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与鲁迅先生的关系
朱安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是浙江绍兴人,21岁成为鲁迅先生的议婚对象,29岁才与鲁迅先生在绍兴完婚,婚后第四天鲁迅先生就携弟弟周作人还赴日本去了,自此与鲁迅先生做了一生有名无实的夫妻。
朱安虽无文化,但三从四德,为人隐忍宽厚,默默无闻,婚后主要游离于婆婆、日本弟媳(羽太信子、羽太芳子)和许广平四个女人之间,心中其实从未落脚。1947年6月在北京孤独离世,葬于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没有子嗣,没有立碑,享年69岁。
朱安婚后生活:
1、第一次搬家,离开故土绍兴。
自1906年鲁迅先生婚后出走日本以后,朱安独自在绍兴陪伴婆婆鲁瑞13年,1914年朱安也曾找人代笔提议鲁迅纳妾,鲁迅没有同意并称颇谬。而此时的鲁迅经过不断的努力及在同乡蔡元培的提携下逐渐风生水起,生活也富足了起来。
2、第二次搬家,搬入塔砖胡同61号。
因为二弟周作人的一封信(羽田信子事件),1923年夏天鲁迅离开了八道湾,朱安暂时搬到砖塔胡同,朱安本想借此机会可以和鲁迅亲近亲近,但是鲁迅毅然决然的分居。
3、第三次搬家:因为塔砖胡同61号是鲁迅临时租赁而来,所以半年以后鲁迅购置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住宅,现改成了鲁迅故居,一直到1926年8月,他携许广平离京,赴厦门大学任教。而朱安陪婆婆鲁瑞终老此地。
鲁迅其实希望朱安能够清白的改嫁,而此时的朱安虽然与鲁迅有名无实,但毕竟嫁入朱家十几年,当时已经40多岁的她已经不可能做出改变,何况婆婆喜欢她,周家的在北京也过得相当凑合。
朱安最后的命运: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与鲁迅合葬的遗愿也未能实现。
朱安:
鲁迅元配妻子,朱安,生于1878年,逝于1947年,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毫不妒忌自己的情敌许广平。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1947年6月29日凌晨,孤独离世,身旁无一人。临终,和鲁迅合葬的遗愿也未能实现。
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祖先是周介孚。
周介孚(1838-1904),鲁迅祖父。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
周介孚诞生于浙江绍兴,二十九岁(1867年)考中举人,三十三岁(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奉旨任江西金溪知县。戴了三年多县老爷的乌纱后,因与上级不和,1878年被弹劾免职。
1879年经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因母丧丁忧回乡,发生了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从此就坐了八个年头的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又活了三年多,于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
扩展资料:
鲁迅其他家庭成员
蒋氏:鲁迅继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潘大凤:鲁迅庶祖母(或称潘姨太),周介孚之妾。
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何氏:鲁迅外婆,会稽县皋阜镇人,父亲何元杰为翰林院编修。
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年),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周介孚
-鲁迅
作为鲁迅“父母之命”的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传记,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重现了一位旧女性的苦闷之声,从中也可感受到朱安的存在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老大姑娘”的婚事
周朱两家缔结婚约的时间,大致是在鲁迅去南京读书的第二年。周作人生于1885年,比鲁迅小4岁,当时在三味书屋读书,在他的日记里,留下了这一时期两家密切来往的痕迹。
事情还要从1898年前后说起,当时,鲁迅的母亲鲁瑞和朱家谦少奶奶关系非同寻常。当时两家隔了一道曲尺形的墙,喊话很方便。鲁瑞丧夫不久,小儿子椿寿又夭折,她的心情十分低落。这一时期,谦少奶奶时常约她一起看戏,打打麻将,给了她不少安慰。
正是在这段时间,鲁瑞为儿子相中了丁家弄朱家台门的安姑娘。1899年,朱安已经过了20岁,错过了最佳年龄,朱耀庭夫妇不愿女儿受委屈,成为人家的填房,所以宁愿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东昌坊口周家,尽管周家破落了,但怎么说也是去做原配夫人。再说,朱家与周家也是姻亲,他们的婚事也算是亲上加亲。
自1899年周朱两家订立婚约,婚事拖了又拖。1903年夏,鲁迅也曾回国探亲,但婚礼并没有举行。绍兴一向有“养女不过二十六”的规矩,1906年朱安已经28岁了。
1906年阴历六月初六,鲁迅与朱安在周家新台门的大厅举行了婚礼。从1899年与周家少爷订婚到二人举行结婚仪式,朱安等了7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她想必也隐约听说了,周家少爷对这桩婚事不太满意,但既然和周家少爷订了婚,那么她死也要死在周家,没有退路。
1912年初,鲁迅离开了令他失望的故乡和家庭。2月,他离开绍兴到南京临时 教育部担任部员,5月初与许寿棠一同北上,就任北京教育部部员。从此,朱安又开始了长达7年的独居生活。
举家迁居北京
