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 ”胡建人”说普通话?没想到,最先开始推广普通话的是福建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你觉得福建口音和广东口音哪个难听懂? (单选) 0人 0% 福建 0人 0% 广东 0人 0% 都好好听啊! 投票 雍正年间,或者更早之前。当大清的皇帝召集天下群臣面觐圣上,各省官员咸如家臣,言语互来,心头灼热。唯独闽粤两省的官员,只要一开口就没了下文 清朝官员上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面,孕育着诸多浑厚的文化,这是人类的文明。 大河内外,唯余莽莽。天南地北,生灵千万。 各地的各异的一方水土自然是滋养着各异的一方的生灵。不仅体现在或黑或白的肌肤,或高或低的面貌,形态各异的楼房,还有一张不容忽视的东西——语言。 安塞腰鼓 这一样唇齿之间跳弹,鼻腔鸣响的文化较之一板一眼的文字,它是流淌着的,是历史的血液。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幅员辽阔天南地北的祖国,在山水纵横之间滋养不同的氏族。 不管是塞北瑟瑟风中的草原民族,西北黄沙暴土间的沙漠民族,还是江南流水潺潺而过的水乡人家,抑或林海雪原横布万里的白山黑水之间的人们,都有太多故事可以讲。 江南水乡 而语言就是这些故事的载体,当然是除了文字之外的。 我们姑且不聊声调各异的少数民族语言,而只聊聊汉民族的方言。 由于各种诸如战争割据,山川河流碎裂,移民文化冲击,南北交互之类的原因。经过漫长而深邃的演进,我国现如今的汉语方言区有七个: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区(官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区(吴侬软语),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方言区,以长沙话为代表的湘方言区,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方言区(白话)。以及最最最复杂,最最最难以辨别的闽方言区。(闽方言区没有代表语言,因为闽方言也大致分有六区——闽东,闽北,闽南,闽中,莆仙,客家话) 我国七大方言区分布地图 而我们今天的故事就是关于福建,这片「 ”F”和「 ”H”不分的奇特世界。别急,我也是个「 ”胡建人”,今天就和各位聊聊「 ”胡建”的方言演变,以及一样全国只有福建和广东才有的东西——正音所。 福建的三次大移民——原来每一个福建人身体里都住着个中原人 福建这地界,难说。 它的名称由来却很简单,唐置福州,建州(今建瓯)之后,各取一字拼做个「 ”福建”。 而在这里崎岖拗口,诘屈聱牙的语言,甚至被国外学术界认为是区别于中文(北方汉语)开外的另外一种语言。最讽刺的是,今天的汉语其实是杂糅了北方胡语的汉民族共同语,而福建方言和粤语等的南方方言则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律。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里的学者指出用吴语来朗读诗歌,更为入情与化声。 唐代福建地图,江南西道福建 自打秦始皇派了赵佗率大军进驻百越之地(福建,广东,广西及浙江,江西部分地区)。 后来公元前207年,赵佗趁「 ”天下起而攻秦”之际建了自己的国家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封南越武王。而被楚国人赶到南边的越人则和闽人建了个闽越国。这片混元未开,林瘴森森的土地才开始进入文明的轨道。 「 ”蒙昧之地”,「 ”恶瘴之地”,「 ”凶林野地”,「 ”蛇虫交横,群兽乱舞”都曾是那些中原老爷们对于福建这片山高水远之地的印象。在 大规模迁徙之前这里住着各色奇异的蛮人,他们的语言已经无从考证,更无法成体系地拈来一个名称,历史学家姑且称之作:闽越语。 赵佗南征百越 秦朝之时,赵佗手下的兵基本也都是从中原和关中各地征来,有一部分驻守福建,也就和当地人通婚往来, 的血液开始注入了这片洪荒初昧大地的血管里。 这是来自北方的 第一次进入福建,当然那时还不叫 ,而是叫秦人。 秦军 福建历史上有三次决定命运的移民浪潮,咱们这里不聊太多偏的,就聊聊语言。 及至东汉三国,由于北方的大规模战乱,中原地区(河南,河北一带)大量移民南迁长江之南,最远的一批人到达了今天的福建和广东。史书记载三国之时闽越各地初有人烟。这些先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年代悠悠,也无以考证有多少人入闽,但保守估计超过10万人。 当时孙吴政权对闽越(广东福建一带)等地的管理十分松懈,因此汉民与百越族也逐渐通婚,风气尤盛。福建一带的民风无所拘束,自由散漫。汉民越过大山,穿河过林,有很大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闽南地区,繁衍生息之间,渐渐形成了闽南语的前身,一种似北话而非北话的一种语言。 