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水浒传》资料!,第1张

水泊梁山108个英雄好汉,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原名鲁达,关西军汉,系渭州经略府提辖。拳打镇关西后逃至五台山出家,取法名智深。大商店野猪林后和杨志同上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义入伙,为山寨步军十一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有时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天雄星豹子头林 冲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为奸臣高俅父子谋害,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后,由柴进荐上梁山。后因晁盖上山火并王伦。为山寨五虎将之一。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无可忍才被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天暗星青面兽杨 志 客籍关西,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后失陷花石纲、生辰纲,投鲁智深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一。

托塔天王晁 盖 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

天机星智多星吴 用 郓城县人,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财主家门馆教授。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上山寨后为掌管机密二军师之一。

天魁星呼保义宋 江 郓城县宋家村人,表字公明,排行第三,面黑身矮,为人仗义疏财, 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在家大孝,人唤孝义黑三郎,江湖上唤作山东及时雨。精通刀笔,纯熟吏道,曾任郓城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寨主。梁山泊总兵二都头之一。

天伤星行者武 松 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抚拳成人。景阳岗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西门庆、潘金莲刺配孟州,又因血溅都监府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从为兄报仇开始,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的一个。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张青之妻,人唤母夜叉,学得父亲本事,在十字坡与丈夫经营黑店。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 宗 吴用至友,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通道术,腿缚两个甲马,日行八百里,夜行一千里,人称神行太保。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为山寨总探声息头领。

天杀星黑旋风李 逵 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流亡他乡,在江州做小牢子。大闹江州后救出宋江、戴宗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和鲁智深同样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先比又有些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地贼星鼓上蚤时 迁 高唐州人,流落蓟州,做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吃了官司为杨雄所救。三打祝家庄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四头领之一。

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人物(绰号) 相 关 故 事 性 格 特 征

鲁智深(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 松(行 者) 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 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 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 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 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 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

亲情就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去挖掘,让我们人人做一个有心人,去努力品味身边的亲情,丰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身边的亲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好的人,我们应该去加倍珍惜他们。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悼念已故亲人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悼念已故亲人的文章1

前些日子回老家,择地将爷爷重新安葬。看着新竖立起来的墓碑,让我又一次想起爷爷,想起爷爷的往事……

因为兄弟姐妹多,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我跟爷爷睡在一块儿。

爷爷的睡屋只有几平米,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剩下一条两尺来宽的过道。睡屋里间还有一间小屋,小屋的地面钉有一层木地板,木地板离地面大约七八寸高,放着好多坛坛罐罐,用来储存家里的所有食物,家人称这间小屋为“地仓”。

爷爷十分疼爱我。临睡前,他常常走进地仓,拿出几颗花生或者一小块片糖给我吃。在那吃不饱的年代,睡前常有点儿东西吃,那怕吃一块拇指般大小的糖块,我都感到十分惬意。

爷爷的睡屋里有一个箱子,箱子的内层是木板做的,外层用棕绳编织了一个外套,我们称它为“藤箱”。爷爷的藤箱不轻易打开。有一天,我趁爷爷不在,找到钥匙打开藤箱,翻开上面的衣物,发现箱子底下有好几个证章。我清楚地记得,有“渡江战役纪念章”、“广州解放纪念章”、“海南解放纪念章”。还有哪些纪念章,我记不清了。印象很深的是,箱子底层有一张复员退伍证书,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仍很清楚,证书的右边有一张爷爷的照片,理着光头,但很英俊,左边落款处有“刘伯承”、“邓小平”的名字。

偶然的发现令我惊奇,爷爷当过解放军有过光荣的历史怎么从来没听他提起过更让我感到纳闷的是,每年“八一”建军节,村里的所有退伍军人都在大队开会聚餐,却从没看见爷爷参加。我暗暗地想,难道爷爷有什么不光彩的经历在那个特殊年代,我虽然年纪不大,但也能感觉到当时的政治气氛,有段时间,我还曾看见爷爷被集中到一个地方审查,所以,我就更不敢多嘴了。

后来,我失学务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无暇在意爷爷的往事了。

记得爷爷种了一块烟地,我见他常去施肥除草。等到烟叶长得又肥又厚,爷爷把它摘下来晒干,然后叠好压成饼状,切成很细很细的烟丝。爷爷兜里常有一个烟斗,用一根五六寸长的小竹杆做成。在竹杆的根部挖一个小窟窿,然后烧红铁丝,穿通竹杆内的竹节,与根部的窟窿连通。撮一撮细烟丝塞进窟窿,点燃烟丝便可抽烟了。看爷爷抽烟时,我在想,等我有了钱,我要给爷爷买卷烟……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少有空闲时间,喂猪、做饭、带年幼的弟妹,各种家务活儿都够他忙的。我还常见他砍回毛竹,削成薄薄的竹篾,织成箩筐、粪箕、禽笼之类的竹器,在新编箩筐上写上家人的名字,他的毛笔字很漂亮。看着爷爷那双青筋突起的手,我隐隐感觉到,这双手累积了爷爷一辈子的艰辛;看着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庞,我又隐隐看到,这张脸刻下了爷爷历经的沧桑……

1973年的初夏,爷爷因病去世。按照村里老人过世的旧俗,一副棺木,一抔黄土,一挂鞭炮,一摞纸钱……

此后的日子,从旁人口中,我略知了爷爷的一些往事。

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为了抗日而大量征兵。爷爷三兄弟,他排行第二,当时已过而立之年。据说原来应征对象是三叔公,但爷爷担心三叔公年轻老实,怕他在外吃亏,于是,自告奋勇顶替三叔公应征。一走就是10多年,直到全国解放后才解甲归田。

我终于明白!爷爷为什么从不提起他的往事,爷爷曾经参加过解放军,为什么“八一”建军节没他的份原因只有一个:爷爷当过国军。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不管你曾有过怎样的光荣历史,只要你跟国民党有半点儿瓜葛,你的历史就有问题。不但不能享受什么荣誉,还可能会有诸如关押、审查、批斗之类的待遇。在那样的年代,爷爷的遭遇可以想像得到。让一个曾当过国军的人参加建军节,岂不玷污了这个光辉的节日!

