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介绍下历史事件长城大决战?(不是电影)
你指的是不是长城抗战?
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华北广大地区。1933年元旦夜11时,日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爱国将领何柱国率守军奋起反击,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长城再次点燃了抗击侵略者的烽火。通过3个昼夜的激烈巷战,中国守军第1营、3营将士全部殉国,1月3日山海关失陷。
日军很快转向进攻热河(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共22个县)、察哈尔省(今张家口地区及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南部与河北省接壤地区)一带,力图先占领长城北部地区,再攻破蓟镇、宣镇长城防线。承德于3月3日失守,在义院口、界岭口、青山口、喜峰口、铁门关、罗文峪、冷口、古北口、多伦、张家口等100多个长城关口、蜿蜒1000多里的长城沿线上,中国守军严阵以待。
长城之战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3月5日开始,长城抗战打响。日军向长城各口大举进犯,中国驻军的顽强抵抗,形成尖锐激烈的阵地争夺战。著名的二十九军将士在喜峰口、潘家口御敌,500精兵组成大刀队趁夜色潜入日军阵营,480人壮烈牺牲,砍杀大量日寇。二十九军将士坚守7天7夜,打退日军无数次强攻,毙敌3000多人,迫使敌军后撤。关麟徵所部二十五师和东北军王以哲部在古北口血战3昼夜,4000多将士伤亡。商震部黄光华师在冷口与日军浴血搏杀,使阵地失而复得。
第二阶段是4月初,日军再次扑向长城各口,4月11日,冷口失守,腹背受敌的喜峰口守军被迫撤退;4月20日至26日,黄杰第二师等在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门进行了8个昼夜艰苦卓绝的防御战,日军伤亡5000人,守军伤亡3000多。
但南京国民政府奉行妥协政策,长城线上激战正酣时,南京政府与日本侵略者在“交涉”,1935年5月31日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不仅丧失东四省,也使华北的门户洞开。
广义的长城抗战并未结束,冯玉祥、吉鸿昌等爱国将领率领同盟军,收复了长城沿线的康保、宝昌、沽源三县城,进而进军多伦,扼守这里战国、秦、汉、金、各朝修筑的长城。大批日寇和伪军急忙压过来占据多伦。吉鸿昌调兵遣将,率军攻城,鏖战异常激烈,吉鸿昌亲率敢死队奋勇攻城,危急关头赤裸肩膀,一手举刀,一手端枪高呼:“弟兄们,跟我来,杀他个兔崽子!”带头冲锋。经过5昼夜苦战而破城,再经3个星期的苦战收复察哈尔千里失地。一心针对***,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竟然迫使冯玉祥辞职,杀害吉鸿昌。华北的长城防线及内蒙东部又被日军控制。
1 长城抗战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月至5月,国军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的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第6、第8师、混成第14、第33旅、骑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4万余人及伪军3万多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国民政府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3月12日起由何应钦接替)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交战主要在以下地区和要隘进行:
