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安徽宋氏家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求安徽宋氏家族族谱!,第1张

以下答案摘选自《宋英泽》宗亲的博客

应该是目前宋姓在安徽最全的了

希望能帮到您

宋氏族谱字辈辑录(安徽省)

□ 宋英泽

★安徽省(第一部分)

★安徽省

安徽省:克-孝-崇。

安徽省〖自山东省迁徙〗:首-贺-之-立-廷-维-道-家-声-远。

合肥市〖自定远县朱湾镇迁居〗:金-家-有-成-广-兆-得-孙。

合肥市〖祖籍定远县朱湾镇“富美堂”〗:大-开-书-升-长-延-祖-德-国-继-清-明-永-立-光-华。

合肥市:世-珍-贵-华-传-国-永-清。

合肥市:如-养-新。

合肥市〖由河南永城迁来〗:德-义-善。

庐阳区〖来自原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由来自婺源的第64世再兴公迁入合肥,再兴公次子,第65世山公迁入庐江〗:世-传-商-代-嗣-启-成-周-历-朝-昌-茂-克-光-前-猷。

瑶海区大兴镇伏龙社居委伏北村〖“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都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华-传(清)-国(福)-永-金-斗-振-家-声。

瑶海区城东乡鹅塘六车坡(河西宋)宋大郢村:家-发-志-道-大-启-尔-宇-克-明-俊-德。

蜀山区

包河区大圩镇宋村〖“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都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华-传(清)-国(福)-永-金-斗-振-家-声。

长丰县:从-德-学-士-广-继-庆-克-传。

肥东县:华-国-宏-文-成-家-兴-业。

肥东县大店宋大郢〖“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均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华-传(清)-国(福)-永-金-斗-振-家-声。

肥西县:家-继-志-朝。

肥西县〖原合肥坝上街“双忠堂”〗:玉-人-言-心-良-天-公-世-光-裕-之-子-继-其-芳-德-业-执-中-具-邦-家-有-余-昌-永-作-升-平-瑞。(同定远县)

芜湖市〖祖籍安徽肥东“大明堂”〗:帮-加-有-道。

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芜湖县

繁昌县

南陵县

蚌埠市:天-廉-同-在-家-常-早-启。

蚌埠市:尚-淮-有-士-同-在-家-常-早-起。(参见怀远县)

蚌山区

龙子湖

禹会区

淮上区

怀远县: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长)-早-起-祝-国-愿-年-丰-语-及-君-有-际-经-诗-满-腹-中。(参见蚌埠市)

五河县:绍-良-开(懿)-德-之-庆-茂-林-修-竹。

五河县〖据说自山东迁居〗:殿-福-正(振)-家(加)-宏。

固镇县

淮南市:长-家-景(锦)-德。

田家庵

大通区

谢家集

八公山

潘集区

凤台县尚堂乡宋台村:廷(学)-维-忠-孝-诗。

马鞍山市

雨山区

金家庄

花山区

当涂县:公-长-茂-传。

当涂县〖渡蚁堂,由和县鸡笼山迁居〗:宏-荣-加-银-仁-义-礼-智-信。

淮北市〖祖籍安徽萧县祖楼乡贾窝村“家信堂”,现分居在孙圩子乡孙东村、濉溪县西余庄村〗:继-怀-学-文-景。

淮北市:克-明-太-德。

淮北市:纪-兴-贤-良。

相山区

杜集区

烈山区:大-长-志-翠-为-兴-贤-良-千-里。

濉溪县

铜陵市:宜-益-其-昌-茂-德-丰-功-邦-家-之-光。

铜官山

狮子山

郊区

铜陵县

安庆市

迎江区

大观区海口镇〖据说祖籍桐城〗:怡-谋-永-大。

宜秀区

桐城市

怀宁县

枞阳县

潜山县〖先祖自河南商丘迁居潜山〗:禄-子-宗-思-永-世-文-廷-正-士-尚-道-义-维-应-燕-翼-怡-谋-远-诗-书-启-后-家-江-山-多-锦-秀-万-世-发-荣-华。

