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割据一方700多年,历经四朝,绵延29世不倒的最牛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播州杨氏:割据一方700多年,历经四朝,绵延29世不倒的最牛家族,第1张

一个家族,割据中国西南700多年,传承29世不衰,直至朝廷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32万,费事数年,方才灰飞烟灭。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一段久远的故事。

播州,于唐朝贞观十三年,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又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建制而成。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遵义市),作为播州州治。

此后,由于唐朝不断衰落,播州曾几度易手南诏。唐僖宗干符三年,开创杨氏辉煌基业的杨端,隆重登场,(原籍山西太原府阳曲县)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朝廷下诏封杨端为播州侯,成为统治播州的土皇帝,也开启了杨氏历29代725年统治播州的时代。

关于杨端家族的渊源,据他们的《杨氏家传》称,先祖为太原曲阳县人,甚至自杨端后七世杨贵迁时代,还和大名鼎鼎的忠臣世家“杨家将”扯上了关系:

“先祖杨信,高祖杨业 ,曾祖杨延昭 ,祖父杨宗,父亲杨充广 。杨充广南征

与播州杨昭通谱,因杨昭无嗣,遂将子贵迁过继于杨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后裔。”

而宋代官方则记载杨氏为“播州夷人”,后世不少人也认为杨端一系,是唐末从泸州(今泸州市)、叙州(今宜宾市)一带,迁到播州的少数民族,其后裔慢慢汉化,为了让自家家族看上去更风光,就攀附中原忠臣名将杨业一族,并写进了家谱。

不管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播州历720年之久,均在杨氏治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杨氏一族,所以历久不衰,和他们灵敏的政治嗅觉,以及战力强大的播州军,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

唐朝亡,宋代之,太祖乾德三年,播州杨氏当时的话事人杨实,机警的归附宋朝,宋朝知道山高路险的播州之地,对于他们的实质统治意味着什么。朝廷知道要要面子就可以了,播州还是杨家的天下。

及至宋末元初,播州军一度是抗元主力,战力超群,能打能杀,彪悍的元军都颇为忌惮。后来,元军不想硬打,杨氏也不想硬撑。至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下诏招抚播州。元十四年,杨氏首领杨邦宪降元,和杨氏降宋一样,元朝廷还是就地设置播州安抚司,仍然让杨邦宪做安抚使。

铁打的杨家,流水的朝廷,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后来杨氏又采用同样的套路,归附了明朝,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到明朝隆庆六年,杨氏政权首领杨应龙继承宣慰司。正是在杨应龙手中,杨氏历经4个朝代,绵延700多年的基业,正式灰飞烟灭。

杨氏政权传至杨应龙时,已将播州经营的既富又强。尤其在偏僻穷苦的西南地区,云贵很多地方还要朝廷年年拨款救济的时候,杨家的播州已经年年为国库捐税捐物了。再加上播州军英勇善战,没少跟朝廷东征西杀,屡立战功。杨应龙还被朝廷封为骠骑将军。人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飘起来的。而且杨应龙本身就乖张狂傲,不光经常藐视朝廷,对其治下的其他部族也多不友善,经常惹得天怒人怨。

万历十八年,贵州巡抚弹劾杨应龙为非作歹,要求朝廷治罪。但此时四川巡抚李化龙正要借助播州兵应敌,于是求情朝廷允许杨应龙将功赎罪。

到万历二十年,杨应龙又接受朝廷堪问,并认定他按律当斩。杨应龙愿以两万金赎罪。加上此时又恰逢大明抗倭援朝,杨应龙愿率5000千播州兵入朝抗倭。朝廷斟酌后准许了。但抗倭局势变化迅速,杨应龙还未入朝,倭军已败退朝鲜。没了可以折罪的军功,杨应龙继续被追责。杨应龙在返回播州过程中,竟然“杀害押回官军,以还巢”。至此,杨应龙和朝廷的矛盾日趋台面化和白热化。后加上杨应龙留在重庆的次子突然病逝,不仅死因蹊跷,当地官府还要求杨应龙付重金才能拿回尸首。这事彻底激怒了他,杨应龙正式走上了明刀明枪对抗朝廷的道路。

万历二十一年,朝廷大军兵分三路挺近播州,行至娄山关,杨应龙诈降,令来攻的朝廷军队,猝不及防之间,几近覆灭。此后几年,杨应龙又是诈降,又是硬战,和朝廷周旋,比没让官方捡到半点便宜。

直至万历二十七年,朝廷派李化龙前去讨伐,在固若金汤的播州城,在受尽苦头后,想到背后奇袭的计策,才打败杨应龙。杨应龙知道大势已去,祭拜列祖列宗后,上吊自缢。

至此统治播州700多年的杨氏一族,正式土崩瓦解,成为历史中的一段往事前尘。作为“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大征伐,播州之战,也让朝廷死伤数万,国库进一步亏空,影响深远。

杨姓的来源及姓杨的名人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起源吗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杨姓的来源及姓杨的名人,欢迎大家查看!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二、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

  三、郡望堂号

  堂号

 1、"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2、"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贿赂。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郡望

 1、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2、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四、历史名人

 杨 业:又名继业。北宋名将,曾败契丹十万之众于雁门关。

 杨延昭:北宋名将,杨业之子,号称杨六郎。

 杨 炯:唐代著名诗人。十二岁被称为神童,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杨万里: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杨 涟: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杨 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方言》、《太玄》、《法言》等,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杨深秀:清末人,光绪进士,戊戌政变发生后,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秀清:清代太平天国起义主将,被封为东王。

 杨贵妃:名太真,小字玉环。深得唐玄宗宠爱,以容貌美丽闻名于世,通晓音律。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杨再思:唐未五代靖州"飞山""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子孙遍布中华大地。

