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他们普遍认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
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
从西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巴人演变成土家族的论据:
1、巴人和土家族族称发音相同。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 其中“比兹” 是名称本身,“卡” 等于“族” 或“家”。
而古代与中古的巴人, 自称中也有带“比” 的音节,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内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滩,湖北的百节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贵州的必际县,重庆的百节、柏枝山, 以及一些带有“鳖” 或“别” 的地名如“鳖县” 等。
在人名、姓氏、族称方面,在巴人活动过的区域或历史中,有:胚氏、“斑子” 与班氏、“复夷”、比足齐、必际、鼻息等。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一个多虎的环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
巴人与土家族生活过的西南和中南地区,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虎的环境,这在古籍《山海经》、《汉书》、《华阳国志》、《南齐书》、《蛮书》、《谈苑》、《虎荟》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称白虎后裔,有白虎神崇拜。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 “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
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 《华阳国志》记载,汉初的“板檐蛮” 又称“白虎复夷”。
东汉繁长、张祥等题名的碑里列有两个“白虎夷王”,名叫资伟与谢节。
入晋以后, “板檐蛮” 又有“弓弓头虎子” 的称号。
南北朝末叶,鄂东长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称属于“虎蛮”部族的。
樊绰《蛮书》卷十说: “巴中有大宗,廪君之后也。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 白虎之后也。
” 可见,从西汉初年到唐代, 巴人或自称为“白虎夷”,或“虎子”、“虎蛮”。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
这就是:虎称“李” 和鱼称“娠隅”。
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 的词汇。
巴人称鱼“娠隅”这个字例,与今天土家族的同类称呼相通。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
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
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
关于前五姓,他说: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而在 的区域里,却出现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带樊字的地名,如樊口、樊城等,或许与巴人的樊姓有关;可以和樊氏一起说到的是范氏和繁氏。
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
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
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姓氏
《摆手歌》中有很多土家族人名,他们是: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
其中雍尼、春巴嬷嬷、依窝嬷嬷、西兰是女性,头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
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
雍尼、布所是繁衍人类的始祖(相当于汉文化中的傩公傩母),日客额、地客额是土家族先民中见义勇为的两个能人,匠帅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嬷嬷是婴儿的守护神,墨贴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无上的天神,傩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啬者,依窝嬷嬷是土家族传说中造人的始祖,西兰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织锦能手。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唱的原始巫歌。
其中也有些土家语人名。
他们是:梯玛、春巴涅、巴沙、择土拔普、巴列查七等。
他们各有一份职业,梯玛是土家族做法事的巫师,春巴涅、惹巴涅是土家族传说中追赶太阳的两姐弟,巴沙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命运之神,择土拔普是土家族先民中得高望重的长者,巴列查七是土家族先民中十分能干的女人。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证由当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最早记载土家族人名的典籍是《论语》。
《论语》中有位楚狂人叫接舆,因为接舆的老祖宗是土家族祖先之一的彭铿,所以接舆为土家族人名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接舆这个人名结构与土家语人名结构一致, 绝不会取这样的人名。
到了汉代,土家语人名逐渐见于史册。
有一位活动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7年)的娄中(今桑植、慈利一带)精夫(土家语“好汉”的意思)相单程,系东汉充县车革(土家语地名,在今湖南省桑植县廖家桥村)人。
