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同心圆家谱,第1张

姓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姓氏也在不断的分化、发展、演变。那么,目前湖南使用最多的姓氏是哪些呢?近日,湖南省首个家谱网站“百姓通谱网”对外发布湖南百家姓氏排序:排在湖南省百家姓前十位的是李、刘、陈、张、王、周、黄、杨、唐、罗。

据了解,百姓通谱网将中华家谱文化与互联网完美结合,将家谱、族谱搬到网上,把分散的、落后的、不易携带和保存的文本家谱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使家谱电子化、网络化,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修谱、查谱、交流、寻亲等便捷服务,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祖先去寻根溯源,感受亲情的寄托,实现大中华民族在祖源、世系、血脉上的真正统一。

从早期的口头家谱、结绳家谱到后来的布谱和纸谱,家谱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欧苏式修谱”等范本沿用至今。记者搜索发现,不少支姓家谱已零星出现在网络上,大部分是直接将纸质版变成电子版,并无体例上的创新。在百姓通谱网上,记者却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国历代各种旧式家谱的“同心圆”家谱。

  这种家谱根据修普家族的实际情况,被划分成数量不等的同心圆。同一个圆里的人为同辈家族,越往里走,辈分越高,越往外延伸,辈分越低。“同心圆”家谱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每个人的名字都成为一个超级链接,点击进去可以看到个人事迹、****、照片,甚至个人DV等。与此同时,该家谱通过计算机编程,将不同姓氏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同姓氏不同地域家族的辈分关系进行了详细罗列,让各地零散的家谱形成有机联系。今后,老百姓将彻底告别纸质家谱,轻轻一点鼠标,便可在网上完成修谱、寻亲、交流等一系列工作。

据该网站相关负责人透露,家谱电子化将于未来2到3年覆盖全省所有自然村,5到8年时间覆盖全国范围。数据库一旦完全建立,百姓通谱网有望修好多个支姓通谱

前四届谱序对宗谱要义的论述十分精辟,现代学者认为正史、方志、宗谱三者组成了中国的历史大厦,而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首推宗谱,宗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典籍的组成部分,它不但为正史和方志提供可靠资料,还为人口学、遗传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宗谱是本着同根相系,长幼有序的原则,祥明记载了本族渊源和祖辈勤劳节俭、艰苦创业的绵长历程,表彰孝敬长上,睦邻和亲,道德高尚的族人和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宗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激励族人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同于只记载帝王将相或少数代表人物的历史书籍,也不同于各种人物词典只记载与专业有关的人物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和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劳动人民和普通百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都为历史的前进贡献了毕生精力。为他们竖碑立传是理所当然,用文字记录他们平凡的一生正是体现了普通百姓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国早在周代就设立“小吏”,掌诸侯志乘,是宗谱之始。秦汉时期中央设“宗正”,位列九卿,其职责主要是“掌亲属”,编修和保存帝室及诸侯王族的谱牒。东汉时一些名门望族编修民间家谱,如《杨雄家谱》、《邓氏家谱》和颍川太守卿氏《万家谱》先后问世。东晋贾弼撰《十八州一百十六郡氏簿状》,萧梁王僧儒撰《十八州谱》、《百家姓》、《东南谱集抄》史称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成为两个典型的谱学世家。民间修谱从此盛行,家必有谱,官必有籍,婚礼选择都依据谱籍。到了唐代开科取士,门阀观念减弱,谱牒为用也渐次减弱,但一些著名文人和历史学家如刘知等许多人物仍然纷纷参与编撰谱牒和谱学著作。到了宋代欧阳修和苏洵又各创谱式,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使民间修谱规范化,形成欧苏两大派,到了明代,欧苏二体逐渐合流,演变成欧苏合体的规范化模式。司马光、郑樵、王安石、文天祥等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也都参与谱牒和谱学的编著,明清以来修谱之风更盛,遍及全国。民国时期各族各姓普遍续修一至二次,我崇让堂抗战前夕续修一次,至德堂抗日前后各续修一次,有的姓氏修全国大统谱,1947年吴氏在《大公报》上刊登启事,发起编修吴氏全国大统谱,因战事暂辍。解放初始完成付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人都潜意识的认为宗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为避嫌,多将宗谱当废纸处理掉了,看到宗祠被改作他用或被拆毁,续修宗谱一事更是无人提及,但是也没有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批判宗谱的文章,也没有听说过政府在大小会上批判过宗谱的事,即使是在那极“左”的年代和政治运动中,人们也只是将宗谱收收藏藏,从没有听说过因宗谱而获罪名的。相反某些人和事在宗谱上得到印证者常常批露于报端,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路过家乡时,还按古代谱式亲笔书写了本房亲属的家谱谱稿,北京图书馆清理出2250种宗谱供人阅读,上海图书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派人到全国各地抢救宗谱,广乏收购,收藏了一万二千多种近十万册家谱,包函3328个姓氏,其中吴氏宗谱就收集到436种,前几年还编纂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供人们查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精神振奋,意气风发,面貌为之一新,如我族岳西一支成员,是清嘉庆年间,正极公去世后夫人背着丈夫遗骨,带着四个儿女逃荒到岳西高山垦荒,相传九代已繁衍到110多人,改革开放解决温饱之后,子弟都进了学校,现在涌现出六名在校大学生,一名女研究生。这样的好时代,值得大书特书,如实记载,因此全国各地民间修谱已很普遍,三环出版社出版了《中华姓氏通书》、陈、罗、赵、吴、陆、李、刘、王、黄等姓的通书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出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韦氏通书》《廖氏通书》《覃氏通书》最近也正在编写《吴氏通书》。山西社科院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编印了《中国宗谱目录》,《光明日报》、《文汇报》不断发表宗谱的有关信息和谱学文章,中央电视台和不少省市电视台,都连续播映了《百家姓》和表扬了“松花江畔修谱人”——尹律山的感人事迹。1994年已故胡耀邦总书记的故乡编印的《胡氏家谱》就得到了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指导和支持,1999年元月上海举行了“全国谱牒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1983年台湾举行了“亚洲族谱学术讨论会”,美国每年出版上万种各式家谱。江西、浙江、广西等各个省、市、县的许多姓氏大都续修了宗谱,安徽省各县市也都印刷了几百种家谱,安庆新编的《高氏家谱》、《马氏家谱》、《李氏家谱》、《刘氏家谱》、《戴氏家谱》、《斯氏家谱》等等几十个姓氏的家谱,谱式各异,五彩纷呈,印刷也很精美。今年四月无锡吴氏再次发起编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我崇让堂趁此归宗,将本届宗谱呈送泰伯始祖庙。

