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人姓孙?注明数据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中国有多少人姓孙?注明数据来源。,第1张

  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 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约5000户,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 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代孙姓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

  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姓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据1985年调查统计,广饶县孙姓人口将近2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据198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35000人,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据1985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8126人,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据1987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20927人,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平邑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

  孙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7496户,占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据1988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0365人,占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5000人以上,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4%)、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

  孙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据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2336,约占本县总人口的279%)、金乡县等。

  其他有孙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据 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与利津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996户,占总户数的17%)排第十三位;临成县排第十五位(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660人,占总人口的094%);成武县排第十七位(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在5000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孙姓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卫国孙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孙姓现仍是当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县孙姓排名第四位,在整个商丘地区孙姓为第五大姓。在浚县,孙姓排第六位,人口约18500人,占本县总人口的336甲o。在孙叔敖家乡固始县,孙姓为当地第八大姓,有关孙氏的村、镇等地名也有11处之多。在舞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为2203户,占本县总人口的191%)、武陟县(据1985年统计,近1万人,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8%左右)孙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阳、汲县、卫辉市一带及洛阳、开封、郑州诸地的孙姓家族也不少。卫辉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栾川县,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总人口的18%左右。泌阳县也排在第十二位。孙姓排名在当地第十三位的有许昌县(据1982年统计为2984户,约占总户数的2%左右)、登封县(据1988年统计为10313人,占总人口的197%)、灵宝县(据1997年统计,孙姓约占本地总人口的1%以上)、泌阳县。

  在郏县,孙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据1982年统计为6547人,占总人口的139%);获嘉县为第十七位。在济源为第三十位(据1990年统计为4499人,占总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县外,在当代河南的商丘、驻马店、西平、杞县、西华、封丘、偃师、洛宁、淮滨、沈丘、尉氏、鹤壁、襄城、南阳、安阳诸地孙姓人口也都有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历史上也是孙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现河北的清河县和山东临清县一带。在当代孙姓仍是当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孙姓人口在当地排名前五位的市县主要有:海唐县排第二位(据1988年统计为17320人,占总人口的1342%)。孙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张县(据1987年统计,为8735人,占总人口的463%)、清河县(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统计,为12492人,占总人口的436%)、卢龙县(孙姓人口占总人数约在45%左右)。清河县是孙氏的著名郡望之一,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孙庄镇、孙洼镇、孙石佛村、孙家洼村等聚居区。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县主要有:围场县(据1987年统计,为15443人,占总人口的31%)、南皮县(据1990年统计,为7805人,占总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县主要有:大城县;怀安县、玉田县、黄骅县、盐山县、任丘县、滦平县。第八位的市县主要有:万金县、南宫市、遵化县、灵寿县。第九位的有:定兴县。第十位的有:文安县、雄县、乐亭县、冀县。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县主要有:石家庄市(十一位)、藁城县(十一位)、正定县(十一位)、大名县(第十二位)、吴桥县(十二位)、大厂县(十三位)、晋县(十八位)、高邑县(二十位)、滦南县(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区外承德市、枣阳市、沧州市、献县、唐山、蠡县、涿县、新城、肃宁、涞源、沧县、廊坊、固安、磁县、青县、内丘、保定、安次、丰润、完县、容城、丰南、抚宁、通县、宁晋等,孙姓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孙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区主要是休宁县、黟县、歙县、宣州市、南陵县等地区。这里的孙姓是从晚唐时期开始兴盛的。长江以北地区,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寿县、潜山县、怀宁县、全椒县、凤阳县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统计资料的地方志里,临尔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总人口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总人口数的102%。

  当代安徽孙氏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将领孙立人与中国现代哲学学者,教育家孙叔平等。

  江苏

  江苏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孙姓的集中居住地。当代孙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各市县,特别是苏南地区为最。

  在苏南地区,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宜兴、句容、吴江、张家港、江阴等到地。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扬州、泗洪、涟水、沐阳、丰县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国东吴孙权称帝以来,孙姓就是当地的大姓之一,在当代更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孙姓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当代孙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阳、杭州市、宁波、萧山、余姚、湖州、绍兴、慈溪、奉化、嘉兴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华、义乌、永嘉、桐庐、永康、上虞、诸暨、余杭、东阳、瑞安、舟山、嵊县等孙姓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孙。

