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新都天府家风馆随笔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参观新都天府家风馆随笔,第1张

       

      大年初二,应好友刘安祥先生之邀,我与夫人朱兰等六人去新都他的老家作客。当日,惠风和畅,阳光明媚;主人好客,佳肴美酒相待。席间,安祥先生告诉我,他家附近就是川内闻名的“天府家风馆”,馆内还有明代状元宗祠,值得一看。我听后特别高兴,决定午餐后去“天府家风馆”参观。

      天府家风馆坐落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2021年落成。是一座融廉政文化、状元文化、家风家教、旅游接待等功能的综合性廉政文化教育展示场馆。 天府家风馆占地约50亩,展陈面积4886平方米,吸取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在灰瓦白墙、茂林修竹之中,营造出“人在园中游,宅在林中隐”的川西林盘意境,是四川省家风文化最集中、廉洁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综合性展馆。馆内包括四大主题展厅“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当代家教”、“时代新家”。

         

      走进天府家风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围墙上、碑刻上、护栏上到处都是与家风相关联的名言警句,给人一种与先贤对话的感觉和一种特别的文化氛围。

    也许因为自己曾经有一段较长军旅生活的原因,我在″红色家风”展厅中“战地家书剧场”观看了全场;这里通过场景故事、实物、影像等载体让我感受到历代家风发展脉络,感悟到历史文化名人的治家之道、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以及新时代先锋模范的优良家风,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家风的熏陶与洗礼。

        在参观的过程中,刘安祥先生告诉我,他与明代状元杨慎的后代杨先生是同班同学,杨先生现在是杨氏宗祠的守护人。安祥先生这么一说,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当即请他联系此人,如有缘相见再好不过了!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初二这天正是杨先生宴请亲朋的好日子,得知老同学一行来参观,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亲自当起导游,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杨氏家族家风传承的故事。

   

      我对杨慎的了解,先是在上学时的课本中,既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洪基先生原唱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后来就是在新都采风时了解当地流传的杨氏家族的故事中,但也是只言片语,道听途说而已。

      杨先生已年近花甲,他对杨氏家族家风文化有深入研究;远到杨慎的祖父母辈,近到现在杨氏家族的子子孙孙,说得头头是道,既有正史所载,也有山野民间传说,妙趣横生。特别是杨先生讲少年杨慎在沟渠洗澡时对时任县令出的对联的故事,真是妙不可言;县令出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对下联“万里长江作澡盆”,此时的杨慎年方十二岁,可谓少年睿智,豪情万丈,真是天下自有天才郎;杨慎23岁高中状元,可谓春风得意,光芒万丈!我曾经读过“天下两个半完人”的“半个完人”曾国藩的著作,他在自传中说自己参加7次考试,方中秀才;而杨慎虽不是“天下完人之列”,但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足智多谋,清正廉洁,而且少年有成,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虽历经磨砺,但初心不变。听了杨先生近两个小时对杨氏宗祠的讲解,我第一感觉就是新都杨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做得好!杨慎之所以能成为明代川籍第一状元,取得辉煌成就,与杨氏家族的“文武双修,忠义传家”的先辈家风传承有很大关联。为了弥补关于杨氏家风传承这一课,以防断章取义,我专门从百度上查了一下杨慎的简介及家风传承的史学记载。

        杨慎(148812~155908),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也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以“博学”、“饶著”著称。杨慎一生著述多达400余种(今存174种),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父亲杨廷和也是历史上的名人。杨廷和12岁考中举人(明代无人能及),19岁进士及第,系明成化年间最年轻进士。杨廷和是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两朝首辅。在两朝更迭的关键时期,杨廷和以“除难定策”之功、“救时宰相”之名和明朝中期主持政治改革的第一人而名留史册。新都杨家为书香世家。自杨慎祖父杨春而下,一门四世共出七位进士、四位举人、一位贡生,人称“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

      新都杨家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优良的家风家规是重要的“催化剂”。保存至今的清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中,除记录新都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其中最重要的家训是“四重”、“四足”和杨慎临终遗训至今都极具推崇。

      “四重”家训,为杨慎曾祖母熊夫人所留。熊夫人对杨家族人的工作、产业、礼仪和教育等作了规定,教育子孙亲善和睦,兴家立业。原文为: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

