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泰城赵氏,辈分是“国旗民德心,家祥立子贤,承宪仁大志,寿勇世宏吉”家谱已失,寻求本家族信息!
泰安泰城赵氏应为:国起德民心,家祥立子贤……先祖赵国麟,其祖父是江南名士赵瑗,父亲赵良,母亲江氏,儿子赵起鲁、赵起楠,孙子赵德功,明朝祖先名清,由山阳迁山阴即今绍兴上虞,上虞县志有记载,大概上虞沥海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现在全国估计有230万人
史姓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编辑本段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商丘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编辑本段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河北:史氏家谱不详
编辑本段史姓历史名人
史可法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编辑本段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这个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据历来的考据,是具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而且两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支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一支则出自周朝的太史佚。 据考,仓颉的后裔,主要是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代,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县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后裔。
编辑本段史姓的姓源
,是见诸《路史》和《姓纂》二书的记载。《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 这三段记载,同时采认仓颉与太史佚为后世史姓的始祖,则就现代人研究学问时所重视的“证据”来说,是相当充实的了。不过,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也因此而必须多费一点功夫,至少也得先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来自安徽,或是来自湖北,才能凭线索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姓的确是十分出人头地的,像鲁国的史晨,和魏国的史起,都是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传千古,主要是由于现代仍耸立在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座“史晨碑”。该碑是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历来为研习书法者所宗。当然,如此一来,写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扬州殉国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更为后人所熟悉,“史阁都”的大名在民间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史氏为宋金时就已入韩的古姓,主要聚居于史带村、渔村(河渎村)、鸦儿坡等村。渔村在清代出了一位机智、幽默的人物,名曰史阙疑。史阙疑的故事至今还在韩城及周边县市流传。 《韩城县续志》对沈、萧二氏入韩亦有简单记载: 沈继武,浙江人,随宦至陕,家于韩。 萧镇东,贵州人,光绪已卯举人,任宜川(知县),寓居韩之里仁寨(即现姚庄西寨)。 在韩城,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姓氏,以回族姓氏为多,如马、沙、海等。 韩城巨族多,同族聚居型的村落也多,村名冠以姓氏的同族聚居型村落,几乎占全市村庄总数的一半,构成了韩城村落的一大特色。 昔日,这种同族聚居的村落,内部管理十分严格,并充满了封建的种姓色彩。其一是某些望族,不许外姓之人在村中落户,据老人讲,张家堡原来就没有一户异姓人家。又据说,解家村当年在修坡时(昔日解家村沟南北坡均系石条铺设),住在村边的一户异姓人家找主事人捐款,主事人不但不收其捐款,而且出言不逊。此人一气之下,立即迁往他村。其二是族规森严。如双楼村《孙氏家谱》卷首就载有“孙户禁碑十条(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立)”:禁异姓立嗣;禁花生字(花生子即庶子,旧时指妾生之子);禁投管家;禁为贼盗;禁不孝不悌;禁兄收弟妻,弟守兄嫂;禁当差(差即差人,旧时衙役称差人);禁犯奸;禁登台扮戏;禁为女僧、女道、妇女朝山。这十禁中,有些作为做人准则,尚有规矩价值,有些就纯属封建的精神枷锁。