鲁迅到北京后,住在位于宣武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
1919年,朱安的生活面临着一个大的转变,周家台门卖掉了,鲁迅在北京买下了八道湾的宅子,准备把家人接去同住。对朱安来说,她的心情很复杂:从此要离开故乡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无异于和娘家人生离死别。可是,她又不能不跟着一起去,不能放弃她在周家的地位——尽管是极其可悲的地位。
作为鲁迅的眷属,朱安来到北京,开始了她在北京八道湾的生活。鲁迅最初的打算是希望一大家子人统统住在一起,兄弟永不分家。鲁迅和周作人都是当时新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兄弟二人感情甚笃。可惜好景不长,两兄弟决绝分手,没有留下一点可以回旋的余地。鲁迅决定搬出八道湾。
自1919年起,鲁迅搬了3次家,朱安也跟着一次次地迁居。1924年5月25日晨,鲁迅携母亲、朱安迁居到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开始了他们在新家的生活。兄弟失和,鲁迅带着朱安一起搬出去过,这使她重新看到了希望,以为他终于回心转意了。
落地的“蜗牛”
不知是从哪一天起,朱安发现大先生的神情发生了某种变化。中秋节的时候,大先生和女学生们一起喝酒,在朦胧的醉意中拍打一个个女学生的头;又某晚,大先生替借住在家中的许广平剪头发……她第一次发现,一向冷峻的大先生竟然也有柔情的一面。
可以想象,在北京,朱安身边几乎没有能吐露心事的人,后来许广平怀孕了,因为涉及子嗣,婆婆的想法显然和她不会一致。有一回鲁迅自上海寄来照片,告知与许广平同居的消息,虽然早就预料到了,但朱安还是很难过。
当邻居俞芳问她“那你以后怎么办呢”,她一下子被触动了心事,显得相当激动:“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她又打了一个比方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她说这些话时,神情十分沮丧。她接着说:“看来我这一辈子只好服侍娘娘(太师母)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自母亲去世后,朱安的生活贫困至极。因此,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国报》刊登了这一信息,许广平闻悉,忧心如焚,立即给久未通音信的朱安写了信,加以阻止。信中指出:“……就望你千万不要卖书,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顾你,请你相信我的诚意。”得知鲁迅藏书有可能被出售,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不仅许广平,内山完造也出面写信阻止,该年10月,还推举唐弢、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
在来客面前,朱安的情绪显得很激动,她冲着客人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在困顿的岁月里,哪怕是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被世人长久地遗忘了。万千辛酸,使她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先曾经是知县的官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读书不多,但懂得礼仪,为人温柔善良。因为鲁迅是长子,所以自从鲁迅的父亲去世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担心鲁迅的婚姻。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的性格,决定嫁给大儿子鲁迅做媳妇。1901年4月3日,鲁迅的母亲未经儿子同意,赶到朱家要求耿。结果王庆的人生网,在两个年轻人根本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决定,决定了朱安一生的命运,也给鲁迅和朱安带来了痛苦。
人的生命
早期生活
1878年,绍兴一位姓朱的商人添了一个女孩,取名“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学校家庭的女性朱安一样,从小就被教育要养成一个符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温和,擅长缝纫,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朱安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了一个小房间。大人们让她脱掉鞋袜,把脚浸在一盆温水里。过了一会儿,她母亲和两个丫鬟或亲戚把她按住,拿出特制的长棉条,把她的四个脚趾弯到脚底,用湿布条一层一层地包起来,然后拼命地把脚后跟往前拉,就这样包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形。朱安疼得大叫,但一边哭,一边是她妈妈的指示:凡是家境好的姑娘,都要缠足。她只要看看自己的母亲和家里的其他女人,就会知道这是事实,没有人是例外。
这样的女人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但中年之后,朱安一度成为记者采访的对象,她在1947年的去世也被泰晤士报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旧式女人死后仍能出名,十之八九是因为与她们相关的那个男人。朱安的话,这个男人就是她的丈夫鲁迅,——。
延期订婚
1899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求婚的对象是一位姓周的前朝官员的孙子。周师傅当过京官,后来因在考场受贿入狱,家道中落。他的大孙子十八岁,在南京一所新学校读书。在绍兴,传统是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所以他们相当般配。唯一的缺点就是周家经济比较拮据。但毕竟在绍兴都是体面人家,对“老处女”娟来说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
