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苏氏家谱中"胜康朝新世泽。胜大正南香"属于哪个支派?我是正字辈,寻宗亲,家谱。
哈哈,我大字辈,叫叔叔。
望城龙塘苏氏
该族以西汉苏武为一世,四世亮公葬武功,五世章公为清河太守,籍河北栾城,十九世味道公,谪为眉州刺史,因家眉州。
三十三世辙公长子迟公,官南昌训导,籍江西泰和,三十七世士类公,官淮安道,后徙南昌。四十三世义金公,明初由南昌府丰城县迁居湖南浏阳。越二世,承秀公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由浏阳迁居长沙乔口,落业龙塘,今属望城。派衍富、贵二房。
清雍正三年(1725)建祠于龙塘。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六(1618)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三修,清嘉庆七年(1802)四修,清咸丰六年(1856)五修,民国十五(1926)年七修,2000年又续修昭视公支谱。
派字:
义忠承友伯、邦允荣继明、启国朝源远、
光昭新世泽、盛大振南湘、文业宗家学、
英华益炳芳、传经开俊彦、树德毓贤良、
通达辉金榜、猷为耀玉堂、诗书垂后祀、
功烈绍先皇、麟阁遗型在、鸿图应瑞长。
四弦高音柳琴的改革成功,结束了二百多年来,柳琴仅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使其登上了独奏、协奏舞台,能演奏古今中外各类乐曲,并广泛用于合奏、重奏、歌剧、影视等各类中、西电声乐队,柳琴在中国音乐中的作用和地位,引起了音乐界的关注,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誉,称之为“填补了我国民族乐队中缺乏高音弹拨乐器的空白”、“从有效弦长、品的位置、弦张力和琴箱共鸣音等设计制作上证实符合科学原理,这在乐器史上是难能可贵的,四弦高音柳琴改革是成功的,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共认和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一项在我国民族乐器改革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科研成果”。(引自“鉴定意见”)
原来的柳琴是什么样?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柳琴艺术发展的现状又如何?
柳琴简史
柳琴,又名“土琵琶”、“柳月琴”、“柳叶琴”、“金刚腿”,是山东江苏柳琴戏和安徽泗州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功能与作用相当于京剧中的京胡。柳琴戏原名“拉后腔”(指唱腔的尾句往往有一个七度大跳)和“拉魂腔”(指优美动听的唱腔能把观众的魂给拉过来)。关于柳琴的起源无确切文字记载可查,参考《江苏戏志》及老艺人传说,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清道光末年或咸丰初年,滕县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本村秀才、拉魂腔苏年班班主苏道一的指导下,参考传统乐器琵琶的样式,改制成新的乐器――柳琴。(《苏氏家谱》有记载)此琴现存于枣庄市博物馆。
其二:山东临沂的研究人员也发现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郯城木工吴永成与当地拉魂腔艺人合作,制成了“柳月琴”。后来其子吴增福成为制琴高手,人称“盖山东”。
其三:据传二百多年前,山东临沂有武大团、武二团的兄弟俩到徐州一带逃荒要饭,在破庙里见到四大金刚中琵琶金刚十分威风,忽然想起如做一个这样的乐器弹唱着乞讨,岂不更好?于是他俩就用柳树下端、朝阳一面的柳木,仿照金刚手上的琵琶做了一个简单的“土琵琶”,边弹柳琴边唱家乡小调沿街乞讨。于是这种乐器和弹唱形式逐渐流传开来,并用于丰收或喜庆场合。出现了街头职业弹唱艺人。从二人台式的演唱形式逐渐演变成各种规模的戏班子,广泛流传于鲁、苏、皖交界一带,称“拉后腔”和“拉魂腔”。1953年为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因用柳琴为主奏乐器,正式更名为“柳琴戏”。
柳琴改革始末
1958年,笔者在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担任琵琶演奏员时,深感民族乐队弹拨乐声部缺乏高音乐器,很难充分发挥该声部综合表现力。正在寻觅解决良方时,在一次深入沂蒙山区部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偶然观赏到临沂柳琴剧团演出的一台柳琴戏。台侧的主奏弹拨乐曲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就是笔者第一次见到的民间柳琴。
随后笔者在团领导支持下与几位歌唱演员一起,先后到山东临沂、江苏邳县柳琴剧团学习,记录了一批唱腔、过门、曲牌,并掌握了民间柳琴的演奏方法,与乐师们同吃同住同台演出。
