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的帮帮忙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语文好的帮帮忙啊,第1张

外篇 论文:“境界说”我见

“境界”说我见

在中国近代文艺批评史上,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无疑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在这部著作里,他以中国传统诗论方法为刀,以西方新颖哲学理论为刃,以五代以降数十词人词作为解剖对象,品定高下,独创“境界”说,成为王国维词学理论的核心。“境界”说不仅提出了一种文艺学的概念范畴或风格、特征,而且深入地探讨了文学本源的问题,揭示了艺术表层与深层的内涵,其重要思想不但在当时居于划时代之历史地位,而且在今天的文学批评中仍然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以《人间词话》全本(1)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境界”说这一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兼对“境界”说产生的历史、作者性格背景及其存在的局限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境界”说之名词缘来及王氏“境界”说之概念。

研究“境界”说,首先要研究“境界”说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究竟什么是“境界”?《人间词话》通篇全是围绕“境界”而展开,围绕着“境界”写作成篇,可是,王国维却有意无意间,并没有对“境界”一词下个完整的定义。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所独创。 据钱仲联先生考据,“在王氏以前或同时,用‘境界’一词以说诗或词的,就已有司空图、王世贞、王士祯、叶缨、梁启超、况周颐诸家。尽管他们所阐说的并没有王氏的全面,说法也不完全相同,但总不失为王氏‘境界’说的先河。”(2)“境界”一词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出现可能是《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句,汉郑玄笺云:“正其境界,修其分理。”谓地域的范围。《说文》训“竟”(亦作“境”)本义曰:“竟,乐曲尽为竟。”为终极之意。又云:“界,竟也。”到唐代,己开始用“境”或”境界”论诗,如现已失传的王昌龄的《诗格》中:“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到明清两代,“境界”、“意境”已普遍使用了。然而仔细推敲前人的用法,不难看出他们的“境界”含义互有参差,不尽相同。唯有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界”始有了崭新、特定的内容。(3)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认为“境界”一词的出现与佛家经典中的术语有关。梵语为Visaya,并引佛经《俱舍论颂疏》中“六根”、“六识”、“六境’之说,可见唯有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具备的六识之功能而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感受才能被称为境界。以我的思考,“境界”一词到王国维的手中,其内涵与佛典中重感受的特点,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我把这句话倒过来说:所谓“境界”,就是真景物、真情感的身受。这个论述就是我对境界说所作的定义。

二、从《人间词话》中几对辨证的关系来进一步描述、理解“境界”说。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实上,对于“境界”这一复杂、丰富的概念来说,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以概括其全部的内涵是困难的。不少王国维的研究者,试图对此下个略为完整的定义,或划个基本的范围,但往往不是过于死板,就是走向泛化(包括我的定义也一样)。与其刻板机械的界定,有丧其丰富、生动的理趣,倒不如把它一一描述出来,才来的更为确切。我通过研究,并结合前人的成果,从境界说中归纳出六组相互辨证的关系。

1、境界的有无,即“真”与“不真”的问题。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以无大误矣。

境界的有无在于真,诗词的优劣亦在于真。何谓真景物?何谓真情感?以我的理解,若写景,取诸自然,经与诗人心灵相生发,能给读者以“顿悟”的感受,达到与心而徘徊的功效则是真景物。若写情,取诸己心,放于外物“著手成春”,能让人有“与心戚戚焉”的感受则是真情感。真景物是人的理念与外景物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诗境生动直观与寄兴深微的统一。“真情感”是个性化了的“人类之感情”,是诗人对宇宙、人生本质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什么样的人能写真景物、真情感?只有真正意义上纯粹的诗人!只有经历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之境界的诗人!这种人,眼里见过萧瑟,心头还泛有温热,笔头所以能流出深情,登高凭秋,看得见远方,回身自照,为理想、为人类而有担当。他们或明澈、或豪壮,能不羁、能思想。“绣幡开”,“我去也”!(4)合于传统抑或反动,乘风破浪抑或特立独行,总是一番真诚意思。看得透,所以写得出,有担当,所以放得开。除此种人外,碌碌诸人如何能写得真性情、真景界?只怕穷极工巧,“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擎鲸鱼碧海中”(5)啊。

王国维有关文体进化论的思想,也是根基于“真”。

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强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亦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

摒去王国维对宋诗、南宋词的个人观点不谈,王国维认为诗词彼此升降,是因为“真”的问题。讲究“真”就兴盛,失去“真”就被替代,具有十分沉痛的意义,诗词沦失为羔雁是文学的悲哀,是丧失生命力的象征。返观当今诗坛、文坛,为什么描述社会现实的小说、杂文和抒发人生感悟的散文与随笔仍然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不绝的生命力?而囿于个人狭隘体验,形式上又拼命逐奢求异的现代诗越来越失去人们的兴趣,甚至于为人不耻的地步?相对而言旧诗由于褪去了很多功利色彩,一些写作者无为而为,从而能真正观照心灵,所作真情流露,反而使旧诗有复活的迹象。有“真”才有境界,失去“真”便失去境界。王国维的文体进化论从这个方面来讲具有值得肯定的意义。

2、工与拙的问题。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两句为何高妙,从修辞学上讲是因为诗人给景物以人性的动态,贴切自然,诗人炼字铸句的本领高,所以好。若教常人写此情景,将“闹”字换为“满”,“弄”字换为“伴”字,意思虽未变,而境界却全失。所以只要看作品的细微处,就能分辨出作者的功力。功力深的词“工”,功力浅的词“拙”,作为同种情、景的表达,语言运用的工拙,决定了作品的层次。

作为诗人,有眼界、有性情自然难得,但“境界”若只讲悟,古今悟道者也多。随园老人当年讲性灵写作,“我手写我口”,诗论一出,天下的诗人多了起来,而一代的诗词却未见繁盛。“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6)写作哪 里是容易的事?所以词作有“*”、“鄙”、“游”三病。