  江西

  江西孙姓族人自三国时代就已迁入,主要是东吴孙权族人。现集中居住地有:宁都、南昌、乐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资料统计江西安福县孙氏人口只有618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孙姓族人是从唐末开始迁入的,现人口集中居住区有:厦门集美、同安、连江、泉州、惠安、晋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孙姓自明代中期以后还有向海外迁移的。

  福建闽西还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经过几次大的南迁,在闽西、粤、赣边三角区聚集、形成、壮大,后又从这里走向四方。孙中山先人曾从闽西宁化迁居到广东。现在闽西宁化是海内外众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圣地之一。

  广东

  广东孙姓迁入较晚,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现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顺德、兴宁、陆丰、海丰、揭阳等地。广东在近代出现孙氏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孙姓最早在三国时代就已迁入,现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宁乡、湘潭、湘乡、祁阳、常德、浏阳、东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孙叔敖家族的一个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区。三国时代东吴富春孙氏开始进入此时。现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阳、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孙姓较早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两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遥县)、河东(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在历史上这里的孙姓曾出现过辉煌,如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太原孙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影响,现在这里孙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现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统计资料,孙姓人口在这里的具体分布还是比较明确。

  陕西

  陕西省也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郡望——华原(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唐代华原诞生“医圣”孙思邈。现在陕西省的孙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国平均数。如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孙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总人口数比例的1%左右。

  孙姓人数比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这里的孙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从全国各地迁去,而且定居时间不太久。

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 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约5000户,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 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代孙姓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

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姓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据1985年调查统计,广饶县孙姓人口将近2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据198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35000人,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据1985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8126人,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据1987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20927人,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平邑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

孙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7496户,占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据1988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0365人,占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5000人以上,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4%)、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

孙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据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2336,约占本县总人口的279%)、金乡县等。

其他有孙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据 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与利津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996户,占总户数的17%)排第十三位;临成县排第十五位(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660人,占总人口的094%);成武县排第十七位(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在5000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孙姓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卫国孙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孙姓现仍是当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县孙姓排名第四位,在整个商丘地区孙姓为第五大姓。在浚县,孙姓排第六位,人口约18500人,占本县总人口的336甲o。在孙叔敖家乡固始县,孙姓为当地第八大姓,有关孙氏的村、镇等地名也有11处之多。在舞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为2203户,占本县总人口的191%)、武陟县(据1985年统计,近1万人,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8%左右)孙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阳、汲县、卫辉市一带及洛阳、开封、郑州诸地的孙姓家族也不少。卫辉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栾川县,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总人口的18%左右。泌阳县也排在第十二位。孙姓排名在当地第十三位的有许昌县(据1982年统计为2984户,约占总户数的2%左右)、登封县(据1988年统计为10313人,占总人口的197%)、灵宝县(据1997年统计,孙姓约占本地总人口的1%以上)、泌阳县。

在郏县,孙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据1982年统计为6547人,占总人口的139%);获嘉县为第十七位。在济源为第三十位(据1990年统计为4499人,占总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县外,在当代河南的商丘、驻马店、西平、杞县、西华、封丘、偃师、洛宁、淮滨、沈丘、尉氏、鹤壁、襄城、南阳、安阳诸地孙姓人口也都有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历史上也是孙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现河北的清河县和山东临清县一带。在当代孙姓仍是当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孙姓人口在当地排名前五位的市县主要有:海唐县排第二位(据1988年统计为17320人,占总人口的1342%)。孙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张县(据1987年统计,为8735人,占总人口的463%)、清河县(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统计,为12492人,占总人口的436%)、卢龙县(孙姓人口占总人数约在45%左右)。清河县是孙氏的著名郡望之一,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孙庄镇、孙洼镇、孙石佛村、孙家洼村等聚居区。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县主要有:围场县(据1987年统计,为15443人,占总人口的31%)、南皮县(据1990年统计,为7805人,占总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县主要有:大城县;怀安县、玉田县、黄骅县、盐山县、任丘县、滦平县。第八位的市县主要有:万金县、南宫市、遵化县、灵寿县。第九位的有:定兴县。第十位的有:文安县、雄县、乐亭县、冀县。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县主要有:石家庄市(十一位)、藁城县(十一位)、正定县(十一位)、大名县(第十二位)、吴桥县(十二位)、大厂县(十三位)、晋县(十八位)、高邑县(二十位)、滦南县(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区外承德市、枣阳市、沧州市、献县、唐山、蠡县、涿县、新城、肃宁、涞源、沧县、廊坊、固安、磁县、青县、内丘、保定、安次、丰润、完县、容城、丰南、抚宁、通县、宁晋等,孙姓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孙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区主要是休宁县、黟县、歙县、宣州市、南陵县等地区。这里的孙姓是从晚唐时期开始兴盛的。长江以北地区,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寿县、潜山县、怀宁县、全椒县、凤阳县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统计资料的地方志里,临尔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总人口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总人口数的102%。

