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我郭氏家谱信息 重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提供我郭氏家谱信息 重赏,第1张

湖北浠水郭氏字辈:“立本习能迪强”。

湖北黄梅郭氏字辈:“惟学承在善新明德”。

湖北襄阳郭氏字辈:“必定长久天开景运”。

湖北孝感满族郭氏字辈:“功崇业广本立德明家安国正世永天平吉祥仁寿忠义礼文继述有志瑞启长春”。

湖北安陆郭氏字辈:“永世文应尚显万中正诒泽定远永治先型敦崇原本子名世守封显万德全隆首高取大士品皇堂正发惟显名扬志有文章书万载庆德贤□儒子益光”。

山东胶州郭氏字辈:“元肇维人方振承绪玉胜佳年”。

山东日照郭氏字辈:“奎绍郭源公建长章和敬其相惟衍仁德家道隆昌”。

山东枣庄郭氏字辈:“明学振万方依允”。

山东东平郭氏字辈:“长荣克延忠”。

福建晋江郭氏字辈:“祖肇汾阳支分自漳奇立主应赓奕文章高齐育庆亶席亨康膏童豪颜交序亭庠雍廉意度玄衮褒唐京赢广庇帝座方襄膺庸庶享言永音商”。

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字辈:

字行:“元世人卿相治朝重正方令公家谱远颍守系声长孝悌伦滋笃诗书业益张祖来基泽厚贻燕万年光”。

名行:“姬箓渊源永云礽钻绪宏先民隆矩矱后世懔遵行植品宜敦本修身在致诚汾阳余庆衍三岛踵簪缨”。

福建南安官桥郭氏字辈:“显成世述一国荣叔元世人卿相治朝钟正方令公家谱远颖守系声长孝悌伦滋笃诗书业益张祖来基泽厚贻燕万年功姬箓渊源永云礽钻绪宏先民明矩矱后世怀遵行植品宜敦本修身在致诚汾阳余庆衍三岛踵簪缨”。

福建安溪回民郭氏字辈:“孟居资允本世仲志一懋尔颜伯克绍贻谋景福介思延及子孙永年保”。

湖南炎陵郭氏字辈:“文学尊孔孟英俊垂名远惠兰延清香世代表忠良”。

湖南嘉禾郭氏字辈:“筠应天生凤新汉柱万君班聂小念四代八九千万愿文思启绍常祖宗富贵显相忠聪明成智慧朝廷有高风国泰永昌良家雅礼仪通贤能先达士福德振祥功”。

湖南上湘郭氏字辈:“启秀端正存真葆良诗书济美孝友聊芳英俊绳立家声代扬祖功宗德上锡恩光”。

江西万载郭氏字辈:

岳公房支派:“大端方桂棠华发定荣昌贤俊儒中瑞文明兆吉祥”;

