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娶了八十多个老婆,现在还有他的后人在世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洪秀全娶了八十多个老婆,现在还有他的后人在世吗?,第1张

据现在的考证,洪秀全的后裔有两个族群,一个在中国的安徽淮南,一个在日本。这两支洪秀全的后裔都被证实确实为洪秀全的后裔。

洪秀全一生共有十个孩子,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中有名有姓的子女有6个,最为著名的就是被清军俘虏的长子洪天贵福,他的结局最为悲惨,在曾国藩的大营里交代了一些他所知道的太平天国秘闻后,被凌迟处死。其他的几个儿子三子天光、四子天明,五子天佑和次女天姣都在天京城破后,受困于天京,根据当时的混乱局面来看,他们存活的几率很小。至于洪秀全其他的不知名的子女,极有可能遇害或者下落不明。

那么安徽淮南的那一支洪秀全后裔是他的哪个儿子的后代呢?

天京城破后,洪秀全已经死了,天王府其实已经很混乱了,洪秀全的几十个老婆也是跑的跑,逃的逃,根本就没人管。其中一个王妃就带着自己的幼子洪来喜逃出来天京城,他们逃到了安徽定远,王妃就改嫁给了一位姓程的人,儿子洪来喜就过继给了程姓人家,改名字为程文起。

王妃携子躲在安徽,逃过了清军的绞杀,过完了平淡的一生,她在临死前将程文起的身世之谜告诉了儿子和后代,要求他们恪守秘密,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程文起一直活到了1924年,死的时候68岁,他的后代一直生活在安徽淮南。1993年的时候,程文起的后人重修家谱,改姓为洪,而且这一支洪氏后人得到了洪秀全族裔的承认,并且将他们列入了《洪氏族谱》。

那么,来喜到底是洪秀全的哪个儿子呢?根据程文起的年龄来推算,他应该是洪秀全的五子洪天佑,来喜只是他的小名。洪天佑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东王杨秀清的继子,杨秀清在天京事变全族被屠杀后,洪秀全为了安抚军心,重修东王府,重继东王血脉,将自己的儿子洪天佑过继给了死去的杨秀清作为东王继承人。

安徽淮南的洪秀全后裔可以确凿,那么日本的洪秀全后裔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要从抗日战争说起了,1943年,广东花县官禄㘵村来了一群日本兵,他们簇拥了一位日本军官三叩九拜的来到洪氏宗祠,这位叫洪矢崎义郎的日军军官自称是洪秀全的后人,据讲他的奶奶从小教育他是洪秀全的后代,以后一定要回到中国去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位洪矢崎义郎后来还保护过花县官禄㘵村的洪氏宗祠,如果单凭这么一个故事很难确定洪矢崎义郎是洪秀全的后人,但是从他的后人最后将洪矢崎义郎骗取的洪氏先祖的画像归还洪氏宗祠来看,可以确认他们就是洪秀全的后裔。那么洪矢崎义郎到底是洪秀全的哪个儿子呢?

据国内专家考证,整合太平天国被俘降将和核心人物交代,洪秀全在临死前特意交代将最小的儿子及其部分的亲属秘密送往上海,并通过上海坐船逃亡到了日本。这些信息完全可以从某些资料上找到,那么洪矢崎义郎的说法就得到了印证。

3楼洪氏是一个常见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O14%,居中国姓氏人口排行107位。以浙江、江苏居多,两省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28%。在闽南,洪氏是一个历史悠久,传裔众多的望族。仅晋江、石狮洪氏就有68村,总人口6-7万人。晋江洪氏分布主要在青阳镇(现西园)钱屿、莲屿、梅屿,及英林镇,金井镇,龙湖镇一带,称“五十三乡洪”。

洪氏的起源有二,一谓起于“共”姓。据《元和姓纂》,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十四世日勾龙,勾龙生垂,为尧共工之官,因命氏列于诸侯,封于共国(在今河南省辉县),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其后人称共氏。东汉灵帝时有大臣共普,因宦官势张,弃官避祸,改姓为“洪”,迁居炖煌(今甘肃凉州)而族姓昌大。故洪氏以“墩煌”作为郡望。一谓洪氏来自宏、弘、翁等氏之后改姓而成。《通志·氏族略》载,豫章有弘氏(一说宏氏),因避宋朝讳而改为同音的“洪”字。又据《六桂堂族志》谓:五代时有由莆田竹啸庄迁泉州的翁乾度,“官至郎中,娶夫人陈氏,生六子”,因避乱将六子分别改姓:长子处厚,字伯起,分姓洪;次子处恭,字伯虔,分姓江;三处易,字伯简,本姓翁;四处朴,字伯悖,分姓方;五处廉,字伯约,分姓龚;六处休,字伯容,分姓汪。至宋初,六子先后俱中进士,居官显荣,人称“六桂联芳”,其苗裔振振绳绳,分布广泛,故闽南乃至东南亚一带华侨,俱以“洪、江、翁、方、龚、汪”六姓为同宗,称“六桂堂”。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历史上洪姓的分布与迁徙