三国鼎立地图 西晋已降,八王之乱又汹汹来袭,五胡也踏破河山而来,中原百姓再次拖家带口流离故土之外。两晋之时,福建才真正在历史上崭露头角。 由于东晋衣冠南渡,福建的第一次大开发也随之而来。公元3世纪,大量北民南渡,数量逾百万之众,也就在这个时候,河南的王,林,黄,郑,陈等几个大氏族入闽。 衣冠南渡 北民的中原话与古早的闽南语融汇,加之人口剧增,分开了区别,泉漳话开始分化,以建瓯府为中心形成的闽北话也崭露头角。而使用人口相对较少的莆仙话,闽东话,闽中话,客家话则还未形成雏形。 福建人口激增,也更为「 ”中原化”。这是三国两晋的移民,是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朝。 东晋 这里打着中原的烙印,比如泉州的晋江之意即为:大晋之江山。 而中原文化深刻表现在哪?在福建,家家有家谱,族族有族谱,在福建各地祠堂挂着的「 ”河南某氏”即为那些古老记忆,以及大量今天已经在北方消亡的习俗,仍在福建有所保留。 河南(黄河以南地区,不只是今天的河南省)是福建 最大的来源地——今天福建3千多万人,至少2千万1百万的祖先是河南地区(黄河以南诸省)先民。 氏族文化连同语言文化成了福建的骨髓。 唐代中叶,好家伙,天灾人祸不断。先是安史之乱的「 ”渔阳鼙鼓动地来”,后是黄巢叛军的「 ”满城尽带黄金甲”,看着皇帝都跑了,老百姓自然是也坐不住。 再次大规模迁徙,西南,江南,东南,不一而同。又有一大批先民筚路蓝缕到了福建闽地。 玄宗幸蜀图,是为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从陕西逃亡四川 这个时候的福建早就成了中央 可以「 ”政令通行”的地方。 因为早在南北朝时,福建之地就不安分。陈朝时,福州人陈宝应作乱设了个「 ”闽州”。而到了唐代,置福州府,还设立了边防长官——福建经略使。 这时候的福建隶属江南西道,福建成了军事管辖的禁区。 福建经略使 唐代时,福建人口再次激增,闽北山区,闽东各地,莆田等地也开始有了人烟凿凿之光景。各种不同形态的语言也开始孕育,特别是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话发展迅速。五代十国来了,王审知(河南固始人)入闽是为「 ”闽王”,开良田,定社稷,设官府,兴教化,联百族。 闽王王审知,五代十国闽国建立者 这个时候的闽语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保留中原古汉语风味,同时杂糅吴楚各地的吴语以及福建土人语言的闽语,十分接近今天的福建方言。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朝,唐代安史之乱后。 图文无关,哈哈哈哈哈哈 宋元之际,战火再次零落中原,靖康之乱,汴梁的皇城蒙了胡尘,百姓接着跑。更多的语言源再次汇入福建,同时泉州港等福建港口开始兴盛,外语也开始混入,而且还是和福建方言互相影响,比如”台风「 ”(typhoon)和”茶「 ”(tea)等。 靖康之乱 而此时的经济中心已然南迁,福建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脱离依附的建制。及至南宋孝宗,福建这才完完全全成了个行政独立的地儿,也是从这开始,福建各地的分化才完完全全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了「 ”八闽”的称谓。 图文无关,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有了依海而生的,靠山吃山的不同的福建人。 这是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靖康之乱后。 三次移民潮之后,福建成了今天的福建。这个时候的福建有42个县,人口逾越4百万,赋税为东南之最。史书称之为:「 ”东南全盛之邦”。 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 ”十里不同语,百里不同俗「 ”的福建,哪来这么多语言呢? 我们不只是福建人,还是莆田人,泉州人,福州人,漳州人等等。那么体现在啥上呢?——语言。 经过三次大规模移民潮,福建算是成了今天的福建,而语言的变化尤为剧烈。 接下来的福建方言除了小改,基本成型。20世纪末,中外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福建反倒是最可能保留了古汉语血脉的地区,以及这里的 血统会较于民族激荡融合地区更为纯粹。 而古汉语和南方语言交融,就出现了”魔性十足「 ”的福建话。 为什么?山河阻断,黎民固居。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闽西各地的客家人,他们往往筑起高高的封闭的土楼,拒绝和外界往来。从某种意义上看,你也可以把福建看做一个”大土楼「 ”。 闽西客家土楼,龙岩地区 那为什么福建不像粤语广东一般,湘语湖南或者赣语江西等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方言区呢?而是在福建之内再次裂为六大方言区呢? 福建方言区分布 这原因就复杂了。 