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姓 宝氏家谱 宝姓起源 宝姓名人 宝姓的来源 宝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宝姓 宝氏家谱 宝姓起源 宝姓名人 宝姓的来源 宝姓简介,第1张

宝[宝,读音作bǎo(ㄅㄠˇ),亦可读作pù(ㄆㄨ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王朝为管理内宫,设有专门的处所,起先负责为宫中女子有病就室治疗,称“宝室”,后逐渐演变成掌管皇后、贵人获罪而囚禁之所,称“暴室”。设有宝室令(暴室令)一人,隶属于光禄勋管辖,官秩六百石,位七品。

宝室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pù(ㄆ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东汉时期,宫中有专门的布帛印染晾晒之处所,称曝室,实际上就是染坊,设有掌管官吏一员,称曝室丞,后仿照西汉时期宫内定制,也将有罪的后妃囚禁于曝室,故而曝室又成为宫内附设的监狱,由于多关押的是贵人、嫔妃,因此又称为宝室。宝室丞多由君王亲信的宦官担任。

宝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pù(ㄆ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宋朝时期孔子后裔,属于以为氏。

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公元1038年)封为文宣公兼知县事,宋至和二年(公元1054年)改封衍圣公。自其起始有“衍圣公”之尊称,其庶支后裔中有因以先祖为官之年号“宝元”为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三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中的宝氏,出自经名首音的汉译音祸谐音。

在元朝时期,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清朝时期,在云南的 起义军中也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

宝氏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云南省,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成吉思汗的后代,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卓索图盟(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宝氏,源出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属于“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氏后裔,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氏。蒙古族宝氏原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来迁到土默特右旗、辽宁朝阳县大平房、东大道等乡镇及其周边区域。在古代,由于等级要求森严,宝氏家族的台吉(贵族)只能和扎萨克(旗长)家族联姻。蒙古族孛尔只斤氏,今冠汉姓为鲍氏、包氏、宝氏、博氏、奇氏、罗氏、波氏等,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孛尔只斤”在古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

②蒙古族宝勒格沁氏,源于金国时期博勒和氏,亦称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称Boorigit Hala。所冠汉姓有宝氏、暴氏、包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③蒙古族宝古氏,亦称宝济氏、包多机根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gi Hala。后冠有汉姓宝氏、鹿氏者,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④蒙古族失宝赤氏,亦称实宝禅氏,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塔城地区)。后满族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所冠汉姓有宝氏、宫氏、龚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⑤蒙古族宝日努德氏,所冠汉姓有宝氏、吴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洪武年间官员于宝,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宝氏,源于明朝洪武年间,钱塘人于宝奉命到云南腾冲地区征粮,恰逢兵变,粮薄丢失,为避祸而弃官流落迤西云南县,即现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以名为姓易为宝氏,后逐渐繁衍发展,遂成西南地区的大族。

现其后人在祥云、龙陵、腾冲、芒市、缅甸等地,其家谱记载该支宝氏目前在世族人约三千余,专设有家会统管祭祀,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之际女真族保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保佳氏,亦称鲍佳氏,满语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所冠汉姓有鲍氏、宝氏、包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二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辽宁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大平房与东大道等乡镇,河南省的焦作市,云南省的腾冲县红豆树村、大理州祥云县,保山地区昌宁县、潞江、滇西各县市,河北省沧州市大楮村,北京市、台湾省台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缅甸王国的瓦城、木姐、腊戌、佤邦等地,均有宝氏族人分布。

三家乘谱牒:

土默特右旗宝氏家谱,著者待考(德力格),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蒙文手抄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宝广文家。注:当时立《宝氏家谱》时为兄弟四人,其中的世系代数不是目前蒙古族宝氏家族所统计的二十四代。《宝氏家谱》中记载族人的爵位大都是台吉(贵族),其中有二级台吉、三级台吉、四级台吉。在《宝氏家谱》中,族人中喇嘛的数量很少。

四历史名人:

宝力道:(公元1932~今),浙江东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曾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社会 有南京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南京作家协会主席、南京文联名誉主席、江苏大众文学学会会长、省鲁迅学会会长、省作协理事、中国马列主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三江学院中文系系主任等。以文艺美学现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见长。

著有《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新论》、《艺术与人学》、《文学初步》、《马思列斯文艺论著选诗》、《马列文苡经百题》、《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世界学术名著导引丛书》等。

专论有《艺术规律与“人学”》、《文艺编至论》、《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论文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阶级性》、《论文艺理论的民族化和现代化》和《世纪之交文艺理论的思 》等三百余篇。

曾多次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著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其文学教学和研究受到同行专家认可,《论文艺学家-包忠文》等专论多篇对其学术人格、科研贡献作了较切实的评价。

宝 声:(公元1941~今),北京人。著名现代画家。

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从师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白雪石等前辈。

