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呢?
孙权、孙策与江东
孙权是吴国太祖,谥号是不是文,也不是武,是“大”,是千古大帝唯一人。
他有兄弟五人,其他4人年寿不永,好像好运气都被他占了,他一口气活了71岁——古代的71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执掌吴国政权52年,是三国风流人物中活的最久,掌权时间最久的人。
他的大哥,孙策是奠基江东的重要人物,在父亲孙坚死后,孙氏部众都被袁术吞并。孙策在安葬好父亲,将家庭安顿好,在守丧期过后,就来到袁术处,以传国玉玺讨还部分父亲旧部,以此为基础,经略江东。不几年,江东六郡之地都为其所有。袁术已因利令智昏,擅自称帝,遭到群雄打击,孙策也发表了讨袁声明,正式脱离了袁术。独立的江东孙氏势力,在孙策的治下,已经成型了。
不过孙策为人刚烈,好侠任性,在一次外出打猎时,被之前的仇家许贡的门客刺杀,受重伤,不久去世。临死前,传位于孙权,并说: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对孙权,寄予厚望。
所以,《三国志》陈寿说:(孙氏)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孙权建政追尊父兄
孙权当政时,年仅18岁,他的对手是曹操和刘备这样的江湖老手,一开始曹操和刘备也欺负孙权是个生瓜蛋子,以叔叔(他们都是孙坚辈的)的名义颐指气使,比如曹操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开玩笑似的威胁孙权。
孙权内有张昭,外有周瑜,曹操、刘备都没有能占多大便宜。如此勉力经营近30年,在曹操死了、刘备死了、曹丕死了,到了曹睿时代,孙权终于熬成了叔叔级,这才称皇帝,建立吴国政权。
在建立吴国政权时,孙权按照礼仪,需要追尊自己的祖先为皇帝。一般皇帝都会追尊至少三代,像司马炎就追尊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立了三庙,而孙权因为孙坚和孙策在汉朝都只是校尉级的小军官,因此就只立了他父亲孙坚一庙。至于孙策,也只追封一个王爵。
孙策都只是王爵,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也就只能降低一等,被封为侯爵,连个世袭罔替的待遇都没有。
《三国志》评价:(对孙策)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权认为他兢兢业业做了30年,才把江东基业从6个郡扩大成4个州,江东的帝王基业是自己打下来的。对于他的父亲孙坚,孙权也只是出于礼法,追尊为帝。他对自己的祖先都很“俭”省,又何况对兄长呢?
真相:两可之间
陈寿生活在晋代,他还没有看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惨象,一场让人触目惊心的王室成员大屠杀,其原因也多少也与司马炎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位先祖有关。司马懿倒还好,司马师是伯父,如果追尊司马师是皇帝,是否意味着司马昭的皇帝是兄终弟及?那么司马炎的叔伯兄弟子侄都有资格来要求皇位了。由此,造成了绵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直接将西晋王朝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元气精神给打散了,司马王室自相残杀殆尽。
孙权只追尊孙策为桓王,那么就意味着,孙策的后代没有资格要求皇位,对孙策的子孙后代也不失为一种保护。孙权忍受了骂名,成全了兄弟之义。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70年后,他的孙子,孙皓当政时,因为民间谣传孙策的孙子孙奉当为皇帝(民间谣言也能害死人),仅仅因为一句谣言,孙皓即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孙奉。
孙权对孙策的子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皇室的事情,涉及到权利争夺,不像平民老百姓那么简单,说不上好坏。生在皇室,做不了皇帝,能平平安安地活着也不错(奥斯曼土耳其有一个制度,苏丹选定了一个皇子继承皇位,就会杀掉其他皇子)。
对孙策的女儿,孙权倒是不错,都许配给了江东大族的公子。皇室公主,也是皇帝们姻亲的一种手段,因此也说不上好坏。
姑且听陈寿的把,孙权,于义俭矣!反正孙权也被指摘了2000年,也不差今天吧。
朱、张、顾、陆四大家族。
一、朱家代表人物
1、朱桓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
孙权统事后,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
夷陵之战后,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扬言攻打羡溪,朱桓分兵救羡溪,军队出发之后,才突然得知曹仁要进军濡须,但要追回救羡溪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
当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军队,诸将都十分恐惧,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鼓舞士气。又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于是火攻曹泰,斩常雕,擒王双,重挫曹仁的军队。
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进图寿春,但陆逊认为不可行,于是没有实施。
庐江主簿打算开城迎接吴军,全琮和朱桓率军接应,但事情败露,被迫退军。退军时吴军渡河,魏军打算出击拦截,但见到朱桓押后,于是不敢出击。后来朱桓狂病发作,回建业治病,并于第二年(赤乌元年)病死,时年六十二岁。
二、张家代表人物
1、张温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
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上蜀汉朝廷的文书刻意称颂蜀汉,以表明和解的诚意,重建两国关系。
他在蜀汉表现出色,得蜀汉朝廷重视。回东吴后不久,被调进豫章的军队,事业上再无进展。
孙权一方面介怀他出使蜀汉时称颂蜀汉,又嫌他声名太盛,恐怕张温不会尽忠地由他任用。当时正好碰上暨艳事件,暨艳是张温引荐的臣子,但他滥用职权,升迁评定等只看自己喜恶。
事件被揭发后暨艳及同党徐彪都自杀。孙权见此,于是以张温与暨艳、徐彪等人多有来往而下罪张温,后更将张温发还到家乡吴郡。将军骆统曾上书为张温辩解,但孙权不理会。六年后,张温病逝。
三、顾家代表人物
1、顾雍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吴国重臣。