纵观我国谱牒,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层面,本届续修家谱,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有序的记载我族成员。以期达到敬祖、存史、育人的目的,续修不是单纯的延续补充,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编辑,收入对象是:1937年健在和本年以后出生的男女成员凡自愿入谱者,均详明载入,女儿和儿子一样列为传主,传文栏内记载配偶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女儿可记到第三代,其后代愿随吴姓,则按传主另书传文,以体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传文记载生、卒、葬、时间、地点和对社会某一方面作出的贡献。除载明职业外均是务农,生不立传已是约定俗成,为了表彰宗亲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族人求学升造,积极向上,设《鸿爪篇》,将有一定社会地位,学位,和职称的个人简历一一编入,虽不同于老谱模式,意义却十分重大。对于老谱原有内容一般不做更动,依照老谱的凡例给予编印,为便于阅读,将《源流序》译成白话文附后,其他古文字的七篇序言和记加以标点和注释,《书讳书字辨》也加标点印于卷首,老谱的传记也由福歆加以标点和注释。为了便于查阅,不少卷的采编人编制了世系简表,附在每卷之末,一目了然,也是创新。对于十条家训,四种礼说和五篇祭文,已跟不上时代要求,以法治国,无须另立规矩。社会在前进,礼制、祭祀亦有新的风尚,所以将这些内容加以标点编入附录,供后人和学者们以作资料研究,还有三大本公堂契据和法院判词,已无保留意义了。老谱古文的标点注释皆经祚宁先生校勘、补注,照片由祚林拍摄。

