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潮老,他山初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三日潮老,他山初白,第1张

(20181225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于予欤,201917改)

01

要说写钱塘潮,柳永最出名,他说: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但这种描述比之钱塘潮本潮还是太安静——“怒”不一定就响,也有可能是生闷气。

霹雳一声震天响,来了小范当乡长,钱塘潮来声势涨。闷雷滚滚,那是“怒潮驾浪翻钱塘”,那是“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

钟鼓之乐,钟鼓乐之,万面闻之的大鼓有了,还差口大钟。《诗经》说:贲鼓维镛,那意思就是“大鼓大钟敲起来,齐德龙东强东强”。

有鼓无钟不娱人嘛。

民国十二年(1923)二月(农历), 宜官 出生在海宁市袁花镇赫山房。

“宜官”是查良镛的小名,“查良镛”是金庸的本名。“镛”就是一口大钟,很大那种。

海宁五姓,查祝许董周,查家居首;只康熙一朝,查氏就出了十位进士。宜官先祖 查慎行 时,更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赵翼写《瓯北诗话》,前十卷评了十家诗,有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清代的,他就推崇吴伟业和查慎行。

吴伟业 就是写“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那人,崇祯四年(1631)的进士。

钱谦益和吴伟业都是国朝大家,前者降清,颇被后人诟病。赵翼提到钱谦益“一身两姓”,就差直接说:你是什么玩意呢。

赵翼觉得吴伟业不同,清军入关时,吴伟业已处林下,不是朝臣;而且顺治九年(1652)吴伟业被荐入京,十三年(1656)就以为母丁忧为由乞假,从此不仕。

即便如此,这位前朝遗老对自己的四年屈节,仍然无地自容,常常慨叹:

淮南王刘安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么,吴伟业就自比,我就是淮王(指前朝)家里的鸡犬呐,淮王仙去,我没跟上,我没跟着。

查慎行和吴伟业不一样,不经舆图换稿,没有麦秀之悲。

他初名“嗣琏”,“嗣”是行辈,二弟查嗣瑮、三弟查嗣庭,都是这么取的。“琏”是种宗庙祭器,乾隆的嫡长子,也是端慧皇太子,就叫永琏。虽然富察皇后病故,乾隆写下“早知失子兼亡母,当初何必盼梦熊”,不过当初对这个儿子可是深予厚望,评他聪明贵重,看他气宇不凡。

想来“查嗣琏”背后的期许也是相去不远。

像吴伟业那首诗,什么鸡啊犬啊的,查嗣琏诗中也有,他写《鸡冠寨》:

这时候吴三桂余逆未平,查嗣琏随军在沅州讨贼。这儿正打着仗呢,从诗里看,查嗣琏倒还悠闲。

那些让人胆寒的破败乱象,查嗣琏也见过不少,什么“草木连天人骨白,关山满眼夕阳红”(《送秦望兄东归》)、“雨腥双袖弓刀血,风静诸山草木兵”(《黔阳杂诗》)。

但人家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奔波平乱,这境,吴伟业是高攀不起,羡慕不来。

新潮初生,查嗣琏不是淮王那悔不当初的鸡和犬。

四十岁时,查嗣琏受“长生殿案”牵连,饮酒得罪,就把名字改成“慎行”,字也搭配成了“悔余”。

所谓“长生殿案”,就是国丧追剧——孝懿皇后病逝还没到一个月呢,洪升组织人演自己写的《长生殿》。国恤张乐,这一干人就被对头举手告老师了。

好在康熙宽政,放在乾隆,别说“张乐”,理个发脑瓜子就没了。

同被牵连的其他人罢官革职,废置终生;查慎行反倒更名换命,正式走上仕途。

康熙四十二年(1703),查慎行进士及第,自此备受隆宠:请假葬亲——准了,带薪休假;生病百日——养着,在京调理。1706年,57岁的查慎行带着青毡大帽,随扈站在古北口,康熙爷看到他,大笑起来:

洵,“实在是、确实是”的意思:就这风姿,真真的儒臣第一。

各种御赐亲书的匾额拿到手软,太子也要写块“初白庵”以示重视。“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名门望族,乃至于此。

《海宁查氏族谱》自七世起,有字辈排行“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

这种取名方法也不是强制的,不过宜官是遵循族谱来的。他是“良”字辈,孩子就都取“传”字辈。

袁花镇赫山房距离观潮胜地盐官镇不过十数里。幼时,宜官几乎每年都会和母亲一起前往盐官镇看海潮;后来在龙山小学堂读书,学校还组织学生在石塘边露营听潮;1946年宜官回家,特地带上三弟查良浩、小弟查良钰再去观潮。

