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世快两千年,比孔家历史更悠久,为何低调得不像话?
要说最兴盛的家族,或许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皇家,毕竟若是一个家族之人当了皇帝,那么肯定会兴盛很长一段时间。其次就是孔家,孔家从古至今在我国的位就很高,可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孔家,而是这个家族。他在我国兴盛了快两千年,皇家孔家都不是他的对手,这个家族就是裴家。
天下最有钱的村子是华西村,天下最大的名人村却是山西裴柏村,对于华西村想必大家都有听过,而裴柏村听过的人就不多了。这个村子里住的便是裴氏家族之人,他们在秦汉之时就有了一些地位,到了隋唐,这个家族名声权利达到了巅峰,即便是唐朝灭了之后,裴氏家族名望依旧很高。
裴家的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后来他的子孙慢慢转换成了裴姓。在封建时期,皇家或许是最兴盛的。可出于社会政治发展会出现的淘汰性,他们自然无法做到长久兴盛。
而对于孔家而言,他们的存在不过是帝王巩固权力的依仗。他们的名望是历代帝王一层层加封上去的,手中并无实权。
可裴家就不同了,历代为官,从裴家走出的将军、宰相非常多,走向皇后之位的也大有人在,这样一个有名声又手握权力的家族自然是很兴盛的。
因为裴家的显赫,所以大家都称裴柏村为宰相村。裴氏的兴盛离不开裴家家训,裴氏对后世子孙的管教非常严格,家训里就写了,他们家的子孙一定要成为国家栋梁,如果没有考到秀才,连进家族宗祠的资格都没有。
裴氏家训还让他们不忘初心,我国封建时期一直是以农耕为主,而裴氏家训中就有不让子孙忘记自己家是以农耕和读书传家的,子孙们牢牢记住这一点,才能够避免在人生中走弯路。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出发,裴家家训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家族拥有如此强的教育理念,会成功也不足为奇。不得不说裴氏家族实在太厉害了,别人一个家族也就兴盛几百年,而他在历史长河中,竟能维持两千年的荣耀。
也正是因为家族荣耀,所以在裴氏家族祠堂外,直接立着一块“天下无二裴”的石碑,这也是裴氏子孙的自豪之处。同时裴氏家族也是让山西人民自豪的一个家族,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显赫千年的家族呢?
孔胤祥(寓意:
拥有金钱与权力。)
充分利用名字蕴含的意义来教育孩子为人处世之道,这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如果给孩子所取名字富于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话,这份名字的解释就足以用来当作家训指导教育孩子成长,对孩子品性才能的培养有很大的裨益并留给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纪念文字,这也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大文学家苏洵为儿子苏轼(苏东坡)、苏辙取名时就曾专门写过一篇名为《名二子》的文章解释儿子名字的含义并用之教育苏轼、苏辙兄弟;而苏轼、苏辙兄弟也把这篇文章奉为为家训及人生座右铭,以鞭策自己并纪念父亲。这是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也是名字意蕴对于子女教育产生影响的一个典范。
铁打的文圣,流水的皇帝!
孔门儒家的服务对象是统治者,但“客户”不仅限于中原人!!!
据了解,孔后人要分南孔北孔,南孔有气节,北孔不如南孔。
因为你很无知,所以得出这个结论!现在的孔氏早已不是孔子的嫡传血统,原因有二,一是不合作被屠杀,后来抓个旁系愿意合作的,强立为衍圣公,二是举家南迁。
不学无术的人还真多,问的敢问,答的敢答
所以他们家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从未断过的荣华富贵的原因,
三千汉奸,为了一个官职。
很简单,“孔学”一套仅是“治民”的利器一一莫说是异族人,就算狼群占据了曲阜,任何一代衍圣公都会如此一一身有绝技,卖与帝王家啊,谁用不是用?这叫体现“价值”[捂脸]。
因为孔子所鼓吹的道德说教是违反人性的。绝大多数众人成不了君子。孔子的后人们也都是凡夫俗子。利用孔子的招牌谋私利,是孔子后人唯利是图的选择。所以孔子后人衍圣公在外敌入侵时 总是第1个俯首称臣。
孔子的说教,除了谈一些做人的伦理道德之外,就是为统治者奉上如何治民的招法。所以孔子及孔子后人深得历代统治者的偏爱。而孔子后人衍圣公们对统治者也投桃报李,感恩戴德,相辅相成。只要对自己有利,根本不管那统治者来自何方。
历史 上孔子后人们面临外敌入侵时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了孔子的道德说教是多么乏力,连他自己的后代都做不到。
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我觉得孔子家族是我们汉民族的保护神!因为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更替统治者是异族或者汉族不是重点,重点是对百姓怎么样!会不会强制要求改变名族习惯(比如古埃及被打败,文化丢失了)。正是有了孔子这样的望族!虽然他称臣,但是却影响帝王们的执政方向!就连五胡乱华最后都受孔子文化影响!可见多可怕?
