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教材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蒙学教材简介,第1张

蒙学教材及中国古代语文教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存在,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蒙学教材的编辑内容和编纂形式是较为丰富多彩的,历代蒙学教材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各类蒙学教材都是集识字求知修身与等于一体的读写范本,总体看是向着文史哲诸方面综合性发展的。

孙树青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分为五类:一,识字教育类,教材有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伦理道德类,教材有太公家教,名贤集,二十四孝增广贤文等;三,历史教育类,如蒙求,历代蒙求,叙古千字文,幼学须知,龙文鞭影等;四,诗歌教育类教材,有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发蒙等;五,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如名物蒙求等。

蒙学教材的主要特点:一,内容知识的丰富性;二,编排形式的适应性。三,合辙押韵的音乐性;四,教材类型的多样性。五,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基于经验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需要,传统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是文化的基础,也是奠定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石。我国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蒙学教材是童蒙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深深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母语文化,中国传统语文教材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教育功能。

接下来简介一些常见的传统蒙学教材:

1《蒙求》蒙求是隋唐五代时期编纂质量最好的蒙学教材,作者为唐代李汉,书蒙求书名取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意,全篇596句,用典50 592个,共2384字。裁对公整,协以音韵,应可谓参之声律,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蒙求成书后,因编排新颖和内容丰富等特点而广为社会接受,蒙童在意趣盎然中熟读成诵学习效果好,并流传通行久,流播远广。

2《龙文鞭影》明萧良有的龙文鞭影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历次修订直至清朝末期,全文有1062句,4248字,后加上清人李辉吉,徐灒合编的龙文鞭影二集,正文多达8200元,共收入2000多个典故 全书按韵目编排,逐联押韵,典故故事生动有趣,音韵谐和易于上口。

3《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成书于明末清初,程登吉原编,通行版本则是清人邹圣脉注释增补本。内容极为广博丰富,共分类目33个之多,据统计共用汉字近3300个,分为天文地理,岁时节令朝廷公事,文臣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师生宾朋,婚姻妇女,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交往,饮食日用,器用珍宝,贫富病丧,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诉讼牢狱,使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等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较为常用的知识与词汇。通览幼学琼林,即可了解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概貌,可谓是一部蒙学百科全,清时风行于世,社会影响很大。

百家姓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 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正文):

姓氏: 蔡 祖籍: 河南

祖宗: 蔡仲胡 郡望: 济阳郡 济阳堂 贺岁堂

分类: 以国为氏

历史名人

远在战国时期,就有蔡姓人大显身手。《姓氏考略》中载:“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望出济阳。”蔡泽,战国时燕人。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相范雎攻赵不胜,他劝说范雎撤退,被任为相国,献计秦昭王攻灭西周,而名留史册。汉代,我国出现了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共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见《后汉书·蔡伦传》)还有至孝的蔡顺,写定六经文字的蔡邕,名儒蔡千秋等,都以其辉煌的事迹,为后人传诵。汉代的蔡氏中,尤为人称道的是才女蔡琰。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学而有才辩,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归。写下《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而流传于世。宋代学者蔡沈、书地家蔡囊、理学家蔡元定,金时文学家蔡圭、蔡松年,清代画家蔡元友,近代名将蔡锷、教育家蔡元培,以及当代革命家蔡和森、蔡廷锴、蔡畅等,均为蔡姓增色不少。

姓氏来源

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周文王的第十四子蔡叔度生了蔡仲胡,受封于蔡国,子孙以国为氏,称为蔡氏。晋国有蔡墨,秦朝有丞相蔡泽,望族出于济阳。蔡姓与祭姓古代通用,都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文王的儿子蔡叔度死后,他的儿子叫胡,继承父亲的封号,就是蔡仲,他的后代就以蔡为氏。而明代的《华亭蔡氏新谱序》记载得更详细,蔡姓的祖先出于周文王,他就是蔡叔度,周武王的同母弟,因为武庚之乱被迁,他的儿子胡,因为贤能,被周公举为鲁卿士,又将他封之于蔡,任尚书之职。蔡氏得姓初期,主要繁衍于河南省的上蔡县一带,传到蔡平侯的时候,其地被楚国所夺,族众就随着平王东迁,被改封于现在的河南省新蔡县,到了昭侯之时,楚国又将蔡国赶到下蔡,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凤台县的地方,他们对楚国一让再让,然而最后还是被楚国所灭。望族居于济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县西北一带,另一说是河南兰封县境内。