合族通派:“凤权汝子孟元城山海从长秀绍金台士为师世有恩锡盛朝堂功勋在显扬谦和傅祖德家国统生光”。

江西定南郭氏字辈:“传仁义礼家学召人文立志光先德贤名佰代欣”。

河南开封刘店郭氏字辈:“世田好三云书中先有文道德全家宝万代永乐祥”。

安徽涡阳郭氏字辈:“希文尚允兴传学”。

江苏江宁郭氏字辈:“高才立志良”。

四川成都郭氏字辈:“应永存先德子”。

河北正定郭氏字辈:“旺怀朝廷风立树青”。

东北黑水郭氏字辈:“克大基业嗣炳宏谟贻谋燕翼绳武缉熙昌时名世翊运宣猷家珍兆远奕叶重光”。

郭氏溶公支派字辈:“仕可原崇本廷世德贤良宏龄起昭穆光彩焕文章凤诏宗纶锡鸿勋振羽翔储材培杞梓历运蔚琳琅济用商家楫农明晋国庄图书圶璧映谟烈鼎铉彰”。

新加坡郭氏字辈:“长仕谏怀云雨百里瑞天定朝清廉启国家廷献文明行笃必有克诚用垂式宜尔子孙以介景福”。

郭氏一支字辈:“毓人光祖成士绍宗怀仁恩义道大德鸿实行宪法民心咸悦安乐富强永保华国”。

始祖:子晋:周灵王太子二世:宗敬三世:错:魏将军四世:愤五世:渝:为上将军六世:息七世:恢八世:元九世:颐十世:剪:秦大将军十一世:贲:秦朝将军十二世:离:秦将军十三世:威:太原始祖,阳州刺史十四世:立十五世:藏十六世:邑十七世:揆十八世:白十九世:章二十世:嵩二十一:霸二十二:咸二十三:权二十四:阀二十五:选二十七:泽:三国时为雁门太守二十八:昶:京陵候二十九:湛三十:承三十一:坦之三十二:忱:荆州刺史三十三:焕三十四:景义三十五:圻三十六:其三十七:宇三十八:岑:进士,任山东卿城令三十九:藩四十:宣四十一:东涞四十二:应聘四十三:宜观四十四:器之:唐黎阳令四十五:撤:后唐进士四十六:佑:手植三槐,定堂号"三槐堂"四十七:旦:宋朝丞相四十八:素:工部尚书四十九:益:进士,居江西抚州临川,韶州令五十:安仁 安道(徐出) 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 安礼:进士 安国:文学家 安世 安上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T(?-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O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O。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浙江乐清包氏字辈:“汝昂履志许克善讲明清胪百代兆吉一朝崇祖成德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诗书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

浙江泰顺包氏字辈:“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浙江温州包氏字辈:“德大启文士正昌明经广学绍忠良光联(训)上(诗)国(书)家(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

浙江东阳包氏字辈:“铉绣邑宗火孟士永德尧良尚应烘懋光佳锡清和聿焕钟淳秀炳元钦仕公祖志恒铭记”。

浙江景宁包氏字辈:“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

浙江湖山包氏字辈:“士嘉世逢维绍高崇登朝立志继起永兴隆”。

浙江镇海包氏字辈:“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浙江松阳包氏字辈:“仁绍池寿忠睿子随文庭时希有肇大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浙江建德包氏字辈:“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湖北鄂州包氏字辈:“兴荣道大继从思希玉延守明万有一嗣宗祖泽存复楚精忠显周邦启后长”。

湖北赤壁包氏字辈:“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湖北梦县包氏字辈:“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湖北麻城包氏字辈:“蛟宣宪仲函廷远一珠仕朝必立文才奎光耀德泽原承先庆”。

江苏仪征包氏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谢集包氏字辈:“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扬中包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

江苏海安包氏字辈:“荣华富贵永泰平安”。

江苏兴化包氏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有子应大丹志胜永嘉兰从金万国顺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

四川德阳包氏字辈:“文天亭正大,光明德维兴,洪如志惠成,家传有万代”。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林永文国龙洪月万朝玉启先恒煜光清正德流长”。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国政育明良家和发增强忠孝福泽大人义方正长”。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云源茂廷章德世学中和正恩承祖泽祥”。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志澄先式永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胜正弘士文廷大永元其继兴毓桂”。

山东嘉祥包氏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山东海阳包氏字辈:北支“鲁永承树敬益”,南支“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良玉士国大承永顺明宗万代兴荣”。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洪涌宇从朝元甲第开明清正乾坤光华福寿星”。

安徽桐城包氏字辈:“拯繶永完枝荣嘉江林智正延梦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诗书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康隆敦昌定普兴常焕仁景瑞益绍久”。

安徽龙山包氏字辈:国有良臣家熙光明 善士承继 魁元绍兴

云南宣威包氏字辈:“必有元兼俨禳希怡什智杞凤良万宣毓轸文士迎焕汝于维其继崇广宇致庆圣道欣安”。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子文志永显世大如朝廷国正天心顺贤良忠太昌敦伦承先庆”。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万文宗远珊世卢协韶觐登歧志杨育儒业承东汉龙图继起昌”。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江西井冈山黄坳,遂川大汾,大炕:包姓字辈:“德永曰遵开昌远,玉树联芳秀水贤,光荣奕世昭文蔚,垂裕动犹毓士元。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

