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姓 御氏家谱 御姓起源 御姓名人 御姓的来源 御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御姓 御氏家谱 御姓起源 御姓名人 御姓的来源 御姓简介,第1张

御姓为天国始祖汤古氏后裔。《纲鉴易知录》证曰:“盘古氏首出御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汉代盘与汤同义通用,盘古氏即汤古氏。因汤古氏为天国始祖,所以是首出御世者,其后裔则以御为官名,掌历算星象之职。《左传·桓公》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于卿的地位以推算历象,这是合于礼的。日御详细记载每月大小和干支,无所遗漏,在朝廷上授给百官。”夏商时,御为天子马车御者。《正义》曰:“御为统也”。《说文》曰:“御为使驰。”《释名》曰:“御语也,尊者将有所御,先语之也。亦言卑职者,有所勤御如御牛马然也。”周时,设有女御官,《周礼天官女御》曰:“女御掌叙于王之燕寝。”《蔡邕独断》曰:“御者进也,凡衣服加于身,饮食适于口,妃妾接于寝,皆曰御。”周时有御人,《正字通》曰:“周有御鞅。”《周语》曰:“内官不过九御。”秦汉时设御史大夫,为相。《疏》曰:“御为主事也。”《笺》曰:“傅御贰王治事谓冢宰也。”而后御成为天子专用名称。《礼王制》曰:“千里之内以为御。”帝之使者曰:“御史”;帝之禁兵为“御林军”;帝之文书曰“御书”。御官的后裔以御为姓。

共工氏汤明,始创“阴阳五行之术”。为帝王治国的洪范宝典。《正义》曰:“幽,阴;明,阳也,占数也。”因而又称“幽明之术”。《史记五帝本纪》曰:“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顺天地之祀,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共工氏汤明之后,因精于阴阳之术,被历代帝王和诸侯奉为国师,主掌朝政和历算。因而汤明后裔世为御官,其后亦以御为姓。

轩辕氏取代炎帝为天子,以大鸿、常先两族掌御官之职;汤尧即帝位,改任羲氏、和氏两家族执掌御官之职,因而鸿氏、常氏、羲氏、和氏的后裔均有御氏。夏时,唐侯刘累因善豢龙,夏天子孔甲赐其为御龙氏,其后有御姓。周时陈有御邑,为陈公子御寇封邑;宋有御邑,为宋公子御说封邑;鲁有御邑,为鲁御叔封邑。《左传》载曰:“鲁襄公22年春,臧武仲赴晋前,冒雨去看望御叔,御叔在自已封邑中准备喝酒曰:那里用得着圣人,我打算喝酒,而他自己冒着雨出行,还要聪明干什么?穆叔认为御叔是国家蛀虫,命令把他的赋税增加一倍,以示对御叔的惩罚。

汉时有司空长史御长青,为避汉天子称谓之讳,改御为阳氏。《路史·国名纪》证曰:“阳出于御姓。”隋时阳氏因避隋天子姓讳,又更为汤氏。”春秋时,宋桓公御说平定南宫长万叛乱,封三子原为荡邑大夫,史称“荡原”,其后裔荡泽因欲篡国,被宋国华氏所灭,余者为避祸,以去草字头而为汤氏。因荡氏为宋桓公御说之后裔,因而古代姓氏学家认为:“汤氏源于御姓”。《潜夫论》证曰:“荡(汤)、番(潘)、锡(阳)皆御姓”。所以,御氏改汤氏,成为汤氏的一支。

东阳[东阳,读音作dōng yáng(ㄉㄨㄥ ㄧㄤ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山东省昌乐县。

东阳邑,古称营陵、营丘,原为殷商莱国之地,西周初期,该地区被赏赐给姜太公,莱国不服,屡次与姜姓齐国争夺该地区。

齐灵公姜环十三年(公元前569年),齐灵公派大将军晏弱率军侵取莱州,占领营丘,灭了莱国。之后,晏弱在其地修筑了庞大的军事基地,命名为东阳城,故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以东一带。自此,东阳成为齐国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春秋时期,驻扎在东阳城的军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山东省费县。

费县,古称鄪地、鄪邑,在上古系少皞的属地,西周初期属于青州。

公元前1056年,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联合起来进犯鲁国,周公姬旦的儿子鲁侯伯禽率领诸侯讨伐,在鄪地告诫军士。史官记录了当时伯禽的誓辞,名为《费誓》,这是最早记载费地的文字。在西周初期,鄪地自为一国,为鲁国的附属国。

大致在周宣王时代,周王室封鲁懿公姬戏之孙为鄪伯,鄪地自此成为伯国。在史籍《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费伯帅师城郎”,说明在鲁隐公姬息姑(公元前722~前712年在位)时鄪地仍为伯国。

至鲁桓公姬轨执政时期,鄪国沦为鲁国的一个邑。

鲁僖公姬申元年(公元前659年),鄪邑成为鲁国上卿季友的私邑,又叫采邑。随着鲁国公室的逐渐衰微,到鲁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后,姬季友的后裔季孙氏据鄪邑自立为国,称费惠公,因鄪邑在鲁国东北部地区,因此又称东阳公。

齐威王执政时期(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费国曾一度被齐国所吞并,齐威王改其为武城即南城,并使檀子守南城以拒楚军。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前后,费国又被楚国吞并。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始置县,属东海郡,至今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该地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之间。

在史籍《姓苑》中记载:“东阳姓,此出于东阳郡也。”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东阳邑归属赵国。

到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赵国,大将军王翦身先士卒,一举攻下赵国重镇井径(今河北井径)。