编辑本段现代特征
目前,在一些以某姓氏命名的村庄中,该姓氏现已极少或几乎绝迹。这种现象,在一些建村较早的古村落表现得较为突出,如彭村,周村、范村、相里堡、上官庄、陈村等村。其原因,尚待进一步考究。
截止2020年,巨野县共辖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巨野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义镇、章缝镇、龙堌镇、柳林镇、大谢集镇、麒麟镇、独山镇、核桃园镇、田庄镇、田桥镇、太平镇、万丰镇、董官屯镇、营里镇、陶庙镇、永丰办事处、凤凰办事处。
1、大义镇
大义镇管辖以下村庄: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四街村、王庄村、赵庄村、史楼村、张楼村、前祝庄村、小集子村、吴楼村、杈子楼村、齐庙村、西徐庄村、王店村、史王卞村、常庄村、开官屯村、胡庄村、小徐营村、东营村、徐楼村、贾庄村、谷庄村、苗庄村、左店村、牛河村、段店村、朱杨程村、吕店村、东彭堂村、胡固堆村、林朱庄村;
北彭堂村、孔楼从村、东闫庄村、吴集村、回海村、刘庄村、西王营村、葛店村、黄庄村、奚阁村、前王庄村、大王庄村、棠林集村、马河村、赵万庄村、寨李庄村、西闫庄村、孔庄村、李孙庄村、东奚楼村、王路口村、天阁村、德化集村、西奚楼村、东王营村、赵店村、柯针园村、丁海村、杨楼村、宋楼村、杨庄村、段庄村、南徐庄村、付庄村、冉程庄村。
2、章缝镇
章缝镇管辖以下村庄:章西村、东王堂村、章北村、燕洼村、章东村、营子村、东刘庄村、重集村、姚庄村、许沙窝村、徐庄村、西李庄村、东王庄村、西杨庄村、郭刘庄村、官李庄村、杨邢庄村、路庄村、花园村、南王堂村、姜村、肖楼村;
高坊村、寨李堂村、孙庄村、蒋庄村、马庄村、张海村、潘庄村、寨张庄村、雷庄村、高庄村、前谷庄村、西王庄村、后谷庄村、窦刘庄村、冯庄村、北王堂村、樊楼村、杨李庄村、曹海村、大刘庄村、东江庄村、西姜庄村、前仓集村、后仓集村、前毕庄村、程庄村、北张庄村。
3、龙堌镇
龙固镇管辖以下村庄:唐庄村、闫庄村、刘庄村、万庄村、东集村、奚楼村、蔡桥村、冯徐村、孔庄村、郑杭村、管庄村、骈楼村、罗庄村、刘杭村、西集南村、五一村、西集北村、宋楼村、王寨村、巴庵村、毕海南村、三坊村、毕海北村、姚庄村;
毕海东村、靳庄村、刘海村、李集东村、赵海村、西村、翟楼村、李集西村、张楼村、前苏村、欧楼村、后苏村、西闫庄村、鹿楼村、赵楼村、北李村、大李村、沙窝村、耿庄村、文楼村、郭庄村、路海村、后董东村、后董西村、观集村、孙庄村、前董村、安庄村、前谷楼村、后谷楼村、常楼村、左庄村、尹庄村、许庄村。
4、柳林镇
柳林镇管辖以下村庄:柳林村、张表村(张表集)、榆园新村、王岸楼村、前郝村、后郝村、马楼村、郑楼村、冯庄村、郎庄村、韩郎庄村、闫河村、马营李村、徐楼村、徐堂村、徐庄村、何楼村、水牛李村、清河集村、西黄庄村、许楼村、许庄村、葛楼村、林庄村、孟庄村、秦庄村、赵庄村、高油坊村、良寺村;
史屯村、宋庄村、西宋庄村、马台子村、桥张庄村、田庄村、小刘庄村、陈庄村、毕庄村、前马海村、东葛集村、西葛集村、杜庄村、西王庄村、前陈楼东村、前陈楼西村、后陈楼村、火头刘村、大李楼东村、大李楼西村、五一村、胜利村、刘楼东村、刘楼西村、代楼村、杨楼村、蒋海村、王水坑村。
5、大谢集镇
管辖宋庄村、前昌邑村、赵庙村、后昌邑村、新民张村、前高庄村、染坊冯村、后高庄村、真武西村、东马桥村、真武东村、西马桥村、杈子冯村、前贺庄村、东侯楼村、后贺庄村、西侯楼村、李桥村、河南张村、冯楼村、康营村、田刘庄村、大冯庄村、固子张村、赵楼村、固子程村、黄集村、河湾程村、大刘庄村、苗庄村、张桥村、战庄村、城角刘村、田王庄村、侯花园村、梁屯村;
时堂村、张油坊村、陈坊村、郝宋庄村、谷庄村、张马位村、圣王庄村、黄王庄村、三王庄村、南高楼村、马庄村、大郝庄村、陈海村、前郎庄村、周庄村、后郎庄村、王花园村、吴庄村、王胡同村、翟庄村、徐庄村、刘庄村、欧庄村、侯庄村、西黄海村、潘庄村、东黄海村、朱李庄村、郝楼村、后郝庄村、石庄村、谢集村、孙庄村、文化张村、秦庄村、东庄屯村、东坊子村、田小集村。
-巨野县
历史上人口的大迁移所造成的。
这和广东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说粤语和客家话及潮州话的人,而原来的原住民却少得可怜一样!
