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漆氏家族(漆雕)家谱!解决加分!
来源
漆雕氏系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四十一代孙(既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之东,后徙商 丘之漆园,遂以漆为姓,名曰漆河,漆姓由此开始.到五十一代孙漆沔,有壮志,喜游观.至蔡邑(今山东上蔡)谒神农,卜居上蔡汶水之阳,遂以蔡为郡,这是漆姓称蔡郡之来历.
春秋时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漆姓之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故称我漆姓为”三贤堂”.为纪念三贤人,漆氏改单姓为复姓,复姓漆雕从此开始.山东蔡邑为漆姓之第二老家.第九十八代孙季高公出任江西观察史,万民爱慕,故落户江西南昌县猪市巷地,忠厚相传,诗书相继,文章礼乐,浑厚敦庞,皆季高公为承前启后之关键也.季高公为江西始祖,江西也就是漆雕氏第三个老家.
另一支漆氏为古代满族姓氏,为春秋时长狄的一支。周顷王三年为齐国所灭。再一支为漆室女之后,春秋时鲁国有漆室邑,居者以漆为氏。郡望为濮阳(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郡为濮阳是也.
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1知县直誉,教授清名——李文郑撰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明代瑞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漆文昌,嘉靖年间举人,官应城知县,离宰相张居正的家乡江陵很近,但他从不因此去拜访张居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耿直。后历官永昌知府、参政。晚年回乡,把数十亩田地都分给族中人,自己则闭门教子。下联说元代高安人漆希范,字文翁,才识超人,善写文章。初为本县文学,后任静江路教授,谨慎清廉,为世人所推崇。官至临江路知事
2威昭晋室,绩着汉朝——佚名撰撰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漆钦,官镇西将军,威望极高。下联典指汉朝漆沈,官至鲁相,治绩显著。
一、姓氏源流
漆(Q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水名为氏。漆氏系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四十一代孙(即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今陕西省邠县西,名曰漆河)之东,后徙商丘之漆园,其后代有的遂以水名“漆”为姓,称漆氏,漆姓便由此开始。
2、出自姬姓,为复姓漆雕氏后人所简改。漆雕氏是周代吴国的开国国君太伯的后代,有的以漆雕为姓,称漆雕氏。春秋时期的鲁国也出过不少漆雕氏,其中不少还是孔子的弟子。后来,漆雕复姓逐渐演变成了单姓漆氏。
3、出自小数民族中有漆氏,为鄋瞒族长狄氏所改。古代鄋瞒族(春秋时期长狄氏的一支),其中有的改姓漆氏,称漆姓。
二、迁徙分布
(缺)漆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漆氏系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四十一代孙(即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名曰漆河)之东,后徙商丘之漆园,遂以漆为姓,漆姓由此开始。到五十一代孙漆沔,有壮志,喜游观.至蔡邑(今山东省上蔡)谒神农,卜居上蔡汶水之阳,遂以蔡产郡望,这是漆姓称蔡郡之来历。山东蔡邑为漆姓之第二老家。第九十八代孙季高公出任江西观察史,万民爱慕,故落户江西南昌县猪市巷地,忠厚相传,诗书相继,文章礼乐,浑厚敦庞,皆季高公为承前启后之关键。季高公为江西始祖,江西也就是漆雕氏第三个老家。据《尚友录》载:漆氏世为青州北海望族(今山东省昌乐东南)。又《姓氏考略》云:漆氏望出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北海。
三、历史名人
漆希范:字文翁,元代高安人。才识超人,善写文章。初为本县文学,后任静江路教授,谨慎清廉,为世人所推崇。官至临江路知事。
漆文昌:明代瑞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嘉靖年间举人,官应城知县,离宰相张居正的家乡江陵很近,但他从不因此去拜访张居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耿直。后历官永昌知府、参政。晚年回乡,把数十亩田地都分给族中人,自己则闭门教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蔡郡:秦国时把蔡、沈二国之地置为三川郡。汉代时改为汝南郡(今湖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今河南省汝南县)。隋唐改为蔡州(曾名豫州),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汝南县。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北海郡:汉北海郡治营陵(今山东省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南昌郡: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三贤堂(因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而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漆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漆远渥少将