之后,王翦率上地兵(今陕西北部),羌瘣率羌兵出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今河南新乡),分由南北夹击赵国都城邯郸。赵幽嫪王赵迁派大将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后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一方面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昏庸的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迁杀死。由于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在他被杀后,赵国军队人心涣散,部队纷纷解体。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农历3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领了东阳一带,赵军大将颜聚惧怕逃走。到农历10月,王翦、羌瘣合军攻破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并率兵驻扎于中山地区,准备对燕国下手。

赵国灭亡后,秦始皇将东阳之地设为东阳郡,居于东阳之地的原赵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盱眙,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置县制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春秋时期,盱眙古名为“善道”,属于吴国,曾是春秋各路诸侯会盟的地方。

到春秋末期的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的农历6月,越王句践灭吴国,盱眙归属于越国。

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国东侵,楚宣王熊良夫在灭越国之后扩地至泗上,盱眙成为楚国的东阳邑。

在战国时期,东阳邑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东阳侯张相如,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汉朝时期开国功臣张相如的侯爵称谓,封赐于东阳郡婺州。

西汉王朝到西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在太尉周勃的扶持下即位执政,他登基后即下决心要对付一直侵扰汉廷西陲的匈奴,曾坚持要御驾亲征匈奴。

臣子们慌了手脚,请出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由于薄太后的极力反对,使得汉文帝不得不放弃了亲征匈奴的计划,而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全权负责指挥前线对匈奴作战。

当时,匈奴老上单于指挥匈奴骑兵已经深入汉地数百里,前兵锋头离长安城只有八十里。在得知东阳侯张相如集结了十万人马,并调动匈奴军附近的上郡、北地郡和陇西郡三郡汉军源源不断地进驻时,老上单于果断下令撤退。在张相如统率十几万大军出兵时,匈奴军早已经一溜烟跑远了。

张相如举棋不定,谨慎过度,琢磨好久后率大军空手而归。

汉文帝心中明白,无论是张相如,还是周舍、张武等人,皆非大将之材,所以劳师而无功,徒令匈奴人耻笑。催后撤了张相如的职务,起用并培植了周勃之子周涯夫。

在东阳侯张相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称号为姓氏者,称东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东阳王拓拔·丕,属于以爵位称号为氏。

北魏武卫将军拓拔·谓,是北魏烈帝拓跋·翳槐的第四子。

史书记载,拓拔·谓宽雅有将略。常从北魏道武帝征讨,有功,除武卫将军。其子拓拔·丕,在北魏太武帝时从驾临江,赐爵兴平子。北魏献文帝即位后,累迁至侍中。

当时丞相、车骑大将军拓拔·乙浑谋反,拓拔·丕以奏闻,诏收拓拔·诛之,功迁尚书令,改封为东阳公。到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再封东阳王,拜侍中、司徒公。

拓拔·丕有个儿子叫拓拔·超生,一直为北魏孝文帝喜爱。北魏孝文帝曾车驾亲幸拓拔·丕的家,以其执心不二,诏赐拓拔·丕入八议,传示其子孙,允许犯罪百次,听责数恕之(犯一次减一次,一百次以内皆饶恕其罪)。

在拓拔·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汉化称东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东氏、阳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东阳太守沈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东阳太守、尚书仆射、太子太师沈约。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先后在南朝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传说沈约左眼两个瞳仁,腰上有紫色胎记,聪明过人。他的祖父沈林子、父亲沈王璞都曾担任高官,后父亲被南朝宋国所杀,沈约只好到处“潜窜”、“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积累了二万卷书。他母亲怕他过分勤苦熬夜损坏身体,常常减少一些灯油,他于是白天读书,晚上背诵,终于博通群籍,文才粲然,名声显赫一时。后来被济阳蔡兴宗、安西晋安王、齐文惠太子、竟陵王等显贵赏识和提拔,直晋到担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宁朔将军、辅国将军、五兵尚书、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等显要职位。

随后,沈约协助南朝梁武帝萧衍谋划和夺取齐国大位,建立了南朝梁国。在建立南朝梁政权的过程中,沈约曾连夜草就梁武帝的即位诏书,后来连南朝梁武帝自己都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就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于是沈约被南朝梁武帝任命做了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重职,同时分封为“建昌县侯”,并将其母亲谢氏封为“建昌国太夫人”。后沈约又担任了更加显赫的职务。

沈约是南朝时期一代文学巨豪,创造了诗歌格式上的“永明体”,他还是著名的史学家,著述了《晋书》一百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还有《四声谱》等。

沈约还养了一代文杰,即著名的《昭明文选》之作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选,当代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皆选用他的一些美轮美奂的诗文。尽管后世有的诗评家认为他的诗歌不如鲍照、谢灵运,但是在撰写“美文”方面,沈约算得是中国历代文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梁国建立的第二年沈约的母亲去世,南朝梁武帝曾亲自上门吊丧,进行慰勉,封赏并挽留他继续工作。

沈约不喜欢喝酒,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他的地位极端显赫,自己却非常朴素,每次被加官,他总是推辞再三。沈约的性格是澹泊自甘的,他在“东田”盖了一幢房子,一眼能够眺望郊外田野,在那里他曾经写下三千余字的《郊居赋》,不但铺陈景色汪洋恣肆,也写出了自己“伴君如虎”、隐居保身的心情,文笔极端细腻生动。

沈约为人低调,作官一直战战兢兢、勤谨持惴,但最终还是不能免祸。在后来的几次谈话中,他的言辞皆不合南朝梁武帝的胃口,皇帝因此对他产生了不满,于是沈约“忧惧而逝。”