在深入民间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我对民间柳琴优缺点有了深层的了解与认识:民间柳琴,双弦(丝质)七品(高粱秆),音域一个半八度,用右手中指戴一“柳琴套”(竹制或牛角制圆筒)由大拇指食指捏住进行演奏。声大势壮、音色粗犷,风格别致。但存在着音域较窄、音色欠美、不便转调、丝弦质脆易断(演一台戏约断弦二至三次),高粱秆品易磨损等不足。很难作为独奏乐器演奏和乐队常规乐器运用到民族管弦乐队中云,但它却预示了很大的改革、发展潜力。1958年冬,笔者受前卫歌舞团委派带着改革方案与徐州乐器厂合作,根据独奏及合奏的实际需要,在保持原有的优势、特色、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柳琴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无数次试验和实践,成功研制了三弦24品高音柳琴,后又制成了四弦(29品)高音柳琴。
改革后的四弦高音柳琴,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一、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通过缩短琴体,使一弦从a1提高四度至d2,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音乐器,现定弦固定为g、d1、g1、d2。
二、扩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由双弦(d1、a1)扩为四弦(g、d1、g1、d2)、七品增为29品使音域由原来的一个半八度扩展为四个八度(g―g4)。在排列上改成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方便演奏各类和弦。
此类定弦有以下优点:1保留柳琴传统的五度定弦风格;2方便演奏记忆,即一、二弦为一组,三、四弦则是它的低八度,指法和音程关系相同;3在同一把位内一、二弦及三、四弦之间可奏出一个八度,减少了过弦;4便于调式空弦的利用,在演奏各类性质和弦时音响丰满,指法简便。
三、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
1改柳木为质地坚硬、结构紧密的红木作背板,增强了发音的反射力。
2采用陈旧而质地干松的老桐木作面板,使音色、音量得到很大改善。
3改平底码为拱形阶梯桥码,减少琴码与面板的接触面,以减轻对面板的压力,使琴体各部分得到充分振动,发音更加灵敏,并利用码端面上的阶梯形,调整了各弦的有效弦长,提高了音准度。
4面板双侧各开一个音窗,使共鸣音从窗孔有效传出,增大了音量。
5改高粱秆品为竹面镶铜品。克服了竹品不耐磨的不足,使发音更加灵敏;改丝弦为尼龙弦(坚固耐用但音色暗淡)后又改一、二弦为钢丝弦,三、四弦为合金缠弦,使之既坚固耐用,又美化了音色。达到一弦高音区清脆、明亮,有很强的穿透力,二、三弦音色柔美,适合演奏推拉吟揉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第四弦音色浑厚结实的良好效果。
四、革新了演技、丰富了表现力。
1改竹制圆筒的“柳琴套”为赛璐璐或尼龙制的三角形拨片(厚约08毫米),使之软硬适度经久,耐用,便于控制力度变化,减少了杂音,发音敏锐悦耳,便于演奏多种技巧。
2广泛吸收中外弹拨乐器各种技法为我所用,并首创了大指拨弦、码下音、琴轴音、人工泛音等新技巧,现已发展和整理出一整套规范化的演奏技法,大大丰富了表现力。
此外,为方便调音,增设了微调。为稳定琴体方便不同身高人演奏,避免弓身弯腰等需要,又增设了支架。
在外形制作上,设计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使其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经过三年的实践,四弦高音柳琴的改革成果,赢得了各方面的称赞,并为此协作单位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徐州乐器厂及笔者分别获得乐器改革最高奖――1988年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得到了国家、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庆贺柳琴改革成功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和感谢那些曾经对柳琴改革大力支持、献计献策精工细作并作出不同贡献的人们。他们是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领导和战友刘凤锦、孙正、董洪德、张式业、刘汉林、原野、倪志珊等;徐州乐器厂的历届厂长李义、单兴强、孟宪洪、李洪选;制作师黄龙、谈兴华、张树云、张桂芝等。
柳琴艺术的现状
自1958年对柳琴进行一系列改革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可分三弦柳琴和四弦柳琴两个阶段。以1963年前卫民乐队进京汇报演出为标志,通过演出柳琴独奏和齐奏及唱片的出版,吸引一批专业乐手,纷纷到济南学弹柳琴,成为第一次高潮。1970年随着四弦柳琴的改革成功,柳琴独奏曲《幸福渠》《春到沂河》(1972)在全国广为流传以后,柳琴开始在海内外逐渐普及,至今已颇具规模。其主要表现有:
1制作厂家日益增多。除最早的合作伙伴徐州乐器厂外,上海、北京、苏州等民族乐器厂相继生产,且数量越来越多,从销售量即可看出柳琴在海内外的普及程度。