太湖县:1世:一夔-2世:正、超-3世:雄、祥-4世:无极、无德、-5世:绍隆-6世:表臣(字君进)-7世:国材 (号梅坡)-8世:勤(字时英)-9世:义、庭、清、礼、观-10世:孟常(名纲)-11世:镛(明成化庚子科举人,授河南彰德通判,乙卯改湖广襄阳府事)。

宿松县:克-成-宗-泽-永-术-加-升。

望江县

岳西县

黄山市

屯溪区

黄山区〖先祖自山东文登县第九区一带,今荣成市九顶埠南迁,远祖宋国柱(朱),始迁祖宋信。本支主要分布在虎山、上庄等处。字辈两套,各取所愿〗:

1、允(第21世)-可-智-德-存-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祥-发-同-宗-协(第21世)-文-修-继-世-昌-辛-勤-人-俊-杰-会-萃-焕-云-章。

徽州区

歙县〖或曰:徽州、新安、黄山〗:上丰宋氏自昭公特的次子勇公起:1世:勇-2世:师-3世:国-4世:牼-5世:鑆-6世:邢-7世:昂-8世:耀-9世:玉-10世:瓞-11世:义-12世:昌-13世:忠-14世:畴-15世:佑-16世:杰-17世:沄-18世:预-19世:延-20世:弘-21世:有谅-22世:容-23世:伦-24世:盘-25世:梁-26世:复-27世:襄-28世:良-29世:阳-30世:商-31世:威-32世:繇-33世:前-34世:元旦-35世:游道-36世:仕约-37世:世良-38世:槩-39世:缉-40世:昌-41世:敏二-42世:璟-43世:浑-44世:劻一-45世:廷芳-46世:贞元-47世:和一-48世:待-49世:温舒-50世:令询-51世:沭(彦升)-52世:琪(鹏)-53世:宜(准)-54世:庆祖(大年)-55世:青(平)-56世:惠直-57世:贶(为上丰宋氏始迁祖)。本支(叙伦堂/积宝公房)世系如下:1世:贶-2世:世英-3世:颖-4世:营-5世:干-6世:文宗-7世:仁旺-8世:安-9世:元化-10世:沂-11世:绍-12世:舜华-13世:郁-14世:简-15世:诚-16世:振-17世:高岩-18世:宁寿-19世:积宝-20世:广秀-21世:虎狮-22世:玄宁-23世:社仁-24世:宝义-25世:文光(自26世起续修字辈):时-应-承-世-在-国-昌-基-锡-修-治-惠-福-庆-隆-德-元-润-昌-庭-仁-寿-熙-仕。

休宁县

黟县

祁门县

滁州市

琅琊区

南谯区

天长市:天-焕-大-连-洪(鸿)-勤。

明光市〖祖上来自山东,始迁祖宋国英〗:忠-凤-宁-纶-九-天-山-渠-起-颧-长-复-开-可-家-昌-恩-时-克-定。

宋氏族谱字辈辑录(安徽省)

□ 宋英泽

★安徽省(第二部分)

★安徽省

来安县

全椒县马厂〖“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均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华-传(清)-国(福)-永-金-斗-振-家-声。

定远县〖“双忠堂”起于定远,随明太祖打天下,官封西宁侯〗:玉-人-言-心-良-天-公-世-光-裕(刘伯温题)-之-子-继-其-芳-德-业-执-中-具(七世祖恺公题)-帮-家-有-余-昌-永-泽-升-平-瑞。(参见肥西县)

定远县朱湾〖富美堂〗:大-开-书-升-长-延-祖-德-国-继-清-明-永-立-光-华。

凤阳县宋家村〖原南京凤阳府,自第10世起〗:正-国-家-宾-汝-荣-焕-增-声-扬-楚-镇-效-友-永-传-贤-良-日-进。《该支系1世大五郎-2世:文学-3世:玉甫(玉一郎)、玉林(玉三郎)、玉玺(玉四郎)》;三世:玉林(玉三郎)之后第十九代宋达(原名宋扬晖)为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之父。