当代安徽孙氏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将领孙立人与中国现代哲学学者,教育家孙叔平等。

江苏

江苏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孙姓的集中居住地。当代孙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各市县,特别是苏南地区为最。

在苏南地区,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宜兴、句容、吴江、张家港、江阴等到地。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扬州、泗洪、涟水、沐阳、丰县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国东吴孙权称帝以来,孙姓就是当地的大姓之一,在当代更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孙姓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当代孙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阳、杭州市、宁波、萧山、余姚、湖州、绍兴、慈溪、奉化、嘉兴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华、义乌、永嘉、桐庐、永康、上虞、诸暨、余杭、东阳、瑞安、舟山、嵊县等孙姓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孙。

江西

江西孙姓族人自三国时代就已迁入,主要是东吴孙权族人。现集中居住地有:宁都、南昌、乐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资料统计江西安福县孙氏人口只有618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孙姓族人是从唐末开始迁入的,现人口集中居住区有:厦门集美、同安、连江、泉州、惠安、晋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孙姓自明代中期以后还有向海外迁移的。

福建闽西还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经过几次大的南迁,在闽西、粤、赣边三角区聚集、形成、壮大,后又从这里走向四方。孙中山先人曾从闽西宁化迁居到广东。现在闽西宁化是海内外众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圣地之一。

广东

广东孙姓迁入较晚,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现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顺德、兴宁、陆丰、海丰、揭阳等地。广东在近代出现孙氏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孙姓最早在三国时代就已迁入,现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宁乡、湘潭、湘乡、祁阳、常德、浏阳、东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孙叔敖家族的一个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区。三国时代东吴富春孙氏开始进入此时。现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阳、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孙姓较早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两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遥县)、河东(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在历史上这里的孙姓曾出现过辉煌,如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太原孙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影响,现在这里孙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现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统计资料,孙姓人口在这里的具体分布还是比较明确。

陕西

陕西省也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郡望——华原(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唐代华原诞生“医圣”孙思邈。现在陕西省的孙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国平均数。如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孙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总人口数比例的1%左右。

孙姓人数比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这里的孙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从全国各地迁去,而且定居时间不太久。

起源

姒姓,源出有:

源流一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舜因命禹继承有蟜氏祖姓。

另有今人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时杞国为姒姓之裔国。

姓是尧赐于大禹的,见于吴越春秋,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源流二

相传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黄等国。当以国为姓。周文王之妻为太姒,出自姒国。

迁徙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姒姓有蟜氏还是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母姓。传说中国上古帝舜时,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命大禹仍继承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祖姓。

夏朝灭亡后,有些夏朝后裔改为夏姓。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姓、费姓、辛姓、杞姓、曾姓、谭姓、相氏、鲍姓、邹姓、欧阳姓、司空姓等姓氏的。明清时期,姒氏后裔从浙江陆续迁到台湾定居。在绍兴大禹陵附近的禹陵村,聚居著大量姒姓后裔,自大禹至今已传至146世,辈份最高的为141世,历代都有纪念大禹的活动。

分布

陕西城固、浙江绍兴禹陵乡、萧山、温州、杭州、四川峨眉、峨边、云南鲁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县、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均有此姓。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已经四千多年了,传到我这一辈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户,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据说,全国姓姒的,总数不过2000人,而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陕西、云南等地,台湾也有姒姓的子孙。

相关姓氏

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并繁衍出了5000个姓氏。主要有以下:

佀(似)姓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自东楼公至简公乃为楚惠王所灭,而其所幸存者亦畏避楚祸潜逃隐居,而不敢自付神禹之后,由五十五代孙行遂,把姒改女为イ即佀(似),形虽异而音同,楚祸甚不得安居,于是逃陕西朝邑由帝王之裔流为庶民,秦火忽炽焚书坑儒佀氏大部又失,汉高祖崇儒重道,六十四代孙传好学深思极为搜剔,掇拾残篇断简之余而次复,绪虽云不辉而大禹相传之脉不绝,至唐黄巢之变及朱温兵争战伐,八十三代孙昌,返迁故里大名府清丰县乜庄,据<<迁民姓氏追源>>考,大寨里固先后皆己乜庄所迁,佀氏后裔发 扬了大禹的传统美德,坚苦奋斗拼搏创业亦从政,从教,从耕,从商,从医,从艺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非凡的业绩,古有佀家楼户部尚书佀钟乜庄的一亩三进士。佀姓现有两大聚集地山东郓城县和河南清丰县。人口20000人左右。山东郓城佀楼村有佀公祠堂 山东省三级文物。

题姓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按史排源,少典氏第二十三代、黄帝轩辕氏第十二代帝杼:帝杼之母,有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据史籍《姓觹》的记载:"题,源于姒姓,系夏禹的后代。"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夏王朝少康的裔孙东楼公于杞邑(今河南杞县一带),建立了杞国,以承夏禹之祀。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朝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达一千多年,国君为姒姓,是夏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到了西周朝初年,周武王重封少康的裔孙东楼公到杞地,他重新建起杞国。

据史籍《路史·后纪》记载,"杞后析于曹东之娄,故号东楼",因此,"东楼"是称号,而非諡号。根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杞东楼公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纣王之后,寻找古圣帝大禹的后代,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遂封东楼公于杞,称杞公,史称杞东楼公。杞东楼公的生卒年月待考,逝世后传位于子杞西楼公。之后有史料可考者传延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彻底击灭。成语"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个杞国中的人物。

杞国灭亡之后,这支古老的姒姓族人中产生了谐音的题氏,姓氏读音作tí(ㄊㄧˊ),其后又分衍出了一支拆字是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姒姓题氏族人皆尊奉杞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题姓族人现主要居住在山东东阿县牛角店镇和山东平阴县地区。

夏姓

源出于姒姓。相传禹的母亲女志曾梦见流星陨落变成神珠薏苡,她吃了薏苡,醒后便有了身孕,后生下了禹,因此禹得姒姓。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即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禹的后代就以夏为姓氏。另外,夏姓还有一支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的小儿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孙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夏氏。

顾姓

出自姒姓,即黄帝3世嫡长孙颛顼大帝后裔,越王勾践后裔。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三国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

扈姓

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

谭姓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夏侯姓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相姓

其中一支出自姒姓,夏朝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其后裔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相氏。

鲍姓

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齐国的鲍邑(今山东历城县东),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把父亲的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鲍氏。鲍叔牙以善于知人而著称,他推荐管仲辅齐桓公,使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今山东苍山县南)人,出身寒微。他擅长七言歌行,风格俊逸。他的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主要代表作有乐府《拟行路难》18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

曾姓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鄫,并建立了鄫国(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国遗址)。公元前567年,鄫国(缯国)被莒国灭掉。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历史名人:曾子(曾参)字子舆,中国汉族人,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巩。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风格平易,部分文章对当时统治者的因循苟且表示出不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国藩,清朝大臣,湖南湘乡人。1853年他筹办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是镇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1865年开办洋务。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虽久居高官,但他生活俭朴,教子严格,他的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官。等等

卜姓

相传夏帝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今陕西合阳东南),他的后裔中有专门从事占卜职业的,被人称为卜氏。

娄姓

源出于姒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封夏帝少康的后代在杞国(今河南杞县)。春秋时期,杞国人迁都到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后代称为娄氏。娄师德,唐朝大臣,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他长期率军驻扎在青海、甘肃一带,发展生产,使军需供应充足,有效地保证了唐朝西部边境的安全。

巢姓

商汤打败了夏桀后,夏桀逃到甫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他的子孙有一些就留在那里居住了,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巢氏。巢元方,隋朝医学家。他曾任太医博士。所主持编辑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邓姓