他曾与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争战而被载入《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等史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人名受汉文化的浸润,在取名的格式上,逐渐向汉语人名格式靠拢,形成了三字格:姓名=姓+字派+名;或者是二字格:姓名=姓+名。
土家族中的仿古人名。
在中古时期的土家族人名中,有一部分几乎原封不动的仿古人名。
如在五代时期,湖南省龙山县有两位土家族酋首,一位叫惹巴冲,另一位叫春巴冲。
土家语人名中的冲、送、宠、踵都是同一音节的不同记音。
其意思是“好汉”。
有的人说,“冲”、“送”、“宠”、“踵”的意思是酋首或官,很值得商榷,因为土家语将酋首或官员称之为“嘎麦”,至今尚未发现土家语中的冲、送、宠、踵是酋长和官员的有力证据。
而惹巴冲和春巴冲就是仿用《梯玛歌》中的惹巴涅和春巴涅。
本来春巴涅是女性,由于春巴冲对春巴涅十分崇拜,他不管女性与否,还是照仿不误。
土家族人名由原来无姓发展到有姓,到后来还有自己的堂号和家谱,基本上汉化了。
土家族常常把表示“小”的土家语嵌入人名中表示爱称。
土家语中的“俾”就是小的意思。
如小伙子,土家语称之为“阿可俾”;如**,土家语称之为“阿打俾”。
凡是土家语人名有小的爱称,常常加“俾”为后缀。
土家语人名加“俾”为爱称在中古时期十分盛行。
如:明朝容美土司第七代土司叫白俚俾 。
他姓田,不姓白。
“白俚俾”是土家语,意思为小孩子。
他虽然是庶出,但从小被父母溺爱,使他个性恶性膨胀,长大以后弑父兄,夺取土司王位。
还有明代保靖大喇司两江长官司的一个长官叫彭药哈俾,其中“彭”是姓,“药”的土家语意思是排行末尾的小孩子,“哈俾”就是父母对他的爱称了,直到今天在土家语地区还沿袭这一取名方式。
在土家语地区“四佬俾”、“壳哈俾”、“务卡俾”、“安哥俾”等爱称比比皆是。
汉文化对土家族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
当时的江西彭氏主政湘西后,汉文化源源不断涌了进来。
原来湘西土家族地区没有姓氏的酋首吴撮冲、惹巴冲、春巴冲等退下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彭、田、向、覃等大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一上台其势力就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这些大姓的头面人物粉墨登场,成了割据一方的土司霸主。
迫于权势,原来没有姓氏的土家民众纷纷附姓彭、田、向、覃等,因此,一连串的汉语人名出现在土家族的历史册簿中。
与此同时,根据人类学的互渗律,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汉文化浸润了土家语人名,土家语人名也有一种反渗透的能力。
如上文所说,江西籍的溪州刺史彭仕愁,他还有个土家语人名墨夫送,他的大臣向宗彦的土家语人名叫涅壳赖。
到了明代,土家语人名出现土、汉结合的情况,如两江口土司叫彭药哈俾、彭大虫可宜,保靖宣慰使彭南木杵、南谓州土司彭驴总可宜、彭始祖俾、彭惹郎送、彭慨主俾,白崖峒土司张麦直踵,百福司土司向坐海乐俾、漫水土司向墨贴送、卯洞土司向喇喏、向那吾等等。
有的土司和土家族头面人物完全是土家语人名,摆脱了姓的束缚,说明仍有历史遗存。
如南谓州土知州恕律、始主俾、惹即送,上溪州土知州墨直冲,麦着黄峒土长官墨和冲、答谷踵、答洛踵,驴迟峒土长官达迪,尔莫踵、麦贴踵,田家峒土长官麦依送、麦和送、麦答送、梭亚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过的很好!知道吗?
郡望 高平郡: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渤海郡:西汉始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县一带)。辖地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巴」源出
巴(Bā)姓源出有四:1、出自凤姓。以水为姓。据《姓氏考略》和《路史》载,上古时伏羲氏有个后裔叫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2、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据《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载,周代有巴国,开始被封的国君是子爵。巴子国辖境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巴子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巴”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巴氏。3、出自北方小数民族改姓。明清时期(约300年前后),满族、蒙古族人迁徙中原(特别是满清入主中原)后,有不少的满人和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一部分从汉例,改为单姓“巴”氏,其中满族改为巴姓包括的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4、出自巴克尔家族。
得姓始祖
后照。在奴隶制时代,周王族姓姬,通过分封诸侯和赐大夫采邑及领地,从姬姓又衍分出198氏。这些“氏”与周同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与《史记·楚世家》所记相同。根据古代“妇人称国及姓”之制,巴为国名,姬为国姓,巴姬即巴国姬姓嫁于楚的宗室女。《左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韩服为巴行人,韩为中原诸夏的姓氏之一,“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显然操中夏语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语言文字系统。故巴、楚在《左传》桓公九年、庄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无语言障碍。这表明巴、楚王族语言相近,同属华夏语言系统。相传太昊伏羲氏生下咸鸟,咸鸟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故后照便是巴国人(氏)的得姓始祖。
堂号
双卿堂:源出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国出兵平乱,答应楚国,乱平后,割给楚国3座城。楚国出兵平了巴国乱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王对巴蔓子的忠君爱国,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此外,巴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平堂”等。
迁徙分布
