汉臣的司马迁,不可能对汉高祖的死对头项羽多用笔墨。于是,项羽的身世及项氏家族的世系情况,便成了千古之谜。

  近些年来,热心于项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依据现有的资料,对项羽家族的世系情况,进行了深入而艰难的探讨。

  项 氏 的 起 源 和 播 迁

  项姓源于古项子国。古项子国为西周的分封子爵国,其地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南部、沈丘县大部。项子国为陈国附属国,战国时属楚。

  项氏的来源主要有二个渠道:

  一是以国为氏。据郑樵《通志·代族略》载:“项氏或言姬姓之国,故城在陈州项城县(旧城址位于今沈丘县槐店镇)东北一里。”《公羊传》、《谷梁传》说,春秋时齐桓公灭项,《左传》说鲁僖公十七年鲁灭项。亡国后的项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以作纪念。

  二是以邑为氏。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据鲁国灭亡的时间推算,应是项羽的曾祖父于公元前249前随楚考烈王攻鲁,因有功而受封于项,项羽家族便以食邑地为氏。

  项氏族人最初居住在中原一带,大约在周朝末期,由于当时群雄四起,战事连年,项氏族人中有一部分逐渐向江苏、浙江和东南沿海一带繁衍发展。经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如今项氏后人已遍布我国各地。

  项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并不是一个大姓。在宋朝编撰的《百家姓》中序列125位。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后,项姓排行163位,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却名声远播,人才辈出。最早见于史籍的项氏名人是春秋时的项橐,《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有:“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的话,《淮南子》中也称“项橐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师”。项氏的堂号“圣师堂”(一说儒宗堂)就源于此。

  但楚国灭亡、项羽失败后,显赫一时的项氏族人便销声匿迹,为惧怕株连,原项氏族人四处逃散,远离故土,到边远的地方或深山定居。因楚国统治中心起初在江南,项羽起兵又在江东,所以项氏后人大都离开中原向东南、西南方,逃往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偏僻地方。现在浙江省境内的项里、项家、项浦、项坑等都是项氏先祖的集中居住地。和浙江毗邻的皖南山区(徽州等地)也有很多项氏后人。另外一个原因是西汉王朝建立后,有的项姓人被刘邦封侯赐姓刘,有的因避难而改为他姓,如贡、页、金等。因此,在今天的宿迁和河南项城、沈丘一带的项姓祖居地,项姓人数已经很少了。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仅浙江、湖南、湖北、贵州四省内的项姓人口,就占全国汉族项姓人口的74%。大约从清朝开始,一些项姓人又去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在还有侨居新加坡等国的。

  项 羽 家 族 的 繁 衍 和 播 迁

  项羽家族是项氏中的望族。战国至秦末,项燕、项梁、项羽一族三代,威震列国,名闻诸侯。公元前223年,秦派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楚将项燕英勇抗敌,顽强战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以至于陈胜、吴广“伐无道、诛暴秦”而发动农民起义时,也要打起项燕这面旗帜作为号召。项梁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有勇有谋,在反秦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项梁死后,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为推翻暴秦,建立汉王朝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项羽的历史功绩和英雄气概名垂青史,为后世所称道。

  据河南省沈丘县的文史工作者考证,项燕父辈被封项地后,并没有在项地建都理政。受封不久,约公元前245至240年左右,为避中原战乱,便按照楚人临水而居的习惯,将族人东迁至离战略要地徐州不远,且风景宜人、土地肥沃的楚国领地下相境内的泗水东岸定居。现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内的项王故里,就是项羽家族的祖居地。相传项羽手植的老槐树仍在,项羽出生地梧桐巷的老梧桐仍在,成为项羽家庭祖居地的历史见证。

  为了拢络人心,公元前201年冬,刘邦看在项伯是其酒桌上预允的亲家和告密有功的份上,采取灭姓不斩族的办法,相继封项伯等4位项氏人物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等,并赐于刘姓。