包氏一支字辈:

乾派:“济美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坤派:“源本孝肃翰祖南来头颃甬东科第绳武亿万斯年”。

包氏一支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云南会泽蒙古族裔字辈:“承先振天云,万象映成(长支成字辈;次支吉字辈;三支思字辈;四支汗字辈;五支圣字辈;六支明字辈)文;世继君主德,敦孝中人伦;本源恪信义,书香裕后懋”。

扩展资料:

分布:

包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同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蒙古族包姓人口约380万人,主要分布内蒙、 外蒙、新疆、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青海、甘肃、云南;

汉族包姓人口约八十多万,主要分布江苏、 浙江、 福建 、 广西、 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东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左右。

-包氏

王安石家谱:

祖父:王用之,曾任卫尉寺丞

祖母:谢氏,色和容谨,行俭而勤。为妇顺,为母慈,相夫教子,颇见其效。

叔祖:王贯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于陈尧咨榜中进士。

父亲:王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姨母:徐氏,王益前妻

生母:吴氏,抚州金溪人,王益的续弦(第二任妻子)。

长兄:王安仁,徐氏之子,皇祐元年冯京榜进士。

二兄:王安道(1017年-1051年),字仁甫,徐氏之子,曾授衡州军司法参军。

大弟: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曾任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教授。

二弟:王安世(?-1059年),曾任太平州当涂县主簿。

三弟:王安上,字纯甫。 

四弟:王安礼(1034年-1095年),字和甫,官至尚书左丞。

大妹:嫁与江阴张奎

二妹:嫁与江阴朱明之

三妹:嫁与扬州沈季长

长子:王雱(1044-1076年),与其父王安石、叔父王安国并称“临川三王”。

次子:王旁,早夭之子,于群牧判官任上所生之子(1055年—1057年)。

长女:吴氏,嫁建州浦城吴充之子吴安持。

次女:蔡氏,嫁蔡京之弟蔡卞。

族谱介绍

一、 来源有二

1、出自芈姓(芈姓传自上古的颛顼帝),春秋楚国王族之后,楚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楚庄王。楚庄王支庶子孙,以此谥号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

2、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

3、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姓氏考略》:“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魏晋南北朝时,有严姓复祖姓庄,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4、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的蒙古族灭了金国后挥师南下,使得很多汉族被迫再次迁移。这时客人由闽西移到高雷、钦谦一带。

闽中庄氏始祖森公,字文盛。生大唐宝三年甲申(744年)七月十四日。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光启二年(886),随其舅王潮率军入闽。后梁开平元年(907),王潮之弟王审知继任称闽王。庄森分镇于桐城(今泉州市),定居于永春县桃源里善政乡蓬莱村,卒于后周广顺二年(952),享寿90岁,夫妇合葬在永春县桃源里,为庄姓入闽桃源派开基始祖。

上砂才是潮汕庄氏第一聚居地。庄氏入潮现在裔孙最多的还有一派系,那就是庄森长房第17代孙庄罗,字潜斋。庄罗仕宋,功授散骑都尉,历官东南帅府兵马钤辖使。景炎中宋帝南狩,泉州蒲寿庚作乱,庄罗偕本家兄弟护驾人潮。后来到潮阳县铁山牛眠埔暂住。未已奉诏勤王,备兵江西,协助文天祥抗击元兵,封护国将军。不幸溃师于江西汀泽津,文天祥在海丰被俘,庄罗以身殉国。陆秀夫身负帝昺投海身亡。宋亡,庄罗夫人黄太为避难,携其第三子庄诏从潮阳铁山牛眠埔(今普宁)迁至海丰县吉康都沙坑垌(今揭西县上砂镇)为家。这里地处山区,十分荒凉。当时避难,世事一空,家计萧条。黄太虽出身朱门绅女,但能劳苦营家,且理锄耘,家道逐渐转机,庄诏能在上砂开基立业,皆赖其母之力。庄诏娶潘氏为妻,生子3人,长子文达、次子文仲、三子文德。长子后代迁兴宁,次子后代迁海丰,三子留守上砂。传至第5代尚孤苦伶仃,摇摇欲坠。幸子孙后代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终获枝多叶茂,基业牢固。自宋以来720多年,一脉相传已有28代裔孙11万多人,全属庄诏一人所传,实属少见。~