钱塘潮给宜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至于多年后,宜官将自己的名一拆为二,以笔名“金庸”写成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对钱塘潮有非常精彩的描写:

02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

回头潮暗潮汹涌,打在清代的老海塘上,在堤坝相交的拐角一飞冲天,好似巨峰平地起,“潮头雪立千丈强”。

冲天潮吞堤翻城的阵仗令人恐慌,所以又有了“钱王射潮”的传说。

吴越王钱镠跟潮神说:听人话,吃饱饭,你快回去,不然我可不客气了。

在他以前,这看似神经兮兮的事儿韩愈也干过。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刚到潮州,马上修书一封劝诫鳄鱼:莫祸害人,麻溜搬家,七天不走,灭你全族——到时候你们可别后悔啊。

听说鳄鱼最后是搬了,但潮神毕竟不是俗物,还是要面子的。潮神不听,张牙舞爪;钱镠安排弓手一万,挽弓如月,硬是给它射回去了。

相传有三支箭是钱镠自己射的,两支沉底了,还剩一支在江头,此箭不随江水流。元代有个叫胡奎的诗人,对此多有传颂:

这个“吴越王钱镠”,就是让贯休把“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改成“四十州”的那个钱镠。贯休说我不改,我一闲云孤鹤,何处江天不能飞。老哥就走了,入蜀了。

这俩人不大对付,但都是一股子侠气。

“宜”在海宁方言里和“二”是一个音,宜官是家里的二少爷,他有个贴身丫鬟,本叫学云。

宜官的爸爸听了皱了皱眉——在方言里,“学云”和“岳云”的发音一样,这有点儿冒犯岳飞公子的意思。

查慎行还是查嗣琏的时候,过朱仙镇岳忠武祠,他提笔写诗,中有四句:朝廷不要两宫还,那许疆场怀和议。乾坤震荡功百战,性命风波狱三字。

憾恨愤懑,不言而喻。

怀着对忠武公的崇敬,查枢卿给学云改名作 月云

无心插柳柳成“音”,老话诚不欺我。

宜官没有娇惯少爷的跋扈,他对月云很好,从不打骂月云。宜官也不是喜欢月云,自觉与月云无甚可聊。这仅是千百年来,士人对底层民众俯瞰式的同情传统罢了。

不曾想,十几年后宜官颠沛流离、丧母失学,几经辗转再次归家,月云竟成了自己的继母。

这又是别话了。

除了月云,宜官对家里的“驼子长工” 和生 也很好。和生形姿缺陷,遭同学取笑,宜官拉着和生的手上前制止,还为此哭过。

仗势欺人使之凄苦,这是宜官深恶痛绝的。江湖多贱贫,所以之后宜官写武侠小说,写侠之大者,让他们为国为民,主持公理,不平则鸣。

宜官八岁那年,看到了人生中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星散夜幕、溪来山中,林子里一女侠负剑穿行,微步若飞。宜官看过,拍手称快,“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看的书。”后来,宜官写《白马啸西风》、《越女剑》,篇幅都不长,也都是女性主角。不知道宜官见了李文秀和阿青,可否想起当年的“荒江女侠”方玉琴。

顺治十四年(1657),查嗣琏也八岁。那天家里的桌子斜歪了,侍候的人垫上桌脚,父亲说你就以此事说个破题吧。“破题”就是八股文的第一股,有点像文章开头,用来点破文题要义。

查嗣琏毫不犹豫:

小小年纪,语出惊人,震惊四座,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爷俩一起做的扣。

那时候查慎行太小,没体会过什么叫“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有些话必要违心,有些意必是难平。

这是后话。

查家“为万世开太平”的劲头到了宜官的爷爷 查文清 这儿,更是不减先祖当年。

查文清是查氏最后一位进士,光绪年间在江苏丹阳当知县,和生就是查文清在调查冤案时救回来的。

“和生”不是长工的本名,而且起先,和生也并不是个驼子;不仅不是驼子,他还有一个漂亮的未婚妻。

匹夫无罪,璧也无罪,匹夫怀璧是其罪——财主家的少爷看上了和生的未婚妻。

和生一定没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不然那财主少爷大喊“贼来啦、贼来啦”的时候,他就不会上钩去捉贼,不仅被人围殴成半边驼子,还被陷害成贼,百口莫辩,锒铛入狱。