沈约逝世时,他的嫡子沈旋当时已担任了高官,南朝梁武帝免除了他三年守丧之礼,坚持要他在朝为职,直到沈约的妻子过世,才放沈旋回到封地“建昌县”。后来,沈旋又辗转为官,最后还是回到建昌,担任了“招远将军、南康内史”,当时百姓们皆称颂沈旋的清廉。沈旋逝世后,沈约的孙子沈实接班,继袭“建昌县侯”。

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皆非常崇敬沈约,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曾因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形容其体瘦。”《梁书·沈约传》中还将沈约的《郊居赋》完整记录下来,后世的许多成语皆出自该赋。

在沈约的庶裔中,有在南朝梁国被陈霸先所灭之时举族迁逃,随南朝梁武帝的孙子萧詧曾在江陵地区建立了西梁政权,传三帝后,西梁政权亡于隋文帝杨坚,沈约的庶裔子孙有改以先祖“东阳太守”之官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再后有改单姓杨氏者。

二历史名人:

东阳无疑:(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宋散骑侍郎、文学家,著有《齐谐记》七卷。

注:

在南朝宋政权的官历牒册中未查到“东阳无疑”其人,因此不敢断定其为南朝宋人。此处为抄录史书旧说。

斗[斗、鬦、鬬,读音作dòu(ㄉㄡˋ),亦可读作dǒu(ㄉㄡ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夏禹后裔楚国公族斗伯比,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芈姓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斗氏。楚国公族的其他十二氏分别为泊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庶支)、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熊仪逝世,被尊为“若敖”。楚国君主自此始有谥号,并有若敖氏一族。若敖氏的一支后来在楚平王时期曾造反试图夺权,结果被楚平王镇压下去。熊仪曾娶妻于鄠,生子取名伯比,伯比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郧西),以邑取姓,史称斗伯比,从此楚国开始有斗氏一族,读音作dòu(ㄉㄡˋ)。

楚国行政官制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军事官制以“国柱”为名,上国柱(大司马)执一国之军,为各军之长。令尹、国柱居上卿之位,多由楚国的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在楚国的历史上,斗氏一族就曾多次担任“令尹”、“上国柱”之职。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斗氏一族又分衍出了项氏、权氏、随氏、江氏、豆氏等单姓,以及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等复姓,这些复姓分支在秦、汉之后,又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字斗氏、豆氏。

本书特别要指出的是,斗氏家族分衍有一支十分著名的后裔分支,那就是项氏。项氏一族中的后代项梁、项羽、项伯等人,都是秦、汉之际风云人物。后项梁、项羽一族后裔愤项羽当年养刘为害,因此改为虺氏;而项伯一族则被汉高祖刘邦赐姓为刘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哈尼族原哈斗氏,后有取汉字谐音“斗”为姓氏者,称斗氏,读音作dǒu(ㄉㄡˇ)。哈斗氏亦有改汉字单姓李氏者,为唐朝时期帝王赐姓。

历史名人:

斗伯比:(生卒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若敖熊仪之子;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氏鼻祖。

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斗伯比参政,参与楚武王国政决策,他为楚武王攻随服随出谋画策,起了重要作用。斗伯比识人精辟,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他认为“莫敖屈瑕骄傲轻敌,伐罗必败”,结果,屈瑕在率楚军讨伐罗国时,果然大败。可见,斗伯比是楚武王身边很有才干的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斗伯比是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执楚国令尹之政时期,正值楚武王熊通称王发展的时代,在楚武王攻伐有周王朝支持的随国,彻底征服随国,以及助楚武王称王的整个过程中,立了大功。

斗谷于菟:(生卒年待考),芈姓,字子文,斗伯比之子;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斗谷于菟因是在农历5月5日生,其母以为不祥,弃之于云梦草泽中。传说他由虎喂乳,后由郧国君收养。楚国人称“乳”为“谷”,称“虎”为“于菟”,故名斗谷于菟。

楚成王初立时,楚子元乱国,为斗班所杀。在楚子元内乱平定后的楚成王八年(公元前664年),楚成王以斗谷于菟为令尹,自己亦日渐成长,楚国政局从此稳定,并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北上争霸。

斗子文,又名斗谷於菟,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身世,史籍《左传·宣公四年》有详细的记载,说:“初,若敖娶于妘,生斗伯比。若敖卒,以其母畜于妘,*于妘子之女,生子文焉。妘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妘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据此说法,斗子文系楚国君若敖熊仪之后,或熊仪之子别封斗邑,为斗氏之祖,亦号称若敖。班固称“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可见斗射师、斗班、斗谷于菟等均属若敖氏之族,对平定楚子元内乱,起了重要作用。正因此,斗谷于菟才被任命为令尹这一要职的。

史籍《左传·庄公三十年》说:“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史籍《会笺》说:“时楚国府库空竭,子文,财巨室,积财不少,故自减少家产,以纾其难也。”

斗谷于菟任令尹时,正值楚国统治集团内争和子元内乱之后,困难重重,谷于菟能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毫不犹豫地“自毁其家”,尽力相助效劳,使楚国迅速度过了难关。因此,斗氏之族从稳定楚国政局,到解决国计民生困难,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斗谷于菟协助楚成王大力整顿楚国内政,率军灭了弦国、黄国、英国,压抑了蔡国、随国、徐国、江国等诸侯国,使楚国在长江流域成为无以抗衡的霸主,并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晋、齐、宋、秦等中原大国。

斗谷于菟执政后,留下的历史佳话也很多。据史籍《说苑》中记载,斗谷于菟的族人犯法,被廷理(廷理,楚国执掌刑法之官)拘捕,后听说是斗谷于菟的族人,立即释放。斗谷于菟听说后,对廷理批评说:“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斗谷于菟一方面批评廷理,另一方面又教育族人主动伏法,廷理害怕,就对其族人执行了刑法。