上砂镇方圆129平方公里,23个管区、143个自然村,除边沿地区300多人其他姓氏外,5万多人全姓庄,这才是潮汕三市庄姓人口最多的聚居地。b

庄诏后代裔孙6万多人迁居国内和海外,他们不忘文武安家之祖训,刻苦耐劳,灵活应变,在外地立住脚。富裕了的上砂人,纷纷回乡建桥修路,兴医建校。现在是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私人宾馆式的高楼处处林立,真是旧貌换新颜。应证了宗祠对联:“都督家声远,状元门第新。

东山祖祠乃是福建始祖庄森公十七代孙潜斋公之纪念祠。潜斋公讳罗;其父琪瑾公共场所;祖父会浓公,官居签书枢密院,例授宣教郎;太高祖燧煌公任宋朝议大夫。上代居官于朝,罗公以功授散骑都尉,历官东南帅府,兵马钤辖使。景炎中,护帝南狩,泉之条符寿庚煽乱,谋以城降元,不与接驾。罗公偕本家兄弟倾尽家资历与蔡若济护帝入潮之牛眠埔暂住。未几,奉诏勤王,偕 本家兄弟及两男,备兵于赣,钦封护国将军,协助文天祥抗击元军。不幸溃师于江西汀泽津,文天祥被俘,罗公以身殉国。罗公长子溶,字荣德,投身于嘉州(今梅州)丙村落籍,今为梅州庄氏始祖。次子隆,字敬德,兵败后投身东莞同船澳为家,娶瓜氏育三男,后代迁居宝安福永、观兰、深圳皇岗、水围、龙岗爱联新屯以及番禺居住。三子诏,字耀德,因年幼,未随父出征,随母黄太暂住潮之牛眠埔,宋军败北,元军乘势犯潮。黄太惟恐诛连灭族,偕第三子诏避难于惠之海丰县(清改陆丰县)吉康都沙坑垌(今揭西县上砂镇)为家。

诏公娶潘氏育三男,长文达,后代迁兴宁,为兴宁始祖;次文仲,后代迁海丰县城、东涌公迁海丰竹苞;三文德,上砂守祧。经过七百二十余载的繁衍和发展,所传裔孙十一万众,居住上砂有五万余人,分迁国内各地、世界务国六万多。

罗公为国捐躯七百余载,裔孙发达,人口众多,罗公至今无祠,不知墓葬何方,无从拜祭。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兴建潜斋公祠。由上砂宗祠理事会发起兴建潜斋公祠之倡议,得到大家的坚持和拥护,首选东山寨顶,原祖祠旧址,东山寨平川突起一长形小山丘,犹如一大船停泊在江边,祠建在驾驶室中,坐南向北,是一块风水宝地。但因祠堂四周被民宅所占,场地狭小,容纳不了族中众多兄弟的拜祭,而迁至白��蠖乌鸦落洋,三世何婆太墓侧祖祠背靠大山,祠向东南一笔指天之塔峰,风水更胜一筹

今建潜斋公祠,征收四周旧宅田塘,扩大拜祭场地,增建接待处、荣誉楼,祠四周栽花,种草,植树。镇还规划东山寨为东山公园,增建楼堂馆所,加建庭园楼阁,美化环境,开辟公路到祠前广场,方便裔孙拜祭。此举得到众裔孙的支持,首次集资六十余万元,择于公元1997年7月22日,丁丑年6月18日 时动工兴建,择于公元2003年9月13日,癸未年8月17日寅时晋主升龛,潜斋公派下众裔孙参加拜祭,并邀潮、惠宗长及香港庄严宗亲会参加庆典,热闹非凡,吾受建祠委员会的委托,撰写祠堂记,故不敢怠慢,命笔行书,撰写祠堂记奉上,刻石永纪之。