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发展迅速,这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

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洪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3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全国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地区。

当代洪姓人口分布与图谱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为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

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江苏盐城 江西鄱阳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洪璐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西婺源云山洪氏家誊谱六卷,(明)洪天民纂修,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洪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遂安洪氏家谱,(明)洪汝仲等主修,洪子明等纂修,明朝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支谱,(民国)洪曰湄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浙江镇海蛟西洪氏宗谱,(民国)杜项斯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安徽歙县飞山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洪德明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氏宗谱,(现代)陈周棠校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铅印本。公开出版发行。

洞美廷弼敦煌堂漳州派洪氏族谱,(现代)洪成创主编,阳春市信息中心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湖南安化乐安镇葡萄村洪氏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流芳远,诗书礼裕英。学博振基业,经纬辅乾坤;贤能展盛世,海宇庆升平。治国新猷现,誉美钊锦程;兴邦凌云志,敦章历代隆。”

湖南宁乡洪氏字辈:“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湖南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湖北武昌洪氏字辈:“道义承家法文德维世光修齐登仕楚佑起必荣昌”。

安徽桐城洪氏字辈:“国祚家邦正以福 天道文明世代昌 积行累仁传奕叶 光前裕后庆绵长 ”

安徽东至洪氏字辈:“学宗先圣象贤大陈”。

安徽泾县洪氏字辈:“炜天有吉祥锡尔子孙长文学承佳贞忠先永世昌”。

浙江安吉洪氏字辈:“家庭成继尔福其昌”。

浙江瑞安洪氏字辈:“清光汝成东根”。

江西鄱阳洪氏字辈:“修德恢世显爵厚永承恩、忠孝家兴振”。

江西南昌洪氏字辈:“承先继美万世荣宗”。

四川达州洪氏字辈:“厚基肇启明”。

四川成都洪氏字辈:“成盛伦世宇文元登国希”。

马来西亚雪兰莪宿神潭洪氏字辈:“久客急归程风雨事驰骛黄流鸣涧壑余波或被路堆埼珠联属石径龃龉篮舆惴危登杖策阻深度行行忽平岗神潭渺东注徙旅鸠后先烟火休薄暮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醉经揭佳名巨轴舒新句我亦旧高阳糟粕尝已屡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君但中圣贤当自知佳处”。

洪氏一支字辈:“

大房原派:“言方行卓隆大光昌文章华国簪缨永长本宗百代接续发祥荣耀显盛富贵名扬”;

二房原派:“上帝启之兴廷正国载显嘉谟允承先德”;

三房原派:“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运贻厚昭祖光奎璧联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

合族新派(大房自“行”字,二房自“国”字,三房自“凤”字起,均改“同”字):“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

洪氏一支字辈:“元亨利贞永昌世德大振家声”。

河南夏邑县洪氏部分辈分:绍先守秀章。 洪姓名人还有:北宋诗人黄廷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子洪朋随黄廷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容斋随笔》宋代重臣洪咨夔、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员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东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号: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皓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洪姓适用楹联: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宗山拱秀隆伟业;星斗长明映画堂(台湾南头县洪姓家庙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洪姓祖公棚对联。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

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三洪名满天下(宋朝名医洪适、洪遵、洪迈,先后中词科,由“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宋朝卫州知府洪梦炎,宝庆进士,高沙兵变时,他开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天帝次子声威远(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脉长(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宋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宋朝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清朝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书赠联)。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才称四子(指北宋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书列三奇(指书法出奇的洪觉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京、津等地。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你要搞清辈份,首先你要知道你们家族属于哪一支的分系洪姓现年只要由三个分支组成:共工氏一支,还有源自于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和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这三支洪氏共同组成了今日之洪姓大家族你不清楚你们家族是哪一支就根没办法得知你们的具体辈份了比如福建一带的辈份是:元 维 光 德 振 盛 宜 兴 鹏 程 高 发 显 扬 祖 心厦门的是:銮,永,集,丙还有湖北的也和上面的不一样是:美。启。庆。祥。玉。秀所以关于辈份一说只能考证一下你们家族的家谱,明白你们一族的分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

  这个可能性大些。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等。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等。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等。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等。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即为洪氏。这个也有可能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等。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多为洪氏、郭氏等。

  家谱就不清楚了,希望能帮到你,O(∩_∩)O~!

