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南北朝 五代十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及其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魏晋 南北朝 五代十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及其故事,第1张

1、魏晋南北朝指的是三国曹丕建立魏国到隋朝统一这个时期,现在历史上通常讲三国两晋南北朝。

①魏晋时期

魏是三国时期的曹魏,由汉丞相曹操打下基础,曹丕篡汉建立。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东晋(这个时期北方正处在五胡乱华时期)

著名人物:魏晋时期有著名的“魏晋风度”传颂,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其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故事: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②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著名人物: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

故事:开创北魏,励精图治,参合陂之战击败后燕,打败袁纥部,灭西燕,击破刘显 ,攻灭刘卫辰,打败高车三十余部

2、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等十个在中原周边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著名人物(因为太多,列举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①朱温:后梁太祖。五代十国后梁建立者。其父早死,他幼年随母在萧县地主刘崇家当牧猪佣工。黄巢起义时,他前往投军,转战南北,逐渐升任为大将。黄巢攻入长安后,他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奉命进攻河中,却屡被击败。他多次请求黄巢派军增援,不被理睬,随即归附唐朝。唐朝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全忠。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 ,改名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

②李煜:南唐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希望可以帮到你

1、魏晋时期洛阳的玄风及其东渡

汉末三国,由儒学到玄学的转化中,马融、郭泰、何晏和王弼四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魏晋之际,司马氏为了夺权,对党于曹氏的反对派,采取了残酷的镇压

手段。这就使得玄学阵营出现分化。依附司马氏的一派(他们之中也有并非

真心依附,只是在恐怖面前不得不低头),一面谈玄一面不离名教。如王衍,

就一面谈玄,一面欣赏桓修的老庄和圣教“将无同”的答案。山涛“性好老

庄”,是所谓竹林七贤之一,他曾上疏晋武帝,劝他对百姓“崇风尚教以敦

之”(《晋书·山涛传》)。所谓“尚教”,自然是儒家名教。党于曹氏的

一派,他们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但又怕有杀头的危险。于是他们一方面向

司马氏低头,一方面又旷达放诞,不务世事。阮籍和向秀就是例子。据《晋

书·阮籍传》称: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

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卧为常。”嵇康被杀后,向秀应本郡计入洛阳。

司马昭问他:“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向秀回答说:“以为巢许狷介

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晋书·向秀传》)

卫玠,

可以说是稍后于阮籍等人的玄学代表人物,他也从洛阳来到江东。东晋初年

掌权的人物,如王敦、王导、庾亮,都是玄学中或受玄学影响的人物。

2、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

五德终始思想在十六国时期又大盛起来。十六国的君主都信奉这一套,

定服色,定德性,信灾异样瑞之说。石勒以赵承金(晋为金德),为水德,

旗帜尚黑,牲牡尚玄。发生日蚀,石勒就避正殿三日,令群臣公卿各上封事

(《晋书·石勒载记》)。前燕慕容携,也以自己为水德,承金之后,旗帜

尚黑,牲牡尚玄(《晋书·慕容􏦦载记》)。后秦姚苌,自谓是以火德承秦

氏木行(《晋书·姚苌载记》)。姚兴以日月薄蚀,灾青屡见,降号称王,

下书令群公卿士将牧守宰各降一等(《晋书·姚兴载记》)。

3、佛经的翻译和佛教思想的传播

在佛经翻译和佛教思想介绍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高僧有释道安、鸠摩罗

什、慧远等人。

4、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东汉晚年,在汉中有张修、张鲁宣扬的五斗米道,在青、徐等东方八州

有张角宣扬的太平道。

东晋初年,葛洪著《抱朴子》,为长生求仙说出一番道理,他可以说是

神仙道教的理论家。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和寇谦之分别成为道教在南方和北方的代表人物,

南北朝统治者都曾对道教有所尊崇。

5、无神论的战斗传统

北魏北周的灭佛,和北齐的禁道,都是以暴力强迫进行的活动,谈不到

无神论对有神论的斗争。这是北朝反佛、道活动的特点。南朝跟北朝不同,

从宋到梁,有神无神、神灭不灭的论争不断。这种论争,是中古社会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之间论争的一种特殊形式。范缜是南朝反对有神论的旗手,他

的《神灭论》是震撼当代思想领域的唯物主义的杰作。在他以前,有孙盛、

何承天、范晔,与他约略同时的刘峻,都是阐扬无神论的学者,也都是南朝

的人物,而孙盛、何承天、范晔又都是历史学家,刘峻也是博通文史的人。

6、历史撰述的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伪历史撰述,继司马迁班固之后,有新的成就。它