《增广贤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6oBLhQhQbi-rgM6Pu9aRw

提取码:7dr1

书名:增广贤文

译者:张齐明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3-11

页数:161

  摘 要:《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蒙学的教育价值取向,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二是强调道德教育的地位,三是重视学习对成才的作用,四是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是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

关键词:蒙学教材;《三字经》;教育价值取向

“蒙”有幼稚、暗昧之意,《易经》中《序卦》曰“蒙者,蒙止,物之稚也”。幼童于事多暗昧,因此称之童蒙。启迪童稚,消除暗昧称之启蒙,或称之发蒙。《辞海》对于蒙学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曾被列为蒙馆教学的课本,是古代蒙学教材的典范之作。历史学家周谷城曾评价“《三字经》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历史观,确实要比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三字经》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三字经》对于古代蒙学教育价值取向有着鲜明的体现,即通过采取教育的方式,培养儿童的伦理道德,激励儿童努力学习,采取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知识传授。

一、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

《三字经》重视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即重在“习”上,并主张“教之道,贵以专”。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首先,列举了孟母三迁的例子,以此说明社会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接着,借助孟母断机杼,窦燕山教子有方的例子论证“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大学问家,与孟母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之所以能够被世人称颂,也是与窦燕山的正确教育不可分的。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例子并不少,这均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可能真正成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在孩子的一生中有着任何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明确提出“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把子女送进学校,身为教师千万不能有怠惰之过,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因此,在儿童的教育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使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对儿童教育的合力,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发展。

二、强调道德教育的地位

《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首要的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多观天下之事,多闻古今之理,来增长见识。全文用了大量的篇幅,训导儿童要从小学习“三纲”、“五常”、“十义”等伦理规范。提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要求在少年时,应亲近明师,交结贤友,学习礼节仪文。列举了年纪尚小的东汉人黄香和汉代人孔融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孝与礼的重要性。“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子。为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以尽为人子之道。“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是说长幼有序,儿童应从小就懂得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三字经》带有浓烈的“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三、重视学习对于成才的作用

《三字经》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的教育思想。“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有什么用呢?这里可以看出,《三字经》不仅仅是重视学习,而且强调学习应该是从小抓起,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如果不经过打磨雕琢,就和石头没什么两样,不可能成为精美的器具,同样人不经过学习,也是不可能明白礼义的,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不可能成才了。在文中,列举了学识渊博仍好学不止的孔子、官至中令仍不忘苦读的赵普,家庭贫穷仍自勉勤苦的路温舒、公孙弘、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等一大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人物事例,宣扬刻苦攻读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刻苦攻读儒家经典,才能得到出仕的机会,才能成为“上致君,下泽民”的人,也才能“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四、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

蒙学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对于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三字经》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讲究教学方法,“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儿童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指出做学问,读书求学,必须打好求学初期的基础。只有在学好了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的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即只有通晓《孝经》,熟知《四书》之后,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由此可见,《三字经》要求儿童的学习按照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再到史的顺序进行。

另一方面,从《三字经》的编写形式也可以看出古代蒙学教育对教学方法的重视。《三字经》注意从儿童所熟知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入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三字经》采用三言韵语的形式,句子短小,语言简洁,优美精炼,整齐押韵,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极富口语化,吟诵起来生动活泼,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富有乐感,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切合儿童多记性、少悟性的年龄特点。张志公先生在具体分析后高度赞扬到:“用简短(三四个字)而整齐的韵语,好处在于便于记忆,但是往往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写得艰深难读或者牵强硬凑,一是容易写得呆板。《三字经》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这两个缺点。拿文言的标准看,《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无论如何,比《千字文》通俗很多。除了个别句子之外,没有勉勉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从句法上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1](P23)

五、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

蒙学教育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自然、社会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内容丰富多彩。