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被封在邓国(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后人称为邓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邓国,邓国在春秋时被楚国灭掉,邓君的子孙为邓氏。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人,任北洋舰队致远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的中日黄海战役中,致远舰遭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驾舰撞击敌旗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窦姓

源出于姒姓。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和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也被有穷氏部落人发现并关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来。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着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了少康。为了纪念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为得姓始祖。窦固,东汉大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汉明帝时,他与骑都尉耿忠率兵12000骑,出酒泉塞至天山击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西北巴里坤湖)。后又与耿秉等带兵出玉门关,击败北匈奴贵族在车师一带的势力。

戈姓

相传周朝时,夏禹有后代被封在戈(大致在宋国和郑国之间)。他的后人就以戈为姓氏。

杭姓

相传夏禹治水后,把船只交给他的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其子孙就将"航"改成"杭",称为杭氏。杭世骏,清朝史学家,浙江仁和人。他学识渊博,精通史学及国小,曾受命校勘《十三经》和《二十四史》,晚年在粤东、扬州书院讲学。著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等书。

嵇姓

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称会稽氏。会稽氏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今安徽涡阳县北),并改称为嵇氏。嵇康,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谯郡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是"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他善于写四言诗,风格清峻,代表作为《幽愤诗》;他还擅长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计姓

源出于姒姓。夏禹有后代被封在计国(今山东胶县西南)后来周朝灭掉了计国,计国人便以计为姓氏,称为计氏。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安仁(今属湖南)人。他曾蒐集唐代文献及口耳相传的诗歌轶事,汇编成《唐诗纪事》。

欧阳

欧、欧侯、阳、区

春秋时期的越国,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

始祖是勾践后裔无疆。

史料一般认为欧阳姓得姓于无疆次子蹄(战国秦汉时东瓯首任国君)

春秋时越国与吴国分界线以欧余山为界,欧余山之南(阳)为越国,欧余山相传以越君无余有关。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

欧阳氏者,越王之胤,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元和姓纂》载"欧: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史料中有很多关于欧越的记载:

越国在夏商周分别被称为瓯越、沤越、欧越,此类记载见于逸周书等记载。

《逸周书》作"越沤"。"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夏时从瓦,可见他们已开始制作陶器;商时从水,标志着他们居于"歧海"边缘;周时从欠,曾有越王次子欧余山封地。

沤越在史书中的记载:

1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鲗之酱,鲛鼥利剑为献。"

2 《逸周书王会》中有"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译文:区阳,贡鳖封。鳖封像貉,前后都有头。)

3 《逸周书·王会》"东越海蛤":"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姑于越纳,曰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鼍。皆西向。"

4 《伊尹朝献·四方献令》"正东越沤"

5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越沤》(四库本)载:"《(伊尹朝献)四方令》:'越沤在正东。越之分(封)。'或云即'瓯人'。沤、欧、瓯、区,(古)通(借)。"

种种迹象表明,欧越并非起源于蹄之后,而是在夏商周就有欧越之称呼。

所有史料均表明,欧阳氏是越国王族的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欧阳氏是华夏民族杰出的代表。

莘姓

夏启有个庶子被封在莘,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称为莘氏。后来,莘氏也有改为辛氏的。

蔚姓

古代有蔚州(今河北蔚县),当地人称为蔚氏。夏朝时,夏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让他在那里负责祭祀祖先。无余的后代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越国。越氏是赵国国君的子孙。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也改为越氏。

禹姓

相传远古时代,中原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除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禹氏就是大禹的后代。禹之鼎,清朝画家,江苏江都人。他善画人物、仕女,尤其精于肖像绘画,且多为白描。

越姓

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称禹王。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传到少康王时,少康将公子无余封到会稽去,在那儿建立了越国。后来越国公族后代中,有些人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说越姓是大禹王的后代。越姓的祖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践,就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越姓先人还有如:越其杰明朝时文士,又爱习武,他的诗词文章很好,又善于骑射带兵,朝廷任他为河南巡抚的官。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英是越升的玄孙,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为人正直,心地仁爱,而嫉恶如仇。他做州官时,地方上风气清正,百姓心情舒畅