山海关、九门口作战
1月1日,武藤为保障主力迅速攻占热河、长城,令山海关守备队和伪满洲国国境警察队制造榆关事件,鸣枪挑衅,反诬为国军射击,并通牒国军守军撤出山海关,被拒绝后,日军第8师第4旅在航空兵和海军各一部支援下,于2日向山海关中国驻军第9旅第626团发起攻击。该团奋起抗击,至3日下午伤亡过半,奉命撤退,山海关陷落。4日和6日,日军进攻榆关附近五里台、石河的第9旅阵地,受挫。10日,日伪军攻占九门口,守军第15旅退守石门寨。15~16日,日军进犯要隘石门寨未逞,转入对峙。其间,东北抗日义勇军数千人曾反攻九门口,以牵制日军行动。
热河省作战
2月17日,武藤下令进攻热河。19日,张学良调整部署,以4个军配置在叶柏寿(今建平)、朝阳、北票、开鲁一线和平泉、凌源、建平(今建平镇)、赤峰等地阻止日军进攻。22日至3月4日,日军第8、第 6师、混成第14旅和伪军分三路相继占领上述地区和热河省会承德。守军在凌南(今建昌)、凌源、赤峰等地抗击后,第53军撤至喜峰口、冷口等地;第41、第63、第55军分别撤往围⑽诘今翁牛特旗)、多伦、沽源。张学良令所部坚守长城线,并令第59军及骑兵第1军主力于张北、独石口、多伦等地布防,防日军西犯。日军占领承德后,除以骑兵一部攻占围⑽诘ね猓�髁ο虺こ歉饕��平��鞴乜诘恼�嵴秸箍�
冷口、滦东作战 3月4日,日军混成第14旅一部占领冷口。6日,国军第32军一部发动反击,一举收复冷口。12~24日,混成第33旅进攻界岭口,第53军一部顽强抗击与反击,阵地失而复得,转入对峙。21日,第53军第116师一部守备之义院口被日军占领。3月27日,武藤下令进攻滦东。中日双方军队随即在滦东各要点展开激战,反复争夺,第57军防守的石门寨、海阳镇于4月1日和4日被日军岩田支队等占领;第32军防守的冷口、建昌营于11日落入日军第6师之手;第 53军防守的界岭口也于12日告失。其间,第40、第67军奉命由马兰关、古北口等地驰援滦东。4月14~17日,何应钦令第32、第57、第53军撤守滦河西岸,抚宁、昌黎随之陷落,双方隔河对峙。此时,日军担心入侵关内引起国际干涉,19日武藤下令进入关内的部队立即撤回长城线。守军乘机跟踪追进,至 29日收复迁安、卢龙、昌黎、抚宁、北戴河等地。
古北口、兴隆作战
3月5日,第67军一部奉命占据古北口外马圈子、黄土梁阵地,阻日军西进,当日晚起遭日军第8 师第16旅进攻,激战至9日夜退守古北口一线阵地。10日,第17军第25师进至古北口加强第67军二线阵地。11日,日军第16旅集中兵力在炮兵队、飞行队和战车队配合下,向古北口猛攻。守军英勇抗击与反击,损失过重,至12日古北口失守,第25师退守南天门一带阵地。13日,由第17军第2师接替第 25师防务,次日第83师投入战斗,击退日军后,双方对峙。4月21日起,日军第16旅在飞机十余架、坦克30余辆、大炮数十门支援下,分三路进攻南天门附近八道楼子、田家庄、界牌峪阵地,局部工事被摧毁,守军伤亡惨重,仍顽强抗击。24日,第16旅得第4旅一部增援后,向南天门正面及其两侧阵地猛攻,并施放烟幕掩护坦克、步兵多次冲锋。守军第2、第83师、骑兵第1旅、炮兵第4团顽强抗击,激战至28日,由南天门撤守磨石山、大小新开岭、北香岭、丰城庄之线。日军继续进攻,第17军3个师在上述地区以及笔架山、南香峪等地苦战13天后,于5月13日撤至密云。至此,国军在古北口以上万人的伤亡代价,抗击了武器装备占优势的日军近70天。其间,第26军于4月27日包围进至兴隆县城的日军1个营,攻击三天未克,后因日军增援被迫撤退,于5月14日奉命占领九松山预备阵地。
