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谱知道的来
我也是姓马,我家,到我爷那辈也有完整的族谱,但是在解放的时候弄得支离破碎,我爷爷的祖籍是山东蓬莱,更早就不知道了,如今我在黑龙江,我早些年的时候也查过马氏的由来,但是根本就查不明白的,你弄到春秋战国时期了,这根本就能没头绪了,不说别的时期吧,三国时候司马家这个姓氏几经转变一部分人都改成马姓,但是你说有没有可能是赵奢的后人,这就让人无奈了,为什么?因为赵奢是全部汉人第一个姓马的,马氏都是从他这开始的,他开创的马姓,按这么说只要是姓马的都是他后代,如果你要问你是不是他的嫡系,这个咱就查查,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赵国是现在的哪呢?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如果你说你是湖北来的,如果你祖上没有迁移,在战国时期,湖北全省都是楚国地盘,当然,与赵国算是有那么一块相连接的,这么说的话,你有可能是分出来的一支,但是啊,赵奢姓马,他的仆人很多也赐姓马,谁让古代有这规矩呢,其实你真要找头绪,应该从马援开始找,他是正派的赵奢后代,这个马援呢,马援(前14—公元49年),汉族。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看见啦?他是陕西的,这个跟湖北也很接近,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凌。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又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国时蜀汉将领马超也是其后人。我查过了,马援的哥哥们剩下的孩子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他哥哥早年就死一个,所以后代主要是马援的孩子,当然他孩子很有名,一个女儿是皇后,四个儿子为马廖、马防、马光、马客卿,其中马防最为有名,这都不说,就得说三国时期的马腾,马超,这是他们正统子孙,马腾马超,马腾(-211)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他有 子女:马超 马休 马铁 侄子:马岱,到这就出自侄子了,这个就不知道了,但说他亲儿子,其实这三个都是很有能力和才华,不过除了马超那两个都死了,马超追随刘备进蜀中,他先前也有儿子但是被人杀了,总之,子女:马秋(为张鲁所杀),马承(继承了马超斄乡侯的爵位),马氏(嫁与刘理为妃),另有不知名二子冀城被杀,马超就一个马承活得挺滋润,但是后代到这就查不明白了,所以说真正的可查的赵奢的后代到马超这几乎死绝了,有证明,章武元年221,超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好像这就有点结束了,但是我们知道,马超是有羌族血统的,羌族又跟古罗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所以都说马超有外国人血统,者不可否认,最有意思的是此外,据史书记载,马超家族带有羌胡血统,与西边的各国关系良好。有学者认为,马超统率的部队“不尚弓弩”,而擅长使用西式的长标枪等武器,行军作战采用西式密集军阵,马超本人也穿类似当时西方国家的铠甲。上述情况表明,马超家族和中西亚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马超之子为逃避追杀,选择到中西亚避难是合乎逻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想到在近1800年后,记者在亚美尼亚工作期间却遇到了当地一群自称来自中国马姓家族的后代。追根溯源,他们竟然是马超的后裔。(你有兴趣可以了解)如果这个是真的,那么赵奢的后人在中国可就没了,如果不是真的,那么按照当时的地理,马超家族应该在四川,就你现在的地方,四川稍南,你可以看看你家最最最老的人在哪住?在1800年前是不是在有人存在,要是有的话,就都明白了,我说的都是凭自己调查发现,不算确凿,你就当作咱老马家的家史看看吧
马族字辈的排列从十二世到二十世。分别为:振,起,维,克,朝,建,秉,清,廷。共九个字。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修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提及明朝马皇后,人们耳熟能详,但大家熟悉的,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亦即民间津津乐道的大脚马娘娘。孰不知,明朝还有一位不为人知晓的马皇后,她就是马秀英的孙媳妇——死于靖难之役中的建文帝皇后马氏。