《三字经》历来为人们所极力推崇,被历代学者誉为“千古一奇书”、“袖里通鉴纲目”。[2](P197)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三字经》可以作为初学者阅读中国古籍的线索。”《三字经》全书虽仅仅1000余字,但有条不紊地涉及了教育、伦理、天文、地理、历史、儒家经典等方面的知识。不仅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三才、才光、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等基本名物,而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从伏羲、神农开始,直到清末,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

当然,不可否认,在封建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蒙学教材必定被打上封建时代的烙印,带有其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难免在全书中带有封建主义的痕迹,如渗透着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但是,《三字经》所宣扬的重教重学、尊敬老师、友爱兄弟、孝敬父母等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另一方面,《三字经》采取适合儿童身心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所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张公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蔡若莲古代识字教材之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

[4]钱加清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J]语文学刊,2001(4)

[5]史秀娟《三字经》对儒家教育思想的体现[J]邢台学院学报,2003(4)

[6]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4(3)

[7]蔡明英对《三字经》教育思想的研究[J]语文学刊,2006(6)

家长必看国学 教育 是怎样影响孩子一生的

国学教育是作用于少年儿童,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教育。 这一观点并不是笔者的发现,也不是笔者一人认同,一人欣赏的。 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教育本源首要任务着力不够,社会教育副作用负面影响过大的现实面前,面对青少年犯罪率飙升,心理脆弱,自理能力让人揪心、、行为现象,我们的社会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反思,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在反思。 反思后的结果就是共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舍本求末。 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教育要重在树德明理,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良性发展。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国学就责无旁贷地成了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 因为在今天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国学教育更有益于青少年一辈子的教育了

01

国学教育,就是一国之学的教育,对我们的炎黄子孙而言,就是汉语言学问的教育。 国学,又称国故,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如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 广义主要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唐宋诗词、(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魏晋)玄学、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史、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子、六朝骈文、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巨集的经、集四部。 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医学、经济乃至书画、哲学、思想、音乐、政治、地理、术数、建筑、星相、全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依上所言,国学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国粹教育,它是以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最为精华、、最具活力的内容为蓝说起来应该进行教育的。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国学以“粹人”为目的,以德求才,以才美德,德才并茂的教育理念培育“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式的人才。 故而国学教育首以“传道”,“授业、、解惑”次之。 基于此,才有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尊不忘公仆心”的千古醒言和陆游、、范仲淹式的一大批仁人志士

02

长期以来,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国学教育的教育宗旨就是“培本、育才、激能”。 培本就是明理,立德。 也就是韩愈老先生所说的“传道”,陶知行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中国的国学教育,首要的就是教育受教者学会做人,故有“立业先立德,立德先立人”之说。 做人的教育不仅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而且贯穿于人生的始终。 不仅读书学文是这样,学武学艺全都是这样。 古人说,学武先学武德,学艺先学艺德,德不过关,武艺和技能师傅是不会往下教的。 故而,中国的儿童,从一接受教育的时候,接受的就是培本明理的教育,故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千古流芳,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的训示能铭心不灭,均为德育所至。 德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培育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从这一意义上说,元与清如果不接受中华文化的同化,就一定会在抗拒中华文化之中灭亡。 尽管这两个朝代最后都灭亡了,但它只是中华文化传承进步过程中的被取代,并不是文化的消亡。 同理,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与其说是败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面前,不如说是败在中华文化的博大顽强面前。 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不少的例项都在说明,一个民族的真正消亡,是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已经消亡。 由国学培育出的道德文化,由德育烘托起的中华文化铸就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培育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这就是中 学教育的魅力所在。 也就是在这魅力的前提下,育才激能的教育为民族的灵魂添姿添采,为民族的脊梁丰臾血肉