众所周知,在封建的古代中国,孔子在读书人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任何人不得亵渎。所以孔子的后人,在历朝历代都受到了统治者的优待和重视,任何爵位封号都会有被削掉的一天,而孔家人的“衍圣公”却从宋代之后,一直世袭,直到民国时期才被废止。
这也是古代 历史 上的独一份!
中国古话向来是支持“虎父无犬子”的说法,那么,作为孔家嫡系传人,历代的衍圣公,真的都做到了孔子书中所写的那般吗?难道就没有背离祖宗家训的?这还真有,就像其他家族一样,孔家嫡系,也出过几个不争气的。
一、靖康之变弃宗庙南涛
宋徽宗时期,孔家四十八代嫡孙孔端友成为新一任衍圣公。之后金兵入侵中原,发生靖康之变。赵构仓皇逃跑,而孔端友也借口南逃,随后就定居在衢州,而孔家南宗,就是由此开始。
二、蒙古统治时期“认贼作父”
在蒙古人统治中原期间,第五十代衍圣公去世,而他的后代子孙,为了争得这个世袭的头衔,不顾廉耻,争相跑到忽必烈的帐前表忠心。在民族危机的时刻,他们没有带领族人精忠报国也就罢了,但是至少也应该守住最后的底线吧?不求与国同在,但是至少也不能是个趋炎附势之人,该有的风骨还是得有的吧?
而他们这番争相献媚讨好的丑态,博得忽必烈心中大喜!想想也是挺讽刺。
三、清军入关,上表称颂
1644年,顺治在北京登基,而此时的六十四代衍圣公并没有想着和皇帝和大明朝共存亡。相反,在顺治登基的第二天,他就上表称颂,向满清称臣。在文中,对满清皇室歌功颂德,言语中满是掐媚之意。
对于孔家此举,满清表示大为满意,多尔衮直接就同意了继续保留衍圣公的世袭封号,依旧承袭前朝古制。
总结:可见,每当异族入侵的时候,孔家后人不仅没有起来反抗,还总是第一个俯首称臣的,想想也是汗颜!
欧洲贵族与中国贵族最大的不同是,欧洲贵族基本上是永久世袭的,被外力和制度剥夺贵族称号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国王换了人,原先的贵族也还是贵族。中国古代的贵族,虽然也可以世袭,但是有一个限度,一般是传了5代之后,就不再世袭,成为与平民一样的身份。即使是皇亲,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有一首著名的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这种贵族的盛衰。昨天提到山东曲阜的孔子世家,历时2000多年,一直被历代皇帝加以封号,享受某种特权。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贵族永久世袭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它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主要是能够限制王权。贵族领地内的事务由贵族自己说了算,国王也管不到。因此,欧洲基于封建制度的贵族世袭,是一种分权,也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的萌芽(关于这个话题,以后将在论述“封建制度”时再加议论,这里算是给自己先做一个广告)。但是,世袭贵族的坏处同样严重。由于贵族永久世袭,使得贵族世世代代享受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并且在政治、军事等社会重要领域,永远占据控制地位。社会等级森严,贫富分化严重,并难以改变,平民很难有出头之日。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当欧洲人发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为何会那么钟情。因为,科举制度以一种公平的方式,使得每一个平民都获得了成功的可能。
中国古代的贵族不能永久世袭,甚至还有随时被皇权剥夺的可能,造成的一个今天看来不好的结果就是皇权最大,中央集权牢不可破。但是,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避免了社会上永久的寄生虫,避免了社会权力被少数人永久把持。每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努力,祖先的功绩并不能永远庇佑,一旦后代不努力,便会失去一切。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一个例子。刘备号称“皇叔”,据现代考证,刘备的祖先应该就是中山王,是地地道道的皇亲。但是,到了刘备出生的时候,由于传代太多,刘备早已失去了皇亲贵族的特权,徒有一个自我标榜的“皇叔”,其他人也并不非常在乎。刘备主要还是靠个人奋斗,才获得了历史上的地位。
另一个被人熟知的名言,出自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明从商鞅时代开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就在中国人的心目建立了。我们今天还能在某些地方找到古代名人的后裔,例如诸葛亮的后代。其实在很久以前,他们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中国像欧洲一样,贵族都能永久世袭,那么,当今中国社会遗留下的贵族遗老将不计其数。从这个角度说,对于曲阜孔家大修族谱,将旁支末叶都纳入谱系的做法,我觉得没有多大的意义。要修孔氏家谱,只要维持家族主脉的延续就足够了,没必要把毛细血管都网罗进来。
