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只知道魏征而没有说刘文静?
刘文静的主要成就是在建立唐朝之前的起义中,在唐朝建立后并没有多大的贡献。而后来在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被杀,自然记载刘文静的史料就少了。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
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
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他时年五十二岁。
扩展资料
刘文静的死与李渊和斐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李渊,是把他送上断头台的人,是主要角色。斐寂,正是刘文静与他发生的矛盾才又引出了造反案,从而让李渊决定把刘文静杀掉的人。但是,以斐寂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把刘文静送上断头台的,况且斐寂也没有想杀他的意思,而且论功绩、论行赏,刘文静也不可能这么快被处死。
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了皇位的继承上,在李渊被立国后的第五天,李渊就把李建成立为唐世子,他一直把李建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李世民利用打战的机会,逐渐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李世民如此大肆发展自己的集团势力不免让李渊不寒而栗。
李世民广罗才智之士,又与朝中才略超群、地位显赫的刘文静结盟,这其中的动机李渊早已看在眼里,因此他想办法来进行制止,刘文静便成了他的牺牲品。在刘文静兵败之后,李渊便除去了他的职。后来虽然恢复了爵位但他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
在此之后,刘文静对自己的行为更加放肆,竟在家中请来法师作法诅咒斐寂,这让李渊有了杀他的理由,认定他有谋反的举动。李世民为了保全他的得力助手出面求情,这让李渊更加坚定杀刘文静的决心,最终把刘文静送上了断头台。
——刘文静
按道理来说刘文静死的并不冤枉,因为他的政治立场站的很不好,对君王的心思猜测的也不够好。其实历史上很多的君王都曾经对功臣们发放过免死金牌,毕竟刚打下来江山的君王需要这些功臣来帮助自己稳定天下的局势。但历史上真正用免死金牌换命的人却非常非常的少,当君王想杀这些功臣的时候,无论他们有什么免死的东西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
第一个原因就是刘文静有过背叛自己主公的黑历史,这点是让很多君王都容忍不了的。当年刘文静是在刘武周手底下混饭吃的,恰逢李渊杀了刘武周的家人,刘文静便怂恿刘武周去攻打李渊。结果在刘武周攻打李渊的时候,刘文静却背着刘武周与李渊私通,最后李渊打败了刘武周,刘文静也就顺势的归顺了李渊。虽然刘文静帮了自己,但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算是一个卖主求荣的人。
第二个原因就是刘文静后来因为害怕刘武周索命而在家中供奉了刘武周的排位,这在李渊看来肯定是属于大逆不道的。由于当时刘文静已经是李渊手底下的一员了,按道理来说应该一心一意的跟着李渊才对。可是由于怕刘武周找他索命,他便在家中供奉了刘武周的排位。在李渊看来这肯定是属于不忘旧主,想要背叛自己的预兆,刘文静被杀并不算冤枉。
第三个原因就是刘文静一直支持着秦王李世民,而与太子李建成的关系很差。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度,李建成毫无疑问是李渊的继承人,李世民肯定是没希望的。但是刘文静却觉得李世民的本事大,是一个理想的效忠对象,并且一直帮着李世民来争夺太子之位。在李渊看来刘文静这是在扰乱自己的政局,杀了他自然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刘文静之死,表面上是与裴寂不和,触怒李渊而死,实际上却是因为李世民。
在唐朝开国功臣中,刘文静这个名字其实很一般,远没有长孙无忌、魏征这些来的厉害。但实际上,他的地位要高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中的任何人。因为,他是李渊起兵的核心成员,是大唐立国的主要策划人,属于李唐王朝的奠基人。
当初李渊起兵晋阳,核心骨干除了几个儿子以外,最为倚仗两个人,一个叫刘文静,另一个则叫裴寂。
他们一个是晋阳令,为朝廷委派的晋阳行政长官,李渊名义上是在他的地盘上混。一个则是晋阳宫监,掌管晋阳府库,李渊起兵的钱粮物资都得倚仗他。
按理来说,这两个人应该是李渊起兵反隋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但乱世之秋,哪有那么多忠君之臣。刘文静和裴寂早早的就和唐国公府搅在了一起,在他们的支持下,李渊起兵非常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到了晋阳的掌控权。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渊还没有起兵想法的时候,他和裴寂、李世民三人就已经在谋划。最终三人联手给李渊挖了一个坑,让李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睡了晋阳宫宫女,犯了死罪,不得已上了贼船,起兵造反。