    “四足”家训: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临终遗训。为杨慎临终所留。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四重、四足”家训和临终遗训构成了新都杨氏家族家风的核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想,这也是四川省纪委、成都市纪委将杨氏宗祠纳入天府家风馆的原因,据说,天府家风馆的举措开全国先河,是全国是一馆。据杨先生告诉我,2022年全省预约参观的社会团体已经排队到十一月中旬,天府家风馆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正能量满满的网红打卡地。

        以德传家,是兴家之根本。一个优秀的家庭不在于留给孩子多少财产,而是能留下多少人生的智慧等精神财富。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家风不正,再富也会败光。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不是财产,不是人脉,而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杨氏家训对新都杨氏一族影响极大。如重教育方面,在杨慎曾祖母熊夫人立下“家法重教育”的家训之前,杨家就是普通人家,杨慎的六世祖和五世祖都是一介平民。正是熊夫人对教育的重视,从熊夫人儿子这代起,杨家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香门第。

      “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家风传承。父母的溺爱,给不了孩子无忧的未来。人生,该吃的苦,逃不过去;该走的路,终归要走。父母不能包打天下;遮风挡雨,挡不了一辈子;未雨绸缪,也拦不住人生的风雨飘摇。没有谁的人生,能一生顺遂;没有谁家父母,能永远庇佑;只有好的家风传承,才能培养出未来栋梁。

      参观天府家风馆,自古至今典范甚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很丰富,参观一次,受益匪浅!《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人,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最重要的是家训。成才,最重要的人生的价值取向。离开天府家风馆,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出杨洪基演唱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优美动听的旋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直到今天,直到参观天府家风馆,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杨洪基原唱的这首歌能传唱天下,为什么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能千古流芳……。

参观天府家风馆

天府家风馆,

经典映中华。

一门七进士,

宰相状元家。

厚实重教育,

美名传天涯。

四重四足风,

清廉勤防奢。

轻利重义勇,

遗训世人夸。

吾辈颂大贤,

神州生彩霞。

(彭天明  2022年1月3日夜)

系出弘农,枝叶同茂绵百世

家传清白,兰桂齐芳振千秋

重修各大杨氏宗祠竣工祭文

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零一八年十月十八日,岁逢戊戍,时值孟冬,祭之良辰。各大杨氏阖族同聚,共庆宗祠修缮竣工,主祭人嗣孙杨思武、杨思远率杨登跃、杨登亮、杨虹、杨登涛等族人代表,并以三牲时馐之奠,诚祭于奇公祠前曰:

泱泱古国 悠悠华章  杨氏一族 与史同长

文可载史 武能安邦 为国效力 戎马疆场

为官清正 百姓颂扬 先祖功德 难以尽仰

感祖洪恩 以祭家堂 入黔富公 威振乌蒙

为官清正 世代传颂 在拱顺公  枝分一房

奇公各大  瓜瓞绵长  云公七品 文武俱双

适逢乱世 饱经风霜  勤俭持家 田园万亩

力敌猛虎 威名远扬 奈何天怨 子孙辞匆

含莘茹苦 祖为孙忙 博公聪颖 高中举榜

公闻喜狂 大笑寿终 感恩祖德 华表耀宗

宣公持家 率众建堂 刻龙雕凤 金碧辉煌

后逢动荡 民生紧张 祖祠遭损 几欲毁荒

族虽力护 萧条陋容 睹物思祖 子孙神伤

时至今日 国臻小康 承祖福德 荣裔万众

修缮祖祠 彰显荣光 祝我中华 蒸蒸日上

愿我族人  奋发图强 建功立业 再谱华章

祖训家风 山高水长 千秋忠义  供奉一堂

礼成告祖 垂赐吉祥 佑吾族人 万世隆昌

肴馔敬献 伏惟尚飨!