马皇后,明朝孝愍让皇后,名恩慧,明惠帝朱允傻幕屎蟆F涓甘枪饴簧偾渎砣。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丙子,公元1396年),马氏为朱允缮下一子,名朱文奎。同年十月,马氏被册封为皇太孙妃。
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结束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攻克南京时,明惠帝朱允刹恢所终,马皇后自焚而死。后被追谥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
由于是在事关改变帝系的所谓靖难之役中被焚身亡。这一特殊的政治背景直接导致当时乃至此后的各种史料中甚少涉及此位马皇后。本文依据《明史·后妃传》、《诸王传》及《罪惟录》、《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等史书中相关片言只语,参证以当时的史境,写成此篇小文,借此拨开重重雾障,让建文帝马后的身影从历史深处显现出来。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中旬,燕王朱棣攻下都城京师(今南京),长达4年之久的叔父争夺侄子帝位的内战结束了。此时的京师,城外焦土遍地,城内残垣断壁,威严壮丽的皇宫被大火烧得一片狼藉。百姓在刀光剑影下 ,整个都城在战争的蹂躏下沦为人间地狱。
一天清晨,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数十骑威武剽悍的战将簇拥着一位骑着高头大马,身穿红袍,肩绣织金盘龙,足蹬皮靴,腰系玉饰皮带,神采飞扬的大人物,朝皇宫驰去。他,便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建文帝的叔父,即将登上皇帝宝座的燕王朱棣。
燕王进宫后,便清宫三日,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在寒光四射的剑端下,宫人们颤抖的手指向从灰烬中扒出的一具尸体。面对眼前这具面目全非、状若焦炭的尸体,就连朱棣这位如愿以偿的胜利者,也禁不住流下眼泪,以示同情。
那么,这具尸体果真是建文帝吗?史书告诉我们,她是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建文帝或葬身火海,或已逃走,总之是下落不明了。在这场骨肉相残的内战中,建文帝马后被烈火焚身,成为明朝第一位殉国的皇后。其他的妃嫔不是丧命于燕王的屠刀之下,便是葬身火海,只有极个别逃出宫去得以活命。
建文帝继承皇位时才2l岁,在位仅4年,他的后妃们正当青春美艳之时,便凄然凋谢了,而见于史书记载者,惟有皇后马氏一人。
谨小慎微的皇太孙妃马氏,直隶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西)人,父亲马全官居光禄寺少卿。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为18岁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孙朱允裳″,参照皇后的标准,经过一系列繁复且苛刻的程序后,马氏被选中为皇太孙妃。
马氏被朱元璋选中,除了她自身条件之外,恐怕还沾了她的籍贯和姓氏的光。她和太祖是同乡,又与太祖的皇后同姓。当年太祖和马皇后在濠州结为夫妇,在那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也最恩爱的时光。
马皇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病逝,太祖一直怀念着她的贤良淑德。太孙朱允墒腔饰患坛腥耍只要册马氏为皇太孙妃,不久的将来,明朝又将有一位母仪天下的马皇后。也许在潜意识中,太祖希望这样的安排能给太孙朱允纱来好运。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十月,在经过皇帝遣使、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告庙等之后,马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妃。癸卯这天,皇太孙亲临马氏家中迎亲。
依依不舍拜别父母后,马氏乘坐凤辇前往皇宫。凤辇轻轻摇着,马氏思绪万千:父亲不过是一位正五品的光禄寺少卿,掌管的只是一些祭物、宫膳、酒醴及油盐酱醋之类的琐事,并无多大的实权,如今自己被选中当了皇太孙妃,家族的兴衰荣辱便系于己身,千万要小心谨慎,做贤良的后妃,方能不负家族的厚望。
