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时代的魏延,张郃,姜维,关兴,张苞谁更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后三国时代的魏延,张郃,姜维,关兴,张苞谁更强?,第1张

这几个人中,从战绩看,魏延最强、张郃次之,再其次是姜维;关兴、张苞跟前面这三位不在一个层次上。

魏延堪称常胜将军,其指挥或参与的所有战役,全部获得胜利。只有最后被杨仪诬陷叛乱,兵士倒戈,魏延兵败被杀。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奉命向西进入羌中,在阳溪一带与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展开大战,大获全胜。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派遣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这一战消灭魏军5万。魏延功不可没。

魏延有大将之才,可惜发挥的空间太小。欣赏他的刘备死得太早。在诸葛亮的手下,魏延很少有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杰出的军事才华难以完全施展。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张郃是曹魏一流战将。

张郃之能,不在张辽之下,比之夏侯渊之流高出几个层次。连智计百出的曹操,也对他颇为赞许。他打过很多胜仗,是蜀汉一个十分难缠的对手。

说他不如魏延,是因为他在瓦口关被张飞打的大败,只身逃走。汉中之战又被刘备耍得团团转,处处被动挨打。最后中了诸葛亮诱敌之计,被射杀。

虽然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是张郃屡次三番被蜀军击败,确实比不过魏延。

姜维难称优秀。

《三国演义》把姜维塑造成麒麟才子一样的天才,又继承的诸葛亮的绝学。九伐中原也取得了不少战果。

但是历史上的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姜维两次大胜,就是他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此后几乎没有取得过大的胜利。被邓艾连续击败多次。姜维是越打越被动,把蜀汉丞相费祎积攒了二十多年的老底都打光了。蜀国的灭亡,姜维是有一定责任的。

关兴从小就很有名声,诸葛亮非常器重他,认为他不同于常人。二十岁就当了侍中、中监军,可惜几年以后去世了。

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关兴这一脉似乎身体不大好,关兴二十多岁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关统娶了公主,当了驸马、虎贲中郎将,可惜死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好在关兴还有个儿子关彝,有他继承关家的爵位。

张苞是张飞的长子,身体也不好,史书记载“长子苞,早夭。”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并没有说他是战死的,应该是得病去世的。张苞的儿子张遵,担任尚书,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驻守绵竹,一起战死了。

总的来说,关兴张苞运气太差,身体也不好,没能为蜀汉建功立业。但是他们的后人为国尽忠,没有辱没先祖的威名。

恪尽职守却无能为力。

姜维北伐的成果相比诸葛亮,着实有些伐善可陈:第一次北伐,被魏将徐质击败,只掳走魏国三县百姓;第二次北伐,雍州刺史胡经被击败,姜维杀敌万余人,但援军来临,只得退兵;第三次北伐,对敌邓艾,准备不足,大败而归。第四次北伐,再次与邓艾交锋,但迫于补给,再次无功而返。这几次北伐对魏国来说都是不痛不痒,根本不能伤其根本。

姜维算得上是兢兢业业了,他自从归降蜀汉后,几乎全身心投入在军队中,诸葛亮对他的期望是他一直以来的动力。但这又很悲哀,战绩是他唯一可以摆上台面的,更是他唯一的发言权,而他所属的凉州在蜀汉政权中几乎是没有什么存在感,更不要提发言权了。

这四次北伐让他彻底陷入政治斗争中,没办法,北伐以耗费国力为代价,这是姜维得还的债。政治斗争必然是黑暗的,多年北伐的碌碌无为,穷兵黩武的帽子被紧紧扣上,劳民伤财更是一把利刃捅向姜维,而他,没有解释的权力。

五年的等待并没有带来好消息,这第五次北伐又是碰上了邓艾,结果还是一样的结果:兵败而归。自此,姜维在蜀汉几乎失去了所有,表面上屯兵沓中,实际上躲避责难,成都回不去了已经。

姜维的确很用心的执行丞相的意志,很可惜,他确实没有诸葛亮之才能。姜维每一次北伐几乎都是动用全国的兵力,他是在做赌注,赌自己能不能赢,失败一步,就是灭亡,但是他错了很多步