金朗甫作《词选后序》,分词为“*词”、“鄙词”、“游词”三种,词之弊尽是矣。五代北宋之词,其失也*。辛、刘之词,其失也鄙。姜张之词,其失也游。

*词,放纵、*逸之词;鄙词,粗疏、简陋之词;游词,浮而不实之词。三种词病均因笔力不足,不能约束所致。而王国维,对前二种犹有原谅,对于第三种则认为最无可恕。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可谓*鄙之尤。然无视为*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词,读之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词与鄙词之病,非*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岂不而思,室是远而。”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恶其游也。

“真”的作品由于创作上的不“工”,也不能避免“*”、“鄙”之讥,更何况大量与“真”无缘的“游词”呢?改正词的“三病”需要创作上的锤炼,使创作由“拙”而“工”,这个锤炼的过程用王国维的意思说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粹。”

就是要沉吟文章,把作文来当成一种终生的事业来用心,反复醅酵之、浸渍之、淘汰之,终于至于纯粹。人们都认为屈原、韩愈的文章好,却不知一个得力于半生缮撰的积聚,一个因缘于数十年处若遗、行若忘的思索。又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故事,得的不是诗意,而是词句。郊寒岛瘦,为何寒?为何瘦?“只因从来作诗苦”,衣带渐宽而已。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出乎其外,所以能真,入乎其内,所以能切。我认为只有“真”与“切”完美结合起来才是境界的完美构成。以上两节合起来是讨论创作者的态度和修养的问题,即境界的标准问题。千古用心人,只有经过夜雨江湖的十年灯火,才有资格坐于桃李春风之下喝那一杯醇和的美酒。(7)

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优美与宏壮。

论毕标准,再说种类。王国维认为,有“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能自树立耳。

关于这段话,前人有朱光潜先生的论述。

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近代美学所谓“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观照事物时,瞬时间由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于是以在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这种现象在注意力专注到物我两忘时才发生。从此可知王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实在是“无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都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其实都是“有我之境” (8)。

我的看法与朱先生有所不同。“有我”、“无我”的境界说一般都以为是受启发于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但王国维借用“无我”、“有我”这对在中国佛道典籍中多有论述的范畴,必然赋于其较新的内涵。无我,实是“物我”,以万物为我,物我无间,物我一体,所以忘我,失掉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见虽然是诗人的一见,有主体的存在,但在一见的瞬时,菊、篱、南山、诗人己泯然合一,在淡远静穆的景物中,诗人获得了一种坐忘的状态,与万物化合,所以虽然境中有我,但心确为无我,因此王国维将此句判为无我之境是精当的。至于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决非是“移情作用”,因为有我之境的结果决不是物我同一,而是万物被我所奴役!有我之境实是作者个体强大的一种表现,强大得足以改变万物。“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孤馆何怨?春寒何情?杜鹃何知?斜阳何思?一切景物全被作者变化,涂抹上自己的色彩,打上心灵的烙印。真是适于我者我有之,不合我者我变之,何里没有我?哪里不是我?有我之境也是非具大气魄的作者不能做到的,与无我之境一刚一柔,一优美,一宏壮,都是创作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胜于有我之境,此论断我认为有失公允。

无我之境,人唯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静之动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

“优美”与“宏壮”这对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发表以前就在思考了。他在1904年的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就试图论述这两个概念:

美之中有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有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

优美与宏壮是王国维从西方美学中引进的一个重要概念,很明显,“宏壮”即“崇高”。王国维将其译为“宏壮”,不难看出加入了中国古典诗论的很多意思进来。

宏壮与优美实为中国古典诗境中刚与柔的二元,无我之境中,我与外物不存在利害冲突,在一片宁静之中静观,诗人与万物化合,与万物共生共存,这就是优美的境界。有我之境中,我的意志力与外物决裂,所以情绪为之波动,遂与之决斗,并战胜之,征服之,其过程摇曳动荡,而形成有我之境必待征服的结束,此时万物己被作者驯服所以又必归于平静。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这就是壮美的境界。

4、“造境”与“写境”。

论毕种类,再说方法,王国维认为,有造境,有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造境”与“写境”同样也属于“境界”种类的划分,但它们的区别更主要是因为来源于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造境”来源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就“理想”一派,“写境”基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就“写实”一派。王国维的这种分法无疑来自于西方当时流行的美学观点,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在两派划分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他不但注意到了两派的区别,而且深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颇难分别”是因为“自然”与“理想”有密切联系,只有大诗人才能真正注意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随后他更发挥了此种思想: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从自然之法,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理想与写实二派,虽然创作出发点不同,但创作素材均来自于自然。自然是什么?不仅是指大自然,更是文学赖以存在的人类社会。写实派作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处”的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这就离不开理想。理想派作家惯于“造境”,实际是将自然事物肢离而后重组,“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否则就是无根之水、空中楼阁,所以也离不开现实。所以王国维有感而发: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轻视外物,理想诗人也;重视外物,写实诗人也。王国维心目中理想的诗人形象,正是理想与写实达到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诗人形象。

5、境界的“大”与“小”、“高”与“低”。

论毕方法,再谈规格。王国维认为境界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境界有大小,而不以是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闭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皇帝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两则词话均论及“大”、“小”,我以为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则说境界“大”、“小”,认为不分优劣,不含评价作用。第二则词话具有很明显的评价作用,认为后主境界之“大”胜道君。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其实不然,经过细致考查,会发现第二则词话所论其实是境界的“高”与“低”。

什么是境界之“大”?我认为在于意象的空间之阔、数量之多、力量之巨。“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诗境在广阔的场景上铺展,“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诗人占有控制的意向众多,所以有激荡人心的效果。这与美学上“崇高”范畴有所联系。什么是境界之小?在于意象的空间之精微,数量之简单,力度之柔和。“俯拾皆是,不取诸邻”,诗人从身边的寻常物着手,“俱道适往,著手成春”(9),化腐朽为神奇,天籁无声,因此有平和人心的功效。这与美学上“优美”范畴有所联系。境界“大”、“小”这一区分,我认为是从意象的平面展开而划分的,无论写“大”写“小”,决定于诗人的写作意图,所以是不能分优劣的。而境界的“高”、“低”的意义则更多在于体验的纵深。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作品的深度,宋徽宗所作“自道身世之戚”,自哀自怜,不过溺于一己之悲欢,并没有上升到一种共性的高度,因此感人也浅。李后主以心血创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0)、“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1),触动了一种人类共同的哀伤,“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因其体验深沉,所以词作感人也深。境界的高低实源于诗人心灵体验深浅的层次,自然存在优劣的分别。境界的“大”、“小”与“高”、“低”的划分一侧重于平面,一侧重于立体,虽有联系,但实是两对有较大区别的范畴。