1901年似乎是他们结婚的好时机,因为绍兴习俗婚礼多在冬季举行,朱安的未婚夫鲁迅也将于同年年底毕业,也算是双喜临门了。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鲁迅拿到了去日本留学的奖学金,于是朱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当然也愿意为未来的女婿出国留学,因为朱安的未婚夫地位提高了,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荣誉。
鲁迅于1902年3月离开中国,在日本一直呆到1909年,除了两次短暂的回家旅行。鲁迅通过他的母亲向朱的家人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使他们更加担心:要求朱安顿好双脚,然后去上学。对于保守的朱家来说,这着实让他们吃了一惊。但这给朱安的婚姻蒙上了阴影。虽然周太太对未来的儿媳妇很满意,但谁也无法预料这位激进的留学青年会有什么动作。1903年,鲁迅回家探亲,穿西装,剪辫子,似乎是个不祥之兆。但他从未提出退婚,尽管周家并没有安排与朱安成亲。
匆忙结婚
1906年7月6日,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结婚。
婚礼完全按照古老繁琐的仪式进行。鲁迅从头到脚扎了假辫子,穿了新衣服。周家的人都知道鲁迅是个新人物,估计要打一架,或者出个意外的奇观,于是一字排开,互相配合,七嘴八舌地训诫他。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连鲁迅的妈妈都觉得不正常。
轿子来了。先是一只中等大小的脚从轿子的帘子下面伸了出来。这只脚试图踩在地上。但是因为轿子高,没一会儿就踩着地了,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的很小的脚露了出来。原来,这个女孩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所以她穿了一双大鞋子,里面塞了很多棉花。她想讨新郎欢心,但刚玩了一会就暴露了。这似乎预示着她后来生活的不幸。
一阵忙乱之后,鞋子又穿上了。姑娘终于从轿子里出来了。她个子不高,看起来瘦瘦的,身上穿了一套新西装,显得有点走样。在族人的围观和司仪的喊叫声中,头骨被移走了。
那是鲁迅第一次看他的新娘。女孩的脸黄白相间,下巴尖尖的,薄薄的嘴唇让她的嘴看起来略大,宽阔的额头看起来略秃。朱安,新人,是鲁迅家的叔祖周雨田夫人的亲族。她平日里似乎和鲁迅的母亲聊得很投机,亲戚们都叫她“安姑”。鲁迅3岁了。
结婚第二天,鲁迅没有像往常一样去祠堂。晚上,他一个人睡在书房。第三天,他离家出走,去了日本。
独自住在房子里
原来,25岁的鲁迅当时正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突然,家人纷纷催促他回国。有时,他一天写两封信,说他妈妈病了。当鲁迅焦急地回到家乡时,他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他的家人听到一个谣言,说鲁迅娶了一个日本女人,带着孩子在东京散步,所以急着逼他回国结婚。
朱安一个人在新房子里做着各种猜测,眼泪不停地流。她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她在这场婚姻中从一开始就处于最被动的地位。从那一天起,她的命运就和周家联系在了一起,而她名义上的丈夫的一切,似乎都与她无关。鲁迅只和她保持着形式上的关系。她一个人在绍兴陪了婆婆13年。
痛苦对双方都是沉重的打击。鲁迅多次对朋友说:“她是我母亲的妻子,不是我的。这是我妈妈给我的礼物。我只有支持的义务。爱情是我不知道的东西。”
一个人来一个人走。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终老,身边无人。她在这个世界上活了69年,独自度过了漫长的40多年。
沙漠婚姻
1919年11月,绍兴老宅由新台门联合卖给绍兴大地主朱朗仙。他母亲、朱安、周需要北上,周作人一家也来北京,于是鲁迅在北京西直门八道湾11号买了一个院子,全家搬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这房子是老式的三金园。外院是鲁迅一个人住的仓库,门房和书籍杂物堆放。中庭是他母亲和朱安居住的地方。内院第一排最好,周作人和周分开住。
虽然全家团聚,但鲁迅和朱安还是路人。鲁迅也考虑过离婚,但在当时,离婚的女人是被人鄙视和唾弃的,处境大多很悲惨。
和我丈夫一起搬家
1923年夏天
鲁迅和周作人反目成仇。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决定搬家。向朱安寻求鲁迅的建议:是回娘家住,还是随娘家搬?朱安坚定地表示愿意追随鲁迅。
几个月后,鲁迅买下了阜成门西三胡同21号的房子,搬了进去。不久,周太太也搬出了八道湾,和大儿子住在一起。
朱安负责家庭开支。负责家务的朱安,每天早、中、晚三次与鲁迅的日常对话。除此之外,他们很少有在一起交谈的可能。她爱丈夫,对他忠诚,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却不了解他的心,不了解他的事业。他们甚至把一个盒子和它的盖子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放洗好的衣服,另一个放脏衣服,为了尽量减少接触。
她虽然内心很痛苦,但对鲁迅和许广平没有怨恨。她跟别人提起她的老师,总是反复说对她好。
鲁迅每次买零食,总是先送给母亲,让她挑选,再送给朱安,朱安挑选,然后拿回去自己用。
朱安在感情上很孤独。有一次,她跟周太太说,她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个大老师带着一个孩子来了。她说她在梦里有点生气,但周夫人对朱安的生气不以为意。因为周太太对大儿子和许广平还是很满意的,早就盼着有个孩子在她面前“走来走去”了。朱安难过地说,老师整天连一句话都不和她说,她怎么能有自己的孩子呢?