系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翰墨书画院院士、河南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传略入选香港出版《世界名人录》第四卷十二页。传略入选香港出版《世界艺术家名人录》首卷。作品《八仙图》获香港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作品《八仙过海》被 收藏。四十米长卷作品《五百罗汉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主办市场报。

作品《十八罗汉图》入选山东莱阳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画册、山东莱阳编《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画册、山东烟台编《亚洲艺坛名流》画册。

作品《八仙过海》入选北京编《20世纪中国著名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画册。

作品《张颠疾书图》获河南“画圣杯奖”。

作品《柏柿如意》参加98海峡两岸名人名家书画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年年有鱼》参加97北京赴香港庆回归展。

作品《福禄寿》发表在大型画报“中华英才”专版介绍。

作品《孔子像》入选山东曲阜纪念孔子诞生2550年书画大展画册、入武汉编《世界东方文人书画家全集》画册、入选四川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典》画册、获河南“东方杯”诗书画印精品大奖赛二等奖,入选《中国东方艺术家》画册。

作品《贾岛觅句图》入选文化部编《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典》

传略入选中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编《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入选《中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创业美术》、《中外名星辞典》

宝 音:(公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

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长和廊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70年12月—1978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农机厂工作,1978年9月~1987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工作,1987年12月~1991年3月在玉泉区长和廊办事处工作,1988年9月任副书记,1991年3月~1994年9月任玉泉区五车路街道党委副书记,1994年9月至今任现职。

工作数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脚踏实地,具有较强的领导协调能力、任职以来,始终把经济工作,社区服务等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克服了资金不足的困难,采取挂靠,联办等形式,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

1997年参与创建的“人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上缴税金达3万余元。在抓办事处企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居委会主任的积极性,采取“四三三”、“三三三”等政策,使居委会都建起了自己的经济实体。积极支持兴建各种商点,启动扶困早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7、1998年税收任务连续超额完成,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大庆期间成功地承办了大召庙会,为民俗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8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改善了办公条件,由原来的平房,改善为现在的400多平方米的楼房。

宝 泉:(公元1958~今),蒙古族,内蒙古奈曼旗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政局局长,锡林浩特市人大代表。

1975年9月~1978年3月在巴盟中旗当知青;1978年3月~1980年1月在内蒙古象专学习;1980年1月~1994年8月在锡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内蒙古党校学习,锡市人大常委会工作;1994年8月至今在锡市民政局工作。

宝 泉:(公元1959~今),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著名机电工程师。

库伦旗力元水泥有限公司生料车间主任,助理工程师。

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库伦旗第一水泥厂电工车间主任、机电科科长、生产科科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致力于机电设备的研究,他的一些小改小革不断被应用到生产中,为节能降耗、增产增效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他的时英钟计量熟料准确度较高,磨机强力通风,合理机配提高了台时产量l5吨,节电12度,年节约资金约三万元。

宝国枝:(公元1960~今),蒙古族,女;辽宁阜新人。

化德县石油公司员工,化德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76年7月~8月在化德县朝阳乡新富村下乡;1976年8月~1980年5月在化德县百货公司上班;1980年5月~1997年11月在化德县石油公司工作;1997年11月至今下岗待业。

1976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新富村,粮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同吃同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被社员称赞为上山下乡的好青年。在百货公司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待顾客像对待亲人一样,热情、服务、周到,被公司评为优秀班组长。

在石油公司工作期间,历任审计员、会计员、团委书记,对工作尽心尽职,配合有关单位做好该公司的审计工作,给领导当好参谋,带领青年团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被该公司和盟公司评为优秀先进工作者。

宝福凯:(公元1963~今),云南腾冲人。著名医学微生物学专家。

宝福凯, 1962年4月生,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3年博士后研究经历。1985年昆明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1987年研究生毕业,2002年11月-2005年1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昆明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技术负责人、微生物检测室主任。系美国微生物学会(ASM)、美国纽约科学院(NYAS)、美国螺旋体研究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免疫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出显著成绩。主要研究方向:(1)蜱传虫媒病原体和蜱传虫媒传染病(tick-borne pathogens and tick-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的病原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2)结核病病原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美国NIH项目4项、云南省计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过多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厅基金项目的研究。至今发表论文及综述50多篇,其中国际权威杂志《Nature》1篇,《Cell》1篇,《J Exp Med》1篇,《J Infect Dis》1篇;SCI收录8篇,影响因子累计达826;获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二);参编本科教材、专著3部。

典[典、笧、琠,读音作diǎn(ㄉㄧㄢ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少典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君少典氏后裔,属于以先祖国号为氏。

少典氏,传说中的上古第一国君,天字辈,讳烈山氏,又号厉山氏,乃祝融氏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丁亥557年(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因称为少典氏,妣有娇氏之女安登(任姒)。三十岁生长子炎帝神农氏(石年)、三十三岁生次子勖其。