认祖归宗,热忱欢迎,怀宁县小市镇,禅师村,兰桥队我吴氏连松公房曾单独修谱,因乱谱失,仅保存先祖牌位,记载了历代先人的名字,其字辈是“神武成周德,诗书发世昌,曹邦传祖志,君伐永贤良,谋事补诹知,斋悦映吾疆。”他们每年清明节祭祀时都在老屋旁向崇让堂原三公房的国祥、国圣、国贤三公之墓祭拜,认定此墓是他们的祖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这次得到崇让堂修谱的消息,即派世烈为代表与谱馆办公室主任福钦联系。要求认祖归宗,理事会一致表示欢迎,七月十四日由邵绿、怀宁、福潭、福钦、祚林五位代表前往兰芝桥会见宗亲,受到世烈、世鼎、世恒、世节、世新、世明、昌质、小平、昌节、小龙、昌龙、昌南、昌飞、昌燕、昌虎等十五宗亲鸣鞭迎接,亲切握手,相互问好,议定连松公后裔108人全部载入崇让堂第五届宗谱,字辈从世字辈改为自字辈,余类推。因祠堂被焚,尚未恢复,连松公等先人牌位置原厅供奉。话别时又鸣鞭远送,依依不舍。

由于我族面广人众,在谱人数巳达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三人(传主人数二万四千四百四十一人 夫人数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人 女儿未列入传主者一万四千零四十一人)其中在世入谱人数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在世传主数一万零五百三十人 在世夫人数五千零二十六人 在世未列入传主女儿数一千九百五十四人)。分散在海内外及各省市,无法联络,遗漏者数千,新谱问世就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望各地族人闻讯后主动与谱馆联系,将自家谱稿寄来,在适当的时候再编一本补遗。

本人才疏学浅,谱成匆匆,漏舛讹,统叙失谋,创新亦或违例有待后贤重纂完善。本届宗谱全赖各位副总编、责任编辑、特约编辑以及征稿采访者的共同努力,他们不但分文不取,不少人还私下贴补邮电、交通费用,难能可贵,两年半的努力终于修成五届宗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世孙怀宁敬撰

二000年十月

看了安俗赵村(赵四)家谱上的14篇谱序(苏轼的《谱说》不能算序),私底下给他们的“作文”进行评分,觉得,还是下面两篇写得最好,写得不落俗套,没有其它谱序中常见的空话、套话,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发现,对于现在赵氏后裔认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帮助还是挺大的。虽然赵村的家谱上有不少名家留下的笔墨,如钱宰、程立本、于谦、骆问礼等,但那不过是赵氏后裔为自己的家谱增色而已。所以,如果要我来当评委,决定给下面两篇谱序的作者评一等奖。

有几个名字在这里解释一下:

1、安俗赵氏的“安俗”,是明清时代诸暨的一个乡的名称,它就在今赵四村附近一带。故家谱称“安俗赵氏”,按现在重修家谱的说法,应该叫“暨阳安俗赵氏”。

2、安俗赵氏的始祖是燕王四世孙、少师昌国公的后裔,是从“龙泉”迁过来的,这个“龙泉”也是当时诸暨的一个乡,在今璜山一带。

3、赵村的发祥之地在“五相”,也就是说,从璜山刚迁过来的时候是住在“五相”的,这个“五相”,就是“赵五相”,现在变成住宅小区了。

4、家谱中多次提到了“龙华扦葬”一事,“龙华”是地名,可能是山名,我不清楚,“扦葬”就是从坟地把死人的骨殖取出埋在事先看好、风水好的地方,所以赵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祖宗迁墓一事,赵村的风水就是这么迁好的。