03

中国的国学教育以立德为本,但并不摒弃文化知识和运用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韩愈老先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十分地明析了老师的职业职责。 韩愈老先生的这句话,是对其之前中国教育施教者行为现象的凝炼,也是对其以后的教育者的施教行为的一种要求与规范。 中国的国学教育历来主张德、才、艺并举,从来都在倡导“学以至用”,把它作为教育的宗旨,读书的核心。 孔子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 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把学到的知识适用到实践中去。 用《论语·子张》中的话讲:“君子学以致其道。 ”即“学以致用”。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孔子时期,学以致用就成了教书育人的宗旨。 至于后来,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就更多了,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朱熹主张读书要切已体察,“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都在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对于学而不用,食书不化所演绎出来的恶果,我们的先人也痛心疾首地予以披露,如赵括的纸上谈兵,马谡的照搬兵书、、,旨在为后人留下警示。 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学教育,讲求的是学德用德,学知识要会用知识,追求的是德要成为一个人的本能,知识要成为一个人的神采。 故有“人具道德品亦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 也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先师们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书大宝贵,无事小神仙”,训导弟子认真读书。 而我们现在的有些人,要么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么就是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得一无是处,剩下的是引人学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育人的教条,唯书是从,结果是造就一群又一群利欲薰心追名逐利之徒。 这些人舍 本逐末,断章取义,弃德于不顾,或挂德于嘴,能教出好人来?其实,中国的国学教育并不排斥人的物欲与追求,但它讲求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个道就是道德。 依循这个原则,中国的国学教育自蒙学开始,无论取材还是施教,都追求以德载学,以学求变,由变而名而利的教育原则来展开的。 看看古人是如何取材如何施教的吧

04

古时蒙学馆招收的学生一般是五至七岁的儿童,也有八岁以后的,但超过十三岁以后的很少很少。 蒙学教材就是《三字经》、 《千字文》、 《弟子规》、 《百家姓》和《笠翁对韵》、、。 主要的教法就是读、写、练。 这种看似简单单一的教育,却是一种极为行之有效的教育。 我们先看它的招生物件:进入蒙学馆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五至七岁的儿童。 这一时段的学生,有意识的价值取向的触角已经生发,为恶为善就看教育引导了。 善引则为善,恶引则为坏。 这时候的善恶价值取向一旦射出,以后再要改过来就得付出十倍以上的努力而且不一定收到理想的成效。 同时,这一时段的学生,思想单纯,牵挂很少很少,记忆力正处于人生一辈子当中最好的黄金时段,学什么都能一学就能记下来。 这时候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多记一些精华,不但可以培养出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他们的记忆力,增长他们的学习能力。 再看蒙学教材:《三字经》自始至终突出 “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鲜明、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 《三字经》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 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 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求学成才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看,它三言一句,读起来轻松活泼,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易背易记,特别适合这一学段儿童的学习进步。 《弟子规》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做人的基本教导。 它倡导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力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缀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 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蒙学读它,识字学文均可受益颇丰。 《百家姓》也是一篇启蒙读物,它在教习识字的同时传授简要的姓氏知识。 《笠翁对韵》是一本关于诗韵的声律启蒙著作。 该书的特点是词藻丰 富、、优美,典故众多。 熟读《笠翁对韵》对儿童遣词造句、做诗、对对子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所选蒙学教材的角度看,它对这一学段的施教对像的培本增识具有特殊的作用,它讲求朗朗上口,易记易识,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 故而它在教法上也就取简而为。 读,就是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背下来,通过“死记”击通“活用”,以实达变,使“读书百篇,其义自现”的要义得以完美的展现。 写,就是书写。 这是读的深化与提高。 同时通过书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也练出了一手工整规范的字型来,这对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极有帮助的。 练,就是按《三字经》和《弟子规》上要求的进行练习,并把这种练习扩散到日常的行为生活和与人的行为交往中。 这种长期的无形渗透,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少年儿童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本能的表现,从而作用于少年儿童一辈子,使之受益一辈子

整个蒙学教育,除开还有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神童诗》之类外,《千字文》是1000个汉字,《三字经》是1145个字,《百家姓》568字,加起来有2700多个汉字,去掉重复的也绝不会少于2000字。 需要多少时间呢?在一年左右就完成了。 也就是说,在一年时间内,只要反复诵读,学生就能记下2000左右的汉字,再加上写与练,收获一定更大。 同时,蒙学教育中,并不仅仅只学这些,古时至少还学了算术。 现代还可以学更多一些,如英语,音体美之类的,学生的学识一定会更加丰富

