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家谱什么样的?
我是新化子姓邹氏八户子孙,后面八户和两户合修总祠,并为南阳堂,又续家谱。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续了字辈,后面又续了一些。如下:良代昌传新,(新)序今联定,同修洽族亲……我是今字辈,我们这边还有代字辈的老祖,也有洽字辈的小孩,毕竟从唐末迁湖南新化已经有千多年了。这几年又重新修了八户之一贵权户的宗祠,就在我家后面。
郎姓,中国姓氏之一。来源有三:出自姬姓,出自南匈奴,出自钮祜禄氏,出自满族。郎姓名人有郎朗、郎咸平、郎昆、郎永淳、郎平、郎约翰等。
中文名郎姓
姓氏来源出自姬姓,南匈奴,钮祜禄氏
郎姓名人郎朗、郎咸平、郎昆、郎永淳等
目录
1基本介绍
2姓氏源流
▪ 源流一
▪ 源流二
▪ 源流三
▪ 源流四
▪ 源流五
▪ 源流六
3得姓始祖
4迁徙分布
5历史名人
▪ 郎约翰(宗教神职位人员)
▪ 郎朗
▪ 郎平
▪ 郎咸平
▪ 郎昆
▪ 郎祖筠
▪ 郎永淳
▪ 郎宝信
▪ 郎宇
▪ 郎益华
▪ 郎静
▪ 郎绍君
▪ 郎宗权
▪ 郎友良
▪ 郎太岩
▪ 郎士元
▪ 郎氏
▪ 郎坦
6郡望堂号
▪ 郡望
▪ 堂号
7通用联
▪ 四言通用联
▪ 五言通用联
▪ 六言通用联
▪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8家谱文献
9字辈排行
1基本介绍
编辑
郎[郎,读音作láng(ㄌㄤˊ)]
2姓氏源流
编辑
郎(Lá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初年,鲁懿公姬戏有个孙子叫费伯,为鲁国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4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这在史书《春秋》中有记载:“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当时,鲁隐公也莫可奈何,默认了这个事实。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从这段史籍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历史渊源,该支郎、费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费不婚”之说。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郎氏的一支,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内部因权利之争而发生大规模的分裂,分成北、南两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随其可汗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于西汉王朝。
其后,南匈奴被汉王朝分化,郎氏部落内迁中原,逐渐汉化,族人中有以原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郎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中,亦称廊中、郎官,是皇宫中负责守卫宫殿左右廊庑而命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沿置,最高军政长官为郎中令,西汉时期为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汉时期,官秩达两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郎中还负责掌管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在最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各类的长官称“郎中将”,其后各类逐渐泯同,最后改为光禄勋。东汉时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书中台,在皇帝左右协助处理政务,职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以上者称“侍郎”。到了晋朝至南北朝时期,郎中为尚书曹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到唐朝以后,郎中之职逐渐由尚书分曹理事,分为六部,各部均设“侍郎”之职,为各部尚书的辅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长官,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长。
在郎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郎中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纽祜禄氏(女奚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吉林通志》记载:
1满族纽祜禄氏,亦称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其冠用汉姓的最初时间,据其《郎氏族谱》记载为清朝清乾隆年间。郎氏,是由纽祜禄氏满语汉译为“狼”,进而演变为郎氏。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朝时期,纽祜禄氏部落的氏族成员“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纽祜禄氏的氏族成员。纽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今辽宁新宾)。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在金国时期,纽祜禄氏的姓氏被史书记载为女奚烈氏,据史籍《金史》记载:“女奚烈曰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今日满族郎氏的姓氏,在历史上并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国时期起即汉译为郎氏。远在金国时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另外,“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金国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只有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即演变为纽祜禄氏,清朝中叶以后,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汉化为郎氏这一汉姓。
