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的建制沿革
《水浒》故事的渊源所在,以此名扬海内、久负盛誉。原有大水泊。梁山县即因境内名山而得。1949年8月25日,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在商老庄召开县、区干部会议,宣布改建昆山县为梁山县。县委、县政府分别迁至阎庄村和西小吴村(今属黑虎庙乡)。1950年2月,梁山县委、县政府迁至郑垓村(今属梁山县风景区管理委员会)。1952年春,县委、县政府迁至后集村(今属梁山县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隶属于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年11月,平原省撤销,梁山县随菏泽专区划归山东省1958年10月, 撤销菏泽专区,梁山县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 梁山县复属菏泽专区。1990年1月,梁山县划归济宁市所辖。 梁山的古文化遗址有两个:青堌堆遗址、贾堌堆遗址
青堌堆遗址简介
青堌堆遗址位于梁山县城东北方向20公里,小安山镇董庄村西约500米处。这里原是一个高大的堌堆,东西800米,南北400米。多年来,由于雨水的冲刷和人为的破坏,面积大大缩小,现仅存地面以上东西61米,南北40米,高约3米的缓坡土堆,且其上大部分已被当地农民种上了庄稼。堌堆上曾建有一座庙宇,如今已毁。
有关单位对青堌堆遗址的调查发掘:
第一次:1959年3月至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青堌堆进行了发掘。
第二次:1976年3月至4月,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调查性试掘。此次发掘探得遗址共分七层,一至三层为商中期文化层,四至六层为商早期文化层,七层为原始社会晚期文化层。
在第七层中,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既有生产工具,又有生活工具。生产工具包括石铲、石斧、石锛、石凿、骨锥、骨针、骨箭镞、骨镖、陶网坠、纺轮、蚌刀、蚌锯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结论
从生产生活器物的纹饰、造型、色泽分析,青堌堆遗址是我原始社会后期的一处遗存,距今4500年左右。就其归属来讲,它既具有典型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又具有典型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特征,但是,它又有明显不同于上述两种文化的因素。总之,它既不属于山东龙山文化,也不属于河南龙山文化,自身的风格很独特。
·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的结论是:青堌堆遗址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
·中国科学院的结论是:青堌堆遗址的性质是龙山时期青堌堆类型的文化遗址。
·考古界称之为“青堌堆类型”龙山文化。
贾堌堆遗址简介
·贾堌堆遗址位于梁山县城西北方向11公里,大路口乡吕那里村东100米处,东西26米,南北30米,高出地面约3米。
·1976年4月,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了调查性试掘。从获得的大量遗物分析,该处遗址系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就器物的型制、纹饰、颜色而论,属青堌堆类型的文化遗址。
几点认识:
1、青堌堆遗址、贾堌堆遗址属于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这说明,早在4500年前,梁山一带就有古人类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开始创造灿烂的先古文明,梁山境域可谓历史悠久。
2、青堌堆文化兼具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一般特征,而自身又具有明显的独特风格,被史学界和考古界界定为青堌堆类型文化,这令每一个梁山人感到自豪。
3、关于先民寿命的推测。
据研究,当时流行一种奇怪的风俗——拔牙,这是一种人为损伤自身生理组织的行为。拔牙通常限定在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施术年龄一般在14岁左右,方法是采用某种器具水平方向敲打折断牙齿。这种风俗可能与审美有关。