6、隔与不隔,文艺形象性的问题。

论毕规格,再谈优劣。上节己从境界的“高”、“低”涉及到作品的优劣问题,在最后再着重谈一谈王国维议论最多,也最受人争议的“隔”与“不隔”的问题。王国维认为诗词有“隔”、与“不隔”之分。

词忌用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统计一下,前后共有七则词话或显或隐地论及“隔”与“不隔”的问题。但总归只是举例说明“隔”与“不隔”的分别,而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怎么办呢?王国维在其著作《红楼梦评论》中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正是解开这个迷团的锁匙。

唯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结合上下词话,我们不难发现,“隔”与“不隔”的讨论实际较深地触及了艺术的形象性问题。通过理解,大略可归纳出两个要点,即“语语都在眼前”,不论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就是不隔。相对应,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和虚情假意的“游词”,以致于一定程度地破坏了作品意象的真切性,使读者产生如雾里看花般的感受,便是“隔”或是“稍隔”。

对王国维这样的区分,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于具体而“不隔”的写作,难道都是优秀的诗品吗?“油盐柴米酱,豕犬马牛羊。”难道是写景“不隔”?“处处无家,处处家;年年难过,年年过。”难道是写情“不隔”吗?难道这也叫好诗品吗?(12)

我认为这是曲解了王国维的本意。“隔”与“不隔”的理论只是强调了直觉在审美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出艺术直觉的瞬间性及诗人的捕捉能力。而若是在强调“不隔”时,却把形象性与含蓄性对立起来,那就大可不必了。所谓形象性,正是音节、语意等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而综合给人的一种直接完整的意象,如果抛却这些复杂的因素单独强调直观的作用,我想这也未必是王国维先生的本意。

最后再简略讲一下“代字”的问题,所谓“代字”、“隶事”、“用典”可以归入一个范畴,与直白的写作相对。据我的了解,关于对“代字”的态度,古今的文学批评家,只有钟嵘与之相似。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典。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13)

我最初读书到此,精神曾为之振奋,虽说有当时少年气胜的因素,但也确实不能否认其思想具有独到的闪光之处。文学创作贵于尽抒怀抱,曲尽其意,以求得读者的共鸣,又何必再以文饰情,于情境以外再设置一层迷障?作为接受者来说,也确是直白的作品最易理解。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把“用典”归入八种文病之一,但他在讨论中也认为一些恰当的用典是必要的。我随着对文学本质理解的加深,也逐渐发现,一些委曲婉转、层层叠叠的意境是不宜直白的语言描述的。简单举例如“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落红“代”了残花的“字”,却因此增添一种哀伤的意韵;“落花犹似坠楼人”一句,落花“隶”了“绿珠”的事,又因此多了一层叹挽的情怀。咏物诗是这个样子,咏史诗的情况就更为复杂,这里限于篇幅,不再多作讨论。总而言之,作品的优劣还有赖于综合全面的评判,钟嵘的说法后多被学者讥讽,是因为他对文学创作的复杂性考查不足。王国维的思想融中西方思辩精华,将这一思考推向了更为深广和科学的层面,但强调作品的形象性是对的,若仍然仅仅从作品是否用“代字”就判断作品的隔与不隔,未免太片面,也太把“境界说”简单化了。真正进行文学分析实践就必须就事论事,谨慎综合考查,在接受与运用“境界”说理论时进行辨证的分析与体验。

三、从王国维的末世士子情怀来看其臧否词人的标准。

文学批评虽然以客观理论为手段,但必竟因参与者是人,又是一件主观性非常强的工作。特别当涉及到艺术个体的问题,因牵连及批评人的喜好、经历及学问构成,所以结论无不打上批评 者个人思想的烙印。王国维作为一开创性的人物,他臧否词人的标准与前人及同时代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即便到了现在,他的某些观点与标准也不能得到学术界全面的认同。虽然词话中的一些品评部分只能当作“境界说”个别性的例证,但必竟是“境界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有必要利用一定的篇幅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王国维之前的大多论词者,如朱彝尊、厉鹗等,其论词观点莫不以南宋为宗,而到了王国维处,态度为之一变。他说:

予于词,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而不喜《花间》。宋喜同叔、永叔、子瞻、少游,而不喜美成。南宋只爱稼轩一人,而最恶梦窗、玉田。

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我认为和王国维的末世士子情怀有较大的关联。

王国维一生以忠臣自许。“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是一位勋绩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13)而王国维所身处的时代,又是一个不可救的乱世。一个不可救的乱世,造就了一个无法自我解脱的人物。作为一介文人,他身受傅仪的礼遇,对于一个没落的王朝虽知不可救,但充满了同情与怜悯。追慕先人,自己却私毫没有为国报效的能力,心情是苦闷的。所以转身投身于学术以求解脱,然而求索中西,却只得到“知其可信而不可爱,觉其爱而不能信”(14)的彷徨,虽然有一身“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可望”(15)的学问,却充满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16)的绝望。这种复杂的心态,我将其定义为末世士子的情怀。我们基于这种对王国维的理解,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人间词话》,不但以此观察他对词人、词句的好恶,作个别性的说明,且对他整体的词学史观有所体察。由于篇幅所限,只是初步的研究。

