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啥曹魏会被司马家族和平演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三国时期,为啥曹魏会被司马家族和平演变?,第1张

曹氏家族的衰弱是曹氏皇帝有意促成的,打压皇族和外戚是曹魏的基本国策。

曹丕上位之后,曹彰莫名其妙地死了,曹植低调做人。曹氏亲族之间都不敢来往,生怕被曹丕找个借口收拾了。而曹丕的接班人曹叡也是有样学样,防范皇族就像防贼。

这是因为历史上的七王之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而东汉皇族也比较衰弱,但是东汉皇朝照样正常运转。于是给了曹氏一种错觉:削弱皇族,并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

可曹氏并没有意识到一点:东汉虽然削弱皇族,但是外戚和宦官一直互相牵制,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曹氏削弱皇族的同时,把外戚也一并削弱了。想加强宫廷力量,却又是有心无力,于是把曹魏帝国的政治格局弄成了四不像。

曹操当魏王时,废掉名门望族之后的丁夫人,而立出身下层的卞夫人为后。许多人因此说曹操心胸宽广,因为选老婆不看出身。实际上,曹操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豪门外戚所控制。外戚势力太大,一定会威胁皇权。

有曹操做榜样,曹丕和曹叡自然是有样学样:曹丕当皇帝后,放着名门之后的甄夫人不立,而立了一个出身卑微的郭夫人当皇后。曹睿当皇帝后,放着名门之后的虞夫人不立,气得虞夫人破口大骂:你们曹家就喜欢让出身低贱的人当皇后。曹叡的老丈人出身太低,在贵族圈一直是被取笑的对象;曹叡的妻弟公然受到夏侯玄的侮辱,曹叡也不敢把夏侯玄问罪。

基于曹丕和曹叡的本意,就是想通过加强秘书班子的方法,强有力地驾驭帝国。曹魏的秘书班子权力一直都比较大,曹魏的秘书班子叫中书监,皇帝的所有决策都绕过了朝臣,直接和中书监商讨确定,这意味着中书监成功压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

中书监的主管就是孙资和刘放。两人大有凌驾于豪门大佬之上的架势。魏明帝外出时,主持政府工作的就是孙资和刘放。但豪门士族势力太大,所以中书监一直不能真正凌驾于朝臣系统之上。

辛毗与孙资有矛盾,有人劝辛毗向孙资低头。辛毗说:我不向他低头,他最多堵住我当三公的路罢了,除此之外他还能把我怎么样呢?

虽然豪门士族无法拜托中书监的阴影,但即使是皇帝也必须小心对待豪门士族。有一次,曹叡想检查陈矫的工作,陈矫直接问魏明帝:你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怀疑我啊?如果你怀疑我的工作能力,或是怀疑我的人品,你就把我撤职好了。你既然用我,就不要和我玩这一套。看到陈矫一副要撂挑子的架式,魏明帝赶紧道歉。

陈矫是臣下,曹叡是皇帝。但是通过上述事例,你看得出陈矫和曹叡谁管谁吗?陈矫之所以敢这样不给曹叡面子,是因为陈矫代表了豪门士族的共同利益。如果陈矫顶不住曹叡的压力,曹叡肯定还会继续扩大皇权的影响。

后来,曹叡还一度想让后宫女子参政,更是被豪门士族集体打脸。豪门士族甚至放出话来:宦官天生就是给皇帝打杂的,后宫女子天生就是陪皇帝睡觉的。这种卑贱的人小人物也想干涉国政,那注定国将不国啊!我们有这么多为国为民的好官员,为什么皇帝从来不信任和重用我们呢?你是不是觉得当昏君很过瘾啊?

在皇权势大之时,自然是皇帝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豪门士族再不情愿,也只能私下里骂一骂,掀不起什么风浪。但在豪门士族势大之时,如果皇帝还是认不清形势,豪门士族就不会只在私下里骂人,而是直接冲到皇帝面前打脸了。就是要警告皇帝:千万别拿你祖宗的江山当儿戏。