迁居移入。
河南 人口较多,迁民移入也是重要原因。
这以明代最突出。
河南经元末战乱,田园荒芜,洪武初年,郑州知州苏琦建议:“招徕耕种,以实中原。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下令:准许山西丁多地少或有丁无田人家,前往河南、山东、北平耕种荒地。
凡愿意迁徙的,立即“验丁给田”,发给路费、耕牛、种子。
洪武二十五年,负责迁民的李恪回京上奏: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迁民事情,已经办理完毕。
到永乐年间,又徙山西太原、平阳两府和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人家,往北京、河南等处垦田。
据洪洞县《大槐树志》载,凡被迁徙之人无论是何原籍,一概改其籍贯为洪洞县。
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多数 称其先人来自洪洞县。
孟县丁氏家谱记载其始祖丁贵,是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来。
禹县山货厂 乡赵姓,其“显祖考府君赵公来义之墓”碑称“首自洪洞而迁移河南禹境,此乃兄弟二人,长曰讳来杰,次曰讳来义。
”洛阳七根椽马《马氏家谱》上载,七根椽马来自洪洞,马氏家族因丁多田少外出谋生,临分手时共同协议以何物作为标记,将来相认好作证据,反复商酌,主意不定,见破大门楼有椽七根,遂每户一根作为凭记,七根椽马因此得名。
据淮阳穆氏家谱载,明隆庆六年(1572),“先祖兄弟二人,兄天才,弟永禄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刺林村移民而来,在城内 区落户。
”
明代迁入开封的 除来自洪洞县外,还有的来自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占领中原后,两次驾临汴梁,1368年10月,他下令“徙北平在城兵与汴梁”12,迁民中除汉族军民外,还有一些居住在北平城内的 军民。
所以至今开封某些 中,仍有其祖先是北京迁来的传说。
4官宦入籍。
宋代,马依译“精历学,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 入中原,厘订历象无差。
世袭侯,与王处讷同时,后家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乐镇。
生齿日重繁,科甲联绵,至十一世分迁河南。
十一世祖讳乾,由进士出身,任南阳府知府,以宦籍家新野县,此由陕迁豫之始”,开为官留居河南之先河。
元代, 人的社会地位虽低于蒙古族,但高于其他民族。
因此,元时在河南任职的 不少。
窝阔台汗三年(1231), 人曷思麦里随军伐金,驻军于怀(今沁阳)、孟(今孟县)。
第二年,曷思麦里以败金军于峰山,受命为孟州达鲁花赤,佩以金符。
后来进职为怀、孟、河南二十八处都达鲁花赤,特许“所隶州郡不从命者,承制得籍其家”,其子密里吉又袭怀、孟达鲁花赤。
中统三年(1262),密里吉战死,其子俺撒,孙忙兀带均先后袭为怀、孟达鲁花赤。
曷思麦里祖孙四代在怀、孟为官,其部下有大量 人,其后裔有定居于此地的。
元朝许有壬《至正集》卷53《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载,哈只之孙凯霖葬其祖父母、父母、兄嫂弟侄于安阳。
凯霖“迁林州(今林县)达鲁花赤,升奏议大夫,彰德路(今安阳)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管内劝农事。
”这亦说明元时安阳有不少 人居住。
至元五年(1389)九月立的济源《济渎重建灵异碑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三子忽辛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时,修建《济渎灵异碑》。
至元中,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之孙也列失任怀、孟达鲁花赤时重建此碑,以纪念叔祖忽辛。
忽辛、也列失的后裔留居怀、孟是可能的。
怀、孟州 大姓今有闪、拜、买、丹等。
原河内县(今沁阳、博爱) 中闪姓是大姓,是赡思丁的后裔,赡与闪字谐音。
沁阳县城北大寺万历十一年《重修 寺碑记》载:“我怀有 寺旧矣,或云创于元至正间。
”这说明 官宦家族至迟在元末就已在豫北建立庄园、落籍久居了。
在禹州,元世祖中统四年,“ 人阿合马领诸路转运使。
以河南钧、徐等州俱有铁冶,请给授宜牌,以光鼓铸之利……阿合马奏以礼部尚书马曰合乃兼领已括户三千,光煽铁冶,岁输铁一百三万七千斤,就铸农具二十万事”。
这些括户三千定居于此,也是今之 的先民。
特别有趣的是当地 中有冶、铁、卢三姓,恰似冶铁炉之音。