另据史籍《国语·楚语》、史籍《战国策·楚策》等记载,斗谷于菟又是一位清廉勤政、律已恤民的执政者。如史籍《国语·楚语下》说:“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一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之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史籍《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莫敖子华之语:“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日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

从上述记载,可知斗谷于菟是春秋前期颇为先进开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斗谷于菟在任令尹期间,还有一大历史佳语,也是值得注意的。史籍《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从有明确记载看,斗谷于菟从楚成王八年任令尹后至楚成王二十五年让位子玉,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在这二十七年中,他曾“三仕”、“三已”。这一方面说明其地位之重要,楚成王曾三次请他出任令尹;而另一方面,所谓“三已”、“三舍”则是子文主动请求的,具有荐贤、任贤的意思。如他让位于子玉,就是在子玉攻陈、取焦、夷,城顿立有大功的情况下提出的。当吕臣反对时,斗子文理直气壮地说:“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任,其人能靖者与有几?”可见斗谷于菟的让位,是为了荐贤,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并不计较个人得失。

斗谷于菟是继斗祁、彭仲爽之后的著名楚国令尹,前两位见于史籍记载不多,但从斗谷于菟的言行和政绩看,可知楚国国君所任命的令尹,都是具有文武兼备的治国本事者。

斗 丹:(生卒年待考),芈姓;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将领。

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有大将斗丹,曾率楚军大破随国军队,俘获随侯之子,为楚国日后灭随国奠定了基础。

斗 廉:(生卒年待考),芈姓;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将领。

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国大将斗廉以精锐之师夜袭郧国军队,大胜而归。

斗廉不仅是一位军事统帅,而且也是一位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观点,闪烁着唯物主义战斗精神。

斗 缗:(公元前?~前691年待考),芈姓;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权尹。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权,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在西周初期被周武王封在权邑,建立了权国。春秋时期,斗缗率军跟随楚武王灭了权国,被楚国吞并侯的权成为楚国的一个邑地。

楚武王灭权国之后,在楚武王四十三~五十年(公元前698~前691年),楚武王开始进行国政改革,压缩王室权限。就干脆封赏有功的公族大夫斗缗为权邑尹,负责管理原先的权国人民。

斗缗在权邑建立了称为“县”的地方政治体系,楚国自此出现了由楚王直辖的县级地方政权机构,中国历史上开始产生“县”的区域管辖建制。

后来,斗缗却莫名其妙地率领原权国遗民造起反来(史书未载原由),以图恢复国制,结果在楚武王大军围攻之下告败,自己也身死于权县。

以后,斗缗的子孙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反而称为权氏,全家族变到被自己所灭的子姓世系中去了。

斗 祁:(生卒年待考),芈姓,字子孔;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出兵征伐随国,不料却病逝于征途,令尹斗祁秘而不宣,谴莫敖屈重继续率军开通道路,驾设桥梁,出国大军直逼随国都城侯,建立宫垒。随侯以为楚武王亲来,大惧,赶紧求和,斗祁这才撤师而还,胜利班师,渡过汉水后才为楚武王发丧。

斗 椒:(公元?~前605年待考),芈姓,字子仪;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斗氏源自春秋初楚国国君熊仪。熊仪即君位后,又号称若敖,熊仪之子斗伯比即以若敖为氏,因别封斗邑(今湖北郧西),故亦称斗氏。因此,斗氏之族属王族的分支,在熊仪之后,特别是在武、成、穆、庄诸代,均居高位,是楚国举足轻重的大姓之一,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作过突出的贡献。

楚武王创设的令尹,也是首先从斗氏之族中挑选出的斗祁充任的。楚成王初立,子元乱国,为斗班所杀。斗谷於菟(子文)任令尹,其弟子良任司马。斗谷於菟“毁家纾难”,佐楚成王东征北战,争霸立业,功勋卓著。其后,楚子玉任令尹,子西任司马。斗子玉死后,斗子上曾继任令尹。就是到楚穆王、楚庄王时期,斗氏出任令尹的也有四人(斗成文心、斗祁、斗般、斗椒),可见斗氏之族长盛不衰。

在楚国扩展过程中,斗氏权势日趋膨胀炽盛,不仅与王室存在矛盾,而且也招致其他贵族大姓的不满。楚成王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斗克荐斗子玉接替自己继任令尹时,大夫叔伯(蒍贾)就以“子若国何”,表示怀疑与非难。

城濮之战前夕,斗子玉在蒍治兵,蒍贾又在斗克面前抨击斗子玉说:“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断定子玉必败。斗子玉对此很反感,向楚成王请战(围宋攻晋)之理由,就是“愿以间执谗匿之口”。矛盾竟演化到甚至想在战争中以侥幸取胜来回敬对方的抨击。

楚成王在关键时刻,看来是支持蒍贾、贬抑斗子玉的。他要斗子玉撤宋围,说晋文公是“有德者不可敌”的。当斗子玉派斗椒去向楚成王请战时,“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一方面与蒍贾攻击相呼应,另一方面又“少与之师”,并以斗氏武装充数,一反常态,完全不是从战争大局考虑的。

战争拉开后,楚国左右两军受挫,斗子玉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却安然无恙,照理是过中有功,但斗子玉却被迫自杀,连晋文公也感到意外。司马斗子西不久被贬为商公,蒍贾则被任为令尹。以斗子玉为首的斗氏成为城濮败北的牺牲品。从中可见楚成王对有军事指挥才干、却又锋芒毕露的斗子玉是信不过的,王权与斗氏的矛盾,已呈现表面化。

