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靠谱。
云南大理市的苏氏宗祠则是元代中统年间的陕西进士苏隆所建的宗祠。与苏轼相关的苏氏宗祠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寸村的苏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前期,根据《河西苏氏宗谱》记载,其先祖为苏轼后裔苏那怀,苏那怀曾在江宁府上元县为官,后调职至云南,镇守河西曲陀关,其后人定居于通海县一带,其宗谱记载为:“始祖仁卿公讳那怀,先世肇陕西武功郡,为苏轼后裔,元末宦江南,任江宁府上元县知县……后任武威宣尉使驻守临安路河西县曲陀关都元帅府,后卒于官中,遗有一女二子。”而另一处苏轼后裔所设宗祠则在广东,苏氏在广东中山最早聚居繁衍之地在古一村,苏炳添正是在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古一村。
古蜀国杜宇(望帝)后期,蜀国发生了大洪难,荆楚部落首领鳖灵由于治水有功,最后取代杜宇做了蜀王,号称“开明氏”。此时,蜀地彝族部落首领阿普笃慕为避洪难,带领部分部民返回其祖籍地云南,而留在蜀地的彝族,仍然保留着死葬石棺的习俗,彝族史书中把这种石棺葬习俗称为“濮苏乌乌”,也叫“洛撮”,即石人。 周慎王五年(前 316 年),秦国派司马错率兵灭了蜀国,并移秦民万余户填补因洪难导致“蜀溢”后的蜀地空虚。此后,随着秦国不断加强对蜀地的开发,大批移民进入蜀地,也带来了内地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史记·货殖列传》说,秦灭六国以后,迁入蜀地的卓氏、程氏和郑氏等,在蜀地经营盐、铜而发展富裕起来。
与此同时,随着蜀地对外通道的不断打开,特别是在秦昭王(前 295—前 251 年)派李冰任蜀地太守期间,建都江堰,开辟两江灌溉万顷良田,又治理了沫水、青衣江、岷江、文井江、洛水等,使蜀地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并由此不断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在这种发展环境下,蜀地中心地区没有迁走的彝族便逐步融合到了汉族之中。而没有被融合的部分彝族,则又南移到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宜宾地区,以及云南的楚雄州和丽江市一带。彝族史书《六祖魂光辉》中记载的“尼夏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此史书中记述说,彝族尼部落的首领“尼”率领部民与“夏族”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尼部落最后被打败。失败后,“尼”的母亲忧愤而死。
随后,“尼”将母亲安葬在石棺中,然后带领部民继续向南移徙。 在此期间,由于内地移民进入蜀地的人口大量增多,对蜀地彝族的分布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彝族因此融合到了汉族中。一些彝文史书对这一段历史有这样的记载:“乌乌”有三个儿子,分家后分别变成了汉族、彝族和藏族的祖先。联系黄帝的幼子玄嚣(青阳)继位,其长子昌意从黄河流域南下降居若水(今雅砻江),娶蜀山氏的姑娘,生了颛顼。从颛顼是后来的虞(夷)族、汉族和周族祖先的传说,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彝族史书关于“乌乌”三个儿子变为三个民族的记载,并非是子虚乌有。“乌乌”部落的部分彝族已分别融合到汉族和藏族中的记述,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变动情况的。古往今来,在中国的历史上,夷变汉,汉变夷,或彝族变成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彝族的事都在不断地发生。 而此时,“六祖分支”后的彝族,也开始向川西南地区迁移。
在凉山彝族一直背诵的谱牒中说,古侯、曲涅二部从云南迁移到凉山的代数至今分别有 70 余代和 80 余代,由此可以推断,古侯、曲涅二部迁入凉山的时间是在西汉时期。凉山彝族的《招魂经》和《指路经》都记载,他们的迁移路线分别从云南永善县的井底坝和大屋基渡金沙江进入四川的雷波坝子,然后沿美姑河向西到达凉山中心的利美莫姑,即今天的美姑县利美甲谷山山麓。这些地方水源充足,草木丰茂,宜牧宜农。两部落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又从利美莫姑向西经利美都柯、利美且窝迁到利美竹核。利美竹核是个山间坝子,纵横 30 多里,东、西、南三面环山,美姑河从东北流入,蜿蜒其间,宜种稻菽荞麦,牧草丰富,极为富庶。
供你参考吧,漳州苏姓:
参考资料:
http://zzlhnet/viewthreadphptid=141244