的代表作,有陈寿的《三国志》、裴宏的《后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

成就不如这四部书,页在纪传体史书中还占有一定地位的,有司马彪《续汉

书》的志,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和魏收的《魏书》。

7、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196—219),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盛世。这时期出现了享有

盛名的文学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他们的诗文,反映了

时代的动乱和动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他们诗文的风格,慷慨苍凉、意

境深沉却又富有生气。《文心雕龙·时序》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

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

8、两晋文学

正始以后,直到两晋之际,玄言诗是主流。《诗品·总论》说:“永嘉

贵黄老,祖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

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诗作既然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他们便转而追求形式。《文心雕龙·情采篇》评西晋

的作品是:“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情是内容,文指形式。这就

是说不注意内容,但追求形式,走向形式主义道路。太康中有所谓三张(张

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尼、潘岳)、一左(左

思),号为文章中兴。其实除左思外,一般成就都不高。

9、东晋南朝的玄言诗和山水诗

东晋初年的诗人,只有郭璞可述。他的诗富于文采,代表作是《游仙诗》。

托名游仙,实是表示对现实不满。

晋末宋初,文学造诣高的有陶渊明、鲍照、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的文

学造诣要比谢灵运、颜延之为高。

10、永明体

南齐时,出现了“永明体”的诗。齐竟陵王子良周围聚集了许多文人,

其中沈约、谢跳等八人尤为竟陵王子良所重,号为竟陵八友。谢脁最长于诗。

谢朓的诗,与谢灵运一样也写山水。但他的诗风清新流丽,与谢灵运精雕细

刻不同。

11、小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鬼神志怪小说,保存下来或部分保存下来的,还不少。

其中晋人于宝的《搜神记》,成就是最高的。

这类小说,最早的是托名汉刘歆著的《西京杂记》。

专门记载人物轶事的小说故事最早的,大约是东晋裴启的《语林》。此

书收集了汉魏以来一直到东晋穆帝时的门阀世族,名士显宦的言行轶事。所

记故事新颖,文笔清新,当时曾风行一时。东晋末年,又有郭澄之仿裴启《语

林》的风格体例,著《郭子》三卷。

这类书中,最负盛名而至今尚存的是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义庆的《世说

新语》。

12、文学评论

先秦典籍和两汉著作中,多有一些片段文字评论文学作品,但没有文学

批评的专门著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锺嵘的《诗品》等专门批评文学作品的

著作。

13、绘画

三国时的大画家,有曹不兴,善画大幅人像。他是画中国佛像画的始祖。

曹不兴弟子出名的有卫协和张墨,他们在晋时被称为“画圣”。他们也擅画

人物,所画人物画不仅相貌逼真,而且富有神采。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大画家东晋顾恺之,就是卫协的大弟子。顾恺之善画

人物,他画的人物,传神致妙、栩栩如生。

宋齐时期,绘画方面出了很多名家,其中最有名的,在宋有陆探微和宗

炳等,在齐有谢赫等,梁有张僧繇等。宗炳画山水画,其他都是画人物的。

14、书法

汉字书法,也是一门艺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辈出。三国时

有锺繇、蔡邕、刘德升、胡昭。西晋时有索靖、卫瓘、卫铄(世称卫夫人)。

东晋时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南朝有羊欣、孔琳之、萧思话、范晔、薄绍

之、释智永等。这是魏晋南朝系统。

范围比较广,举例一些,,谢谢。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从其27岁出山到54岁病逝,明法、正身、和吴、治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超群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近乎完美的人格成为智慧的化身。著有《诸葛亮集》。

王肃(195—256)字子雍。三国魏经学家、儒家学者。一生研究传统经学,以图安邦治国之目的。曾对各种儒经进行注释,综合今文、古文经义,融为一体。和郑玄学派对立,维护儒家学说的纯洁性,称为“王学”。《隋书·经籍志》收录其经学著作20多种。

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魏玄学家。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始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对于儒学经典的注疏,偏重哲理发挥。著有《周易注》、《老子注》等。有《王弼集》。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著《三都赋》等,因文采富丽、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许书家至圣王羲之多作品托古讽今,抨击门阀制度,为现实主义的杰作。有《左太冲集》。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他博采秦汉以来篆、隶、楷、行、草等诸体之长,成功地把楷书和草书结合起来,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

性结合起来,创新了刚劲中正,妍美流变的新书体,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书迹刻本著称于世。有《王右军集》。

王猛(325—375)字景略。十六国时前秦政治家、军事家。终其一生辅佐朝政,立法度,讲礼义,兴学校,课农桑,淳风俗,促团结,角逐群雄,统一北方,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著名思想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历算,最早提出要考虑月球运动的不均匀性,改平朔为定朔,还推算