楚穆王即位后,虽先后以斗子玉之子斗成大心及其弟斗祁为令尹,但王室与斗氏的矛盾并未消退。原被贬为商公的斗子西心怀不满,沿汉沂江将入郢,恰好被正在渚宫(楚之别宫,今湖北江陵城)的楚成王发现了,楚成王并未深究,仍任为工尹。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斗子西又串通斗仲归谋杀楚穆王,谋泄,两人均为楚穆王所杀。

楚穆王逝世后,楚庄王即位。斗克与公子燮乘令尹子孔、太师潘崇领军去攻打群舒之机,发动叛乱,结果被庐大夫戢梨所杀。

这场叛乱,斗克是利用公子燮求令尹不得的不满情绪而发动起来的,显然是主要策划者。楚庄王虽仍以斗孔为令尹,但又不出号令,日夜*乐,暗中观察动静,当与斗氏有关。三年后大刀阔斧地整顿朝政,任伍参、苏从以政,斗氏之政敌蒍贾也被任为工正。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正当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周疆凯旋回来时,斗氏、蒍氏这两大姓之间的斗争也愈益尖锐化。其时,斗般、斗椒分别担任令尹和司马,主宰着楚国军政大权,蒍贾则为工正。

斗椒是个状似熊虎、声若豺狼的野心家,为其伯斗克所厌恶。史籍《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说:“初,楚司马子良(斗克之弟)生子越椒(斗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这不免有宿命论的色彩,但也反映了深谙楚国政治的斗克,对斗氏权力膨胀而引起的后果的严重忧虑。事情果不出斗克所料,斗椒为司马时,野心不死,蒍贾看清了这一点,便诬陷令尹斗般,使斗般被楚庄王所杀,斗椒得以晋升为令尹,蒍贾亦升任为司马。

但斗争并未结束,斗椒的野心也并未因升任令尹而熄灭。史籍《佐传·宣公四年》中记载:“子越又恶之(指蒍贾),乃以若敖氏之族,围伯嬴(即蒍贾)于阳而杀之,遂处蒸野,将攻王。”另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九年(楚庄王九年),相若敖氏(指令尹子越)。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

从这两则史料记载,可以获知蒍贾与斗椒矛盾又告激化,“子越又恶之”、“人或谗之王”,都指的蒍贾在楚庄王面前攻击斗椒,斗椒于是倾其族将蒍贾囚杀。同时,斗氏与王权矛盾继续尖锐化,但看来楚庄王是支持蒍贾的,故子越孤注一掷,先杀蒍贾,再谋害楚庄王,夺取政权。至此,若敖氏经武文成穆诸代的兴盛与挫折,终于与王室摊牌,铤而走险了。

斗氏家族的力量在楚国是很强大的,叛乱的声势当然也很浩大。楚庄王从大局出发,开始时采取妥协态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的子孙)”为人质谈判解决。但斗椒骄狂已极,拒不接受。

楚庄王于是亲领大军出征,会师于漳河两岸。同年秋,王军与若敖氏之族战于皋浒(今湖北襄阳)。斗椒向楚庄王连射两箭,一箭射在铜钲上,一箭穿过车盖,均几乎伤着楚庄王,军队惊恐,开始后退。楚庄王急中生智,派人传令说:先君楚文王攻克息国时曾得到三支利箭,斗椒偷走了两支,现已射完,用不着害怕了,军队才稳定下来。楚庄王接着亲自击鼓,王军奋勇进击,很快把若敖氏的叛乱镇压了下去。

斗克之孙斗克黄,当时任箴尹(外交大臣),斗椒率族叛乱时,他正出使齐国。回来至宋国时,便听到了镇压斗椒叛乱的消息,有人劝他不要回去。而他则以君命为重,还是回国向楚庄王复命,然后自拘于司败,主动请罪伏法。

楚庄王则念及斗克先前的功劳,仍使斗克黄担任箴尹,但改名为“斗生”。

楚庄王镇压了斗氏叛乱,消除了内政隐患,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楚国的图霸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斗氏一族在楚国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不应因子越领其族叛乱而予以根本否定。

但是经此事件后,斗氏家族开始黯然。楚庄王开始起用孙叔氏等,孙叔敖大力整顿楚国令典,劝养农耕,使楚国日益强横,终使楚庄王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成为第三代春秋霸主。

斗 瞻:(生卒年待考),明朝洪武年间举人。

斗 辅:(生卒年待考),明朝宣德年间举人,任同知。

第一世(始迁)文友 相传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乱隐于巢湖之滨诗书教子不求闻达实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赐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长永清次永坚三永宁四永安五永忠

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长子元至正年间举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贵赠明威将军公笃嗜诗书隐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传其后嗣多半徙居苏州枫桥及湖北武昌府

第二世永坚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军主要指挥者之一后投奔陈友谅仕汉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前四子迁回湖北其余子尚居湘阴

第二世永宁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进士候补县丞明初后裔迁回湖北

第二世永安 生于1320年卒于1366年字彦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妣林氏龚氏无子以长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

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于1323年卒于1375年妣王氏一子权又妣何氏一子志广(见广东南雄廖氏族谱)明初封德庆侯后裔散布湖北、湖南长沙、广东南雄、广西等地据传江西、四川临水县也有其裔

第三世升 永安公继子生于1335年卒于1426年荫封指挥使妣夏氏子四人长基次垕三矶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儿镛,铭案牵连发配广西戍边公元1225年获赦还乡湖北