  由于受“胜者王、败者寇”传统观念的影响,《史记》和《汉书》,只写出了项燕、项梁、项伯、项羽、项声等十一位项氏族人,虽然明确了他们中部分人员之间的世系关系,但项羽家族的具体情况,包括繁衍、播迁等均未有记载。

  为了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宿迁市的文物工作者开始寻找项羽家族后人繁衍踪迹。经查,宿迁本地只有规模较小的二个项庄。大兴镇项庄村民项继贤介绍说,他们住的项庄,现在有50%的人姓项。1937年时,曾经搞过一次续家谱,但后来被烧掉了。从家谱上看,我们就是项羽的后代。但在何时来宿定居,世系情况怎样这些问题上,他们并不清楚。但一位浙江藉在宿经商的项先祝先生,也自称为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并说有“祠堂为证,家谱为据”。根据这一线索,调查者带着喜悦的心情,专程前往浙江省,并先后到临海市、台州市和仙居县、东阳市进行寻访。在当地,看到了项氏宗祠和多部《项氏宗谱》。

  调查者看到的这几部《项氏宗谱》,最早成于明朝成化年间,且大部分从支系始祖表列世系,唯独桃溪项氏宗谱溯源较早。该谱在序言中写道:“吾族自周伯禽之孙食采于项,后遂以国为氏,至春秋鲁僖十七年季氏灭项而世泽寝衰。项伯归汉,高祖封为列侯遂更刘氏。至建安项和宦游婺郡复姓项氏。迨梁八部将军项琰托猎于温乐清阳谷乡,传二十世祖兆敦子天瑜迁徙于仙之桃溪,又自桃溪分居天台、黄及本邑南塘、白岩、大洪等处。”

  “秦汉之间,浙江省即有吾项氏足迹。”“浙江项氏大都为梁公之裔。”

  通过查阅史料和项氏宗谱,调查者得知,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履职十年后(孝惠三年)病故,其子因有罪未能世袭。于是,项伯后裔便到浙江繁衍生息。历经一千多年的时光,项氏族人遍及浙江全省及相邻的安徽古徽州一带。

  这本《项氏宗谱》在“项氏肇封之图”中,列出了项氏家族的世系情况。图中不仅标明叔度为其始祖,项燕为叔度的八世孙,还记载项燕有三子,且各单传。其中:长子项超,长孙项藉;次子项梁,次孙项里;三子项襄(伯),三孙刘猷。而且还专门用三段文字说明项姓的起源和变化。一是在“叔度”旁注:“本姓姬,周武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其后食邑于项。自齐桓灭项,子孙以国为氏。”二是在“刘猷”旁注:“汉高祖即位,封项伯为列侯(射阳侯),赐姓刘氏。猷伯之子也。”三是在第十一世孙“刘和”旁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汉亡西夷,兵乱,率子益由适婺之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复姓项氏。”

  根据这本《项氏宗谱》世系图,项羽家族世系情况可列表如下:

  黄帝(轩辕氏)——玄嚣——娇极——帝喾——弃(后稷,周的始祖,姓姬)——不——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公非——辟方——高圉——亚圉——公祖——父(周太王)——季历——伯昌(周文王)——叔度

  根据这本《项氏宗谱》提供的情况,对照《史记·三代世表》和《汉书·古今人表》发现,《项氏宗谱》中有四个疑点值得研究:一是序言中说叔度是项氏始祖,而史料记载叔度是被其父周文王初封于蔡地的,叔度应该是蔡氏的始祖,伯禽应该是项氏的始祖。二是《世系表》中注:“叔度伯禽之孙也。”经查,叔度并非伯禽之孙,而是伯禽之叔父。三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明列刘緾(项伯)为射阳侯,刘襄(项氏亲)为桃安侯。此说明刘緾和刘襄是被赐刘姓的两位项氏人物。而《世系表》却把刘緾、刘襄误为一人。四是如果刘襄是项羽父亲的胞兄弟的话,那么刘緾(项伯)就不是项羽的亲叔父,现浙江项氏族人就不是项羽直系后裔。