在史籍《史记·少典》中注: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闲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

少典是国号,非人名。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故而在《左传》中说:“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就是说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

少典氏第十一代后裔炎帝神农氏(天字辈)起辈序,其后第一代地字辈→第二代玄字辈→第三代黄字辈→第四代宇字辈→第五代宙字辈→第六代洪字辈→第七代荒字辈→第八代日字辈→第九代月字辈→第十代辈盈字辈。

在少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国号为姓氏者,称少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丝,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典丝,掌丝入面而辫其物,以待兴工之时,颁丝于外内工。”

实际上,典丝专职负责掌管丝的入贡,鉴定丝的质量和等级,并按等级分发给纺织工匠进行丝的加工。典丝之下辖有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后世的北周政权仿周制,朝廷亦设有织丝中士、织组中士,职同典丝,官秩正二命(正八品),隶属于冬官府。

在典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丝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礼,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礼,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王制》中记载:“命典礼考时月,定时,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实际上,典礼就是专职负责制定与掌管各种礼仪的官员。到明朝建文时期,明建文帝亦曾仿周制设有典礼,为郡王府的属官之一,负责掌管王府的礼仪制度等。明成祖夺位后废黜。

在典礼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礼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礼氏、李氏、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辫其名物。”

实际上,典瑞就是专职负责掌管玉瑞、玉器库藏的官员。玉瑞,是郡王的私印、私符。典瑞与后世掌管天子印符之官“符玺郎”职位相当。后世的北周政权时期,典瑞为中士,管制正二命(正八品),隶属于春官府。隋朝时期,典瑞隶属于郊社署,共有四人。

在典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瑞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书,亦称典书丞、典籍丞、典书令,是西周晚期设置的官位,掌管王朝的经书典籍。

实际上,典书是中央 指派在各王国中的官员,专职负责王国的教令,是垂直管理制度的官吏。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为尚书,后也改为典书,设于各王国中。到唐朝时期,亦设有典书令,并在弘文馆、秘书省、崇文馆、司经局等内,均设有若干人,专职负责掌管各馆、局的四部图书典籍。

在典书、典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书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书氏、籍氏。

例如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上大夫苟林父,苟林父之孙名伯黡,负责管理晋国的典籍文献。其后代以伯黡的职官为姓氏,形成典氏、籍氏两支族裔。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仪,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仪,亦称司会,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实际上,典仪就是专职负责掌管禁中诸仪式之司会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宾仪、司仪、礼宾。在南北朝时期以及隋朝时期均设有典仪之官。后世的唐朝时期,于门下省设置有“典仪赞者”,负责赞唱之节和殿廷班位,起初官位甚轻,后升为“士”,官秩晋级为从九品。

在典仪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仪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仪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同,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乐典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辩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

实际上,典同就是一个专职负责调试各种乐器的乐官。周人尚乐,乐为重礼,因而此官非同小可。

在典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同氏、侗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祀,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祀,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城,掌其政令。”

实际上,典祀就是专职负责掌管郊祀之事务。典祀辖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北周时期仿周制,设有典祀中大夫,职同“祠部郎”、“祠部郎中”,官秩正五命(正五品,副部级),属下有小典祀下大夫、上士等属官,隶属于春官府。

在典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祀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祀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命,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命,亦称典等、大司礼,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侯之五等之命。”

五仪,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礼仪,是孤(王)以下的爵位礼仪。五等,就是孤(王)以下的四命、三命、再命、一命、不命。

关于五等,在奠基《礼记·朝事》中记载:“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诸侯诸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亦如之。凡诸侯之适子省于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皮帛继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实际上,典命就是专职负责掌管任命典礼之事务,以及公孤九命的任命仪式。北周时期仿周制,不过改为“大司礼”。

在典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命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命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王室内吏琠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琠,是古人对玉石的一种称谓,凡在一块玉石之中有自然形成的美丽花纹者,皆称为“琠”。

在西周王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属臣的官冠两侧皆有以丝绳垂坠的两块美玉,休息时用其塞住耳朵,又称“充耳”,如同今日的耳塞。

平常上朝时,大夫们“冠配充耳”是一种礼制,诸侯、王公大臣站立堂下,要恭敬仰视君王,不得左右顾盼,若脑袋左右一晃,“充耳”即会以惯性击打自己的耳廓和面颊,以示“自惩”。

“充耳”,是专职玉工用“琠”制作的,亦称制琠。后来发展到王室廷下有专职内吏,“施内典,执琠刑”,就是在朝堂上用玉板惩罚有小过错的臣子,称琠史,名称好听,却是专门受命打臣子们耳光的吏。“琠”是玉做的薄板,脆得很,稍用力就会断裂碎掉,因此“琠刑”属于“薄惩”。