出圆周率为31428。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批驳佛教“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著有《报应问》、《达性论》等。有《何衡阳集》。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一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引用有关书籍156种,全面反映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

业生产情况和技术措施,科学总结了南北朝及之前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农学名著。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50篇,对有史以来各种体裁的文章及各类作家进行评论研讨,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及必须具备的修养,见解精辟,体系完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

之推(531—约590)字介。南北朝后期到隋朝初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经学家、文学家、文字音韵学家。著述颇丰。晚年著《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阐

述立身治家之法,奠定了古代家庭教育的基础,构筑了一个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完整的家教理论体系,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

1、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赵盾登上晋国国卿执政的上卿之位后,历襄、灵、成三朝达二十余年,政绩卓著,战功显赫,亲督晋师与秦战于令狐,取秦少梁。

战河曲搜黄父,平定周乱,匡立周王以及扶灵公、立成公的历史功绩,维持了晋国的继霸事业,维护了文、襄以后的晋国盟主地位。作为一个国卿来说,其对晋国的建树勋绩,确是空前的伟业。

前602年,这一年中原发生大面积旱灾。晋楚双方都碍于天时,不便出兵。郑国公子宋提出要与晋国结盟,郑襄公思量再三,同意公子宋的看法。卫国执政孙良夫坚决附晋,来到鲁国,与鲁国结盟,尽量使鲁国的当权派鲁宣公及执政东门襄仲依附晋国。

这一年冬天,赵盾邀请周王朝派人参加会盟。晋成公在赵盾的陪同下,于黑壤与被晋国控制的鲁、宋、卫、郑、曹会盟,就连周定王都派遣特使王叔桓公来为晋成公的会盟诸侯锦上添花。

2、荀跞(前548年-前493年),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将军,晋国六卿之一。荀氏、按封地又为智氏,名跞,谥号文。智悼子荀盈(智悼子、智盈)之子。史称称智文子、知文子、智跞、知跞。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由于其子荀跞年幼,晋平公想废黜智氏的卿位,但被智跞族叔中行吴保全下来,推举未成年的荀跞任下军佐。

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荀跞开始依附国君晋顷公、晋定公。公元前501年,正卿范献子士鞅死后,荀跞成为中军将,继任晋国正卿,但荀跞的声势不如其副手,晋国中军佐赵简子。

公元前516年,赵鞅和荀跞请命于晋顷公,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迎周敬王匄入城,平定了持续三年的王子朝之乱。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得到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中行吴的儿子)的支持。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

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赵简子乘机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其子荀申(荀瑶的父亲)继承智氏,赵简子继承正卿。他的谥号为文,史称智文子、知文子。

3、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弟赵午在进攻齐国后才把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赵鞅于是杀死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则协助赵稷反抗赵氏。

赵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后来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此后,荀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

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公元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

荀跞想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鞅拒绝。赵鞅乘机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有疾,昏迷了五天,医师替他把过脉。晋定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卒。他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传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赵毋恤,临终前告诉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4、荀瑶(前506-前453年),即智瑶,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称荀瑶,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春秋晋国执政大臣,为了恢复晋国霸业,增强晋国实力,智襄子以身作则向国君献出万户封邑,韩氏、魏氏也随后献出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出封邑,智襄子于是率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

在即将获胜之际,韩、魏两家突然倒戈,与赵氏联合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襄子兵败被杀。韩、魏、赵三家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家族两百多人惨遭杀戮。智氏亡而三晋分,三晋分而七国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豫让为给主公智襄子复仇,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智襄子是继智武子、智文子之后,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共执政二十二年,是晋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智氏由此成为晋国四卿(智、韩、赵、魏)之首,是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卿大夫家族。

勾践灭吴后,越国成为中原霸主。为了重振晋国霸业,智襄子主动献出万户封邑来增强晋国国力,韩氏、魏氏也先后献出万户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地。

智襄子纠集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赵氏退守晋阳,晋哀公四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二十三日),在晋阳城即将攻克之时,赵氏暗中派人出城说服韩氏、魏氏倒戈,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襄子兵败身亡。接着,韩、赵、魏三家联手攻陷智氏封邑。

5、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

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

赵襄子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襄子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襄子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

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襄子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襄子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世子,继承赵简子的爵位,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

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

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

6、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

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

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李悝著《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

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

——赵盾 (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

——荀跞 

——赵鞅

——荀瑶

——赵襄子

——魏文侯

魏晋 南北朝 五代十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及其故事

1、魏晋南北朝指的是三国曹丕建立魏国到隋朝统一这个时期,现在历史上通常讲三国两晋南北朝。①魏晋时期魏是三国时期的曹魏,由汉丞相曹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