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周”姓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谁知道“周”姓的来历?,第1张

周氏来源

  最先的“周”字出现在殷墟和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诠释,张日舁考据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田地小路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周跟别地方,二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先的“周”字是指边界分明的耕种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田地小路纵横的耕种田,中国自古就是1个农业国家,许多人在很早的时辰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勾当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广大平地地方。 由于纵横交错的耕种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诠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 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1个方国出现在卜辞与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耕种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勾当有关。 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史前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离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岳(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x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 姜螈是黄帝曾经孙帝喾的元妃,即第1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白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人,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伟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女原)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经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采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笼罩温暖他。小鸟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二十四史》均活泼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非常奇妙经历,申明他当婴儿时遭到大自然和许多人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螈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扶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怀想,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怀想。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阿公地点地,以主持对姜螈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爸爸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故称黄帝。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其时1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态1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栖身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平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火速,品行敦朴,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爸爸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形态1个部落的首级。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首脑。黄帝在担任部落首级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人的共同体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许多人就有的共识。 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成姬姓之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宗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宗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女取)訾(ju zi居资),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3)西周初年许多人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期间,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富强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二十四史·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许多人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1个砖砌的矩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种族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10月1日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会议,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继承父业,接续作夏代的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正视农业,废除农官,掉去官职的不密率领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放牧牲畜的人的共同体戎狄杂处,接续过着农耕糊口。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黎庶迁徙到了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成长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富源,黎庶过着较不变而富足的糊口,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投诚,势力在一天天强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蓬勃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4)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功德,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恋慕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她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还击的战役。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但愿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击,是意料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她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支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 (当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此次迁徙,遭到本国和旁国黎庶的热烈拥护。不仅本来豳地黎庶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黎庶也有很多人投诚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斑斓,而且品德纯正,性格和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夫婿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磋商。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二十四史·周本纪》称她为“贤孺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达到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乡村。《帝王百年》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往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子三人:宗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宗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圣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和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朝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爸爸。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爸爸)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1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二十四史·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四周诸侯归附顺从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肃静严厉严肃,在有身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二十四史·周本纪》称她为“贤孺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阿公古公、爸爸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白叟,慈爱幼小。他出格正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遭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导致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她们千方百计找来有莘 氏的美女,骊戎的有斑纹的骐骥,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宥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出狱后,接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真不再思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胶葛,都来找他处理完成。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断是非,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非官方的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承明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托,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挞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挞伐的时机,对一些叛国进行挞伐。 向西挞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此次战役,周国的西境扩展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挞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当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Yu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展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崇国位于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经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展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从岐邑迁移国都丰邑。丰邑位于当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期,沣水西岸是崇国的地点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成长,便由岐邑迁移国都至沣水西岸。 6)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子,据《帝王百年》,她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宗子伯邑考曾经作为被拘留人关起来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其后,文王立次子发为嗣。文王死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继位后,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发源地的周原地区),人称周公。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 毕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武王在众著名文臣武将的匡助下,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最后攻击。这时候的殷纣,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荩臣微子,关起来箕子,掏了比干的心。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充实准备,率领本部族,并联合其它势力,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死,商亡。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姜太公吕尚,在匡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 (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武王还分封了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秦朝设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成阝)(今山东宁阳县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孩子。邑姜生皇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皇太子姬诵继位。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父亲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政务(摄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帅师东征,经三年敉平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中,灭东方17国,往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取代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之国,增至53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归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卿医生在畿(ji机)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地点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医生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医生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医生只是交来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医生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有直接关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帮手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宗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帮手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帮手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二是东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轨制,一直连结到东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期归附顺从周国的汝坟国,其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门。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期间的汝坟,并不是1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期间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1个诸侯国,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二周姓主源的另一说东周期间,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经率军协助周桓王伐罪不听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迁洛邑之后,经清点数目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称霸诸侯胁持天子,以壮声势,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居然敢不 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期间,周王室国力万分衰微,已纯粹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候,兴起于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她们被本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资为姓,称作“周”。 汉唐期间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三、少数人的共同体改成周姓 1)南边和北边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成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成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帅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帅的那一部门国人。周氏,是北魏国畅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代里,少数人的共同体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成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成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人的共同体)变为周姓。 4、他姓改成周姓 一是唐朝天赋、开元年代里,姬姓改成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其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尊敬人的名字,改成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期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期,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期,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富家之一。苏益的六代孙栖身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往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徙人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秦汉之前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广大平地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紧密亲密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经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期间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期间,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和秦末战乱,为周姓的成长、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时机。这一期间,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本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期间,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至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600年代里,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边和北边朝期间的迁徙 魏晋南边和北边朝之时,因北方终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人的共同体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期间,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明星物。 隋唐至宋期间的迁徙 隋唐先后,周姓又有大规模成长,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出格是北宋末期金兵南下与南宋末期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1)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期,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代里(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知县,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归并配备布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栖身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期,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期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接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死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经祖周秘,北宋末期任御史大夫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土医生流落江南者以资地为多,宋高宗允许她们占据寺院。曾经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不雅音寺、天圣寺。阿公周(王必),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不雅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期在汴京中进士,为京城最高学府博士。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执掌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 (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 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 (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10月1日年(1141),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往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

姓氏:周

姓氏祖宗:周文王

姓氏起源: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姓氏郡望:

1、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2、沛 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3、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姓氏堂号: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侵犯汉朝。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慰劳官兵。走近细柳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官兵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位传报,说是车驾到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姓氏迁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当时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开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唐代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后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5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桠溪镇石牌村周姓后裔举行族谱归祠盛典。当地一周姓村民家中,至今保留了一套古老的家谱。如今石牌周姓后代涉及高淳溧阳18个村庄近6000多人口,宗谱记录了91代2000多年历史。为传承家族历史文化,石牌村专门举行重大庆典,从村民家中将谱接进村里,并花费500万重修家谱和宗祠。