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任会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
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
赤乌六年(243年),顾雍去世,年七十六。孙权素服临吊,赐谥“肃”。
四、陆家代表人物
1、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
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2、陆抗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
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
吴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 ”,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吴之四姓
孙策是东吴的奠基人,如果没有他前期打下的基础和留下的班底,就没有孙权建立的吴国伟业。同时孙策也是一个很苦命的人,二十岁子承父业举兵渡江,二十五岁扫平江东诸郡打下了东吴的半壁江山,二十六岁英年早逝,可以说是三国里面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
然而在他离世之后,家族中的悲剧依然没有结束。孙权给他三个女儿找的女婿们没有一个人得以善终,致使三个女儿都成了寡妇,而他留下来的唯一血脉也被孙权的孙子给灭了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孙策离世后,他的子女们的悲惨命运。
孙策的第一个女婿叫顾劭,是东吴第二位丞相顾雍的长子。据《三国志•顾劭传》载,顾劭字孝则,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跟东汉著名的学者陆绩齐名,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物,陆逊在他面前都甘拜下风。当时许多学士们都慕名远道而来,只为了能够见他一面,甚至还有一些人不惜想尽办法要跟他结为朋友。可以说顾劭在少年时跟现在的大明星一样,走到哪里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按理说孙权做主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他,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算是给她找了一个好婆家,对自己的兄长也算是报了一个大恩,给他找了一个好女婿。可是这个顾劭也是命运不济,正待大展宏图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略有点天妒英才的味道。
顾劭二十七的时候被孙权提拔为豫章太守,他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治理,使得当地的民风民俗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他在任期间,还从最底层发掘并提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出仕为官。其中比较知名的比如张秉、殷礼二人就因为工作出色最后做到了太守;吴粲因为才华出众被孙权任命为太子太傅;丁谞也做到了典军中郎。这四个人都是顾劭在太守任上的时候从平民中发掘的人才。顾劭在太守任上第五年病逝,当时的年纪刚刚三十一岁。
孙策的第二个女婿就是陆逊,东吴中期的著名军事统帅,名扬天下的东吴五四大主帅之一。关于陆逊的事迹就不用过多的详细介绍了,他的主要功绩几乎是众人皆知。江苏省苏州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二十一的陆逊进入孙权的幕府开始效力。之后的主要工作是平讨地方贼寇叛乱和进行郡县治理,因工作表现出色、业绩突出而受到孙权的信任和重用。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陆逊率部参加歼灭关羽一战后,逐渐成了东吴的第四位军事****。据《三国志•陆逊传》载,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孙权把孙策的一个女儿赐婚给陆逊。不过通过这段记载也可以发现一个小问题,这个时候的陆逊已经三十四岁了,也就是说孙策的女儿被孙权做主嫁过去的时候肯定不是正室而是侧室小妾。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嫁给一个名人也还算是不错的。不过陆逊最终的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孙权后来在政治的昏庸,赤乌八年(公元245年),陆逊被逼得郁郁而终。虽然离世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也不是善终。
孙策的第三个女婿是朱纪,东吴的开国元勋朱治的儿子。据《三国志•朱治传》载,朱治有四个儿子,朱纪是家中的老二,起初被任命为校尉开始统兵,迎娶了孙策的女儿后没多久就病逝了。由于离世太早,所以在史料当中没有留下什么事迹。
孙策这三个女婿,要说也都是当时东吴的名门之后,不过他们的命运都很不好,两个早早病逝,一个虽然活得久一点也是郁郁而终,没有一个是善终的。
孙策有4个子女,有4个弟弟,却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很多人可能会误会孙策怕自己死后孙权篡位,出于保护自己儿子的目的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即便他不传位给孙权,孙权也没有篡位的能力。江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孙权手中,况且还有吴国太与周瑜、张昭等人在,孙权不敢乱来。
孙策之所以传位给孙权,是出于对江东大计着想,必须传位给他。不仅如此,孙策还让他“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希望他把东吴带好,临终前鼓励孙权,表示他可以做好。充分说明了孙策是出于真心。
有人说孙策只是个莽夫,事实上,那只是《三国演义》的误传。从孙策看准时机果断脱离袁术,短时间内平定江东、奠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县)的基业来看,他无疑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人物。若非其英年早逝,吴国必定是另外一番光景。
孙策有自己的优势:
第一、战略眼光独到、用兵为奇!