2柳琴曲创作硕果累累。除笔者创作的《幸福渠》《春到沂河》《陕北随想曲》《塔吉克舞曲》《打虎上山》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江月琴声》及改编的外国乐曲《云雀》《野蜂飞舞》《波浮的港》等五十多首乐曲外,近年来,一些有志于柳琴创作的作曲家、演奏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如中央音乐学院徐昌俊的《剑器》,大连歌舞团林吉良的《草原抒怀》,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方天行的《盼》,上海音乐学院周仲康的《青山绿水》,顾锦梁改编的《金色的炉台》,上海歌剧院高华信的《春绿江南》《火把节恋歌》,原哈尔滨歌舞剧院刘锡津的《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原为月琴曲),台湾台北柳琴乐团苏文庆、郑翠苹作曲的《雨后庭院》等。这些作品出自不同作曲家之手,风格各异,各有特色,丰富了柳琴创作,推动了柳琴艺术的发展。
3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纵观近半个世纪的柳琴发展史,以下两代人为柳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创新,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首先是活跃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老一辈演奏家、教育家有笔者、潘妙兴、高华信、林吉良、常立玉、张大森等,80年代崛起的第二代有国家一级演奏员王红艺、花晓荣、张鑫华;获教授职称的有:吴强、周长花、苏春敏;获副教授职称及二级演奏员的有顾锦梁、王炳杰、林玉洁、王尔村、魏玉茹、崔军淼、程明、田茂彬等,他们是当代柳琴艺术的主力军。
柳琴改革成功为中央、中国、上海、山东、沈阳、福建、南京等高等音乐院校新增了一门柳琴专业,经过多年的培养目前第三代演奏人才正在茁壮成长。加上经笔者培养、指点、函授的学生遍及二十多省市,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美国等,盛况空前;而且从人口比例看,新加坡及港、台地区学弹柳琴人数大大超过大陆。这对提高柳琴人才的素质、档次,吸引更多青少年学弹柳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第三代的演奏人才,大多毕业于高等院校,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知识全面,功底扎实,是柳琴艺术发展的希望所在。
4出版推动了柳琴的普及。笔者于1977年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柳琴演奏法》(1985年再版修订本),这本书系统总结了柳琴的演奏常识、各种技巧练习,汇集了大量练习曲、独奏曲。它在海内外的出版发行,推动了柳琴艺术的普及发展,特别是边远及海外地区,在无师资授课情况下,不少人就是靠这本书自学,至今仍是重要的教材之一。现已出版的由我作曲、指挥,王红艺独奏的柳琴专辑盒带有:《春到沂河》《木棉花开》《柳琴曲集》及《中国民乐四大家》中的一部分。另有王红艺柳琴独奏CD专辑《中国柳琴》《江月琴声》《柳琴与交响乐》等均已发行国内外。加上周长花、吴强、张鑫华、阮仕春录制的各种盒带、CD,汇集了丰富的音响资料,具有很高的教学欣赏价值。近年出版的还有《王惠然柳琴作品集》、笔者主编的《全国柳琴考级曲集》及配套的VCD光盘,吴强编的《中国柳琴考级曲集》及配套VCD《中国柳琴考级练习曲》,顾锦梁编的《青少年学柳琴》及VCD,大大推动了柳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5中国柳琴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柳琴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大力支持下,于2004年初成立了中国柳琴专业委员会,10月召开了首届“中国柳琴艺术研讨会”,海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演奏家出席了会议,发表论文20多篇,举办三场交流音乐会,展示了老、中、青、少四代同堂、大团结、大交流的兴旺局面,展望了新世纪柳琴艺术的宏伟前景。
四十多年来,随着演出增多,广播、电视、唱片、音带、VCD、演奏法的出版、发行,喜爱和从事柳琴艺术的人们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众多作曲家的青睐,一批批新作正在涌现,一代代的新秀正在成长,柳琴艺术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新的发展,令人欣慰。柳琴艺术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和海内外同仁们的努力紧密相关。它是一代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愿柳琴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王惠然 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柳琴专业委员会会长
(责任编辑 张萌)
陕西苏氏字辈
西省榆林市府谷县苏氏字辈:府谷苏氏由于家谱遗失,导致从洪武年(1371)到现在无法排字辈 苏丙成
安徽苏氏字辈
安徽巣湖苏家湾姓苏氏字辈:世叶俞昌大,崇支自远长,家声永克振,承自万年芳苏家湾和巣湖炯炀镇大苏村,小苏村,龙唐苏村姓苏的都是一支
重庆市苏氏字辈
江北区苏氏字辈:记朝尚为永;长明宪国仁;珍丰相贤天;言庆嘉文金渝北区苏氏字辈:宗世诗万民志上朝头云玉传继宪庆凡维运星辰林阁勋业在客昌置天参培养功成后英贤一聚存沙坪坝区苏氏字辈:元春长承德克家和为贵九龙
具体详细的内容请你查看苏氏字辈
你好!