石牌周氏7代同聚一堂

9月23日上午,伴随着阵阵锣鼓和鞭炮声,石牌村周姓后裔来到相邻的舍岗村村民周文清家,用红布将一只装满家谱的木箱包住抬上车,运到石牌村宗祠原址一幢戏楼内。族人面对宗谱,举行了祭举仪式。今年86岁的周文清老人家住舍岗村,他家的这份周氏宗谱是这套32本石牌周氏宗谱是如今唯一保存的。周大爷说,“文革时宗谱差点被毁,当时我担任村支书,便叫人将宗谱藏了起来,才保留到今天。”

据介绍,舍岗村是一个70多户村民的村庄,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周,与石牌村周姓同宗同族。周文清拿出宗谱,很多在场的族人还是第一次看到,都觉得很好奇。根据这份宗谱,周文清是是87代人,属文字辈。宗谱上修到88代章字辈,便没有再续写下去。

根据宗谱记录周姓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套谱最后一次修写在民国时,因此村里年纪小于80岁的人,都没有上宗谱。周氏宗谱还有谱规,每隔70年修一次大谱,每年的农历6月初六晒宗谱。

周氏族人介绍,石牌周氏后代已繁衍到了笫91代荣字辈,村里辈份最大的道字辈,根据辈份排立,“道德文章万世荣”,周氏家族7代同村,而道字辈还有8人,最大的96岁。现在石牌周氏后人共有16个分支,每个分支都有一套相同的32本石牌周氏宗谱,但现在只有周文清手中这份保存下来。

周氏后人分布高溧两地

在桠溪镇石牌村,今年75岁的周德昌告诉记者,全村现有村民300多户,全部姓周。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立笫五,在全国是大姓,他说石牌周氏祖宗起源于河南,而石牌村的来源也有一定的历史,石牌原来叫石碑,据上代人传说,吴越春秋时期,周姓始祖在越国为官,吴国打败越国后,始祖归隐山村,吴国要重用始祖,曾多次上门邀请始祖不答应,最后吴国答应始祖要求,刻了一块石碑划分部分田地给始祖。当时高淳属东吴,祖先到了今无锡梅园,后来他的几个儿子分支到了苏北,其中一个儿子到了如今的石牌村,当时石牌村取名也是根据石碑而取的。

村庄周边10公里内是湖滩,周姓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之后便有一些周姓后人繁衍到的周边陈家庄、蒋家后、 舍岗等10多个村庄,他们开荒种地,其中一支去了溧阳的东牌,而东牌也因石牌而取名。现在石牌周氏后代已近6000人口,老人们说,村里有9井18巷布局,宗谱谱头上有记录。村里修建了周氏祠堂,门前还立了石马很气派,只可惜后来祠堂被毁。

花500万重修家谱宗祠

周氏宗谱上虽然没有三国名人周瑜的名字,但周家人都把周瑜看出亲戚。老人们回忆,以前村里每年都要请戏班到村里唱戏,在点戏时,唯独周瑜下卢花荡这一场不点不演,生怕丢周家人面子。有时在外面听到有人议沦周瑜的不是时,周家人会恼火,有时还会与别人发生冲突。

现在石牌周氏后人遍很多地方,还有不少后人在国外工作。为了传承家族历史,村里决定花500万元重修家谱和宗祠,不过,这500万都是来自周姓后裔中的企业家捐助。现在宗祠建筑规划好了,而重修的家谱将根据老谱续修,考虑男女平等,新修家谱女子也上谱。

周氏起源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家乘谱牒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一、周姓来源:

1、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如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南朝陈时,有一著名将领叫项猛奴的被周荟抚养改姓周,名文育。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唐末有叫成讷的,后梁时赐姓周。元时,有一位叫苏卓周的改姓周。又有喜同、术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明代江苏吴县人吴健7岁时家贫卖身同县周家,也改姓周。

二、迁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又称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代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后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5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

沛国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2、堂号: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一生最爱莲花。曾作《爱莲说》,通篇百余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把莲花比成君子,推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四、家乘谱牒:

湖南:濂溪周氏七修族谱共八十九卷。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五、历史名人: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 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 瑜[175-210]: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京剧艺术家。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世孙。

周培源[1902828-1993]:江苏宜兴人氏。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

六、姓氏典故

周瑜打黄盖 《三国演义》故事:黄盖诈降于曹操,进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这一场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两相情愿。所以“周瑜打黄盖”成为歇后语,其下一句就是“两相情愿”。

周氏以光显继平排辈属于周氏第23支。

周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朝。据史书记载,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了自己的弟弟周叔振为周公,周公的后代就以周为姓氏。周朝灭亡后,周氏分为多个支系,称为“周氏支”。其中,周氏第23支以光显继平排辈。

周氏第23支是由周仲翔的孙子周光显所创立,因此又称“周光显一族”。这个支系在明朝期间较为显赫,有多位官员和文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宰相周康、明代文学家周德清等。

在寻找家谱或者研究家族历史时,了解周氏的排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排辈是根据家族的血缘关系所划分的,可以清晰地表明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了解周氏第23支的排辈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支系的历史和发展。

如果要寻找周氏家谱或者了解周氏族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查询。比如可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地的博物馆、家谱协会等地查询相关资料。此外,现在网络也提供了很多查询家谱的平台,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查询周氏家谱相关的资料。

谁知道“周”姓的来历?

周氏来源  最先的“周”字出现在殷墟和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诠释,张日舁考据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田地小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