马氏机警敏锐,颇识大体。她一进宫,便感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紧张气氛。此时,太祖马皇后已去世多年,中宫一直空缺,代管后宫的几位妃子不是病死,便是获罪而死。太祖晚年脾气暴戾,动辄发怒,妃嫔一不小心,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当时掌管后宫之事的李贤妃,颇为贤惠,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作为太子孙妃的马氏谨记父母的叮嘱,时刻提醒自己,一言一行千万要小心,要严格遵守宫中戒规,不能丝毫逾越,可谓不可说错一句话,不能走错半步路。
让马氏倍感庆幸的是,丈夫朱允尚愿袢屎瘛⑽闹时虮颍和祖父的个性、行事作派全然不同,对她甚是爱护体贴。她对丈夫自然关心备至,衣食起居都侍候得十分周到,因而夫妻琴瑟和鸣、恩恩爱爱。
婚后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十月,马氏生下长子文奎,太祖喜获重孙,马氏地位因此稳固。
忧心忡忡的皇后生涯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六月,太祖辞世,朱允杉涛弧4文暌簿褪墙ㄎ脑年二月,建文帝册马氏为皇后,授予金册、金宝。长子文奎为皇太子;3个弟弟分别为吴王、卫王和徐王。由于建文帝要求守孝期间衣食从俭,马皇后册封仪式是否如后世的皇后册封那样繁复隆重,就不得而知了。
马氏正位中宫后,严格按照太祖制订的皇后之尊,只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之规定,悉心处理后宫诸多事务,用心管理宫中的嫔妃、女官、宫女,精心侍候皇帝和皇太后的起居,细心照顾两个年幼的皇子,同时兢兢业业履行各种礼仪规定的职责。正因如此,尽管朱棣夺位后大肆篡改建文朝的历史,并丑化建文帝的形象,但对于马后却找不到任何行为不端的描述。
然而,马后的内心却始终提心吊胆、焦灼不安,因为从她的丈夫继位第一天起,皇位就从未安稳过。建文帝的诸多叔叔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尤其是四叔父燕王朱棣,不仅能征善战,实力最为雄厚,而且在秦王、晋王去世之后排行最长,自认为最有资格继承朱元璋的皇位。
为了消除这些亲王的威胁,建文帝即位伊始便采纳谋臣黄子澄、齐泰的主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削除了周王、岷王、齐王、湘王、代王的王位,并将他们废为庶人。
可是,当面对下一个目标燕王时,建文帝却心慈手软起来。在燕王的种种挑衅行为面前却说:燕王是我的至亲,不必追究。尤其失策的是,他没有采纳燕王大舅子徐辉祖的建议,将从北平前来祭奠朱元璋的燕王的3个儿子扣留,从而遗下纵虎归山之祸。
建文元年七月的都城,骄阳似火。这天,一身疲惫、面色苍白的建文帝缓缓走近坤宁宫,马后跪迎丈夫入内。她微笑着向丈夫奉上刚晾好的建宁贡茶,柔声唤来年幼的太子,让他背诵刚刚学会的《三字经》给父皇听。
看着太子红扑扑的小脸、摇头晃脑的可爱模样,建文帝露出了笑容,马后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在建文帝到来之前,她已经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燕王终于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为由,在北平(今北京)起兵造反了!
马后深知骨肉相残对丈夫是何等的打击,深知随之而来的战争对丈夫、对朝廷、对她自己和家人意味着什么。她恨不得立即变成男子上阵杀敌,可无奈自己是皇后,一位任何朝政也不能过问的皇后,只能更加努力地管理好后宫,更加细致地照料好丈夫的起居,用万千柔情抚慰丈夫,尽最大所能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
这场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一打就是4年。马后时刻在关注着战况。由于洪武年间的杀戮,建文帝的将领中能征善战者所剩无几。前线将帅寡于武略,朝中大臣拙于计谋,加之缺乏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致使士兵数倍于燕王的建文帝军队往往功亏一篑,败仗一个接着一个。
建文三年十一月,马后生下次子文圭。此时,战争形势对建文帝已是十分不利了,传入马后耳中的战况一个比一个危急。
六月己丑,当马后惊闻李景隆和谷王朱B开都城金川门迎入燕军时,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失败了,她的生命也行将结束。当宫中燃起熊熊大火时,马后款款整好衣裙,仔细捋齐鬓发,端坐在坤宁宫,直到被冲天的火苗吞噬,时年不到25岁。
建文四年六月壬申,朱棣以天子葬仪将马皇后当作建文帝下葬,并派官致祭,且辍朝三日。但马后究竟葬于何处,没有记载,至今也无人知晓。