  《项氏宗谱》中出现疑点,原因何在?按此族谱列出的项羽家族世系表,是否真实?项羽家族后裔真实的繁衍和播迁情况如何?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调查、考证。

 在位起讫: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生卒年:公元前?-公元前202年。

 出生地: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

 立都: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

 年号:(己未,公元前206年)。

 项籍,姓项名籍,字羽,又称西楚霸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第四十七任君王,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楚国的贵族。对项氏家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项羽家族乃楚宗室。项氏来源于楚国王室芈姓,后被封于项地,所以以地为氏;另一说是项羽家族原本乃鲁国贵族,世代为楚国将领。

 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项羽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浙江湖州)。项羽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但没学多久便厌倦了;后来,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项羽却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史书记载: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霸王举鼎一词就是由此得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秦二世元年(丙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秦二世二年(丁巳,公元前208年)元月,项羽佯尊芈心为义帝,为后楚怀王,“实则不用其命”。同年二月,项羽又仿效旧制,大行分封王侯。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将义帝都城彭城据为已有,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迫使义帝迁都于长沙郡郴县。郴县地处五岭北麓,古为南蛮百越之地,位于湘江干流耒水上游河谷。战国初期,仍处于“各以邑落自据”的氏族社会,楚人称其为“”,意为长满青蒿的地方。战国中期,楚悼王拜吴起为相“南平百越”,‘’为楚征服,为楚南边陲。楚怀王熊槐时期,方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邑,故改称为“郴”。郴城怎比得上彭城繁华。义帝自然不肯移身迁都,仍居彭城。

 同年六月,项梁采纳范增之计,立楚怀王芈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和刘邦也率军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与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战,项羽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秦军大败。

 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楚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后渡过一条通往赵国的漳河,但由于寡不敌众,士气低落,项羽遂命令军士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饭用的铁锅,身上只带三天干粮,军士们个个以命相抵,士气大振,大破秦军(破釜沉舟一词的由来)。

 秦朝末年,纲绝维弛,群雄并起,其间项羽凭借灭秦巨功分封天下,称霸诸侯!而灭秦的另一主角刘邦却被封在偏远的汉中巴蜀之地。

 西楚霸王三年(辛酉,公元前204年)三月,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史记》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同年四月,北路军破龙且于定陶,南下砀和刘邦中路军会师,接着攻下项羽都城彭城,刘邦似乎已经完全取胜。而此时的项羽才真正的显露了他军事天才的一面,他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入彭城,混乱不堪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的最佳时机。开始西出萧,向东进攻彭城。项羽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因为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战术最大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但是项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敌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残杀!而刘邦联军犹如从云雾端落入无底的深渊,昨天还意兴盎然,大胜在握;今天就兵从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实情的联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此时正中项羽之计。由于兵力上的极大悬殊,如果硬拼无论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尽。这里项羽用骑兵驱赶引诱把联军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再此项羽展开攻击,杀联军十余万人。联军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灵壁东睢水上,这样联军自相残杀,被挤落水10多万。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剩下就是追击残兵败将,扩大战果,收拾残局的事了。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刘邦诸将收拾残兵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

 汉军统帅刘邦从开始就被楚军咬住,在彭城西用旧情使楚将丁公放自己一马,逃出彭城被楚军围住,由于大风吹散楚军阵型,刘邦得以逃脱。刘邦此时向北逃跑,过老家沛县,欲收家小向西。却引来楚骑,家小被楚抓到,靠推儿子女儿总算逃过一劫。刘邦老婆吕后的兄长吕泽跟随刘邦参与彭城之战,战败后先带兵逃到下邑。刘邦绕了大圈子跑到下邑,收其散兵才缓过劲。此战可以以完胜结局,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在大的政治环境方面,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或则投靠项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则重新脱离刘邦的控制走向刘邦的对立面,如魏王豹,陈余但是这场完胜的战役却留下了遗憾,在此战并无抓到主帅刘邦,使刘邦逃往西边,占据荥阳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拉开四年之久的楚汉角逐战,最后依靠优越的地理和物质资源以及项羽后方的游击战大师彭越,并且整个集团的优势力量,终于拖垮项羽,赢得天下。  