第三世权 永忠公子生于1347年卒于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为散骑舍人洪武九年从冯胜练兵西安十一年从御史大夫丁玉征松叠等州克之十三年袭封德庆侯十四年从颖州侯傅友德征云南十五年领兵守毕郡寻守泸州十六年夏五月召还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长镛次铭三钺四钟

第四世基 升公长子妣□氏子三人长子承庆次子善庆三子余庆

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矶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镛 权公长子生于1367年卒于1402年袭封德庆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据《廖姓史话》载其孙廖垂远从江西迁湖南长沙按公与弟铭同受学于方正学先生先生被难二公笃师弟谊收其尸瘗于聚宝门外山上遂同坐死并追去所赐铁卷金章母女谪发浣衣局子侄俱发充奉义金山两卫军史称被逮时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读书所致此后家人切勿读书二子泣顾曰此事非读书人不能作传语后代儿孙益当读书云厥后金陵建方正学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

第四世铭 权公次子事略同镛公妣李氏后世迁湖北潜邑黄中垸

第四世钺 权公三子袭封指挥使死于广西戍所妣□氏子嗣无考

第四世钟 权公四子隐居湖南华容

第五世承庆 基公长子袭封指挥使妣□氏子三人长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学先生案株连发充广西奉义卫军田宅金章铁卷尽被追去宣德时观察某奏请清勾靖难罪名旋赦还复官职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废辞不仕复触朝廷怒发守凤阳陵寻卒

第五世善庆 基公次子卒于广西奉义卫军戍所子嗣失考

第五世余庆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奉 承庆公长子妣□氏一子赞

第六世春 承庆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泰 承庆公三子正统举人官山东钜野县教谕升河南河间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长许次谊三让按廖氏自元末迁巢湖户族流离谱牒失传公始搜订之承先启后实有大功焉

第七世赞 奉公子子嗣失考

第七世许 泰公长子妣□氏子二人长世兴次世华

第七世谊 泰公次子明廪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

第七世让 泰公三子后裔徙居寿县安丰圹廖家老圩(详见寿春廖氏宗谱)

第八世世兴 许公长子妣□氏一子伏亨

第八世世华 许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八世世昌 谊公子明庠生妣韩氏子三人长伏初次伏元三伏思

第九世伏亨 世兴公子妣□氏子嗣失考

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长子妣□氏一子自勉

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凤阳陵戍所迁居寿县东乡王叶巷坊因以廖家湾名葬于本村前卯乙过峡转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

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长自成次自功

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长必登次必选

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侧妣刘氏合墓子三人长严次秀三实

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长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怀远廖家巷

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亚细亚人(色目人),社会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汉人,即原属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遗民,蒙古贵族称之为“南人”,地位最低。铁木真曾规定:凡杀死豪古人的,须偿命;杀死色目人的,罚80两白银;杀死一个汉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头毛驴就可以了。蒙古贵族统治者将“汉人”和“南人”每20户编为一“甲”,首长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担任,这20户人就是“甲主”的奴隶,财产和妇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统治者还禁止“汉人”和“南人”打猎,不准“汉人”和“南人”练武术和持有兵器,连赶集做买卖、拜佛集会、夜间出门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贵族又特别崇拜喇嘛,任他们为所欲为,于是这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活佛”,却是“汉人”和“南人”的灾难。他们所到之处,随从如云,或强占民宅,或强占民女,或勒索财物,或挖掘坟墓**金银珠宝……。为避乱,文友公举家辗转来到巢湖水边。适值江淮大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反抗元鞑的暴虐统治,也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坚、永宁、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训练水兵,扯起义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义军驻和阳,欲渡江发展而苦无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约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亲自迎接永安等于巢湖水寨。得到这千余艘战船,万余名水兵,特别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将,长于水战(明史称永安为水杰),朱元璋的起义军如虎添翼,声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终于摆脱“高筑墙、广积粮”的被动防守局面,转入积极进攻阶段。

从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军统帅(永安陷吴后,永忠任水军统帅),协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陆军将领先后打败元中丞蛮子海牙,灭掉汉陈友琼、吴张士诚,又讨降方国珍、陈友定进克福州。使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朱元璋的势力范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征南大将军,由海路取广东。东莞伯何真归降,至广州又降元将卢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杀之,广人大悦,广东悉平。接着进军广西,在梧州降元达鲁花赤拜住,继而攻克南宁、象州,广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从徐达北征,攻克察汗脑儿。洪武四年,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败夔府守将郭兴,智取瞿塘关,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继而帅舟师直捣重庆、铜锣峡,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谕成都守将戴寿、向大亨等归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从徐达北征,收复和林。洪武六年帅舟师扫荡盘据在沿海岛屿上的倭寇(日本海盗)大胜而归。

由是可见,永安、永忠兄弟的战迹几乎遍中国,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诸省战功最为显著,堪为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之悬于门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语(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为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封永忠为德庆侯。一时廖家成为应天(南京)的名门豪族。

事态有变。永安攻打张士诚部和徐达攻克宜兴,乘胜深入太湖与吴将吕珍战时,战船搁浅,后续部队迟来一步,永安被俘。张士诚爱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从而被囚,八年后死于吴,吴平后,灵柩运回南京,太祖迎祭于郊。葬于钟山,因功配享太庙。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永忠“功超群臣”,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级的侯爵呢?