元代尚有 入任官留居河南事例。
如至元十八年, 人阿老瓦丁奉命赴南京(今开封)屯田,二十年(1285)任 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赡思丁长子乌马儿任陈州达鲁花赤;马合木是浚州达鲁花赤;买奴任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使。
明清两代,为官落籍的现象仍有。
根据睢县 刘氏祖谱载:“后传讳颜公于明洪武初年以锦衣卫指挥使来睢,遂为我刘氏来睢之始。
”清初山东 人闻富喜出任南阳镇台游击而落籍镇平闻家营,后迁入方城县闻岗,其后人闻远又曾出任过新野县守备及芜湖协镇,至今闻姓家族在南阳、镇平、沈姓“祖籍江宁上元县,明徙大姓实畿辅,随成祖至燕,隶属顺天大光籍。
至清宦游河南,遂定居洛阳。
”
5经商入居。
这也是河南 人口较多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
唐时已有蕃客在豫经商。
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载有开封 经商事:开封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皆筑以雄黄及炉甘石,雄黄则避蛇蝎,甘石则天阴能致云雾,郁如深山穷谷。
后因经宦折卖,有 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
”济源县袁姓,族谱系北京香椿胡同人,因经商于明代迁居开封东大寺,再迁沁阳水南关,清初落脚到济源县庙街镇下街村。
镇平县水姓,因经商在明代由陕西谓南县良天坡迁居镇平县东柳泉北水沟村。
开封马豫光鸡鸭店的马家是清末来自南京。
开封市中心牲口市一带“马客伙”中,有不少是经商来开封的陕甘人后裔,还有的来自北京、天津、沧州、正定、大名、保定、山东和安徽等地。
山东济宁市和菏泽市的沙马海地方的皮毛业和皮革业很有名,不少当地手工业者移居河南东部经营皮毛业和皮革业。
洛阳油坊马《马氏家谱》载曰:“马氏之先,出于陕西扶凤县,自明朝初经商于洛,因家焉。
”南阳县黄台岗乡小陈寨村的陈姓,原是陕西渭南县龙井村人,清康熙二年(1663)以“芪黄为业,贸易于豫宛。
”近现代因经商入居河南的 也不在少。
元代东迁的 人是河南 的主要来源。
河南 人口在1953年时为378792万人,1964年为479443万人;1982年为730282万人,占河南少数民族人口的9125%,占全国 人口的1072%;1990年868970万人,占全国 人口的1011%。
河南 人口增长率相对较大,自 1964--1982年的18年间, 人口增长了5232%,比同省汉族人口增长率高出451%;1982--1990年,河南 人口增长率虽明显减缓,但186%的增长率亦是不容忽视的。
河南 大分散、小聚居分布于河南十七个市/地的村村落落。
1990年河南省 人口在1万以上的县市有25个,5千至1万的有20个,1千至5千的有46个。
河南 又集中分布于豫东和南阳盆地,仅周口、许昌、南阳、商丘四个地区,即拥有全省 人口51%。
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等省辖市也是 人口分布较多的地方。
1990年因 聚居而定为少数民族行政区划的有郑州市管城 区(辖区 19079万人)、开封市顺河 区(18431万人)、洛阳市瀍河 区(09070万人);襄城县颖桥、临颖县繁城、项城县南顿、沈丘县槐店、睢县、宁陵县城关、淮阳县城关、太康县城关几个 镇;叶县马庄、郏县姚庄、封丘县荆乡、禹县山货、民权县伯党-胡集、西平县蔡寨、洛阳市郊区廛河等几个 乡。
河南 人口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为历史原因,或为经济原因。
1地处要道。
河南地处中原。
唐宋时期位置特殊,洛阳是盛唐的名城,开封是北宋的都城。
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中阿商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河南是重要物资交流中心。
而多由 人和波斯人经营的香料行也大都集中于此。
近年来,在河南的一些唐墓和遗址中出土了 、波斯金银货币和其他外币,就证实了此点。
他们聚居的点称作“蕃坊” 由于各国客商云集洛阳,致使唐朝的河南有不少“胡商”和“蕃客”,这从北宋李盼等所撰的《太平广记》卷402《李勉》条及卷28《郗鉴》条中,可找到佐证。
《太平广记》卷28载唐代的牛肃在天宝五年(746)见到“胡商”在开封卖药。
卷420又载,开元初(713~714年)、浚仪(今开封西北)县尉李勉任满游广陵,在睢县遇到一有病的年老波斯商人,称在此经商已经20年。
宋人张知甫的《可书》中载一蕃客来开封售真龙涎香。
