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氏-姓晋的名人-晋姓起名字-晋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晋氏-姓晋的名人-晋姓起名字-晋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虢郡:亦称虢国、虢州。原为周姬姓国,春秋时期有三:东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后为郑国所灭;西虢或在今陕西宝鸡一带,为秦国所灭;北虢国在今三门峡和山西平陆等地一带,为晋国所并,然后置弘农郡。

晋(Jìn )姓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典籍《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晋史,4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制晋围工匠,属于以兵器名为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3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制晋工匠,属于以祭祀器皿名为氏。

得姓始祖

唐叔虞。根据《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周武王第十三个儿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称为唐叔虞,他的儿子燮父继位之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传到二十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古代晋国,西周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乡宁闻喜东北,翼城东南。春秋时晋文公当政之后,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先后消灭了楚、秦等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国政权逐渐旁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居住,他的子孙就是以晋为姓。故晋氏后人奉唐叔虞为晋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的全椒县,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曹县,陕西省的韩城市,贵州省的赤水县,湖北省的襄樊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广东省的东莞市等地,均有晋氏族人分布。

堂号

贞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虢国博物馆,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六峰北路,是建立在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又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是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的文化空间。基本陈列《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分为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六个部分。虢国墓地是一出规模宏大,登记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研究价值。其中虢季和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分别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虢国的历史:

虢国,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前后有五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加以分别,故加上东西南北相区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于制邑,建立东虢国,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国。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西虢东迁河南三门峡一带立国,史称南虢国,定都上阳。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中的虢国,指的就是西虢东迁到三门峡之后形成的南虢。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圆盘,名为阳燧。这是古人取火用的器具。在阳燧周围有许多旗子,上面都有一个‘虢’字,这大概就是第一部分“虢旗猎猎”之意吧!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壁画,从东向西依次为:周初受封,虢王出征,虢文公谏言,忌父主政,虢焦之战,人物形象逼真,体态各异。

第二个陈列展厅是“吉金灿灿”,这里保存最完好的是兽蜀铜鼎,西周贵族的洗漱器具,还有排列整齐能依次发出高低音色的七鼎编钟,以及有“问鼎天下”之说的列鼎铜。虢国青铜器件件外观雄奇,纹饰粗犷又不失细腻。“古之君子必佩玉”在“美玉灼灼”展厅,玉器数量之多,材质之精,在西周玉器中堪称首位,其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龙纹玉璋”,上端的人面像以兽面雕刻,庄重尊贵,下段身体部位是两条倒置的龙纹。

在‘奇珍熠熠’部分,有誉为‘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柄铜芯铁剑,其精湛的工艺让参观者为之惊叹,还有气势恢宏的车马祭祀坑,有战车和战马,甚是壮观。最后一个部分“古墓秩秩”,国君墓陪葬品丰盈繁多,其中龙形组玉佩是虢国国君的身份象征,其造型,刻工,纹样都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

博物馆内的展厅原状展出了虢季墓及三座车马坑遗址,遗址区的其余墓葬都已回填,并通过绿化对遗址区进行原状保存。走出博物馆,朴素的馆墙上长满植物,外面的墓地遗址保护区上面大片的薰衣草,似乎在向参观的人们诉说着这段悠久的历史。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吞并虢国,以夺取函谷关等军事要地,于是他向虢国的邻国——虞国国君借道。有了虞国的帮助,晋国很快就消灭了虢国。但在回国途中晋军却发动突然袭击,俘虏了虞国公,又顺利地灭了虞国。创造了一石二鸟的经典战役,同时也留下了“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这个虢国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

虢国不复存在,然而故事却并没有结束。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在三门峡上村岭等地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贵族墓地和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从而再次把虢国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向人们展示了西周春秋之际虢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提供了古代诸侯王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是一处排列有序、等级分明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墓向均朝北,个别墓有腰坑或壁龛,腰坑内埋狗,也有殉狗但不挖坑。大型墓重棺单椁,中型墓单棺单椁,个别墓有棺无椁或无棺椁。有的椁内外有铜椁饰。装饰品多放在棺内,而青铜礼器及武器、车马器等都放在棺椁之间,二层台上放置陶器。墓地总面积32万平方米,国君与一般平民同处在一个墓地内,沿袭了古代族葬制的传统,但二者以界沟相隔,以示尊卑之别。因此墓地被分为南北两区,高等级的墓葬都位于北区。发现了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两座太子墓在内的250余座贵族墓葬,出土各类珍品2万多件。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君虢仲与虢季的大墓。