先前,朱元璋起义初期,因羽翼未丰,多次得到明王救援与庇护,朱元璋便拜明王为主而称臣,后来明王日渐式微,无奈之下,遣使谕元璋欲移驾应天,到元璋的地盘上来。元璋一面“恭迎”来臣,一面派永忠驾舟迎驾。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韩林儿淹死。这件事有些蹊跷。永忠舟可渡海作战,怎么会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么?无论将来是明王称帝还是元璋称帝,永忠都只能是一个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于只有永忠最了解内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隐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罢了,洪武八年(1375年),终以“坐僭龙凤”被赐死,年仅五十三岁。当然,当年的功臣名将在朱皇帝坐稳天下后都没有好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是也,火烧庆功楼在所难免了。

永忠死后,子廖权于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权公子廖镛以嫡子为散骑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时惠帝常与议兵事,宿卫殿庭。可见廖镛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变,攻克南京,建文逊国。忠于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个个被杀。大学士方孝儒首当其冲,灭九族。廖镛与弟廖铭曾就学于方孝儒门下,见方横尸暴野,便收其遗骸而葬之,也被论死。灭九族,又加上学生一族,成为历史上“祸灭十族”的先例。这一次灾难非同小可,不仅田产宅第均被没收,还追回皇家先前赐予的铁卷、金章、第钺,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钺等一律充军边陲,妻女谪发浣衣局,沦为皇家奴。从此金陵廖家再无踪影。

廖家经过两次杀身之祸,死的死,充军的充军,能逃的则逃,又加上不断迁徙和军旅生涯居无定所,便形成后来支脉数省的罕见局面。

(一)廖承庆迁居凤阳,安徽廖氏家族

永安公无子,兄永清公子廖升过继而嗣之。升随永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永安死后,升嗣公爵,授予指挥佥事。侄儿镛、铭惨案后,升公也受牵连,虽年事已高,仍被发配广西戍边。1425年,仁宗继位(年号洪熙),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边,余放还。”这该是建文时殉难诸臣家庭命运的一次转机。这时廖钺已死于边塞。升公除留下长孙廖承庆继续戍边,其余子孙皆获释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间(1426—1435),宣宗为安抚死难诸臣的后裔,颁诏赦免诸臣,承庆公感慨先祖们的悲惨遭遇,终日恸哭,对恢复官职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绝了皇家的任命,这下又触怒朝廷,以其积怨未消,再贬凤阳守皇陵,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

经过数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紧缺,便将自己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迁到当时寿州东乡,现在的淮南市廖家湾,聚族而居,成为当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与此同时,七世祖廖让公的后裔迁到寿州南乡,今寿县廖家圩定居,形成寿县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湾迁到怀远县廖家巷成为淮南廖氏的一个支脉。十三世祖廖应桢迁到今日长丰县水家湖,后裔成为淮南廖氏又一支脉。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后裔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当属二十五世。

(二)湖北永清公永坚公永宁公永忠公后裔

据我谱载,永忠“其裔半在庐州府,龙池支谱载其子迁居湖广武昌府及四川顺庆府临水县或亦有所据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谱(光辉和利和于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调查,复印仙桃市廖氏宗谱首卷一册),使我们对这一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号永德字子芳)元至正举人,分发湖北侯补粮捕府,二世祖廖永宁(派名道恒号永定字竹斋),进士,侯选县丞。见江汉之间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汉市境)建立家园。我谱载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诗书教子,实高尚之流也”。可见当时廖家是书香门第、功名之家。时值元末大乱,地方上的土匪盗贼乘隙横行乡里,生灵涂炭。为避乱,“乃至父母兄弟各异”。我们知道便有了文友公举家迁徙巢湖之举。明初大定,社会秩序大大好转,洪武二年,永清、永宁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时,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岁,到明朝建立时已四十五岁,可想永清、永宁这时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园隐居起来。永坚公曾在陈友谅部下做过事,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永坚公前四子后来也迁回湖北。仁宗大赦时,廖升率子孙(廖钺已死于边塞)也是回到湖北,当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们的后裔。

据湖北八县廖氏联谱记载,后裔分布如下:

廖永清(湖北谱记为兰山,派名道清,号永德)生子六:瑾、瑜、瓒、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瓒(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辅显、辅谟、辅翰、辅贤、辅明、辅仁,后裔散居汉川、沔阳(仙桃)、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坼、钟祥、孝感、汉阳等地。总人口最多的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瑨公的后代聚居于潜江渔洋镇。瓘公的后裔居于潜江的袁硚和周矶。琛公后裔居于监利新沟镇。

廖永坚生子六:远、逵、通、达、遂、运。前四子后来由湖南湘阴迁回湖北。远、逵、通的后裔分别聚居京山、潜江、当阳。达后裔居荆门、钟祥等地。

廖永宁(湖北谱记为旭山,派名道恒,号永定)生子三:玮、璜、玺,后裔分别居于天门市的渔薪镇北千弓、石河镇海湾村、汪场之廖家河岭,还有一支迁襄阳。

(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坚公后裔

永忠公和永坚公在湖南的后裔,现已清楚的有六支:

一是永坚公的第五、第六两子遂和运没有回到湖北,其后裔居于湘阴。

二是永忠孙镛、铭、钺、钟的后裔,聚居于华容东山乡及湘阴等地。

三是永忠的六世孙,廖镛曾孙廖垂远,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长沙市湘春门北门正街,形成一个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国遴,明朝末年官户部给事中,国遴的侄子廖远度是文学家。

四是郴州市宜章县栗源镇廖氏。据该地谱载: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从佐。邦佐始封御营指挥。洪武九年随黔国公平云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镇守长沙兼摄茶陵卫,殁于王事。妣符氏、马氏、许氏、阳氏,生子六:则斌、则善、则卫、则和、则忠、则华。后裔聚居于栗源镇石波潭村等地。历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