1、见证清亡之历史,对无辜之君的哀怜。

对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的理解与推崇正是他这种心态不经意间的流露。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但南唐的亡是亡于历史的趋势,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的。李煜本身并没有历史记载的恶行,所以是一个无辜之君。结合清末的现实,在王国维看来,当时也有一个无辜之君。在历史洪流涌动之处,宣统皇帝傅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清朝亡于它的极度的腐败,但最后的宣统帝却无法为帝国的灭亡承担责任,因为当时他太小了。1906年王国维被罗振玉推荐赴京任清廷“学部行走”,直至1922年又任溥仪的紫禁城小朝延内的“南书房行走”,并得到了“食五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王国维能接受并引以为荣,可见他内心还是以清国遗臣自命,并且对傅仪存有感激之情的。王国维真正在朝廷的时日虽然不多,但却目睹了溥仪的登基与被迫退位,身心所亲历,更增添了许多无奈与叹挽的情绪。在清王朝垂死挣扎的几年间,正是王国维写作《人间词话》的时候,在他对词家的研究中,自然而然有意无意间将李煜与傅仪有所比较。作为同样见证了一个王朝末路的人,王国维对冯延巳也有代入的感觉,所以对李、冯两人的词境体会尤深。李煜最后被毒死的事实,更增加了王国维心中的悲剧感和对傅仪皇帝命运的忧虑。“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傅仪自己的心里倒底怎么想不知道,但王国维眼瞧见这个末代皇帝自己心里却已是血泪相

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一、 细节题

细节题的提问方式灵活多变, 对象涉及短文的各种具体细节, 如时间、 地点、 原因、 结果、 方式等。 这类题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答案一般都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但有时出题人为了增加题目的难度, 会有意避开文中所用词汇, 而用这些词的同义词。在这种情况下, 考生需要依据题干涉及的细节, 定位文中相关出处, 再对比选项作答。

命题规律

1 列举处常考。列举处指的是First, , Second, , Third, 等并列关系词出现的部分。要求考生从列举的内容中, 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项。列举方式有时不用数字排序, 而是采取句式排比的方式。

2 举例和比喻出现处常考。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更加明确, 作者常以具体的例子或比喻句来论证。 这些例子或比喻常会成为考点, 因此考生应对那些引出例子或比喻的标志词加以注意。这类词很多, 常见的有as, such as,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a case in point等。

3 (指示)代词出现处常考。这类题常用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4 引用人物论断处常考。 作者为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使论点更有依据, 常会引用某些权威人士的论断或采纳其重要发现等。命题者常在此处做文章。

5 特殊标点符号后的内容常考。由于特殊标点符号后的内容常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因此命题者常对这些标点符号后的内容进行提问。具体说, 特殊标点符号包括: 破折号(表解释)、 括号(表解释)、 冒号(表解释)和 引号(表引用)。

答题技巧

1 若针对举例、 引用名人言论、 特殊标点符号后的内容出题, 考生可只读例子、 名人言论、 特殊标点符号前后句的内容, 然后与选项对号入座。

2 如果题目只是针对某一段的内容提问, 且答题时间已不充裕, 考生只看该段内容即可答题, 而不必等把文章全看完才做。

3 答案选项中照抄或似乎照抄原文的一般不是答案项, 而同义词替换的选项一般是答案。

4 备选项中表达意义较具体, 或肤浅地表达字面意思的, 一般不是答案项, 而概括性的、 抽象的、 含义深刻的一般是答案项。

5 备选项内容与其他三项有较大差别的可能为答案。

6 备选项中有绝对语气词的一般不是答案项。这些语气词有: must, always, never, the most, all, merely, only, have to, any, no, completely, none, hardly等。 而选项中含有不十分肯定的语气词的一般是答案项。 这些语气词有could, may, often, should, usually, might, most, more or less, relatively, be likely to, possible, not necessarily等。

7 (尤其在议论文中)那些符合一般常识的选项, 意义深刻富有哲理, 符合一般性规律, 属于普通现象的选项往往是答案项。

8 细节题干扰项特点: (1)与原句内容相反; (2)与原文内容一半相同一半不同; (3)与原句内容相似但过于绝对; (4)原文中根本没提到。正确掌握这些干扰项的特点, 有助于考生排除干扰项, 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 推断题

推断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从文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它要求考生不但要掌握文章所表达的字面含义, 还要有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 从文章表面推出更深层的含义。

这类题的答案一般不会直接出现在文章的文字里, 文字表面往往没有明显反映作者的全部意图, 有些含义需要考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靠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去判断, 从上下文的连贯及文中有关部分的暗示去分析作者隐含的意思。这类题常见的主要是对原因、 结果、 观点、 立场等的判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做这类题时必须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紧紧围绕原文, 千万不能脱离原文, 凭主观臆断进行无依据的推论。

提问方式

1 针对文章内容、 结构等进行判断推理: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______

It is implied/indicated/suggested that ______

What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passage

It can be inferred/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

What does the paragraph preceding/following this one probably discuss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ragraph that ______

the report seems to conclude that ______

Paragraph indicates that ______

What s implied but not stated by the author is that ______

2 针对作者的观点、 态度、 语气等进行判断推理(此部分单列为观点态度题)。

命题规律

1 综合性推论和判断试题常会围绕全文出题。要求将篇首、 篇尾、 段落中主题句概括归纳并从中推断出全文主题。

2 综合性推论和判断题还可围绕文章若干段落进行, 要求推论和判断出段落间的关系。

3 支持主题思想的细节部分常考。这些细节部分表现形式多样, 可以是列举、 例证、 实验论证、 人物论断等, 要求考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判断推理。

4 文章或段落开头处, 尤其是文章结尾总结处常考。

5 语义转折处常考。

答题技巧

1 若要求对某段内容进行判断、 推理, 那么就只看题干要求作答的那一段。

2 选项措辞过于绝对化的, 一般不是答案。

3 合乎常理, 意义深刻, 或符合一般常识的选项一般是答案, 而照抄原文或对原文作字面解释的则不是答案。

4 弄清主题意思。在处理与全文主旨相关的题, 或处理与文章首尾有关的推论题时, 一定要放慢速度, 将各段尤其是全文首尾部分的句意读懂, 再快速阅读其他部分。

5 推断题干扰项特点: (1)在文章事实或上下文(句)逻辑基础上进行推理而得出观点, 但与题目无关; (2)虽然是以文章提供的事实或内在逻辑为基础进行推理, 但推理过头, 概括过度。