2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多冠汉姓为郎氏、兰氏等。
3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4满族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姓氏“粘割”,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5满族钮赫哷氏,满语为Niohere Hala,汉义“狈”,世居沙济(今辽宁新宾)、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
6满族钮胡勒氏,满语为Niohule Hala,据史籍记载,源于濊貊族后裔氏,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东海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7满族钮呼特氏,满语为Niohut Hala,源于濊貊族后裔,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浑春库雅拉(今以图们江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绥分河,南至朝鲜咸镜道镜城地区)、汪钦(今吉林汪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侗族、佤族、裕固族、拉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1]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以后西藏地区官吏郎仔辖,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仔辖,是唐朝以后西藏地区藏族官员的称谓,在藏语中,“郎仔”就是道路,郎仔辖就是负责管理道路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地方交通管理局局长,此官职称谓一直沿用至民国后期。
在郎仔辖的后裔子孙中,多世代沿袭其官职称谓,并以之为姓氏,后汉化省文简改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3得姓始祖
编辑
费伯。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第一个以郎为姓的人,是大约3000年以前的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他原来姓费,迁到郎城(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居住之后,子孙才以邑为氏,纷纷改姓了郎。从这段记载,更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一段渊源,因为,郎姓的始祖是费伯,后来他的子孙有的以郎为氏,有的却仍然沿用原来的费姓,3000年前他们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后人奉费伯为郎姓的得姓始祖。
4迁徙分布
编辑
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3位。郎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郎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郎不但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姓氏,而且其始祖是出自具有光辉历史的春秋鲁国,是曾经“制礼作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的周公后裔,当然,更毫无疑问是组成中华民族的黄帝子孙之一。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郎姓起源于姬姓。周朝时,鲁国国君鲁懿公的孙子费伯,曾率部驻扎在郎(今山东省鱼台东北),后来驻扎时间久了,费伯的族人就有许多留在了郎地,并且以“郎”为姓。因此郎姓是鲁国国君的后裔。由于鲁国国君是周朝王室后裔,因此,郎姓起源于姬姓。历史上少数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为“郎”。这一个传自3000年前周公旦的姓氏,跟其他姬姓后裔比较起来,后来繁衍不算很广,所以历来的郎姓人士也并不十分多见。我国江西的磁器,为古今中外所闻名,其中以康熙年间的郎窑,最为珍贵。而郎窑是由当时的江西巡抚郎廷佐所造。郎姓望出中山郡(汉高祖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魏郡(汉高祖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一、姓氏源流
满(Mǎn 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先帝舜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打败商国以后,将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在陈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打败,陈国灭亡。陈国的子孙于是将开国元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姓作满,同时也有的以国名为姓,姓作陈的。
2、出自 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 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 多取此名。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 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得姓始祖:胡公满。据《尚友录》记载,满氏是胡公满的后裔,后来变为满氏。又望出汝南、河东。”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故满氏的始祖是胡公满。
二、迁徙分布
(缺)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满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称为满氏。满姓的望族居住在山阳(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40里)和河东(今天的山西省下县北)。