在秦朝时期,朝堂上大臣上奏时有口误说错话、或读错奏本,允许用手中的玉笏轻打自己的手心或面颊,亦称“琠刑”,这样秦始皇就不会怪罪下来了。

在琠人、琠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琠氏,后多简笔为典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典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衣,是东周战国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内宫司。

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设有典冠之官,各大诸侯国皆相仿有同称之官。

实际上,典冠就是专职负责掌管国君冠冕的官员,为国君的近侍之臣。到秦朝时期,改称为“尚冠”。

在典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冠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典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衣,是东周战国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内宫司。

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设有典衣之官,各大诸侯国皆相仿有同称之官。

实际上,典衣就是专职负责掌管国君衣服的官员,为国君的近侍之臣。到秦朝时期,改称为“尚衣”。

在典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衣氏、依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典客,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客,亦称大鸿胪、典属国,为秦朝时期始设的一种重职官位,位列九卿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王朝设六卿三孤为九卿。”此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而秦朝则以奉常(亦称太常)、郎中令(亦称光禄勋)、卫尉(亦称大司马)、太仆、廷尉(亦称禁尉)、典客(亦称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亦称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为中央 直辖的各机构总称。

实际上,典客专职掌管中央王朝对诸侯和其他依属番邦、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相当于今外交部, 天子仪仗和国家祭祀礼典。到汉朝时期,汉景帝改称其为“大行令”,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改称其为“大鸿胪”,王莽篡汉后改称为“典乐”。东汉时期,一直称作“大鸿胪卿”,官位正一品,官秩两千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称作“鸿胪寺卿”,隋朝时期称作“典客暑”,元朝时期称作“宣正院”。该类官职直至清朝时期,方与礼部合并。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典仓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设有“太子仓令”一官职,隶属于太傅寺管辖,官衙称典仓署,专职掌管全国的仓谷(粮仓),下设有仓令一人,丞二人。

到隋、唐时期,典仓署职责扩大,随员若干,称典仓令、典仓丞、典仓史、典仓徒、典仓士等,不仅管理全国谷藏的出纳,而且还负责管理酿酒以及相关事务。该官职一直到北宋末期方被裁撤。

在太子仓令、典仓令、典仓丞、典仓史、典仓徒、典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化为典氏、仓氏、苍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典农中郎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属国,为秦朝时期始设的一种重职官位。

实际上,典属国专职掌管中央王朝对涉外番邦、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相当于今外交部, 天子仪仗和国家祭祀礼典。到汉朝时期,汉景帝改称其为“大行令”,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改称其为“大鸿胪”,王莽篡汉后改称为“典乐”。东汉时期,一直称作“大鸿胪卿”,官位正一品,官秩两千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称作“鸿胪寺卿”,隋朝时期称作“典客暑”,元朝时期称作“宣正院”。该类官职直至清朝时期,方与礼部合并。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汉朝时期官吏典郡书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郡书佐,为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置的官位,安插在各国、郡之中,为中央王朝分派给各郡国的官员,后为司隶校尉、州刺史的属官,以郡吏递进。

实际上,典郡书佐专职掌管一国、或一郡的所有文书档案。典郡书佐每年一更换,防止各国、郡、州的咨情外泄。

在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典徒、厩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为单姓典氏。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曹魏、晋时期官吏典厩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厩署,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至两晋时期设置的一种官司衙门。曹魏时期设名为“骅骝署”,两晋时期设名为“龙厩署”,至唐朝时期方直接称为“典厩署”。

实际上,典厩署专职掌管中央王朝的马、牛及其羊、犬、猪、鸡、鸭等杂畜的饲养和给养等事务,隶属于太仆寺。典厩署下置有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以及典徒、厩夫等随员。

在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典徒、厩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为单姓典氏。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典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事,是隋朝时期设置的官位,于中央 下设各机构中设置。

实际上,典事这一官职的职责,至唐朝时期方清晰化。唐王朝在殿中省的尚乘局、太常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司农寺、太府寺等寺内,以及将作监、少府监、都水监等监内,均设置典事官,属于流外番官。

闲,就是古代对马厩的称谓。

周王朝诸侯的六闲,在史籍《周礼·夏官·校人》中记载:“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

隋朝时期的六闲,在史籍《隋书·百官志下》中记载:“殿内省尚乘局置左右六闲:一左右飞黄闲,二左右吉良闲,三左右龙媒闲,四左右騊駼闲,五左右駃騠闲,六左右天苑闲。”

唐朝时期的六闲,在史籍《新唐书·百官志二》中记载:“殿中省……六闲马,以殿中监及尚乘主之。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置仗内六闲:一曰飞龙,二曰祥麟,三曰凤苑,四曰鵷鸾,五曰吉良,六曰六羣,亦号六廐……尚乘局……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显然,唐朝殿中省尚乘局的典事,就是负责掌管六闲的饲喂马料(畜粮)的官员。