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巴氏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一般都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直到今天,长阳县清江中仍有武落钟离山,山中有赤、黑二穴。所谓巴氏等五姓,应即五个氏族部落。所谓五姓之子争为君长,实质上就是五个氏族贵族争夺酋长的职位。这个故事反映了早期巴人尚处于“酋邦”阶段的历史事实。巴氏务相(“务相”也即“巫咸”)取得酋长职位后,即率领巴人向西迁徙。他们首先溯清江而上,来到盐阳(大致在今湖北恩施附近)。盐水有神女,她对禀君说:“此地广大,盛产鱼盐,愿与君共享此地。”禀君不肯。神女于是每晚都来与禀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飞虫,与众飞虫群飞,掩天敝日,大地无光。这样一连过了十天,禀君派人送给神女一缕青丝,作为定情礼物,并且留下话说:“ 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表示我们时刻相依相伴,我将不会离开你。”神女很高兴地接受了,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于是禀君乘神女不备,站在阳石之上,弯弓搭箭,瞄准系有青丝的飞虫,一箭将神女射死了,天空重新放射光明。禀君于是在夷城(今湖北省恩施附近)定居下来。这则神话故事说明巴人向西发展过程中,曾与当地部落有过接触和冲突,并最终取得胜利。在廪君时代以后,巴族的势力迅速增强,活动的区域相当广泛。在最北面,巴族到达了陕西南部汉中、安康一带,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于巴人。在东边,巴族似乎一度控制过汉水中上游地区;在南面,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游的老根据地。到了商代后期,活动在汉水流域的巴人已经和中原地区的商人发生联系,并且一度成为臣服于商王朝的“子爵国”。但是在公元前12世纪,由于殷商统治者的暴虐,巴人转而与西迁徙(余略)。
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1956年被识别为单一民族,1990年统计人口为570422万人,2007年为802万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印江等县以及重庆的石柱县、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历史由来
[编辑本段]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他们普遍认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
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
从西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巴人演变成土家族的论据:
1、巴人和土家族族称发音相同。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 其中“比兹” 是名称本身,“卡” 等于“族” 或“家”。
而古代与中古的巴人, 自称中也有带“比” 的音节,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内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滩,湖北的百节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贵州的必际县,重庆的百节、柏枝山, 以及一些带有“鳖” 或“别” 的地名如“鳖县” 等。
在人名、姓氏、族称方面,在巴人活动过的区域或历史中,有:胚氏、“斑子” 与班氏、“复夷”、比足齐、必际、鼻息等。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一个多虎的环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
巴人与土家族生活过的西南和中南地区,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虎的环境,这在古籍《山海经》、《汉书》、《华阳国志》、《南齐书》、《蛮书》、《谈苑》、《虎荟》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称白虎后裔,有白虎神崇拜。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 “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
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华阳国志》记载,汉初的“板檐蛮” 又称“白虎复夷”。
东汉繁长、张祥等题名的碑里列有两个“白虎夷王”,名叫资伟与谢节。
入晋以后, “板檐蛮” 又有“弓弓头虎子” 的称号。
南北朝末叶,鄂东长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称属于“虎蛮”部族的。
樊绰《蛮书》卷十说: “巴中有大宗,廪君之后也。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 白虎之后也。” 可见,从西汉初年到唐代, 巴人或自称为“白虎夷”,或“虎子”、“虎蛮”。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
这就是:虎称“李” 和鱼称“娠隅”。
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 的词汇。
巴人称鱼“娠隅”这个字例,与今天土家族的同类称呼相通。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
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
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
关于前五姓,他说: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而在 的区域里,却出现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带樊字的地名,如樊口、樊城等,或许与巴人的樊姓有关;可以和樊氏一起说到的是范氏和繁氏。
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
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
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姓氏