凤阳县宋家湾:金-学-长-延。

阜阳市:学-朝-治-明。

阜阳市〖传说自山东省枣庄迁来〗:章-永-金-怀-立。

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界首市

临泉县宋集乡:文-殿-金-传-有-庆。

临泉县长官镇:国-明-俊-德-一-要-永-宗。

太和县:云-怀-克-知-良-天-西-成-金-玉-万-士-震-家-邦。

太和县:大-容-允-汉-书-生-振-乾-坤-富-友-成-圣-鼎-士-斋-复-续-连。

阜南县三塔镇:怀-洪-西。

颍上县慎城镇宋沟村:诗-文-月-章-国-家-青-长(新续)-星-辰-光-华-永-世-传-祥-英-明-宏-献-祖-德-友-邦。

宿州市:和-光-家-传-胜-世。

宿州市符离集〖京兆堂,三山子淮北烈山系〗:继(玉)-兴-贤-良-谦(千)-寿-礼-贵。

埇桥区

砀山县〖扶风堂〗:继-五-开-中-建-朝-明-清。

砀山县:新-其-传-继-远-忠-善-朝-明-清。

萧县黄口镇〖自河南封丘县(开封北45公里处迁居)〗:秀-金-字-继-远-辈。

萧县北部黄河故道边〖先祖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儒(如)-思(诗)-永。

萧县:淤-德-增-世-芳-光-勋-尚-伟-大-召-志-自-怀-洪-繁-荣-昌-茂-盛-先-哲-爱-俊-贤。

萧县:兴-登-家-传-威-啸-友。

灵璧县:一-德-之-庆-崇-山-峻-岭。

泗县

巢湖市居巢区:立-德-邦-之-本-厚(后)-道-家-业-长。

居巢区栏杆镇小宋湾〖“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均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华-传(清)-国(福)-永-金-斗-振-家-声。

居巢区苏湾镇〖“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均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真(珍、贞)-桂-枝-兰-清-馥-永-金-斗-振-家-声。

庐江县:定-必-昌。(参见无为县泉塘镇、西南乡)

庐江县汤池镇:〖竹桥堂〗:元-嗣-宏-启-奕-祀-其-昌-懋(茂)-德-豊(丰)-功(公)-邦-家-之(志)-光-文-章-世-显-孝-友-名-扬-积-善-余-庆-源-远-流-长。(参见舒城县)

庐江县西乡〖“牡赋堂”,来自原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由来自婺源的第64世再兴公迁入合肥,再兴公次子,第65世山公迁入庐江〗:世-传-商-代-嗣-启-成-周-历-朝-昌-茂-克-光-前-猷。

庐江县冷水关〖先祖武公,字绳庵。明洪武丙辰(1376年)科进士,监察御史,因靖难(1399-1402)自江西婺源迁至庐江冷水关,绳庵配赵氏,子三:士明、士昕、士昭〗:

无为县:光-明-正-大-应-时-复-兴-敬-守-先-业-宗-必-永-荣。

无为县泉塘镇:世-代-朝-元-德-邦-家-定-必-昌-从-来-天-长-岁-永-远-至-流-常。

无为县西南乡〖渡蚁堂〗:荣-文-依-永-亮-清-景-继-尚-学-世-代-绍-先-德-邦-家-定-必-昌-从-来-惟-赏-善-源-远-本-根-长。

含山县:贤-良-忠-庆-安-定-大-邦。

含山县陶厂镇〖先祖宋元璋,字君完、本仁。南宋度宗朝任新建令,因元兵累犯杭境,遂安居新城〗:-崔(字陟山,元初庠生)-迢(字公遥)-岚(字秀峰,郡庠生)-岳(字立峰,太学生)-景濂、景漪、景泩、景汾、景涛、景波、景润-诗(字慎言,登进士第官,补拾遗)-监(字国,册官博士)-沐(字清如)-玙(字侣璠)-希贤(耕钓自娱,不求仕进)-正心、正意、正德、正智-维善、维良、维彦、维英、维龙、维干、维俊、维硕、维豪、维创、维莹、维华、维杰、维赏-文椆、文椐、文柽、文栖、文荣(迁含山县陶厂镇)。