李渊起兵之后,自封为大将军,而刘文静则是大将军府司马,裴寂则是将军府长史。在隋唐时期,司马和长史向来都是副职佐官。所以,从官职就看得出来,刘文静和裴寂二人,就是大将军府的二号人物,为李渊的左膀右臂。当然,李世民和李建成要除外。
后来李渊攻下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进位大丞相。刘文静依然是李渊麾下司马,裴寂则依然是长史。此外,刘文静被封鲁国公,裴寂则被封为魏国公,要知道当时李世民也仅仅只是秦国公。
后来李渊称帝,刘文静作为开国元勋,被拜为纳言,位同宰相。甚至还与李世民和裴寂三人一同得到了“恕二死”的特权,这相当于多了两条命啊。
文静初为纳言时,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
此时的刘文静,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论功劳他是太原首谋,论地位,他是宰相加鲁国公,甚至于他还有两次免死罪的机会。但是谁都没想到,距离李渊许下“恕二死”的承诺一年都不到,刘文静就被李渊给杀了。
话说这刘文静虽然风光,但一直却被裴寂压了一头。当年在晋阳,他是晋阳令,但裴寂却是晋阳宫监,晋阳宫可不归晋阳令管。后来在将军府,他是司马,裴寂却是长史,依然高他半头,在丞相府依然如此。而在李渊称帝之后,他是纳言,裴寂则是尚书仆射,依然高他半头。
总之,只要有裴寂在,刘文静永远都只能是大唐第二功臣。这对于刘文静来说,其实是比较憋屈的,在他眼里,裴寂无论能力还是贡献,都不如他。
当初晋阳起兵坑李渊,谋略是刘文静弄的,威胁告发是李世民做的,裴寂只不过是在晋阳宫找了几个宫女。
而后来征战四方,刘文静连突厥,取长安,败桑显和,退屈突通,可谓是战功赫赫,最终才得以封爵拜相。而裴寂不过是跟着李渊身边,从太原走到了长安,动了动嘴皮子,拥其称帝,结果却能压他一头。
每每想到这些,刘文静不服,他底下的兄弟们也不服。是故,刘文静与裴寂势同水火,甚至于对于李渊的偏小也多有不满。后来刘文静因为在家中请巫师做法驱邪,被人诬告谋反。李渊将其收押候审,而负责审理此案的,便有刘文静的死对头裴寂。
虽然当时李世民等人都在为刘文静求情,刘文静自己也否认有谋反之意,而且关键是此案并没有证据能说明刘文静他造反了,当时作为主审官员的萧瑀都站出来为刘文静说话,但是裴寂却力主刘文静后患无穷。最终,李渊听了裴寂的,斩了刘文静。
从这里来看,这似乎就是一场刘文静与裴寂的个人恩怨。但其实,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斩刘文静的不是裴寂,而是李渊。如果不是李渊决心要斩刘文静,仅凭裴寂一个人,在没有谋反实证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推倒位高权重的刘文静?
那么,李渊为何要杀刘文静,仅仅是因为他对自己不满或者不敬吗?对于一个不以残暴著称的帝王来说,说不过去。要知道前不久他还许诺给刘文静“恕二死”的特权,如今因为一些情绪就来自己打自己的脸,明显不划算。
事实上,李渊要杀刘文静,不是要给自己立威,更不是要给裴寂出头。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
和裴寂不一样,一直以来,刘文静都是李世民的人,在晋阳起兵之前,二人就是惺惺相惜的好友,晋阳起兵之后,两人更是并肩作战。而在李渊称帝之后,李世民更是将其调入了自己的元帅府,成为了元帅府长史,成为了秦王的助手。所以,李渊除掉刘文静,其实就是除掉了李世民的一大臂膀。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刘文静死得太早了,武德二年,李渊登基不久,天下未定。他还需要李世民去为其征战天下,所以并没有打压李世民的理由。就算是李渊有这个想法,但是也不会表现出来,否则后来他就不会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给他天策府这么一张底牌了。
所以,李渊的举动并不是要打压,削弱李世民,而是要敲打,告诫李世民。
太原起兵,李渊曾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然而李渊称帝之后,李建成当了东宫太子,李世民则只是秦王,但李世民可不想只作一个秦王。所以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却是已经存在了。而且,李世民一直都在表现他的不满情绪。
当时刘文静下狱,李世民求情,对李渊说了这样一句话:
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在给刘文静做辩护,但实际上却是自己的内心写照。
刘文静因功高而不服裴寂,他李世民同样因功高不服李建成。不管李世民是有心借题发挥,还是无心的真情流露。这句话传到李渊耳朵里就是:你想当太子。
当时天下未定,李渊可不想李世民因为这个缘故而生出异心,从而闹出什么幺蛾子来。他需要敲打一下李世民,而刘文静就是最好的工具。所以,李渊拿刘文静开刀,卸去了李世民的一条臂膀,以达到一个告诫的目的。
所以,刘文静其实死得挺冤的,你们两父子吵架,为什么要我刘文静背锅?说好的“恕二死”呢?