和生坐牢这两年,未婚妻成了财主少爷的继室,父母双双病亡。

低徊愧人子,万念已成灰。

出狱后,和生用尖刀猛刺财主少爷。不过和生既不是丁典,更不是狄云,他只是一个底层的残疾人,拿着兵刃也没能把仇人杀死。

和生再次入狱,财主家就不断贿赂官吏狱卒,想要和生死在狱中。没到一年,宜官的爷爷查文清上任了。

查文清认为和生犯罪是事实,绝对不能放他;但要任其发展,和生就会陈尸狱中。思来想去,就以家为牢,把和生带了回来。

和生在查家生活了几十年,直到抗战时因病去世。

多年后,宜官以和生为原型,写了一部满纸丑恶人的武侠小说《连城诀》。

愿弟今生不孤凉。

03

奔腾澎湃无足惊,人间平地风波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月,因为长生殿案被削去太学生籍的查慎行拜朱之弼墓。他自觉委屈极了,对着这位爱重自己的师长悲诉:“馀生削迹谁知己,往事伤心我负公。肯信九原还有路,人间何处不途穷。”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文人喜诈,文人矫情,之后查慎行扶摇直上,何来穷途。

当年圣上康熙爷钓上来几尾鲜鱼,赏给查慎行,他作诗谢恩,自言:

之后内廷有旨,说皇上找“烟波钓徒查翰林”,一时传为美谈。

“孤舟蓑笠翁”是查慎行的理想,只是一直没能实现。他总说“青箬平生梦,蹉跎直至今”(《赵北口怀故友姜西溟》)、说“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雨过桐庐》)。或许查慎行不是辜负了朱之弼,而是辜负了自己的百年心。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和查慎行并提的吴伟业,在临终前回首一生坎壈,他交代:

简单点儿,什么都别给我弄。

而今遍识愁滋味,只道天凉好个秋。

雍正四年(1726),江西科场正主考官查嗣庭因讪谤罪入狱。

那年查嗣庭出题,一共四道,其中两题,一说“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一说“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前见一“正”,后有一“止”,“止”乃“正”字削去一横,封建大家长雍正认为,这是在暗示自己被砍头:去年才因为这事儿斩了一个汪景祺,脑袋还在菜市口挂着呢,你就又来刺激我敏感的心。

查嗣庭在狱中自杀,雍正将其戮尸枭首,家人自杀的自杀,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查慎行亦因“家长失教”被抓。

查家兄弟和睦,查慎行得知三弟惨死,只能吞声痛哭,泣血顿足,嘴上还得说:你确实犯了这样该砍头的大罪啊。

覆巢之时,也没什么别的办法。子侄一辈“喙长毛羽短”,还嗷嗷待哺,突然遭此大变,真是“愁杀白头乌”。

第二年夏,查慎行出狱,雍正说,就看在他一饭不曾忘先君的份上,原谅他罢。

查慎行回,死得全尸,真是无以为报,感激涕零。

同年秋八月,查慎行卒。

因为“江西科考案”,那年雍正还停了浙江人的乡试、会试,当时有人说,浙江出了汪景祺和查嗣庭,真实越水增羞、吴山蒙耻啊!

说这话的人叫沈近思,雍正对他的评价是“操比寒潭洁,心同秋月明”。

一朝天子爱一朝臣。 经过这场标准的文字狱,查家陡然衰颓。

光绪十七年(1891),江苏丹阳民众在教会墓地中发现70余具婴儿尸体,全被残忍迫害。“丹阳惨案”众愤难平,百姓们自发起义,烧教堂、驱教士、反洋教。甚畏列强的清廷把这件事儿称作“辛卯教案”,敕令各地官员抓捕暴动民众,交出元凶。

查文清与刚刚上任镇江知府的王仁堪来到教会,亲目惨状,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双双老泪纵横。王仁堪执手相看泪眼,问查文清:“这事儿是老百姓的错吗?”查文清摇了摇头。

于是二人毅然抗旨,据说还义释了牵头的两个壮士;更传查文清去世时,这俩壮士从丹阳一路磕头磕到查氏老家。

宜官觉得这个数据有待商榷,不过二人感激,最后几里路磕过来还是可信的。

“丹阳惨案”后查文清就被革去官职,查家至此无缘官场。

虽然官路式微,但查家仍有良田三千,这些土地为宜官优渥的童年提供了保障。

1915年,查文清之子查枢卿迎娶徐禄,婚后第十年,宜官出生。

徐禄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堂姑妈,却只比徐志摩大一岁。1932年,不满十岁的宜官就曾拿着一副写有“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的挽联,代表全家前往海宁硖石吊唁表哥徐志摩。

在成为金庸以前,宜官还化身过“查理”。查小侠少年能狂,以笔为剑。各位看官且去一览《阿丽丝漫游记》,其中不畏强权、为同学之自由发声云云,不在话下。

先祖查慎行没完成的湖海志趣,宜官也用笔帮他体验了一把。宜官的《笑傲江湖》,书名就源于《西游记》里的一首《西江月》,写的正是渔翁:

末。

海门三日潮声歇。

2018年10月30日,金庸辞世,享年94岁。

月缺月圆宵复宵,潮落潮生朝又朝 ,《神雕侠侣》里的程英深谙造化,她对陆无双讲:

查姓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氏,出自春秋时期炎帝后裔齐国公之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的儿子被封于楂邑,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的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楂姓。后来将木字旁省去了,于是遂成为查氏。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的时候,有楚国的公族大夫被封在查邑,他的后代便以查作为姓氏。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诸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楚国有诸侯被分封于柤(今湖北南漳)。由于其封地的名称在当时也写作"查",他也被认为是查的封主。以后,他的后代也以封邑的名称为氏,称查氏。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查氏世居沈阳;另外原以沙拉为姓氏的人,后来也改汉字单姓为查氏。当代的彝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人改汉字单姓为查氏。得姓始祖:齐顷公。查氏出自姜姓,发祥于山东地区,是以邑为姓的姓氏。查,原是一个地名。根据《姓苑》记载,春秋时期,齐顷公的儿子食采于楂邑,他的后代子孙以邑为姓,称为楂氏,因为古代楂、查相通,后来就简称查氏。根据《万姓统谱》上记载,查氏望族出于齐郡,即今天山东省临淄一带,传至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的孙子查道如,将家族迁往海陵,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望族居于海陵郡,即现在的江苏泰县。查氏后人奉齐顷公为查姓的得姓始祖。查姓 - 迁徙分布查姓查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七位。 查氏源自古代有个地方名读音如查,以这个地名形成的姓,就形成了查氏。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的一位公子,享用那里的物产,这位公子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形成了查氏。百齐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建立的,姜太公又是是炎帝的后代,所以查氏远祖很荣耀。查氏先人明清两代最为昌盛,据《郡望百家姓》一书记载:查氏望出齐郡。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查氏形成许多郡望,主要有海陵郡、齐郡、济阳郡等。查氏几经历史上的繁衍迁徒,几乎分布全国各地,如辽宁的清源、山西的太原、陕西的韩城、湖南、安徽的泾县、江西的金溪、福建的清流、广东的澄海、贵州的从江、四川的合江等地都有查氏人口的分布。查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一位的姓氏,是一个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分布较广,人口约九十六万余,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尤以安徽、江苏多此姓,这两省的查氏约占全国汉族查氏人口的85%。查姓 - 郡望堂号查慎行1郡望: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海陵郡:周朝时期称海阳,汉朝初期名为海陵,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升为海陵郡。隋文帝开皇元年废郡称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称吴陵县,以县置吴州。扬吴设制置院。南唐升元六年(公元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其时辖地在今江苏泰州一带地区。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2堂号:清容堂: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查深的,隐居读书。当地的郡守把他推荐给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干。郡守又怕浪费了他的才华,于是就在郡城的西部给他盖了一栋房子,命名为“清容堂”,让他在那里教全郡的学生读书,号为“清容先生”。海陵堂:据《万姓统谱》记载: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孙道如,徒家海陵,至今查氏为望族。查氏发祥于山东地区。春秋时,楚国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在距今一千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苏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 查姓 - 家乘谱牒 查升 山水 四屏北京宛平查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查禄百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SPAN> 江苏常州毘陵查氏宗谱二十卷,(清)查氏族人续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容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常州毘陵查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民国)查师春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清容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常州毘陵查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查邦定、查邦正董修,查廷扬主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九卷,(清)查克敏重编,查元俏增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六卷,(清)查克敏重编,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河南郏县查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本。现被收藏在河南声郏县查庄。宛平查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查禄百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婺源查氏族谱八卷,首两卷、末十二卷,(清)查庆曾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泾上查氏宗谱五卷,(清)查铎等编,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常州毗陵查氏宗谱,(民国)查世元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清容堂修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庸先生不是满族人。

金庸1924年3月10日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出生,本名查良镛,是汉族人,他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

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94年,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扩展资料:

 

金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一生写了多部武侠著作,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都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人们也将他最著名的14部作品写了一副对联,名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的小说还被多次翻拍成影视剧,他的作品对中国武侠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庸作为一代文人,让人羡慕的不仅仅是他难以企及的创作水平,更让人膜拜的,则是他显赫的家世。金庸原名为查良镛,祖籍为浙江海宁。

事实上,查家在海宁地区几百年来一直都是名门望族,查家的族谱就有足足有6卷本之多,据统计,海宁查家一共出了22个进士。

更让人仰慕的是,康熙年间,查更是创造出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这样的考试成绩也只能让后人望洋兴叹,望尘莫及。