爷爷那段从军的往事,我几乎一无所知,村里也很少人知道。曾听一位堂叔说,爷爷曾到过缅甸,我想,莫非爷爷参加过滇缅远征军小时候我曾听爷爷说,抗战时他到过很多地方。爷爷到底打过多少仗,捱过多少苦,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爷爷曾在抗战时转战东西南北,爷爷曾在国家危亡之时为国作过贡献。从爷爷曾经参加过抗战的事实中,我由此猜想,爷爷也许曾是驱逐虏寇的勇士;从爷爷珍藏的那些解放纪念章中,我又由此猜想,爷爷也许曾是解放战争中的英雄……

直到80年代初期,我才想起爷爷的珍藏,可是翻遍那间睡屋,再也找不到我曾看过的东西。如今那间睡屋早已是残垣断壁,那些东西也早已不知下落。我后悔没有把爷爷的珍藏保存下来,我后悔没在爷爷去世前弄清楚他从军的往事,我后悔爷爷没能够赶上我给他买卷烟;我后悔没留下爷爷一张照片或一件遗物;我后悔……

30多年过去,我常想起爷爷,也为爷爷当年的遭遇而不平。然而,除了怀念,除了后悔,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爷爷的往事已随他而去,一位抗战老兵的历史,也成了被尘封的历史。

 关于悼念已故亲人的文章2

三年前,您去了天堂。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清晨,当我们接到电话赶到医院时,您已经不在人世啦!您走的是那样的仓促、那样的突然、让活着的人无法接受。

想起前一天的晚上,我还在医院看望您,您还是好好的,没想到一晚上就阴阳两隔了。为什么要这样您知道吗您的所有儿女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们除了眼泪,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我无从知道您为什么选择正月初七离开我们,但您知道初七您的孙儿要回京上班,他是晚上的火车您早上离去,您是想让他为您送行吧

想起除夕夜,您在饭桌上把您所有的老照片都给了您所喜爱的孙儿,当您知道您的孙儿有了女友,并且还和您是校友时,您是那样的高兴。还嘱咐我说,您已经把您重孙辈的名字取好,是按家谱取的,让我一定记住。现在想起,所有的这些都是在预示着什么您是在安排后事!

您一生清贫,没有什么遗产,只留下无数个毛主席的像章和不少马列毛选。一生只遵循一个诺言:忠诚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您曾经是一个企业的领导,您的每个职工离世,您都要亲自送行,一直到您年迈时……

您一生知识渊博,才艺恒华,秉性耿直,让多少人为之倾倒!在您的晚年,为了广大职工的利益,您经常写信给上级领导、乃至中央。大事小事您都管:买房、医疗、社区的卫生、公园的免票……

您的离去,让多少人为您感到惋惜,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痛苦。我至今还记得院子里摆满了花圈,在家里的灵堂前吊唁的人是络绎不绝,他们有的不留姓名,只留下礼钱。在吊唁的人群中,上至公司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有姓名记载的就四百多人,花圈六十多个。

在公墓的吊唁厅里,您躺在鲜花丛中,身上穿着您喜爱的中山装,身上盖着***的党旗。来为您送行的人群中,有不少是老年人,他们不顾年迈和体弱多病,亲自要来为您送行。他们个个都是痛哭流涕,望着您的遗容久久不愿离去,您所疼爱的孙儿跪拜在您的面前,不愿起来……

您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可是那情景好像就在昨天。在这三年里,我们是在痛苦和思念中度过的。现在您在天堂里还好吧在那里有奶奶和小胜陪伴着您,您不寂寞吧在那里没有疾病的缠绕,没有人世间的烦恼,也没有生老病死。

今天我们又都来到了你的墓前,来告诉您,我们的一切都很好,我们的母亲也很好!您的孙儿事业蒸蒸日上,还给您娶了个既漂亮、又贤惠的孙媳。您一定非常满意吧

天堂里有奶奶和小胜与您做伴,您不会孤单吧还有小狗雪豹和淘淘围绕您的脚边,您一定会很开心吧

清明就要到了,愿您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关于悼念已故亲人的文章3:怀念我的奶奶

文:月满西楼

怀念我的奶奶又近中秋了,想着不久将会与娘家的亲人们在月下团圆,心里不由掠过一阵暖意。

父亲,母亲,弟弟,爷爷,奶奶……这样一遍念下去,心里忽然空了一下,眼泪就出来了。哦,爷爷不在了,奶奶也不在了!是否还可以叫做团圆

爷爷的离世我亲眼所见,可奶奶,真的也不在了吗我没有看见,没有看见她的遗照,没有看见她睡在棺材里,没有看见她入殡,更没有为她披麻戴孝,我是真不敢相信,总觉得她的死迅是那么不真实,真希望是个谎言。

但此刻我的眼泪却是这么真实,一滴,一滴往下落。

这个奶奶不是我嫡亲的,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是爷爷自我的亲奶奶去世几年后,续的弦。掐指算来,她在我们家整整生活了三十个年头,我真真切切地叫了她三十年的“奶奶”。

悠悠岁月,三十年的光阴,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却足够让我们将她视为一位至亲的人来看待,足够让我们记住她的好,记住她的喜悦和悲悯,记住她的无奈和沧桑,记住和我们在一起的那些点点滴滴,再也无法忘怀!

三十年,其实是相当于一个人的小半生,奶奶小半生的日子看上去很幸福,爷爷对她甚好,我的父母,伯父,还有两个姑姑也都称呼她为母亲,时常给她买些糕点作为早茶……她常常笑脸迎人,但我觉得她的内心实则却隐藏着无法与人言说的孤苦和无依,我懂的。我是个不善于在人前表达感情的人,我虽一直能体恤她的内心,但我却一直没有当面对她表达过什么,现在想来很是后悔,如果我曾经说过,对她是否会是另一种慰藉呢!没有人不渴望别人给予温暖,哪怕仅仅是口头上的一种抚慰。

奶奶刚来我们家那年已经五十岁了,听说她有个“儿子”在贵州,说是儿子,实际是她姐姐的孩子,因为她和她的第一任丈夫生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夭折后,便一直未能怀孕,后来便领养了她姐姐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子嗣。她的第一任丈夫和她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便因病去世了,抛下她一个人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这样的经历显然是坎坷的,叫人心酸,而没有自己亲生的子女陪伴左右,这一辈子似乎也是不完整的。命运真会折腾人,她和爷爷生活了二十个年头后,爷爷也因病先她而去了。后来的日子,她一个人守着爷爷乡下的老屋,独自生活。父母让她去镇上住,她总说不习惯,还是一个人住好,说那有她的菜园子要收拾,说家里的小花猫要照应……诸多的理由,我知道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她怕给我的父母添麻烦,是怕自己成为家人的累赘。