喜峰口、罗文峪作战
3月9日,日军混成第14旅一部攻占喜峰口口门,当天刚接防的第29军第 37师第109旅第217团,在王长海团长率领下实施反击,毙伤日军百余人,夺回该口门。在日军不断反扑下,王团因众寡悬殊,伤亡500余人,被迫撤退,该口门复被日军占领。10~11日,第37师与进攻喜峰口第二道关门及两侧高地的日军混成第14旅展开肉搏战,两侧高地多次易手,双方伤亡惨重。日军遂以一部守关门,主力集中长城北侧待机。11日夜,第29军乘日军疲惫之际,以约2个旅的兵力采取迂回夜袭战术,绕至敌后,重创日军,摧毁其火炮十余门。此后在第38师一部配合下,经五昼夜正面抗击与迂回敌后作战,终于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在喜峰口和董家口、铁门关、潘家口等地对峙。日军进攻喜峰口失利,遂以第 4旅于17日由快活林进攻罗文峪、山峪,在该地防守的第29军暂编第2师顽强抗击与迂回反击,激战三昼夜,阵地易手十余次,日军不敌而败退。至4月8日,日军混成第14旅和骑兵第4旅各一部,复在飞机、重炮支援下猛攻喜峰口附近的老婆山、孩儿岭、摩天岭、滦阳城、龙井关等守军阵地,激战六天,均被第29军击退。但因11日日军突入冷口,第29军腹背受敌,奉命于13日撤离喜峰口,继续担负兴城镇、河桥至罗文峪一带的守备任务。15~21日,在?河桥、南北团汀击退企图渡滦河西进的日军。
战役结局
国军4月下旬收复滦东后,关东军以此系国军“挑战”为借口,武藤于5月3日下令入关作战。此时,热河日军西进占领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的多伦和沽源。7~10日,日军第6师等部复攻占滦东,并于12日由滦县、迁安、兵河桥等地突破滦河守军防线,向平津方向进击。守军第29、第32、第53、第67军等部奉命节节后撤。13日,古北口日军第8师占领石匣镇,19日占领密云。21~23 日,第59军在怀柔牛栏山抗击由密云向北平进逼的第8师,也未奏效。至23日,日军先后占领冀东的丰润、迁安、遵化、唐山、玉田、蓟县、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怀柔等县市。守军退至平、津附近。日军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对北平形成威逼态势。25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派军使至密云与日军和谈,双方停止军事行动。31日,双方代表在塘沽签订了《塘沽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长城抗战历时80多天,中方仅第l7、第29、第32、第53、第67军就伤亡18万余人,日方公布死伤2400人。
可以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点击认领
开放分类:区域历史历史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白寨甲南山村《张氏祖谱》我族张氏系出黄帝之孙挥公。南宋末年元兵南扰国势怙危,大三郎公由闽入粤,迁居海阳县神泉大埔村(今大埔县茶阳镇),配黄氏,生子念三郎。元仁宗延佑元年十月初一日,念三郎公自神泉大埔村徙溪南埔开基,为溪南埔黄堂南山等地张氏之始迁祖,即我大始祖也,配郑氏曾氏黄氏,生四子,分孝悌忠信四房,孝房:长子三十三郎翰华公,悌房:次子三十四郎翰周公,忠房:三子三十五郎翰威公,信房:四子三十六郎翰清公即我祖。孝房传至四世月兴公,开基黄堂车轮坪,悌房忠房仍在溪南埔,我信房传至四世垂裕(又名侯山)公,明初至南山创拓基业,遂世居焉。垂裕公生二子,长曰雅善公,立祠[金石堂],为金石堂派之祖,次曰肇基(又名子预)公,创建[万石堂],为我万石堂派之祖。饶平渔村张氏渊源记肇基公(名盛德)为上饶张氏开基祖,妣金、罗,刘氏、罗氏住大埔南山乡,生四子;长始兴(五十六郎),次咤侪,三开昌(六十五郎),四开兴(六十八郎名应良)。