《三国演义》作为从小第一部通读的半文言小说,无疑在后续书海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个不算学者的业余爱好者,平生最大乐事就是在历史中找寻真相规律,进而付诸生活实践。

很多人读三国,特别是蜀汉最后的末路史,往往会浮现出一个昏聩无能的身影。

此间乐不思蜀就此成了后主阿斗的标签,标签之所以为标签都源自于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无疑是无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大众口口的结果。

三国杀中,姜维一句: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就此将姜维封神,也让阿斗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是啊,所有人都在坚持,所有人都在努力,所有人都没放弃,你就这样轻轻松松投降?

你将所有人的付出置于何地?

三问一责兼,问责成了主旋律。

这两个人中,姜维伟大吗?

无疑姜维是伟大的,也是我深深敬仰的一个人,以降将出身,深得武侯真传,也没辜负诸葛遗志,留下的。“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话语也深入人心,此话虽是《三国演义》言语,又何尝不是,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坚持者那内心诉求的感悟,更是时不我待紧迫感和使命感体现。

姜维和诸葛亮这对师徒,真算得上一脉相承。这一脉相承背后,即是信念传承,也是对命运不甘的控诉。

天纵之才诸葛亮,仅有小国寡民舞台,而豪雄无双的姜维,也仅有廖华为锋的弱军。

这是原罪,更是天时,也是命运。

原罪天时命运之后,历经诸葛亮和姜维师徒二人的刘禅其实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极限。

刘禅是好人吗?谈不上,为君者不能用好人评价、刘禅是坏人吗?也谈不上,至少他有良心。

刘禅是昏君吗?看上去是,其实也不是。

无数人看到此肯定会说,一个重用小人黄皓的人会不是昏君吗?

好吧,如果刘禅有污点,这个要占据很大一部分,晚年的阿斗确实被这个自己信任的小人给蒙逼了,甚至让他有了摄政的权利。可这信任,阿斗不止给黄浩一人啊,他还给过很多忠臣良将。

从一开始被托孤起,诸葛亮,这个被刘禅视如父亲的权臣,他有过一丝一毫的不信任吗?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如此明明白白的记录出自《三国志-后主传》,试问普天下皇帝,又有哪个能做到如此推心置腹?

诸葛亮主政蜀汉十多年,那一件事刘禅发出过反对之言?

一个手握蜀汉的第一人,对于臣子如此信任,器重甚至依赖,除了感情,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治政能力的明晰。也正因这份信任,才有了蜀汉的政治清明,绝冠三国。

史有公论,蜀汉是三国之中,治理最好的国度。

没有东吴内斗不断,没有曹魏权臣压主,无论民生,政治环境,都算三国第一。

这份信任,除了对诸葛亮外,对于诸葛亮继任者,如蒋琬、费祎还有姜维,刘禅信任始终如一。

除了为自己地位稳固分化相权的举措之外,刘禅从未干预蒋琬还有费祎的执政方针。

所有大政方针无一不是配合有家,即便诸葛亮故去,蜀汉依然是相国治理天下,皇帝管祭祀。

虚君实相,不是儒家念念不忘的上古圣君表率吗?

如此做派,苛责其对于蜀汉灭亡负有主要责任,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蜀汉之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直接负责人,不算刘禅,这负责人有一大堆。

试问?

邓艾军偷渡阴平的时候,原本应该在前线汉中镇守的姜维在哪里?

哪时的姜维在沓中屯田避祸,避祸为实,屯田为虚,可姜维有被责罚吗?

不恰恰是姜维的主动远走,让原本防御完善的汉中防线千疮百孔吗?

避祸沓中前的姜维,在蜀汉位高权重,可政治环境可谓非常险恶。

身为曹魏降臣出生的姜维,本就处于尴尬地位,朝中人缘非常不佳,要不是刘禅遵从诸葛亮意志,还有姜维本身才华,将它提拔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高位,那有姜维北伐的可能性。

即便在姜维北伐数次,战斗不顺,死伤惨重,造成国力凋敝,被评“军旅数出,百姓雕瘁”时。

刘禅也给了姜维绝对信任和支持,面对蜀汉无数同僚的攻击甚至责备之言,力挺姜维,压制朝中姜维反对派要剥夺其兵权的倡议。

由此才有姜维大将军地位的稳固,这算什么?

