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李鸿章的家族,家大业大的他们有多少家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名臣李鸿章的家族,家大业大的他们有多少家产?,第1张

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身并不显贵,他小的时候,家中没什么钱,甚至需要借钱度日。其父李文安,虽然入仕做过京官,但所得还是有限。可到了李鸿章这一代,李家却一跃为当地首富,他本人更是有了"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那么,李鸿章及其家族到底多有钱

01、李鸿章家族有多少钱?

对这个问题,当时人说法不一。梁启超说他的家财有数百万。与李鸿章有过合作关系的容闳说他"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清末费行简说李鸿章"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私财又千余万。"那么,李鸿章及其家族到底有多少家产,它们是从何而来呢?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只要一个人发达了,就会想着买田置地。有这样一个说法,李氏家族有田产二百五十多万亩。而实际上呢?李鸿章六兄弟里,田产最多的是李蕴章,即使他这一支的田产总数也没有超过十万亩。李鸿章至多有田六万亩。所以,这显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当然,仅凭这些地产,李鸿章至少也有百万身家了。

田产以外,李鸿章家族还在合肥老家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庄园府邸。芜湖水运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在政策扶持下,很快成为人烟繁盛的商业中心。李鸿章长子见到有利可图,就率先在此购置产业。他之后,李鸿章次子经述、四子经迈、六弟昭庆均购置了大量房产。

不夸张地说,芜湖的老市区,绝大部分都曾属于李氏家族。即使到了解放后,李经方后人还有地产276幢。此外,李鸿章至少在上海有一套"价值四万五千银的中西合璧房产,"南京扬州各有两套房子,安庆、桐城也各有四处产业。这些房产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除了田地、房产这些不动产,李鸿章还有大量的动产。李鸿章作为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中国通商银行等洋务企业的创办者,他在这些新式企业都持有股份。每年起码有上百万的收入。梁启超说李鸿章的家产超过百万,应该仅仅是计算了他的股息收入。

所以,结合动产和不动产收入,李鸿章的家产最保守估计,起码有一千余万。如果再算上他兄弟子侄的财富,肯定不止这个数字。

02、李鸿章的钱是哪里来的

在清末,一个掌握实权的官员要想富起来简直易如反掌。因为他可以通过所谓陋规,收受大量财富。陋规,其本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财政制度。通过收取朝廷明文规定以外的赋税,地方官员得以弥补各项财政用度的不足。陋规收多少,伸缩性极大,完全取决于官员的个人的天理良心(否则就不叫陋规了),因此不少操守不严的官员借机都借此大赚一笔。

李鸿章师从曾国藩,为人处世多受其影响。不过,和老师曾国藩不一样,李鸿章重利害甚于是非,重功名利禄甚于人格操守。他就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董子(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语,立论太高。

"所以,在创建淮军时,李鸿章公然招降纳叛,所用之人,多为贪图名利之徒。加上粮饷不足,淮军将士大多姐掠过老百姓。对此,李鸿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淮军将领多为安徽子弟,随他出征,东奔西跑,理应享受荣华富贵,而正是有了他的姑息纵容,一批淮军将领如,刘铭传、张树声、周盛传、卫汝贵、周馥、唐殿奎、涂宗瀛等,都发了大财。刘铭传就在自己的宗谱里说:"子弟有随军从事者,多名成业就,家室一新。"

李鸿章手下的将领尚且如此,何况是李鸿章呢。

除了收取下属的孝敬,李鸿章还提供入股洋务企业大获其利。作为洋务重臣,李鸿章创办了诸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企业,对推动工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这些企业在创办之初,成本核算往往不严,这样一来,就有了贪腐滋生的土壤。盛宣怀是他办洋务的得力干将,此人利用管理漏洞,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为了寻求保护,他向李鸿章送了不少干股,这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来源。李鸿章死后,其子李经述曾担任招商局总办,经述死后,李鸿章的长孙李国杰欲出任协理。虽然最终清政府没有承认,但也可见李氏家族的势力之大。

此外,李鸿章还收外国人的钱。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御史们弹劾李鸿章主和误国,理由之一是李鸿章在日本有大量财产,所以不愿与日失和。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各国,同样收过不少礼品。为签订《中俄密约》,俄国沙皇就馈赠了他三十万卢布。

03、总结:富豪李鸿章的私生活

拥有巨额财富的李鸿章,生活自然差不到哪去。他喜欢排场,讲究气派,这在为女儿操办婚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李鸿章有一女,名李菊耦,他把女儿许配给了张佩纶----此人就是张爱玲的祖父。在嫁入张家时,她带来了大笔嫁妆。

两人结婚一段时间后,来到南京定居。在南京,他们买下了原先属于靖逆侯张勇的府第。这可是一座豪宅,厅堂不算,还有楼房三幢,外加一个大花园。后来,这所房子后来被国民政府立法院长胡汉民看中,购作立法院办公使用,足见其宽敞。而张佩纶是个清流,购置这样的豪宅,费用无疑来自李菊耦的嫁妆。