凄惨悲凉的身后际遇如果没有靖难之役,马后也许会平安和顺地度过一生,成为明朝20位皇后中人生相对圆满的一位。因为她的丈夫建文帝个性温和、仁厚孝友,从小接受儒家仁义治国思想的熏陶,一心想恢复理想中古代二帝三王的仁德之治,自然不会干出诸如废后虐妃之类残忍事来。建文帝成婚8年只有两个皇子,且都为马后所生,由此可见,建文帝嫔妃不多,与马后的感情也甚好。马后的长子文奎4岁就被立为皇太子,马后的皇后宝座可谓稳如磐石。
可是,上苍在给予马后短暂的幸福时光之后便无情地将她毁灭,包括她的至亲。靖难之役中,7岁的皇太子文奎不知所终,有史书说和马后一起葬身火海,也有说被兵部侍郎廖平进所救;而时年不满周岁的次子文圭则被朱棣贬为建庶人,囚禁在凤阳广安宫,一关就是55年。直到天顺元年(公元 1457年)十月,朱棣的曾孙英宗动了恻隐之心,才将文圭释放,准其自由婚配,并派了20个太监和10多个婢妾去侍候。可怜的文圭56岁重见天日时,已是满头白发,连牛马都分不清楚,不久就撒手人寰。
靖难之役中,马后的父亲马全下落不明;她的两位做指挥的堂弟(马后没有亲兄弟),一个投靠了朱棣,被封为镇海侯,在一次渡江时淹死;另一个则忠于建文帝,全家三十余口全部在战争中罹难。
由于建文帝之后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后裔,在明帝世系中,建文帝一直没有正式地位,连庙谥也没有。南明弘光帝时曾定建文帝的庙号为惠宗,谥号让皇帝;马后谥号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但未被当时的清政权认可。
直到清朝乾隆元年,乾隆上建文帝谥号为恭闵惠帝,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至于马后的谥号是否也随之有变,则不清楚。由于建文帝时期的档案文献与起居注均遭毁灭,私家记述亦被禁止,史书上有关马后的记载也就十分稀少,《明史·后妃传》中关于马后的文字只有44字,是明朝所有皇后中记载最少的。
建文帝马后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后人提起明朝的马皇后时,则大多只知明太祖之皇后马秀英一人矣。
历史上人口的大迁移所造成的。
这和广东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说粤语和客家话及潮州话的人,而原来的原住民却少得可怜一样!
迁居移入。
河南 人口较多,迁民移入也是重要原因。
这以明代最突出。
河南经元末战乱,田园荒芜,洪武初年,郑州知州苏琦建议:“招徕耕种,以实中原。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下令:准许山西丁多地少或有丁无田人家,前往河南、山东、北平耕种荒地。
凡愿意迁徙的,立即“验丁给田”,发给路费、耕牛、种子。
洪武二十五年,负责迁民的李恪回京上奏: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迁民事情,已经办理完毕。
到永乐年间,又徙山西太原、平阳两府和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人家,往北京、河南等处垦田。
据洪洞县《大槐树志》载,凡被迁徙之人无论是何原籍,一概改其籍贯为洪洞县。
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多数 称其先人来自洪洞县。
孟县丁氏家谱记载其始祖丁贵,是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来。
禹县山货厂 乡赵姓,其“显祖考府君赵公来义之墓”碑称“首自洪洞而迁移河南禹境,此乃兄弟二人,长曰讳来杰,次曰讳来义。
”洛阳七根椽马《马氏家谱》上载,七根椽马来自洪洞,马氏家族因丁多田少外出谋生,临分手时共同协议以何物作为标记,将来相认好作证据,反复商酌,主意不定,见破大门楼有椽七根,遂每户一根作为凭记,七根椽马因此得名。
据淮阳穆氏家谱载,明隆庆六年(1572),“先祖兄弟二人,兄天才,弟永禄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刺林村移民而来,在城内 区落户。
”
明代迁入开封的 除来自洪洞县外,还有的来自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占领中原后,两次驾临汴梁,1368年10月,他下令“徙北平在城兵与汴梁”12,迁民中除汉族军民外,还有一些居住在北平城内的 军民。
所以至今开封某些 中,仍有其祖先是北京迁来的传说。
4官宦入籍。
宋代,马依译“精历学,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 入中原,厘订历象无差。
世袭侯,与王处讷同时,后家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乐镇。
生齿日重繁,科甲联绵,至十一世分迁河南。
十一世祖讳乾,由进士出身,任南阳府知府,以宦籍家新野县,此由陕迁豫之始”,开为官留居河南之先河。
元代, 人的社会地位虽低于蒙古族,但高于其他民族。
因此,元时在河南任职的 不少。