和县:先-德-培-之-厚。

六安市〖原居河南巩县南河渡乡(今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宋祥亭-宋兆麟-宋受田-宋承。

六安市〖“统善堂”,始迁祖春上公、春吾公、全公等,四百多年前由新安江畔迁移至舒城桃溪镇〗:序-士-先-仁-传-家-继-志-昭-汝-孝-思-乃-克-永-世。

六安市:守-道-德。

金安区

裕安区

寿县〖自山东迁来〗:忠-厚-传-家-远-新-义-笑-和-平。

寿县〖传说自北方逃荒迁来〗:德-华-传-盘-元-新-义。

寿县丰庄:贤-昌-恩-怀-中-德。

寿县正阳关〖自山东迁来〗:宏-昌(启)-恩-怀-中-德-培-良-守-祖-功-家-传-多(铎)-英-秀-宣-泽-道-兴-隆。

寿县小甸镇宋滩:永(勇)-守-祖-德-天-必-佑-之-克-成-家-传-施-乃-长-尔。

霍邱县城关镇〖崇本堂,先祖居山西洪洞县,明朝中期分支迁移河南巩县南河度乡(今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霍邱支派始迁祖宋受田(字芝农),于民国初年自寺湾村迁居霍邱县城关南门外大同集。本支字辈自第13世祖起〗:宋祥亭(清例授武德骑尉、配李氏,子五:兆杰、兆蓉、兆麟、兆祁、兆信)-宋兆麟(配康氏,子四:砚田(早逝,无嗣)、受田、振□、成柱)、宋兆杰(字汉三、太学生,配张氏,子三:振纲、振五、振华)-宋受田〖霍邱始迁祖,配□氏、子一:永存(无嗣);高氏维兰,子四:永昌(兰参)、永祥(榆参)、永贵(连参)、永丰(四喜),女二:永英、永钰〗-永-年-金-茂-德-善-继-世-长-传-道-家-本-成-文-广-振-兴-邦。

霍邱县高塘集镇:少-广。

舒城县〖始迁祖宋华衮(字冕生),明中期自庐江县冷水关迁入舒城〗:宋华衮-富饶、富有。

舒城县〖竹桥堂〗:元-嗣-宏-启-奕-祀-其-昌-懋(茂)-德-豊(丰)-功-邦-家-之-光-文-章-世-显-孝-友-名-扬-积-善-余-庆-源-远-流-长。

舒城县〖曾祖辈自江西迁入舒城〗:忠-孝-丰-功-邦-家-之-光。

舒城县桃溪镇〖“统善堂”,始迁祖春上公、春吾公、全公等,四百多年前由新安江畔迁移至舒城桃溪镇〗:序-士-先-仁-传-家-继-志-昭-汝-孝-思-乃-克-永-世。

金寨县:潍-永-承-祖-业。

霍山县

亳州市谯陵区十八镇宋菜园村:天-应-广-家-继-成-华-怀。

谯城区

涡阳县标里镇尹宋庄:凤-祥-效。

蒙城县〖自安徽怀远县迁居〗:鸿-克-文-中(仅)-秀(效)-四。

蒙城县辛集乡宋老荒村:修-身-保-国-平-天-下。

利辛县宋寨村〖自山东迁居〗:章-保-德。

利辛县:兰-继-子-建。

利辛县:营-建-子(怀)-士-继-义。

池州市

贵池区

东至县:启-示-昌-明-字-天-来-太-尚-志-守-忠。

石台县

青阳县

宣城市

宣州区

宁国市〖祖籍湖北英山县宋村〗:万-国-开-世-肇-启-贤-良。

郎溪县

广德县

泾县:金-守-先。

泾县茂林镇宋家坦〖洪武初年(1368年)由63世德二公从徽郡歙县迁入宣城北乡〗:钊-德-朔-日-诰-爵-元-廷-士-应-天-相-世-家-长-安-贤-良-秀-发-道-学-宏-宽-光-宗-显-祖-才-达-周-官。