漆远渥(191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1师36团政治处宣传科副科长、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秘书主任、师司令部作战侦察科科长,红4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宣传股股长、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76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和1942年太行区夏季反“扫荡”。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3纵1旅政治委员,第7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副政委兼7纵政治委员,第20兵团第69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68军政治委员,后兼任军长。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警备司令员,华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空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华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后勤部部长。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但是家谱你又没有详细写出你是哪一个地方的,中国姓漆的又那么多,又没有一本一样的家谱
一、姓氏源流
茹(R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3、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得姓始祖:蠕蠕。据考证,茹氏一姓传自古代北狄蠕蠕族。《通志·氏族略》记载,北狄蠕蠕族人迁入中国,自称为为茹氏,望出河南。我国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蠕蠕的一支之外,同时期另有一支外来的种族即普陋茹氏改姓茹,《河南官氏志》也有“普陋茹氏必变茹。”的记载。这支茹氏也是以河南为他们的开基之地。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茹氏后人尊蠕蠕为茹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北魏前身的游牧鲜卑族中有普陋茹氏,其后人简为“茹”氏,此为茹氏的最早起源。另外当时有部落为柔然族,也被称为蠕蠕,芮芮,及茹茹族,北魏时,进入中原并建立柔然国。而族人就以前族名为姓,或为柔,或为茹,或为芮,茹氏也就随之产生了。对于 ,茹姓也有相对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在汉朝,河内郡县境内,出了一位姓名为如淳的人,他的后代就将他的姓氏上加了草字头,变为茹字,源此汉族也产生了茹姓。
三、历史名人
茹 皓:后魏文帝的著名冠军将军,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受当时人称赞。
茹 瞻:字孝博,北齐时东安人。南州举秀才,历官侍郎。清朗刚直而见称。据说,当他举秀才之时,皇帝就亲口说过:“今日之选,不可无茹生”的话,可见茹瞻的才华,卒于侍御史。
茹 洪:明朝大画家和大书法家。他因为楷书写得好,名气传到京城,王公贵族都收藏他的墨宝,他于是进京,写字作画。他善于画山石竹木,并且因为受古车的薰陶,作画气韵高古,名重一时。
茹 千:明代兵部尚书。建文帝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朱棣议和。后明成祖即位,封为忠诚侯。
茹 棻:清代乾隆状元。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茹孝标:宋代天圣进士。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 南齐有大司农茹法亮,明代有刑部员外郎茹连。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1925-1998)、初旭。浙江绍兴人。从小家境贫困,3岁丧母,父弃家出走,随祖母辗转于上海、杭州两地。祖母去世后,曾进上海基督教办的以马内利孤儿院,半年后由其兄领出,进上海妇女补习学校就读。民国32年(1943年)在浙江省武康县武康中学初中毕业。后随兄参加新四军,历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等。民国36年加入中国 。1949年,茹志鹃写的歌词《跑得凶就打得好》获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1950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何栋梁与金凤》问世。1952年创作话剧《不拿枪的战士》,获军区颁发的文艺创作二等奖。1955年,茹志鹃从 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文艺月报》编辑,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被选为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58年在《延河》上发表了代表作《百合花》,《人民文学》曾转载,后被改编成**。1960年起从事专业创作。先后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上海作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1977年后,又陆续发表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草原上的小路》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徙县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地区。
2、堂号