三、 主旨题

主旨题主要测试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解答主旨题时, 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到并仔细研读文章的主题句。主题句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果一篇文章包括多个段落, 一般来说每个自然段的首句也是本段的主题句。文章主题句之外的其他内容一般都是对主题句的解释、 补充说明或列举事实等。另外, 有些阅读材料的主题思想不是十分明确, 需要通读全文, 抓住主要论点或论题来归纳出中心思想。应该注意的是, 在归纳中心思想时, 要从文章实际内容出发, 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推论和归纳。

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 这类问题可分为主题型、 标题型和目的型。主题型一目了然就是找中心思想(main idea), 标题型是为文章选择标题(title), 目的型就是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purpose)。

提问方式

What is the main idea/subject of this passage

What does this passage mainly/primarily concern

the main theme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_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the title that best expresses the theme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

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ubject would the passage most likely be found in a textbook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passage as a whole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to ______

命题规律

1 段首、 段尾句常考。一般来说, 短文中第一段首句或末段末句往往是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处; 有时一段的段首、 段尾句是该段的主题句。因此, 命题者常在这些地方出题。

2 特殊标点符号, 尤其是段首的特殊符号之后的内容, 其往往表达了作者的论点, 阐释了全文主题, 因而成为重点考查内容。

3 语义转折处, 尤其是段首的语义转折处, 常是考点。因为转折后面的内容往往是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或基本观点, 而这又正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所在。

4 因果句常考。因果句也可表现出作者的目的、 观点或文章的主题, 因此可成为考点。表示因果关系的词有: because, since, for, as, therefore, consequently, result in, originate from等。有时作者也通过先提出问题(Why)而后给予回答的方式阐释文章主题。

答题技巧

1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只读首尾段, 答案很可能就在这些段落中。

2 阅读时, 注意出现频率高的单词, 这些词可能就是蕴含中心思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能是同一词多次出现, 也可能同一类词贯穿全文。

3 单从选项内容上判断, 那些概括全文、 内容全面、 含义深刻、 说明道理的选项一般是答案项, 而选项内容片面、 单一的内容应排除。

4 主旨题干扰项特点: (1)只是局部信息, 或是一句没有展开论述的话, 或是某一段的主要内容; (2)概括范围太宽, 把文章的内容过于一般化, 包含的内容超出或多于文章阐述的内容, 或是此选项没有具体的内容; (3)无关信息, 即在文章中未提到或找不到语言根据的信息。

四、 语义题

语义题也就是对一个生词或短语(句)进行提问, 一般需要考生知道或推断出该生词的同义词或该短语(句)的引申意义或另一种表述方式。它是四级考试的常考题型。

提问方式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word “” means _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earest in meaning to “______”

the term “” in paragraph can be best replaced by ______

What s the meaning of “______”(Line, Paragraph)

As used in the line , the word “” refers to ______

命题规律

1 含有指示代词的句中, 常有被考查的词汇或短语。

2 具体环境中, 具有指代上下文语义功能的词汇,尤其是名词, 常成为考查对象。

3 一词多义的常见词及词组易考。有些词一词多义, 要求考生能通过阅读, 理解该词的确切含义。平时积累词汇时, 一定要把其在大纲规定范围内的所有词义都掌握, 才会胸有成竹。

4 对比处常考。这类题目旨在考查考生能否从具有对比含义的上下文中猜测出某个单词的含义。

5 复杂句常考。复杂句由于其句子结构复杂, 句子之间的指代关系复杂等特点, 常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答题技巧

1 看所考词汇与全篇文章主题的关系。关系相近, 符合主题的一般是答案项。

2 通过连接词(如and, or等)所表达的关系判断被考词汇的含义。一般来说, and 连接的内容在含义上是接近的或递进的, 而or连接的内容在含义上往往相反, 但有时or后面的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当然其他表递进、 转折、 因果等关系的信号词均可用来帮助判断词义。

3 选项含义与被考单词在含义上表面相近的一般不是答案项。

4 利用被考词的修饰、 限定成分判断其含义。这种修饰、 限定成分的表现形式多样, 可以是定语、 其他修饰语、 特殊标点符号后面的内容, 甚至是该词下属的例子及定义, 可以通过这些表达从侧面理解被考单词的含义。

5 选项内容全面、 概括性强的, 一般是答案项。

五 观点态度题

阅读理解中常会问到作者对文章某一问题的态度(attitude)、 全文的基调(tone)及对文章前后接续内容的判断等, 这类问题可被统称为观点态度题。

观点态度题的回答应从篇章的体裁入手, 一般而言, 在说明文中作者的态度是客观的或中立的; 而在议论文中, 作者的观点就会有多种多样。

提问方式

What s the writer s attitude to

What s the tone of the passage

the author s view is ______

the writer s attitude of this passage is apparently ______

How does the author feel about

命题规律

1 涉及文章中心思想处常考。文章的中心思想组织脉络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密切相关的。有时, 做一道观点态度题, 需要通读全文, 分析作者的思想, 把握文章脉络, 而后才能正确地揣摩出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2 作者提出观点处常考。这主要出现在议论文中。议论文中作者的思路一般是提出某观点, 而后给予论证支持, 最后得出与观点相一致的结论。因此,明白了作者的观点就把握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和态度, 所以这样的内容自然成为观点态度题的考点。

3 语义转折或强对比处常考。语义转折或强对比处往往标志着作者将要提出文章的重点内容, 表明其基本思想, 自然也反映了他的观点和态度, 因此命题者会围绕此处出题。

4 文章中有复合句、 特殊句型或句式处常考。复合句(尤其是表示条件或让步的主从复合句)中常暗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且, 特殊句型(如notbut等)或特殊句式(如强调句式)及虚拟语气等也以不同于一般陈述句的方式提示考生注意, 预示所说内容的重要性, 自然该内容一般是与作者观点态度有着密切关系的。

答题技巧

1 阅读时, 要辨别清楚文章的文体。议论文中, 文章的中心句处一般暗示作者的态度; 而说明文因为其体裁的客观性, 所以作者的态度也往往采取中立。在记叙文中, 因为文章观点往往不直接提出, 而且作者写作时也常带有某种倾向性, 所以要求考生在读这种文体的文章时要细心捕捉表达或暗示情感态度的词或短语, 捕捉那些烘托气氛、 渲染情感的词句。