—金庸(民族)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越祥细越好

解析:

一、汉族高姓的来源 就人口而言,高姓现居中国姓氏第十五位。高姓的分布重心历来在中国东部,西部的陕北也较集中。除朝鲜、白、满、高山等少数民族也有少量高姓成员外,高姓绝大部分属于汉族。 见诸史籍的第一个高姓人士是“作宫室”的黄帝臣高元。后世高姓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周初,武王封灭商大军的统帅姜尚 (字子牙)为齐侯,号称太公。齐太公姜尚的6世孙(依《史记》则为8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 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相传号“白兔”,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高傒墓至今仍在山东临淄敬仲镇白兔丘南村。田氏代齐,高氏衰落,族人多外迁鲁燕等国。直到东汉、西晋,高姓才逐渐复苏,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支望族。 二、高姓五望 1、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春秋时期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的25世孙。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蓚县(今河北景县)。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景县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 高洪之后,直到南北朝以前,家族事迹在史籍中记载不详。只知道高洪的后代直至北朝时期累世为官。 2、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早在东汉时期,吴郡无锡高彪、高岱父子皆为江东一代名儒。三国至两晋,是后世晋陵高氏产生、形成时期。晋陵高氏出自东吴丹阳(治今江苏南京)太守、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高瑞,因而又叫作广陵高氏。浙江《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把高瑞列为高洪之后,据此,晋陵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分支。高瑞的4 世孙高悝迁居秣陵(今江苏南京南),成为晋陵(治今江苏常州)高氏始祖。高悝后来官至丹杨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高悝之子高崧,于哀帝时官至侍中(宰相),其侄高耆官至散骑常侍。隋朝时,高瑞13世孙高子长任秘书学士。高子长之子高智周于唐高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然而南宋以后的晋陵高氏始祖是出自庐陵( 治今安徽合肥)的晋陵令高彻(号琼台)。 3、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贵族高氏成员、高傒7世孙高止(字子容) 及高无丕先后在和政敌斗争失利时逃往北燕。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世家大姓纷纷南迁,而渤海高氏主要是大规模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带移民。西晋光熙年间(公元306年),高瞻补任尚书郎,“永嘉之乱”发生后,回到家乡县和叔父高隐一起率领乡亲数千家北徙幽州,和当地高姓先住民如涿郡高氏等汇合,形成渔阳(治今北京西南)高氏。雍奴( 属渔阳郡,今天津武清西北)人高原为西晋上谷太守、关中侯,其5世孙高闾文才超卓,于北魏明君孝文帝时担任中书监(宰相),和名相高允并称“二高”。 4、渤海高的又一北方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高瞻率族人迁居幽州后,因王浚政策多变,难以相处,又随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迁往辽东(治今辽宁辽阳)。高隐曾任晋玄菟( 治今辽宁抚顺)太守,其7世孙中有一个就是北齐王朝高氏政权的奠基人高欢。随高瞻、高隐徙居辽东的高氏族人成为高姓五望之一——辽东高氏的源头。辽东新昌人高策曾在北燕主冯跋属下任散骑常侍、新昌侯,其子高育为北燕建德公,后率500余户向北魏太武帝投诚,官居太守。高育子高玄任武邑太守,定居县。高玄子高道悦于孝文帝时历任谏议大夫、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隋相高颍先祖出自渤海县,至边塞为官,子孙留居辽东,至高颍曾祖高高,于太和年间投奔北魏,世代为官。 5、河南高氏的渊源 宋代韵书《广韵》中列举的高姓五望族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前四望均源于渤海,且至两晋之交均已发祥。唯有河南高氏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河南”指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南北朝以后“河南高氏”的内涵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时改为高氏的鲜卑族是娄氏。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 迁都至洛阳,逐渐采取汉化政策,于公元496 年把内迁的鲜卑各部姓氏一律改为汉姓,史称“河南虏姓”。内迁鲜卑人均以洛阳为籍贯。“河南高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把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归于河南高氏。 6、其他高姓分支 除《广韵》等古籍列举的上述高姓五望外,历史上还有其他源于渤海高的高氏分支。