对此,李世民也是心有愧疚,登基之后给刘文静平了凡,追复其官爵。至于工具人裴寂,则是被李世民找机会罢免了官职。李世民和刘文静一样,一直看不上裴寂,认为其能力一般,如果不是和李渊亲近,根本坐不上这个位置。
唐朝初期,有一位开国功臣,名叫刘文静。
早在唐王李世民起兵反隋时,他就跟随左右,在后来的数次战役中也屡立大功。
而与 刘文静 相比,大臣 裴寂 [péi][jì]的资历则要浅一些。
裴寂是在刘文静的介绍下才加入反隋大军的,但他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关系更好,两个人经常称兄道弟,无话不谈。
李渊称帝后,自然不会忘了裴寂,授予他右丞相的职务。朝堂之上,对裴寂言听计从,良田美玉更是赏赐无数。
而原本功勋卓著的刘文静,却得不到李渊的信任,只封了个尚书的官职。
刘文静自以为才能远远超过好友裴寂,又屡屡立有军功,而裴寂仅因是高祖旧交,地位反而在他之上,因之心中不平。
每次议论大事,故意和裴寂作对,由此与裴寂产生了隔阂。刘文静心中不平,每次上朝都故意与裴寂唱反调,逐渐发展成了死对头。
元宵佳节,屋外张灯结彩,刘文清与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灭了裴寂!”
怎料,这些话被他失宠的小妾听到了,便把此事告诉其兄,妾兄遂诬告刘文静谋反。
李渊下令捉拿刘文静归案,交付属吏,派遣裴寂和萧瑀[yǔ]审讯。
一番审问之后,刘文静心中的怒火再也控制不住了:“当初起兵时,我的地位在裴寂之上,如今这后生被授了高官,而我还是个小小的尚书。我心中的痛苦无人能懂,酒醉之后说些过头的话,难道也有错?”
李渊听到了这番话,认为他有谋反之心,决定将他处死。朝中多数大臣都为刘文静说好话,请求李渊从轻处治。李世民也只认为刘文静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极力想保全他。
正在李渊犹豫的时候,裴寂站了出来,火上浇油地说道:“刘尚书的确立过大功,无奈而今已有了反心,留着又有什么用呢?”
李渊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杀掉了刘文静及刘文起,并抄没了他的家产。
刘文静的免死铁劵(二次),在唐高祖李渊面前,并没有起到作用。
刘文静临刑之前,拍着胸口长叹道:“‘飞鸟尽,良弓藏。’果非虚言!”时年52岁。
祸从口出。
刘文清作为唐朝开国功臣,本可以善始善终,无奈他对比不如自己的好友裴寂[péi][jì],嫉妒其高官厚禄,口不择言,最终殃及自身。
历史上,有不少名将觉得自己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
廉颇,不满意蔺相如官职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他作对。但蔺相如宽容大度,不许计较,后来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年美谈。
韩信,也是因为战功卓著,不满意刘邦的封赏,被吕后与张良以谋反之名诛杀。
裴寂,可没有蔺相如的大度与宽容,落井下石的一句话,使刘文静被怨杀。
刘文静的靠山是李世民,他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当下,而裴寂的靠山是高祖,有生杀大权。
刘文静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战功,又多次得罪位高权重的裴寂,说了过头的话,大臣与李世民都没能保得了他。
他的灾祸因言行不当而生,没有谨言慎行。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言行,生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变之一,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都没有摆脱的心理阴影。万事皆有起源,《玄武门之变》也不例外。许多学者认为,唐初的“刘文静冤案”是“玄武门之变”的起源。
武德二年,太原起义的核心成员、开国功臣刘文静在家说了几句过分的牢骚话,结果李渊以“谋反”的罪名砍了他的头。“刘文静冤案”是唐代历史上第一起政治冤案,其背后实际上是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权力矛盾。
夺取长安,消灭薛举父子后,稳定关中的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势力。然而,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军事集团在这一过程中崛起,并开始威胁到李渊的皇权。刘文静因为不满李渊重用公务员裴济而冷落自己,说了一些过分的话。