里面内容较多,资料比较全面详细,我不一一转载,楼主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
(一)龙海市:现有姓氏388个,全市苏姓有26731人,排列第9位。
苏宋杰派系苏沛支派(格林苏姓),传衍至今有6个村社,2500人。
青礁,地处九龙江汇海之滨,古时属漳州府龙溪县三都,今属厦门海沧管辖。青礁苏氏肇基始祖宋杰公,名颐,号碧溪。第三世苏竦,字廷仪,登宋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苏竦传二子(四世),长子溥,字渊夫,登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居青礁;次子沛,字泽夫,迁居港尾格林,为格林开基祖,繁衍港尾镇格林村碑仔头、高厝、埔尾、和尚坑、下格林、凤岭等社,还有迁徙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
苏宋杰派系苏朴支派(虎渡苏姓),传衍至今有50个村社,24231人。
青礁苏氏肇基始祖宋杰公第四世苏溥,传二子(五世),长子椿,次子朴。苏椿传四子(六世),长文灿、次文育、三文炜、四文烨,俱守祖青礁。苏朴在南宋末年,由青礁避居虎渡,始为开基祖。朴公娶进士郑申舜之女,生八二宗簿;而郑氏先亡,置虎渡庄,再娶何氏,生八三府君。八二宗簿守居青礁大观后,二世又分居厦门海沧区东孚镇贞岱、凤山二村和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传衍至今,已有5000人。八三府君居虎渡,繁衍45社,尊朴公为虎渡支派开基祖。虎渡苏姓分布如下:
东泗乡有19个村社:虎渡村凤口、常春、岭头、南山兜、上径、猫仔空、风柜斗等社;太江村全村;东泗村庵前社;卓港村南陂、南陂头、高坑、厝仔等社;水浒村龙潭社;董浦村董门头、石钟等社;松浦村守宜社;松岭村全村;碧浦村全村。
海澄镇有23个村社:下埭村下内、田洋、三落、六壁、苍浦、仓前等社;内楼村外楼、许前、华瑶、东门、北门等社;罗坑村罗坑、广林等社;合浦村埭里、高井、下渡、新渡、东山尾等社;内溪村碑头、苏厝、田辽、溪田等社;玉枕村博士社。
九湖镇蔡坑村蔡坑社。
颜厝镇宅前村下洋社。
浮宫镇美山村青美苏社。
(二)宋杰派字辈
苏宋杰派系在漳州苏姓当中,占有四分之三人口,约有30000人。他们主要集中在龙海市南部60个村社,并形成两大支派,即虎渡苏姓和格林苏姓。
虎渡、格林苏姓通用昭穆字辈是:“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
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这首序诗有四十个字韵,每字一世,相传后代。先标部分何人何时所作,暂无资料可考,后标部分已知苏尚斌所写。尚斌,贞岱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举人,授临清牧,有治声。贞岱,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海沧区。南宋末年,虎渡始祖朴公有两个儿子。长子文焕(八二宗簿),由郑氏所生。郑氏先亡,朴公再娶何氏,生文发(八三府君)。文焕娶林氏为妻,婚后复回青礁大观后守祖,遂为贞岱开基祖。贞岱曾经人丁兴旺,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年间贞岱苏氏大量迁入深青,使这个古驿站变成颇有规模的小集镇。贞岱版字辈诗,有多种版本,抄录如下:
1、《苏氏族谱贞岱录存》(手抄本):“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2、《高雄县路竹乡武功宗亲会周年大会手册》:“文佛八正秉,十乾启国崇,潜维恒隐用,奕世振家风。孝有成宗志,诗书择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连登。”
3、《苏氏族谱》(苏功成):“------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
4、《苏有哲族谱》(台湾苏云良提供):“------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这首序诗在贞岱和虎渡世系排列上,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对这首贞岱序诗就是虎渡大宗序诗,持有怀疑看法。不同点在于,贞岱是从第一世文焕算起。而漳州地区虎渡苏姓,包括格林苏姓在内,都是从朴公第四世孙算起,与贞岱的算法,相差两代人。也就是说,第一世文字辈在贞岱是朴公的长子文焕,但在虎渡却是朴公曾孙牧叟府君。