 杨芳(1770—1846),字通逵,号诚村,广惠侯杨再思第三十一世孙。行伍出身,历清乾、嘉、道三朝。曾受封太子太傅,一等果勇侯。

;

河南是杨姓密集的省份,也是杨姓的主要发源地,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郡,本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袭之。而作为姓氏的"郡望"来说,是指世代居住某地的显贵家族,为当地所仰望。杨姓中的弘农郡望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杨"和杨播一家,到唐代则成为宰相世家,尤称极盛。《太平寰宇记》载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日:"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弘农郡,为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治所在弘农县,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唐以前的弘农杨氏就散居在这片土地上。除此,河南还有如下主要杨氏支系:

  

   (1)陈留杨氏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县,即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城。陈留人杨匡,字叔康,又名章,东汉顺帝和桓帝(126-167年)时人。好学善文,及长,在乡里教授门徒,后补官为靳县令,任内有治绩,升为平原(今山东平原县)令。时中常侍徐璜之兄,曾为平原相国,匡耻与其共事,故托病在家,无意赴任。汉桓帝时,匡曾为当时太尉杜乔之部属,乔营私被处死后,重义护尸,择穴埋葬。事毕,从此杜绝仕途,隐居不出。

  

   (2)宜阳杨氏战国韩置宜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宜阳人杨仆,东汉武帝时人,自少勤习武艺,曾为军部曲从军,后以千夫为吏。河南太守以仆有贤能荐举于朝,授为御史。后以剿贼有功,迁主爵都尉(主掌封爵事务),位列九卿之内,值南越反,武帝以仆有能,授为楼船将军(海军司令),得胜后封将梁侯。在征朝鲜之役中,与左将军荀彘意见相反而遭诬陷,废为庶人,卒于家。

  

   (3)获嘉杨氏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获嘉县,治所在今河南新乡西南。获嘉人杨俊,字秀才,东汉末年时人,自少好书,颇有文才,但无意仕途。东汉末年扶持老幼,去京密山间避乱,同行者百余家,俊将私财赈济贫乏,有财共通。有宗族乡亲之中,被人所掠去作奴隶者6家,皆倾赎回。乱平后仕魏,官至南阳太守。魏文帝曹丕因俊常赞美曹植不高兴,因而恨俊,借故把俊关了起来,竟使其在狱中自杀,众皆为之冤枉,痛惜流涕。

  

   (4)汴州杨氏北周宣帝改梁州置汴州,治所在浚仪县,即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汴州人杨彦询,字成章,好书善文,富有才华,后晋高祖镇兵太原时,授为太原节度使,任内颇有政绩,吏民都很爱戴他,因之境内大治。后因病乞归,但高祖不肯放,于是改授金吾卫大将军,病逝于任内。

  

   (5)郑州杨氏东魏武定七年(549年)置郑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唐贞观七年(633年),移治管城县,即今河南郑州市。郑州人杨朴,字契元。勤敏好学,曾与毕士安游,由士安荐与宋太宗,以有召见之。朴因爱诗赋,不想当官,因之辞归。朴性怪僻,常骑驴往来都城,每次想作诗,即伏草埔间冥想,得佳句即跃出,常使过路相遇者受惊。著有《东里集》。

  

   (6)洛阳杨氏秦代置洛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隋大业元年(605年)移治今洛阳市。洛阳人杨守一,字象先,生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卒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享年64岁。为人好学善书,精通《周易》及《左氏春秋》。曾事宋太宗于晋邸,官至宣徽北院使,佥署枢密院事。又因性直勤谨,久事王公,因之历任要职而至显要。还有洛阳人杨畏,字子安,北宋时人,进士出身,幼年失父,事母至孝,勤勉好学不远游,刻意经术。后携所著之书晋谒王安石、吕惠卿,为王、吕所荐,授郓州教授,自此尊安石之学,累官至提刑狱。

  

   (7)开封杨氏秦代时置开封县,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升汴州置开封府,东魏天平元年(534年)置开封郡,其治所都居今河南开封市。这里杨姓人较多,显耀者亦不少。宋代杨燧,曾从征贝州,记功第一,又从征侬智高,建立奇功。英宗时(1064-1067年),以累功授宁远军节度使,旋授殿前指挥使,任内病逝;又有杨由义,字宜之,初任僻地盐官,因与漕运相处不洽,隆兴间(1163-1164年),以阁门祗侯使金,不为所屈而还,南宋孝宗嘉奖之,后累迁至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朱熹曾受业其门下。

  

   (8)中牟杨氏西汉始置中牟县,治所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中牟人杨本,初为太学生,明建文年间(1399一1402年)应募,授锦衣镇抚。从李景隆讨燕立功,景隆忌之,不以功上报。不多久,以孤军出战,景隆不派军援救,遂被擒,系于北平监狱被害。

  

   (9)商丘杨氏商丘为夏后相所都,一说应作帝丘,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明末清初,有杨镐,世居于此。累官至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倭将行长加藤清正,屯军蔚山,镐进兵攻之,不能下。行长救兵亦至,镐竟大惧先奔,丧兵二万有余,被罢官。后清兵击破抚顺,复启用,为兵部右侍郎,驰往经略,但兵不能前,师期又泄,遂被下狱伏诛。

  

   (10)商城杨氏北宋建隆初改殷城县置商城县,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西。商城人杨所修,字启修(1548-1694年),明万历进士出身。初属魏忠贤党,历任左副都御史,后因人逆案,撤职为民,回归商城。时张献忠隐商城,被捉不降,遇害。

播州杨氏:割据一方700多年,历经四朝,绵延29世不倒的最牛家族

一个家族,割据中国西南700多年,传承29世不衰,直至朝廷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32万,费事数年,方才灰飞烟灭。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