在豪门大佬的支持下,杨阜冲到了最前排:后宫吃闲饭的女人太多了,应该清理一批出去。

面对豪门士族的这种作法,皇帝自然会觉得人身自由受到了侵犯。可在豪门士族看来,是皇帝提出了后宫干政,我们士族只是还击而已。

魏明帝直到临终前,才意识到虚弱的秘书班子和半途而废的宫廷力量,根本无法巩固皇权。所以他又想回到皇族、外戚巩卫皇权的老路子上,却已为时太晚。

曹叡在临死前,把出身卑贱的毛皇后废了,立了有豪门背景的郭夫人为皇后。而在最初拟定的辅政名单里,也是清一色的皇族成员,这证明曹叡已开始试图加强皇族和外戚的势力了。通过曹叡的一番折腾,曹氏家族一度又在帝国权力层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它引来的反扑也是巨大的。因为,皇族势力越来越大,自然会侵犯豪门士族的既得利益。

于是,司马懿被大家推到了前排,通过高平陵之变,把曹氏家族打得翻不起身了。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于235年被封为齐王,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曹芳病逝,时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第四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

曹髦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但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带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司马氏手上的曹氏皇帝就这两人。

司马氏手上杀害的总计有:

曹爽及其兄弟(曹真子,本姓秦,曹操养孙)、曹彪(曹操子,曹丕曹植弟兄,司马懿临终前亲手所害,非其子所为)夏侯玄(夏侯霸侄子,曹操元族子)、曹髦(曹操重孙,曹丕孙)

众所周知,历史上三国时期魏政权的建立是因为曹丕篡取了大汉的基业而来的。而后魏国司马氏又阴谋坐大夺取了曹魏政权,之后更是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晋朝政权。为何曹氏和司马氏同样的篡权夺位,但曹氏的风评要比司马氏好很多呢?这就涉及到曹氏和司马氏互相之间不同的际遇了。严格来讲,曹氏虽然被某些朝代的某些人定义为篡位,但事实上曹氏取代汉室并非篡位,而是通过禅让得来的皇位。虽然在此之前曹操有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经历,曹丕也有强逼汉献帝让位的事情发生。但归根结底汉室的气数已尽。从董卓乱汉开始,汉室就已经走向了灭亡。曹丕取代汉室建立魏政权,虽然手段并不怎么光彩。但一切都符合自然淘汰的规律。因此曹魏取代汉政权,严格来讲并非篡位夺权。

反观司马氏篡魏就不同了。司马氏从司马懿被曹操强行逼迫为自己效力开始,司马氏一族就成为了曹魏的臣子。司马家族不仅仅是司马懿在替曹魏效力。司马懿的兄弟也多有为曹魏效力的人。曹操时期倒也罢了,他虽然重用司马懿,但一直都防着司马懿没有给他实权。曹丕时期,曹丕不仅给了司马懿实际权力,而且还大力的提拔了司马懿。可以说在曹丕时期,司马懿就已经位极人臣了。甚至在曹丕死前都任命了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之一。可见曹丕多么信任多么重用司马懿。

之后的曹睿时期司马懿同样被委以重任。不客气的讲,曹魏对司马懿对司马家族仁至义尽了。臣子能得到的一切曹魏当权者都给了司马家族。但司马氏是如何对待曹魏的呢?司马懿在曹芳时期不满于被宗室曹爽排挤,所以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由此开始曹魏大权彻底被司马家族掌控。曹氏也成为了司马氏手中的傀儡。最后在曹奂时期,司马家族实际掌权者司马炎阴谋篡取了曹魏政权,并且随之建立了晋政权。

表面看来曹氏篡汉和司马篡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但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汉朝天子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曹氏顺势而为取代了汉室。司马氏则是完完全全的背叛造反,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对于曹魏篡汉和司马篡魏的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除此之外,在曹丕篡汉后和司马炎篡魏后,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政权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东汉末年大动乱主要是因为农民起义,废史立牧,董卓乱汉等原因导致了天下大乱。汉朝政权也因此走向了毁灭的深渊。原本统一的汉朝政权变成了一个大混乱的分裂时期。而曹魏政权取代汉室后也就进入了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标志着历史将再度拨乱反正,从大分裂时期走向统一。强大的曹魏自然是推动三国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曹魏政权确实灭亡了蜀汉,虽然东吴政权是由司马家族的晋朝政权所灭亡。但根基也是曹魏打下来的。所以曹魏政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十分正面的。

更重要一点,曹魏时期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度,该项制度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政治影响。在领土疆土问题上,曹魏设立了西域长史府,加强了中原政权对于西域地区的领导统治权。曹魏大将毌丘俭更是在征讨高句丽后将朝鲜半岛北部并入了曹魏政权版图。可见曹魏时期曹魏政权在政治军事以及疆土领域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点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历史评价自然也就会高一些。