[编辑本段]
《摆手歌》中有很多土家族人名,他们是: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
其中雍尼、春巴嬷嬷、依窝嬷嬷、西兰是女性,头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
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
雍尼、布所是繁衍人类的始祖(相当于汉文化中的傩公傩母),日客额、地客额是土家族先民中见义勇为的两个能人,匠帅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嬷嬷是婴儿的守护神,墨贴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无上的天神,傩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啬者,依窝嬷嬷是土家族传说中造人的始祖,西兰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织锦能手。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唱的原始巫歌。
其中也有些土家语人名。
他们是:梯玛、春巴涅、巴沙、择土拔普、巴列查七等。
他们各有一份职业,梯玛是土家族做法事的巫师,春巴涅、惹巴涅是土家族传说中追赶太阳的两姐弟,巴沙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命运之神,择土拔普是土家族先民中得高望重的长者,巴列查七是土家族先民中十分能干的女人。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证由当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
最早记载土家族人名的典籍是《论语》。
《论语》中有位楚狂人叫接舆,因为接舆的老祖宗是土家族祖先之一的彭铿,所以接舆为土家族人名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接舆这个人名结构与土家语人名结构一致, 绝不会取这样的人名。
到了汉代,土家语人名逐渐见于史册。
有一位活动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7年)的娄中(今桑植、慈利一带)精夫(土家语“好汉”的意思)相单程,系东汉充县车革(土家语地名,在今湖南省桑植县廖家桥村)人。
他曾与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争战而被载入《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等史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人名受汉文化的浸润,在取名的格式上,逐渐向汉语人名格式靠拢,形成了三字格:姓名=姓+字派+名;或者是二字格:姓名=姓+名。
土家族中的仿古人名。
在中古时期的土家族人名中,有一部分几乎原封不动的仿古人名。
如在五代时期,湖南省龙山县有两位土家族酋首,一位叫惹巴冲,另一位叫春巴冲。
土家语人名中的冲、送、宠、踵都是同一音节的不同记音。
其意思是“好汉”。
有的人说,“冲”、“送”、“宠”、“踵”的意思是酋首或官,很值得商榷,因为土家语将酋首或官员称之为“嘎麦”,至今尚未发现土家语中的冲、送、宠、踵是酋长和官员的有力证据。
而惹巴冲和春巴冲就是仿用《梯玛歌》中的惹巴涅和春巴涅。
本来春巴涅是女性,由于春巴冲对春巴涅十分崇拜,他不管女性与否,还是照仿不误。
土家族人名由原来无姓发展到有姓,到后来还有自己的堂号和家谱,基本上汉化了。
土家族常常把表示“小”的土家语嵌人人名中表示爱称。
土家语中的“俾”就是小的意思。
如小伙子,土家语称之为“阿可俾”;如**,土家语称之为“阿打俾”。
凡是土家语人名有小的爱称,常常加“俾”为后缀。
土家语人名加“俾”为爱称在中古时期十分盛行。
如:明朝容美土司第七代土司叫白俚俾 。
他姓田,不姓白。
“白俚俾”是土家语,意思为小孩子。
他虽然是庶出,但从小被父母溺爱,使他个性恶性膨胀,长大以后弑父兄,夺取土司王位。
还有明代保靖大喇司两江长官司的一个长官叫彭药哈俾,其中“彭”是姓,“药”的土家语意思是排行末尾的小孩子,“哈俾”就是父母对他的爱称了,直到今天在土家语地区还沿袭这一取名方式。
在土家语地区“四佬俾”、“壳哈俾”、“务卡俾”、“安哥俾”等爱称比比皆是。
汉文化对土家族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
当时的江西彭氏主政湘西后,汉文化源源不断涌了进来。
原来湘西土家族地区没有姓氏的酋首吴撮冲、惹巴冲、春巴冲等退下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彭、田、向、覃等大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一上台其势力就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这些大姓的头面人物粉墨登场,成了割据一方的土司霸主。
迫于权势,原来没有姓氏的土家民众纷纷附姓彭、田、向、覃等,因此,一连串的汉语人名出现在土家族的历史册簿中。
与此同时,根据人类学的互渗律,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汉文化浸润了土家语人名,土家语人名也有一种反渗透的能力。
如上文所说,江西籍的溪州刺史彭仕愁,他还有个土家语人名墨夫送,他的大臣向宗彦的土家语人名叫涅壳赖。
到了明代,土家语人名出现土、汉结合的情况,如两江口土司叫彭药哈俾、彭大虫可宜,保靖宣慰使彭南木杵、南谓州土司彭驴总可宜、彭始祖俾、彭惹郎送、彭慨主俾,白崖峒土司张麦直踵,百福司土司向坐海乐俾、漫水土司向墨贴送、卯洞土司向喇喏、向那吾 等等。
有的土司和土家族头面人物完全是土家语人名,摆脱了姓的束缚,说明仍有历史遗存。
如南谓州土知州恕律、始主俾、惹即送,上溪州土知州墨直冲,麦着黄峒土长官墨和冲、答谷踵、答洛踵,驴迟峒土长官达迪,尔莫踵、麦贴踵,田家峒土长官麦依送、麦和送、麦答送、梭亚只等。
络[络,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古濮族,出自上古时期巴人居地武络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广韵》记载:“络,姓。属巴郡族。”在史籍《千家姓》中也记载:“络,巴郡族。”
巴郡族,即古代史籍文献中索提及的巴国地境,其王族源出廪君。
廪君,史迹最早见于史籍《世本》中的记载,此书早已亡佚,南朝刘宋学者范晔在《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中引有一段文字,李贤注谓“并见在《世本》”,可视为原文。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也记载有其事,也是本于《世本》之说。