在典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事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事氏。

第十九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时期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典氏,出自“ 十三姓之一”的赛典赤·赡思丁家族。

元朝初年,原中亚地区萨珊王朝的执政王族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公元1211~1279年),进入中原后,受元朝 封为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元朝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赛典赤”(贵族)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赛典氏,后省改为单姓赛氏、典氏、赤氏、马氏等。

第二十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阿克占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阿典部,以部为氏,满语为Akjan Hala,姓氏,汉义“雷”,世居哈达、叶赫,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明朝初期,女真阿典部归附大明王朝,以部落名称汉化谐音“典”为姓氏,称典氏。明朝末期,阿典部归附后金政权,后多冠汉姓为典氏、雷氏、战氏等。

二分布:

今河南省的叶县有典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典 韦:(公元?~197年),豫州陈留己吾人(今河南商丘宁陵己吾城村)。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将领。

典韦,世称“古之恶来”。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

早年,典韦的同乡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仇敌,典韦便去为刘氏报怨。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成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当李府前开门,李永亲自出府时,典韦便抽出匕首向前截杀李永,之后入李府并杀李永之妻,再慢慢溜达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府邻近闹市,此事发生后全城惊慌。其后追捕者虽有数百人,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众,双方转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张邈举义兵时,征典韦为士,隶属于司马赵宠。当时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为奇异,十分宠慕其才能巨力。后来典韦转属夏侯敦,随夏侯敦归属曹操。

典韦善使一对重达八十斤的双戟,他在多次战役中皆斩将有功,被拜为司马。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讨吕布于濮阳。吕布别置军屯于濮阳西四五十里,曹操前往夜袭其屯,翌日清晨破之。但曹军尚未及时回还,吕布救兵已至,双方三面会战。当时吕布亲身搏战,自早上至日落双方鏖战数十合,互持甚急。

曹操临时招募破陷敌阵的人选,典韦先占应募,另外带领其余应募者约数十人,尽皆重装两件盔铠,不执盾牌,一律只持长矛撩戟。

当时西面战情告急,典韦突进挡敌,吕布军中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才得以引军而去。这次事件后,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引置于左右,让他带领亲兵数百人,常在军中大帐巡绕。

典韦人既壮武,其所带领的亲兵都是严格挑选的战卒,每次战斗,典韦部队都常先登陷阵。典韦后来又迁为校尉。

典韦性格忠诚谨重,对曹操忠心耿耿,常于早上侍立终日,夜晚便宿于帐左右,甚少归府私寝。

典韦甚好酒食,饮食份量兼人,每有赐食于前,便大饮长喝,左右相属之人,都为典韦供给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壮其为人。典韦又喜欢携着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有谚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荆州,来到宛城,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便邀请张绣及其将帅,一同置酒高会。曹操行酒时,典韦持大斧立于其后,斧刃径有尺余,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韦都举斧迫视。酒宴至终,张绣及其将帅均不敢仰视。

十余日后,张绣因曹操纳其婶,颇感耻辱,于是接受贾诩建议,突然造反,奇袭曹操之营。当时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轻骑遁去。典韦在门前奋战,张绣军不能得入。张绣手下的兵将们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其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但张绣军前后兼至益多,典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戟击去,便将张绣军兵十余支矛摧断。

后典韦左右死伤者略尽,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双方短兵接战,张绣军兵往前搏斗。典韦便徒手挟着两人击杀之,其余张绣军众不敢近前。典韦复前冲突,又杀数人,然而伤创重发,典韦就此怒目大骂而死。

至此,张绣的军兵们方才敢于向前,割取典韦之头,互传而观,覆军就看视其躯骸。

曹操退住舞阴后,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闲人为其举丧,并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车驾每次经过,常祠以中牢。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

曹操之子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典 满:(生卒年待考),典韦之子;豫州陈留己吾人(今河南商丘宁陵己吾城村)。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将领。