北宋时,大食、波斯诸国的 商人、学者、使者、宗教人士纷纷到中原开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今来大食诸国蕃客,乞往诸州及东京(开封)买卖”(《宋会要稿》职官44)。
宋朝和大食、波斯等 国家关系密切,来往频繁,这在《宋会要稿》蕃夷四、蕃夷七、《玉海》、《宋史大食传》等书中都有记载。
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148年中,仅大食人就来朝贡46次。
宋王朝对对大食、波斯诸国 东来或要求定居者都给予适当的安排(《咸阳王抚滇功绩》)。
据安徽安庆和湖北襄樊《马氏族谱》记载:马依泽,西域鲁穆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入华修历(历法),越二年书成,经王处纳(北宋人,宋太祖时,上新历二十卷,拜司天监卒)上之,授钦天监监正,世袭候爵,后定居陕西省泾阳县永安镇,成为巨族。
至第十一代马乾玑,号枢仪,南宋宁宗庆元丙辰(1196年)进士,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四月十二日任南阳府知府,遂入籍河南新野县,新野县至今仍有马乾玑的后裔。
安庆、河北省中部、湖北等地有的马姓 是由新野迁出的。
江苏省 教协会的梁全智先祖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从西域古教之地来到汴京(开封),做金疮科御医,皇帝赐其始祖姓梁名柱,二代以后转入地方,成为开业学医,御赐堂号“滋德堂”。
据载, 二十六世孙、中亚布哈拉教主苏菲尔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率亲属部众假田猎入贡京师。
神宗大悦,散本部护卫五千三百余人,农种秦淮泗之间,然后建寺立师,教理始著”。
南宋人周密《葵辛杂识》中记载,汴京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筑以雄黄及炉甘石……后因经官折卖,有 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
元时, 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域区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
”到了近代,由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的开通,河南交通地位提高,吸引了大量的 在交通要道处聚族而居。
如郑州市是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人口继续增长,到解放前夕,仅城内 已近7000人,聚居点已由明清以来的少数几处扩大到北下街、 寺街、丁光里、河东街、河阳街、城南路西段、南顺城街、阜民里等多处。
豫东及鲁西南各县的部分 迁居商丘朱集火车站。
民国六年(1917)数十户 集资赁房建立 教堂。
抗战时期,由于战乱,商丘车站附近的 逐渐增多,又形成一个 聚居点。
2屯田落籍。
元祖至六十八年(1281年)诏令“括 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元史世祖本纪》。
造炮专家、宣武将军、管军总管阿老瓦丁率炮兵进驻开封一带,今开封的“ 寨”就是当年 炮手屯田处之一。
距开封四十里的“荆”(现名荆乡 乡,属封丘县管辖,原属开封县)也是 聚居地, 李姓有“军李”和“民李”之分,“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而“民李”则是明洪武初年由北京宛平县而来。
元代的嵩州(州治今伊川县)也是 人的一个屯田区。
据《敕赐伊川书院碑》载、伊川书院的经管人勖实戴在嵩州担任 炮手总管兼领屯田,“此勖实戴殆为 人而屯戍河南欤”。
巩县的“ 凹在县西南三十里,元时牧马之地。
”该地以 命名,显然曾有 人在该地屯田牧马,后来发展为 一个聚居点。
元时南阳府之设立,在至元八年(1271),“以唐、邓、裕、嵩、汝五州属焉。
”南阳府的屯田数为“田一万六百六十二顷七亩。
” 人为屯田总管,此地的 定然不少。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在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南阳尚存61屯,其中石桥屯、瓦店屯、玉池坡(即黄池坡)等12屯,至今仍是 聚居之地。
明朝建文帝时任兵部尚书的铁铉,就是元朝时居住在邓州市的回人后裔。
《元史》卷一九、成宗本纪,大德元年(1297年)十二月记载:哈喇鲁军士在襄阳、南阳等地屯田。
大德五年十月记载:畏 人在南阳屯田,这些畏 人后来有一部分融合于 之中。