虢仲墓为土坑竖穴墓,墓口长56米,东西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长6米,东西宽462—492米,深193米。墓穴四壁以淡绿色颜料进行涂抹。葬具为重棺单椁,外加大型棺罩,内外棺之间填塞不少丝织物。随葬品异常丰富,主要是青铜器与玉器,层层叠叠堆满整个墓室,依其用途的不同,分别放置于棺椁之间、棺罩及其周围、外棺盖上、内棺盖上、内棺内等五处。

棺椁之间:主要放置铜礼乐器及铜兵器、工具、车马器等。礼器有鼎、簋、鬲、盈、匝、方壶、圆壶、盘、盉、甗、方彝、尊、觚、爵、觯等,仅鼎就有29件。簋与鬲均为6件,分别为形制、纹样、大小均相同的列簋与组鬲。簋上铸有铭文。盈有4件,均铸有“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器形巨大,保存完好,是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乐器铜编钟,有甬钟与钮钟各1套,均为8件,是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两套编钟,钮钟有铭文,最长的60多字。另外还有石编磬2套16件,铜钲1件。

棺罩:有铜铃、铜鱼、石贝、陶珠等,均带穿孔,原有细绳以悬于棺罩之上。棺罩上还覆盖带有图案的丝织品与麻布制成的荒帷。

外棺盖:器物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器物主要为铜器,放在素色粗麻布与丝织物之上,有铜棺饰、铜车马器軎、辖、衔、镳以及作为兵器饰件的铜锡等。下层器物多为玉器,也有少量木器。器物下面铺有数层麻布,有玉戈、匕、柄形器等。个别上面有墨书文字,写送葬者的姓名及所送物品的名称。

内棺盖:放置玉器,数量很多,有戈、戚、璧、璜等礼器与龙、虎、龟、鱼、凤、鸟等动物形玉饰。

内棺内:由上至下可分为殓衣衾上、殓衣衾中、人身上与人身下4层。分别放置不同种类的玉器。殓衣衾上主要放置动物形玉雕;殓衣衾中主要放置礼器;人身上放置一组六璜联珠组玉佩动物形玉雕。头部有玉发饰、口内有玉贝和玉珠。头部有幎(mi)目缀玉,颈部有项饰,手部有握玉,脚下有踏玉,脚趾之间有夹玉。胸、腹、股骨间放置多件玉戈、玉璧;人骨架下面放置玉璧、戈、玉鱼等。

玉器分白、青、黄、碧等玉种,大部分为新疆和田玉,其玉质之好、数量之大、工艺之精、串联方式之复杂,在周代考古中是比较罕见的。其中的,龙纹玉璧,双面饰抽象变形云龙纹,整器圆度规整,纹饰流畅大方,富有动感。青色饕餮纹玉斧,羊脂白玉钻等,无任何使用痕迹,是作为一种标志礼玉在特定场合使用。两件玉握最为典型:右手为和田青玉,呈圆管状,周身饰旋转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左手为和田青白玉,呈圆角方管状,周身饰8周弦纹,两端分别饰4只蝉纹,为商代遗物。仿生动物玉雕最为传神,有神秘莫测的玉龙,凶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飞的玉鹰,活泼可爱的玉兔,造型各异的玉鹿以及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喉、玉蜘蛛、玉蜻蜓等,种类几乎囊括了我国北方地区全部常见动物。此外,玉册上有用毛笔书写的“南仲”字样,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字迹。

铁刃铜器也是重要发现,为铜铁组合器,有铜内铁援戈、铜铁叶矛、铜銎铁锛和铜柄铁削,其中一件为人工冶铁。其余三件均为陨铁制品。墓中还出土了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有皮革制成的马甲与人的铠甲,特别是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纺织品成衣。

虢季也是虢国的国君之一,他的墓葬形制与虢仲基本相同,也有自己的特色。它的随葬品总数近5300件,仅青铜器就有2487件,礼器有鼎、觑、鬲、簋、盨、圆壶、方壶、盘等,基本组合为7鼎6簋8鬲,还有两组乐器,即铜编钟一组8件,石编钟一组10件及铜钲1件。墓主头上有精美的缀玉面罩,人身上放置有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它的车马坑是墓地中最大的,车有16辆,马有70多匹。墓葬中还出土了铜柄铁剑,被称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目前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