爷爷去世后,奶奶开始信耶稣,她说信耶稣,心存善念,可以得永生,有苦难向耶稣祷告,耶稣便能帮你度过难关。每次听她这么说,我总是笑笑,并不言语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的信念,是她余生的一点寄托,不要去阻拦。每逢周三,她便会骑着三轮车去参加耶稣集会,风雨无阻。也因此她认识了很多和她有着共同信仰的同龄人,他们总是能互帮互助,谁生病住院了,没有子女照顾,他们便会轮着去照应,风雨中一路搀扶,我想或许这便是耶稣存在的意义吧,让人心存慈悲。

我成家后,奶奶时常会坐着公交车来给我送她喂养的草鸡下的蛋,每次都有满满一小竹篮。我让她别送,自己留着吃,她笑笑,总说自己不爱吃这个,人老了,吃啥都没口味。她给予我的关爱总是很细微,不用心去感受也许根本体察不到,但我感受到了,并一直记在心里。

想起很多年前,我曾经住过一次医院,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次我病得很重,差点在手台上下不来。奶奶流泪了,她觉得自己什么都帮不了,她唯一能做的便是去耶稣集会请她的朋友们帮着她一起在耶稣面前为我祈祷,祈祷我能平安度过。她每天从乡下赶公交车来城里的医院看望我,守在我的病床前。等我能张口吃饭,她问我想吃啥,她回家做,萝卜豆腐汤,我爱吃的,她做了满满一锅来,还有安豆饼,每天都会递至床前,带着热气,带着她的气息。医生说我当时的情况能平安度过,是他们医院这么多年来还未遇到过的,史无前例,说我命大,将来必有后福。奶奶笑了,我看着她脸上漾开来的皱纹,却流下了眼泪。我时常在想,那一次,或许冥冥中真有神灵在庇佑吧,被奶奶日夜的祷告和一颗诚挚的心所感动……

去年十一月,深秋了,似乎比往年更薄凉,有落叶的忧伤。母亲说奶奶远在贵州的儿子要回来替奶奶过八十岁生日,等奶奶过完生日后,便要带奶奶去贵州生活,奶奶也同意了。听后,当时我就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么多年了,虽然奶奶和我们没有相连的血脉,却真的舍不得她离开。我问可以不让她儿子带她走吗母亲说她儿子这次一定要带她走,说是单位同事都批评他不带母亲来养老了,他很执意。

细想,三十年来,我只见过她的儿子从贵州回来过三次。一次是春节,他全家回来的,大年三十,我们围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气氛还算融洽,两个原本没有牵连的家连在了一起,想想也算是命运的安排吧。还有一次是他生病,说是乡下静,回来疗养;最后一次便是去年十一月奶奶过八十岁大寿了。(爷爷去世那次他没有回来,说是身体重度不适,患了肾病,坐不了车,我的家人并没有和他计较过。)我知道平常他和奶奶只有电话联系,偶尔会寄一点小钱,便算是尽了他的孝心,他的儿子究竟孝不孝我想只有奶奶知道,这不是我一个晚辈敢妄加评论的。二十年的养育,换来的是三十年中仅有的几次探望,我想工作再忙,生活再难安排,路途再遥远,都不应该成为理由,奶奶心中一定是有悲苦的,却无人诉说,也无法诉说。如果不是有畏单位人言,他会带奶奶走吗会想到在奶奶有生之年里作一次长久的陪伴吗

奶奶要走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来,村子里的很多人也都是不舍的,他们说奶奶心善,热心,他们和我的父母亲人们一样去挽留过她,可奶奶这次是拿定了主意要走,我们也不好再说什么。她和邻居们说三十年来,我们家人对她的好,让她学会了感恩,以后自己的行动也许会越来越不便,不能到最后给我们家添麻烦,听到这里,我想没有谁会不动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原本都是相互的,奶奶给我们家人的感动又何尝不是那么多!老家还有几分地,父亲每次回老家下田前,奶奶都会为父亲做两个盐水蛋,让父亲吃完再下田劳动,自己忙完家里的活,也会伛偻着背去田里帮着父亲锄草,父亲不允,她说不做事她身子就疼,村子里的人说奶奶和我们家人有几世的缘,不是血脉胜似血脉!

终于到了奶奶生日那天,她的儿子如期回来了,他站在我的面前,我发现自己虽然称呼他为伯父,但他对于我来说,却是那样陌生,真想不到他是会与我们家,与奶奶有着重要关联的人。

知道奶奶在生日后一两天就要走,我们格外珍惜她生日的这个日子,拍了全家福,让奶奶许了愿,给她唱了生日歌。那天,奶奶和我说了很多话,嘱咐我把孩子带好,嘱咐我要学会坚强……此刻我已经无从一一说起,只知道那些嘱咐很琐碎,很温暖。

终究到了她离开的那一天,我们去送别,看得出奶奶很留恋这片她生活了小半生的土地,留念曾经给过她关爱的我们,她的眼睛里一直有一层化不开的雾霭,眼睛浑浊却又显得那样满含深情。

在离别的路口,我们把手儿挥了又挥,路途遥远,奶奶,请你保重好自己!想家了,就回来看看。这是我在送别的那一刻一直含在嘴里的话,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

我曾想到过奶奶在贵州可能会不习惯,水土不服,可能会吃不惯那里的饭菜,可能会没有可以聊天的朋友,可能会思念我们,但我没有想到奶奶去年和我们的一次离别,竟然会是一次永别。

今年八月的一天,家人接到了奶奶儿子的一个电话,电话里说奶奶已经离世三天了的消息,说已经火化。天,她的儿子怎么可以怎么可以不通知我的家人就料理完了奶奶的后世去年奶奶的身体明明还很硬朗,怎么就会因为摔了一个跟头,而抢救无效死亡了呢我难以相信奶奶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捧骨灰,与我们已经阴阳两隔了。

想来,她一定是有过无数个孤独的时刻吧,一定曾经那么孤单地站在贵州的那方土地上,向她曾经生活过三十年的土地遥望!她一定在无数个暗夜里,默默流过眼泪,一定凄惶无助过,可她却只能将自己所有的悲苦,默默咽下……

我时常在想,如果奶奶没有去贵州生活,如今,是否会安好如初是否,会在月圆之时,和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团圆

奶奶,你在天堂还好吗

  第一讲 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给大家讲一讲明代移民的传说和真实的历史。

  一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河北、河南、山东各省的父老乡亲,都非常关心。

  在华北平原的许多省份,民间都广泛流传着“燕王扫北”和明朝从山西洪洞县往华北迁民的传说。甚至有许多人都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

  在华北平原的一些村子,许多乡民据说都是洪洞县移民的后裔。

  民间还传说,从洪洞县迁来的移民,小脚趾的指甲上都有一个小的附甲;可见明代移民对华北地区的影响巨大。

  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这么多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呢?