大原因。首先,咱们福建这地杂糅了太多种语言,来自古中原的汉语,来自北方胡语和汉语交融之后的汉语,吴楚等地的吴侬软语,以及福建这地界百越族的语言,各地杂糅交汇的语言。 而从小处入手则更为复杂,这里不多说,大致意思你要明白一点:福建这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九成的陆地面积是为丘陵地貌。北边还有个武夷山隔着,南边就是台湾海峡。 地形图 这样的地界,会出现一个情况——隔绝。 这种隔绝不止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上,还体现在文化上,语言上。 山海相隔的福建,不止和其他省份相对隔绝,连同自己的内部也十分隔绝,前面说到的客家人就算了,那是人为的隔绝。我们所说的隔绝,更多是地理上的大隔绝,以及人文文化上的氏族隔绝,福建人十分看重氏族文化和宗族凝聚。 宋代大儒朱熹,福建尤溪人,讲学也经常用福建话 福建各地的隔绝出现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的奇特景象。 莆田仙游县与泉州永春县相隔几乎无几,仙游去往永春较于仙游去往莆田更为接近,但历史上的隔绝,让从仙游翻过山岭到了永春之后。你会发现,两个近邻犹若两个异邦:一个是操着莆仙话的莆仙文化区,一个是操着闽南语的闽南文化区。 柳永,福建崇安人,在汴梁混迹时也是一口福建话 并行不悖。 这样奇怪的状况在福建还很多,往往一条河流的上下游和一座山的东西边,语言和文化可能都不一样。除了多种语言的杂糅和混合,再有就是福建地形的天然隔绝,让福建各地的人民发展了独立的文化和语言。这也就让福建成为了全国最复杂的语言区。 清朝皇帝的正音所 满清入关之后,接受了中原汉文化以及汉语。 顺治皇帝规定可以不说满语蒙语,但一定要说北方的汉语,所以很多南方官员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学起了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 顺治皇帝 这让前明的福建和广东的官员瞬间懵逼,大明皇帝没这要求啊!咱闽粤的口音”尼细不细不几道「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乌纱帽,能咋地?学呗! 就这样,福建和广东各地的官员开始疯狂学习北方官话(注意,福建方言也是汉语),但成效不尽如人意。福建和广东的科举也受了影响,到了雍正一朝,东南仕子的比例相较于明代又下降了百分40。 雍正皇帝 终于到了雍正皇帝这个时候,福建和广东太过于重要,可都是赋税大省,「 ”朝廷立国之本”。但皇帝也不能听不懂那边的官员上报情况。而且,皇帝哪愿意学闽语和粤语,当然是让福建和广东人学习北话。 当时雍正帝刚登了大典,天下百臣来贺,唯独闽,粤二省官员”仍操乡音,不可通晓「 ”,雍正帝一想,这地方大员尚且如此,那乡里百姓乡音得更重,对于自己的统治不利。 所谓"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官民上下语言不通,而事理之贻误多矣。"意思就是说闽粤官员说不来官话,不能有效通行政令,要耽搁大事的。 于是在雍正六年(1726年),颁布”谕闽广之正音「 ”诏令,还让广东南海的学者高敬亭编撰了《正音撮要》开展了”正音运动「 ”,算是全国第一次的大规模推广普通话运动。 广东的正音学堂,修于雍正年间 起初只针对士子和官员,也就是针对福建广东知识分子和官僚。但随着运动深入,逐渐下到了乡人的嘴里,深入了福建的文化血肉。 也从简单的矫正运动成了教化运动。 当时对咱福建人恶意还不少,《说文》说:”闽人禽声而鸟语「 ”。高敬亭面对此等情况,则说:”京话为官话之道岸「 ”,指出闽粤该学京话以做到”雅言正语「 ”。 这场轰轰烈烈的正音运动,收效还不错,一共分为三个阶段,从雍正直到乾隆,第一阶段为推广教材,第二阶段为修建正音所,第三阶段为大规模推广官话。但也只是对于”肉食者「 ”和”庠序之人「 ”有效用,也就是官僚和读书人。 举措大概为修建正音所(教学官话的学校),推广正音书籍,鼓励正音交流,以及不说好官话不得入仕和入塾(也就是不让你当官和读书)。 其中最特别的一样东西是——正音书院。 雍正年间,在福建一共修了超过200多座,闽北地区今天还保留着遗迹。但其实,福建也并不是都是一口”胡建口音「 ”。福建常出大儒,而这些大儒就办过不少书院,也是以官话为教学语言,比如南平的道南书院(明正德年间修建)。 道南书院,南平 但只有满清之时,才出现了以”正音「 ”为目的的正音书院。这些书院基本都是以明代和宋代书院为基础扩建或者干脆直接用来正音,比如武夷山的崇贤书院。 崇贤书院旧址,武夷山 正音书院只在福建和广东才有,进去学习的人从白发老叟到青年士子,一应俱全。老师是谁?当地驻防的旗人长官,实打实的武将。 想象一下,满面虬髯的大汉在上面教书,而下面坐着老头,那画面 八旗军官 经过长达百年的正音运动,福建的官僚体系和教育体系算是和北方接了轨,但下层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仍旧是「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场运动,和福建话算是和平相处了。 