2 对于综合性判断情感态度的题, 需要分析段落大意, 分析文章走向,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而后才能判断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来。

3 要会区分不同的观点, 尤其要找出作者的观点。考生要注意文中出现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中的观点(一般是说话人而非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一般用in my view, in my opinion, personally, I think, I hold等表达。

4 对于选项而言, 要分清选项中的褒义词、 中性词和贬义词, 以此对照全文。

1) 表示褒义的词一般有:

positive 赞成的 supporting 支持的 praising 赞扬的

optimistic 乐观的 admiring 羡慕的 interesting 有趣的

humorous 幽默的 serious 严肃的 enthusiastic 热情的

pleasant 愉快的 polite 礼貌的 concerned 关切的

sober 冷静的

2) 表示中性的词一般有:

uninterested不感兴趣的 impassive不动感情的 indifferent不关心的

neutral中立的 subjective主观的 objective客观的

informative提供信息的 impartial不偏袒的 apathetic漠不关心的

impersonal不带个人感情的

3) 表示贬义的词一般有:

disgusted厌恶的 critical批评的 negative否定的

suspicious怀疑的 tolerant容忍的 worried担忧的

pessimistic悲观的 depressed沮丧的 disappointed失望的

ironic讽刺的 sarcastic挖苦的 bitter痛苦的

cynical玩世不恭的 sentimental 感伤的 emotional激动的

angry气愤的

4) 另外, 对于文体鉴别的词有:

formal正式的 informal非正式的 casual随便的

应该是有主题的,而且往往不止一个主题,这就是说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他感受到的主体也是不一样的,较之于浪漫主义的文学,现代文学则是将主题隐藏起来,但并不是没有

转载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作者PUPUME。

A 拓展叙述

他的父亲和两位祖父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珠宝和丝绸。他三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英国姑娘,是那个登山家杰罗姆•邓恩的女儿,也是多塞特的两个牧师的孙女,这两个牧师都是冷僻的学科的专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

这是主人翁享伯特(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享伯特,享伯特创造了一本有关他的回忆的《洛丽塔》。因此,这个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故事里,“我”不是“纳博科夫”,而是“享伯特”)描述他的父亲的一段。

上面那段里的“他”是指享伯特的父亲。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拓展的谱系:享伯特父亲的父亲、父亲的两位祖父——他们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珠宝和丝绸;父亲的老婆、父亲的老丈人——那个叫罗姆•邓恩的登山家;享伯特母亲的爷爷和奶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的两个多塞特牧师。

这个短小段落里的大多数人物在整个故事中只此出现过一次,但廖廖几笔的叙述仍然精确到他们的职业。像一本上了点年头的家谱,享伯特父亲的形象在这里面一下子立体了。

这种写作技巧能够恰当运用于新闻写作中以丰富人物的背景形象。这要求我们在采访中除了询问采访对象的情况,还要灵敏地捕捉与整件事情有关或有助于写作的他的家人、朋友和别的什么的一些信息。

B 色彩运用

1、我们找了些最站不住脚的借口(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实际上什么也顾不上了),逃出餐馆,来到海滩,找了一片荒凉的沙地,就在那儿,在堆成一个洞穴的那些红石头的浅紫色阴影下,短暂、贪婪地扶爱亲热了一番,唯一的见证就是不知哪个人失落的一副太阳眼镜。

2、阴霾、潮湿的天空,浑浊的海浪,感到漫无边际却又相当实在的薄雾——还有什么比我里维埃拉恋情那新鲜的魅力、天蓝色的机遇和玫瑰色的邂逅更为遥远的呢?

3、如今她只是那个性感少女以淡淡的紫罗兰清香和枯萎的树叶的形态所表现出的回声;她是黄褐色的山谷边上的一个回声,山谷那边白色的天空下有片遥远的树林,褐色的树叶堵塞了小溪,鲜嫩的野草丛中还剩下最后一只蟋蟀……

C 修辞叠加

1、他在那个炎热、潮湿、没有希望的夏夜穿着内衣裤坐在敞开的窗口看报。

2、突然之间,我们彼此疯狂、笨拙、不顾体面、万分痛苦地相爱了。

一连串的修辞叠加,最终指向情绪高潮。

3、再见吧,玛琳!(正如比尔在离开房间前所再现的)与丰盈的命运的正式握手使我不再麻木不仁;我哭了。陪审团的女士们和先生们——我哭了。

享伯特意味深长充满感伤的“我哭了”。

4、在这个坟墓般的监狱的晦暗的空气中,每天这样头痛搅得人心神不安,但我必须坚持下去。我已经写了一百多页,还没有取得多少进展。我的日程表全都乱了。那一定是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前后。不要以为我还能继续写下去。心脏,头脑——一切。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印刷工人,重复下去吧,直到把这一页全都排满。

又有谁能经受得住这样的呼唤呢?

5、我们寂静无声地开过一个寂静无声的小镇。

修辞叠加的双重效果。车上坐着享伯特和他的小情人洛丽塔。车的寂静、小镇的寂静、人的寂静、灵魂的寂静。

6、今天我总认为我们的长途旅行只是用一条弯弯曲曲的蜒蚰黏液条痕玷污了这片充满信任、梦幻一般的迷人的辽阔的国土,回想起来,这片国土当时在我们的眼中不过就是搜集在一起的折角地图、破旧的旅行指南、旧轮胎和她在夜晚的抽泣——每天夜晚,每天夜晚——在我刚假装睡着时就开始的抽泣。

咏叹调般的叠语。

D 独立细节

1、就在这当口,从上面的楼梯口传来黑兹太太的女低音。她伏在楼梯栏杆上,悦耳动听地问道,“是享伯特先生吗?”一小撮香烟灰也跟着从那儿落了下来。不一会儿,这位太太本人——凉鞋、绛紫色的宽松长裤、黄绸衬衫、四四方方的脸依次出现——走下楼梯,她的食指仍在弹着香烟。