葛逻禄是突厥之一支,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姓,唐初属薛延陀,后属西突厥乙注车鼻可汗,唐平乙注后,归唐。
657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一部为金护州。
天宝中,助回纥攻后突厥,强盛后取代突骑施占有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建牙于碎叶城(在楚河南)。
759年曾与吐蕃、白服、突厥连兵攻回纥后失败,一时在漠北、西域形成回鹘、黠夏斯、吐蕃、葛逻禄、大食五国争斗的局面。
840年漠北回鹘汗国亡,大部分西迁,其中十五部进入葛逻禄境内。
十世纪中叶,葛逻禄与回鹘/回纥联合建立喀喇汗国(黑汗国)。
十二世纪初,葛逻禄及其黑汗国服属于西辽,后改名哈喇鲁/哈剌鲁,降元。
葛逻禄是突厥诸部中最先接受 教的部落。
从淮阳到沈丘一带,为 ·阿丁率 人屯田所在,沈丘县槐店镇老 寺有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的建寺碑可证此事。
明代河南亦有 屯田。
封丘县荆圪村(今荆乡) 李姓来源有二,但不是一,一为“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一是“民李”,系明初民屯。
这些屯田的 人,有了安定的生活条件,不再流动和漂泊,形成一个个 聚居点。
现在,河南仍有不少地方冠以“ ”二字者,如开封西部的“ 寨”,南阳的瓦店屯、石桥屯、黄池陂屯、界中屯、泉庄寺屯等地,仍是 较为集中的地方。
说明河南 人口较多是有历史渊源的。
吕蒙(178-219),字子明,豫州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
准确点,应该是今天的阜南县东南吕家岗及花门楼一带
走近吕蒙故里
作者:张殿兵 发表时间:2005-9-14
将军故里故事多(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说某人没有学问或学识浅显,常说的口头禅乃是“吴下阿蒙”。而当某人好久没见面了,又聚在一起时,突然发现对方学识又大有长进时,则会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可是就这两个频繁使用的成语许多人却不会想到,其出处就是阜阳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而流传开的。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其实这两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呢?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在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由于不识字,他每次汇报军情,必亲自口述。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却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没有时间读书。孙权笑着说:“你军务繁多,难道还能比我多了吗?我小时候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统事以来,又读了三史、诸家兵书,确实受益匪浅。像你这样聪明,只要肯学,一定能有所得。”吕蒙因出身贫寒,天资平常,自幼缺乏知识教养和学问,甚为时人轻视。不过吕蒙当时并不在意这些,总认为学习是读书人的事,打仗还是靠武艺。但听了孙权的话后,吕蒙便努力学习用兵的策略及相应的学问,渐渐地学识丰富了起来。
某日,代周瑜守陆口的东吴大都督鲁肃经过吕蒙的屯营,本想不打招呼直接过去。鲁肃手下的将领说,吕蒙深得主公(孙权)的厚爱,又是东吴一员大将,不打个招呼不好。鲁肃想想有理,便前往吕蒙军营中看望。两人见过客套一番后,吕蒙问鲁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随口回答说:“临时施宜!”吕蒙听了,诚恳地对鲁肃说;“今吴蜀虽为一家(当时吴蜀联姻联盟),而关羽实雄虎也,计安可不予定!”并当即给鲁肃献计五条。吕蒙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战略战术智慧象泉水一样,汨汨流淌出来,把鲁肃惊得瞠目结舌,方才了解到吕蒙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了。半晌,缓过神来的鲁肃感慨地拍着吕蒙的肩说:“吾谓老弟只懂武略,不知今之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也!”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从此,鲁肃不再轻视吕蒙,后来两人还结拜为兄弟,共同辅佐东吴抗击魏蜀。而后来便从这个故事中产生了“吴下阿蒙”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两个成语。