窝阔台汗三年(1231), 人曷思麦里随军伐金,驻军于怀(今沁阳)、孟(今孟县)。
第二年,曷思麦里以败金军于峰山,受命为孟州达鲁花赤,佩以金符。
后来进职为怀、孟、河南二十八处都达鲁花赤,特许“所隶州郡不从命者,承制得籍其家”,其子密里吉又袭怀、孟达鲁花赤。
中统三年(1262),密里吉战死,其子俺撒,孙忙兀带均先后袭为怀、孟达鲁花赤。
曷思麦里祖孙四代在怀、孟为官,其部下有大量 人,其后裔有定居于此地的。
元朝许有壬《至正集》卷53《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载,哈只之孙凯霖葬其祖父母、父母、兄嫂弟侄于安阳。
凯霖“迁林州(今林县)达鲁花赤,升奏议大夫,彰德路(今安阳)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管内劝农事。
”这亦说明元时安阳有不少 人居住。
至元五年(1389)九月立的济源《济渎重建灵异碑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三子忽辛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时,修建《济渎灵异碑》。
至元中,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之孙也列失任怀、孟达鲁花赤时重建此碑,以纪念叔祖忽辛。
忽辛、也列失的后裔留居怀、孟是可能的。
怀、孟州 大姓今有闪、拜、买、丹等。
原河内县(今沁阳、博爱) 中闪姓是大姓,是赡思丁的后裔,赡与闪字谐音。
沁阳县城北大寺万历十一年《重修 寺碑记》载:“我怀有 寺旧矣,或云创于元至正间。
”这说明 官宦家族至迟在元末就已在豫北建立庄园、落籍久居了。
在禹州,元世祖中统四年,“ 人阿合马领诸路转运使。
以河南钧、徐等州俱有铁冶,请给授宜牌,以光鼓铸之利……阿合马奏以礼部尚书马曰合乃兼领已括户三千,光煽铁冶,岁输铁一百三万七千斤,就铸农具二十万事”。
这些括户三千定居于此,也是今之 的先民。
特别有趣的是当地 中有冶、铁、卢三姓,恰似冶铁炉之音。
元代尚有 入任官留居河南事例。
如至元十八年, 人阿老瓦丁奉命赴南京(今开封)屯田,二十年(1285)任 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赡思丁长子乌马儿任陈州达鲁花赤;马合木是浚州达鲁花赤;买奴任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使。
明清两代,为官落籍的现象仍有。
根据睢县 刘氏祖谱载:“后传讳颜公于明洪武初年以锦衣卫指挥使来睢,遂为我刘氏来睢之始。
”清初山东 人闻富喜出任南阳镇台游击而落籍镇平闻家营,后迁入方城县闻岗,其后人闻远又曾出任过新野县守备及芜湖协镇,至今闻姓家族在南阳、镇平、沈姓“祖籍江宁上元县,明徙大姓实畿辅,随成祖至燕,隶属顺天大光籍。
至清宦游河南,遂定居洛阳。
”
5经商入居。
这也是河南 人口较多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
唐时已有蕃客在豫经商。
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载有开封 经商事:开封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皆筑以雄黄及炉甘石,雄黄则避蛇蝎,甘石则天阴能致云雾,郁如深山穷谷。
后因经宦折卖,有 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
”济源县袁姓,族谱系北京香椿胡同人,因经商于明代迁居开封东大寺,再迁沁阳水南关,清初落脚到济源县庙街镇下街村。
镇平县水姓,因经商在明代由陕西谓南县良天坡迁居镇平县东柳泉北水沟村。
开封马豫光鸡鸭店的马家是清末来自南京。
开封市中心牲口市一带“马客伙”中,有不少是经商来开封的陕甘人后裔,还有的来自北京、天津、沧州、正定、大名、保定、山东和安徽等地。
山东济宁市和菏泽市的沙马海地方的皮毛业和皮革业很有名,不少当地手工业者移居河南东部经营皮毛业和皮革业。
洛阳油坊马《马氏家谱》载曰:“马氏之先,出于陕西扶凤县,自明朝初经商于洛,因家焉。
”南阳县黄台岗乡小陈寨村的陈姓,原是陕西渭南县龙井村人,清康熙二年(1663)以“芪黄为业,贸易于豫宛。
”近现代因经商入居河南的 也不在少。
元代东迁的 人是河南 的主要来源。
河南 人口在1953年时为378792万人,1964年为479443万人;1982年为730282万人,占河南少数民族人口的9125%,占全国 人口的1072%;1990年868970万人,占全国 人口的1011%。
河南 人口增长率相对较大,自 1964--1982年的18年间, 人口增长了5232%,比同省汉族人口增长率高出451%;1982--1990年,河南 人口增长率虽明显减缓,但186%的增长率亦是不容忽视的。
河南 大分散、小聚居分布于河南十七个市/地的村村落落。