三、历史名人
满 宠:三国时魏国太尉,跟随曹操东征下班地,立有军功。后曹丕篡汉即帝位,他又大破东吴于江陵,因而拜将封侯,名生当朝。魏明帝时,他老当益壮,再度以前将军的身份代曹休都督扬州诸军,屡次在合肥击入侵之师。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三国志》对满宠十分推崇,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生,家无余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亦有名。
满 奋: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
满朝荐:字震东。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他的手下梁永纵搜刮人民,并且还鞭打平民,满朝荐知道以后将他逮捕并且惩罚了他。梁永纵不认罪,反而诬告满朝荐掠夺税物,满朝荐于是被逮捕,下面的官吏和人民都要求释放满朝荐,但是朝廷一直不批准,直到七年以后大学士在叶以高的请求下,他才被放了回来。光宗的时候他又开始做官,担任尚宝卿,后来因为上书的时候,用语激烈,引起了当政者的愤怒,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还没有正式上任就逝世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于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堂号
昌邑堂、清廉堂:说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手下的大将满宠。他意志顽强、英勇善战,跟随着曹操征战,立了很多功。文帝的时候,在江陵打败了吴国,被封为昌邑侯。他作官时一生清廉,年老退休回家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什么财产,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
满姓宗祠通用对联
〖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舜裔;
望出山阳。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满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侯封昌邑;
诗受匡衡。
——李文郑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昌邑人满宠,字伯字,曾跟随曹操作战,文帝即位,他又在江陵打败吴军,官伏波将军,封昌邑侯。后历官征东将军、太尉。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置产业,家无余财。下联典指西汉颍川人满昌,字君都,曾跟从匡衡学《齐诗》,官至詹事。
受诗高士;
赐谷表清。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满昌从匡衡受齐诗。下联典指三国魏·满宠,景初年间任太尉,家无余财,明帝赐钱谷以表其清节。
-----------------------------------------------------------------
〖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一邑侯;
祖孙两将军。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满宠、满伟父子二人都曾封为昌邑侯。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及其孙大将军掾满长武。昌邑人。
-----------------------------------------------------------------
〖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河清海宴昌国运;
东走西奔为人民。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满姓的望族居住地“河东”二字的嵌字联。
-----------------------------------------------------------------
〖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立志刚方,著风猷于太尉;
清标朗映,炼冰玉之尚书。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满宠,从太祖力战有功,后迁太尉。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风范长留。下联典指晋满奋,满宠之孙,体量通雅,元康中仕沿书令。
无财相臣,赐钱谷以旌清节;
畏风校尉,侍琉璃而有寒容。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字伯宁,昌邑人。从太祖力战有功,文帝即位,破吴于江陵,拜伏波将军,历封昌邑侯。后拜征东将军,时孙权岁来合肥,宠屡击退之。景初中,以年老征还。迁太尉。宠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卒谥景。下联典指晋代尚书令满奋的事典。满奋,昌邑人。体量通雅,官至司隶校尉。
============================================================
附录:满姓典故、趣事
〖满奋畏寒〗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
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
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
觉得冷呢?”
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
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我们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满姓
满族姓氏
A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
B碧鲁氏 、巴雅拉氏 、布尔察氏 、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 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白佳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柏氏 、边氏、