燕王四世孙、少师昌国公,官于暨,即家于暨。高宗辛亥绍兴元年七月封太祖,后令话为安定郡王。考宋史,令话后改令詪,少师第十一子也。三传至师熊,住安俗赵村,为赵村始祖。后孝宗登极,又封令詪四兄令玲、次子子涛为安定郡王。再传至师熙,住南门为南门始祖。 两祖群从昆季奚止数十余人。迄今,从数十传,后亿数。十传前如睹当年雍睦之风者,尽缘宗谱之由来旧已。顾作谱难,续谱更难。自欧苏而降,士大夫争相慕仿。家有其书,延及后世,士庶编氓,相率成风,其孝思锡类于是益广。及观叙述先世,往往远求得姓以来爵禄通显、道德明著者,奉为始祖,以光宗祊,虽水源木本不忘所自,意甚忠厚之至。然千百年来,遥遥华胄传闻于文残献缺之余,其冒拜汾阳者亦复不少矣。此作谱之难也。若夫前人未完之志,须为前人继之,后人未发之绪,当为后人引之。必敬慎郑重,缮完修辑,使所续之书揆诸数十世以前,与数十世以后之人心无一相刺谬者,始称续成高手。况事经三十余年之久,族内存亡不一,生长卒葬,嫁娶嗣续,必至棼如乱丝,莫可把梳,稍有不慎,所称世经人纬、礼达分定、情深而文明者,鲜有不尽成空言者矣。此续谱之所以更难也。今赵村之续修也,不数月而告厥成功焉。潮当过其谱局而谛视之,其诸老家长监造甚肃,其董事广立规例,井井有条,本已传之书,殚新续之力,严而公勤,谨而不繁。由其合而合之,一本之中又有本焉,何难远追锡姓之前;由其分而分之,则自一世十世以至百千世,无不可按籍而稽,披图而考;举凡前人所未完,后人所欲发者,一续而无乎不续,尊祖、敬宗、收族“三善”兼赅,奚止补残起废仅存三十余年所未备而已哉!行见老者长者谔谔于上,壮者少者唯唯于下,孝弟之心油然共生,一堂雍雍之风,洵有不愧少师后裔者。谱既竣,为道其成之易且速也,盖由续修之得其人焉。尔是为序。

嘉庆戊午重九日

族裔孙惟潮拜撰

安俗赵氏,少师昌国公之苗裔也。予览其旧牒,公生子十有一人,卜葬邑之龙泉乡,南门、山下诸巨族,皆为公后。其始迁安俗者,则公幼子,安定郡王令詪公第七世孙也。公讳孟贤,行祐一,推所自出,故尊福一公讳舆琼者为第一世始祖。 彼时金元纷继,蠧简残篇,未免脱略。自明洪武十年修辑,而后数百年来修者再三,续者四五。信乎!其为赵氏之完璧矣。然而,在昔先人言多直率,父传之下,书缺有间,列其名不书其行,书其行不列其名,纷然错出,或不便于稽查。至于嘉庆戊午则又焕然一新矣。既于父传之下书其名,又于子名之下书其行,俾后之览者一展卷而知为某公之子行第几,则行第几者即某公之子也,行第几者为某,则某公之子即某者,参互相证,回环以考,了如指掌,皎若列眉,宗谱之法庶乎备矣。自嘉庆戊午至今道光丁亥,仅三十载耳,历年未记事必真,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其谁曰“不然”,而执事者则曰“否”,“否”抑又未也,盖史氏编年之法必书“某年甲子”,赵氏之谱则仅书曰“某生于某甲子卒于某甲子”,今则甲子之上又加其年之次数,岂不翻然更新矣乎?予因之有所感焉。 (家谱模糊看不清缺一行) 于周宦游于秦汉晋唐,至于有宋则崛起而为帝为王,由是以降,而元而明而清,显晦不一,出处殊途,散居于闽、广、江、浙之间者,盖星罗而棋布。独安俗一派,二十余世绵绵绳绳,相承弗替,居心类多,缜密作事,务求精详。思之深者虑固远,积之厚者流自光。伫见人文蔚起,作王国之珪璋,垂勋名于竹帛,将宗乘改观,则又耳目一新之侯也。爰为重新,记以志毕,万之后必大云。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律叶无射全浣之吉

廪膳生陈祁枚撰

辅助资料:

吾暨巨族首推赵氏,余试历考宗支,其源出于高阳氏虞伯益,后十三世传至造父,周穆王赐赵城,因以为姓。历春秋、汉、晋、隋、唐,名宦未及殚述。延至五季,禅周而起为宋太祖高皇帝。传十八君,历年三百,云永其间,胙土分茅,难以备举,惟安定郡王受封熙宁为濮王首派者, 初嗣迁龙泉,再传居安俗,五相发祥,龙华扦葬, 则固彰彰在耳目间也。(引自《雍正四年续修宗谱序》)