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看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了晋朝政权。司马炎执政期间,晋朝确实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于史学家评价司马炎这段改革时期为“泰康之治”。但司马炎在灭亡东吴之后却开始昏招不断。从此骄奢*逸怠惰政事。之后更是做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事,那就是“分封诸王”。也由此给晋朝政权埋下了隐患。

由于司马炎私心作祟选择了一个白痴皇帝,结果在司马炎死后西晋爆发了一起为争夺中央权力而引发的内乱。晋朝内部权力争夺战正式开始,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八王之乱”的由来。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八王之乱不仅给晋朝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也就是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乱华导致统一的中国再次走向分裂,晋朝政权灭亡后虽然又衣冠南渡建立了东晋政权。但也因为晋朝司马家族的内斗,导致整个中国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氏篡魏后貌似一件正经事没干。所作所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把中国和中国百姓给坑了。既然如此,历史也肯定会把晋朝钉在耻辱柱上。

1、司马氏掌控曹氏政权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司马懿老谋深算,周密布置,巧设机关,经过一番血雨腥风的搏杀,铲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曹爽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

2、魏明帝曹叡去世时,传位齐王曹芳,并以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发动高平陵之变,自此掌握曹魏大权,后又诛灭曹爽集团。嘉平三年(251),司马懿在逼死王凌和楚王曹彪后死去,其子司马师继其掌权。

3、正元元年(254),司马师杀大臣夏侯尚、李丰、张缉等;同年九月,因魏帝曹芳参与了铲除司马氏集团的图谋,司马师、司马昭又废掉曹芳。在郭太后的力主下,曹丕之孙、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被立为帝,作为魏明帝的后嗣,改元正元。

4、正元二年(255),司马师平定毌丘俭的兵变后去世,其弟司马昭继其掌权。甘露二年(257),司马昭挟曹髦及郭太后镇压诸葛诞兵变,于次年取胜,司马氏集团的权力进一步巩固下来。 

5、自正始十年(249)至甘露三年(258),随着一系列政变的展开和淮南三叛渐次平定,司马氏的权力日渐巩固,曹魏皇权则日渐衰微。尤其是曹芳被废后,皇宫卫士被大量削减,仅以老弱戍守 ;又据毌丘俭所言,司马师不上朝觐见君主,曹髦欲探问其疾病,也被司马师拒绝 ,皇权之衰微可见一斑。

6、曹髦虽无实权,但才慧早成 ,有志于中兴曹魏,尤其推崇中兴夏朝的少康。 即位之初,曹髦曾采取减省用度 、派遣侍中巡视等举措 。司马师死去后,曹髦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由此可以达到削夺司马昭的兵权的效果。

7、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的计谋,公然抗旨,自己率军回京。曹髦计划落空,又不得不对司马昭加以笼络。 此后,曹髦还曾写作《潜龙诗》以自讽,司马昭对此感到厌恶,二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8、司马昭弑君,是发生于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即景元元年,公元260年)五月魏都洛阳的政治事件。魏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终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阙。事后曹髦被追贬为庶人,忠于曹髦的大臣王经及亲属被杀,成济则作为替罪羊被夷灭三族。

9、司马昭弑君标志着自曹芳以来曹氏集团恢复皇权的努力的彻底失败,为司马代魏进一步铺平了道路,但也给司马氏集团留下了政治阴影。

10、司马昭决定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 ,并派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去迎接曹璜,作为曹叡的继承人。曹璜是曹操之孙,与魏明帝曹叡平辈,也非曹丕的直系后裔(当时曹丕仍有直系子孙在世,例如曹髦之弟曹启 )。

11、太后下诏令群臣为常道乡公曹璜更名。后定名曹奂。 六月二日,常道乡公继位,改元景元 ,这就是魏元帝。

12、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扩展资料

随着曹髦的被弑杀,司马代魏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对司马氏而言,其篡魏的遮羞布已被撕下,篡魏势在必行。对贾充、王沈而言,他们对司马昭功劳卓著,必将获得丰厚的政治回报。 