05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原《教学大纲》对小学一年级的要求是:

数学:

(1)2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数的组成、大小、顺序、读法和写法。 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个位、、十位。 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语文:

学会常用汉字450个左右。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端正、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要求,但这是最主要的了。 两厢一比,我们不难看出,国学教育对于此段学龄儿童的收获。 更为主要的是对儿童道德品格上的收获。 难怪我读高中了,只读了一年多一点私塾的父亲还时常嘲笑我字写得不如他,文章也写得不如他。 这除了父亲后来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与父亲一年多的国学基础极为相关。 除此之外,我让父亲说得最多的还是养成教育。 说真的,对于父亲的为人,我只有心仪心服。 这也应该是他六岁时国学对他的引发吧

再看看当今的大学生,我尤其看不上的就是他们的那一笔钢笔字了,毛笔字更没得说,简直是对汉字的糟踢。 但是,在我认识的只读了一年左右私塾的前辈中,自认为字还写得不错的我,在他们面前是羞于起笔的

我敢说,仅一个启蒙教育所施教的内容,通过学生背诵,识记下来的知识,就超过了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识记量了。 更不用说一手端庄规范的字型和 下养成的知书达礼的行为习惯了。 这么多的感性知识储存在脑海中,就会不断地消化,不断地击活思维,拓展认知空间。 有了这么多的感性知识垫底,再学其它学科也就容易多了。 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受用终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06

蒙学之后,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四书》、诸子百家、《五经》、历代散文及诗词歌赋。 学完这些之后,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读史,达到精通历史的目的。 学完这些内容,一般在十三岁左右,最迟也要在十五岁完成。 学完这些之后,学生也就成为了学子。 学子虽不是满腹经纶,但已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历朝变迁,作文能通顺畅达,写字能笔走龙蛇。 行为得体识礼,诸事能孝悌为先。 试想,一个十五岁左右的青少年,能有如此的修为,在我们今天的学子中又能寻觅到几人

第二、三阶段的学习,《四书》、《五经》是要求背下来的,诸子百家,散文诗词重点篇幅和章节也是要背下来的,史书年鉴也要求滥熟于胸。 先生教学,课堂讲经的很少,一般是带学生外出,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之中,师生书籍文房四宝都不带,随景开讲,随景入学,一次外出游讲,收获自然不菲。 这种教学形式,今天能有几人做到?首先是学子做不到,该背的没有背下来,该记的没有记下来,不拿教本,无以为学。 二是先生做不到,先生也是没有背下来,没有记住,不拿教本,无以为教。 再就是学生的修为没有到位,先生不敢放出去,管不住,怕出事。 还有,先生的修为也不一定到位,学生没乱,先生可能会先乱。 相比相看,优劣孰见

国学之所以成为国学,之所以能历经不衰,是因为它是一种人学。 它修为人性,培育人德,讲求通达,追求和谐。 它对社会的稳定,国力的发展,个人的奋进,全都是一种原动力。 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赢得了政权的休养生息,后来的八旗兵被汉文化同化,才有了清王朝的二百余载的江山。 今天,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民,国力日益强大,但外来的糟泊,沉渣的泛起,爱子的传统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富裕所演化成为的纵爱,溺爱,、、,已经在我们青少年的心理上产生了让人焦虑的负面影响,而要从根本上抹去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不要让危害人生和社会的病灶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国学教育就是一种首选教育。 当前,国学教育已经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国学大讲堂,国学讲座如雨后春笋,遍地全都是。 不少学校也将《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部分经书纳入了天天读的内容了。 但是,我要说的是,品德培养,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变为本能的日常表现,不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时间 出来的。 不这样,我们只能层面式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最终也达不到德才双收的目的。 要想使国学教育达到预期的凸现效果,就要设定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时间,夯实教学内容,严格行为要求。 国学教育,说到底就是厚德载物的教育,是让人心悦诚服的磨难教育。 从这种教育下走出来的少年儿童,父母少操心,个人发展有前途~

国学是怎样影响孩子一生的?