每个姓氏不同支派的字辈、行第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出自不同支派。你这个问题只有本支派的族亲会知道,建议去找长辈问问,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较年长的族亲。最好能够找到家谱(也称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字辈行第记载。家谱一般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
如果找不到家谱,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寻找: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洵的父亲叫苏序
这是一个非常性情而且非常可爱的老头儿,他最爱拎着一坛子酒,来到田间村口,与村民和长工们痛饮聊天,然后醉悠悠地高歌归去。 苏洵是他的第三个儿子,性格却与自己截然不同
苏序出生于开宝六年(公元973)。从小性格比较顽皮,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长大后容貌英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不求报答。苏序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稻谷。苏序拿米换稻,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二十二岁的时候,李顺造反,攻打眉州。苏序每天拿着兵器守城,正这时父亲病没,而贼人(或者我们应该称为农民起义军?)围攻更加猛烈。城里人都相顾哭泣。而惟独苏序和太平时一样,按照礼节操办丧事。母亲忧心忡忡,苏序则安慰她说:朝廷不会抛弃我们,贼人很快就要灭亡了。
苏序娶妻史氏夫人,史家是眉州的大家族。史夫人慈仁宽厚,苏序的母亲宋夫人比较严厉,而史夫人则能得到她的欢心。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庆历的时候诏令在州郡设立学校,传言朝廷从中挑选人才,士人争着入学。苏序笑着说,这是好事情啊。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官吏向来暴戾苛刻,因为这件事又产生不少纷争,苏序做诗嘲讽了这件事。苏序喜欢喝酒,常常和乡下人高歌狂饮。苏涣中考送来喜报时,苏序正喝得大醉,取出喜报宣读,然后把东西都放在布袋中,正吃的牛肉也放到布袋中,让村童背着,自己则骑着驴。城中人得知消息的,都出来围观大笑。
眉州供奉的神灵中有一个称为茅将军的,州里人给他盖了大庙,据说很灵验。苏序一日乘着酒醉带着二十来个村仆进庙,砸碎神像,扔到溪中,而后又拆了庙宇。三年后,苏涣登第,苏序到剑门迎接,在七家岭又看到一个大庙,题为茅将军。苏序正准备带人再拆,一个庙吏前来说,昨夜梦见神灵泣告,明日苏七君来,哀求他放过这座庙,让我受点香火。众人一起劝说,才放过。
苏序年老了才开始做诗。按照苏洵的说法,他做诗很快,能够写一些通俗的诗,几十年存下了几千首。诗写得虽然不算工整,但是可以从中看出他心胸开阔,表里如一。然而苏序的几千首诗一首也没有传下来,三苏也没有在诗文中引用过他的诗,可见苏序的诗相对其人的确比较业余。然而后来的好事者据此有“五苏”的说法,即苏序,苏涣、苏洵、苏轼、苏澈。
庆历七年(公元1047)五月十一日,苏序殁于家。多年后,苏东坡还常回忆起他的祖父。苏东坡的旷达、乐观、天真,似乎都脱胎于他的祖父。相对而言,苏序比苏轼少了文采,而苏轼则比苏序少了酒量。
有关苏序的资料,大致分布在苏洵的《苏氏家谱》,苏东坡的《苏廷评行状》,曾巩的《苏序墓志铭》,以前前面提到的《师友谈记》。遗憾的是,曾巩的文章没有找到,其他文章也都是从繁体网站上搜到,一并列在后面。
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有一支魏氏祖人的字辈传续为:“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其它支派魏氏祖人的字辈传续中尚没有发现有“传”字紧连“振”字的,我想你们这支魏氏祖应该与他们同属一支,你的下一辈应该是“世”字辈。仅供参考!
苏式版体: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另外补充一下,常见的家谱格式有四种,除了上面所说的“苏氏”外,还有:欧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请问苏氏家谱中"胜康朝新世泽。胜大正南香"属于哪个支派?我是正字辈,寻宗亲,家谱。
本文2023-10-28 19:44: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