老夫今幸谢职家居,盘桓松竹于衡云湘水间矣。顾范文正公有言:“祖宗来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得至大官,根本之地,亦熟不梦寐永怀也哉。”粤稽我茹氏,唐虞三代,书缺有间,春秋时,魏有如姬;越西汉,厥有如纯,原名敬避,后加草为茹,亦犹郭公夏五,甲戌己丑之例。南齐有茹法亮,官中书舍人。唐有茹荣,幼岁以至孝闻。宋有茹孝标,少负气节,而才中抡选。茹瞻为杨愔所器重,究亦或隐或显,无容遥遥华胃,漫相牵引。迨宋末,兴公初任河南开封府尹,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献始有可征。子二:长从善,次从政。善公籍河南,不具论。我二派祖从政公,诗书传家,联登科第,擢衡山县今。解组后,喜衡山名胜,遂家于衡之东隅。三传祖,一征公,一身开二房。松坡其长也,竹轩其次也。松公克绍箕裘,通经术,任儒学教谕,生子三:长兰、次荛、三芷,天不延祚,俱早卒。兰公幸生一子珪,官库大使,亦中年卒。庭坚忽诸,惜哉!系我竹公,承家学,仆元儒学生员,潜德增植。诞生子六:曰均宾、曰均正、曰均化、曰均誉、曰均直、即先君子曰均美。六公中,华、誉二公早丧,无传,余皆克昌厥后。某也生元末造,恭际圣朝龙兴,天清日朗,万国更新,猥以微贱,荣膺两爵,朝跻五等。长男鉴,忝仪联戚畹,天恩殊绝,旷古罔有,高厚罔报涓滴。近荷恩全始终,赐归衡霍,每瞻阙廷,昊天罔极。缅维君恩祖德,忠孝同揆,既详出身始末,复叙先代渊源,凡我子姓,当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念尔祖修厥德,他日移孝作忠,不负本朝金书铁券,与国咸休之盟誓。我祖我宗,自当默相。余身非文正之身,心仍文正之心,即以此作息壤之盟可也,原始云乎哉。

明永乐六年岁在戊子三春月既望谷旦

归山老人恕庵茹瑺手录 族谱之作,其来远矣。古有大宗小宗之法,先王所以序天伦、系人心、明教原、敦政本者也。由汉以下,宗法废而门第盛,于是谱牒兴焉。族之有谱,其亦宗法之遗意也。近代所言族谱,则有欧苏二家,其取法立例虽不同,然而尊尊亲亲之义,未始少异也。故后之作谱者,往往因之以为法焉。观衡山茹氏家谱,历年绵远,载籍无征,系序承传,支属分异,未免失于传疑。今断自宋金紫光禄大夫,河南开封府尹为初祖,其所知者详,所不知者盖阙如也。其亦深得作谱之要也。由宋历元,世代相传,或隐或显,文人才子,硕德重望,不为不多矣。传至国朝,少保忠诚伯,历跻显宦,位极人臣,功纪太常,名垂汗简,古今罕及。诞生令子,尚长安郡主宗人府仪宾,名注玉牒,亲联戚畹,光前启后,其尊荣何如也。由是观之,非其祖父积累之所致欤?余知自兹以后,子孙绵衍,累叶繁盛,更自有光大门闾者矣。虽然,此特序其作谱之由,及先代簪缨相继者而言之耳。若夫宗族之次,昭穆之辨,尊卑之叙,支派之分,亲疏之别,名公钜卿,老师宿儒述之详矣,奚待余言而增益也哉。

秦府伴读海虞严敬序 茹之有氏,莫究其所始。自三代汉唐无显者,至齐中书舍人茹法亮、制局监茹法珍、魏骁骑将军茹皓,乃着于南北史。而隋唐宋元之世后,隐德弗耀。逮皇明受命,统一天下,搜贤举能以图治,而尚书公以炎虚之秀,由邑庠业成,进登胄监。仪观修伟而恢其行义,奋其材猷,夙受券知,以跻抚仕。自承敕郎擢通政司参议,累迁通政使、副都御使,拜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佐太祖皇帝临御,立纲陈纪,以丕变风俗;锄奸屏蠹,以昭宣治化。百辟庶尹,夙夜祗惧,而奏对献纳,惟恐不足以当上意。公于是时,数被嘉奖宠锡,便蕃优异,特出群臣之右,所言无不听,所谋无不行,未尝忤旨以获戾。而从容谋议之间,辨诬释枉,以免谴诃,款密之言,简在宸衷,非外廷所得闻也。某忝厕词林,与公有同朝之雅。一日手具世谱一编,俾为之序。窃惟姓氏攸始,盖以生人之初,圆颅方趾,盈乎两间。苟无以别生分类,则亲疏贵贱、尊卑长幼之礼,相与混淆莫辨矣。是以古因生以赐姓,胙土以命氏,而彝伦之叙,典秩之兴,率由于是矣。然千载以来,凡赐姓受氏之苗裔,载诸世本、洎作之篇者,往往夹于煨烬而无所考。故历代之名臣硕辅,卓然以功业见于世者,不必皆有所自。而君子之报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者,忠孝之道也。尚书公年方强仕,福祉未艾,将见茂建功业,远迈昔人,而致位公台,以为宗姓之望,岂特为乡邦之荣而已哉。