1990年河南省 人口在1万以上的县市有25个,5千至1万的有20个,1千至5千的有46个。
河南 又集中分布于豫东和南阳盆地,仅周口、许昌、南阳、商丘四个地区,即拥有全省 人口51%。
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等省辖市也是 人口分布较多的地方。
1990年因 聚居而定为少数民族行政区划的有郑州市管城 区(辖区 19079万人)、开封市顺河 区(18431万人)、洛阳市瀍河 区(09070万人);襄城县颖桥、临颖县繁城、项城县南顿、沈丘县槐店、睢县、宁陵县城关、淮阳县城关、太康县城关几个 镇;叶县马庄、郏县姚庄、封丘县荆乡、禹县山货、民权县伯党-胡集、西平县蔡寨、洛阳市郊区廛河等几个 乡。
河南 人口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为历史原因,或为经济原因。
1地处要道。
河南地处中原。
唐宋时期位置特殊,洛阳是盛唐的名城,开封是北宋的都城。
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中阿商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河南是重要物资交流中心。
而多由 人和波斯人经营的香料行也大都集中于此。
近年来,在河南的一些唐墓和遗址中出土了 、波斯金银货币和其他外币,就证实了此点。
他们聚居的点称作“蕃坊” 由于各国客商云集洛阳,致使唐朝的河南有不少“胡商”和“蕃客”,这从北宋李盼等所撰的《太平广记》卷402《李勉》条及卷28《郗鉴》条中,可找到佐证。
《太平广记》卷28载唐代的牛肃在天宝五年(746)见到“胡商”在开封卖药。
卷420又载,开元初(713~714年)、浚仪(今开封西北)县尉李勉任满游广陵,在睢县遇到一有病的年老波斯商人,称在此经商已经20年。
宋人张知甫的《可书》中载一蕃客来开封售真龙涎香。
北宋时,大食、波斯诸国的 商人、学者、使者、宗教人士纷纷到中原开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今来大食诸国蕃客,乞往诸州及东京(开封)买卖”(《宋会要稿》职官44)。
宋朝和大食、波斯等 国家关系密切,来往频繁,这在《宋会要稿》蕃夷四、蕃夷七、《玉海》、《宋史大食传》等书中都有记载。
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148年中,仅大食人就来朝贡46次。
宋王朝对对大食、波斯诸国 东来或要求定居者都给予适当的安排(《咸阳王抚滇功绩》)。
据安徽安庆和湖北襄樊《马氏族谱》记载:马依泽,西域鲁穆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入华修历(历法),越二年书成,经王处纳(北宋人,宋太祖时,上新历二十卷,拜司天监卒)上之,授钦天监监正,世袭候爵,后定居陕西省泾阳县永安镇,成为巨族。
至第十一代马乾玑,号枢仪,南宋宁宗庆元丙辰(1196年)进士,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四月十二日任南阳府知府,遂入籍河南新野县,新野县至今仍有马乾玑的后裔。
安庆、河北省中部、湖北等地有的马姓 是由新野迁出的。
江苏省 教协会的梁全智先祖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从西域古教之地来到汴京(开封),做金疮科御医,皇帝赐其始祖姓梁名柱,二代以后转入地方,成为开业学医,御赐堂号“滋德堂”。
据载, 二十六世孙、中亚布哈拉教主苏菲尔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率亲属部众假田猎入贡京师。
神宗大悦,散本部护卫五千三百余人,农种秦淮泗之间,然后建寺立师,教理始著”。
南宋人周密《葵辛杂识》中记载,汴京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筑以雄黄及炉甘石……后因经官折卖,有 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
元时, 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域区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
”到了近代,由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的开通,河南交通地位提高,吸引了大量的 在交通要道处聚族而居。
如郑州市是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人口继续增长,到解放前夕,仅城内 已近7000人,聚居点已由明清以来的少数几处扩大到北下街、 寺街、丁光里、河东街、河阳街、城南路西段、南顺城街、阜民里等多处。