我爱我们的福建话,虽然没有普通话的灵魂 福建话是全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而且内部派系众多。 在福建,最难懂的方言是莆仙话,据传「 ”鬼话”温州话也是以莆仙话为祖源。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福建的普通话考试通过率是常年垫底的。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有好几次大规模的推广普通话运动,以及现如今的规范教育让福建口音也在慢慢变淡。 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巨大外来人口的迁入,教育的规范化。以福州为例,今天福州的教育已然全面「 ”普通话化”,随着市区的扩大,以及每年数十万外来人口的迁入,文化激荡之间,今天的福州话正在下一代身上的日渐消亡。 这不免不让我这个「 ”杞人”开始「 ”忧天”。 福建是华侨最大的侨乡之一,走南闯北,纵横四海是福建人的传统。虽然我们的福建话难懂,而且不便交流。 陈嘉庚先生,著名爱国南洋侨领,厦门集美人。被毛主席誉为「 ”华侨旗帜” 但只要有那么一口乡音在,我们福建人走得再远,也能回家。不是吗?
陈姓氏的由来
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父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把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人民大众同甘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35传至胡公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姓氏的发展
十六国时期,汉王刘聪的大臣中有位本名高元达的人,因生辰年月妨忌父亲,改姓陈,史称陈元达,他的后代也以陈为姓。至北魏时期,有一支鲜卑族出身的人姓侯莫陈,在魏孝文帝汉化运动中被改姓陈,从而使陈姓又有了一个新的来源;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入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入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陈姓在发展中,由于居住地和支派不同,形成了颍川、江州、汝南,下邳,广陵,河南等几大郡望,以及德星,德聚,绳武等著名堂号。在文化上,陈姓历来有“太丘德望,颍水渊源“、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等专用楹联,以及大量的家谱族谱、宗规祠约等特色文化。
姓氏的名人
秦朝末年揭杆反秦的陈胜到灭梁建国的陈霸先,都曾是具有一国之尊的帝王,从汉相陈平到太丘长陈宴、盐铁使陈恕、宋朝宰相陈尧叟、陈尧佐等都是誉满天下的名臣;从汉代射声校尉陈汤到南朝太尉陈显达、“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都是勇谋兼备将帅之才;从晋代史学家陈寿到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唐僧陈伟(玄奘)、宋儒陈彭年、道学家陈抟、文坛怪杰陈师道、画家陈洪绶、学者陈寅恪等人都是各有成就的殷殷学子;从宋代太学生领袖陈东到革命党人陈其美、“警世钟”陈天华等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从明代爱国华侨陈申到实业家陈启源、侨领陈嘉庚等都是身在异域的侨界名流。至于陈独秀、陈毅、陈果夫、陈云、陈赓、陈诚、陈布雷等更是当代影响重大的政治名人。
陈姓据考证出自妫Gui姓。远祖为虞(-前2070,朝代名)舜(Shun)。陈姓到今天已经有近3050年的历史。陈姓是中国五大姓氏之一。至周武王(前1046-前1043在位)伐纣(前1075-前1046在位)时,舜32代孙遏父(E Fu)为陶正(古官名,主管陶器)。周武王依靠遏父的帮助才取得了伐殷(前1600-前1046)的胜利。由于遏父的功勋卓著,武王把大女儿太姬(Tai Ji)嫁给她儿子陈胡公满,并被封于陈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一带),于是以封地代姓。满的子孙们便姓了陈。这就是陈氏的由来。
参考资料:
当时,胡公满所拥有的陈地,大致是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县。这块地方应该是陈姓汉族的最早发源地。
奔齐之后首先以陈为氏的陈完,字敬仲,后来在齐国逐渐发达起来,食邑于田。这时,他又改姓为田,《史记》上有一段“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就是他的故事。因此,田姓应该是自陈姓分出去的,两姓在三千多年以前本来是一家人呢!