后来听说许广平怀孕了,朱安绝望了。她以为就算大老师不喜欢她,她也会像蜗牛一样爬,一直往上爬。可是连这点机会都没有,只好侍奉皇后,老死不相往来。但她毕竟是个善良单纯的女人。很快,她就放心了,告诉人家,大老师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等了她一百年,儿子自然会给她禁食水,不会让她做鬼。
丈夫去世了。
1936年鲁迅去世后,朱安和周夫人的生活主要由许广平负担,周作人每个月也给一些钱。但周夫人去世后,朱安拒绝了周作人的钱,因为她知道第一个老师和第二个老师合不来。由于社会动荡和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日常的食物主要是小米粉、馒头、蔬菜汤和几种自制的咸菜。即便如此,也往往难以保证。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款,但朱安始终没有拿到一分钱。她宁愿受苦也不愿轻易接受礼物。有一次,一个报人愿意给她一笔钱,条件是给他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说“谢谢你没有接受”。同时,他拒绝提供鲁迅的任何遗产。
对姐妹们
不久,另一个艺术团的主席想给她一笔钱,她“婉拒”了。她说她这辈子“为了你父亲的名声已经筋疲力尽了”,“她宁愿受苦也不愿意受苦”。这反映出她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个有骨气的女人。由于朱安的精心照料,北京的鲁迅故居和遗物得以完整保存。
朱安和许广平视如姐妹,周海婴视如己出。在书中,周海婴深情地回忆说,鲁迅去世的那个月,朱安托人转告他们母子,欢迎他们搬到北平来和他们一起生活。她说,“徐梅和迎海受到教会的爱戴。如果愿意日夜陪伴,可以安慰他们的善良,也就是安顿死者。”她“绝不能稍作让步”,愿意“同甘共苦,以养阶级,以养孤儿”。她不仅为他们母子俩安排了住房,甚至说“如果徐梅还犹豫不决,请给我们一个暗示”,她“将全部接受”。她宽宏大量,体谅许广平母子,多年后周海婴仍为她感到惋惜。
善待孩子
对周海婴,朱安表现出慈母般的关怀。
迎海十五六岁时,她开始直接给他写信。我曾在一封信中问:“你有和你母亲的近照吗?给我发一个。我很想你。”直到她临终前,她仍对他们母子念念不忘。从内心来说,她认为迎海是她的继承人。她爱她的大老师,她忠于她的大老师,她把大老师的亲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孤独终老
临死前
她泪流满面地说,她希望死后葬在她的大老师旁边。她想念她的老师徐广平和迎海。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终老,身边无人。
朱安的墓地位于西直门外的富宝寺,没有墓碑。她在这个世界上活了69年,独自度过了40多年。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夫妻二人在去世之后应该要合葬在一起的。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观念虽然受到西方影响开始慢慢发生改变,但合葬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之下,为什么一生有两个妻子的鲁迅,身后却没有跟任何人合葬呢
首先,我们要从鲁迅的两个女人说起。
鲁迅的文章充满力量,可他的人生却不是充满反抗。
周瑞和朱安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妻子,这段婚姻是父母包办下的婚姻,朱安嫁到了鲁迅家后,深受鲁迅母亲的喜欢,所以,即使鲁迅在内心和思想中充满了抵触,也终究因为孝顺而把朱安留了下来。
结婚后鲁迅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和朱安的关系,但从他言语的缝隙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这段婚姻的无奈和扭曲。
曾经,鲁迅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和青年时的鲁迅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母亲的安排,鲁迅不愿违背,结果就是只能牺牲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命运。对于朱安来说,又何尝不是。
但是,接受不等于认可,所以,完婚的第二天,鲁迅就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他又远涉重洋去了日本。
终此一生,未与朱安圆房。
鲁迅不爱朱安,可是,朱安很爱鲁迅。她一直很尊敬鲁迅,总说鲁迅对她是不错的,还把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当成亲生孩子疼爱。
许广平和周海婴
事实上,朱安从来没有见过周海婴,但她却一直和周海婴通信,甚至死后把自己的财产都留给了周海婴。