例如: 高句丽高氏 出自渤海高的高顾、高抚兄弟也是在“永嘉之乱”中逃往高句丽,北魏献文帝时, 高抚之孙高潜归来居于辽东。高顾4世孙高飏、高乘信也于孝文帝时回归北魏。高飏的女儿和一个孙女成为皇后,高飏之子高肇、孙高猛则成为驸马。高肇还位居尚书令(宰相)的高位。今朝鲜高氏的一支出自此家族。 北海高氏 渤海蓚人高轨随鲜卑南燕主慕容德迁至青州( 治今山东临淄北),此后定居于北海(治今山东昌乐东南)剧县,成为北海高氏开基祖。高轨4世孙高聪颇有文才,又兼习武艺,受到族祖父、北魏名相高允的赏识提携,历任侍郎、幽州刺史、安化将军等职。 京兆高氏 唐德宗时任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高郢,先世由渤海蓚县迁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又迁至京兆( 今陕西西安)。高郢曾祖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祖父高质为沧州(古渤海郡治)长史,父高伯祥任右拾遗,始定居京兆。高郢子高定官至京兆参军。 三、渤海高的兴衰 渤海高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相继任大丞相的高欢、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分接受东魏孝静帝(高欢婿)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 隋代国祚短暂,高姓人物只有几位北周遗臣。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在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名相高颍,还有高欢堂弟高岳之子高劢和吏部侍郎高孝基。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劢之子高俭(字士廉)作为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成为开国功臣,于太宗时为相。后世各地高氏多为高士廉之后。唐代除高士廉外,还有4位高姓宰相。高季辅,高士廉族弟;高璩,高士廉8世孙;高郢,京兆人,出自渤海迁卫州一支;高智周,晋陵义兴( 今江苏宜兴)人,祖上出自渤海高支系广陵高氏。唐代渤海高文武齐飞,涌现6员名将,其中4人封王。高开道,自称燕王,一度受唐封为北平郡王。高崇文,先后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高霞寓,受封感义郡王。高骈,高崇文之孙,受封渤海郡王。 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成员四处离散,而且谱牒散佚,以至五代时期以后,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称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为籍贯,这也标志着渤海高已经解体。现存河景县(即古蓚县)高氏墓群下限为唐代,就是上述历史事实的反映。北宋亡后,高氏家族大批南渡,今南方各地高氏族谱仍普遍记载祖先出自渤海。 四、渤海高的后嗣 五代时期十国之一的荆南政权创建人高季兴自称为北齐勇将高昂之后,因而也是出自渤海高。荆南高氏和北齐相似,也是以尚武为家风。荆南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二个王朝。 北宋以后,作为渤海高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宋武烈王、名将高琼一系。流传至今的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六修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中保存着下署“皇宋龙飞至道元年归义节度使兼侍御亲军都指挥使六世孙琼”的《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序文说:“(唐)太宗时,高氏遍山东,在渤海者尤盛……德宗朝有讳岳者,申公七世孙也,谪判蓟门,卒于官舍。其子讳登者占籍于蓟……今奉为一世祖……大父讳霸。”《海宁谱·大传一》中又说: “公讳登,许国文献公七世孙、侍御公讳岳长子也。”可见“申公”就是唐太宗时任宰相、谥号“文献”的高士廉。据《海宁谱》,高琼为高登6 世孙,高士廉13世孙,高洪30世孙,高柴45世孙,高傒54世孙,姜尚62世孙(依《史记》则为64世孙)。高琼子嗣甚多。据宋神宗熙宁九年 (公元1076年)宰相王圭受命撰写的《二王碑》记载,当时武烈王高琼后裔已有儿子14人(均已去世)、女儿12人、孙遵度等63人、曾孙士先等145人、玄孙公庠等71人、来孙世祚等13人。高琼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自高琼起,五世七人追封为王:高琼为武烈王,子继勋为康王,孙遵甫为楚王,重孙士林为普安郡王、士宏为武安郡王,玄孙公绘为咸宁郡王、公纪为新兴郡王。公纪之子高世则于北宋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麾下行营副使,后“扈跸南渡”,金兵渡江南侵时,一直护从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任元帅府参议,后担任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高世则长子高百之后裔世居温州,次子高千之后裔居山阴西(在今浙江萧山)。据《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北宋靖康年间,高世则及同辈兄弟二百余人南渡至江浙一带,家族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高世则家族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平湖、海宁、仁和、余姚、余杭、台州、处州、宁波、无锡、苏州等地,成为今浙江高姓的主体。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高宗下诏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祠”,内祀高世则五代先祖高琼、高继勋、高遵甫、高士林、高公纪。