不过是刘禅深知姜维的才干和忠心,进而有了惜才爱才之意而已。

可是被惜被爱的姜维,回报给刘禅的却是,因为害怕被谋害,率军远走沓中。

蜀汉汉中防线,就此因姜维带走过半精锐体系瓦解,间接促成曹魏讨伐蜀汉。

汉中门户洞开,不就是告诉曹魏,我们在内斗你快来吗?

姜维也明白汉中的重要性,于是提出”分护阳安关、阴平桥以防未然“的建议。可这个建议却被黄皓直接压下!

一系列的巧合还有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刘禅确实有责任,可姜维责任无疑更大点。

黄皓不过弄臣,姜维你可是干臣。

非为苛责,不过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当心里有谱啊?

后续姜维确实力战之下带领精兵守护了最后的要塞剑阁。

但是邓艾早就在这蜀汉内部信息不对等的空隙,偷渡阴平抵达了成都平原。

随后就是诸葛亮子孙的演出时间。

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确实是忠勇爱国之人,他们带领蜀汉最后的精锐,还有蜀汉无数创建者的子孙,匆忙忙的奔赴最后的战场绵竹。

可是这诸葛瞻并没有得到乃父真传,反而草率用兵,放弃险要的战略要地不守,犹豫不决,最后只能在平原地区和精锐的邓艾军野战,战败之后又无奈退守绵竹。

面对邓艾劝降确实骨气十足,甚至悲愤的说出。

“我于内不能除黄皓,于外不能制姜维,进军不能守国土,我有三罪,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这样的话语,和领兵死战的结局,无疑气壮山河!

但是战争从不是悲愤甚至爱国就能成功的事情,这需要的是才干和能力啊。

诸葛瞻冒进,用兵不当就此让蜀汉失去希望,大军覆灭谁能抵挡这万劫不复的结局?

是远在剑阁和钟会对峙自顾不暇的姜维和廖化?

还是居于成都,兵马全无的刘禅?

抑或是远在南中,白帝城,远水救不了急的蜀汉地方军?

成都城中的无数老弱病残,对抗不了敌人!

即便姜维数万人,得到消息放弃剑阁,星夜驰援,刘禅也不顾一切抵抗敌军,可是到了成都城下,前后夹击的邓艾和钟会联军又有谁能抵抗?

这就是绝境,造成这绝境的,有避祸的姜维,有不知兵的诸葛瞻,当然也有任用黄皓的刘禅。

这系列的错误,各有负责人,如何是一句阿斗无能就能说明白的?

然后就是最后的抉择时刻,摆在刘禅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第一:拼死抵抗,鱼死网破等待不知会不会来的援军。

第二:避祸南中,或者东吴。

第三:投降。

三重选择,对政治家而言无疑是艰难的,他不能如自己热血的儿子北地王刘堪一样,死社稷。

他要为这个社稷还有宗庙甚至家族负责。

拼死抵抗,靠城中老弱病残完全不切实际,城外援军即便回来,失去了蜀中地利,面对泰山压顶的敌人,又如何抵抗?

避祸南中,算了吧,无数人都被三国演艺骗了,对南中治理,蜀汉一直都是致力于掠夺,以充实国内政策为主,高压统治下,民心归附是伪命题,失去蜀汉全境,去南中无疑是找死。

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蜀汉南中国策”

去往东吴更是伪命题,从未有那个灭国之主,还能独存,最多给你个冷板凳,弄点公侯待遇,指望盟友帮你复国,东吴自顾不暇。

无数的选择一一被否决之后,看着热血的儿子自杀报国。

刘禅的无奈,谁又懂?

今日无数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的人们,你们又有几人会选择去死?