典满三国时曹魏猛将典韦之子。曹操念典韦功德,便拜典满为郎中。后曹操又因追思典韦,再拜典满为司马,引为亲近。

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四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阳郡:史料记载,五千多年前,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建立部落联盟,一统天下,并在河南省汝阳县境内的西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凝结进入肇始阶段。汝阳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悠久,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龙山文化。有杜康造酒遗址、杜康庙、鬼谷故里、魏明帝陵、云梦山古军校遗址等二十一处名胜古迹。我国古代粮食酒酿造的鼻、被历代帝于尊为“酒仙”的杜康,就是在汝阳杜康村首创了“秫酒”酿造之法,从而奠定了中国白酒酿造的基础。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鬼谷子,即道家尊奉的王禅,曾隐居在今汝阳城关云梦山聚贤授道。西周,汝阳属沈国地域。春秋,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县境西部属蔡国,东部属顿国。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灭顿国,后又灭蔡国。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时期在阳城(今舒庄乡扶苏寺)置县,属陈郡。陈胜、吴广时期改阳城为扶苏。西汉时期,汝阳属豫州汝南郡,还有阳城、博阳共三县。东汉时期,阳城县改为征羌县,汝阳县未动。三国时期,废征羌、乐家二县,并归汝阳县,属魏国、豫州、陈郡。晋朝时期县名汝阳,属豫州汝南郡。南北朝时期刘宋置汝阳郡,领汝阳、武津二县。北魏时期复置征羌,汝阳郡领洱阳、武津、征羌三县。南梁时期汝阳郡领睢阳、新汲、陈、蒙、崇义五县。北齐时期郡废,仍设汝阳县,属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置溵水县、汝阳县。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废汝阳县入殷水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一、姓氏源流

喻(Y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俞姓,为远古黄帝时代医官俞柎,被赐姓喻氏。据《姓苑》载,远古黄帝时,有个医官叫俞柎,他就是喻姓的祖先,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到南宋建炎(1127-1130)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佯佯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称为喻氏。

2、喻姓源于谕姓,为春秋时郑国贵族的的代。《通志略·氏族略·五》载:“今喻氏多作谕氏”。谕姓改为喻姓始于西汉,始祖为苍梧太守谕猛,以谕定与喻字形相近,读音也往入混淆难分,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遂改为喻姓,谕猛的后代,在汉代并未全部改为喻姓,直到东晋,还有谕归,作过曲气阜令,他也是谕猛的后代。到谕归改为喻归之后,世上再也没有谕姓了。

3、出自芈姓,源自俞豆氏与喻姓合并为一。《通志·氏族略》载:俞豆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豆亭,因氏焉”。俞豆氏已与喻姓合并为一,称为喻氏。

得姓始祖:俞柎。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医官俞柎,当为俞姓之始。”俞柎,黄帝臣,善医术。据《淮南子》、《韩诗外传》、《说苑》等书中均有其事迹记载,或作“俞跗”、“逾跗”、“臾跗”。《说苑》云:“俞逾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称为俞氏。到了南宋建炎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佯佯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形成了些支喻氏。故喻氏后人奉俞柎为喻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裔。发展和演变:东汉时期,苍梧太守谕猛改“谕”为“喻”姓。到了,东晋时期,喻猛的后裔谕归,也改姓“喻”姓,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谕姓,到了晋代,全都改成了“喻”姓。据《姓苑》载,南宋建炎进士俞樗,就是俞柎的十六世孙。博学多才,又有误解人之目,皇帝因而赐为喻。谓其晓喻一切。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在宋朝时候,宋朝人俞樗,进士出身,多才多艺,是梁俞药的后代。被皇帝赐姓为喻。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等地。喻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东(秦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江夏(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喻姓世称河东望,江夏望,南昌望。

三、历史名人

谕 猛,字骄孙,后 ,为薛令,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

喻 合:字匡孙,好学不慕荣宠,隐居庐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余年,晋武帝征召入相,不起。

喻 药:南朝梁时,梁武帝重用士族,赐安州刺史俞药为喻姓,这是喻姓的开始。喻药本为南昌人,后迁徙到严州(今浙江省建德东北)。喻药的第十六世孙喻樗为南宋著名学者,被皇帝赐姓为喻。

喻 凫:字坦之,号均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进士,乌程令,曾与唐代名诗人李商隐、方干、无可等唱和,有诗集一卷传世。

喻 皓,北宋初建筑家,浙东人,特别擅长建塔。他在负责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就在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时,他又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他所著的《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现已佚。

喻 樗:字子才,号湍石。南宋时,为人性直好议论,赵鼎与语奇之,荐授秘书省正字。以下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喻樗善识鉴,尝言沈晦、张九成进士当第一,后果然。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喻 侃:字伯经。婺州义乌香山(今义乌东河乡)人。义乌著名文人喻良弼之侄。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致仕后,闭门著书立说,著述颇丰。喻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泽厚绵长。自喻良倚、喻良能兄弟同科登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上第后的六十年间,一门六进士,成为南宋时期喻氏家族引以自豪的荣耀。

喻 时:明代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

喻 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读书研究医术,于清朝初年成为名医。治疗多奇中。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著成《尚论篇》,又著有《医门法律》,根据治病的实例写成《寓意草》,这三部书合称《喻代医书三种》,为中医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时年80岁,预知死期,坐论而逝。

喻汝砺,字迪儒,号三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直秘阁学士,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号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等。