C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崔氏、陈氏、车氏、曹氏、白氏 、程氏、柴氏、查氏、蔡氏、
D董鄂氏 、戴佳氏 、都拉喇氏、董佳氏、德敦氏、多尔衮氏、德都勒氏、多罗氏、都善氏、都理氏、都鲁氏、达尔充阿氏、都佳氏、多罗宏氏、都克达氏、都克塔理氏、都雅尔氏、都尔勒氏、都瓦尔佳氏、多锦氏、达瑚理氏、多兴氏、定纪理氏、达普图氏、多拉尔氏、多尔塔喇氏、东阿氏、多秦氏、都勒氏、达喇明安氏、达络克氏、冬果尔氏、达鲁特氏、丁氏、董氏、邓氏、戴氏、杜氏、
E 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
F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傅氏、方氏、冯氏、费氏、范氏、房氏、
G瓜尔佳氏 、郭络罗氏、葛济勒氏、噶努氏、郭尔佳氏、卦尔察氏、格格氏、郭尔本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高佳氏、广佳喇氏、郭浑氏、郭罗氏、葛尔克氏、古尔吉氏、甘佳氏、贵岳理氏、公仪理氏 、格晋氏、公鄂理氏、葛佳喇氏、格尔齐氏、恭佳氏、关佳氏、耿音氏、郭尔罗特氏、郭尔罗斯氏、公吉喇特 、龚吉尔氏、功格喇普氏、龚吉特氏、高达玛氏、冈氏、郭氏、高氏、刚氏、龚氏、耿氏、顾氏、巩氏、
H 赫舍里氏、黄佳氏 、辉和氏、辉图氏、瑚锡哈理氏 、虎尔哈氏、赫舒理氏、辉罗氏 、赫宜氏、洪鄂春氏、洪鄂氏、洪佳氏、瑚玉鲁氏、和和齐氏、海拉苏氏、瑚锡理氏、瑚雅拉氏、哈尔察氏、翰颜氏、赫叶勒氏、赫佳氏、瑚雅氏、赫济理氏、和岳络氏、瑚克锡勒氏、瑚逊氏、赫尔济氏、宏义氏、瑚锡喀氏、亨奇勒氏、韩楚哈氏、瑚琥氏、哈尔吉氏、洪达理氏、胡锡氏、何齐拉氏、桓泰氏、瑚尔哈苏氏、恒吉理氏、杭佳氏、瑚尔泰氏、洪果奇氏、哈巴氏、洪衮氏、哈尔拉氏、瑚塔氏 、浑达奇氏、瑚鼎氏、瑚佳氏 、瑚图理氏、瑚图氏、韩楚氏、瑚尔佳氏、瑚尔哈喇氏、黑赫穆氏、哈苏理氏、哈萨喇氏、哈思呼理氏 、瑚德勒氏、瑚鲁氏、哈思琥氏、鹤尔苏氏、赫哲氏、哈尔塔喇氏 、和尔氏、赫鲁克氏、海佳氏、黄古台氏、瑚岳络氏、瑚佳氏、赫锡特氏、赦尔诺络雅苏氏、韩佳氏、黄佳氏、哈尔图特氏、赫尔氏、哈纳克氏、哈苏特氏、哈理特氏、杭津氏、瑚尔汉氏、瑚尔浑氏、鸿果络氏、瑚鲁克氏、瑚尔库尔氏、赫勒氏、侯佳氏、赫舍理氏、韩氏、洪氏、黄氏、何氏、胡氏、侯氏、衡氏、郝氏
J精奇理氏、觉禅氏、济礼氏、吉鲁氏、觉佳氏、吉普褚氏、金佳氏、精吉氏、嘉普塔喇氏、贾佳氏、姜佳氏、嘉哈玛氏、蒋佳氏、嘉穆瑚氏、嘉瞻氏、济拉喇氏、吉礼图氏 、佳吉理氏、济喇敏鄂玛特氏、济鲁特氏、江吉氏、精吉集氏、金氏、江氏、姜氏、纪氏、蒋氏、贾氏、靳氏、假氏、井氏、焦氏、姬氏、晋氏、
K叩德氏、库雅拉氏 、科奇理氏、喀尔达苏氏、喀尔拉氏 、库穆图氏、康仪理氏、克音氏、夸尔达氏、恺颜氏、克尔德氏、克叶勒氏、喀尔沁氏、琨都勒氏、凯隆氏、克伊克勒氏、康锡理氏、孔尼喇氏、喀尔库氏、孔果络氏、喀克锡理氏、喀喇氏、喀尔拉哈氏、克勒氏、喀尔佳氏、扣岱氏、科本氏、库布特氏、扣恳氏、克尔德氏、克勒德氏、克理特氏、克穆齐特氏、喀尔努克氏、科尔亲氏、库布克氏、克穆楚特氏、克穆楚氏、康氏、孔氏、
L李佳氏、鲁布理氏、赖布氏、勒第氏、刘佳氏、罗佳氏、禄叶勒氏、楞布尔勤氏、罗察氏、罗岳氏、林佳氏、良佳氏、拉颜氏、留济理氏、郎佳氏、刘佳氏、李佳氏、鲁布理氏、来默氏 、李塔理氏、李氏、刘氏、林氏、雷氏、吕氏、罗氏、梁氏、龙氏、劳氏、陆氏、卢氏、鲁氏 、赖氏、郎氏、
M马佳氏 、穆尔察氏 、满札氏、梅勒氏、蒙古尔济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孟佳氏、明安氏、穆察氏、墨尔齐氏、穆燕氏、蒙鄂索氏、梅赫理氏、蒙古楚氏、鄂穆绰氏、穆克图氏、梅楞氏、谟克拖氏、马察氏、蒙鄂络氏、墨勒氏、穆雅氏、墨佳氏、墨尔迪氏、墨克廷氏、玛尔丹氏、穆卢氏、墨克勒氏、谟尔齐理氏、穆尔德氏、穆齐氏、马尔屯氏、莽吉绰氏、墨尔吉氏、穆色陈氏、茂仪氏、蒙果资氏、密札氏、莽果氏、谟岳络氏、蒙果氏、梅佳氏、孟克宜勒氏、莽佳氏、穆达齐氏、穆佳氏、墨呼理氏、墨尔赫氏、蒙古尔济氏、满津氏、玛佳氏、墨尔吉济特氏、谟尔启特氏、玛尔吉特氏、马郎阿氏、玛喇拉氏、蒙古氏、马吉特氏、玛札克氏、墨尔启氏、谟锡勒氏、闵氏、马氏、孟氏、穆氏、梅氏、苗氏、莫氏、
N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纳喇氏、尼马察氏、宁古塔氏、钮赫勒氏、尼沙氏、钮颜氏、尼奇理氏、聂格理氏、尼竺浑氏、穆和林氏 、尼阳尼雅氏、尼理氏、尼佳氏、钮瑚特氏、尼锡理氏、钮赫氏、纳塔氏、讷迪氏、尼格勒氏、尼玛哈氏、诺络氏、努尔汉氏、努鲁氏、努尔哈拉氏、纳哈塔氏、尼庸特氏、尼音图氏、钮图氏、农吉勒氏、那克塔氏、讷勒氏、宁佳氏、那木图氏、尼珠氏、南福禄氏、纳赖氏、耨勒特氏、奈曼氏、纳喇氏、纳雅氏、牛佳氏、纳伊氏、鼐奇特氏、钮氏、倪氏、牛氏、聂氏、宁氏、
P培佳氏、普佳氏、庞佳氏 、朴佳氏、瓢佳氏、朴氏、潘氏、裴氏、彭氏、庞氏、坡氏、
Q齐佳氏 、奇塔喇氏、强恰理氏、庆格理氏、齐达勒氏、齐克腾氏、奇德理氏、恰喇氏、秋佳氏、屈佳氏、全佳氏、秋舒理氏、齐穆克氏、奇垒氏、洽特氏、齐补齐努特氏、齐普齐特氏、启普樵氏、齐普楚特氏、秦氏、祁氏、钱氏、强氏、乔氏、屈氏、曲氏、戚氏、秋氏、邱氏、
R仁佳氏、任氏、
S舒穆禄氏 、舒舒觉罗氏 、萨克达氏 、赛密勒氏、萨哈尔察氏 、嵩佳氏、索佳氏、萨马尔吉氏、索绰络氏 、苏佳氏、索尔多氏、苏都理氏、索齐勒氏、萨克察氏、舒墨理氏、萨哈尔济氏 、赛音萨尔图氏、萨察氏、孙佳氏、舒玛理氏 、色穆奇理氏、沙拉氏、舒穆理氏、盛佳氏、索察氏、舒禄氏、石穆鲁氏、萨尔都氏、舍颜氏、顺布鲁氏、舒发察氏、苏拉喇氏、色勒理氏、舒尔都氏、塞楞吉氏、苏克察氏、舒克都理氏、索济雅喇氏、索彻理氏、申穆理氏、索络恰氏、沙达喇氏、苏尔佳氏、申佳氏、舒佳氏、色尔杰氏、石富察氏、荪绰尔氏、塞赫理氏、索多理氏、萨穆希尔氏、松吉氏、石佳氏、萨尔图氏、实宝禅氏、舒鲁氏、塞克图氏、沙喇图鲁腾氏、萨尔珠特氏、索诺图氏、沙岳特氏、苏穆察氏、苏尼特氏、色彻氏、沙查海氏、式勒氏、舒穆尔氏、孙尼耀特氏、索罗噶尔氏、孙津氏、孙氏、宋氏、沈氏、尚氏、苏氏、石氏、史氏、商氏、司氏、松氏、时氏、受氏、施氏、
T他塔拉氏 、通颜觉罗氏 、佟佳氏、泰楚鲁氏、托活洛氏 、图色理氏、托谟氏、汤务氏、图克坦氏、塔穆察氏、图门氏、图普苏氏、托尔佳氏、图克敦氏、唐达氏、佟鄂络氏、佟塞勒氏 、图尔敦氏、佟启氏、图佳氏、塔喇氏、泰瑚特氏、图尔塔拉氏、通阿拉氏、特济氏、塔坦氏、唐尼氏、田佳氏、图尔佳氏、托和尔秦氏、唐颜氏、陶佳氏、图萨喇氏、图勒理氏、通果苏氏、唐佳氏、塔他尔氏、佟尼果特氏、唐古尔氏、泰锡纳喇氏、通塞理氏、塔尔瑚努特氏、唐吉特氏、陶佳氏、托罗特氏、土默特氏、佟尼耀特氏 、佟氏、田氏、谭氏、陶氏、屠氏、唐氏、铁氏、图氏、谈氏、汤氏、
W完颜氏 、吴雅氏、兀札喇氏 、吴札库氏、乌苏氏 、温彻亨氏、温察氏 、吴鲁氏、乌色氏、温特赫氏、乌尔古宸氏、温都氏、乌尔汉氏、乌苏占氏、乌尔答氏、乌礼苏氏、武尔格齐氏、吴灵阿氏、武聂氏、瓦理氏、万旆哈氏、武佳氏、倭勒氏、瓦色氏、乌苏理氏、吴察喇氏、乌尔瑚济氏、倭彻赫氏、乌雅察氏、翁钮络氏、倭赫氏、吴聂齐氏、温屯氏、倭彻库氏、吴济佳喇氏、文达氏、武库登吉氏、瓦尔佳氏 、翁尼理氏、吴札尔瑚氏、吴拉氏、翁果特氏、瓦尔吉氏、倭彻勒氏、瓦尔喀氏、乌颜齐氏、吴鲁理氏、乌锡氏、吴库理氏、吴尔锡氏、吴努齐氏、温登额氏、乌努氏、乌什拉氏、乌勒理氏、文札氏、乌宇氏、文德氏、翁阿理氏、乌新氏、乌济吉特氏、翁科特氏、乌齐喜特氏、兀鲁特氏、威吉特氏、完颜氏、乌亮海氏、乌兰氏、乌理津氏、吴喇忒氏、翁济尔金氏、乌理特氏、王札普氏、乌尔汉氏、伍尧氏、乌齐熙理氏、乌纳特氏、王吉氏、乌喇特哈克氏、翁舍占氏、乌郎哈特氏、吴佳氏、兀札喇氏、汪札尔氏、旺舒特氏、王古尔亲氏、吴氏、文氏、万氏、瓦氏、魏氏、汪氏、闻氏、万氏、