洪氏出源有七:

(一)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代。

远古时期,有个共工,史书载:“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据《元和姓纂》及《尚书》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逐出中原。共工的子孙一是为了避仇,二是让后代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是水神的后裔,因此在“共”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改姓洪。

(二)洪氏为共国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载,西周时有个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子孙以共为氏,后加水成洪。

(三)洪氏为帝鸿(即轩辕氏)之后。

据《路史》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的。

(四)洪氏为扬侯之后。

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侨于此,为杨侯。扬侯国,建都洪洞(今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五)宏(弘)氏为避讳而改姓洪。

1.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

2. 据《百家姓考略》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明皇李弘的名讳而改洪姓。

3.据《姓源韵谱》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的名讳而改洪。

(六)其他出自他族改姓。

清代时,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

(七)少数民族中有洪姓。

我国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洪姓。

(八)他姓改姓: 出自唐代后期 、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五代孙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乱改姓是洪姓的又一大来源。翁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 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后改姓 洪;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

大多汉族洪氏都认为自己是源出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裔。传说,虞舜时,共工被流放到幽州(今辽东半岛的辽阳市一带)以外。商周时,共工后裔已逐渐进入中原地区。西周时,洪姓两个封地(即共伯的共国和扬侯的洪洞国)分在今河南的辉县和山西的洪洞。可见,这一时萁期,洪姓活跃于辽宁、河南、山西等地。至汉代,洪姓已扩衍至河北、河南、安徽一带。东汉灵帝时(168~189年),共普为长乐从史官。那时,宦官曹节专权,杀害忠良。共普怕党锢事件受到牵连,祸及生命,因此弃官避仇归隐,改姓溢水为洪,迁居敦煌。洪普在敦煌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以“敦煌”为郡望地,尊洪普为其开基始祖。三国时,洪炬为东吴庐江(今属安徽省)太守。洪炬是宣城(今安徽省定城)人。《宣城记》云:“洪矩,吴时作庐陵郡,载土船头。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头云:无所载,土耳。”可见,三国时,安徽的定城已是洪姓人的一个重要聚居地。所以,宣城成了洪氏另一个重要郡望地。

隋唐时,大批中原洪氏族人南下,进入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入闽时,有洪有道等河南固始洪姓将士随陈政入闽,后落籍福建漳泉一带。这是洪姓最早入闽者。

唐玄宗时(712~756年),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洪氏考略》载:“豫章(江西南昌)宏氏,避唐明皇改为洪。”豫章宏氏加入洪姓中,使洪姓形成了敦煌、宣城、豫章三大世系。约在唐德宗时(780~805年),江苏常州的弘察为“避孝敬讳改姓洪氏”。

据《姓纂》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改姓洪氏;生子兴,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唐末,又有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黄荆墩的宏氏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江西饶州)之东,改姓洪姓。这一支洪氏也成为了豫章洪氏的一支。

贞元七年(791年),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 涵头村(在今天涵江区)洪禹的第五世孙洪圭(字大丁)贬任潮州刺史,后落籍潮阳龟山,后迁居嘉定歧北,成为洪氏入潮的开基始祖。据潮州《洪氏族谱》载,洪圭的后裔分衍于潮汕(含海陆丰)的12个县、市,170多个乡村,总人口达20多万人。

乾宁年间(897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时,又有许多河南固始的洪姓将士随军入闽。据晋江英林《洪氏族谱》载,其先祖洪古淡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经三迁后而肇居于晋邑南关外十四都英林村。据江西婺源黄荆墩《洪氏族族谱》载:唐古淡是洪汉宗的第三子,辈行排列十四,即十四郎,中和二年(882年)为王绪的参议,中和五年偕二子随部南下;光启二年(886年)为王潮驻武荣泉山,景福二年(893年)助威王审知攻克福州;后三迁而肇居晋江英林。其后裔主要聚居在晋江英林及英林周围的几十个村庄,扩衍至泉州地区的鲤城、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永春和厦门的同安,广东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

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今梅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州市梅县区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同时,福建还有一支特殊的洪氏崛起,被称为“六桂联芳”。这一支洪氏是由翁姓改姓的。建成隆元年(960年),在南唐任闽国补阙郎中的翁乾度(898-951年)携6个儿子改名换姓,分别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姓氏,逃亡避难。后来6个儿子分别在北宋初的三次科举中都中进士,即有“三科六进士”的佳话。长子翁处厚,字伯起,堂号为敦煌,改姓洪,为建隆元年(960年)进士,授承议郎,兼殿中丞上柱国,赐绯鱼袋;其后裔以洪为姓。所以,洪氏中有以“六桂”为堂号的。对翁乾度是否有六子改姓一事,诸说纷云,分歧较大,不仅翁姓中有人置疑,洪姓中也有人置疑,认为“六桂堂”只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