从这两个成语中,我们知道了吕蒙天资不好,出身寒微,但他经过努力,也变成了惊天动地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了。可见,看人不可以有成见,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辩证地分析、评价对方,与之交往。
走近吕家岗
吕蒙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三国时代东吴的一员大将,在今天的阜南县吕家岗至今仍流传着吕蒙智擒关羽的故事。历史记载其就出生于汝南富陂,而历史上富陂古城遗址
也即今天的阜南县东南吕家岗及花门楼一带。谁又能想到,今天在吕家岗仍生活着三国东吴大将吕蒙的后裔呢?吕蒙是我们阜阳人的骄傲,同时也让我们由衷地感到自豪。
吕蒙故里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2005年3月16日,我和阜南县文管所所长马树廉两人终于驱车来到吕家岗。吕家岗位于今天的阜南县城东南方位,是行政村,属于王化镇。在吕家岗东部分布有陶庄、腰庄、姚庄、赵庄、杨庄五个自然村;西片分布有王冲、皮冲、吕小庄、吕老家、闫圩子五个自然村;南面分布有刘庄、小街、陶圩三个自然村;北片分布有大许庄、小陈庄、大陈庄、破寨、花门楼、七旗仓、崔围七个自然村。
吕家岗地理环境特异,如岛非岛,似屿非屿,三面环湖,一面岗坡。吕家岗面积是东西二公里长,南北平均面积二公里长,二公里宽,计面积四平方公里,是王化镇辖境的东角。东窄西宽,舌头形状。东与曹集跨湖为邻,南与老面乡隔湖相望,北与中岗、苗集镇顺湖毗连,西面是岗。五公里远能王化镇,另三面无交通之便。谷河流经北湖,蒙河流经南湖,二交交汇于东湖中岗南头,故名二河、三湖同流于20公里外南照集入淮。听当地百姓说,若逢迅期,伫立岗头,放眼眺望,浩瀚似海,汹涌澎湃。飞鸟翱翔于湖上空,水面东西近百里宽,洋洋乎,东流天际,经淮河而一泻千里。颇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势。
吕家岗解放前是个偏乡僻野的临湖村落,蝗、水、旱、涝灾害,年年威胁。1949年解放后,行政机构称王冲乡,其乡东部辖吕岗二平方公里全境。1952年土地改革,改为卢寨村,1956年合作化时,行政区划称卢寨初级社,是合作化的试点。1958年公社化时,称卢寨大队。1992年撤区并乡时,卢寨大队划归王化镇,又改名为卢寨村。1999年县政府在吕家岗西坡公路边树石碑一块,称富陂县故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卢寨改名为历史上的吕家岗。
而吕家岗上溯民国时行政区名有上湖保、中湖保、下湖保之分。清代曾被称为吕家岗,后又溯为陈刘岗。再上溯千百年,有向阳城之说,也有说是向筵城,到汉代则是富陂县城。
吕家岗行政村书记徐治兰说,吕家岗现辖吕老庄、卢寨、吕岗三个自然村,1300多户,4000多人,姓吕的占有五分之一,有二三百户。吕家岗每年都有一半劳力出外打工,其东洼、南洼、北洼,靠行洪区,若逢汛期每年仅收一季庄稼或绝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村子里以种植芦苇、茴草、荻子、杞柳等耐水作物为生,收获后卖给人作盖房物及编筐等,若逢汛则以捕鱼、虾糊口。八十年代初,村子里开始造船,后造大船,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吕家岗村村长吕蒙后裔吕光献说,现在正打算在吕家岗处给吕蒙塑个像,地址也选好了,但由于有两个村子在争吕蒙故里,正闹得欢,故像一直没立起来。当我问他现在是吕蒙多少代后裔,吕光献说不出来。但他能够背得几个字派(即字辈),他是光字辈。说完,他想了想,便背出了;“明扬昌大世乃成龙续(继)本强(光)帮(国)克厚传统”这16个字。同时,吕光献补充说,这是家谱上面记载的,分吕大、小圩子、冲东、冲西这四门共同修的家谱,但是新修的家谱,向吕蒙追,好像没有追到。但他很自信地告诉我,在吕家岗居住的吕姓人家是吕蒙的后裔是无争议的,现在有老家谱。他听老辈人说临泉吕寨有老家谱,临泉吕寨也是从吕家岗搬迁过去的,阜阳的旅法画家吕霞光也是吕蒙的后裔。最后,吕光献说,“下次来我找本家谱给你看看。”
泰安泰城赵氏,辈分是“国旗民德心,家祥立子贤,承宪仁大志,寿勇世宏吉”家谱已失,寻求本家族信息!
本文2023-10-28 08:18: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