X 西林觉罗氏 、锡克特理氏、喜塔腊氏、性佳氏、贤达禅氏、赫锡赫理氏、锡克济拉氏、锡墨勒氏、徐吉氏、锡尔弼氏、锡克德氏、希萨尔氏、徐察氏、锡勒尔吉氏、西法齐氏、锡强氏、锡玛拉氏、锡尔馨氏、希普苏氏、西尔图氏、修墨理氏、休佳氏、锡讷楚克氏、锡讷特氏、锡临氏、锡尔哈氏、锡喇图氏、徐氏、辛氏 、萧氏、谢氏、许氏、夏氏、薛氏、宣氏、邢氏、向氏、肖氏、
Y伊尔根觉罗氏、颜札氏、伊尔库勒氏 、宜特墨氏、裕瑚鲁氏、伊拉理氏 、俞尔库勒氏、佑祜鲁氏、扬佳氏 、叶库理氏、叶赫勒氏、叶赫氏、颜济理氏、虞佳氏、伊库鲁氏、殷佳氏、攸络库氏、伊拉齐氏、玉克墨氏、伊喇氏、伊穆氏、伊勒尔济氏、犹格理氏、玉尔库氏、雅佳氏、叶禄氏、伊尔穆氏、玉图墨氏、伊穆图氏、玉鲁氏、杨额理氏、雅尔萨喇氏、伊苏氏、杨那氏、俞库勒氏、犹格氏、姚佳氏、颜珠氏、伊博氏、叶墨勒氏、岳察氏、岳诺特氏、伊图默氏、叶何氏、雅苏氏、禹尔氏、伊尔佳氏、阳吉氏、尹斋氏、岳罗亲氏、叶古禄特氏、扬蔼氏、伊札尔氏、杨氏、伊氏、姚氏、俞氏、阎氏、尤氏、袁氏、于氏、叶氏、颜氏、岳氏、宜氏、鄢氏、尹氏、雅氏、严氏、叶赫那拉氏、
Z兆佳氏 、札库塔氏 、章佳氏 、札思瑚理氏、哲尔齐氏、哲尔德氏、札拉理氏、札苏理氏、叶穆氏、彰锦氏、珠格氏、珠尔苏氏、哲柏氏、哲理氏、组佳氏、卓克佳氏、专塔氏、朱佳氏、珠尔根氏、卓晋氏、卓起氏、札拉氏、锺吉氏、珠赫勒氏、朱锡理氏、珠雅拉氏、章齐氏、札哈玛氏、宗佳氏、准齐氏、朱尔衮氏、兆垒氏、札穆秦氏、札克塔氏、周成氏、周延氏、郑佳氏、珠鲁氏、占尼氏、瞻楚浑氏、札雅札喇氏、朱尔奇氏、卓显氏、彰札尔氏、札拉尔氏 、卓特氏、张佳氏、肇佳氏、札哈苏亲氏、兆巴尔氏、珠佳氏、札哈拉氏、章图理氏、钟吉氏、卓尔和亲氏、札穆尔氏、札鲁特氏、章穆氏、卓启斯氏、札穆雅氏、卓尔特氏、札赖氏、卓多穆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兆络特氏、郑讷鲁特氏、兆达尔干氏、札穆恳氏、张氏、朱氏、郑氏、周氏、赵氏、宗氏、邹氏、锺氏、章氏、
谢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於谢国,在河南唐河县,后子孙以国为氏。
二 ; 据《旧唐书.文苑传》所载 ; 唐代谢偃的祖父孝政,本姓直勒氏,是鲜卑族人,后改姓为「谢」氏。
家族名人
谢安 (320~385)字安石,东晋阳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隐居东山,年四十余,始出为桓州司马。淝水之战任征讨大都督,指导策划,克敌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
谢玄 (343~388)东晋名将,谢安侄子,阳夏人,字幼度,具经国才略,以精锐八千,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於淝水,拜前将军,封康乐县公,卒諡献武。
谢灵运 (385~433)南朝文学家,谢玄之孙,小名客儿,时称谢客。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少好学,工书画,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性好山水,肆意遨游,所至辄为题咏,以致其意。其诗开创山水写实派风格。初为太尉参军,后徙广州,有诗传世。
地望分布:河南陈留郡。
谢姓起源参考之二
谢姓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古老,而且有着显赫声望的姓氏。在河南省南阳这块当年被称为谢国古邑的地方,仍然居住着谢氏的子孙,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过着平和而安祥的生活。
南阳市谢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谢振祥: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白河的上游就是“南召猿人”的聚居地,再往南,中游黄山一带,是仰韶文化的遗址。紧接着再往南到了独山实名谢山之下,沿白河两岸,包括宛城区、卧龙区、唐河和新野县的一部分地区,聚居着一大批谢姓人群,他们在这里长期繁衍生息,人口逐步增多,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部落方国。
据谢姓自己的家谱记载,他们的始祖是一个叫申伯的人,是周宣王的王后兄弟。当年,申伯以国舅的身份在河南领到一份封地,称为谢国。后来,申伯失去了爵位,他的子孙便以国名谢为姓了。世居在古谢国的谢氏后人,不断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旺族。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不断向各地播迁。其中,陈郡阳夏(河南太康)的谢姓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阳夏是谢姓的主要郡望,阳夏谢姓涌现出谢安、谢玄、谢灵运等杰出人物。
有句成语叫“东山再起”,它讲的是谢安的故事。才华横溢的谢安,起初不愿做官,整天与书法家王羲之等好友在东山以文会友,不问国事,朝廷多次召他都被他拒绝。后来,国家濒临灭亡的危险,四十多岁的谢安这才决定东山再起。出山后,谢安举贤不避亲,任命侄儿谢玄统领军队,积极备战,终于在淝水大战中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也都由此而来。明朝末年,有一批谢姓先人从广东、福建渡海东行,登上了台湾岛,居住在台南。以后,又有谢氏入居彰化、台北,苗栗,随着入居台湾的谢姓队伍不断扩大,谢姓也逐渐成了当地的望族,如今被排列为第13位。谢姓后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居地在河南南阳。
南阳市谢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谢海亭:我和谢汉儒先生有过多次接触,谢汉儒先生是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的会长,现居住在台湾的台北市,曾多次来我们大陆,在好多场合谢汉儒先生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讲过,世界各地姓谢的根在大陆,发祥地在河南省南阳。
南阳市侨务办公室主任傅光宇: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待了世界上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谢氏宗亲,他们到南阳之后对故土的感情特别深刻,我亲眼看到他们有的人捧一把故土,流着热泪,真是感到回到家乡的感觉,不少的谢氏宗亲说,我们真是回到家了,我们的根就在南阳。