编辑摘要
南山万石堂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张氏姓氏起源:
张挥公
张挥公图册
据《元和姓纂》云 ﹔「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代仕韩,後渐成望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南山张氏世系图。
南山张氏世系图
南山张氏世系图图册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张氏-聚集地: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地望分布河南青河郡,河南南阳郡,江蘇吴郡,甘肃安定郡,甘肃敦煌郡,甘肃武威郡,河北范阳郡。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祐,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张氏-家族名人:
张 骞: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宽九公房谱 什鳯公房谱 金石堂
夫人之於祖,犹木之本乎根,水之本乎源。饮水思源,溯源寻根。追怀祖先,尊祖敬宗。
思源而不忘本,数典而不忘祖。承先启後,扬德励风,光我谱系,重修是谱。丕振家声,有志未逮,暂将旧式,录存藏之。承前人溯源之至意,永为衍流。此乃编修家谱之动机也是为序。南山(信房)廿五世孙志平四十载修谱缮志。万石堂[飶椒堂]裔孙廿三世光明信服完整数码进牒。冀望薪尽火传,教化相授,永远递延,绵绵长长…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贰、 建宇堂名
清河堂 金鉴堂 曲江世第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参、 张氏祖祠堂诗外江八句
清河世泽绵流长 卜处徙居闽上杭
百忍风声垂祖德 千秋金鉴慕宗芳
承先孝友传古今 裕後诗书及汉唐
二九苗裔能秉训 支分远近姓名香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肆、 溪南张氏
我祖自福建宁化而来,由福建连城南团水西徙至神泉(今大埔县茶阳城内)。开创大靖溪南埔,建一宗祠 堂。丙山壬向分金,念三郎( )公也。念三郎( )公生四子。
孝、弟、忠、信。四子分房。 孝字房住车轮坪。 弟字房无传。 忠字房住溪南。 信字房
(三十六郎翰清公传至侯山公)住白寨甲南山里(今大埔县百侯镇南山村)。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伍、万石堂祭文
恭维列祖。 发自炎黄。 原居溪南。 四世祖公。
徙居南山。 五世创建。 万石宗祠。 生息蕃衍。
远播他乡。 奋发图强。 建树鸿业。 赫赫扬扬。
祖德宗功。 声竹难详。 张家後裔。 无不秉祖先之懿。
徊先辈之精神。 勤奋耐劳。 开拓进取。 重礼重教。
念祖爱乡。 光大祖业。 房房隆昌。 纵在天涯。
或在海角。 故土情怀。 不敢稍忘。 汇聚宗祠。
奉祀祖妣。 同受裔孙香火。 共享万户蒸赏。 後裔子孙。
同为胄裔。 实乃手足。 谊属同根。 今日同祀先祖。