有关人骨鉴定材料表明,在梁山境域周围发现的古代遗址中,原始居民的拔牙人数比例较高,山东茌平尚庄遗址为80%,兖州王因镇遗址为768%,宁阳大汶口遗址为737%,曲阜西夏侯遗址为55%,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为646%,据此推断梁山一带先民的比例也不会低。
另外,由于营养贫乏,加上疾病流行等因素,导致死亡率很高,有专家研究,当时的幼童平均死亡率高达30%以上。
关于人的平均寿命,有关资料显示,北京猿人(距今70万——20万年)平均寿命为177岁,山顶洞人(距今1万年)平均寿命为264岁,原始社会后期(距今约5000年)平均寿命为321岁,据此推断,当时梁山古先民平均寿命当在30岁左右。 须句故城
西周建立后,为了维护和巩固在全国的统治,采取了分封诸侯的办法,即史书上记载的“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
周代所封诸侯国数目不详,《荀子、儒效篇》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吕氏春秋、观世》则曰:“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在如此众多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小国就在今天的梁山东平一带,其国治恰在梁山境内,它就是须句国。据考证,须句国的国治须句城就在今梁山县小安山镇东张庄村。《东平县志、古迹》载:“须句城,在安民山东济水上。………今安民山东六里张家庄其故地也”。安民山,就是今天的小安山。济水是古时一条著名的大河(在我国古代,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据《梁山县水利志》载,济水当时的流经路线是:西南出大野泽后,向东北至梁山东南(距山六里),又东北至安民亭南(此亭北距安民山三里),汶水从东北来注之,又北流经须句故城西、微乡(今东平戴庙)东、须昌故城(今东平湖内的埠子)西,至东阿鱼山,又东北流经今平阴、历城、章丘、邹平、博兴等地,于广饶北入渤海。须句城就坐落在济水之滨,靠近济水和汶水的交汇处。
对于须句城的具体位置,清代的蒋作锦也做过一番详细的考证。蒋作锦(1817——1864年),今梁山县馆驿镇大营村人,于清朝咸丰年间42岁时中取进士,被清廷委派治理黄河,功绩显著,民众赞佩。他的代表作《东原考古录》,对古城镇、河流的考证提出了不少合理确切的见解。
在《东原考古录》中他写道:“须句,‥‥‥城在安民山东济水上”。“今安民山东六里张家庄其故地也。庄西杨家堤口(今小安山镇杨堤口村)即济水古道”。“村人掘地时见瓦砾及城址云”。从这里可看出,在蒋作锦生活的清代中后期,东张庄的老百姓在掘地挖土时,仍然不时地可以挖到须句故城遗留下来的残砖碎瓦,可以看到须句故城的旧址遗迹。须句国的国治后来向北迁徙,仍叫须句,秦朝时改名为须昌,并设须昌县。《东平县志、古迹》载:“须昌城在金山东南、土山东、埠子头西”。考以地理位置,就是今天东平县老湖镇的前后埠子。 梁孝王与梁山之名的由来
梁山本名“良山”,可见于汉代以前的典籍。《史记·梁孝王世家》有孝王“北猎良山”的记载。这里的“良山”,即今天的“梁山”。“良山”改称“梁山”始于汉代,说法有二。
其一,因梁孝王游猎而赐。梁孝王刘武是西汉文帝之子(刘邦之孙,汉景帝之弟),封为梁王。刘武游猎良山,暴病而亡,葬于良山,遂易名“梁山”,汉景帝为之树碑。《大清一统志》载:“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云:“梁山,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尝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
其二,因光武帝避叔讳而易。西汉设寿良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刘良,为避其讳,光武帝改寿良县为寿张县,良山亦易名“梁山”。《山东通志·山川》记述:“梁山考县本名寿良,因光武帝避叔讳改名寿张,则山(良山)之改良为梁以此。” “梁山”易名的两种说法,各有道理。