终养堂:唐朝时有茹荣,自幼死了父亲,事母至孝。他开始在县里当小官德时候,县官送给他一支瓜。他拿回家给母亲吃,一会儿又回到衙门。县官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如实回答了县官。县官到他家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叫他回家侍奉母亲,每月工资照发。
===========================================================
茹姓宗祠通用对联
〖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河内;
源自柔然。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茹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符分魏虎;
位珥齐貂。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茹皓事典。下联典指南齐茹法亮事典。
-----------------------------------------------------------------
〖茹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代炳炳忠诚伯;
清朝彪彪状元公。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兵部尚书茹千,衡山人。建文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议和。成祖即位,封忠诚伯。下联典指清代乾隆状元茹棻,字古香,会稽人。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
〖茹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古之遗直状元门第;
香其幽远忠诚人家。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乾隆状元茹棻。下联典指明代兵部尚书茹千。
寿越期颐,朝端与宴;
少负气节,吏治有声。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无锡人茹文中,永乐年间随父亲迁居燕地。天顺年间一百零四岁时,英宗在便殿召见他,赐予冠带,又命顺天府设宴招待,还命吏部尚书姚夔到他家去致贺。下联典指北宋舒城人茹孝标,少年时负节气,好学不倦。天圣年间进士,以都官员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声。
少负气节,有声吏治;
幼学亲情,无忝家规。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天圣进士茹孝标,舒城人。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官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下联典指唐代名人茹宋的事典。
--------------------------------------------------------------------------------
中国人民 茹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茹夫一少将
茹夫一(1916-——),山西省猗氏(今临猗)县人。1931年15岁时投身杨虎城的17路军,是西安事变的亲历者,因为他当时是杨虎城卫队的士兵。西安事变后,西北军分裂,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 。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1支队队长,第1分校胶东第3支队作战参谋、参谋主任、营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营长,第6师18团代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通化支队参谋处处长,通化保安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杨靖宇支队参谋长,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4师参谋长,第4野战军42军125师参谋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第14兵团42军125师副师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朝联军敌后游击第1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在朝鲜敌后打游击战,虽游击支队在敌后仅活动40多天,钻到敌人后方大闹天宫,打击了敌人,取得成就,并在朝鲜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担任联络代表。1953年4月参加援越抗美,去越南当顾问,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游击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独立团团长,开国将军大都打过游击,茹夫一则是在外国打过游击的将军。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 参谋长、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独立功勋荣誉章。
中国音乐家协会有位会员,平生只写过一首歌词,再没有写过第二首,甚至连想也没有想过再写。音协却盛情邀请人家入会,他才填了表。 这首歌曲,从作词、谱曲、发表,到唱响全国,仅有一个多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唱,全都会。歌词仅有43个字,却呼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如今,上了年龄的人哼起它,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依旧涌动着当年的激情。这位作者叫麻扶摇,他的歌词由周巍峙谱曲后,被称为《志愿军战歌》。