李鸿章还将上海、青岛,等地的部分房产分给了李菊耦。而这,还只是李菊耦从娘家带来陪嫁的一小部分。李菊耦的陪嫁中还有土地。张爱玲回忆,张家以前也是有田产、有佃户的。除了房产、土地,李菊耦还从娘家带来各种珍奇古玩。

正是有了这笔钱,张爱玲父亲虽不成器,但她依然能过锦衣玉食的日子。直到建国后,她们家还有几栋房子没卖完,还有不少古董可以换钱。而这些养活两代闲人的财富,对于李鸿章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其先祖本姓许, 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 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李鸿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李氏经嘉庆以来的经营发展,至清末成为平遥县的首富之家。从光绪末年起,李氏的各商号、票号、钱庄已经出现亏赔。辛亥革命后,亏赔愈益严重,债主已逼上李财东的家门。当时,主持李家商号和家业的是李五峰。他怕债主逼债,便把家里藏的许多财物寄放到内兄赵鸿猷家中,自己也躲藏起来不见人。后来,逼债的风势减弱,李五峰便向赵氏索取寄存财物,不想赵氏抵赖不承认有寄存一事。李五峰气急败坏,要到衙门告状,又怕招来债主逼债。不得已只好忍气吞声,吃了暗亏。最后,显赫一时的日升昌票号财东李氏,只落了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所以应该没有。

第一个原因是李鸿章学习曾国藩,第二个原因是清政府对官员在京置业的限制。

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名臣之一,可谓是毁誉参半。

其中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晚期名臣当中,李鸿章可能是最有钱的一个。

民间曾有对联称:“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而这里指的宰相就是李鸿章,而司农指的则是李鸿章的对手翁同嗣。

然而像李鸿章这样的土豪,也是没有资格在京城买房子,他在京城的住所是一座寺庙—贤良寺。

李鸿章经常住在贤良寺的原因,其中一个是,当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第一次进京参见两宫太后和年幼的同治皇帝,就居住在贤良寺。

李鸿章的不断探索

此后就把贤良寺作为进京的住所,而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当然得学习曾国藩,把贤良寺作为居住场所。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朝廷的严厉约束,清政府掌权后,对内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形势很不稳定。为了防止北京的官员和地方官员相互勾结,朝廷立下法规,要求地方官员不允许在京城置业,同时在对进京钻营的地方官员进行严厉查处。

而地方官员为了避嫌,不敢在京城置房,纷纷都住进了旅馆。之后朝廷又向法规,禁止二以上官员出入茶楼酒肆等娱乐场所,所以地方官员只能住寺庙。

贤良寺

与当代不同寺庙在古代是具备旅馆的属性,许多在外经商的商人,进京赶考的学生,他们往往都选择寺庙作为落脚之地,而住在寺庙里的官员,他们也会奉上香火钱,于是寺庙住房能够长此以往存在。

而贤良寺作为李鸿章的历史记载,见证了李鸿章官涯的起起伏伏,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与左宗棠是同乡后来交恶,李鸿章与左宗棠是政治对手。

  曾国藩因天津教案,使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李鸿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李鸿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左宗棠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签定<天津条约>,左宗棠对李鸿章完全不能理解,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恼怒之余,决定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璈,使他们失去兵权。左宗棠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

  一个月后,7月27日清晨,左宗棠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突发疾病离世。享年74岁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富厚堂(曾国藩故居)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汉族,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在晚清三杰中,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是许多人共同的看法。那么,李鸿章到底有多会做官呢?

李鸿章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这说明李鸿章在做官这件事上是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他能够在晚清那种复杂的政治环境里,三次担任直隶总督,累计时间长达25年,是清朝任职直隶总督时间最长的一位,自然在做官上有独到之处。

这里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李鸿章的做官能力。

1869年,李鸿章因剿灭西捻军有功,赏加太子太保衔,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这是李鸿章第一次正式任职总督级别的高官。在这之前,李鸿章曾经短暂署理过两江总督,但那是由于曾国藩奉命北上督师剿捻,他暂时为老师代理职务而已。

当年6月,李鸿章接到了一道奇怪的圣旨。朝廷命令他前去四川,调查四川总督吴棠贪污受贿的案子。

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怪的圣旨呢?因为按照正常情况,总督级别的贪污受贿案子,得由刑部大员前去查处,怎么能让总督调查总督呢?而且,当年李鸿章在安徽办团练时,与吴棠有同僚兼好友之谊,众所周知,办案时应当回避的。朝廷怎么会做出这种安排呢?