许多年以前,谢姓的子孙曾经带着祖先的荣耀和梦想,与谢家的堂号离开家乡。多少年后的今天,飘泊在海外的谢姓游子,满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又踏上了归途。
谢姓起源参考之三
谢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十三。谢姓出自任姓,有黄帝的后代和炎帝的后代两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第七个姓任。任姓一共建立了十个国家,第一个就是谢国。西周末期,周宣王将他的舅父申伯封在谢。在申伯就任前,周宣王先派人灭了任姓谢国,任姓谢国的一些人就把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谢。申伯就任后,建立了申国,后来被楚国灭掉,住在谢邑的人就有一些以邑为姓,也姓谢。这样,谢姓就有了黄帝之后和炎帝之后的区别。 发展和演变:谢姓还有一些是出自少数民族的姓氏。比如说,鲜卑族的直勒氏就有人改姓谢,射氏,谢丘氏也有人改姓谢。谢姓早期分布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时期,有些谢姓人迁徙到了山东,湖北和湖南。战国时,谢姓扩展到了四川和贵州,并融入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唐末,谢氏开始进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了台湾。谢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唐河,南阳,涪陵,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浦,宝树等。
族谱
八世祖考榆罔公,在位55年。蚩尤作乱,禅位黄帝,降为侯。妣伊耆氏,子帝柱。
九世祖考帝柱公,因父降为列侯,分封丁洛,世袭其职。妣伊耆氏,子庆甲。
十世祖考庆甲公,妣陈张氏,一作陈绛氏,子戏。
十一世祖考戏公,妣有邰氏,子器。
十二世祖考器公,妣风氏,子祝融。
十三世祖考祝融公,相黄帝而治天下,辩乎南方。妣挚氏,子垂。
十四世祖考垂公,妣蜀山氏,子伯益、伯夷。
十五世祖考伯益公,舜命为虞,佐禹治水有功,禹崩以天下授之,公不受,乃避居箕山之阳。妣虞氏,一作有娥氏,子若木。
十六世祖考若木公,妣石费氏,子费昌。
十七世祖考费昌公,妣祝绛氏,子房。
十八世祖考房公,妣视山氏,一作蜀山氏,子仁昌。
十九世祖考仁昌公,一作仁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天英。
二十世祖考天英公,妣蜀山氏,子硅。
二十一世祖考硅公,妣扈氏,一作有扈氏,子敏。
二十二世祖考敏公,妣嫩訾氏,一作(女取)紫氏,子豹。
二十三世祖考豹公,妣鬼方氏,子谦。
二十四世祖考谦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澄。
二十五世祖考澄公,妣挚氏,子晔。
二十六世祖考晔公,妣风氏,子宇。
二十七世祖考宇公,妣己氏,子清。
二十八世祖考清公,妣伊耆氏,子宝。
二十九世祖考宝公,妣鬼方氏,子宽。
三十世祖考宽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典。
三十一世祖考典公,一作兴公。妣有娇氏,一作蟜子明。
三十二世祖考明公,妣有娇氏,一作蟜氏,子车。
三十三世祖考车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能。
三十四世祖考能公,妣蜀山氏,子宏。
三十五世祖考宏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瑞。
三十六世祖考瑞公,妣风氏,子倚。
三十七世祖考倚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拜。
三十八世祖考拜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世长。
三十九世祖考世长公,妣景仆氏,子恭。
四十世祖考恭公,妣鬼方氏,子祥若。
四十一世祖考祥若公,妣有邰氏,一作邵氏,子范。
四十二世祖考范公,妣陈绛氏,子箨。
四十三世祖考箨公,妣有娇氏,一作娇氏,子安世。
四十四世祖考安世公,妣伊耆氏,子忠贞。
四十五世祖考忠贞公,妣挚氏,子绍良。
四十六世祖考绍良公,妣风氏,子庵年。
四十七世祖考庵年公,妣蜀山氏,子卿。
四十八世祖考卿公,妣景仆氏,子(讠合艹)。
四十九世祖考(讠合艹)公,妣风氏,子彦。五十世祖考彦公,妣姬氏、鬼方氏,子绥章、筠生绥章,一作绂章。
五十一世祖考筠生公,一作虺筠公。妣姬氏,子吕尚。
五十二世祖考吕尚公,字子牙,号飞熊,一称姜太公。年八十遇周文王,相武王而治天下,周尊为师尚父,封齐侯,子孙世袭。妣马氏,子丁、王、年、彦、柯、绍、骆、铎、青、易、尚、其、佐。
五十三世祖考佐公,封于申。妣景仆氏,子汲。
五十四世祖考汲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陵高。
五十五世祖考陵高公,妣姬氏,子嵩。
五十六世祖考嵩公,妣温氏,子谋。
五十七世祖考谋公,一作某公。妣顾氏,子成。
五十八世祖考成公,妣马氏,子胡。
五十九世祖考胡公,妣温氏,子献。
六十世祖考献公,妣有施氏,子宁。
六十一世祖考宁公,妣顾氏,子恩。
六十二世祖考恩公,字宏道,妣孟氏女适周厉王。子诚、申甫。
六十三世祖诚公,号申伯。辅宣王中兴,宣王赐封于谢,子孙因以为氏,遂为谢氏受姓始祖。妣王、高、张氏,子弘、猛。
人口数量:谢姓936万人
山东莱州郎氏字辈:“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翠观鼎豫泰晋履隋”。
山东寿光、潍坊郎氏字辈:“树郡会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夷震巽萃观鼎豫泰晋离随”。注:循环使用。
山东新泰郎氏字辈:“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顺震巽萃观鼎豫泰晋履随”。
山东昌维郎氏字辈:“枢郡会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萃观鼎豫泰晋覆随”。
河北清河郎氏字辈:“延万金 邦朝守大贵 好文士兴景 永德凤峰荣 国敬公一新 瑞华才英俊 喜安保旭东等五十字辈”。
辽宁海城八岔沟郎氏字辈:“延万金 邦朝守大贵 好文士兴景 永德凤峰荣 国敬公一新”。
辽宁岫岩满族郎氏字辈:“盛玉振廷坤永庆福德春万世英雄俊常吉国后恩”。
浙江建德郎氏字辈:“行振兴进荣华富贵福寿康宁恭宽信敏贤良逸轸敦诗说礼兰贵腾芳”。
云南郎氏一支字辈:“文世洪昌官正朝廷仲化成建富荣明堂”。
郎氏一支字辈:“元亨和贞毓庆国家立本仁及”。
扩展资料:
源流之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初年,鲁懿公姬戏有个孙子叫费伯,为鲁国上大夫;