我们不能说欧洲世袭的贵族后代都是无能之辈,但世袭贵族后代的嚣张、傲慢、无能也是常见的事实。由于永久世袭的关系,很多欧洲贵族后代都没有努力上进的压力,纨绔子弟,游手好闲,挥霍败家的很多。这就造成一个明显的后果:为了贵族身份而竭力装扮的虚荣。进入民主社会之后,由于贵族已没有多少实际的特权,这种虚荣比以前有所减少,但依然还是存在的。昨天说到的戴安娜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虚荣心尚在的破落贵族之家,这对于戴安娜后来的身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我们看看曾国藩给后代留下的家训,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贵族后代,一般来说要比欧洲贵族后代懂得努力,懂得个人奋斗,懂得不能永远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清朝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特殊(元朝也有点类似),它一方面保持着满族贵族的世袭特权,另一方面又开放了汉族贵族的升迁流动,因此,到了清朝后期,比较有才干的,大多数都是汉族的贵族,八旗子弟则变成社会的祸害,类似欧洲的世袭贵族。
中国古代贵族的盛衰交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改朝换代。常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是社会的恶性循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改朝换代其实是社会管理阶层的大换血。不能世袭的贵族和平民升迁的科举制度是小范围的吐故纳新,改朝换代则是大规模的新陈代谢。前者是权力决定的人才流动,后者是百姓决定的全民选举,它们共同保证了社会活力和自我修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流动和社会变革,还是非常可取的,当今社会基本接受了这种方式。只有在社会根本的政体结构上,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与现代民主社会存在着冲突。
现代社会在社会权力方面有两个重点,一方面是最高权力的产生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中间权力的公平和流动。前者主要来自于欧洲的历史演变,后者则来自于中国的历史贡献。因此,对于古代贵族的怀念和标榜,不是中国人的习惯。对于高人一等的贵族身份的热衷,在现代社会中,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所以,当我看到无数人崇拜、热爱戴安娜时,总觉得这是一种历史的滑稽戏。明天接着再说戴安娜。
1、修撰家谱,将优秀家训和家风撰写进家谱中,从而世世代代去传承和弘扬优秀家训、家风。
2、每一代的家长和长辈都要言传身教,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品性,将优秀家训、家风在下一辈身上进行传承。
3、优秀的家风和家训都与先辈们受到的教育有关,因此家族应当将下一辈的教育放在首位,从小在教育上面下功夫。
扩展资料:
制定家训或家规是我国自古以来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以说源远而流长,博大而精深。古代的家训,是作为一个礼仪文化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在家族领域和家庭关系上的体现。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不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
比如,明末清初的学者朱用纯,按朱熹的教导写给自己后代的家教名作《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等等,这些都是有名的家训范例和著作。名臣曾国藩之家训最著名的有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影响了许多后人和家庭教育。古代的家训,衍生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家训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传世快两千年,比孔家历史更悠久,为何低调得不像话?
本文2023-10-28 14:19: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