                                    奇公九世裔 杨 忠 恭撰

                                宗祠序

杨氏祠堂 八十八春 风雨飘摇 历尽艰辛

满目疮痍 故迹犹存 世事变故 烙上记印

奇公后裔 枝繁叶盛 恰逢盛世 不忘祖恩

修缮祖祠 传承文明 戊戌岁次 宗祠修成

雕梁画栋 碧宇生辉 彰显我族 繁荣昌盛

承前启后 阖族心声 杨氏宗祠 浩气长存

                奇公九世裔:杨 虹 恭撰。

戊戌孟冬,祖祠落成。念先祖之德,感奇公八世裔思武、思远,九世裔登亮、登跃、杨虹、登涛等主持修缮事务。感所有为修缮捐资及出力献策的亲人们及积极参与者。余有幸参加宗祠部分文字编辑,万千感慨,是为之记。

时逢盛世 祠缮竣工 合族欢庆 满堂焕彩

祖功宗德 深铭脑海 子恭孙敬 顶礼膜拜

家规族训 长记胸怀 如永春之 为模为楷

在拱杨姓 源远流长 伯侨裔嗣 弘农世泽

震公后代 家传清白 四世三公 千秋忠义

康熙岁月 枝分于斯 灵山秀水 植根福地

代代英杰 辈辈俊豪 人安物泰 后嗣隆昌

数百余年 彰显荣光 仕农工贾 奋发图强

丁财并茂 福禄寿全 各大祖祠 族人众望

族邦永固 瓜瓞绵长 仰慰先祖 续谱华章

                                    奇公十世裔尚礼恭撰

        戊戌年冬,在拱各大杨氏祠堂修缮既成,石头有感于先祖之名望,今族人之赤子心,作拙文以记之。

春秋骄阳 辉耀扶桑 源起伯侨 杨氏正宗

弘农久远 福泽绵长 四知之家 廉名远扬

三公泽世 四杰流芳 诗家传颂 凡夫景仰

祖德庇护 子嗣隆广 人文蔚起 盛世华章

木茂千枝 在拱葱茏 各大一祠 族人众望

片瓦条椽 辛劳倍尝 群策群力 赫然竣工

千秋忠义 供奉一堂 杨木质朴 挺直向上

贤达振邦 俗子自强 尚善尚礼 矢志不忘

仰承祖恩 俯启新章

                                                    石头敬撰

                    杨奇公先祖简文:

华夏神州 有姓为杨 人口第六 半亿族众

吾族杨氏 源远流长 源自姬姓 西周王宗

武王三子 桐叶封唐 传十三世 伯侨封杨

春秋杨石 交友不当 怜我杨门 险些族亡

幸有季夙 携家逃亡 隐居华阴 耕读农商

东周末年 始出杨章 官至秦将 封侯拜将

西汉杨敞 宣帝宰相 弘农始祖 全国郡望

东汉杨震 四知传扬 四世三公 华族榜样

南北朝间 称原武房 始祖杨岐 威震原阳

官居刺史 清廉名扬 江西辂公 虞部侍郎

定居庐陵 卒葬杨庄 宋朝绘公 行十二郎

迁居泰和 宗兴族旺 入黔始祖 丁富祖公

七星总领 名震乌蒙 徙黔九世 自顺祖公

主营农业 兼顾经商 迁居在拱 辟土开荒

务农耕作 富庶一方 在拱三世 名讳奇公

开基各大 经营有方 德佑后嗣 千古流芳

                                        奇公九世裔登友恭撰

                 