共3391个姓氏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1页/共34页 到

渑 买 俟 满 艾 AI

爱 AI 哀 AI 爱新觉罗 AI XIN JUE LUO 安 AN 安国 AN

昂 ANG 奥 AO 敖 AO 傲 AO 奥 AO

突厥阿史那 ASHINA 巴 BA 把 BA 巴林 BA LIN 巴邻 BA LIN

拜 BAI 柏 BAI 百 BAI 摆 BAI 白 BAI

百里 BAI LI 班 BAN 办 BAN 板 BAN 邦 BANG

宝 BAO 保 BAO 暴 BAO 包 BAO 鲍 BAO

豹 BAO 葆 BAO 贝 BEI 贝 BEI 卑 BEI

北 BEI 北宫 BEI GONG 奔 BEN 本 BEN 贲 BEN

闭 BI 比 BI 毕 BI 匕 BI 蓖 BI

碧鲁 BI LU 秘 BI MI BEI 扁 BIAN 卞 BIAN 边 BIAN

表 BIAO 标 BIAO 彪 BIAO 别 BIE 宾 BIN

并 BING 丙 BING 炳 BING 邴 BING 兵 BING

秉 BING 大和 BITCH 博罕岱 BO 莽努特 BO 博鲁特 BO

伯里 BO 波瓦 BO 伯父 BO 帛 BO 伯牙吾台 BO

钵 BO 薄 BO 播 BO 泊 BO 博 BO

伯 BO 孛 BO 波 BO 伯比 BO BI 伯常 BO CHANG

博尔济吉特 BO ER JI JI TE 博尔济锦 BO ER JI JIN 孛尔只斤 BO ER ZHI JIN 伯高 BO GAO 孛儿只斤 BOERZHIJIN

孛术鲁 BOZHULU 步禄孤 BU 步六孤 BU 布 BU 部 BU

补 BU 布兰科 BU 布仁玺黑格 BU 步大汗 BU 步 Bù

姓安的名人(国内的)从古到今的有多少? 历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安 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弗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756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安 熙: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天全堂集》。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诤的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如同万钧雷当空炸裂,顿时朝野震惊,因为这份奏疏的刀锋,直逼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和恩威并重实握皇家大>>

历史上姓安的名人有哪些 安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中一支大姓。遍布全国各地。对安姓来源,多种史籍、各地家谱记载不一,说法种种:一说安姓,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二说“太祖禹,乃太昊黄帝轩辕之玄孙。赐子启姓安。”(见《五侯昌后图书》);三说贵州水西夷族,[明]英宗赐姓安。(见《贵州省大定县志》);四说“后魏安迟氏,北代姓,后改为安氏”(见《魏书,官氏志》);五说“招武九姓之一的安国,以国名为自己姓氏”(见《百家姓探源》);六说安期琅牙(山东胶南诸城一带)人,有安期氏。(见《英贤传》);七说“汉悼惠王子志封为安都侯,其后裔为安都氏。”(《中国人名大辞 典》附录,姓氏考略);八说晋厉公大夫安是叔施,其安是氏原之始耶?(见《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姓氏英贤传》);九说以邑得姓,“战国时楚王嬖臣缠封于安陵(河北吴桥县西北),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氏焉”(见《战国策》);十说“战国时齐将田单破燕复齐,受封于安平(山东临淄县东)称安平君,因氏焉。”(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资治通鉴》,周Y王三六年“燕人攻安平”注);十一说以谥号为姓氏,源于侯姓,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曰安国君,后子孙以安为氏。(见《姓氏寻源》);十二说为清代鹤灏驳率纤改。(见刘庆华《鹤逍帐下肌罚;十三说,明赐元人孟格改安汝格,达色改安汝坚,牟尼沙克改安思谦,其后代姓安;十四说藏族有“安温”氏。以部落为姓,省易为“安”。(见《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十五说裕固族有姓安,为安帐文所改。帐文乃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单姓;十六说为达翰尔族,“阿尔丹”去氏所改,“阿尔丹”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姓;十七说为康姓所改,[唐]安禄山本姓康改为安姓,后代子孙皆姓安,等十八种。