第二、识人用人之术也堪称有极高的水准!
虽然论政治韬略,孙策比不上曹操、刘备等人,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比如袁术被击败前夕,孙策的兵马早已运至庐江附近,借用攻打刘表为幌子,一举击败庐江豪强刘勋,目的就是收揽袁术的文臣武将,包括袁术的左右亲信张勋、桥蕤、杨弘等人。
其中,桥蕤很可能是二桥的父亲,孙策与大乔的结合,很可能是一场政治婚姻。为了让袁术的部将死心塌地,孙策还为孙权主持了一场政治婚姻,让他娶了袁术的女儿。这就能说明孙策的政治头脑。比起那些只懂划分袁术领土的刘表、张绣等人要高明得多。
另外,孙策军事韬略以及识人用人之术,论综合水平并不在曹操、刘备之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识人用人”,在奠定江东基业的过程中,他及时拉拢了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一系列谋主,很多时候都是他及时发掘了这些人的才能亲自去招揽的。特别是临终前的一句话“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充分显示了孙策知人善任的伯乐之才。简单的一句话,彻底指引了孙权往后的用人方向。
——对于临终前选择孙权为继承人,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为了江东的大局着想!
孙策了看得一清二楚,在他执掌江东期间,就开始任用孙权,并让他跟随自己参与了多次大型战役,包括此前提到的庐江之战。除了孙策给他的政治婚姻外,孙权甚至还在这一战中找到了真爱步练师。
临终前,孙策还给孙权打气: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相比之下,孙策清楚,孙权比自己的优势在于文略,表面上似乎很善于隐忍,实际上内含王者气息。如果让孙权统领江东,江东不会被他带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孙权接管江东后,除了老年时期略显昏庸之外,前三国时期几乎不逊色于曹操、刘备,也是一位雄主。
而且根据江东的国情,他也必须选择孙权,因为江东虽然暂时“一统”,根基却摇摇欲坠并未稳固,曹操彼时已渐显扭转官渡颓势、王霸北方之态势。相比之下,无论曹操、袁绍谁最终取胜,江东都是最弱小的,甚至于与对岸的刘表相比,可能在孙策死后都不足为敌。
——对于江东来说,这条统一的道路还很长远,似乎才刚刚开始,尽头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这时候如果让他的儿子接管江东,无异于让江东十余年内陷入“无主”的困境。在群雄相争的时代中,一个“无主政权”岂能长远?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个道理,孙策岂能不知?
由此可见,孙策临终前让孙权接替,是出于对江东未来的考量,是唯一的正确选择,是必然结果!