赐进士出身翰林学士高逊志序 国朝著令中外文武大小百职事、服勤在官者,赐复其家有年矣。而才能卓异,简在帝心者,并其田塘园林、一切租税悉蠲之,盛哉!前事未有过于是者。左通政茹恕奄,家居衡山,若叔某兄某弟某三人者,感戴隆恩,不远数千里诣阙谢焉。上嘉其不忘所自也,温慰至再,且谓尔楚为有人矣。春正月四日,阶辞,复赐中楮为锭者十,仍敕光禄司,赐内酒三樽,筵三几。偕某赍诣其门,以饮饯之。礼遇攸隆,岂非千载奇逢哉。先是茹公过余,请曰:某痛早失怙恃,未能少报教育之恩,然自鼓箧贤关,待从前代建今官,私心自幸,谓庶可稍慰冥漠之灵。惟是先子在时,有志修葺宗谱,乃赍志以没;而又失于兵燹,遂无以观厥成。某每念及,辄为怅然。今幸叔父美公,尚克溯其源流,谆谆然以谱事属,某承先启后,于是乎在、子其为我叙之。谨按茹氏,自兴公开派,其子从政公,令衡因家焉。生子二:曰松坡,曰竹轩。松翁以文学禔身,为乡校教谕。子仲宣,克世其家,举邑秀才,声称甚藉。元初科进士,锱彭寿我山,以女妻其子。竹翁与兄,文名颉颃,生子二:均直、均美,胸次豁然,无城府习气。而直公以文学被荐,掌教衡州石鼓书院,第惜其不及见子通政之有成而仙游也。今惟美公,以耆年硕德,儒雅自持,所偕来其子与侄,又皆谢庭兰玉,茹氏一门,可谓庆幸之至矣。夫自谱局不于官,而后为谱系于其家,若眉山苏氏家谱尚已。衡山三胡所家,南轩道学之传,式自五峰衡山遂为小洙泗,而我山又与松坡为姻家,前胄监丞进士何克明初庵,复同里闬 ,茹氏诸老,熏香乎儒林,而余芳所踵在公,乃羽仪乎王图,皇上覃恩所暨讵偶然哉?自今以往,列在朝端者,明良相逢,益图报郊;安于乡邑者,租税自奉。上无负圣天子优遇殊恩,下无负祖若父教育至意,则茹之庆幸,更当何如也。

赐进士出身翰林学士刘三吾序 谱牒之义,所以示世系尊卑、出处、远近、隐显、始末之详于后代,可实录而不可伪为,不失肖子顺孙、尊祖敬宗之本心焉。其或冐诬而不律以宗法,徒为铺张扬厉,以图夸耀后世,不惟悖己祖,而祖人之祖,其贻讥于世也,可胜言哉。余奉命遣祭秦府宜川王之暇,与宾相茹公会,出其先世家乘以示,欲求为序。夫以名贤硕彦、序记诗引,阐扬先人之实行者甚详,亦复何容置喙。然观感兴叹之余,要不能已于一言。茹公之先世祖仕宋,为开封府尹金紫光禄大夫;其子曰从政,为衡山尹,遂家于衡山。茹公之叔祖均美,慨宗谱烬于兵燹,无以示后,复慨光禄大夫之前,莫详其名氏,遂断以光禄大夫为开派祖,而作谱其间。历宋与元,累叶之出处、尊卑、隐显、始末、分划具载,夫有开必先之理,自古然也。考茹氏之源,必自上古始,其数千载之间,岂无有明道义于诗书者乎?岂无有垂功业于竹帛者乎?譬之水焉:水则有源,未有突地而流者也;譬之木焉,木必有根,未有平地而生者也。有源者流必长,虽其行地也,有深浅大小之不一,而所流之性无已也。有根者生自茂,虽基树土也,有高低繁简之不一,所而生之脉无息也。茹公之家,非积善深远者乎。洪武间先大夫瑺,由进士授承敕郎,升通政司,历都御史,迁大司马,拜太子少保,输忠尽瘁,辅佐太祖高皇帝有年矣。而能简在帝心,所以于大诰篇中,与蔡瑄等特加褒誉,以示天下。为人臣者劝。则其宠渥显荣之殊,匹休萧曹丙魏韩范欧富之列。大宋朝封忠诚伯,我太祖高皇帝,又以公为忠臣之嗣,乃配秦府长安郡主,由是姻联戚里,派合天潢,其荣幸也极矣。继是而往,其根源支派益茂,绵亘无穷,滋培阴骘之田,接武诗书之数,虽随时隐显,而光大门闾之荣,要不蔡而可知,所谓源远者流自长,根深者叶自茂,可取征于茹公之家矣,遂系之以诗(诗入艺文)。