  今天,我们结合民间传说与有关历史资料,对明代移民的传说,作一些剖析。

  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燕王扫北”和“燕王扫碑”的传说

  民间传说,明代移民的原因,是因为“燕王扫北”,导致河北人口的减少。

  其实,“燕王扫北”,是指燕王朱棣出兵北征北元残余势力的征战,这与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的关系并不太密切。

  真正与大移民有关的事件,是“燕王扫碑”,也称“靖难之役”。

  燕王,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通过兵变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皇位的明成祖,他是明朝最有作为的一代皇帝。我们的首都北京,就是他夺取皇位后创建的首都,因位于他父亲朱元璋的都城南京以北的北部京师,所以也是从他开始,称为北京。

  世界著名航海政治家郑和,就是明成祖派遣出海进行海外贸易的使者。

  还有现在安葬在德州的菲律宾古代的苏录国的国王,也是为了朝拜明成祖而来到中国,因为国内发生政变而滞留中国,最后病逝在中国。被明成祖朱棣安葬在德州。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有勇有谋,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功勋。而且他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的女婿,他在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京。

  明朝灭掉元朝以后,虽然元顺帝北逃大漠,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具有“引弓士不下百万众,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资装铠仗尚赖而用。”所以,他们经常南犯。

  朱元璋为了巩固北部边境,分别封两个儿子为晋王、燕王,燕王朱棣曾经多次率兵出征,并在北部边境建筑城池,驻兵屯田。譬如,洪武二十三年,燕王朱棣率傅友德等北击元顺帝余部,北元丞相咬住等投降,其部属归燕王统领。朱棣多次的北征,历史上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对河北平原的人口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从长城沿线向河北中部平原,迁移了少数边地的贫民。因此,这一点,民间传说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另一种传说,是“燕王扫碑”。就是到南京城祭扫朱氏的祖宗碑。还相传明朝河北这一带有“红虫”把人吃光了,才从洪洞大槐树处往这儿迁民。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使朱家天下永固,先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他的继承人。可惜朱标短命,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又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大臣们立允文为帝,史称明惠帝,因为他的年号“建文”,所以俗称为“建文帝”。

  朱允忟为帝,燕王朱棣心中不服,加上建文帝生怕诸王的势力强大,难以控制,就采纳了近臣的建议,决定削藩。

  民间传说,燕王借机起兵,声称打进南京“清君侧”,要为建文帝“靖难”并到南京祭扫父皇功德碑。他率军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先攻河北,次攻河南,接着攻山东,然后南下江苏,沿途受到忠于建文帝的明军抵抗,双方大战数年,终于攻下了南京。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华北地区“千里无人烟”的局面。相传,由于燕王的军队都头戴红巾,所以百姓们都称之为“红虫”。“红虫”含有瘟疫的意思,所谓“红虫”吃人的传说,实际上就是“靖难之役”的战争,民间又称为“燕王扫碑”。

  燕王攻克南京后,建文帝自焚,他即位以后,由于正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大臣不拥护他,他就诛灭了方孝儒等建文帝要臣的十族,又实行了“瓜蔓抄”,把反对他的人和同村的人也全部杀光。不久又把都城迁到北京,并下令向华北平原移民,开荒种田,发展经济

  2 明代河北移民的传说与历史(与宣化有关)

  “燕王扫碑”的靖难之役,确实是导致华北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也是明成祖朱棣向华北移民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明朝移民的唯一因素。在明天的节目中,我将详细分析明朝移民的真正原因。

  第二个传说,就是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大槐树

  我们都知道,“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一带流传很广的民谣。

  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就是许多华北平原移民后裔传说中祖宗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这棵古老的大槐树,西面就是汾河。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古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古树上的老鹳窝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

  据说,明初树移民,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这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纷纷赶往古槐树下,晋北、晋南、晋东南的人都来了。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官兵包围了百姓,官员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百姓们都惊呆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所以至今,许多明代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移民离别大槐树时,为了告诉子孙后代不忘故里,特意量了一下古槐的树身,当时没有尺子,只好几个人手拉着手围树量,七个男人连起来又揸了八揸,当时正好有一个年青媳妇站在空当处,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七搂八揸一媳妇”的传说。

  由于数以万计的民众都自称祖先是大槐树移民,近年,山西人干脆在此创建了规模宏大的寻根旅游建筑群,得到全国许多移民后裔的支持,如今不仅成了效益可观的名胜,而且还建立了网络存根的网站,大肆宣传大槐树移民的史实,极力炒作明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引发了规模宏大的寻根热潮。

  这种狂热的形象,源于现代人对民间传说的盲目迷信。

  其实,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决非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而且官方组织的山西移民,也决不都是象民间传说中的那么残酷。实际上,有很多明代的山西移民是自愿到华北地区垦种的贫民。洪洞县的大槐树和广济寺,也只是永乐年间办理移民官谍的机构。

  后面,听我讲完明代移民的来源,大家就明白了自家祖宗迁居河北的真实身世,不必都去盲目充当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子孙。要知道明代移民的详细历史,明天接着听我讲移民的背景和移民的来源及类型。