 西楚霸王五年(癸亥,公元前202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同年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 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同年十月,刘邦亲率二十多万大军追击十万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时,韩、彭二人没有一个出兵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大怒,于清晨在此地发动突然反击,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再次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齐王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万,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

 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同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主力则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当时的楚军处于绝对劣势: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三十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二十多万合兵一股,排出五座连阵,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首先,韩信率五阵大军先行向楚军发动挑衅性进攻。项羽立刻率十万楚军发动中央突破作战,矛头直制韩信本部。项羽亲自率军出击,冲锋在前,楚军以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随其冲锋。汉军接战,前阵立刻被击溃。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以三十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十万人马向后退去。汉军且战且退,楚军则是继续孤注一掷的疯狂突击,项羽本人更加是一马当先,冲锋速度之快甚至将十万楚军将士统统甩在了后面,连楚军骑兵都没有一人能赶上。一路上,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满上遍野。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连破汉军数道防线,三十万大军溃散一半多,一路之上无人可挡,直杀向韩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其意思便是为了节制楚军进攻侧翼、分离楚军骑兵步兵之间的配合、迁制楚军进攻。经过半日厮杀,楚军破军无数,韩信的前军几乎被打成了废渣,但项羽依然没能突入汉军指挥部,韩信始终不断的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当时的楚军,项羽本人脱离全军冲锋在前、冲开敌军一道道兵列线;后面是速度较快的主力骑兵急赶项羽、并将被项羽本人打开缺口的汉军散兵一一冲散踏过;而最后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队,他们与未被骑兵踩死的汉兵一边厮杀一边继续追赶骑兵。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则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战状态,将楚军步兵、骑兵一分两半,楚军攻势随之被迁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而去、救援步兵。

 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

 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向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此战,楚军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汉军亦伤亡十几万,付出了远高于楚军的代价。随后,韩信率领全军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此间还歼灭了被打散的两万余楚军,没有给项王收拢散兵的机会。至此垓下决战到此结束。

 项羽战败回营,汉军围困数重,到了晚上,闻汉军四面大营皆有楚歌声,项羽大惊:“难道汉军已占了楚地么?为何楚人这么多呢?”满怀愁绪之下,他起身在帐中饮酒。项羽有位很宠爱的妃子,叫虞姬,经常跟着他;有一匹骏马,名字叫乌骓,经常骑乘。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兮?”歌唱了数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凄然自刎,项羽也流下热泪,左右都不敢抬头看他,这就是历史上的“霸王别姬”。

 项羽骑上马,选了八百人,趁着夜晚突围向南,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骑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老农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28骑,项羽自忖不能脱身了,就对骑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跪倒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项羽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停船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方圆也有千里,百姓数十万,也足以称王,愿大王赶快渡江” 项羽说:“当年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今无一人生还,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而尊我为王,难道我就不觉得愧疚么?”自刎而死!

 楚霸王项羽的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最终却因他自身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项羽的性格悲剧从楚汉战争的史实中得到了印证。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开头就写到:“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说了半天,我们只知道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有个季父叫项梁,由于项氏一族世世代代为楚国将领,立下了很多功勋被分封于项,所以才有了“项”这个姓氏。

 所谓季父,指的就是最小的叔叔,也就是项羽生父的弟弟,那项羽真正的父亲到底是谁呢?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

 在2001年的《寻秦记》中,穿越人士项少龙穿越回到了战国末期,他与当时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都有交情,比如秦始皇、王翦、龙阳君、韩非、邹衍等等。剧末的时候,项少龙把结拜兄弟滕翼的第二个儿子收为继子,给他取名为项宝儿。

 但是,宝儿小兄弟天生神力,他觉得宝儿这个名字不好听,就自己给自己想了一个名字,叫项羽,项少龙听了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儿子竟然是将来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项羽的父亲是谁?  滕翼是虚构人物,项少龙也是虚构人物,这都是作者的大胆设想,关于项羽真正的父亲的线索,还要从《项氏宗谱》中寻找答案。