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四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这在史书《春秋》中有记载:“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当时,鲁隐公也莫可奈何,默认了这个事实。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从这段史籍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历史渊源,该支郎、费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费不婚”之说。
-郎
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字。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有日记体《宜州家乘》,后人撰修家谱,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有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也有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后者又称“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官方选用人才必须考察谱牒,因此,撰修族谱之风盛行,隋代以后虽然施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取仕,但直至明清时期,许多家族仍编修族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姓氏起源、播迁、分支始祖、世代相传的统系、辈字、祠堂、祖茔、族规等,正文前有序和凡例。
根据谢氏宗亲网介绍: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一种家谱在书中共引用七处,后一种引用一处。从全部引文综合分析,这两种家谱的基本内容,包括东晋时两族谢氏人员的名讳、字号、承属关系、官爵、姻娅、子女、子女婚配等等。当时的社会特别重视谱牒,不仅朝廷选官要查寻家谱,而且社会上嫁女择婿也要以家谱为据。为防止假冒,国家还专门成立有谱局,社会上也有专门编撰和研究谱牒的世家。所以谢氏最早的家谱,有可能是根据谢氏提供的资料由官府修成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东晋建国以后。
《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谢氏谱》,大概出自当时的官谱。至于《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谢氏谱》十卷,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家谱,即可能出自谢氏族人之手。但遗憾的是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
目前所见谢氏最早的一部完整家谱,是宋朝人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及隋朝史书编辑的《世说·陈郡阳夏谢氏谱》。全谱包括世系表、正文、别族、人名考补四个部分,收录三国至隋陈郡谢氏94人,附录会稽谢氏4人。这部家谱的现存最早刊本,藏于日本,与宋本《世说新语》汪藻《叙录》放在一起,近年曾以珂锣版影印的形式与《世说新语》联合刊布发表。
修谱
谢氏修谱,约始于东晋、南朝时期。南朝梁刘孝标为南朝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作注释时,曾引用《谢氏谱》。此谱分为《陈国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此外,《隋书·经籍志》着录《谢氏谱》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着录《谢氏家谱》一卷。可惜这些书都已亡佚。
据福建谢氏源流研究室主任谢宗楷先生多年调查、发掘、整理,初步发现共有谢氏族谱401部,其中,福建省 166部,涉及44个县市,江苏3部,浙江 23部,安徽5部,江西8部,山东4部,河南3部,湖北2部,湖南6部,广东8部,广东2部,四川1部。台湾档案机构藏谱目录168部,泰国2部。另有《世界谢氏通讯》报导的《成都谢氏族谱》《深圳石岩龙银山谢氏族谱》《广东南海谢氏族谱》等多部族谱,可见谢氏谱牒资料还是相当丰富的。这些族谱,存有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名人作的序数十篇,其中著名的有宋代《苏公老泉赠谢氏谱序》、黄庭坚《谢氏世谱序》、苏轼《谢氏宗谱谱序》、朱熹《谢氏宗谱序》、彭龟年《谢氏旧谱序》、文天祥《江西信州叠山谢先生谱序》、谢枋得《修辑族谱原序》及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为福建长乐谢氏宗谱所写的序。
宋代的作者都是著名人物,按理说所作谱序应是非常珍贵的,但是,有些问题却值得考虑:首先是谱序的真伪应予以辨别; 即使是这些名人所写,由于时代的、阶级的、知识的局限,他们论述之事是否符合史实,也须加以研究。例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所写《谢氏宗谱谱序》(一本作《谢氏族谱序》),落款“宋元祐五年知杭州眉山苏轼”,一本作“知浙江杭州眉山苏轼东坡”,一本作“通判浙江杭州眉山苏轼”,其中必有传抄者妄自增删者。文中有“熙宁三年余以谪通判杭州”、“绍兴与杭接壤”等语。据《苏东坡年谱》载,苏轼先后两次去杭州任职。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辛亥(1071年),因获罪王安石,“乞外避之,除通判杭州”;第二次是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除龙图学士知杭州”。于此可知,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的时间为“熙宁四年”,而不是“熙宁三年”;元祐五年应为“知杭州”而不是“通判浙江杭州”。再者,“绍兴”作为地名,最早是在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而北宋时的苏轼1101年已死,怎能会有“绍兴与杭接壤”之语呢更重要的是文中所说“谢氏自申伯得姓”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申伯从来也没有姓过谢。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即使出自名家之手的谱序或谱中所记内容,也必须经过鉴别方能采用。