喻惠洪: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俗姓喻(一作姓彭)。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年)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喻茂坚:明代官吏。重庆市荣昌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南京铜陵知县。数年后调任浙江临海知县,力革溺死女婴之陋习。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福建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抚陕西,平定总兵李隆之乱。嘉靖二年(1523年),巡抚河南、直隶时,严惩贪官污吏,有政绩。历任山西布政使、郧阳巡抚、应天巡抚等职,其间参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任淮阳总督负责漕运期间,节省修漕经费白银10万余两,代纳庐、凤、淮、扬4府百姓水荒积欠钱银18万两,升任南京刑部侍郎。后秉公查处楚世子英耀杀父一案,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升任刑部尚书。因上疏营救谏官夏言,弹劾奸相严嵩,触怒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冬辞官还乡。还乡后倡议并主建荣昌乐雅书院。在刑部任内曾主持编纂《问刑条例》。

喻宜萱:当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江西省萍乡人。20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和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音乐,以后赴法、英、瑞士、意大利等国家考察音乐教育,在纽约、费城、旧金山、佛罗里达和巴黎、伦敦举行过数十场独唱音乐会。建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声乐教授和声乐系主任兼副院长,同时继续从事演唱活动。嗓音饱满宏亮,气息控制稳坚,运用自如,音质柔润,色彩浓郁,富于抒情戏剧性;演唱风格朴素醇厚,热情奔放。曾两次应邀担任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除选编、译配多种声乐教材,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一书外,还撰写有二十余篇论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喻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主要郡望有:

苍梧郡:汉置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境本兼有湘粤各一部。南朝时仅辖今梧州一带。隋唐苍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

南昌郡: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江夏郡:汉高帝置。辖境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治所现在湖北省云梦县,此支喻氏为谕猛之后。

严陵郡:唐严州治今桐庐西北,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严陵郡。宋以睦州为严州,治建德(在今浙江省建德市东北)。明清为严州府。民国建德县治在旧府治。1958年西迁今治。此支喻姓为俞药之喻。

钱塘郡: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隋移今浙江省杭州市,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号

遗仁堂:出自汉代喻猛的传说。喻猛,字骄孙,和帝时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皇家褒奖,百姓爱戴。被人称为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后来喻氏家人就以“遗仁”为堂号来怀念此人。

此外,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占堂”、“敦伦堂”、“萃涣堂”、“笃本堂”、“雍睦堂”、“念先堂”、“会友堂”等。

============================================================

喻姓宗祠通用对联

〖喻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谕氏;

望出南昌。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喻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苍梧重望;

庐阜高贤。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喻猛,官苍梧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喻合,隐居庐山北阜,武帝屡征而不起。

真义声远;

扪膝品高。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奔走伸冤,人赞之曰:“子真义也!”下联典指宋喻汝砺,扪膝言不能为贼所屈,挂冠而去,人称“扪膝先生”。

源起建德;

系承俞樗。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联典指南宋俞樗,建德人。五代后梁俞药之后,以其博学多才,又有识人之目,皇上赐姓“喻”,谓其无所不知也。

为师伸讼;

有女择婿。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伸冤。下联典指宋喻樗有二女,富家子来请婚,皆不许,后果得佳婿。

-----------------------------------------------------------------

〖喻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十载寻父母;

七岁善诗书。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喻德昭,临川人。洪武初,父母徙凤阳。时德昭六岁。年十四,诣凤阳寻父母,辗转十年,得见父于汉中屯所,而母已殁,乃扶父归。下联典指晴代优贡生喻宗仑,字东白,号桐乡,江西新城人。七岁能诗,稍长善擘窠书,尤精小楷,兼善八分。

-----------------------------------------------------------------

〖喻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服官进忠义之传;

扪膝鸣气节之高。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义乌人喻良能,字叔奇,绍兴年间进士,历官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处州知州、朝请大夫。曾向朝中进献《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为赞赏,当即下令颁发全国。另著有《诸经讲议》、《香山集》、《家帚编》。下联典指北宋末仁寿人喻汝砺,字迪儒,官祠部员外郎。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宗、钦宗,册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为楚,不少官员前去祝贺,喻汝砺扪膝说:“不能向贼臣屈服!”于是辞官而去,人称“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

质直好议丞相宰;

挂冠扪膝员外郎。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建炎进士喻樗,字子才,号湍石,其先南昌人,后徙严。为人质直议论,历官秘书省正字、太宗正丞、工部员外郎等。下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

长笛临风作数弄;

巨著入库计六宗。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器乐家喻陟,字明仲,睦州人。妙于长笛,持节数郡。每出按行,至山水佳处,马上临风,辄作数弄。下联典指清代学者喻国人,这春山,彬州人。博览载籍,著书三十五种,入四库者有《周易辩正》、《河洛定议赞》等六种。

叔奇早为广德尉;