一般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基本把中国所有的姓氏都包涵进去了。

相关资料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大禹,姓姒,名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余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主要是守陵。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姒姓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夫谭、允常和勾践,他们都是大禹的子孙。越王勾践是大禹的第44世孙。大禹则是姒姓中最杰出的历史人物。大禹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华夏民族开国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的精神,向来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别是我们绍兴老百姓的敬重。因为大禹死后,他葬在会稽山下,这里有大禹陵、禹庙、禹祠。历代都纪念大禹。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自禹葬会稽之后,祭禹活动已持续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祭典。

绍兴从1995年开始恢复公祭大禹。包括台湾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国各地大禹的子孙都前来这里。因为大禹的子孙当时封在全国各地,那么便以国为姓,子孙的姓氏据我知道就有23个。其中包括夏氏、禹氏、费氏、辛氏、杞氏等等。而姒姓则是大禹的嫡传子孙。

宣(Xuān)姓源出有四:

一、同一始祖,均为 Xie(贞+炯-火)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 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 鲜卑 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

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案四库全书风俗通义有附录一卷),乃从永乐大典“通”字韵中所载马总意林节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后,朱筠、钱大昕、卢文、严可均、张澍、顾三、姚东升、徐友兰、陈汉章、王仁俊,俱有辑补,而张澍并为之注焉;则应书此篇虽亡,经后人之钩沉辑佚,庶几可复旧观矣。然诸家俱以四声为次,固非应氏之旧,虽失本真,此亦无可如何者,吾亦时且从众焉。至其自相抵牾之处,亦颇为之是正,夫岂故为薄古哉,亦将以之信今云耳。篇名旧引多歧出,今从苏颂所见,定为姓氏,盖 亦习称姓某氏云。

万类之中,惟人为贵。春秋左氏传: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齐(一作“曹”)、鲁、宋、卫也;以官,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

二、鲜出周代,受 封为国

1、箕子鲜姓: 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 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 姓氏由来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

2、大禹鲜姓: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据(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记载:“贩贩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传十四世而生汤,伐夏放桀、即天子位,以武功成号、曰成汤。传三十世而生箕子,箕子名胥余、为纣庶兄、官父师、贩贩贩武王克殷、王访问箕子、箕子以洪九畴陈之、武王遂封箕子於朝鲜。箕子生二子,箕山、箕殷。乃迁居鲜虞国(中山国,河北真定),其支食采于此、以国为氏,生鲜虞申,故其始祖也。”

3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略,见下)

4 、出自 :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 中的鲜姓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于康熙年间创立中国 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的先祖鲜美珍,其原籍便是江苏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才落难至青海湟中的。鲜姓 现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三、宣出周代, 溢号为姓

宣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如周宣王、宋宣公等,他们的后代都有宣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是宣姓最早的起源(周宣王姓姬,所以宣出自姬姓)。另外,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为宣伯,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载,上古周朝时,周厉王之子静,继位后为王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称为周宣王。周宣王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王父“宣”字为氏,形成了一支宣姓。

2、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起源于春秋时候,《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载,春秋时鲁桓公的五世孙侨如是鲁城公时的大臣之一,他企图除掉季孙氏和孟氏两家,因失败被逐,逃往卫国为卿。生前对国家有功,死后朝廷追谥“宣伯”封号,宣伯的子孙后代就取王父谥号“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3、出自子姓,以封号为氏。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君子叫力者,坐君位十九年,去世以后朝廷追加他一个封号,叫“宣”,于是力者就被史学家称为宋宣公。宋宣公的子孙后代,取一个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4、春秋时,鲁国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是鲁成公时的执政大臣之一,他死后谥号也为 “宣”,史称宣伯。其后世子孙中亦有人以其谥号为姓,称为宣氏。

四、鲜宣同族,有书记载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 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后汉方与汉朝 。此时鲜卑常与北边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后汉书 鲜卑传)。 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 ( 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 ) ,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

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陈连庆所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6月版)一书中“ 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之记载:“鲜于氏(宣于氏、鲜氏)169……”同系后被鲜卑族一举兼并、统一的“高车、柔然、突厥之属”。

五、郡望分布,堂号名称

(一)、鲜氏家族:

1 、郡望分布: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渔阳郡:战国时燕国置郡,秦汉沿之,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南安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今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据《姓氏考略》记载)。有诗云:“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其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其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后其离开官府,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其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2 、堂号名称:自汉以后,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以来,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 “ 渔阳堂 ” 为堂号,且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 “ 渔阳 ” 这个堂号。此外,有的地方以 “ 敦厚 ” 为堂号。