宋代以后,谢氏由于分散全国各地,随着私家修谱之风的兴起,各地的谢氏族人也纷纷修谱,发放给族中宗亲,并定期续谱,不,断更新。每当新谱一出,旧谱除留少数几部由族长保存外,其余全部销毁,加上社会动荡和天灾人祸,早期家谱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就笔者所知,目前台湾谢氏族人保存有一部明朝万历年间所修的《谢氏统宗志》,大概是较早的一部家谱。至于在此以后的各种落谱牒,较为常见者,有民国时期所修《谢氏宗谱》、明万历《海沧石塘谢氏族谱》、清同治《南海丹山谢氏世谱》、《番禹芳村谢氏族谱》、《西贡沙角尾谢氏族谱》、《深圳石岩龙眼山谢氏族谱》、浙江上虞《盖东谢氏宗谱》等。
1947年,由硕儒谢鸿轩发起并主持,约请各地谢氏宗亲,开始编写一部新的家族通谱。经过多人一年时间的辛勤耕耘,新谱于次年冬至日全部修毕,并请谱师来宗祠中雕版印谱。又过了半年,新谱雕印完毕,共32部,每部12册,定名为《谢氏宗谱》,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的影响,目前这部家谱完整的只有两套。另在台湾的大半套,是由修谱者本人于1949年从大陆带去的。当时修谱者正在督印新谱,来不及将谱印完,仅带一些印毕的纸页匆匆上路。至台湾后经分捡整理,编为家谱的第二至十册。另外三册终因海峡隔阻,多年来一直未能补齐。
近年来两岸关系解冻,寄居台湾的谢姓人纷纷回思念多年的家乡寻根祭祖,又从家乡访得新谱的第一、十一、十二册,带回台湾,使分散的家谱终于合璧。
世系
在谢姓人及其编修的家谱中,多称炎帝为太始祖,申伯为始祖,并说他是炎帝的六十三代孙,在周宣王五年(前823年)因功被封于申国谢邑。子孙别姜为谢,以地为氏。这样,就用一条血缘纽带把炎帝和申伯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还确定了申伯受封的确切时间,不过,仅就这一时间而言,历史上还有不同的记载。就笔者所见,明确记载申伯受封时间的书籍是《竹书纪年》,这本书原是一本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从魏安厘王墓中发掘出来的书籍,记夏商以来至魏哀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它的原书在宋代以前已经亡佚,今天所能看到的除几种辑本外,还有一种是由明朝人伪造、假称是南朝人沈约编定的《竹书纪年》。属于辑本者一般还能遵循历史的原貌,不擅自改写或添加原文;伪造者不仅全部抄袭他书,而且还随意添文去字,望文生意,甚至加注日期。说申伯在宣王某年确切受封者便出自这本伪造的书中,全文是“宣王……七年,王赐申伯命”,而前者对此事只字未提。这种确切的受封日期与前述受封时间虽有两年之差,但也大约是其说的根据,当然也不否认可能是另有所据。至于谢姓有关家谱明确记载申伯受封时间的做法的初衷,大约也不外乎为了解开人们心中可能存在的疑问,使人有一种确切无疑的历史感,同时也使之树立一种以祖宗为荣的自豪感。另外,大约也正是由于这一缘故,谢姓人还编定了自己传说中的世系,并在这一世系中确定了自己列祖列宗的姓名,以及他们的事迹、婚配、子女、迁徙、寿夭、在位时间等情况,使我们从另一方面看到了他们在后人心目中的位置。
关于谢姓传说中祖先的名字和世系,不少家谱都有记载,其间虽存在一些差别但大同小异。
八世祖考榆罔公,在位55年。蚩尤作乱,禅位黄帝,降为侯。妣伊耆氏,子帝柱。
九世祖考帝柱公,因父降为列侯,分封丁洛,世袭其职。妣伊耆氏,子庆甲。
十世祖考庆甲公,妣陈张氏,一作陈绛氏,子戏。
十一世祖考戏公,妣有邰氏,子器。
十二世祖考器公,妣风氏,子祝融。
十三世祖考祝融公,相黄帝而治天下,辩乎南方。妣挚氏,子垂。
十四世祖考垂公,妣蜀山氏,子伯益、伯夷。
十五世祖考伯益公,舜命为虞,佐禹治水有功,禹崩以天下授之,公不受,乃避居箕山之阳。妣虞氏,一作有娥氏,子若木。
十六世祖考若木公,妣石费氏,子费昌。
十七世祖考费昌公,妣祝绛氏,子房。
十八世祖考房公,妣视山氏,一作蜀山氏,子仁昌。
十九世祖考仁昌公,一作仁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天英。
二十世祖考天英公,妣蜀山氏,子矽。
二十一世祖考矽公,妣扈氏,一作有扈氏,子敏。
二十二世祖考敏公,妣嫩訾氏,一作(女取)紫氏,子豹。
二十三世祖考豹公,妣鬼方氏,子谦。
二十四世祖考谦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澄。
二十五世祖考澄公,妣挚氏,子晔。
二十六世祖考晔公,妣风氏,子宇。
二十七世祖考宇公,妣己氏,子清。
二十八世祖考清公,妣伊耆氏,子宝。
二十九世祖考宝公,妣鬼方氏,子宽。
三十世祖考宽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典。
三十一世祖考典公,一作兴公。妣有娇氏,一作蟜子明。
三十二世祖考明公,妣有娇氏,一作蟜氏,子车。
三十三世祖考车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能。
三十四世祖考能公,妣蜀山氏,子宏。
三十五世祖考宏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瑞。
三十六世祖考瑞公,妣风氏,子倚。
三十七世祖考倚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拜。
三十八世祖考拜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世长。
三十九世祖考世长公,妣景仆氏,子恭。
四十世祖考恭公,妣鬼方氏,子祥若。
四十一世祖考祥若公,妣有邰氏,一作邵氏,子范。
四十二世祖考范公,妣陈绛氏,子箨。
四十三世祖考箨公,妣有娇氏,一作娇氏,子安世。
四十四世祖考安世公,妣伊耆氏,子忠贞。
四十五世祖考忠贞公,妣挚氏,子绍良。
四十六世祖考绍良公,妣风氏,子庵年。
四十七世祖考庵年公,妣蜀山氏,子卿。
四十八世祖考卿公,妣景仆氏,子(讠合艹)。
四十九世祖考(讠合艹)公,妣风氏,子彦。五十世祖考彦公,妣姬氏、鬼方氏,子绥章、筠生绥章,一作绂章。
五十一世祖考筠生公,一作虺筠公。妣姬氏,子吕尚。
五十二世祖考吕尚公,字子牙,号飞熊,一称姜太公。年八十遇周文王,相武王而治天下,周尊为师尚父,封齐侯,子孙世袭。妣马氏,子丁、王、年、彦、柯、绍、骆、铎、青、易、尚、其、佐。
五十三世祖考佐公,封于申。妣景仆氏,子汲。
五十四世祖考汲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陵高。
五十五世祖考陵高公,妣姬氏,子嵩。
五十六世祖考嵩公,妣温氏,子谋。
五十七世祖考谋公,一作某公。妣顾氏,子成。
五十八世祖考成公,妣马氏,子胡。
五十九世祖考胡公,妣温氏,子献。
六十世祖考献公,妣有施氏,子宁。
六十一世祖考宁公,妣顾氏,子恩。
六十二世祖考恩公,字宏道,妣孟氏女适周厉王。子诚、申甫。
六十三世祖诚公,号申伯。辅宣王中兴,宣王赐封于谢,子孙因以为氏,遂为谢氏受姓始祖。妣王、高、张氏,子弘、猛。
你家的家谱什么样的?
本文2023-09-22 06:14: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