国学教育是作用于少年儿童,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教育。 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教育本源首要任务着力不够,社会教育副作用负面影响过大的现实面前,面对青少年犯罪率飙升,心理脆弱,自理能力让人揪心、行为现象,我们的社会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反思,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在反思。 反思后的结果就是共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舍本求末。 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教育要重在树德明理,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良性发展。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国学就责无旁贷地成了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 因为在今天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国学教育更有益于青少年一辈子的教育了,所以”半部论语”可以让你的孩子比别人更进一步!

写作能力是怎样影响孩子一生的

文章写好的几个技巧:

1、认真的书写是成功的前提。阅读者会在第一眼就对你留下良好印象;

2、写作时,应在选材和形式上多加斟酌,表现出你的智慧、思想和追求,即使阅卷者也自愧不如;

3、文章中应充满强烈的感情,因为唯有强烈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4、对手中的素材加以小小的修饰,使之更感人,更鲜明和更富有美感,这不是虚假,而是美化;

5、写作中要加进至少一种新颖的尝试,这种尝试是你从未使用过的。唯有你自己都觉得新鲜的东西,别人也才会觉得新鲜;

6、以第一人称写作最适宜抒情,并增加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早教很重要

家风 家训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心得怎么写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下,每个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法律、道德、文化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借助网际网路家谱为工具传承家文化(家规、家训、家风),延续家兴业旺,谱泽后世;实现幸福家庭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现在谈家规家训,实际上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和思考。首先,传统的家规家训是不是对人性的束缚?今天的家规和古代的含义是不同的,应该有新的时代转换。其次,我们谈的家训是否只是针对孩子的,需要澄清。我认为对于家规家训,父母和孩子 既是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受益者。最后,家规家训是否局限在家庭内部。父母和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家规家训就应该带到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家规建设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家规更多的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一种手段,其落脚点是孩子的习惯养成。

现代的家训家规随意性比较强,不像古代那么成熟稳定。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很多概念成人都是模糊的,都在探索之中。同时,儿童的成长又是不能等待的。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给孩一个较稳定的价值观。比如,消费和节约,前几年,老百姓刚接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现在又提倡节约型 社会。从深层次讲,消费和节约是统一的。可是,家长从字面上理解,遇到具体情景时是有矛盾的。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老人说,现在天不是太黑,不要开灯。妈妈说,不开灯发电厂的电卖给谁。这对孩子来说是两种有冲突的价值观,孩子容易比较混乱。所以,孩子的言行不一和我们成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冲突是有关系的。

《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txt全集下载

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选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影响孩子教育一生的九本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共九部。我们今天如何来改造社会转移风气,只有从自己心上做起。

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机器人培训给孩子能带来什么影响

孩子们在课堂中以“玩中学”“做中学”“错中学”的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行学习,通过快乐有趣的课堂活动,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最终获得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的核心能力。

学习机器人的好处:

1、游戏与玩相结合,孩子喜欢,学的轻松

2、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和科学

3、更好的发挥孩子的个性

4、可以轻松的学习枯燥的初、高中理科知识,让以后学习更轻松,更有兴趣

5、从实践中体会自我成就感

6、有个健康、良好的娱乐环境,杜绝了去网咖等不良场所和控制了在外玩耍的不必要的浪费时间

7、锻炼意志、韧性等持续力的提升

8、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9、提升孩子对生活科学的兴趣,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和应用科学

10、参加机器人比赛成绩优异者,为以后中、高考加分或直接为保送提供机会

11、学习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知识,以及生活中实际运用,更加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12、知识和阅历比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加丰富,不仅仅是学到我们书本上以后要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做个小小博学家

13、与时俱进,走在发展的前面,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现代化、智慧化、科技化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14、培养全方面的思考能力,举一反三,培养孩子主动思考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与家长沟通交流,小班授课,家长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情况,为培养孩子做出更好的指导。给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更好的和孩子沟通。