                          修缮宗祠有感

                      奇公八世裔:杨思学。

宗祠维修已竣工,子子孙孙喜欲狂。

雕梁画栋从古样,堂内堂外闪金光。

新筑围墙洁白净,一对宝狮大门旁。

扇方精雕诗图美, 撑柱乐土戏味长。

先祖灵魂归堂聚,如住京都更福祥。

祭祀大殿多雄伟, 千秋万载永留芳。

                    水调歌头丁富公颂

                    奇公九世裔:杨登友。

吾祖讳丁富,奉旨征西南。

讨伐元朝梁王,领兵进滇黔。

官居七星总领,守关十又二年,横戈跃马前。

后调威清卫,履职又八年。

黔中定,转云南,若等闲。

无悔无怨,金仓道台新职添。

致仕重归筑地,乐享天伦梦圆,膳台颐天年。

为官数十载,清廉留民间。

                    维修祠堂记

                奇公九世裔:杨登涛

盛世修缮各大祠 ,孝子贤孙寄深思。

精巧工艺现古貌,芝兰慧心谱今时。

碧瓦红椽鲲鹏势,祖恩浩荡可入诗。

先祖灵位祠中立,四知家风人尽识。

根源同起弘农郡,传家忠义永不失。

                            感恩祠

                  奇公九世裔·杨忠

各大祠堂民国建,我祖荣光初彰显。

群山环顾真气聚,精雕细琢祈善缘。

皆因世事多变故,几经摇曳只壁残。

和平之期仰俎豆,睹物思祖情何堪。

今逢盛世齐修缮,举族谋力展新颜。

祖先恩德泽后世,万古千秋福绵延。

                    重修各大祠堂有感

                      奇公九世裔:杨登友。

                              一

杜鹃湖畔雨潇潇,乡村小道路曲遥。

各大祖祠风光好,堂前隐现跨湖桥。

                          二

祠前远眺龙山,堂后紧靠营盘。

先祖祠中供奉,子孙叶茂枝繁。

 

                  贺各大祖祠落成二首

                    奇公十世裔:杨尚东

                                    一

              悠悠龙山麓,各大尽风流。

              朱雀水聚阔,玄武山峦叠。

              龙腾再回首,虎伏抱有情。

              子孝孙贤扬,福泽先祖灵。

                            二

戊戌岁中多美谈,同宗集腋谋善事。

无量功德千秋颂,流芳百世万代名。

修谱立牌缮祖祠,固本思源孝悌心。

盛世欢聚各大陇,跪拜先祖谢党恩。

                  各大祖祠记

              奇公十世裔:杨 航

富公我祖军入黔,威震乌蒙为官廉。

自顺祖公于在拱,胜地各大奇公延。

云公虽雅敌猛虎,抚孙博公举梦圆。

祖莹山中竖华表,宣公率众把祠建。

皆因四时多变故,文物损毁后裔惭。

盛世集族谋修缮,戊戌岁次睹新颜。

先祖之灵堂中奉,家风秉承铭心田。

杨门忠勇誉华夏,世代流芳美名传。

                    赞祠诗一首

                奇公九世裔:杨登乙

金碧辉煌杨氏祠,规模宏阔耸云端。

明柱素洁族中闪,气象庄严耀人间。

子孝孙贤永富贵,千秋万载福寿安。

          重修各大杨氏祠堂有感

                        奇公九世裔:杨衡。

背靠金山龙气藏,西方临水浴朝阳。

祖宗德望绵千古,子孝孙贤美名扬。

                        题在拱宗祠

  作者:(丁富公后裔二十代)杨景枫。

巍巍华夏五千年,冠冠炎黄百姓渊。

先祖四知名史册,后人九叩载新篇。

二龙抱柱文昌秀,朱雀庭开武广延。

世代宗祠呈紫气,千秋杨氏育良贤。

                  己亥年孟春百里杜鹃杨尚礼搜录。

朱兴友杨高潮口述陈礼祥整理

大吴寺传说由来已久,故事多且遐迩闻名。其中高僧给皇帝娘娘治病,因悬丝诊脉而得来三千八稻箩财宝最为著名。

四年多来,我造访大吴寺、槎水的桥里及皂河、龙潭皖涧的杨氏宗祠、杨家楼屋及杨家老屋等处,记不清有多少趟,我估计合计30次以上吧。每每试探性问及这几处杨氏后裔,他们都津津乐道:大吴寺是他们迁潜五世祖开创。凡四十岁以上的男同胞和部分女同胞也都会讲述高僧悬丝诊脉的传奇故事。

展开《杨氏宗谱》,于卷末也找出相关文字的记载。《真四、真五公传》载:

据传,明朝某年间,皇后娘娘生病,久治不愈。

皇帝令人挂出皇榜,诏告天下,寻求良医灵药。并许诺,如有人能治好娘娘的病,高官任作,骏马任骑!适逢其时,真五日空大师揭榜领差。大太监在前,引日空大师进入后宫。娘娘只能是皇帝亲近的人,那能随便让野外之人亲触肌肤。更何况和尚道行不知有多深。遂借口以尊卑有别的理由,不准日空大师直接为娘娘按脉。其实,这也在日空大师预料之中。日空大师很平静地说:“我不用直接按脉,只须用一条线,一端系于娘娘的手脉上,另一端交由我按脉,就知病情。”皇帝一听大为震惊,又半信半疑。随命宫女将线的一端系于床柱上,另一端交给僧人。日空一按,即说:“这不是病人脉,这是‘木’脉;”皇帝又命人将线系于猫脚上,日空一按又说:“这是‘喵’脉。”