我的依据是道光六年版苏功成《同安苏氏族谱》,在这本族谱里面,从第十五世至第廿八世还保存着“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 这14个字。在虎渡祖庙,还保存着一块清乾隆九年《虎溪大宗义捐增置春秋两祭资田序》石碑,上面刻有23个捐款人名及世辈。如果按照贞岱算法,他们一个也对不上号。还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古祠联:“五代分为四派瑶松竹梅”。 这个“五代” 就是虎渡第五世瑶溪、松溪、竹溪、梅溪。按贞岱算法,他们四人被排在第三世,与祠联相差二代。
总之,我认为贞岱版序诗不是虎渡大宗原有的序诗。因为资料欠缺,仅有《贞岱录存》手抄本存世,再加上十几年来太江等村社新编族谱,都把这首序诗当作通用序诗,时间一久就成了事实。
除了贞岱版序诗外,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序诗。作者苏信,虎溪人,寄籍广东饶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榜进士,官至巡按御史。今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石洲村,
还有苏信的后裔。苏信字辈诗是:“启世明伦理,孝友立纲常,敬恭在桑梓,礼义是吾乡,忠信以为本,积善有馀庆,兴育传纪广,邦族自荣光。”
究竟是贞岱版,还是苏信版,才是真正虎渡大宗辈序诗,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北宋时期确实有苏谱的编修,其中有苏轼为本谱题写的“苏氏族谱”;有苏洵为本谱完成的《谱例》、《苏氏族谱序》、《族谱后录上下篇》、《大宗谱法》、《苏氏族谱亭记》等;从收集到的苏洵五世孙苏继芳于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所写的《眉山苏氏重修族谱说》等资料看”仅眉山苏氏的族谱在宋代曾多次编修。
另外,从苏颂三世孙苏砒、五世孙苏汉为苏谱写序的情况分析,在宋代,苏氏家谱的编修已十分普及。到了明代,谱书的编写更加普及,传世的苏谱并不多,仅见有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编辑的《新安苏氏族谱》 15卷。 苏姓的家谱与其他姓氏一样,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题辞、谱序、凡例、世系、族规、行状、文献等组成,有的还有画像、五服图、字辈谱、续后篇等部分。台湾新版的苏氏族谱则分作志、序、传、昭、论、系、说等部分。
谱名:有称家乘、家谱、宗谱、族谱、支谱等,有的冠以地名、堂号、次数。如《苏氏七修族谱》、《醴北苏氏续修族谱》、《苏氏武功五修族谱》等。
题辞:多请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权贵与名人,以及在本族内有声望的同宗题写。如前述司马光、岳飞,以及苏轼等为苏谱题辞,其中司马光的题辞为:“辕轩肇迹,昆吾启祥;司寇脉衍,平陵功敫;弁州贻泽,凤阁传芳;眉山挺秀,奕世荣昌。”岳飞的题辞为:“眉山苏氏,世传至宝。”苏轼的题辞为:“之帙”。
谱序:谱序有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由修谱人撰写,他序则请社会名流与地方官吏撰写。序言的内容包括有本派系分衍播迁的情况,历次谱书的编撰情况,修谱的原因、目的与经过等。他序中则包括对谱主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等美好祝辞。
凉山彝族里面人口最多的是古蜀惹尼,据不完人口17多万,众所周知凉山彝族里面分兹莫,黑彝,白彝。古蜀惹尼属于白彝,白彝里面名气最大的是古蜀惹尼分支的阿子枪萨,阿子为彝族同音字,意思为不受统治,而且兹莫和黑彝开亲的先列是枪萨家武力设计征服加调解开辟创立的,有历史战乱事件不用多说阿子两字名气就在其它白彝之上,郭沫若接见的人物,民国时期盐源枪萨保长家和藏族抢亲作战,暗杀邓秀廷的枪萨和亲家莫落家和邓秀廷作战,共和国时期优秀人才数不胜数,打工状元枪萨飞龙,农民状元数不胜数,也有打虎英雄,枪萨名气不是快手抖音里面吹出来的,是有证据的,证据大家都知道吧什么都耍讲证据。
彝族。
诺苏,彝族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大小凉山、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诺”意为“黑”或“主体”,“苏”和“濮”都带有“人”之意。
“诺苏濮”之意为“主体的族群”或“尚黑之族”。“娄素(濮)”意为大地中心或世界中心的人。
扩展资料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诺苏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本文2023-09-22 06:18: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