梁孝王(?——公元前144)汉文帝嫡二子,汉景帝同母弟,母窦太后。前178年被封为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前168年,改为梁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七国之乱期间,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疼宠和梁国地大兵强欲继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病逝,谥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一说葬于梁山。《史记》关于梁孝王的记载: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梁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梁山乃皇家狩猎之园林)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
★上(汉景帝)废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於景帝。以事秘,世莫知。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上由此怨望於梁王。 ★三十五(前145)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位于山东省的泰安、济宁、菏泽和河南省的濮阳四地市交界处, 县城在东南与西北和西南与东北方向的对称中心处,距济宁市65千米,距省会济南市148千米。东北至泰安市130千米,东南至兖州市83千米,西南至菏泽市92千米,西北过黄河至台前县城36千米。 梁山县北、东面与东平、汶上县毗邻,南、西面与嘉祥、郓城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河南省台前县相望。从梁山县城,西至郓城县界20千米(径距,下同),以黑虎庙乡马庄村为界;西南至郓城县界8.5千米,以马营镇鲍垓村为界;南至嘉祥县界19千米,以拳铺镇琉璃井村为界;东南至汶上县界31千米,以韩垓镇五里堡村为界;东至东平县界18.5千米, 以馆驿镇靳口村为界;东北至东平县界16千米, 以小安山镇张官屯村为界;北至东平县界11千米,以小安山镇殷那里村为界,西北至河南省台前县界23千米,以赵固堆乡蔡楼村为界。
临县界村庄,从馆驿镇的王仲口村,依次有王仲口、王思口、戚村、尚庄、靳口、刘庄(上述村庄属馆驿镇)、韩堂村、赵楼、张庄、郑庄、蒋庄、朱庄、东袁口、南袁口、孟庄(上述村庄属韩岗镇)、刘口、辛庄、后关庄、“前关庄、孙庄、开河、五里堡马垓(上述村庄属韩垓镇)、林辛庄、陆庄、戴庄、前杨楼、前申庄、高庙、潘庄、琉璃井、万花张庄、方庙、甄庄、褚庄、刘庄、后杨楼、李乡、徐庄、古路沟、前杨楼、高庙、方庄、路垓、西杨集(上述村庄属拳铺镇)、鲍垓、李屯、普屯、倪楼( 上述村庄属马营镇),五里庙、东丁庄、侯道沟、杨庄、野猪淖(上述村庄属杨营镇)、西张庄、东王全、西李庄、马庄、 尚那里、高堂、大营、陈垓、程那里、刘堂( 上述村庄属黑虎庙乡)、孙孝溪、王老君、钟那里、姚庄、范那里、艾那里、蔡楼、西刘、贾庄、李楼(上述村庄属赵固堆乡)、沙沃刘、葛集、马楼、丁楼、刘灿东、荣岔河、马岔河、后菜园、雷口、路那里、国那里、孙楼、杨盘、白庙、大王(上述村庄属小路口镇)、周楼、刘堂、殷那里、干鱼头村、北张庄、范庄、鹅鸭厂、邓庄、张官屯、冯庄、李官屯、谭庄、解庄、郭庄、青固堆村、彭村、李楼村(上述村庄属小安山镇)大路口、彭那里、陶那里、西张博、东张博、孔那里、乔辛庄、李那里、胡那里、大乔、西乔、祁辛庄、吕那里、北刘庄、王朝刚、西冯、东冯、东戚、孙老包、袁那里、清堂李、沙窝李、贾固堆、大张、油坊、刘举楼、东姜、徐桥、翟楼、戚贾、碱水李、王垓、文那里、西姜、西杨、西戚、刘庄、双庙、张文一、王大称、东许、西许、任楼、王芝茂(上述村庄属大路口乡)。
据蔡锷将军故居官网蔡锷家谱显示,蔡锷将军长子蔡端生有五女,分别为蔡安慈、蔡愉慈、蔡慰慈、蔡爱慈、蔡顺慈。
蔡锷将军有二子三女,其中二女为原配夫人所生,另外二子一女为二夫人所生。蔡锷将军还有一长孙蔡协。
蔡锷将军的原配夫人是刘新英,后蔡锷将其名改为刘侠贞。
二夫人是潘惠英,她接受过西式高等教育,生二子一女:长子蔡端(族谱名蔡泽琨),次子蔡永宁(族谱名蔡泽珂),女蔡淑莲;潘夫人二十几岁便守寡,直到终老,后以教书为生。
扩展资料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蔡锷
蔡锷故居官网-民国遗脉之蔡锷后人:护国其实为护法
青阳派世衍(从十一世起):龙世功复应和绵秉宗立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字衍:君尔元宣子若孙曾汝逊念之其乃有济允以为吉亦克永迪。(根据《唐山过台湾》)塘东派(台中蔡炳焜先生提供):周鲁宗邦本支实继敦尔文照荣华百世五子登科三元及第。(《唐山过台湾》)东石梅塘:紫得梅厚起经文士端德思甫肇启鼎道鸿兆应永世克昌垂裕绵延家声远昭百万斯年
梁山的建制沿革
本文2023-10-28 17:04: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