来日共创辉煌。 拜谒我祖。 祈祷我祖。 泽惠我辈。
房房兴隆蕃盛。 代代如意安康。 蛟腾凤舞。 人文蔚起。
国富家殷事业祥。 千秋箕裘延绵。 万载俎豆馨香。
列祖英灵犹在。 降格享我蒸赏
(公元二○○一年)辛巳岁正月出初四日万石堂神龕重新放回始祖至八世共三十三尊
主位恢复香灯祭典用此祭文 廿三世孙相兆、慎光首事。
(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岁春廿五世孙张志平整理 新万石堂祭文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陆、开兴公房续谱序
从来万派归源,然必知其源。乃有核其支,此非孝子仁人宝谱勿失。百历沧桑,世守不失,历代重修,安知不无残缺,莫可考耶。念南乡一派,系出殷世,虞兴祖罗公,宫公之後,历传数十世,至三十郎公,生四子,徙居数处。
长子大一郎公:由祖居连城县南团水西徙居上杭县。
次子大二郎公:徙居饶平县三饶村莲花石。
三子大三郎公:徙居大埔之神泉(今茶阳),大埔神泉祖也。
四子大四郎公:徙居兴宁县。各成桑梓地阔人繁。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Āyurparibhadra,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是元朝第四位皇帝,在位9年。延祐元年甲寅岁(公元一三一四年 元仁宗改年号延祐)
公元一三一四年 元仁宗改年号延祐
公元一三一四年 元仁宗改年号延祐图册
公元一三一四年元仁宗改年号延祐
神泉祖:三子大三郎公生一子,念三郎( )公也。自元仁宗三年,即延祐元年甲寅岁(公元一三一四年元仁宗改年号延祐)十月初一日。迁居溪南埔开基,为始祖也。南山大始祖也。祖居丙山壬向分金,生四子。长子三十三郎孝房,次子三十四郎弟房,三子三十五郎忠房,四子三十六郎信房。
以孝、弟、忠、信 四字分房。
孝房由溪南埔开基黄塘车轮坪等地。弟房生一子四五郎公无嗣。忠房溪南埔居住。
孝房生一子四九郎公。信房生一子四二郎公。信房(三十六郎汉清公)生一子四三郎景翰公。
四九郎、四二郎、四三郎。即三郎( )公派下为三世祖也。三十六郎翰清公传至五世垂裕公,
徙居大埔县百侯镇南山村(旧时称白寨甲南山里) 翰清公为南山始祖公也。
四三郎景翰公即二世祖也,景翰公生二子:长子寄宗无嗣,次子南哥号绍襄针公。绍襄公生
二子:长子侯山号垂裕公,(南山四世)。次子昭公无嗣。
垂裕公(为南山迁居祖)。生二子:长子三十九郎秀才(庠生)号雅善公居南山赤岭金石堂(创建金石堂 )妣蘇氏生子五十八郎有裔孙居浦宁详埔记载请看金石堂派。 次子四十一郎子预号肇基公。即南山万石堂创建公也。
生五子:长子应良公身世不详。
次子始兴公徙居。三子吒侪公有後裔徙居揭阳县汤坑。四子开昌公生二子:长子百一郎公。次子百三郎塘公徙居:湖寮镇河腰。五子六八郎开兴公,号先正生二子:长子九二郎宏度宽九公。次子九十八郎清阳什凤公,开兴公派下二大房也。
宽九公生二子:长子舄富公,次子舄几公。什凤公生二子:长子秉吉公,次子秉崇公。
舄富公生二子:秉理秉端。舄几公生二子:秉彝秉真。
秉吉公生四子:得宗、得纪、得全、得禄。秉崇公生二子:笃厚、和厚。
二大房九世十丁。得禄不嗣、和厚幼殇。乃八祖传下族众蕃衍徙居各处,不能悉载。有平和马堂堡十三世一栋公,任番禺会。黄堂坑十三世一聘公,於皋司之堂,两人出族谱序,则知,皆出自念三郎( )公之派。因文革(公元一九六六年自一九七六年)动乱谱牒受到破坏,又失修,今在注谱序。宽九公房廿五世孙志平,将残缺旧轶和其原始资料,进行查考,核对。采览十七世世钰公清河郡族谱序。连城祖派迁居程乡修谱序,万历十九年辛卯连城祖派迁居大埔修谱序。…等将旧式录存藏之。吁,张氏之族夫,岂他族可比。哉然而继,张氏世系载在信史,亦井井有条,斯不诬矣。非前之人有谱牒,以相传後之子孙。篡录以承前人之志意永为衍流,登斯谱者,尚当敬之,是为序。