皇帝这才对他的判断识别能力大为叹服,立即命人将线系于娘娘的手脉上,日空大师说:“病人这是受了‘惊风’①。”经诊断后,开了药方。据说,并在大吴寺后山挖了七味草药,把皇帝娘娘的病治好了。

皇帝龙颜大悦,问僧人要什么奖赏?日空大师说:“我是出家人,什么都不要,高官与骏马我不会作也不会骑,金银财宝乃三界之外,请万岁爷给我建草屋三间就行了。”

皇上把“草屋三间”错听为“好屋三千”。皇上连声说:“好!好!好!好屋三千。”立即下旨:在大吴寺为日空大师建好屋三千间。一句金口玉言,特例按好屋三千间的标准,从国库中调拨金银财物,专派大臣组织押运银两向大吴寺进发。

自京城出发,运银大军晓行夜宿,半月后运至大吴寺附近的连关寨脚下。一群强盗早得消息,探子一报,一百多号匪徒向运银队伍冲将过来。本是曲折山路,林密山深,这时运银大军,顾了头顾不了尾,前头到了大吴寺,队伍尾巴还在三道河。顾了两头又顾不了中间,顷刻之间,骡嘶马叫乱成一锅粥,当兵的只顾保命,尽丢钱财,立时运银队伍就被冲散。

“瞎子见钱眼也开”,更何况是一班强盗。这些强盗也是各顾各家,慌乱中,还有许多金银财宝散落于路边上。

后来的日子里,虽经清理和追缴,仍有很多财宝失落了。究竟失落在何处,就无人知道。至今仍流传一顺口溜:头到大吴寺,尾在三道河,谁人能识破,三千八稻箩……

真五日空大师给皇帝娘娘治病的传说,不但在《杨氏宗谱》中有记载;童宏祥江张松编写的《源潭揽胜》也收录天柱奇峰整理的一则《大吴寺的传说》;已故大吴寺人徐礼堂所编《大吴寺简介》也有此故事;95岁诗翁张维成的《恨吾诗文稿》也有这则故事。虽则版本不尽相同,但其主旨相近,结果也是一致。由此可见,几百年来,大吴寺相关传说影响之深远。

注①:惊风指产后受风寒。

福建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位于郧西县马安镇下川八组。杨家七世祖杨正茂是清朝进士,时任陕南州知府,在任期间是个功绩显赫。因而,杨家的八世和九世儿孙们也深受皇恩,在地方当些小官吏。后人逐渐发迹,形成上千人口的大家族,于是便共同商讨建杨氏宗祠,以流芳百世。

为建造祠堂,他们在陕郧地区请了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还从湖南运回了两人合抱粗的水杉和桦木作梁柱,又从湖南景德镇买回琉璃瓦,设计一整套皇宫宝殿式的古建筑结构,亭台楼榭、雕龙画凤,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乃当时鄂西北庞大的建筑群物。

走进朱漆大门,门枋门槛全是青岗石雕成的,门枋的两角刻着狮子滚绣球,绣球还是空雕的。第一栋是转脚楼台,在台下用两根巨大杉木作柱子,戏楼顶上盖着绿色琉璃瓦,各个飞檐上嵌有凤凰展翅,凤嘴上叨着风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台前一个大院子,院子两侧有20余间看楼,是儿孙们看戏玩耍之楼。戏台对面用青砖铺的观礼台,是长辈们训话之处。台后正门就是正厕(厕屋),用六根大柱支撑着列架过梁。厅后正殿三间神龛上供奉着杨氏宗祖的牌位。正殿两侧设有16间厢房,其中有宿舍、粮仓,四大间是私塾学堂,孩子们在塾里攻读五经四书。伙房六间,乃住持和伙计们做饭和睡觉的地方。每年春节、清明节、七月半及每月初一十五,香火不断,钟鼓齐鸣,子孙们虔诚礼拜。每逢过年过节,就请专班唱戏,老爷、少爷、太太和**们便登上两侧望楼,玩耍看戏,悠闲自如,谈笑风生。