 根据《缙云项氏宗谱》中的记载,项羽之父为项渠,项羽之母为施氏。为什么这么准确的说项羽父亲为项渠呢?在史料中曾明确提到,项羽的祖父是项燕,而这本宗谱中说项燕有三子,分别为:长渠,次梁,三伯。项梁是项羽季父,项伯也是项羽的季父,那么剩下的项渠不就是项羽的父亲。

 而在《庐陵项氏宗谱》的记载中,项羽的父亲却叫做项荣。问题还是出在项燕身上,宗谱记载,项羽的这位祖父是安平侯项承的长子,项燕一共有七子,分别为:荣、梁、乐、权、柱、楫、柏。项荣是项燕长子,且生有项羽和项庄两个儿子。

 《桃溪项氏宗谱》中也记载了项羽的父亲,不巧的是和以上两个答案都不同,这次项羽的父亲变成了项超。说的是项燕生有三子,分别是长子项超,次子项梁和三子项襄,项超生项羽。

 项羽之父是个谜团,项羽的祖上也是个大谜团!太史公说他听说项羽是重瞳子,而在这之前只有舜是重瞳,所以他怀疑项羽是舜的后代。但是,另外的一种说法又称项羽是弃(后稷)的后人。西楚霸王项羽的身世之谜至今都还没有解开。

公元前202年,“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西楚霸王项羽坐上了人生的末班车,他的妻子虞姬自刎后,他也紧跟着自刎乌江,上演了一出感人泪下的“霸王别姬”,项羽死时年仅30岁!项羽到底有没有后代呢?虞姬只是项羽的一个妾,他原来还有一个老婆,姓袁!这不是胡诌,在《项氏族谱》中有记载的!

都知道“天下项氏是一家”,也就是说天下所有姓项的原来都是一家,这是220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项羽的家族并非就他自己,项羽的爷爷项燕有三个儿子,长子项超(项羽的爸爸,早死),次子项梁,三子项襄,除此之外,还有项羽的堂弟“楚国第一剑客”项庄(鸿门宴上舞剑的那位),还有吃里扒外处处维护刘邦的项伯,项羽的族叔,其他的不知道有没有后代,但是这个项伯是有儿子的!

《史记》当中有明确记载,刘邦为了拉拢这个吃里扒外的项伯,还把女儿嫁给了项伯的儿子!所以项氏家族的后人并非就项羽一脉相承,而是好几支血脉,只不过是老祖宗是同一个罢了!“项氏族谱”中说:项羽的原配是袁氏,她为项羽生下了一个儿子叫项龙,还有一个儿子叫项昌,(虞姬并没有生下孩子,连女儿都没有)!在项羽突围乌江之前,项羽早就做好必死的准备,他将儿子送走,自己死的也安心了!

项羽的儿子隐居在浙江绍兴,“项氏族谱”里面有记载,浙江绍兴的白马村的项氏后人就是当年项羽的后裔,但是项羽的兄弟这么多,如何肯定是项羽的后裔呢,只不过项羽太出名而已,也许这就是名人效应吧!项羽死后1000多年后,南宋的朱熹还曾去白马村考察过,看看项羽到底是不是还有后人存在,他的结论是“有”,只是不知道他为啥这么肯定,也许在南宋,“程朱理学”是权威吧,朱熹是创始人之一,他的话也没有人质疑!

无论如何,这也是对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种安慰吧,总算找到英雄的后人了!至于为何隐居,原因要问刘邦和吕后,韩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当年吕后杀掉韩信之后,心虚的萧何偷偷地将韩信的儿子送到广西一代藏起来,担心吕后斩草除根,于是将“韩”子去掉一部分,改姓“韦”,据说广西一带“韦姓”都是当年韩信的后人,太平天国的北王韦昌辉也是韩信的后裔!值得一提的是,项羽的后裔并没有改姓!