在史籍《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中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络钟离山(亦称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中所说的“夷水”,即清江,古又称盐水。清江是今湖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长江支流,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齐岳山,流经利川、咸丰、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五峰、长阳、宜都等十个县市,干流全长四百二十三公里,流域面积一万七千余平方公里。而其中所称的“武络钟离山”,在史籍《水经·夷水注》中称为佷山,又称难留山,即今湖北省长阳县西部的柳山。
廪君的族属,在《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注引《世本》中记载:“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巫诞,巫为地名,诞为族名,即是巫地之诞。诞,别本或作蜒、蜑、蛋。蜒人在秦汉以后屡见于史册,常与獽、夷、賨、蛮等族杂居,有自己的“邑侯君长”,属于濮越民族系统。
廪君先世本为百濮之一,原在濮人聚居区之一的古夷水流域活动。清江本称盐水,由于廪君先世从夷水迁徙至此,将夷水之名带至,故始称其为夷水。原来的古夷水北面有丹水,廪君先世迁于清江后,亦将丹水名称带来,故清江北面也出现了丹水之名。这种南北二夷水、二丹水互相依托的现象绝非偶然,而且也是完全符合古代地名随人迁徙之习的。这种情况,在《左传》中称为“名从主人”。在《世本》中说廪君“乘土船从夷水下至盐阳”,可以说恰好是正确地反映了廪君先世从古夷水南下至于盐水的情况。
廪君的年代,据史籍《太平寰宇记》引《世本》记载:“廪君种不知何代。”可见由于廪君史迹的渺茫难征,其年代在战国秦汉间已经失考了。但从上文所论廪君先世从古夷水南下以及廪君一系的史迹等情况来看,其年代是十分古远的,应在青铜时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之末。这表明,廪君早在史前时期已南迁清江流域,而且在史籍《华阳国志·巴志》中对廪君只字未提,说明廪君并非巴国王族。
廪君的族属,即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源出武络氏,而武络氏则以武络钟离山之地名为氏,为巴人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在秦朝灭巴、蜀二国建巴郡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络氏者,今在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仍延续有络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辽东海西女真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
①满族索绰络氏,亦称索绰罗氏,满语为Socolo Hala。索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是松果托(松吾突),清朝初期的史料中多有记载:“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国初来归”并入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在公元1607年,即佟·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于后金政权的。索绰罗氏族在迁徙前的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即明朝时期呕罕河卫、肥河卫、兀者卫等地,即在明朝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今吉林辉南),并在该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索绰罗氏在清朝中期后,有汉化省文为汉姓索氏、络氏、罗氏者。
②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oloyas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所冠汉姓为赫氏、诺氏、络氏、苏氏。
③满族舍尔诺罗雅苏氏,满语为Sernoloyas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所冠汉姓为赫氏、诺氏、络氏、苏氏。
本书按:第②、③疑为同一姓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绰络氏,亦作绰罗氏,源于金过时期女真族卓鲁氏,满语为Colo Hala,汉义为“名号”,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绰络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冠汉姓有络氏、罗氏、陶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族宏豁惕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鸿果络氏,源于元朝时期蒙古族宏豁惕氏族,世居蒙古科尔沁草原。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Honggolo Hala。所冠汉姓为宏氏、络氏、洪氏、罗氏等。
二郡望:
巴 郡: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人就在该地繁衍生息,并立国建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1995年乙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成为重庆市巴南区。历史上,巴县先后涌现了“宁抛头颅不丢寸土”的英雄将军巴蔓子、“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辛亥革命志士杨沧白、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优秀儿女。
土家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扩展资料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人民网-土家族
-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
本文2023-10-28 16:57: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