  今天,我要讲的第三个传说,就是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

  在华北地区的许多村庄,民间把去厕所,称为“解手”,这种特殊的民俗语言,相传也是来自明代官方组织的山西迁民.是从那时候才开始的。

  民间传说认为,明朝政府的迁民,都是强制性的,人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反抗着。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移民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编队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条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在一起、一人要动,牵动别人,谁也跑不脱。因此,无论在行路当中,还是晚上歇息的时候,如果有人要行方便。就必须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解开捆胳臂的绳子。最初时,人们的话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方便”。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就知道他是要大小便;后来干脆简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声喊“解手”,那就是他要方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充斥耳鼓,大家说顺了,用的也习惯了。

追慕先贤征文 10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征文,肯定对各类征文都很熟悉吧,征文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征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追慕先贤征文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追慕先贤征文 1

 清明节到了,祭祖,上坟,烧纸,寄托哀思,怀念故去的先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是文化。自古至今,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人即使身体不存在,灵魂也是存在的这个观念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涉及到每个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时候,报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个人对亲人们的诚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人性深处的道德理性重被唤醒,即使远在海外的游子,也会遥祝自己的亲人们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乐!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还加强了亲友间的联系和团结,在共同的先祖和亲人墓前,缅怀他们为家族的繁衍壮大作出的一切,继而学习他们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与家人亲友一起,继续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也被称为清明节,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是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的亲人的一次聚会,先让久违的亲人们品尝家乡的小吃,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后与各路后人相见言欢,互诉衷肠,向他们告知家族的各种悲喜信息,唠叨唠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来,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真实了。

 追忆先贤传承好家风。家风是什么就是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什么样的家风,大体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优良家风的典范,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积极意义。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家风。

追慕先贤征文 2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国。而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我们应当从这些丰富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其中精华来丰富自身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教我们要谦虚。可是反观现今社会,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次偶然听见了两个人的对话:A说:“听说你最近又得了××赛的一等奖?”B张扬地说道:“是啊,要是你去,保准不行。”

 声音很大,表情十分不屑。A听了之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了。骄傲原来不仅使人落后,还让人变得不合群,与他人格格不入,最终被他人孤立。所以,让我们学会谦虚,让圣贤伴我们前行吧!“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曾经影响过多少人,教会了多少人礼让啊!但现在呢?却不断有一个又一个故事来与之对立,说是老也应爱幼,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只是以前的观念罢了。先不说孔融的故事是否与时代脱节,就单说这长幼有序,“尊老爱幼”这个词中,是“尊老”在前,“爱幼”在后。那么自然就应先尊老,再爱幼。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日常小事中尊了老呢?就举那个大家在熟悉不过的例子吧。公共汽车上,有的年轻人上车之后,见到位置就上去坐下,也不管是不是专座。坐下之后就盯着窗外看,假装没有看到那些两鬓斑白的老人。礼让,在离我们远去吗?让我们找回远去的礼让,与先贤同行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恩尽融与这两句诗中。正如诗中所说,亲人们给过我们的爱,正如阳光促我们成长,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的。

 可是,我们同时也十分叛逆,并不能够懂得父母的心,于是常常做出忤逆的事来。也许,我们应学会如孟郊一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父母的所做,去体会他们的心。让感恩长存心间,让我们与先贤同行。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人生,就让这些先贤的美德融入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与先贤同行。

追慕先贤征文 3

 先贤,我知道很多。辅佐刘邦的张良、辅佐周武王的姜太公,齐恒公的谋士管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贤,但我更尊敬的先贤,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他是辅佐蜀汉之中最有才学的一位。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被刻画的十分传神。我知道他的“孔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都让我感到他为了国家利用自己的才智努力治国。

 在他打仗的过程中,向后主刘禅写了一篇《出师表》,为后人所传颂。《出师表》是在七擒孟获之后写的。诸葛亮在其中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说明他不妒贤忌才,为后主多推荐贤人;他表明蜀汉不兴,应不懈治国,说明他了解形势,知天文,识地理;“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他毫不吝啬地表明他们几人是人才,既说明了他忠直的性格,也说明他深知人心。我细细读了一遍《出师表》,发现发现它里面不仅都是对后主尊敬的语言,还有很多劝诫的话语,如果没有了孔明的督促,后主立刻就会“乐不思蜀”。

 诸葛亮死前在五丈原安排了智退魏兵的办法:让木头人扮作诸葛亮,手持纶扇,恐吓魏军。所以“死诸葛能吓走活仲达!”当年魏延策反时,与黄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明已知其脑后有反骨,就留下一个锦囊来杀魏延,他的话灵验了。

 我对诸葛亮的了解很深,也深深敬佩他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更敬佩他忠诚,为了蜀国牺牲一切的精神,但我最敬佩他的事他不懈努力、刻苦求成的精神!

 在马谡失守街亭之后,在大将战败之后,他并没有因战败而推托不去打仗,而是把将军切换位置,改变谋略、继续前进!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上天也眷顾于他。打下了益州等地,俘获了许多将军。然而,在他死去之后,由于邓艾等人的以众欺寡,姜维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挽救蜀国的命运,可见诸葛亮在蜀国的重要地位。

 司马懿也是个会摆兵布阵的人,但他无法与诸葛亮抗衡,在一次两人的摆兵布阵之中,两人都摆出八卦阵,司马懿则进攻了诸葛亮,诸葛亮的军队变为像蛇一样的阵,杀掉了大量魏军,但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抽出兵来打对方的城池,不料孔明的军队奇袭一座城池,大败魏军。

 诸葛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鞠躬尽瘁的人。我会继续去追寻其他先贤留下的足迹!

追慕先贤征文 4

 漫看天外云卷云舒,炊烟徐徐升起,仿佛再度寻找到先贤的足迹。

 ——题记

 我坐在窗前,漫不经心的翻看着枯燥的课本,心中有些烦闷,压得透不过气。不知过了多久,窗外斜射进三寸日光,映照在脸上。我被阳光温柔的抚摸,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享受着阳光带给我的温暖。我完全放松了下来,贪婪的享受着阳光所带来的光和热。

 我是在抵制不住这诱惑,不知不觉得睡着了。

 前方迷雾茫茫,让人看不清,摸不透。我独自一人在这迷雾中恐惧。我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不敢走上前去,但却又无路可退。正在我迷茫时,前方传来一种神秘的声音呼唤着我。于是我鼓起勇气,冲进迷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吟诗的声音。但不知怎么我总觉得我与这句诗似曾相识,有着不解之缘。当我正疑惑时,突然发现之前的迷雾消失散尽了,呈现在眼前的是绿茵茵的草地,葱茏的树木。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碧波荡漾的江。