虢国墓地的发现是国内同时期墓葬中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多组成套的铜礼器和大量的玉石器更是无与伦比,对后世的葬玉风俗影响极深。周代是严格讲究等级礼仪的社会,不同身份死者的墓在深度、规模、棺椁数量、随葬品的多少、尤其是列鼎数量方面有极大区别。虢仲生前曾任周朝的宰相,辅佐周王治理天下,权倾朝野、地位显赫,所以他的墓葬是一座等级仅次于周天子的高级贵族墓,死后墓中可以随葬7鼎6簋,是诸侯王的待遇。周代的虢国墓地严格遵守埋葬制度,是当时社会等级关系进一步制度化的反映。

虢国盾牌,土遗址,西周晚期。1994年出土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现藏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虢国盾牌 1994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南部的湖滨车站机务段货场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被盗墓葬,在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了一组盾牌遗迹。他们先是发现了一些漆片,经过小心谨慎地清理后,发现是一组珍贵的盾牌遗迹,之后对盾牌进行了整体搬迁和修复保护。 该组盾牌全长16米,宽088米,由三件盾牌组成(从左往右依次编为1、2、3号),相互之间有部分叠压。每件盾牌高08米左右,宽04-05米,由藤条构架,并上覆皮革。上部呈对称双弧形,两侧边缘略内凹。盾面中部自上而下有明显脊棱外凸,上髹红色漆。1号盾牌表面隐约可见红色漆皮,2号和3号盾体表面的漆皮清晰可见(注:考古工者考虑到如果把盾牌表面的土清理得太干净,随着土体湿度逐渐变小,漆皮容易发生起翘、脱落,因此在清理最后出现的1号盾牌时,刻意多保留了表面附着的泥土,所以只隐约能看到漆面)。1号和3号盾牌表面纵向分两行各装饰3个直径01米的青铜泡饰,其上饰卷云纹;盾牌下有青铜箭镞,前有木矛柄痕迹。 盾牌局部的红漆 盾牌上的铜泡饰 这组盾牌是虢国军事武器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为研究虢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比较研究 考古发现的盾牌实物以南方楚地的漆盾为多,铜盾只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出土过一件,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金属盾牌实物。 1972年,秦始皇兵马俑进行发掘时,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进行发掘时,在一号铜车马上发现了一件铜盾牌。通高356、底宽235、厚04厘米。整体为「 ”出”字形,齐首,弧肩,曲腰,平底,两侧边沿的轮廓线折曲如流云状。盾的正面中间有一条纵脊,脊的左右两侧均衡对称。盾面中心隆起,向四周渐内敛呈凹弧面。盾背面的中轴线上有一贯通上下的纵梁,梁的中部有桥状纽鼻形握手。盾的正背面均绘有绚丽的纹样。四周用红色勾边栏,内绘天蓝色流云纹;中央绘有四条天蓝色夔龙纹,两两左右相对回顾成为一组,红色鳞甲,绿色勾边,构图饱满,均衡对称,纹样回环曲转,变化多端,立体感十足。这件盾牌形体纤巧,是车上人员的防御工具。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铜盾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战国墓出土了一件彩绘龙凤纹漆盾,通高468厘米。皮胎,出土时皮胎已朽,仅残存漆皮。平顶外凸,弧肩。两侧边沿呈弧线阶梯型,下为长方形。正面呈凸弧形,背面正中安盾柄。通体髹黑漆,绘红、棕红、黄、金四色彩。正面绘对称龙凤卷云纹图案,每边四龙 。背面周边绘变形云雷纹,中部绘变形龙凤卷云纹图案。 包山2号墓出土的彩绘龙凤纹漆盾 此外,还出土了一件长方形大漆盾,高918、宽496、厚06厘米。木胎。盾面呈长方形,正面微凸,正背面各平行贴八道截面为半圆形的木条,与其相对应的盾面钻小圆孔,用藤条正面先垂直,后交叉,背面垂直绕两道固定。背面正中安木盾柄。通体裹麻布,外髹黑漆。这两件盾牌均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包山2号墓出土的长方形大漆盾(背面)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彩绘龙凤纹漆盾。现藏湖北博物馆。高925、宽55厘米。皮胎。出土时皮胎已朽,仅余漆皮与盾柄。上部作圆蒲扇型,中有方领,下为矩形。盾面中部朝外弧凸。