尽管安生由来说法纷纭,何为切当?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变化,械横观中华各民族兴衰融合史实,安姓由来统分两大支:一是属中原安姓;二是少数民族安姓。现分述如下:

一、中原安姓分两支

1、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约在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安息国人入中国,最早的是安息国王太子安清,他不继王位而出家为僧,遍历西域(今新疆),在东汉桓帝建各二年(148)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传教而留汉。相继有信仰佛教的商人安玄在汉灵帝末年(189)来洛阳;后有安吐根的曾祖入魏,家居酒泉(甘肃酒泉),又有安法贤、安法钦、安慧则,俗巫安开在东晋时定居;安F汗在贞观元年(627)率部五干入朝,诏置维州(四川理县)刺史。这证实原籍为安息国人,已复入中原定居。其宗属中原一支安姓。

2、据《五侯昌后图书本传卷一》载:“太祖禹,乃太昊黄帝之玄孙,姒氏也。娶妻涂山氏之女。德顺元年二月既望、迁都安邑。将子姬宣,名启、赐姓安。”在西南的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和中南的广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区均有谱牒记载;在贵州德江县梨子坪、重庆市南川县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记载,皆属中原一支安姓。

安姓在历史长河中,遭受世俗变迁,改朝换代,年年战争,服役屯兵屯田,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大量内迁外人移民,渗混融化,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而一迁再迁,寻求其生息繁衍。如夏时武观与太康争位失败而北遁。夏杰失国而南逃巢湖,后裔国方逃散,有的成为越南先民。秦皇无道,安子璋归隐。王莽篡汉位,安龙、安姣回朝明铠骂殿而逃奔西北。西晋安屈随先世避乱逃至辽东。河北赞皇进士史部勋司主事安佑祖先是从山西迁居。历代安姓人因天灾人祸避乱求生,从山西、山东、逐迁河北>>

中国历史上姓安的名人有多少 这个名字不错。

网上答案很多,

基本上来自某公司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网站

你可在百度搜索“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

输入这个名字,

1秒钟就会有结果。

==================================

如想找准确的答案,

可直接询问:

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

隶属于公安部

可查以下内容:

某姓氏分民族、性别人口数

全国(某地区)姓氏(名字、姓名)排名人口数

全国(某地区)某姓氏(名字、姓名)分性别人口数

========================

祝你好运。

姓安的有哪些名人? 最有名埂是安禄山,唐朝的乱臣贼子。

安浦修。彭元帅的夫人,文革中和彭老总划清了划线。

哎呀,不好意思,哥记得的,都不是那种传递正能量的名人,不是故意损你哦。

姓安的现在位的官员名人 安迪光:1929年生,江苏兴化人。笔名旭初、晓笛、若素、江海涛等。诗人,楹联家。1944年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建国后历任省商业厅、外贸局、农产品采购厅、服务厅、输油管道建设指挥部、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科长、处长。1983年任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江苏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并担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顾问》,自幼爱好诗词、楹联、书法,业余创作了大量诗词、楹 联、文章,以饱满的革命 ,反映伟大时代生活,讴歌雄伟壮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著有《建设诗草》、《怡神集》、《搏浪集》、《问渠集》、《春泥集》、《春晖集》、《寸草吟》、《楹苑小筑》等诗词、楹联集。作品清新流畅,富有时代气息,在海内外80余种报刊发表诗词、楹联、书法和随笔、游记、评论等达千首(副、篇),颇得诗词、楹联、文艺界好评。1994年离休后更着重于诗词、楹联创作研究和评论。现为中国 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建设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学术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 诗词研究会、江苏省诗词协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南社暨柳亚子研究会顾问。安汝俭:1931年生,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调究员兼高调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同会艺术委员,紫云名土碑林特聘顾问。作品在全国及国际大赛 中获奖50多次。1991年中国书画篆刻作品大展获二等奖,1992年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七十周年大展荣获二等奖。1995年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七十周年大展荣获特等奖。作品前往前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及海外展出。作品入编〈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国际当代书法篆刻大观〉、〈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等多部辞书。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协会评为94年度百人国际华人艺术家,世界硬笔书法协会等16个协会联合颁发世界硬笔书法家名人证书,中日韩新书画家好联盟等21个协会颁发当代艺术家名人证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等4个会颁发“跨世纪97艺术人才”证书等。安欧:1932年4月生,辽宁辽阳人,满族。研究员,兼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美国传记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继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地质所进修研究X射线物理学、晶体范性学和光性矿物学。历任地质部地质力学所物理室负责人、所务委员,国家地震局学术评议小组、技术职称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地震地质组成员,地壳应力所高级职称评委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室主任,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地震学评审组成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三个科学刊物编委,香港专利交易所高级技术顾问,英国剑桥 国际传记中心副理事长、美国传记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传记协会终身理事。主要研究地壳动力学,包括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岩石热学、岩石磁学、岩石蠕变、构造力学、天文地质、成矿规律、光弹性、超声波、X射线等实验和构造应力场理论及其在矿产勘查、岩体工程和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级和11项部级课题。1959年发现了地壳残余应力和岩石及其烧结面受残余和现今应力共同作用的综合强度,并在华北和西南50万平方公里深达7千余米范围内做了测量,结果已用于地震预测、岩体工程和油气勘探。出版系统专著《构造应力场》(地震出版社,1992)、《潜山油藏》(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编译《复杂构造带和多期变形区油气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发表论文105篇。组织指导构造应力场、岩石力学>>

全国大约有多少人姓 安 ? 历史上都有哪些姓 安 的伟人? 206万,最有名的安禄山

姓安的历史名人和姓赵的历史名人 九江啊,九江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灌婴 庾亮 慧远 陶侃 陶渊明 周敦颐 李渤 朱熹 黄庭坚岳飞 江万里 狄仁杰 白居易 九江近当代历史文化名人 陈三立 陈寅恪 陈衡恪 虚云 李烈钧 蒋彝 许德珩 杜宣蔡若虹 杨叔子 殷有为 陈邦柱 袁隆平陶渊明 九江这方水土,是注定要产生巨人和吸纳巨人的地方。 因为它太美好了,太神奇了。一山一江一湖,如此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它们孕育下,怎不钟灵毓秀,怎不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而那一代代巨人正是他们含英咀华,采天地之精华,摄万物之灵气的结果。 千余年来,九江的山水不仅哺育出了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陈三立、李烈钧、许德衍、袁隆平等一代代成就卓著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而且也吸引了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朱熹、康有为等诗文巨擘,同时陶冶了释慧远、陆修静、吕洞宾、虚云法师等高士名僧,还培育了许多有才干的军事家和科学家。 正像明嘉靖《九江府志》所称道的:九江“自陶(渊明)、谢(灵运)以来,儒风绵绵,相续不绝;高人闲士,蝉联不绝”。

百家姓有姓安的吗 有啊 ,安禄山啊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 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 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m的 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 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编辑本段][1]百家姓历史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鸡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最早在他的诗《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姓安的皇室 楼下两位正解,就一个安禄山,还是个反派,仅仅当了几天皇帝,(我斗胆问你一句你是不是姓安?)

提供我郭氏家谱信息 重赏

湖北浠水郭氏字辈:“立本习能迪强”。 湖北黄梅郭氏字辈:“惟学承在善新明德”。 湖北襄阳郭氏字辈:“必定长久天开景运”。 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