在唐高祖看来,刘文静的牢骚过多是在公开质疑自己的皇权,而刘文静敢于公开质疑皇权,正是因为有了以李世民为首的英雄集团的支持。所以,李渊杀刘文静为例,杀刘文静为“鸡”,以示李世民这些“猴子”。
“刘文静冤案”引起了唐朝英雄们的普遍不满和恐慌,希望他们的代表李世民能够登基。这也是从“太子之争”到“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军事英雄们或支持或保持中立,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唐源和李的原因。
“刘文静冤案”使李世民认识到,他无法控制皇权,再多的功劳也无法保护自己,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催命符”。因此,李世民很可能在“刘文静错案”后就有了夺取皇位的想法,并随着他的更大贡献,这一想法逐渐成熟和完善。
然而,由于唐元是合法的皇帝和自己的父亲,李世民直接反叛夺取皇位是困难和风险的,所以李世民决定夺取太子的位置,成为未来的皇帝。可以说,“刘文静冤案”引发了武德太子之争,这也是“玄武门之变”的由来。
有,李渊晋阳起兵的主事者之一,另外三个是李渊,李世民,裴寂,他是李世民的人,裴寂是李渊的人
刘文静最早因为和李密有姻亲关系,受株连,被炀帝抓了起来,后来让李世民知道了,把他放了,并收为己用,晋阳起兵他是主事者, 而且他是最早看好李世民的,那时别说房杜,就连长孙无忌都没开始跟随李世民,他相当于李世民的老师兼智囊,李渊曾说李世民"久典兵在外,为书生所教"就是说李世民被刘文静带坏了
李世民在对薛氏父子的战役中战败,刘文静联合一干武将非常默契的替李世民顶了雷,李渊也愿意接受这个局面
李世民平定薛氏父子后,刘文静作为老革命兼功臣没有得到封赏,裴寂靠拍马屁得到重用,做了宰相,所以刘文静对皇权非常有怨言,而他的怨言代表的是军功派,同时,他积极鼓动李世民争储,让李渊非常反感,薛似父子之后,刘武周之前,他的一个小妾告发他谋反,李渊在李世民强烈反对的情况下草草杀了刘文静,直接引发父子离心,应该说,杀了刘文静让李世民有儿子变成臣子,所有小动作变成私下里,结果就是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处境非常不好,因为李渊当初对李世民打压的最主要标志就是杀掉刘文静,裴寂下场更不好,贞观三年左右,李世民非常不给面子的斥责他,他开始被贬,死也没死在长安
不过话说回来,裴寂有句话说的非常正确,刘文静的确有才无德,属于小人
唐朝宰相刘文静之所以会被抄家斩首,是因为他不仅嫉妒同僚、急功近利,并且违背了律法偷偷的用巫术除妖。
一、唐朝宰相刘文静为何会被抄家斩首?
其实历史上一些开国皇帝杀了开国功臣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就没有这么做,因为刘文静帮助他登上皇位之后对刘文静一直很好,不仅让他做了宰相,并且还给了很多赏赐,虽然说刘文静比较有能力,但是他的气度非常小,对皇帝给他的职位并不是很满意,但是他又不敢违背皇帝,只能把气撒在同僚身上,他一直嫉妒裴寂的能力比自己差,但是地位却在他之上,所以官场失意的他一直觉得家里有妖怪作祟,于是他私底下偷偷找了巫师做法。
在那个朝代请巫师做法是违反律法的,虽然说他觉得自己做的已经很小心了,不会被人发现,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却栽在了不受宠的小妾身上,因为这件事被他的小妾知道了,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做官的哥哥,然后哥哥又把这件事上报了朝廷,所以刘文静就因为这件事入了狱,虽然说李世民本想为他开脱,但是刘文静得罪的人确实太多了,大臣们纷纷劝皇帝赶紧处理了他,而且裴寂对唐高祖说刘文静有谋反之心,所以唐高祖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直接将刘文静猝死了。
二、刘文静与裴寂本是好友
刘文静,字肇仁,京兆武功人,是唐朝的宰相也是开国功臣,被封鲁国公,其实刘文静在隋末的时候是担任晋阳的县令,而那个时候裴寂也是晋阳的宫监,两个人并且还是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刘文静和裴寂就是主要的策划者,而且从一开始他们俩都是李渊的左膀右臂,就因为刘文静自认为自己的才能要超过裴寂很多,而且建立了很多的战功,所以心中非常的不服气,于是两个人的关系就出现了嫌隙,只可惜因为自己的气度让自己送了命。
历史上为什么只知道魏征而没有说刘文静?
本文2023-10-28 07:06: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