正面为黑漆素面,背面以黑漆为底,用红漆双线将盾面分为64个方框,双线间用黄漆填绘绹纹,框内绘勾连云纹,方框之间绘变形龙凤纹;盾的周边绘菱形纹和云纹等图案。舞蹈道具。 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龙凤纹漆盾 1982年,湖北江陵李家台4号战国墓也出土了一件彩绘龙凤纹漆盾。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通高942、宽60、厚03-25厘米。木胎。呈不规则长方形,上端中间凸出,两肩圆角向下呈弧形阶梯状,下段平,两侧呈直角正面中间微凸,两侧微凹呈弧形。盾的背面装有长方形木条和盾柄。器身全髹黑漆,以黄、红、绿、蓝色绘曲尺、齿形及各种图案;背面绘有单、双虬龙六组,和以孔雀为主的鸟群、树木、人物画。舞蹈道具。 李家台4号墓出土的彩绘龙凤纹漆盾 1952年,湖南长沙五里牌406号战国墓出土了一件彩绘龙凤纹漆盾。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高645、宽455、厚07厘米。皮胎。盾上部作对称双弧形,正面中间稍稍隆起,形成脊棱,附有嵌银铜盾鼻。盾两面髹黑漆,上用赭红及**描绘龙凤纹,线条流畅回婉,色泽光亮照人。舞蹈道具。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彩绘神人纹龟形漆盾。长32、宽201厘米。现藏于荆州博物馆。木胎。整器作龟腹甲状,背面有把手。龟盾正面上部绘一人首鸟足的神人,作奔走状;下绘一鸟首鸟足兽身的神兽,头上有一角,尾巴回卷,亦作奔走状。盾背面把手两侧各绘一人,拱手相向而立,身穿宽袖上衣和长裤,腰束带,足穿翘头鞋,头戴冠,腰间佩长剑。 凤凰山8号墓出土的彩绘神人纹龟形漆盾 1975年,江陵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彩绘双虎头形漆盾。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长56、宽105、高93厘米。木胎。扁长形,正面微呈弧形。两端各雕一虎头,虎口咬住一横木,两前爪亦抓此横木。背面正中部有一把手。通体髹黑漆,虎腹与把手上再髹红漆,虎前爪、额和颈部用红漆绘花纹。 凤凰山168号墓出土的彩绘双虎头形漆盾 以上盾牌,时代最早的为战国中期,春秋时期也有发现盾牌痕迹的,如1974年陕西省文管会在户县发掘了一批春秋秦墓,其中发现「 ”藤条编织物朽痕三处,上半部呈现椭圆形,面外鼓,残存深褐色漆皮两层,根据印痕形状推测可能为藤盾牌”,但截至目前没有实物出现。战国时期的盾牌皆为木胎或皮胎的漆盾,形制多为对称双弧形或长方形。秦代除了一件铜盾外,也有漆盾发现,如2012年秦陵兵马俑坑发现一皮胎漆盾,高约70、宽约50厘米;形制与铜盾基本类似,也为对称双弧形;边栏用红、绿、白绘多层几何纹。西汉时期也出土有漆盾,但形制比较随意多样。 2012年秦陵兵马俑坑出土的皮胎漆盾 盾牌的主要用途是防御工具。通常以皮革或木头做胎,可有效防止箭、矛和剑的伤害;对称双弧形的长方盾体,纵中线凸起的形状,有利于分解刺的力量;表面涂漆是为防潮,用五彩色漆绘出生动的图案,则可以增加盾牌的艺术美感和神秘色彩。西周晚期虢国盾牌的发现,可以说是战国秦汉盾牌形制的渊源。 此外,盾还有其它用途。《诗经•邶风•简兮》中有「 ”方将万舞”的记载,「 ”万舞”即是一种模拟作战的舞蹈,常用盾、戚、戈为舞器。所以,盾牌还有作为乐舞道具的用途,相对于防御工具,此类盾通常纤小轻巧,精美华丽。 由于重量问题,历代盾牌以藤、木或皮盾为主,容易腐朽,故保存下来比较困难。即便能够发现遗迹,由于人员、发掘技术等各种考古因素的限制,这样的遗迹往往无法保留下来。虢国墓地盾牌遗迹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清理并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所以说,虢国盾牌是迄今中国出土的保存最为完好、时代最早的盾牌,堪称「 ”中华第一盾”,为研究西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曾有一日本考古专家考察后,感慨万分地说:「 ”我考察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盾牌,象这组保存如此完好的西周时期的盾牌尚属首次!” 作者简介 李清丽,女,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从事陈列保管工作,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与虢国文化。

晋氏-姓晋的名人-晋姓起名字-晋姓的起源与家谱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