项羽没有后代子孙。

项羽的爷爷项燕有三个儿子,长子项超(项羽的爸爸,早死),次子项梁,三子项襄,除此之外,还有项羽的堂弟“楚国第一剑客”项庄(鸿门宴上舞剑的那位),还有吃里扒外处处维护刘邦的项伯,项羽的族叔。

在《项氏族谱》中有记载,项羽的妻子袁氏,而且还有2个孩子,叫项龙,项昌。项羽的儿子隐居在浙江绍兴,“项氏族谱“里面有记载,浙江绍兴的白马村的项氏后人就是当年项羽的后裔。

2000多年过去了,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却发现了楚霸王的后代,全村100多人宣称是项羽的第75代孙,并且有家谱为证。

早期经历:

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项梁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

项羽陵被菜地包围并不是中国古代王朝对项羽的糟践,更加不是汉王朝所为!实际上,直到民国时期,项羽陵的封土、墓碑依然是高高耸立的。项羽陵的封土被推倒是一九六五年的事情了,彼时虽然推倒了高高的封土堆,但是墓碑依然被保留了下来。随之而来的那个特殊年代众所周知,项羽陵也未能幸免,残存的封土被彻底夷为平地,墓碑也被全部砸成了碎片……

实际上,位于山东泰安境内的项羽陵里也只是葬了项羽的头颅,并没有尸身。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之后,在项羽最初的封地——鲁地(今山东地区)的项羽旧部并没有归降,仍在负隅顽抗。为了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汉高祖刘邦派人砍下了项羽的头颅送到了项羽旧部手中。意思是你们的主公都已经自尽身亡了,你们就不要愚忠了,赶紧投降吧。项羽旧部见大势已去,也只能同意投降。但是,他们提出了一个于公于私刘邦都无法拒绝的条件,那就是厚葬项羽的头颅。

刘邦最终同意了这些人开出的条件,以鲁公(项羽曾经被义帝封为鲁公)之礼将项羽厚葬,并亲自为项羽举哀以收买人心,这便是山东境内项羽墓的前世今生。除此之外,在项羽的自刎地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后人也自发为项羽修建了一座陵墓,但这座陵墓更侧重怀念性质,并不是真正的项羽陵。至于项羽的尸身到哪里去了,部分史籍记载是被刘邦麾下的士兵给肢解拿回去换爵位了……这里面涉及所谓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就不铺开叙述了。

关于提问者所说的项羽后人超百万这个问题,项氏后裔的确不少,但他们真的是项羽的后代吗?本人持保留态度。史籍中没有任何关于项羽儿子的记载,无论嫡出或庶出,都没有!太史公的《史记》中同样是只字未提。按理说,太史公将项羽视为了帝王、纳入了本纪之中,如果项羽有儿子,哪怕是庶出的儿子,太史公应该会有所记载才对。可是,并没有!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项羽虽然有妻有妾,却始终没有生出儿子来。既然没有儿子,项羽后代又从何而来?

汉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所优待的项氏后裔实际上是项伯一支,也就是那位在鸿门宴之前给刘邦通风报信的项羽的小叔叔!在项羽自尽身亡之后,项伯率项氏家族降汉,被刘邦封为了射阳侯,后来的所谓项氏后裔实际上大部分都是项伯的后代。当然,也包括一些项氏家族小宗旁支的后代。换言之,现在所谓超百万的项氏后裔其实都不是项羽的直系后代。

话说回来了,即便这些人就是项羽的直系后代,两千多年都过去了,谁还会去管这么遥远的老祖宗?在封建王朝的太庙之中,出了五服的先祖都要被从正殿请进祧庙,更何况是项羽这样的“亡国之君”?远的就不说了,清东陵被孙殿英盗掘时,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还在世,可又如何呢?也不过就是等孙殿英盗完之后回去重新收敛先人的遗骸,顺带着骂几句、过过嘴瘾罢了……难道还指望现在的这些项氏后裔像对待自己父母的坟茔一样对待项羽的陵寝吗?

谁有项氏家谱?

项氏家谱历史来源 「项」源出; 一:出自芈姓。一说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春秋时, 楚国公子燕, 被封于项国(在今河南省项城), 公元前64...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