充满时空感的细节特写。独立的细节特写。

2、此后这幢天堂之屋一定会显得空空洞洞。一滴雨点掉在我的指关节上。我又回进房子去找什么东西,约翰正把我的旅行包放进汽车,这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正如前面“一小撮香烟灰也跟着从那儿落了下来”,是充满时空感而且独立的细节(特写),简直就像**场景中的空镜头一样。

3、“你自己多保重,”她说,“替我亲亲你的女儿。”

一声巨雷在房子里回响。她又说道:

“说不定将来有一天,在什么地方,在一个不这么痛苦的时刻,我们会再次相见”(琼,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不管你在哪儿,在负时空里还是在正灵魂时间里,请原谅我说的这一切,包括这个括号内的词语)。

独立的细节阐述氛围,也产生变化的节奏。

4、洛站起身来,离开了那条狗,有一天她也会这么离开我;一滴雨点落在夏洛特的坟上;一个年轻漂亮的女黑人拉开电梯门,那个在劫难逃的孩子走进电梯,后面跟着她那老在咳嗽清嗓子的父亲和提着旅行包的举止怯懦的汤姆。

不同细节之间诗意的跳跃。

5、最后是西部片中赤褐色的风光,那些脸色红润、眼睛碧蓝的出色骑手,来到咆哮谷中的那个一本正经的漂亮的小学女教师,用后腿直立起的马儿,壮观的踏游年会,从颤动的窗玻璃外塞进来的手枪,惊人的搏斗,轰然倒下的堆积如山、覆满灰尘的老式家具,用作武器的餐桌,正合时机的筋斗,仍在摸索掉落的单刃猎刀的被按住的手,嘴里发出的咕噜声,拳头打在下巴上的可怕的啪啪声,肚子挨到一脚,凌空的争抢;紧接着一阵简直会叫一个赫拉克勒斯住进医院的过度的疼痛,就没什么可以表现的了,只有那个精神振作的英雄抱着他那打扮华丽的边疆新娘,古铜色的脸颊上还有着颇为相称的淤伤。

又是一些独立细节的组合。语言是非逻辑性的,因为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非逻辑性的。“因为……所以……必然……”、“首先……然后……接着……”只是人们为真实设下的圈套,是语言为真实制造的的枷锁。这就好比:我在看《洛丽塔》。响起一阵敲门声。我走去开门。桌上有一杯水。我感到口渴,喝掉一半。突然,有一只绿色的小飞虫义无返顾地扑向圆形的荡漾的水面。我告诉修理师傅,下水道堵着了……真实的生活,是一连串无法预知的事件的集合。尽管,现实有明确的指向,但过程却不是千篇一律,每一个过程都与众不同、充满偶然。这就好比,人们都可以过上同样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但人们所经历的幸福生活却是不一样的。写作在于发现那种“非一致性的过程”的美妙。

我是在书的267页写了上面那番话——关于生活的偶然性——接着就在书的272页找到了答案:

6、可是就连在最美好的时刻,比如我们在一个阴雨的日子坐着看书(洛的目光从窗户落到她的手表上,又从手表扫向窗户),或者在一个拥挤的小饭店里平静地吃着一顿丰盛的饭菜,或者玩着一场幼稚的牌戏,或者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或者跟其他汽车游客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默默地瞅着沟里的一辆撞得粉碎、溅满血迹的汽车跟一只年轻女人的鞋(等我们继续往前行驶的时候,洛会说,“那正是我极力想向商店里那个笨蛋说明的那种式样的鹿皮鞋”);在所有这些偶然的场合,我在自己眼里是个难以叫人相信的父亲,正如她在自己眼里是个难以叫人相信的女儿。

“在所有这些偶然的场合”,纳博科夫证实生活是“偶然的场合”。

“或者跟其他汽车游客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默默地瞅着沟里的一辆撞得粉碎、溅满血迹的汽车跟一只年轻女人的鞋”,纳博科夫的想像力叫人吃惊。他总在意想不到的场合安插上叫人意想得到的情节。

E 细节刻画

1、看到她在沙发上挨着我坐下,凉快的裙子下摆先鼓起来又落下去,手里仍在玩着那个光滑的苹果,我的心不禁像击鼓似的咚咚直跳。她把苹果抛到充满阳光和尘埃的空中,再用手接住——苹果落到手掌中时发出一声清脆的啪嗒声。

充满时空感的描写。小说家对待文本就像考古学家对待古代器物上的每一处花纹图案时那样仔细。

2、……在那个明亮得叫人沮丧的厨房里,镀铬的器皿闪闪发光,五金公司赠送的日历挂在墙上,早餐的角落也很精巧……享伯特的脸可能会因神经痛而抽搐,但是在她眼里,它的俊美和生气却堪与白色的冰箱上晃动的阳光和树叶的影子匹敌……她把我们的联合存款账户看作晌午时分南方的一条林阴大道,一边是浓密的绿阴,一边是柔和的阳光,一直延伸到一片美好的远景的尽头,那儿淡红色的大山隐约可见。

诗人、考古学家和画家似的笔调——诗人的浪漫情怀、考古学家的细致入微、画家的火热感官。

3、大约二十分钟以后,等那两个越来越大的木偶驾着一条重新油漆了一半的不划艇赶到时,可怜的享伯特•享伯特太太,这个痉挛或冠状动脉闭塞或是两病齐发的牺牲者,就会在沙漏湖明媚的湖面下三十多英尺的墨黑的淤泥里头朝下竖立在那儿。

**般的情景,体现了文字的视觉冲击。

4、洛那可爱的、晶莹透明的内脏已把那些甜食消化掉了,这会儿她正指望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

对天使的描写,“晶莹透明的内脏”!恋童的享伯特!

5、她告诉了我她是怎样失身堕落的。我们吃着没有什么滋味的粉状香蕉、被碰伤的桃子和非常好吃的土豆片,die Kleine(德语,小家伙)把一切都告诉了我。

非常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甚至有某种象征色彩。纳博科夫,杰出的文体家!