胡公满本支所繁衍的陈国,传了二十五世,到妫健的时候,被秦始皇所灭。妫健生了ㄙ、桓、轸三个儿子,在国亡之后,桓改姓王,轸则跑到楚国,后来还做了楚国的丞相,封为颍川侯,并且搬到河南的颍川地方,改姓为陈——这一支,被普遍认为是陈姓的共同祖先。
不过,陈姓的组成分子,也跟其他的大姓一样,并不仅仅为胡公满所传下来的这一支。《通志氏族略》上面有一段记载,把陈姓各种形成因素,说明得十分清楚。
“¤公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孙朝伐陈而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广陵之陈(在今江苏镇江东北),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又曰: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是为万年之陈。”
陈姓,至少有来源不同的四群——舜帝的后裔,白永贵的后裔,刘矫的后裔,以及突厥族的侯莫陈氏的后裔。
这四支陈姓“人马”,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已经遍布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其中要以颍川、汝南(今河南省)、下邳、广陵(今江苏)、东海(今山东东南部与江苏交界处)等地的陈氏,最为族大支繁。
头一个以陈为姓,后来又改姓为田的那个陈完,也是头一个在历史上大出风头的陈氏。太史公在《史记》上面,对他有过详尽的叙述。据说,他在齐国改姓为田之后,子孙世代都是齐国的大官,传到田和的时候,进一步列为诸侯,他的儿子田平乾脆并掉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田齐”。
陈胜、陈平、陈琳、陈宫、陈寿等。
1、陈胜
陈胜(?—前208),字涉,秦末阳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一说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他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2、陈平
陈平(?-前178年),汉族,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原阳县)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
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战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8] 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
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汉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
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3、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
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4、陈宫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
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
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等汉末名士而与曹操反目,并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
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决意赴死。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姓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陈。
有一次,我看语文书上一篇课文叫《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看完后觉得姓氏也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 了解陈姓的来源和陈姓的历史名人。
2、访问有关人士,收集陈姓的名人故事。
3、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陈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书籍、报刊、杂志、上网等。
爷爷的讲述:陈姓族谱在江苏溧水保存一卷较早的陈姓族谱。
电视、广播:历史上陈姓名人陈独秀,陈景润,陈三立,陈毅、陈子昂、陈胜
陈姓的来源,陈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内分布极广,按人口统计为第五大姓,陈姓人口数量,据统计陈姓人口总数将近一亿。
四、结论
1、我国的陈姓源远流长,传说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武王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为陈候,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陈候死后,谥号陈胡公,陈氏就是他的后代,历代视为正宗。
2、在历史长河中,陈姓人才辈出,有政治家陈独秀、数学家陈景润、诗人陈子昂、军事家陈毅等等,我为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陈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之一,据上网调查,目前陈姓人口总数将近一亿。
金卓的话:我为自己是陈姓人而感到骄傲,立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我的“足迹”!
就怕「 ”胡建人”说普通话?没想到,最先开始推广普通话的是福建
本文2023-10-28 16:24: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