绍兴初(公元1131年),在山阴县西梅花山白达湾建分祠,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起,又附祀少保忠节公高世则。钱塘高仪于明代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据广东陆丰《高氏族谱·流源》,高琼之子高继伦之孙高耀祖和高继和之重孙高重光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因逃“青苗倩”自山阴避居福建,分别居福清、漳浦。漳浦开基祖高耀祖之孙高登(号东溪)为进士、迪功郎、古县令,其第四子高拂聘岳飞之女银瓶**为妻。高登长子高扶后裔有迁居粤东潮阳和惠来等地的。闽南、粤东高氏子孙又大批移居港台和海外泰、马、新等国。 此外,据民间族谱,浙、湘、鄂、川、赣、皖、闽、滇、苏、豫等省都有明确记载为渤海高氏名人后裔的家族。 据1926年修《府西高氏族谱》,浙江衢县府西高氏一世祖高俨为北齐神武帝高欢6世孙,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任福建永平县令,5世祖高德文居于邵武城南。至12世高询,于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任衢州推官,后居于府西,其弟高谋居于洪都(治今江西南昌) 丰城。 据渤海堂1936年修《资阳高氏六修族谱》,湖南益阳十一里外城山口高氏系五代南平王高季兴裔孙,于元代经湖南宁乡横塘冲转迁而来,后又分迁宁乡、沅江、华容、湘乡、桃花江、湘阴、常德、吉水及湖北、四川等地。《宋史》记载,高季兴4世孙高怿饱读经史,曾在终南山豹林谷隐居,屡屡拒绝为官,要其弟高忻去就任。高怿后在京兆府学讲学。 据《合肥高氏族谱》,本支出自南宋参知政事(副相)高若纳,而高若纳7世祖高重(字文明)又是唐相高士廉5世孙(《新唐书》作6世孙) 。高若纳4世孙高良为避元兵之乱隐居江西九江府城西山中, 此山就叫“高良山”,元末,有4 兄弟为避陈友谅之乱由九江德化迁居江苏勾容县勾曲山中,不久又迁居庐州(治今合肥)城内,后散居4乡,现发展到一万余人。 安徽绩溪、宿松高氏均称源于唐威武王高崇文。据1934年修《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高崇文5世孙高戬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任新安绩溪县令,因战乱不能返回原籍,故留居绩溪。据宿松《高氏宗谱全编》,剑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之子高承简有后裔世居成都崇庆,传至高祖一,于元代担任淮南行省都事,其子高瑞甫定居安庆府治西门外,明初,高仕贤、高仕贵兄弟迁至宿松,分别居于城南和城东。另一说是高承简之后有继尧、继周自蜀迁居江西铙州,其后有4 兄弟分居九江德化湖口彭泽、福建建宁、广信(治今江西上铙)上清、宿松和黄梅(今属湖北)。谱中还说:成都高氏始于高崇文,皖(安庆) 之高氏始于高瑞甫,宿松高氏始于高祖一。 云南白族高氏源于宋代大理国世袭清平官(相国)的白蛮高氏。据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万斯年1942年手抄本),白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景冈村,先世也是上溯至唐代高崇文,及其孙、唐安南都护高骈,重孙高芳。自高芳之子高望奏始,皆如同今彝白等族实行父子联名制,例如高奏晟、高晟君、高君补……暗示着从这一代开始融入白族之中。直至清末,白族高氏世袭鹤庆土司之职。可见高崇文后裔广泛分布于川赣皖闽滇等地。清平官高升泰于宋元九年 ( 公元1094年)受大理国王段正明禅位,称“大中国表正帝”。 这是渤海高氏族人所建第三个王朝。高升泰去世后,其子高泰明遵父亲遗嘱还位给段氏,但仍世袭清平官,称“高国主”。不过,大理高升泰之先是否果出自唐将高崇文,仍有异议。 《十国春秋》记载,自认为唐代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骈裔孙的高讽,前蜀时即居于西川,后蜀时位居高官,随后主孟昶降宋后任太府卿。 据河南淮阳、项城等地1990年续修《高氏族谱》、江苏扬州清光绪三十三年《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江苏宜兴丁山《丁南高氏族谱》,广东澄海《华窖高氏族谱》,4地高氏均出于北宋开国元勋、太祖赵匡胤妹夫、渤海郡王高怀德之后。江苏二支均于北宋亡后辗转南迁而来。澄海一支先祖随南宋末帝转战闽粤,失败后子孙留居下来。有材料表明,和高崇文一样崛起于幽燕地区的高怀德家族也是系出渤海,且可上联高士廉, 为12世孙。 至于广大北方地区,由于历代战乱,动荡不已,尤其金元时期,世家望族多携谱南迁,滞留中原的或在抗战中殉节,或隐姓埋名,辗转避难,谱牒自然难以保全,故今北方高姓谱牒中世系一般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和渤海高氏的具体渊源关系已难查明,但和南方高姓一样,世世代代保留着出自渤海高的传说。 综括上文所述,形成于东汉的渤海高成为后世高姓的主流,晋唐间高姓名人和分支几尽出于渤海。渤海高于南北朝时期成为山东士族的代表,唐以后解体,散向全国,金元时期又大规模南渡。近代以来,明确记载出自渤海高氏名人之后的高姓家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省分和河南。实际上,今天几乎所有高姓家族,即使族谱中世系记载不全,也是众口一辞自认系出渤海高。因此可以说: “天下高姓出渤海”。宿松《高氏宗谱全编》还说高崇文为唐相高士廉5 世孙。《合肥高氏族谱》则把先祖高若纳列为高士廉12世孙。如以上二谱之说确有实据,则可看到,出自渤海的北齐皇族旁支高士廉一系高姓,除北宋武烈王高琼一支于靖康年间南渡后成为浙江等地高姓主体外,也形成后世整个南方高姓的主干。 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至于许多姓氏的不同分支族谱把世系追溯到同一位历史名人的现象,学术界早已有审慎的分析,认为其中真伪均有,不能一概而论。就本文所引谱牒材料来说,除浙江萧山、海宁两地《高氏家谱》所载北宋武烈王高琼后裔世系颇为详备,可信度相当高之外,其他各谱因记载支离破碎,对其真实性都暂时难下断语。