向来政治都是一个不见血却最令人胆寒的战场。无论朝堂、后宫,只要与政治扯上关系的,局中人必将不吝露出人道的全部阴暗面,六亲不认,只争权钱。在这种政治斗争中,父子构怨、兄弟反目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今日我们就来看看“三国好哥哥”孙策,我国历史上罕见地把大权留给弟弟而不是儿子的主,最终得到了什么结果。
看官们都知道,鼎足之势吴地的代表虽然是孙权,但东吴基业却公认完全是在孙权的兄长孙策手上打下来的。雄才大略的孙策,人送称谓“小霸王”,相貌堂堂,大智大勇,用十分短的时间就在马背上把江东安稳了下来,奠定了孙吴霸业的基础。只可惜天妒英才,孙策26岁就遇刺重伤。他自知命不久矣,在临终时把孙权等心腹叫到病榻前,首要跟弟弟交托了大权归属:“决机两阵之间,争衡全国,卿不如我。举贤江东之地,运筹帷幄,我不如卿。必念父兄创业之困难,善自图之!”孙权听完,潸然泪下,哭受印绶。
孙策叹口气,转过头又对老母亲说:“儿将赴泉,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过念!”母亲担忧孙权年少不能服众,孙策表示“弟才胜儿十倍”,又安排了张周两大辅臣,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又因周瑜此刻不在场,他又吩咐妻子大乔勿忘令小乔转达周郎,才安慰下母亲和群臣心头担忧。全部安排稳当,孙策瞑目而逝。其实,在孙策遗言传出之前,张昭等人已预备拥戴孙氏第三后代翊为主。孙权可以成功上位,可以说是长兄拼尽一口气扶持的结果。孙权掌权后,果然也没有辜负孙策的希望,把孙家江山打理得有条不紊,直至称帝。
一称帝,问题就来了。孙权忌讳他人提及孙吴江山有孙策的多少多少功劳,生怕被看作是依靠哥哥的草包,因而,他没有按例给孙策追封为帝。乃至出于对孙策后人可能夺权的疑虑,把孙策之后代绍封作吴侯,始终不给实权。孙绍之后代奉则更凄惨,孙权的嫡孙、与他同辈的吴末帝孙皓随意找个借口就要了他的命,孙策一脉就此隔绝。
我们都知道封建时期皇位向来都是一家独大只会传给自己的儿孙,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江山不会落入他人之手,然而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将江山传给自己弟弟的事情,这个人就是孙策,他的父亲是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二塔则被人称为江东小霸王,这个人就是孙策,年少有为是东吴政权的创立者然而天妒英才年纪轻轻的就死在狩猎场中刺客的手里,他死前并没有将江东这个集团交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二十将大权给了自己的弟弟孙策,实际上孙策是有后代的但是为了保护儿子他只得将大权给弟弟孙权,但是孙策的子孙也没有得到孙权的厚待。
孙策去世前已经将胶州、扬州等地都收复在东吴版图之下,整个江东都在孙策手中把持这,同时孙策还有许多谋臣与名将,例如周瑜、鲁肃、太史慈、张昭、顾雍、诸葛瑾等等,这些能臣武将愿意跟随孙策一个是为了感谢孙策的知遇之恩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发展东吴成就一些功业,然而孙策的儿子还小只有十岁无法担此大任因此传位孙权是最有利的。
孙策再世时江东的情况并不乐观可以算的上是内忧外患了,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江东地方氏族是被孙策武力镇压收入版图的因此他们对孙策十分的不满。外部东吴和袁术和刘表虎视眈眈,还有强大的曹操与居心叵测的刘备都对东吴政权摩拳擦掌,各种势力纷纷威胁这东吴的江山。
孙权登基后对于孙策的子孙后代也是淡淡的,在正史中并没有对他们做过多的介绍,在《三国志》中有过对孙策儿子的介绍,书中说封孙策的儿子为吴候后来又改为上虞候虽然职位很高但是已经远离朝堂没有实权,在东吴偏远地区养老而已,实际上也是为了防止和他争夺皇位罢了,由此可见果然最是无情帝王家。
孙权在继承孙策的江东基业后,对待孙策的子女还算不错,孙策的女儿都嫁给了江东大家族。孙策的长女嫁给了顾邵,后来改嫁给陆逊。孙策的次女嫁给了朱纪,都嫁得有权有势,一生富贵。
但是对于唯一的侄子孙绍就有所防备,仅仅封侯了事。后来因孙登之子孙英被封吴侯而改封上虞侯,原爵位为太子孙登之子孙英所取代。死后由其子孙奉继承爵位。
扩展资料: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后,取得的成就应该没有让他的哥哥失望。通过多年的东征西讨,江东形势逐渐稳定下来,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229年,孙权称帝,孙绍封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其子孙奉沿袭爵位。
在称帝之后,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只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这或许是出于皇位继承的考虑吧,毕竟追封了孙策为帝,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位置该是什么,这不利于孙权一脉皇位传承。
皇帝都是很在乎皇位的,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正统,一般不能让先皇的儿子活着,孙权是个好人,他没有杀哥哥的儿子孙绍。
其实当时有趋炎附势的大臣建议他杀掉孙绍,斩草除根,一了百了,可是孙权没有这样做,还是让孙绍一生平安地享受荣华富贵。shao
参考资料:
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呢?
本文2023-10-28 11:52: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9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