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于的我,但不了解于氏祖祖辈辈?寻于氏家谱?
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于姓起源有四:1、周武王之子封于于阝而起源。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于阝(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于阝台镇),称于阝叔,子孙以国为氏,后改于阝为于。②出自古复姓淳于氏。唐宪宗名李纯为避讳,淳于氏改为于姓,宋代时,有恢复本姓的,也有一部沿袭未改。③北魏时的万忸于氏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④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如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又有如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阝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阝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阝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阝,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繁衍播迁河南沁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阝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阝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号 于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此支于氏,大概为于姓始祖于阝叔的直系后裔;2、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此支于氏,亦为于阝叔的直系后裔。
堂号:“东海”、“忠肃”等。
宗族特征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写“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以诗言志,诗如其人。2、历史上,于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六年于炳坤修《于氏族谱》,江苏江都于姓一支字行为:“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名人精粹 于公: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以善于决狱而成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更是千古美谈。其子定国、孙永皆封侯。于定国: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于吉: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为孙策所杀,有《太平清领书》传世。于禁: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于志宁: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于氵贲: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于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兵部尚书,土木堡事变,明英宗被俘,也先挟英宗南下,他拥立景帝稳固人心,大败也先,取得北京保卫战大捷。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而复位,于谦被斩,这是历史上的一桩冤案,有《于忠肃集》。于慎行:山东东阿人,明代文学家,曾任礼部尚书,其学有原委,贯穿百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于成龙:山西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于准:清山西永安人,官至江苏巡抚。于敏中:清江苏金坛人,进士及第,后为军机大臣。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一九六四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于学忠:山东篷莱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你好,找家谱字辈是需要正确姿势的,否则很难找到满意的结果:
1、字辈是家谱中的重要内容,一般不被外人知晓。
2、找到本支系的家谱,就基本上找到了可能的字辈信息。
3、家谱一般存在于本支主系,往往由长房长子代代相传,但因过去技术等原因,传统家谱传世极少,如果不知道家谱所在何处、或家谱丢失/损毁,则需要通过寻根问祖、认谱归宗才有可能找到/找回家谱资料。
当前出现的网络家谱有望解决寻根问祖、认谱归宗、续字排辈的老大难问题。
参考知道和贴吧:找你家谱·修谱寻根·续字排辈 法: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14749434588805379
2008-06-23 08:41 来源:中国纪念网 编辑:贺晨曦 于 101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民国)于春林重修 民国七年(1918)钞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此为十修。 102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 (民国)于清中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为叙堂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3 山东 壹于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于宗洵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山东煙台市图 104 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于锡琨 于源璋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铜字本 山东荣城县堐头镇海堐村 105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 钞本 江苏丰县师在乡于王庄 106 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于树滋纂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京师大 107 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树滋纂辑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108 江苏金壇于氏族谱不分卷 (清)于嘉树修 于景章等纂 清光绪六年(1880)福谦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南京大学 109 江苏金壇于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于廷杨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福谦堂刻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注:谱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六修。 110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 (清)于文泰等五修 清光绪十七年(1837)佑启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111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十卷 (清)于肇麟等六修 清光绪四年(1878)佑启堂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12 浙江嵊县剡北于氏正大宗教谱四卷 (清)于均士 于恒吉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13 浙江兰溪于氏宗谱五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山乡 114 浙江兰溪于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 115 浙江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民国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长陵乡 116 湖北新洲于是宗谱六卷 (民国)于万国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湖北新洲桃源乡熊店村 117 贵州于氏家谱不分卷 (清)于德懋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锓板刊本 日本 美国 民国四年(1915)贵阳重印清光绪刊本 北图、辽宁图、美国 民国八年(1919)天津新华印刷局铅印本 北图 人民大学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贵阳市、贵筑县等。版心作《族谱》,书名业作《河内郡谱牒》。 118 于氏宗谱五卷 (清)于准纂修 清康熙间家刻本 北图 119 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德甫 于树 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20 于氏宗谱一卷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追问: 我想知道每代人的字,比如我爷爷是“汝”字辈的。
麻烦采纳,谢谢!
姓于的我,但不了解于氏祖祖辈辈?寻于氏家谱?
本文2023-09-22 06:16: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