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档案研究传统,春秋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大量采用当时公卿贵族如鲁国三孙、晋国六卿等家族的家谱档案资料,成为家谱档案利用研究的篙矢。汉代司马迁编撰《史记》,更是大量采用家谱档案,使家谱档案利用研究正式起步。晋代贾弼撰《姓氏簿状》,这是第一本家谱档案研究专著,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趋于成熟。南北朝王僧儒继承发挥贾弼研究成果,编撰《十八州谱》,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达到鼎盛。唐太宗、武则天撰《姓氏录》、《氏族志》,林宝撰《元和姓纂》,家谱档案研究虽在发展,但水平没有太大突破。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收录百余部家谱,延续了家谱档案研究的传统。明清时代,虽然私家编撰家谱风气很盛,但家谱档案研究已经接近尾声。“五四”运动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利用开发家谱档案,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呼声,著名学者潘光旦、杨殿询适应时代要求,对家谱档案经过科学推理分析,发表大量有关家谱档案研究著作、论文,初步完成家谱档案研究从古典到现代、从手工到科学的转变。可惜此后家谱档案研究陷于停顿,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稀少,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作为现代档案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根据家谱自身状况和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完整系统整理,可以发现家谱档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生死。家谱档案中最首要、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详细记录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出生、死亡的时间、地点、状况,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本家族人口发展繁衍变化状况。二、血缘。家谱档案详细勾画了本家族男性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构成一幅完整复杂的男性中心、直系血亲关系网络。三、婚姻。家谱档案还描绘了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婚姻关系网络,每个男性家庭成员妻、妾的姓氏、年龄、家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记载内容。四、籍贯。家谱档案对本家族的祖籍、原籍、现籍都有详细记录,这些记录综合反映出该家族长时期迁徙移居的漫长过程。五、事迹。撰制家谱档案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本家族成员树碑立传,在家谱档案中记载本家族成员的主要经历,取得的身份、地位、成就等,理所当然。六、规则。家谱档案大多附载了本家族的清规、戒律、训示,这些清规、戒律、训示的思想内涵,不外是告诫后代要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弃恶扬善等,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七、文献。家谱档案中附录了大量的家族文献,如家族成员创作的著作、文章、图画、书法等,家族成员获得的旨意、封赠、官诰等,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不可多得。

家谱档案作为一个特殊的专门档案种类,与其它档案种类相比,它所蕴含的信息资源自有其固有的特性。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隐秘性。家谱档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本家族、甚至本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负责的,往往秘不示人,外人不能接近,这就决定了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强烈的私有性、隐秘性,更需要开发利用,使其变成公共资源,为社会服务。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长久性。家谱档案本身和它的信息资源都是在长达数百年或数千年间形成的,信息涵盖时间跨度较长,可供长期开发利用。三、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原始性。家谱档案的内容是记载者或保管者的亲自经历,是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后天雕琢加工,朴素无化,其信息资源经过加工,便可成为精美玉雕。四、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稳定性。家谱档案的内容、形式长期以来都已形成固定格式,变化极少,其信息资源比较稳定,有规律可循,开发利用较简易。当然,勿庸讳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也存在某种缺陷、不足,有的宣传反动血统论,有的鼓吹个人英雄观,还有的散布封建迷信说,这些都是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中的糟粕,应当予以废弃。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有许多途径,直接提出原件供查阅,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家谱档案提供利用形式之一,利用者根据自己利用目的,直接从家谱档案上采用信息资源,使之转化为社会或经济效益。但是,这种提供利用形式,会损害家谱档案本身,还属于初级、简单、低效的提供利用手段。为了避免损害家谱档案,有的档案机构尝试利用照相缩微技术,将家谱档案制成缩微胶片拷贝,供利用者检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提供利用方式。随着微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将家谱档案输入微机网络,供利用者调阅查询,已经成为可能,并已付诸行动。如上海、新加坡联合设立寻根网站,将家谱档案输入微机网络系统,供利用者使用,使家谱档案提供利用上升到高级、复杂、高效的层次。