然而,司马昭弑君事件也成为司马氏集团挥之不去的政治阴影。例如,王沈被曹髦尊称为“文籍先生”,却不忠于曹髦而告密,导致司马昭弑君,故而受到舆论的批评。 

贾充曾在宴会上被庾纯批评为“天下凶凶,由尔一人”,反驳后又被庾纯质问“高贵乡公何在”; 贾充的母亲见到古今皆重忠义,故多次痛骂亲手弑君的成济,只是不知其子贾充也参与了弑君之事,仆人们听到她骂成济都偷偷地笑。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贾充曾质问孙皓其之前在东吴实行的酷刑是怎么一回事,不料被孙皓反唇相讥:“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这令贾充十分尴尬。 

直到东晋,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晋明帝听王导讲述晋朝建立的过程,听到司马昭弑君时也忍不住捂住脸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司马懿 (三国时期历史人物)

-司马昭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司马炎

东汉末年分三国,战火纷飞连天不休,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彼时汉室衰微,诸侯逐鹿天下,妄图窥探神器,却终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势。

而作为当时最为强盛的魏国,本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国家,为何最后却为司马氏族篡权,导致三国归晋呢?

01赤壁之战,魏国式微。

在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其实从前期来看,无论是从国力、士兵还是经济来说,魏国都是最强盛的国家。

而曹操所带领的魏国,在前期仅仅依靠家族子弟来争取天下,却凭借曹操出色的政治、军事、谋略而日益发展壮大。

濮阳之战、争徐州、擒吕布、胜刘备、官渡之战、得荆州,曹操的胜利之师可谓一往无前。

然而赤壁之战爆发后,曹操百万雄师败于孙刘联盟,一把大火让曹操元气大伤,只能败兵而逃。

也是从赤壁之战这个转折点开始,曹操对孙权、刘备由进攻趋势转为防守态势。

此后,曹操实行三大政策:养民、休战、屯田,等待时机,再次南下,然而曹操却再未等到南下的机会,便已逝世。

曹操去世之后,其子曹丕继任魏王,汉献帝禅让于曹丕,曹丕代汉自立,追封曹操为魏武帝,立国号为大魏。

02九品中正,抑制宗亲。

曹丕登基之后,为了集中皇权,选举人才,实行九品中正制。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便是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中上、下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举看似选拔人才的手段更加高明,实则是为了抑制宗亲权力过大的问题。

在曹操时代,依靠宗亲势力夺取天下,所以给予宗亲很大的权力。

而曹丕在军中威信远远不如曹操,此时的宗亲大多数是曹操时代与其父共同打江山之人,是以曹丕若想避免皇权旁落,实行此举是明智之举。

然而此举虽然能够集中皇权,避免分权。却也从根本上为曹魏政权埋下了隐患。

03宗亲衰落,士族崛起。

如果说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曹魏政权有一定的隐患,那么宗亲的衰落、士族的崛起无疑是导致曹魏政权旁落的根源。

一味地抑制宗亲,扶持士族,只会让宗亲权力更加衰落,乃至灭亡,而士族权力愈加膨胀,终究会威胁皇权。

在曹丕时代,可用的宗亲有:曹仁、曹洪、夏侯惇。

在曹睿时代,可用的宗亲却只有:曹真、曹休。

而到了曹芳时代,却只有曹爽可用。

而此刻,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权力过大,仅仅依靠曹爽却无法制衡,终究导致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族篡夺。

这便是一味抑制宗亲,发展士族的后果。终究会导致宗亲无人可用,士族崛起威胁皇权。

魏国吸取了汉朝灭亡的教训,一直在扼制宗亲和外戚势力,扶持士族,然而却未想到,只有一端的天平是无法平衡的,只有双方相互制衡,才能有备无患。

人才凋零,士族只能依靠司马懿,皇帝曹芳年幼,因此才让司马氏族有了篡权而立的机会。

总而言之,曹魏政权旁落司马氏原因有五。

曹魏三代明主,只可惜天妒英豪,除武帝之外,大多英年早逝,此为其一。

赤壁之败,失去战机,此为其二。

九品中正,根基受损,此为其三。

宗亲人才凋零,士族权力过大,此为其四。

幼帝继位,给司马懿可趁之机,此为其五。

纵观 历史 ,作为帝王,单单吸取经验教训来完善自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一套独特的权谋之术,如此,国家方可长治久安。

三国时期,为啥曹魏会被司马家族和平演变?

曹氏家族的衰弱是曹氏皇帝有意促成的,打压皇族和外戚是曹魏的基本国策。曹丕上位之后,曹彰莫名其妙地死了,曹植低调做人。曹氏亲族之间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