 这景色真的好美,我深深的陶醉了。不知在什么时候,江边出现了一个穿着复古的书生。我有些好奇,便走上前去一探究竟。这个人长得很白皙,文绉绉的。但我却从他那紧锁的眉头,看出了他的刚正不阿。

 我走上前去打招呼,但是他似乎看不见我,只是在一个人自言自语。我隐约听到他说:“我乃屈原,我原本是楚国的大臣,但那楚怀王却不听信我,反而将我流放。而他也因听信奸臣,客死秦国。如今楚国败了,百姓们也民不聊生。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如今我只能投进这汨罗江,以死明志。”不要!“我从梦中惊醒了,阳光依旧照着我。

 自从这次梦遇屈原,对屈原的敬意油然而生。屈原使我魂牵梦萦,迫使我想要了解他。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少佳作,其中我对《离骚》颇有了解,甚是喜爱。

 据说,屈原出生于贵族,从小就受到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屈原又因为爷爷的正确教导,自小就决心自尊自爱,立志做个正人君子。屈原小时也是个勤奋刻苦的孩子。虽然家离学校远,但屈原却坚持每天早早上学,下午放学后,也经常在路上的一个岩洞读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他这一生的至理名言。

 我要追寻先贤的足迹,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让华夏文化这块金子发出耀眼的光芒。

追慕先贤征文 5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文明、礼仪之国。关注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我国的古代,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李白,有刚正不阿、不谋私利的包拯,不徇私情、足智多谋的岳飞。

 说起包拯,大家早已经熟悉了吧。包公,名包拯,人们都称他为“包青天”,他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幼年时家境清贫,曾寄居于寺庙苦读,28岁时中了进士,后来做过龙图阁大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当时曹国舅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凶横霸道,强抢民女,草菅人命,违法乱纪。包公冲破重重阻拦,查明了曹国舅的罪行以后,执法如山,依法定罪,铡了不可一世的曹国舅,威震四海,深得百姓的拥戴。

 历史虽然成为了过去,但在历史中承载着数不胜数的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敢作敢为、清正廉洁、足智多谋。他们在这长河中,缓缓流去,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我们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喜欢的历史人物,在你心中矗立着英雄的形象,而在这些英雄中,矗立在我心中的历史人物是一个足智多谋、不徇私情的人——岳飞。

 岳飞家境贫寒13岁就能文善武,他使箭,百发百中;舞枪,枪法高超;作文,也是字字珠玑。他母亲曾在他的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使他从小就立下了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金兵大举入侵时,为保卫山河,岳飞义无反顾地奔赴抗金前线。在十多年的征战生涯里,他一直驰聘沙场,征战南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无限,且足智多谋,他军纪严明,令士卒“守法度,从不纵兵,扰害民间”,百姓秋毫无犯;他视兵如子,使将士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他不徇私情,儿子岳云违反了军纪,照章处罚;他骁勇作战,在面临敌众我寡,粮尽援绝的情况下,他沉着、冷静,以非凡的气魄与将士一起浴血奋战,渡过了一个有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朱仙镇一战,他率兵7万,破金兵百万,攻得金兵“尸如山积,血若流川”。岳飞凭借着自己的胆略名扬四海。

 中国传统美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历史人物身后的每一件事都带着不同的美德,有坚持、勇敢、努力……美德的传承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代人比一代人做得更好。你努力着,我坚持着,同心协力把我国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追慕先贤征文 6

 太平盛世寻根热。伟人、名人、先贤们的后裔,修祠堂、续族谱、祭祖,十分热闹。

 根据最新修订的《孔子世家谱》,孔氏族人超过200万。还有报道称,朱熹家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有800万人,其中海外就有百万人以上,都赶上一个小国家的人口了。

 这么多的先贤后裔都在做什么?大抵是开发旅游、招商引资,谓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弄过了头的,百姓讽之为“骗子搭台,孙子唱戏”。

 我认识一个中年农民,姓范,名国良,文化程度不高,貌不惊人,开大货车谋生;赚了不多的一点儿钱后,他把家搬到了县城,继续开大货车谋生。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他是范仲淹的后裔,他知道范仲淹的故事,知道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回到儿时的小山村西坞。长了几百年的乌冈树、青枫树没了,被人砍了烧炭卖了。水土流失了,溪也脏了,水也浑了,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到处都是。

 他想学先祖范仲淹,于是在大年初一召集村民开会,动员大家拿出点儿钱,尤其是外出做生意的几个人;大年初四开始带领全村人搞卫生、清理塑料垃圾,然后请来工人建公共厕所、修马路。大伙儿凑的钱花光后,他个人还欠了几万元的债。

 之后年年如此,过年全体搞卫生、修路,保卫山清水秀的小村庄。

 范国良不是党员,不是村干部,家里条件一般。做好事影响了赚钱,老婆有意见,兄弟不理解,说他像与风车打架的“堂吉诃德”。连记者在考虑选题时都不放心地事先确认:这个人有没有毛病?

 按照现代遗传学观点,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到目前的第80代,就只继承了约一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而如果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先贤后裔。如果我们都能像范国良那样,以一己微薄之力,从身边做起,做力所能及的小事,那该有多好。

追慕先贤征文 7

 中国最古老的宫廷音乐雅乐在孔庙回旋,匏、土、木、革、石、金、丝、竹等乐器抑扬顿挫,每发一音,皆有所凭。

 祭祀大典依序启扉、瘗毛血、迎神、进馔、上香、行三献礼、正献官饮福受胙、撤馔、送神、焚烧祝文与丝帛、阖扉、撤班等。场面肃穆庄严,令人叹为观止。

 祭祀过程中,乐生分别演奏“宁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佾生伴着乐曲翩翩起舞。大龙小学佾舞队的庄汶浈老师透露,8行8列64名佾生表演的“八佾舞”,依据明朝《頖宫礼乐疏》的文舞图谱完整呈现,用来祭拜帝王,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3种。目前演出的佾生中,女生多于男生。而乐生中的男女比例大致持平。