6、那是天堂的牢房,**的窗帘给放了下来,好造成充满阳光的威尼斯清晨的幻觉,而实际上,那是宾夕法尼亚州,外面正在下雨。

纳博科夫在《关于一本题名〈洛丽塔〉的书》中写到: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它那常燃小火一直在地下室里燃着,只要自己心里的温度调节器一触动,一小股熟悉的暖流立刻就会悄悄地迸发。这个安慰,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出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然而,即便如此,仍然还有一些地方、岔路、最喜欢去的沟谷,比起书中其他部分来,你更急切地回想,更深情地欣赏。自从一九五五年春看了书的清样之后,我没有再读过《洛丽塔》,然而,这部书给了我愉快的感觉,因为它就在屋子里悄悄地陪伴着我,仿佛一个夏日,你知道雾霭散去,它就是一派明媚。

“细节6”出现在书的第二部,享伯特和他的小情人开始环游美国。那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汽车旅馆,一间有着**窗帘的情意绵绵的房间,享伯特的伤感和小天使睡眼惺忪的时间。那是一个灰蒙蒙的上午,外面正下着雨,或许是小雨,顶多只是那种让河水缓慢增长的雨,雷雨云还没有形成,宙斯手里握持的闪电还没有降临人间……

“细节6”就是那些“地方、岔路、最喜欢去的沟谷”,使“你更急切地回想,更深情地欣赏”。

7、我常在各家旅馆的网球场上对洛加以训练;从前,在炽热的大风中,在令人目眩的尘沙中,在古怪的无精打采的时刻,我总把一个又一个球打给快活、天真、文雅的安娜贝尔(闪光的手镯,打褶的白裙子,黑丝绒的发带),我力图再现这种往昔的日子。

投入、平静、伤感的叙述。安娜贝尔是遥远的享伯特里维埃拉的情人。

8、……无数情侣曾经在欧洲山腰漂亮的草皮上,在富有弹性的苔藓上,在邻近干净的小溪旁,在树干上刻着姓名首字母的橡树下的粗木长凳上,在那么多山毛榉林中的那么多cabanes(法文,简陋的小屋)内拥抱接吻。

9、这片山坡似乎还未有过人的足迹。最后一棵气喘吁吁的松树在它伸展到的一块岩石上得到应有的休息。一只土拨鼠对着我们叫了一声又缩了回去。我给洛铺好旅行毛毯;干枯的花儿在毯子下面轻微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细节不是匆匆写就的,而是苦心经营的。细节不是花、草、树木、昆虫的名词总汇,而是“气喘吁吁的松树”、“干枯的花儿在毯子下面轻微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细节是动作、声音、色彩、味道、情绪的刻画。

F 简略叙述

1、她身材很高,不是穿着宽松长裤和凉鞋就是穿着飘动的裙子和芭蕾舞鞋,能喝下不管多少数量的随便哪种烈酒,曾经小产过两次,写过一些动物故事,而且像读者知道的那样,也画过一些风景画。她已经在调治癌症,后来到三十三岁的时候还是不治身亡;她对我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

对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人的简略叙述。

2、在那疯狂的一年里(一九四七年八月到一九四八年八月),我们开始的路线是在新英格兰所作的一系列摆动和盘旋,随后蜿蜒向南,忽上忽下,忽东忽西,又往下深入到ce qu'on appelle(法文,所谓)迪克西兰的地方,避开佛罗里达州,因为法洛夫妇在那儿,接着转向西面,迂回曲折地穿过玉米产区和棉花产区(这么说恐怕不太清楚,克拉伦斯,但我并没有保留什么笔记,手头只有一部残缺得十分厉害的三卷本旅行指南——几乎就是我的残缺破碎的过去的象征——好用以核对这些回忆),两次横越落基山,在南方的沙漠里飘泊,度过冬天;后来到了太平洋沿岸,转向北方,沿着树林中的道路穿过蓬松的白丁香花盛开的灌木,几乎到了加拿大边境;随后又往东走,穿过肥沃的土地和贫瘠的土地,回到广阔的农业区域,尽管小洛尖声抗议,但我们还是避开了她那位于一片出产玉米、煤和猪的地区的出生地;最后我们回到东部的怀抱,在比尔兹利那座大学城里渐渐安定下来。

精彩的简略叙述,在地名前加上修辞性短语,赋予整趟旅行变幻多端的感情色彩。

G 声音效果

在接下去的那个瞬间,我听见她——充满活力,没有受到欺负——噔噔噔噔地跑下楼去。

作者 PUPUME

1 居室记译文

1)陆游的《居室记》是一篇不可不读的妙文。南宋大文豪的文笔自不必说,《居室记》之妙,妙就妙在它是陆游对自己的生活习惯的真实记录,换句话来说,《居室记》所记就是陆游的养生之道。

2)《居室记》译文

陆游在他住的厅堂北建立了居室。南北长二十八尺,东西宽十七尺。东、西、北面都开了窗户,窗户都挂了帘帐,根据明暗光线、天气冷暖来开关窗户、挂帘幛。居室南边做了大门。冬天把厅堂、居室分为两个,用一个小门联通,作为深宅、内室。夏天就把厅堂和居室合二为一,打开大门,用来方便吹进凉风。到了年底一定要更换腐烂的砖瓦、修补破漏的缝隙,用来避免霜露寒气侵袭。房舍后部及其旁边都有空地,种养了百余种花草,在花繁叶茂时节,偶尔到花草丛下,往来徘徊、坐卧站立(欣赏花草、疗养身心)。又到花草凋零落尽时节,却不去往、逗留。生病时,也不急于忙个不停地寻找药物治疗,时间长了病就自然平抚。家里世代没有长寿的人,从曾祖父以来,三代都没有人超过六十岁,现在唯有我七十六岁,耳目手脚没有毛病,可以说超过前人很多了啊。这样想想自己在平时,对于世间流行的养生之法,都没有接触,日常生活可能是暗自符合养生之道。因此我全部写了出来,用来和有养生之道的人一起比较。

2 求 居室记 的译文

陆游在他住的厅堂北建立了居室。

南北长二十八尺,东西宽十七尺。东、西、北面都开了窗户,窗户都挂了帘帐,根据明暗光线、天气冷

语文好的帮帮忙啊

外篇 论文:“境界说”我见“境界”说我见 在中国近代文艺批评史上,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无疑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在这部著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