南山(信房)廿五世孙志平续谱志 (公元二○○九年) 己丑岁春日
广东大埔百侯南山张氏家庙香灯碑记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万石堂碑记:
从来贤亲乐利贻後世者祖宗之泽也俎豆馨香光前人者孙子之贤也南山张族 五世祖肇基公鼎建祠宇妥祀 先灵子孙蕃衍奕叶显荣吾埔之望族也考其先 始祖自宋南渡後来闽汀之团水居埔邑之神泉至 二世念三公迁居溪南分孝弟忠信四房孝房住车轮坪弟房无传忠房住溪南 肇基公派分白寨社之南山其信房也祠宇鼎建後岁久恐圮雍正庚戍更扩而大之丹雘焕然额其堂曰万石而制度咸备矣惟是尝祀备举香灯乏费十六世孙任翁源广文拙斋老先生慨然念之而有志未逮以嘱其贤郎艺圃君艺圃承先志谋之族众抽拨 上祖尝费并劝族人捐资以襄香灯族众各怀孝思欣然乐输置买田亩以图香灯永久余与艺圃君谊属葭莩之未又为总角文盟夙好素得瞻 拙翁老先生道貌承其诲言闻将镌诸石而窃羡其族人之贤者何多更慕艺圃君之善承先志而知祖其佑之将来尔炽而昌也遂援笔而为之记
峕
乾隆乙丑岁花月芳春之吉,赐进士第出身,特旨部铨世姻晚生吴履和盥手拜撰
(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嵗春月簒录万石堂碑记) 标凖版本
万石堂外大门联 家传金鉴 庙对银峰
张氏家庙万石堂外大门联
张氏家庙万石堂外大门联图册
张氏家庙
张氏家庙图册
张氏开兴公房续谱序 - 柒、南山张氏始祖翰清公祠 万石堂
万石堂内龕联
万石堂内龕联图册
万石堂内龕联 万选青钱千秋金鉴
石麟献瑞玉燕投怀
绍襄(针南歌)
南山三世祖考 绍襄张公
又名针南歌。与邓氏孺人合葬在粘塘里往岩头路旁,人形脐裏穴,丙山壬向兼巳亥,碑书: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孟夏月重修
三世祖绍襄张公妣孺人邓氏墓
子垂裕立石
碑高一尺七寸半,宽九寸,后土居左。
妣 鲍氏孺人
名十五娘,諡庄范。葬在葨仔里田背,象形额印穴, 壬山丙向兼子午,
张氏出身姬姓,相传黄帝王子名挥,他创造了弓长,后来官名二字合成一字,就成为张姓,张氏望族世居清河郡,故以清河为堂号。渊源上今之人多以唐朝开元时宰相张九龄,因唐末战乱,世族各分迁关中、豫章、闽汀宁化而居,迨化孙公自宁化再迁上杭。
张氏开基饶平有二派,一派为张盛德世系。张盛德(公元1306-1377年)又名子预,居大埔县南山黄竹塘座万石堂。娶大小妻刘氏、罗氏。刘氏居饶平,生四子,张衍昌、张继旺、张启盛、张名卿。罗氏居大埔南山,生四子,张始兴、张咤侪、张开昌、张开兴(应良)。四子张应良娶妻余氏、曾氏,余氏生一子,张宏度(谥宽九),派迁饶平葵坑。又罗氏有派衍福建马堂乡,后裔张宗惠迁饶平马岗乡。
一派为前四世为福建普宁鹅铺岭莲花宅迁福建平和县九峰镇庵子龙坑、半径后裔派衍弦歌都岭脚社柏嵩东坑旱干岗张真直世系。
渔村张氏渊源记肇基公(名盛德)为上饶张氏开基祖,妣金、罗,刘氏、罗氏住大埔南山乡,生四子;长始兴(五十六郎),次咤侪,三开昌(六十五郎),四开兴(六十八郎名应良)。
综上,渔村张氏渊源属罗氏妈派甚明。续如下,应良生二子:长宏宽九,系余氏所生,派居葵坑乡。念三公为葵坑氏始祖,住乌石楼、七星楼、锅炉、新华、溪西、长牛坪等村,现有三千余人。次男清隐什凤,系曾氏派下。罗氏妈派另一房居福建马堂乡,长房敦德公派居马岗乡、芽蕉坑上林。
刘氏妈生四子:长衍昌(葫芦),居乌石,明朝间,衍昌乌石派后裔迁三饶下寨乡,传至张夷绪由下寨乡迁下坝乡,为下坝开基祖。又衍昌乌石派后裔张毅直(谥姐福)迁「仙螺村」,村名后改「双螺村」又改「双罗村」为双罗开基祖;次,继旺(创垂,讳大六),生二子。长大成(讳一百三十六)派上饶康滨乡(今坑边村)。次忠俭迁三饶韭菜园,又迁上饶乌石下仓,再迁上饶石吉路;三启盛,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由上饶乌石乡迁浮滨镇咸美乡,为咸美开基祖。生子三,十七(德全)、十八、十九。派衍咸美镇溪楼、宫下(官下)、桥头、竹岭、大小榕铺、饶平县漳溪、烈火、洋尾座「聚庆堂」、田心座「光裕堂」、、、等。;四名卿,居坝上乡,生一子,张乌佑,派衍上饶坝上、马坑、苦竹排(富竹排)、田心各处。