于是一群人站了出来,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世族成了压垮刘禅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的劝降意味着,最后的阶级力量背叛蜀汉,最后的根基动摇,最后的民心不存。

没有了蜀汉本地世族支持,曾经蜀汉政治格局中的两派,东洲派老的老死的死,元从荆州派在战斗中消耗殆尽。

这样的蜀汉,还有统治基础吗?

蜀汉的灭亡就此成了定居,投降的,自毁国家的君王大多数都是可怜的,也是无奈的,更是臭名远扬的。

可怜、无奈、臭名远扬的背后,放弃祖上的基业,那历经艰难建立蜀汉的刘备,还有殚精竭虑的诸葛亮,刘禅难道不惭愧悔恨吗?

这个时候,给点同情和理解又如何?

此间乐不思蜀不是批驳的理由,反而是道学家的借口,仅此而已!

刘禅,只不过是一个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生不逢国的君王。

  1、常山赵子龙后人今聚居在四川西充,盐亭,南部,射洪。赵氏后人现在估计还有5万人,子龙后人的家谱是常山谱,崇真谱,道光谱,现在赵家老辈那里还有家谱孤本。

  2、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3、长子:赵统

  赵云长子,讳统,字不详,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冀州常山郡真定县(今为河北正定)人。正史《三国志》记载赵云去世后,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至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事迹不可考。

  次子:赵广

  赵广(?—263年),三国时期蜀汉牙门将,赵云的次子,赵统之弟。随姜维前往沓中, 被任命为牙门将,曹魏司马氏派五路大军伐蜀时,随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姜维败绩还守剑阁,赵广临阵战死。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的历史人物。

关于他的各种故事,由于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畅销,可谓是妇孺皆知,本文不再啰嗦,只来探讨一下诸葛亮后人的结局如何?

诸葛亮早年无子嗣,便将其兄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过继为自己的养子,只是诸葛乔早逝,在228年就去世了,年仅25岁,留有一子诸葛攀。

后来,在东吴的诸葛格(诸葛瑾长子)在一场政变失败后被杀灭族,没有留下子嗣,诸葛攀又做回了诸葛瑾之后。

227年,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到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年仅8岁。

诸葛瞻从小就很聪明,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武功时,曾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

诸葛瞻17岁的时候,娶了蜀国的公主为妻,蜀后主刘禅授予他一个骑都尉的官职,这是一种比将军略低的武官。

次年,诸葛瞻又被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之后,诸葛瞻一路升迁,做过蜀国的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等要职,直到其父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后来,诸葛瞻也一度执掌蜀国朝政。

景耀六年(263年)冬,蜀国灭亡前夕,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军入川攻蜀,诸葛瞻率蜀军抵抗,结果其先头部队被魏军击败,诸葛瞻只得退守绵竹。

这时,邓艾遣使劝诸葛瞻投降,并做许诺:“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三国志》)

诸葛瞻怒斩来使,并决心率军死战,最终战死于绵竹,年仅37岁。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死得十分壮烈,完美的实践了儒家所倡导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为一代忠烈人物。

诸葛瞻长子诸葛尚,与其父一起战死于疆场,年仅17岁。诸葛瞻父子二人堪称是历史上为国捐躯父子兵的榜样。

诸葛瞻还留有次子诸葛京,只因当时还小,没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后来,晋国结束三国战乱,统一天下,诸葛京被征召为官,曾经出任过关中地区的郿县(今陕西宝鸡市眉县)的县令,并且治理的很好。

令人搞笑的是,当年诸葛亮曾经多次想攻打占领这个郿县,结果都未能如愿。没想到的是,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诸葛京成为了这里的县令。

诸葛京在担任郿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不过,从此以后,在史书中就再也没有关于诸葛京及其后代的记载了。

那么,诸葛亮是否还有直系后代传承至今呢?在今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复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

后三国时代的魏延,张郃,姜维,关兴,张苞谁更强?

这几个人中,从战绩看,魏延最强、张郃次之,再其次是姜维;关兴、张苞跟前面这三位不在一个层次上。魏延堪称常胜将军,其指挥或参与的所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