李鸿章接到命令后,没有立即动身前往四川,而是询问幕僚许钤身的看法。许钤身给李鸿章讲了一个故事。

1853年,慈禧太后父亲惠征病死于江苏镇江府。那时候,慈禧太后还没有发迹,护送父亲灵柩回籍时,冷冷清清,孤苦伶仃。时任江苏清河县令的吴棠,对慈禧太后进行资助,让慈禧太后大为感激。后来,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对吴棠屡屡提拔。吴棠便在短短几年内,由一个小小县令,飞黄腾达成为督抚级别的封疆大吏。所以,这次慈禧太后不要刑部参与案子,而是让李鸿章办案,恐怕有明查暗帮之意。

李鸿章心里有底了,不过他处事谨慎,又致信恭亲王奕欣,探听这道圣旨背后的故事。恭亲王与李鸿章关系很好,他收到李鸿章信件后,在回信中详细解释了此案的来龙去脉。

原来,吴棠是1867年从闽浙总督任上调任四川总督的。1869年,云贵总督刘岳昭奏报朝廷,弹劾吴棠赴任四川总督之时,他的下属向属员索要馈赠,收取贿赂。军机处原本打算让刑部尚书到四川调查此案,但慈禧太后制止了,点名让李鸿章前去四川查案。

李鸿章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即就明白了慈禧太后的真实意图,放心地前去四川查案了。

到了四川,李鸿章没去见吴棠,而是首先抓了他两个手下:张登高和盛贵,进行了审讯后关押起来。此后10余天再无动静。

吴棠猜不透李鸿章的用意,沉不住气了。他主动来见李鸿章,恳请李鸿章放他一马。李鸿章告诉他,只要他坦白交代,大家都是封疆大吏,一定可以周旋处理,不至于太难看。吴棠便一五一十地向李鸿章作了交代。他这一说,贪污受贿的数目比两个手下交代的还多得多。

李鸿章毫不为奇。为官10多年来,这种事情他见多了。晚清官场,几乎无人不贪。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也。吴棠贪污这些银子,早在他意料之中。再加上吴棠办事能力确实比较强,算得上是能吏了,所以慈禧太后有意放他一马。

当然,这些幕后的真实情况,李鸿章是不会告诉吴棠的。他要吴棠将来感激自己,而不是慈禧太后。

就在这时,官场又发生了一场“地震”: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在“辛酉之变”中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心腹,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在朝廷里显赫一时。由于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安德海不由得“膨胀”起来。1869年,安德海借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离开京城,一路招摇撞骗、敲诈勒索地方官员。结果到了山东地面,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下,以安德海擅自出宫违背祖制等罪名,将其斩杀。

说起来,李鸿章与丁宝桢的关系并不好。1866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巡抚后,曾经回贵州平远老家祭祖。途径湖北汉口时,李鸿章的兄长、湖广总督李瀚章依照官场惯例,送了他3000两银子。丁宝桢虽然收下,但第二年祭祖回来,一文不少地“完璧归赵”。

大家都知道李鸿章是李瀚章的兄弟。丁宝桢不给李瀚章的面子,等于是打李鸿章的脸。

这时候,如果李鸿章要对丁宝桢落井下石,凭借李鸿章在朝廷的影响力,恐怕丁宝桢得吃不了兜着走。可是,李鸿章没有这样做。他不但没有对丁宝桢落井下石,还爱惜丁宝桢是一个难得的清官、能吏,要给他雪中送炭。

李鸿章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这件事告诉吴棠,说现在天下的巡抚都在上书朝廷,为丁宝桢说情,你为何不上一个折子,救救丁宝桢?

吴棠也是一个人精,他立即懂得了李鸿章的用意,当即表态,自己与总管二太监李莲英关系不错,可以通过这层关系前去打点。花多少钱,都自己出。吴棠与丁宝桢素不相识,他愿意真金白银拿钱出来救丁宝桢,当然是为了讨好李鸿章,换取李鸿章从轻处理自己。

李鸿章很高兴。他奏报朝廷,声称是有人诬陷吴棠,“川省习尚钻营,棠遇事整顿,猾吏造言腾谤。”朝廷下诏,要吴棠“力加整饬,勿稍瞻顾”,同时将弹劾吴棠的云贵总督刘岳昭革职处理。

吴棠顺利过关,继续当他的四川总督。

另一方面,在吴棠等人的呼吁下,丁宝桢杀掉安德海一事没有被朝廷追究,留任山东巡抚。

丁宝桢虽然是一个清官,但他不傻,知道李鸿章暗中帮助他后,心存感激,双方化敌为友。1876年,丁宝桢接替吴棠担任四川总督,入京觐见时,李鸿章知道他囊中羞涩,无法应付京城各种应酬,便送他1万两银子。这次,丁宝桢大大方方地收下。

多年以后,李鸿章还不无感慨地说:“这一次,总算他赏脸,比起家兄来,面子上要好看些。”

名臣李鸿章的家族,家大业大的他们有多少家产?

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身并不显贵,他小的时候,家中没什么钱,甚至需要借钱度日。其父李文安,虽然入仕做过京官,但所得还是有限。可到了李鸿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