溯源
自挥公得姓张传至现在人丁遍布全球 人才辈出 历代为官 呼 张
氏族夫用心溯源 完善族谱之修 重修是谱 永为衍流
修谱序南山张氏族谱附南山张氏世系图
万石堂 {开兴公谱} 金石堂 {五十八郎公谱}
夫人之于祖,犹木之本乎根,水之本乎源。饮水思源,溯源寻 根。追怀祖先,尊祖敬宗。思源而不忘本,数典而不忘祖。承先启后,扬德励风,光我谱系,重修是谱。丕振家声,有志未逮,暂将旧式,录存藏之。承前人溯源之致意,永为衍流。此乃编修族谱之动机也是为序。
南山(信房)廿五世孙志平四十载修谱缮志。冀望薪尽火传,教化相授,永远递延,绵绵长长…
元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
改潮州为潮州路。
明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改潮州路为潮州府。
同年,倭寇进犯惠州、潮州。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
潮州府于宣化都大埕筑大城,设大城守御千户所。南有黄冈、西有凤凰山二巡检司。
《王阳明全集卷四之添设清平县治疏》《饶平客家姓氏渊源》张氏部分内容
张氏开基饶平有二派:
涯系大埔县百侯镇南山乡万石堂派
一派为张盛德世系。张盛德(西元1306-1377年)又名子预,居大埔县南山黄竹塘座万石堂。娶大小妻刘氏、罗氏。刘氏居饶平,生四子,张衍昌、张继旺、张启盛、张名卿。罗氏居大埔南山,生四子,张始兴、张咤侪、张开昌、张开兴(应良)。四子张应良娶妻余氏、曾氏,余氏生一子,张宏度(谥宽九),派迁饶平葵坑。又罗氏有派衍福建马堂乡,后裔张宗惠迁饶平马岗乡。
一派为前四世为福建普宁鹅铺岭莲花宅迁福建平和县九峰镇庵子龙坑、半径后裔派衍弦歌都岭脚社柏嵩东坑旱干岗张真直世系。
结论:
张氏开基饶平的二派,溯前应是同祖先不同派。
《王阳明全集卷四之添设清平县治疏》全文在本专栏 见内容
http://wwwsr0768com/bbs/readphptid-2408html
《饶平客家姓氏渊源》张氏部分内容
参看苗栗公馆饶平上饶苦竹排张姓族谱
http://wwwsr0768com/bbs/readphptid-6630-fpage-3html
本帖最后由张万石堂[飶椒堂]裔孙廿三世光明。于2012-7-18 6:04编辑
[计算机桌面]→工具→语言→中文转换[按确定]
繁体→简体
简体→繁体
欢迎加入[互动百科]参与讨论!!
我是张资公的后裔,张资公始居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后代一郎和七郎到广东惠州府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开基,现在五华县的双华镇和大都镇90%是他的后裔!资公葬在福建省原籍,谭肖两位祖妣葬在五华大都冻塘坑饱虎守肉形!
紫金县化孙公总祠内有我祖资公灵位!资公共有8个儿子,现在寻找资公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八郎的后裔!
如果有知情者请与我联系!
联系电话:8166254 13873319900
QQ:494849856
谁能详细介绍下历史事件长城大决战?(不是电影)
本文2023-10-28 21:56: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