培伦追赠大将军。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绍兴进士喻良能,字叔奇,义乌人。历任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侍丞,出知处州。曾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又有《诸经讲议》等。下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1886-1911),字云经,四川内江人,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工科和药物化学。1908年加入同盟会。他多次试制炸弹,实行暗杀,并与黄复生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谋刺新任直录总督端方未成。次年,又与黄复生等潜入北京谋炸摄政王载沣,因未遂,逃往日本。1911年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被俘,英勇就义。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追赠为“大将军”。

-----------------------------------------------------------------

〖喻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扪滕长吟,先生不附和议;

持书伸讼,义土能白冤情。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下联典指宋代富阳尉喻南疆勇于为陈亮明冤之事。

取义成仁,革命精神传后代;

捐躯为国,高风亮节足千秋。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

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

淮南奏捷,子才之致力居多。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

中国人民 喻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喻新华少将

喻新华(1909-1993),原名喻同金,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

组织农民武装,任自卫队长、村苏维埃主席、赤卫军排长。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33团战士、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30军88师268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8师268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西路军向西突围时,268团团长牺牲,政委负伤,喻新华率领本团继续突围到星星峡。在星星峡,西路军余部400多人编成新兵营,喻新华任总支书记,1940年回到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4师11旅32师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6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喻缦云少将

喻缦云(1903-1994),曾用名喻声、余缦云,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总经理处会计,第6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军实科科长,红15军团供给部财政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经理处军实科科长,八路军总供给部军实处处长、财政处处长、营业处处长,军委总后勤部审计处处长,太岳军区后勤部部长,太岳军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南线办事处副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总后勤部物资计划部部长,总后勤部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 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

中国人民 喻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喻林祥中将

喻林祥(19451-——),湖北省应城县人。1960年3月参加工作,1966年4月加入中国 。在职大专学历。

曾任湖北省应城县郎君邮电局工人;入伍后,历任中国人民 陆军第1军2师6团4连战士、排长,第2师宣传科新闻干事,陆军第1军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 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干事,陆军第1军政治部组织处处长, 政治部副秘书长,第1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第2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副主任,武警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 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2000年10月任 新疆军区政治委员、 新疆 尔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2004年12月任 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喻集禧少将

喻集禧(193712-——),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丽江村人。平江一中毕业。1956年2月(一说1950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 ,1960年加入中国 。

先后入中国人民 空军第七航空预备学校、空军第二航校学习。历任空军某基地机务大队文化教员、书记员、副政治指导员、基地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青年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 政治部任免干事、调配科副科长, 政治部科技干部科科长、科技干部处副处长,科技干部处处长、干部部副部长、群众工作部部长等职。其中通过三年自学获大专文凭。1989年9月入基本系指挥员训练班学习一年,1990年6月任中国人民 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3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

近代民主革命喻姓(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生平简介

喻培伦烈士

喻培伦(1886-1911),字云纪,四川省内江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先后入警监学校、经纬学校、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及千叶医学校。1908年夏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曾钻研化学,研制炸弹,并与黄复生、黎仲实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宣统元年)8月到汉口,谋炸端方,未果。后赴北京,设守真照相馆为机关,于次年3月31日夜在什刹海甘水桥下安置大型炸弹,谋杀清摄政王载沣。事被发觉,复走日本。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炸破督署后墙,攻入督署,再攻督练公所,一路奋勇当先。因弹尽力竭,为清军所俘,宁死不屈,遂被清廷杀害,壮烈牺牲,时年25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1912年2月,南京临时 追赠为“大将军”。

满族有700多个姓氏,每个旗里至少得有500多个姓。

满族的姓氏与所在哪一旗没有必然关系,八旗不是按姓氏划分的

所谓八旗是清代的一种军政组织,管理的人群主要是对满族。它类似于现代的军区,在一个旗内光士兵就将近一万人,官兵的家属也归旗一及的组织管理,而清代这样的旗有110个。在每一旗管理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的姓氏,而很多大姓几乎每一旗里都有。满族姓氏有将近700个,不可能专门为哪一姓成立一个旗,否则就得有700个旗。

你也不要听电视剧里把正黄旗说的如何如何牛。正黄旗只是八旗当中正数的第一排,这是按军队排队排出来的,没有任何特殊意义。而且清朝12个皇帝都在镶黄旗,根本不在正黄旗,电视剧里都是瞎说。

-----------------------------------------

满族姓胡的有很多家族,比如:佳穆胡氏、胡希哈里氏、库雅拉氏、傲敦氏、胡佳氏、虎尔哈氏、瑚尔拉斯氏、乎噜氏、胡锡喀氏等。

你家究竟属于哪一支胡

宝姓 宝氏家谱 宝姓起源 宝姓名人 宝姓的来源 宝姓简介

宝[宝,读音作bǎo(ㄅㄠˇ),亦可读作pù(ㄆㄨ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令,属于以官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