珠海杨氏大宗祠是珠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祠堂,位于南屏镇北山村东侧,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占地面积8838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为珠海市古建筑艺术的典范。

杨族是北山村的名门望族,支脉繁盛,人才辈出,先后出现有都司(正四品)杨云骧,副将(从二品)杨镇海,华南地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杨匏安等。杨氏大宗祠即是杨族势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宗祠是作为族人祭祖、议事、读书的场所。杨氏大宗祠的建筑,是以二品官阶的规格,进行斗拱承檩,九架梁,穿插方等格局很高的大式建筑。在民国十六年(1927)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为杨氏开族七百年纪念,题写了一方匾额:“宗支蕃衍”,给宗祠增添一道亮丽色彩。宗祠内另藏有一块“诰命”牌匾,为同治敕封杨镇海曾祖父母。

过去,由于族人多在外面活动,杨氏宗族于同治年间,又在广州越华路的地方(今广东省民政厅),兴建了一所杨家祠。这座祠堂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写下光辉的一页。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住杨家祠,在这里写出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诗作。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主义小组;接着,李大钊在北京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是年底,陈独秀南下广州,找到居于杨家祠的杨匏安和杨章甫(杨匏安之堂叔),商议建党事宜。于1921年春,在穗成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党支部设在杨家祠,祠堂就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和联络中心。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杨家祠,去寻找历史文化的根。当你进入北山村内,循一条古街道蜿蜒而行,一幢幢整齐划一的青砖瓦顶的民房呈现在眼前,那锅耳山墙屋,带有清朝贵族的气派和厚重的历史感。街内屋子间,画牖雕檐,绮丽眩目,如临一座画廊,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古代文化气息。

杨氏大宗祠在村子的尽东,为青砖屋院落,坐南向北,地面宽广。祠四周为田园、花园、池塘,环境幽雅。游人经一小径,进入矮墙院子,迎面耸立两座石台旗杆夹,此为杨族在清代出了两位名仕的标志。门前立着一对相向的石狮,穿过石狮,便是宗祠的主体建筑。首先是一扇二尺高台基门槛的祠门。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镌刻“杨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旁为“源分东汉,秀毓北山”的楹联。两扇大门上有一对高逾两米的金漆大门神,富丽堂皇,耀眼夺目。台阶两侧各置一个硕大的抱鼓石,左右压石面为文武乐台,是为族人祭祖演戏的场地。这时,祠内隐隐传出古琴曲,余韵悠悠,一段思古的怀想油然而生。

步入祠门,豁然轩敞,彩釉生辉,气象一新。主座为三进夹两天井,每进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并青云巷和两厢,门厅为屏风。中殿为“治经堂”,天井四角设有花坛,种有花草。中殿对联为“本同一脉而来休论富贫贵贱,序列两阶之上宜分长幼尊卑”。后殿为杨氏历代祖先神位。

杨氏大宗祠保存较为完好,建筑恢宏,工艺华美。整座建筑以硬山顶,青砖墙,中轴线对称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木构架。地平面由前往后逐渐升高,十分精巧。据传这座房子建造时,是一个工人一天连磨带砌只砌6块砖,真可谓“慢工出细活”。屋内外以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装饰,其中砖雕尤为精美,是以花草、八宝、吉祥为题材,带有浓厚的三教(佛教、儒教、道教)合一思想。图案线条清晰,形态逼真,给人一种欣悦、舒畅的美感。杨氏大宗祠建筑之精巧在珠海市清代民居中首屈一指,它反映出我国清代南方建筑艺术的成就。

解放后,杨氏大宗祠曾作过北山村小学校园,1988年后改作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997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对杨氏大宗祠进行重修,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重放异彩。

在2006年11月25日至27日举办的泛珠三角旅游促销会暨旅游展览会上,广东省旅游局公布入选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的名称,并现场展示部分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的。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北山杨氏大宗祠入选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点。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 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目前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杨氏宗祠: http://yangmemskycom

参观新都天府家风馆随笔

              大年初二,应好友刘安祥先生之邀,我与夫人朱兰等六人去新都他的老家作客。当日,惠风和畅,阳光明媚;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