大明正统十四年岁次己巳二月吉日

赐进士出身行人司行人邱阳程敬拜书 今有通司左通政茹瑺,携其叔均美公所作谱牒图状诣余,曰:我茹氏始祖,系居河南开封府。至宋时,二世祖从政公,致仕于衡山,因家于邑之东隅,开松坡、竹轩两房,子孙蕃衍百余,其散居地,周数十里,庄十余所。祖宗家圹,皆在其处。自始祖至今,凡六世。旧有谱牒,当壬辰、甲午以兵燹故不存,后无有知者。兹幸我叔父以谢恩来京,于是追本所自,详记始末,因著为谱牒图,以传不朽,子其为我叙之。余惟古人,家必有谱,所以著明世,系其来尚矣。然世家大族,其子孙往往以富贵起家,或不能究其所自;亦有世系堪寻,而宗族或处多方,不相联属,谱牒因之失去,亦为人子孙者之所恨。今君叔父,能记忆其先世出处,无所遗忘,可谓知本矣。观其一世、二世至于五世、六世,曰名字、曰爵位、曰家学、曰居里、曰葬所,与夫某娶某氏,生几男女,曰子、曰孙、咸出松、竹二祖。绵绵延延而无所穷。今一一皆书,俱所以著所自出也。呜呼!使其后世子孙,云礽相继,观诸谱牒图,尊卑长幼,了然如在,而孝弟之心,油然兴起矣。继自今益当力其家学,各修乃德,以昌其后。则予于茹氏有深望焉。是为序。

奉议大夫翰林学士河南董伦拜撰

五家乘谱牒:(1)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重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藏版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泰兴县珊瑚洋港村。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唐念曾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云和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唐晋歧等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不分卷,(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美国。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唐顺德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光绪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日本。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增儒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刊印本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不分卷,(清)唐允中等修,刊印本四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民国)唐秋泉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芝堰乡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甘溪乡刘家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民国)唐文卿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乡山后塘村。

浙江常山晋昌唐氏宗谱四卷,(民国)祝其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山唐氏宗谱八卷,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序)。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浙江遂昌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间刊印本二册。现收藏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安徽含山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现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石台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万载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十一卷下册)。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三~四卷)。

江国铜鼓金鸡唐氏宗谱,(民国)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地名办公室。

河南固始唐氏族谱不分卷,(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刊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

湖北新洲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李旻村。

湖北江陵唐氏家谱世系图一幅,著者待考。现收藏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湖南长沙唐氏续修支谱不分卷,(民国)唐树林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

湖南宁乡晋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而卷、卷首。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唐藻亭、唐荫宝等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另有一部存四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民国)唐泽耀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民国)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三十二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民国)唐业凖、唐业棐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残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衡山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晋昌唐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武冈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唐丙德唐汝梅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现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存四卷)。

广东揭阳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刊印本。现收藏在台湾。

广东新会白石唐氏族谱不分卷,(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修手抄本,今仅存第二~七卷。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琼山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西唐氏族谱五卷,(清)唐廷植等纂修 复印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永福唐氏族谱不分卷,(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刊印本二册。现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四川绵竹唐氏家乘不分卷,(民国)唐渊儒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唐氏族谱不分卷,(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同心圆家谱

姓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姓氏也在不断的分化、发展、演变。那么,目前湖南使用最多的姓氏是哪些呢?近...
点击下载
上一篇:张氏家谱下一篇:邝的拼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