绩溪县

旌德县

  这张地图看懂了吗?三河镇属于肥西下辖的一个镇,紧邻巢湖岸滨。

  张家祠堂不知道你说的是庐江迁到肥西的那个,还是清代武将张树声家里的那个祠堂。

  庐江张氏家族的祠堂教育

  庐江县郭河镇 董先平 吴明亮

  庐江县牛首初级中学坐落在庐江大西北“南北二圩施级湾”的北圩,隔杭埠河与三河相望,校园绿树成阴,是学子们学习的理想场所。校园由两个部分组成,南面是一个方正的古式四合院,原是“张家户”祠堂的耳房,抗战前夕的二十年代,张氏家族中修建祠堂的张进士将耳房捐献了出来,于是“庐江县张氏私立植民小学”诞生了,此即今庐江县郭河镇牛首初级中学的前身。学校自办学以来,质量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中考综合成绩全县第四,张氏子孙张斌同学获得“裸考”状元。之所以成绩斐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牛首中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张进士修建的祠堂厢房就是做学校之用,校园中间栽有一棵柏树,有人说取自“学而后知困”之意,后来有人迷信“口”中有 “木”为“困”,不吉利,上百年的柏树被伐。二十年代,战火纷飞,张氏家族能把自己的宗祠献出来作学校“教化乡里”,说明了张氏家族的开明与豁达。牛首这块土地上后来人才辈出,民风纯正,和张氏家族的祠堂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张氏起源的故事

  《世本》曰:“挥公作弓,牟夷作矢。”又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篡》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又据《通志略》“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尹氏“食采于尹”在汾州。可见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既然张氏祖籍中原,其一支又何以散居巢湖之滨的庐江县北圩村地界?由于当地张氏家谱失传,已无确切历史资料可考。不过根据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整体推算,当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所至。东汉末年至南宋初年,我国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发生过四次大规模南迁,西至巴蜀,东到闽浙,都有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尤其以中部包括皖南在内的两湖地区为最多。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我国南方人口21626000人,北方29350000人,至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南方人口增至56888000人,北方人口33984000人。比较而言,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长缓慢,而南方因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增长迅速。郭河地界张氏一族应该属于这一时期的移民。另据张氏长者回忆:老祖宗张氏兄弟二人,于明朝中后期,从皖南徽州千里迢迢迁居庐江地界。明时的庐江地区还是水乡河泽之地,巢湖之滨,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交通畅达,非常适宜定居的农耕生活,在生产力还欠发达的农耕社会,这里是无疑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直到今天,这里还保留着不少当年依巢湖而命名的古老地名,如“湖稍圩”就说明那里曾经是巢湖之稍,围湖成田。走出皖南山区,老八迁居今庐江县白山长丰圩,称八公堂,老九张兴九落户今郭河北圩村。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张氏一族家业渐起,人丁兴旺,官运亨通,慢慢成为当地的名门大族,“张家户”地名也就因此确定并一直沿袭了下来。历经战乱的家族会更注重族民的“教化”。人文性根深蒂固。