对家谱档案进行科学研究,开发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编辑加工是家谱档案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家谱档案的编研成果主要有:一、资料汇编。资料汇编的种类有全录式、节录式、全录节录结合式。全录式家谱档案汇编就是将全部家谱档案整理加工出版,它能全面、完整地向利用者提供家谱档案资料,为他们的利用提供选择机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节录式家谱档案汇编主要有名人望族家谱汇编、地区家谱汇编、时期家谱汇编、专题家谱汇编等,但它对全面利用家谱档案则稍显不足。全录节录结合式家谱档案汇编的好处在于既吸收了上述两种汇编的长处,又摒弃了它们的不足,可谓鱼与熊掌二者兼得。二、年表。利用家谱档案编辑名人年表,也是编研成果之一。利用家谱档案资料,按年代、月份、日期、时间顺序,详细记载某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过程,就是某人的年表。年表对利用者了解某人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图集。由于受古代落后科学技术局限,我们已很难识古人庐山之真面目,而家谱档案中保存了大量古人相貌、住宅形状、墓地地势等图画,这些图画绘制精美,真实可靠,把它们从家谱档案中提炼出来,编成图集,是非常难得的珍贵资料。四、论著。开展家谱档案科学研究,撰写论文、著作,既是利用家谱档案信息资源的产物,同时又是开发家谱档案信息资源的工具,它们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编研成果。五、传记。家谱档案还是编撰人物历史传记文学、**、电视的主要资料来源。人物历史传记的最显著特点是真实可靠,新颖独特,可读性强。要保持这些特点,都离不开家谱档案,家谱档案是传记的原型和基础。六、电子软件。把家谱档案编制成电子软件,输入微机网络,也是科研成果之一,它与将家谱档案直接输入微机网络的区别在于,它对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已经进行了加工,体现了编制者的意图,并非简单地把家谱档案从文字向电子载体转换。

通过开发利用家谱档案信息资源,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编史修志的助手。编史修志是家谱档案最基本、最传统的作用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已不能得窥全貌,给编史修志带来极大困难。家谱档案中的有关记载,往往成为解开历史之谜的关键。1992年,全国第六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举行,家住浙江的诸葛亮第49世孙诸葛方成向大会提供《诸葛氏家谱》,解决了长期困扰史学界的问题,即诸葛亮后代2000年间的生存的情况。河北省邯郸市档案局在编写辛亥革命烈士张廷辅著作时,由于史料缺乏,工作陷于停顿,后来通过查阅《张氏家谱》,搞清了许多疑问,终于将该书编辑完成。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家谱档案有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绝大部分都有其积极意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继承,加以发扬光大。陕西旬邑县发现《肖氏家谱》,详细记载了该地名人肖之葆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古代科举制度之一斑。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统一祖国的桥梁。近年来,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纷纷回原籍查阅家谱,寻根访祖。特别是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对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即使台独死硬分子吕秀莲,当初也曾回福建访问故居,查阅家谱。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发展经济的工具。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家庭经济在我国主要经济成分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三胞家族财团,更是比比皆是。近年来,祖国实行吸引外资政策,三胞纷纷来大陆投资设厂,他们投资设厂的首选地点,往往就是家谱档案记载的祖籍、原籍地。有一位祖籍河南新乡市的林姓华侨,通过有关部门收集本宗家谱,建立全国林姓宗亲会,发动会员在桑梓投资办厂,极大的促进了新乡市经济发展。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0余个少数民族,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少数民族史料极其缺乏,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却弥补了这个空白。云南腾冲县刘氏家谱《彭城春秋》中,记载了许多刘姓少数民家族发展变化史实,难能可贵。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人口资料的来源。我国人口发展史料缺乏,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则恰恰弥补其不足,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中,我们可以搜集出古代人口发展流动资料,总结出人口发展流动分析报告。如明万历年间编撰的河北武安《白氏家谱》,详细记录了该家族永乐年间(1403-1425年)从山西移居邯郸的历史。从河北磁县《谢氏家谱》中可以发现自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初乾隆五十四年(1736年)368年间,该家族从一对夫妻已发展到180余人。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水文地质的资料。由于家谱档案中大多记载着本家族住宅、坟墓周围的风水脉穴等情况,我们可以对它加以利用,从中寻找古代地形、地貌演变历程,了解地质水文概况,为经济建设服务。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

  弟子规是中华蒙学经典之一,我为大家带来弟子规全文,弟子规对现代孩子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欢迎阅读。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蒙学教材简介

蒙学教材及中国古代语文教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存在,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