豫东及鲁西南各县的部分 迁居商丘朱集火车站。
民国六年(1917)数十户 集资赁房建立 教堂。
抗战时期,由于战乱,商丘车站附近的 逐渐增多,又形成一个 聚居点。
2屯田落籍。
元祖至六十八年(1281年)诏令“括 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元史世祖本纪》。
造炮专家、宣武将军、管军总管阿老瓦丁率炮兵进驻开封一带,今开封的“ 寨”就是当年 炮手屯田处之一。
距开封四十里的“荆”(现名荆乡 乡,属封丘县管辖,原属开封县)也是 聚居地, 李姓有“军李”和“民李”之分,“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而“民李”则是明洪武初年由北京宛平县而来。
元代的嵩州(州治今伊川县)也是 人的一个屯田区。
据《敕赐伊川书院碑》载、伊川书院的经管人勖实戴在嵩州担任 炮手总管兼领屯田,“此勖实戴殆为 人而屯戍河南欤”。
巩县的“ 凹在县西南三十里,元时牧马之地。
”该地以 命名,显然曾有 人在该地屯田牧马,后来发展为 一个聚居点。
元时南阳府之设立,在至元八年(1271),“以唐、邓、裕、嵩、汝五州属焉。
”南阳府的屯田数为“田一万六百六十二顷七亩。
” 人为屯田总管,此地的 定然不少。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在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南阳尚存61屯,其中石桥屯、瓦店屯、玉池坡(即黄池坡)等12屯,至今仍是 聚居之地。
明朝建文帝时任兵部尚书的铁铉,就是元朝时居住在邓州市的回人后裔。
《元史》卷一九、成宗本纪,大德元年(1297年)十二月记载:哈喇鲁军士在襄阳、南阳等地屯田。
大德五年十月记载:畏 人在南阳屯田,这些畏 人后来有一部分融合于 之中。
葛逻禄是突厥之一支,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姓,唐初属薛延陀,后属西突厥乙注车鼻可汗,唐平乙注后,归唐。
657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一部为金护州。
天宝中,助回纥攻后突厥,强盛后取代突骑施占有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建牙于碎叶城(在楚河南)。
759年曾与吐蕃、白服、突厥连兵攻回纥后失败,一时在漠北、西域形成回鹘、黠夏斯、吐蕃、葛逻禄、大食五国争斗的局面。
840年漠北回鹘汗国亡,大部分西迁,其中十五部进入葛逻禄境内。
十世纪中叶,葛逻禄与回鹘/回纥联合建立喀喇汗国(黑汗国)。
十二世纪初,葛逻禄及其黑汗国服属于西辽,后改名哈喇鲁/哈剌鲁,降元。
葛逻禄是突厥诸部中最先接受 教的部落。
从淮阳到沈丘一带,为 ·阿丁率 人屯田所在,沈丘县槐店镇老 寺有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的建寺碑可证此事。
明代河南亦有 屯田。
封丘县荆圪村(今荆乡) 李姓来源有二,但不是一,一为“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一是“民李”,系明初民屯。
这些屯田的 人,有了安定的生活条件,不再流动和漂泊,形成一个个 聚居点。
现在,河南仍有不少地方冠以“ ”二字者,如开封西部的“ 寨”,南阳的瓦店屯、石桥屯、黄池陂屯、界中屯、泉庄寺屯等地,仍是 较为集中的地方。
说明河南 人口较多是有历史渊源的。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马岳熊(马松岩):医生,商人
妻子:沈氏 马建淑
朱朴斋:
原配诸巷沈氏,一子
继妻诸巷沈氏,生一子后于1859年去世 长子:朱伯璠(原配生) 孙:朱永芳次子:朱仲玙(继沈氏生) 子:朱鸣冈 朱志贞(女) 朱爱贞(女) 朱志尧(行三):实业家 长子:朱安生,神父 次子:朱迎生,第一位参加一战并建立战功的飞行员 二女:朱月宝,进拯亡会修女院 三子:朱希生,创作的《卢沟桥》抗日歌曲 女:朱兆娟,修女,香港拯亡会中华省会会长四子:朱信生,负责大通轮船公司
妻子:董贵民 五子:朱义生,毕业于美国但登大学,负责合众码头仓库公司 子:朱恩荣后为台北耶稣会院长,六子:朱培生,任中西书室总经理 七子:朱达生,在小南门救火会开救火车。 朱云佐:创办了《格致新报》 子:朱鲁异
子:朱麟生朱开敏(季球):耶稣会士,天主教海门教区主教 朱季琳
妻子:宋玉
父:宋书荪(买办) 次子:朱盎生
三子:朱怡生
七子:朱洪声,神父,徐汇中学教务长 朱季琳长孙:朱兆和 马建勋:李鸿章幕僚 马相伯:耶稣会士,教育家
妻:王氏长子:马xx,早夭 次子:马君远马玉章(女)1913年生 女:马xx 马建忠:外交家,文学家
马氏家谱知道的来
本文2023-10-28 10:23: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