  二、张进士建祠堂学堂

  1、张进士的传说

  说到张氏家族和““庐江县张氏私立植民小学”,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记,那就是张进士,他是张氏家族的骄傲。张进士,张氏第十七世孙,名桐轩,字凤威,清末第158名进士。张氏宗祠后期的建设者。文采横溢,现存手稿数页,弥足珍贵(见二),其中《俄国论》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赏。张进士曾任两个县的县令,先在关外惠来县任职,后到广东南海。惠来任职期间,张进士为官清廉,深爱百姓爱戴。传说其惠来县令届满,前往南海途中,百姓夹道欢送,沿途绎站皆有安排。到任南海县令三年,张进士凭借其超人的才华,在广东省试中连中十八个第一,因此取悦了当时的广东省主席张仁俊,官府对其大加赏赐,因此大发其财。三年后张进士解甲回家,归隐田园,建走马转心楼一栋,名扬百里十三乡。此时正值其家业最为旺盛之时。临终之际,张进士传言家人:“老夫今日根身动,手拿砚台保小童”,足见其对张氏家族发展教育的重视,正因如此,张进士民国前期重建祠堂于清朝太平天国年间被毁的两侧耳房各十五间,“东营供销,西办教育”。于是,才有抗战前夕的二十年代“庐江县张氏私立植民小学”的诞生,才有今天今庐江县郭河镇牛首初级中学的辉煌。

  2、祠堂的人文内涵

  中国祠堂建筑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众心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祠堂一词正式出现是在汉代。《汉书张安世传》云:“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到了宋代,具有家庙性质的祠堂形式开始出现于当时的一些士大夫阶层之中。宋理学家朱熹的《家礼》中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的祠堂得到迅猛发展,明嘉靖“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各强族望门,纷纷建祠立庙。

  在宗法制居于核心的中国古代社会,祠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宋朱熹在《家礼》中说:“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明清时期更加强调“祠堂族长的族权”,祠堂成了封建宗法制的核心与象征。在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之下,祠堂更被视为高于一切,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各强门望族纷纷建庙立祠,“归亲认祖,光耀门庭”。清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张氏“后裔辉斗”主持建造的张氏宗祠隆重落成,这在当时的社会,尤其是张氏家族,应该算一件空前绝后的了不起的胜事。祠堂规模居当时的舒、庐、巢、肥西、桐城五县之首,就是在安徽也首屈一指。尤其将祠堂的一部分作为学堂之用,实为用心良苦,也增加了它的人文内涵。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座祠堂的存在对于研究我县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人文、伦理、建筑、艺术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它的“祠堂教育”也成了我县教育发展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鐧惧害鍦板浘

根据部分王姓家谱字辈排列,安徽省合肥市的王姓家谱字辈有: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三十埠乡王岗村 王姓家谱字辈排列为:礼熊隆子,楝念大应,宇清成志,学崇业广,光裕显扬,先声益振,家道永昌。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镇张院村 王姓家谱字辈排列为:法加传文。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新安镇高塘村 王姓家谱字辈排列为:叔辅宗中积,邦德素续卿,三之民廷道,学仕师尚尊,和敏承景维,应养启集绍,嘉近文敦勤,辉善鸣建庸。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溶口乡严潭村 王姓家谱字辈排列为:志国廷曰元,树愧基世泽,启佑永光昌,善继承红绪,恩荣锡庆长。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泥溪乡潘村袁家山 王姓家谱字辈排列为:贤良学朝世大家士之才德优时逢礼聘求懋昭匡辅烈广著治隆课。

由于家谱字辈可能存在差异,请在当地族谱中寻找到更准确的字辈排列信息。

在魏姓家谱辈分中,“道,志,本”之后,一种说法是“端方勤民廉”,另一种说法是“德延绪茂,本玉宗凡,文明肇泰,恩福锡元,勋光廷振,功业世博”。

由于家谱的修撰和传承是相当复杂和多样化的,因此请确认上述辈分是否与您家族的情况相符。

安徽杨氏族谱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

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杨氏家谱内容

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扩展资料:

海外马来西亚杨姓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杨氏家谱

                        -杨姓家谱

求安徽宋氏家族族谱!

以下答案摘选自《宋英泽》宗亲的博客应该是目前宋姓在安徽最全的了希望能帮到您宋氏族谱字辈辑录(安徽省)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