3、家谱来源:

13966 四川涪陵 鲜氏 支谱一卷(民国)鲜以儒修民国二十一年( 1932 )写本四川长寿县但渡乡平村 。

13967 四川涪陵 鲜氏 全谱四川涪陵地区档。

四川渠县千佛 鲜氏 谱: 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此谱记载于营山县灵鹫乡 鲜氏 宗祠石碑上)

四川阆中《鲜于氏宗谱》:清道光阆中县儒学教授李义德撰,清咸丰儒学生员戴国璜撰,皇清光绪十年庠生鲜光藻纂、提督四川学政兼湖广道监察御史邵积诚序。清初至民国前后字派:“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嘉字辈以下新派为:“基开光大、世继昌明”等共四十字。分支有营山青羊山、南邑伊洞山、仪陇小阳坝、铜梁、洪雅等处,名俱失考。

四川 阆中 《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 :“周初箕子--封朝鲜--箕山、箕殷--迁鲜虞国、以国为氏--鲜虞氏--鲜虞。申-- 秦讳虞为于--宋鲜于--元去于而单姓鲜--鲜原”; 南部县《鲜于氏族志》: 营山县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

朝鲜《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周初箕子--封朝鲜--鲜--鲜仲--封邑于--鲜于氏。

山西《太原于氏世》。

陇西《鲜氏家谱》。

重庆南川《鲜氏始记》( 附姓氏排名简述:安定思善存天道传家效祖能良崇为万冕(玺)达徙(恺)启仕应); 涪陵《鲜氏全谱》; 巴渝石桥铺《鲜家坪 家谱》; 渝贵《鲜氏族源记》; 南平《鲜氏族志》; 巴渝《 家谱序记》。

湖北宜都的鲜氏辈分是:“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云南昭通永善鲜家水井《鲜氏家谱》。

遵义武廪紫峰《鲜氏记谱》。

(二)、宣氏家族:

1 、郡望分布:“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 望出东郡: 在古代,宣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东郡; 周姓堂号是东郡,故地在今河南省仆阳县境。

2 、堂号名称: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路史注》记载:“宋宣公后,以溢为氏”。周姓堂号为始平郡,故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

3、家谱来源:

云阳 宣氏宗谱 :始迁祖禄,宋景定元年由东阳怀德乡樊黄迁浦阳龙溪杨家埠。云阳,宣氏郡望也。 本家谱内有载《虬树坪练团御贼纪事》。

浙江东阳宣氏宗谱 民国6年重修。共6卷,完好无损。红旗泉头宣长水藏。

5635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 (民国)宣钜诰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积庆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5636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 宣元恺等修 清乾隆元年(1736)永恩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63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祥夫修 郑佳焘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永思堂木活字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注:北宋雍熙四年宣初修。

5638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蒋国权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积善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639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 (清)宣学文 宣永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一名《武邑桃源宣氏宗谱》。

5640浙江德清武康英溪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荣茂 宣茂才等续辑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元至正十一年。本书一名《上皋坞 宣氏宗谱》。

5641 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末一卷 (民国)宣瑞丞等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二十三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历史上的宣姓名人(不齐):

宣珍之: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明代中书舍人。

宣国柱、宣仲庸:明代大臣。

宣温: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 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 (1898 ~ 1927) ,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烈士 。 1924 年 1 月 10 日,加入中国 ,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 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 年 4 月 17 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永光:笔名“疯话老宣” ,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当年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 ;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 ,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 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 1960 年去世。

196325万人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 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约5000户,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 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代孙姓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

孙子、孙膑就是山东人。

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姓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据1985年调查统计,广饶县孙姓人口将近2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章丘市、沂源县孙氏人口多,有祠堂。

沂源县牛郎官庄基本是孙家的,那里牛郎故事是发生在孙家的故事。

姓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据198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35000人,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据1985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8126人,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据1987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20927人,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平邑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

孙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7496户,占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据1988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0365人,占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5000人以上,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4%)、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

孙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据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2336,约占本县总人口的279%)、金乡县等。

其他有孙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

青州市排第九位(据 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据1985年统计,孙

中国有多少人姓孙?注明数据来源。

  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