 祭祀大典后,庭中人头攒动,进入民众青睐的分赠“智慧糕”环节,喻分享孔子加持的福慧。中新社记者看到,民众早早就排起长队,其中不乏父母抱着咿呀学语的孩童。今日恰逢周末,有不少学生结伴来参观祭祀大典。来自新竹的中学生李少羽从正献官手中领到糕后,深鞠一躬称,“谢谢孔子爷爷”。

 为纪念孔子为人类作出的特别贡献,每年孔子诞辰日之际,世界各地孔庙均举办祭祀活动,祭拜者络绎不绝。就像专修汉语言文学的虞乐怡观礼后所发的感概,“期盼儒学能深植于每个华夏子孙心中,成为重要的精神项目”。

追慕先贤征文 8

 人生活的世界很大,但人所面对的世界又很小。我们的一生也许会接触很多人,但能够停留在我们心中的人并不多,真正值得怀念的人更不多。

 人生各异,人世沧桑,大化无形,生命苦短。在某些时刻,我们总会怀念一些人,并期望自己成为被怀念的对象,怀念人是一种幸福,被怀念更是一种幸福的期待。

 近两千年前,一个哀怨的**怀念远在异乡的丈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一千多年前,韩愈悼念一位至亲之人,含泪写道:“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四百多年前,纳兰性德为一位友人填词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七八十年前,朱自清怀念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是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鲁迅也写道:“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

 穿越几千年、几万里的时间与空间,怀念人的情感就是这样如丝如缕、绵延不绝、挥之不去,犹如白日浮云、天涯地角、西风霖铃、父亲的背影、水里的鱼鳞。怀念的滋味是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抄录于此的几段诗文,本书中我们挑选的散文,无一不是在述说这种滋味,其中有甜蜜、温馨,但也有伤感、惆怅和悲凉。

 《百年美文·人物卷》(百花文艺出版社)在浩如烟海的写人、记人、怀人散文中精心选择了百多篇佳作,它们来自于刚刚过去的那一个世纪,它们追忆、怀念的是亲人、恋人、友人与故人。从鲁迅、周作人,到朱自清、梁实秋,从那些早已离我们而去的散文大家直到许许多多仍然在世、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作家学者,他们汇聚在这卷散文选里,共同抒写着他们对某个人、某些人的怀念。这些怀念的情感穿越了年代、地域、身份等等因素,凝聚着人类情感的精华,牢牢地牵动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灵,让我们与那些怀念和被怀念的人精神相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怀念的行列。

 这些文章,都是在写人、记人、怀人这个主题之下,充满了情、义、理和真、善、美的佳作,这里既有闻名遐迩的名篇美文,也有为人忽略却能直达内心深处的感人、动人之作。我们在挑选一些文章时,还适当地注意了它们的史料价值。选择往往是艰难的,那么多的好文章一起摆在眼前,实在令人难以取舍,特别是在面对怀念同一人的众多美文时,无奈不能将它们全部收入。

 作为编选者,我们希望这卷散文选能于无意之间拨动读者心弦,在灯下、在窗前、在临睡之前、在一个人独处之时,静静地、细细地去怀念生命中一个或一些值得怀念的人,无论是甜蜜,还是惆怅、悲凉……让我们的心和情感再真诚、再柔软一些,让我们去体味怀念的滋味与意义,让我们在人情、人性的世界里得到一种生命的升华。

追慕先贤征文 9

 掀开泛黄的书卷,溯流而上,驶进历史的长河,我在书中找寻先贤的遗迹。

 ——题记

 濮水边

 一位长者在濮水边垂钓,任凭秋风吹起他那宽大的袍袖,吹散他那飘逸的须髯。身后的两个楚国使者垂手而立,静静地观看长者钓鱼。其中一位忍不住开口言道:“先生,你果真不给楚王效劳吗?”长者头也没回,只是淡淡地说:“乌龟在泥坑里摇着尾巴多快乐啊。你们别打扰我了。”两个使者对视,败兴而返,长者依旧悠然垂钓。

 他是逍遥自在的庄子。濮水滔滔而逝。从庄子鄙弃名缰利锁,曳尾于涂的淡然中,我读出了傲杀王侯的潇洒。

 易水寒

 寒风呜咽着吹皱了一江秋水,不知何时,易水边已经涌满了燕国百姓,太子丹紧紧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燕国的未来全在你手上了。”他沉默不语,只是轻轻点头,他眼望着波涛汹涌的江水,不禁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动人诗句,吟罢,他消失在瑟瑟秋风中……

 他就是舍生取义的荆轲。易水无言东去,却冲刷不掉他遗留的痕迹。透过他的背影,我读出了令人战栗的悲壮。

 茅屋中

 时值隆冬,瑞雪纷飞。一座茅屋顶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但屋内确实暖意融融,谈笑风生。一个手执羽扇的儒雅年轻人和一个大耳垂肩有王者之风的贵胄相对而坐。贵胄抱拳:“久仰先生,刘备特来拜访。”年轻人不卑不亢,微微一笑:“岂敢。”一场智者的对话在寒暄中开始了。深谙天下局势的青年以“三分天下”这一高瞻远瞩的定论给刘备送上了一份丰厚的见面礼。他生在茅屋,胸怀天下,为酬三顾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卧龙岗上茅屋不复存在,但他的智慧、他的忠贞,却在华夏子孙的心里永存。他高屋建瓴的“隆中对”,使我读出了雄才大略者的智慧。

 翻开的书页如一只只小船,载着我寻觅先贤的遗迹。庄周淡定自若的坦然,荆轲义无反顾的悲壮,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智慧,使我真正明白了“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的情怀。

 我在书中寻找先贤的遗迹,感悟他们独特的人生追求。

追慕先贤征文 10

 踏着历史的尘埃,追寻先贤的足迹。

 ——题记

 剪纸胭红,浸在梅香里,雪光映照出斑驳细碎的日影。史书随着风儿一页页打开,携着尘土追寻在那一纸发黄的历史中。

 驰骋东汉末年,一人持羽扇扭转乾坤,尽毕生之力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夫难平者,事也。”《世事难料,他一次次与成功失之交臂,更何况后主刘禅不思进取亲侫远贤,听信谗言,《出师表》又怎够书写无奈?可怜卧龙先生,可怜诸葛一世英名!