但是,即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可靠,今天看来已无碍大局。因为,千百年前的祖先究为何人,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谱牒和传说铸就了人们群体出自共同祖先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 注释: 1 见《世本》。 2 见(唐)林宝:《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 3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 4 见《景县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969页。 5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浙江《越州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原系图》。 6 见《后汉书·文苑传》、《万姓统谱》。 7 见《晋书·华轶传》、《晋书·高崧传》、《新唐书·宰相世系》。 8 见《新唐书·高智周传》。 9 见常州守愚堂《晋陵高氏支谱》。 10见《春秋左传集解》。 11 见《晋书·高瞻传》。 12见《北史·高闾传》。 13见《晋书·高瞻传》、《晋书·王沈传》。 14见《魏书·高道悦传》。 15见《隋书·高颍传》。 16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17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一。 18见《魏书》《高崇传》、《高肇传》。 19见《魏书·高聪传》。 20见《新唐书·高郢传》。 21见《魏书》有关各传。 22见《北齐书》有关各传。 23见《北齐书》《幼主纪》、《武成十二王》。 24见《新唐书·高士廉传》。 25见《萧山谱》。 26见新旧《唐书》有关各传。 27见《旧五代史·高季兴传》 28见浙江《海宁岩门六修高氏家谱》,清光绪三年修。 29见《萧山谱》。 30见《明史·高仪传》。 31详见拙文:《粤东高氏的源流与文化传统》,载《岭峤春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32见《元史》卷61。 33另文详论。 34见《明史》《高拱传》、《高谷传》。 本文原载《河北学刊》1998年第4期。 内容参见高路加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查良镛,大紫荆勋贤,OBE(Louis Cha Leung Yung,1924年2月6日-),生于浙江海宁,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1948年移居中国香港,笔名金庸,华人界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亦是中国香港新闻、文艺界的杰出创业者及评论家,以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金庸、古龙与梁羽生被普遍认为是新派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亦被喻为「中国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先祖 明清之交的名人查伊璜是金庸先生的祖先之一,此人在《聊斋志异》与《觚胜雪莲》中有记载,蒲松龄在其作品中赞扬此人「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觚胜雪莲》中记述查伊璜「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酬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金庸先生在其封笔之作《鹿鼎记》当中也曾提及此人生平。 查慎行是清康熙年间的有名诗人,「查慎行,字初白,海宁人。少受学黄宗羲。于经通于《易》。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可见,他的作品深受康熙皇帝喜爱,曾供职于南书房。金庸先生曾确切地提到过此人。 浙江旧宅祖先查嗣庭,曾遭受过文字狱。雍正时期,因「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遭受文字狱。 亲戚 金庸的父亲查枢卿在1950年代初发动的镇反运动中以反革命罪被处决。 著名诗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有人认为《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形象是来自于金庸心中徐志摩的形象。 金庸是琼瑶的远亲,金庸的堂妹为琼瑶的舅母。 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远房姑母。所以金庸称蒋百里的女儿蒋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为表姐(实际没有血缘关系)。 金庸堂兄弟查良鉴曾任中华民国法务部部长、中华民国最高法院院长,其弟查良钊,人在台湾。 近代著名翻译家和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为金庸远房堂兄。 金庸表哥蒋复璁曾任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撰于《连城诀》后记)。 台湾摇滚乐团樱桃帮主唱查查〈本名查家雯〉是金庸侄孙女。

For information

go to: zh /zh-/%E9%87%91%E5%BA%B8 - Happy to help others

Please use those search engine

such as yahoo or Google

to search

thz

三日潮老,他山初白

(20181225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于予欤,201917改) 01 要说写钱塘潮,柳永最出名,他说: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