八十年代初,他从第二炮兵青海基地政治部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一直在保定的一家干休所里安度晚年。谈起这首歌词,麻老豪爽地笑着说:“那时候,我根本不懂写歌词,也不是为唱歌而写词。战歌唱响后,有人说我成了名人,是歌词作家,我一概摇头否认。我只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是人民军队里的一名政治工作者。”我问麻老,还写有什么别的作品?他说:“我不是搞创作的,以后再没有写过什么。”那么,这首歌词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是为什么而写的呢? 麻老告诉我说:“那不是作为歌词而创作的,而是作为大会的发言而写的。”他简述了当年的概况。
麻扶摇是黑龙江人,解放战争期间随四野南下,一直打到湖南的衡阳。在那里,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部队群情激奋,准备打好最后一个战役,解放海南岛。突然,上级一个命令,部队返回黑龙江佳木斯垦荒种地。1950年夏秋,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又一声命令,部队告别丰收在望的大豆田,紧急开到丹东驻守。中央决定入朝作战,他所在的炮1师25团成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十月八、九两日,团、师先后召开动员大会,让麻扶摇代表部队官兵在大会上表决心,他当时任 5连指导员。于是连夜赶写发言稿。写来写去,总是那几条——听从指挥,严守纪律,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只讲这几条,总觉得不来劲,应该一上台,就来几句响亮的誓词,把基层官兵的激情表达出来。于是,那激情很快就流露在他的笔端—— 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二天,在动员大会上,他挥着拳头,高声呼出了这首誓词。通俗易懂,激情澎湃,声调高亢,赢得了战友们最热烈的掌声。会后,他将这首誓词抄写在连队黑板报上。这是见诸于文字的第一次发表。 很快,师部的油印小报登了出来。师文工团还谱成曲子,演唱和教唱。麻老告诉我说:最早的那个曲子,不好听,没传下来。现在我不记得,大概也没有人记得。不过,当时部队唱得很起劲。还随部队入朝,一直唱到了朝鲜战场。十一月中旬,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后任新华社国际部主任),到前线部队采访,从师部小报上看到了这首誓词,又听到了部队传唱,便写入了他的报道,刊登在当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在大字标题下,醒目地登出了这首誓词,并说它是前线部队指战员的强烈呼声。 当天,周巍峙在田汉办公室开会,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它,很是欣赏,而且激动不已。他一边开会,一边轻声哼哼,很快谱成曲。在麻扶摇家里,我看到了周巍峙送给他的一份谱曲原稿的复印件,歌名用了词中的一句话“打败美帝野心狼”。歌词中“横渡”被改为“跨过”,其它一字未动。曲下有一行小注:“此歌写于1950年11月26日下午,田汉同志住处。在开会时写!”歌曲发表在当月30日《人民日报》上。后来,一家青年杂志评论这首歌曲,说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进行曲。周巍峙受到启发,便将歌名改为《志愿军战歌》,并将原词 “抗美援朝鲜”一句去掉了一个“鲜”字。 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歌曲发表时,署名为“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 ”。很快,唱到了麻扶摇所在的部队,首长和战友们惊喜地问麻扶摇:“这不是你写的词吗?”麻扶摇平静地说:“不知道是不是我写的。这两个字‘跨过’,肯定不是我写的。”他当时认为,这几句誓词,谁都写得出来。它表达的是志愿军官兵的共同心声。我这样想,别人也会这样想。他并不认为就是自己写的,也没有什么版权所有的观念。人家谱曲用的即使是自己的词,署名“志愿军战士”,也很确切,不一定要署自己的名。此后,麻扶摇从未提出过署名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评选优秀文艺作品,《志愿军战歌》理所当然排到了头一名,获得了一等奖。要发奖金了,这时候,有关部门才想到寻找词作者。周巍峙说是取自陈伯坚的报道,陈伯坚说是从炮1师采访到的,炮1师很快找到麻扶摇,他还是那句话:“有两个字肯定不是我写的。”首长急了,说:“这不是你麻扶摇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我们部队的荣誉。”并找出当年刊登动员会消息的小报说:“在大会上宣读这首誓词表决心的,不就是你麻扶摇吗。”麻扶摇只好笑着点头了。从此,《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才改署他的名字。直到今天,麻扶摇仍然坚持说:“词虽然是我写的,但反映的是部队指战员当时的心声,也是全国人民当时的心声。即使我不写,别人也会写出来。不是我有多么高的才能。就算我成了名人,也是时势造出来的。”有人告诉我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句当年响彻全中国的口号,也是从这首歌词中提炼出来的。我查了一下《人民日报》,这首歌词刊出之前,确实没有出现过这个口号。“抗美援朝”,原词中已有,只是多了个“鲜”字。“保家卫国”,原词中已有明确含义。至于是如何提炼的,只有当事人才说得清。我问麻老,他当然不会承认。从麻扶摇家出来,我颇为惭愧。在保定工作六年,还分管过老干部工作,尽管麻老所在的干休所不在我的服务范围,但近在咫尺,多有交往,我却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可见多么孤陋寡闻。然而,麻老淡泊名利,不事张扬,却令人更加崇敬!
寻找漆氏家族(漆雕)家谱!解决加分!
本文2023-10-28 22:23: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