 纵有大臣脱靴,贵妃磨墨,御手调汤又如何?纵使豪情万丈,才气不凡,前途又何在?难道只能在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自由和理想?他不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壶酒醉了天下,有了酒就有了诗,便有了无怨无悔、无羁无绊的人生。回望盛唐,李白立于其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处泊罗河畔,无处苍凉,脑海中回放着奸臣得意、大王昏庸、人民艰苦。“可我又能做什么呢?”他笑了,笑昏君,笑佞臣,笑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难道只能将丹心留于史册?不再留恋,屈原纵身一跃,留下一道美丽的弧线,留下后人无尽的叹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是一个如水的女子,她是一缕淡淡的梅香。可惜,可悲,可叹!谁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落得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深秋,和她相伴的就只有梧桐雨与点点愁了。如戏如画,似梦似幻——李清照。

 一张张历史画面拼凑,一纸纸书页诉说兴亡。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斜阳下,一个国家支离破碎。谁言历史无情?历史长廊上,一位位先贤驻足。是谁凝望叹息?是谁泼墨言志?是谁含恨投江?是谁红颜凋零?

 历史无愧于我们,我们无悔于历史。

 赏辉煌兴盛,看满目疮痍,笑奸臣忤逆??踏着历史的尘埃,我们在灿烂的文明中寻找先贤足迹,寻找那一卷史册,寻找那一抹文明,但勿忘——俱往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我的父亲 文 / 西河居士

很早就想写篇关于父亲的文字,也许是我的懒惰,也许是感到父亲太严峻,也许怕自己的文字写不出深深的父爱,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今年春节回去与父母团聚,很开心地过了个团圆年。但明显地感到父亲身体不如从前,老年性哮喘折磨着他老人家,一冬感冒多次。面对苍老的父亲,我的神经被深深地刺痛了。我知道,父亲已经来日不多,每每想到此就不由得潸然泪下。

父亲的生日是农历2月28,再过几天就79岁高龄了。母亲比父亲小两岁,兄弟们也曾在一起议过到父亲80岁生日时,给两位老人搞个祝寿仪式。但这个提议被父亲否决了,再说我也不赞成搞。原因一是我们都不是做大官的,不是凭借祝寿聚敛钱财。二是许多给父母祝寿的人家,仪式过后老人却很快告别了人世。我本不相信迷信,但为了父母的长寿,还是不搞的好。只要父母在世吃好穿好、心情舒畅就可以了,何必图那个形式。

父亲平时比较严肃,不苟言笑。由于父亲在外工作,一月半载很难见父亲一面。每当父亲回到家的时候,心里对他总是充满了怯惧敬畏。父亲其实很慈祥,和颜悦色地对我,但我总感到生疏。记忆最深的是,父亲问我长大了干什么,我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父亲就说:“以后别人问你,你就说为人民服务”。文革的色彩很浓厚啊。我们看到的父亲总是严峻的表情。这也许是父爱深沉,不轻易外露,严父一说大概缘于此吧。

父亲工作责任心极强,不甘人后。父亲旧社会在私人店铺当学徒,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直在百货公司工作。做过营业员、商店经理,一直干到80年代初期退休。每次到商店,看到父亲笑容满面地接待顾客,才真正看到了父亲慈祥的一面。那时候,提倡学习张秉贵,对顾客要像一团火一样热情。当营业员是十分辛苦的,每天要站10个小时以上,不能坐着接待顾客。文革期间父亲还经常骑着自行车载着货物跟会赶集,真是风餐路宿,受尽了苦楚啊。即使父亲做了商店经理,还照样坚持站柜台。由于工作出色,是单位的老先进、老模范。

父亲十分勤俭节约,不讲吃穿。营业员的生活待遇很低,月工资不足40元,还要给生产队交钱买工分(我们家没有劳力,给队上交钱才分给口粮。因为经常无力缴纳被称为欠款户)、供我们弟兄4人上学。父亲每个月的口粮标准是28斤,其中60%是杂粮,在过去副食品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个标准根本不够吃。每次到父亲那里,最开心的是可以吃一顿白面馒头。一个馒头2两,我吃两个馒头根本不够,但我也知道我吃的多了,父亲就没什么吃。所以,总是吃半肚子。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临退休的时候也舍不得买一块手表,还是我工作后与爱人一起花90元给父亲买了块蝴蝶牌手表。

父亲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不惯孩子。我们弟兄四个,每个人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虽然吃不饱、穿的差,但父亲对我们的学习十分重视,宁愿自己辛苦也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他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本分,不能胡来。56岁的大哥作营业员、采购员,经济帐目很清楚,过日子兢兢业业。三弟是教授、博士,对父母十分孝敬。四弟在乡镇担任领导职务,工作上小有成就。我们兄弟四人团结和睦,妯娌之间关系融洽,周围许多人都十分羡慕我们这个大家庭。当然,在父亲身上也有封建家长制的作风。我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因谈的对象不是商品粮户口,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你的婚姻问题,你拿一半意见,父母拿一半意见”。虽然谈不上棒大鸳鸯散,但每每想起此事,我总是耿耿于怀。

父亲热中于村里之事,不辞辛劳。父亲退休后,负担反而加重了。一辈子在外工作,快60岁了还学干农活,“摇耧装车铷麦菅,扬场使的左右锨”,几乎没有他不会干的农活。也许正是退休后20多年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才有父亲今天的高寿。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德高望重的父亲是当然的统事者。父亲是他们那辈人的老大,对十几个弟弟妹妹倾注了长兄的关爱,所以在上辈人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和威望。

天下的孩子都有父亲,天下的人都享受着父亲无私的大爱,但任何人也无法报答父亲这种高山般的爱。所以,尽孝当及时,应趁父母尚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对父母多一点关爱。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3-12/1747000shtml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千百万劳动妇女中普通的一员。母亲属牛,在她身上有牛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对于母亲的过去,只是零星听父母辈说过。母亲生于共和国成立那一年,与共和国同岁。母亲生于贫农家庭,兄弟姐妹共六人,母亲排行第三。母亲读过两年小学,在三年级的时候辍学归耕,用稚嫩的肩膀分担了外公外婆的负担,一直到母亲二十岁那年在亲戚的介绍下嫁给了父亲。

母亲嫁过来的时候,父亲家里也比较贫困。父亲共两兄弟,

《水浒传》资料!

水泊梁山108个英雄好汉,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原名鲁达,关西军汉,系渭州经略府提辖。拳打镇关西后逃至五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