五是永安公后裔,明洪武时迁长沙城,随迁长县白箬乡长冲及城南外烂泥冲。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余人。宗祠设河西长冲。

六是永忠公后裔,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阴黄谷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有4000余人。分布于归义乡丝塘、河市乡。宗祠在黄谷乡。

(四)广东永忠公后裔

广东廖氏这一脉主要有三个支系:

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抵达广东,东莞伯何真率众官出迎,见永忠真英雄豪杰之士,便将女儿嫁给永忠。广东平后,奉太祖令进军广西,按当时制度,妻女不准随军,便将何氏寄在东莞,此时何氏已怀孕,后生子名志广。1375年,永忠死时,志广才七岁,何氏贞节不再嫁,携幼子定居南雄,志广成年后修祠于南雄珠玑巷,到1988年已传至23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廖永忠世系。

二是清远支系。据清远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谱考》记载,广东清远市即今清新县珠坑坪杉树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远滨江池水岭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吴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后裔聚居清远。传到四世祖国谅后,陆续有部分后裔播迁广州市、韶关、黄埔、乐昌、越南等地。

三是怀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间,永安、永忠后裔登宝等人由湖南邵阳迁来,至今已传二十五世,聚居于怀集县西北的兰钟镇。在后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

(五)广西永忠公后裔

明初,南方岑伯颜不服明朝统治,仍坚持元朝体制,待广东平定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奉命进军广西,降服岑伯颜。至此,明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师回朝,这次征南共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广西期间,永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安民兴业,民感其惠,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后裔也便在广西安家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监察御史,廖应先官至中宪大夫。

另外在广西平南县东华乡也聚居有廖永忠后裔,据史料记载其始迁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辈是廖广,号君门,封千总军门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闪、日升。日正生于明末清初乱世之中,为避战乱,随祖母来到阆口三甲落籍。日照后裔分布于安怀镇、官成镇、怀城镇、思旺镇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闪嗣子其昌的后裔除居住平南县东华乡外,大部分分布在藤县大黎镇、东荣乡以及蒙山县陈塘镇等地。

又据广西平乐县廖氏族谱载:廖源广(1450~1528),字泰弦,号绍堂,明代人,永忠曾孙,奉旨率师统兵进伐九洲楠木洞(今广西东部一带),镇剿苗民叛乱。平定叛乱后,被皇上封为廖太尉征南将军昭灵太师金毗六殿显惠侯王,受命镇守九洲楠木洞。因爱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弘治五年(1492)带领兄弟子侄从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珠玑巷(原名猪鸡巷)迁居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东乡里榕津仙宫寨立寨创业。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后裔,分支遍布平乐、钟山、荔浦、恭城、贺县、昭平等六县的五十多个村庄,人口约有三万余。

(六)云南廖永忠后裔

云南板桥廖氏是廖永忠后裔,开基祖是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不受县平坝立业。应寿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时、明政、明义、明和、明孺、明智。从应寿至今已传13代。字辈是:应、尚、明、君、联、启、发、仁、正、万、天、国、元、延、绵、永、世、洪、忠、怀、文、凤、登、朝、彩、兴、德、顺、祯、祥。

700年间,文友公的裔孙遍布大江南北,纵贯数省,播迁全国各地。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经历形成的。据我谱记载,永清公尚有一支后裔迁苏州枫桥,承庆公尚有留在凤阳的后裔,据传江西龙南和四川境内也各有永忠的一脉。这些都还未证实,或许今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更由于廖氏子孙的努力,会很快水落石出。

二。谱牒

自文友公迁居巢湖传四世至镛、铭二公,因受其师方孝儒案株连,家破人亡,宗牒散遗,传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间府教授)搜集史料始修宗谱,承前启后,功莫大焉。传至乾隆年间,旧谱存于十九世蘧风公(廪生)处,可惜毁于东邻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称公(岁贡生)手录之谱稿犹存,复订而修之,公挽我谱厄运于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统年间,二十一世绍董公偕众叔伯、兄弟、子侄采访手录而藏之,为以后续修家谱做了大量工作。

据有关专家证明,“付”与“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和文字改革(简化)所致。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因而在户籍管理和各类档案中出现了“付”姓的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民众也接受了“付”变“傅”的替代。实际上,在姓氏的表述上,这是完全错误的。从文字学上考证:

“傅”,字从“人”,起初有逐渐相传之义,后意会为辅助、教导。本意上讲,“傅”字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是新兴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与“赵(赵)”字同时诞生。“傅”,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仆人,就是当今从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领主管一类的角色;而“赵”,则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侍卫,就是当今警卫、保镖、保安一类的角色。作为奴隶主,当然希望得心应手的大奴才代代相传地为自己服务,“傅”字便应运而生,及至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社会因之。作为姓氏,则主要源于官职称谓。“付”,字亦从“人”,起初是人与人近距离传递物品之义,后意会为给予、支付,交给,后延义到涂、搽、符合、归附、附着等。

第一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傅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后,商王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后来,武丁在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梦中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交界的一个叫“傅岩”(今山西平陆)的地方找到了那个叫“说”的北虞奴隶,便将其带到朝中。因为他居住在傅岩,“故遂以傅氏之,号曰傅说”。后来,傅说果然兢兢业业地帮助武丁治理朝政。傅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还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他尽心竭力辅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使其在位期间成为商王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

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尔克特氏多冠汉姓为傅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蒙古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记载:回族傅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回族傅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回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如今,回族傅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省区。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⑵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御姓 御氏家谱 御姓起源 御姓名人 御姓的来源 御姓简介

御姓为天国始祖汤古氏后裔。《纲鉴易知录》证曰:“盘古氏首出御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