作为一个旧式女性,封建思想让朱安到死都抱有幻想,她仍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的观念。
所以,临终前的朱安像所有那个时代的旧式女性一样,生前无论如何,死后都希望和名义上的丈夫合葬。
她甚至因此还写信给许广平,表达了自己和大先生(鲁迅)合葬的意愿。
但对于朱安而言,这不异于是一种妄想。
因为,不管是在许广平眼里,还是在毫不相干的外人眼里,鲁迅先生从来没有爱过朱安,他们的婚姻形同虚设。
可是,朱安又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了很多人,包括鲁迅的爱人许广平。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每个月都会寄生活费给朱安,她这么做也源于对鲁迅的爱。鲁迅在世时认为自己有责任照顾朱安,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主动扛起了照顾朱安的担子。
也正是这份爱和理解,让许广平不能接受朱安的遗愿,因为,这样做就相当于没有考虑鲁迅的感受。
朱安嫁给鲁迅的41年里,无性无爱,在鲁迅看来她只是母亲强塞给他的,他根本不愿意面对,更别说死后的相守。
更何况,朱安去世时在北京,而鲁迅的墓地又在上海,时局动荡,两地遥远,即使是相爱的两人也无法翻阅残酷的现实距离,更何况这本是不该在一起的两个人。
另外,从情感层面来讲,如果朱安和鲁迅合葬,许广平的内心也无法接受。毕竟,自己才是那个跟鲁迅一直生活的人,二人还育有一子,儿子又作何感想?
从社会层面来说,如果让朱安和鲁迅合葬,那谁是鲁迅夫人?
更残酷的事实是,朱安的墓地连个墓碑都没有,朱安的一生就像从未出现过,也无需被人知道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朱安没有和鲁迅合葬,我们可以理解,许广平没和鲁迅合葬就有些奇怪了。
毕竟,鲁迅作为反封建的斗士,并没有像其他官僚名人一样,娶一位正妻,再纳几房姨太太。出于他本心的婚娶,只有许广平一人。
可是,作为一个没有办法和封建社会完全切割的反封建都是来说,鲁迅的内心也是挣扎和撕裂的。
他不希望生命中有朱安这样一个人,但又无法拒绝她的出现,更不能忽略她的存在。
虽然自己同样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但朱安似乎受害更深,所以,鲁迅做不到决绝地休妻,那既是大逆不道,也是在将朱安逼上死路。
所以,和鲁迅自由恋爱的许广平,身份反而变得尴尬了,许广平自己大概也有这个过不去的坎。
既然名义上的正妻朱安都没有和鲁迅葬在一起,那她这个被界定为鲁迅情人和精神伴侣的人,又该以什么立场和身份与鲁迅合葬呢?
所以,许广平临终前,留下遗言是:“不要将我葬在先生(鲁迅)墓旁,火化后的骨灰也无需保留。”
许广平的后人尊重她的决定,没有为她立墓碑,亦没有合葬,只是将她的骨灰洒落了一些在鲁迅的墓前,算是一种惦念。
两个。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
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相关信息: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鲁迅人物关系如下:
1、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
2、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3、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4、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5、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6、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鲁迅的后人
因为鲁迅和妻子许广平思想开放,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极为用心。很多人都以为周海婴会继承父亲鲁迅的衣钵成为大文学家,然而鲁迅却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希望看在自己的身份而做文学家,应该走属于自己的路。
所以在父亲的教导下,周海婴走向了为官之路,不得不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周海婴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快周海婴便考上了北京大学。他在学校钻研无线电方面的知识,毕业之后的周海婴便来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开始了自己的为官之路。
朱安与鲁迅先生的关系
本文2023-10-28 08:54: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