乾兴元年(1022年),世居苏州吴县的洪仁出任福建漳州府长泰知县,携家眷迁居长泰。据《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载:洪仁为西域敦煌洪氏,洪普的后裔。洪普远徙西域敦煌之后,迨宋朝时,后裔洪士会复还中原,辗转徙居苏州吴县。洪仁遂为长泰知县入闽后,其后裔洪原璋移居漳浦,为车田下营始祖。龙海市的九湖镇林下村,芗城区芝山镇的林内路口社等地都有他的后裔。洪仁一支洪氏的苗裔分播于漳州、龙海、漳浦、东山和广东以及海外各地。

北宋末至南宋初,洪普的第四十世孙洪皓、洪皎昆仲的后裔由江西乐平入闽而后分居于厦门、同安、晋江等地。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洪皎出任福州府丞,奉谏议大夫。绍兴十年(1140年),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战乱于隐居同安小嶝后头堡社;其后裔分衍俗称下洪三洪的窗东、蔡浦、莲湖及金门等。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洪浩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国留不遣返。洪皓(1088~1155年),字光弼,江西乐平金山乡洪源人(有资料表明实际上洪皓已迁居杭州余杭的五常,杭州市余杭区还专门成立一个五常村洪氏文化研究办公室),洪普的第四十世孙,北宋政和年五年(1115年)进士,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洪浩在金15年,威武不屈,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才归来,被人称之为“宋之苏武”。洪浩有3个儿子:长子洪适曾任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次子洪遵、第三子洪迈均登显爵,时称“三洪”、“三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世宗完颜雍遣使议和,洪迈为接伴使。于是洪迈以翰林学名义充贺金国主登位的特使,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礼(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和其父洪浩一样为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所以,洪氏后裔以“双忠”为堂号,纪念先祖。隆兴元年(1163年),洪遵之子洪模随叔父洪近及诸兄弟到福建的泉州。洪模率其子洪价、洪信卜居晋江屿头村;有一子迁居南安石鼓山下(今石井镇古山村)。乾道二年(1166年),洪迈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知州,后又改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不久又徙知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同年,洪迈的次子植卜居同安翔凤里十三都柏埔庄(即现今新店镇洪厝村)。景炎二年(1277年),洪适的长子洪权的儿子洪清溪出任知府,由江西乐平舍山乡迁徙至福建的同安;其后裔分衍市头、西亭、下坂、罐口等地。洪适的次子洪楷分衍石狮龙窟等村。可以说,江西乐平洪氏的以其家族的显赫的声望和地位,大举入闽,为福建洪氏的发展奠基了很好的基础。其后裔遍及八闽各地。

南宋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的后裔陈顺斋,携子陈温斋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陈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陈温斋妻子洪氏系洪权的孙子洪天锡的后裔。洪天锡之子洪俊卿,因避难携一独生女儿,埋名隐姓号九使从武荣石竹迁居英山。陈温斋入赘洪家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据明弘治元年(1488年)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载:“我族一世始祖顺斋公系为陈氏,因避难迁居来英山,二世祖温斋公入赘于洪门,三世祖良斋公因从母姓改为洪氏,此后子孙蕃衍,瓜瓞绵延。先世鉴于易姓之故,既不取‘颖川’堂号,也不取‘敦煌’堂号,而是以地取名,南安曾置武荣州,自立‘武荣翁山’堂号。”洪良斋的后裔人布于英都10个村。丰州西华洪氏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晋江屿头迁入。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东田官田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

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同时,福建闽南一带洪姓族人也纷纷向省内各地以及省外迁徙。华美洪氏的洪日放迁居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分徙福建的仙游黄沙、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部分后裔迁居浙的江平阳塘坡、福清江口;丰州洪厝的洪氏后裔迁居福清龙田等。

清代始,福建、广东沿海洪姓族人开始迁徙至台 湾。据有关资料载,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漳洲府漳浦县板龙保车田下营和苍派下的洪昭元率族人拓垦于台 湾乌溪支流猫罗溪与八卦台地间县庄一带。乾隆初年,又有来自同板龙保车田下营的洪二沚、洪清坛、洪宽厚、洪宗光等兄弟,渡猫罗溪东进入垦于台湾北投社猎场,集居于下茄老、石头埔仔两村落。此后,至乾隆年间、嘉庆年间都有漳浦的洪姓族人相继入台。洪姓在台湾草屯形成首屈一指的大族,清道光四年(1824年)始在草屯修建闽南传统式四合院的宗祠伦堂,现存祠堂有建于道光26年的炖煌堂和洪氏祠堂、炖伦堂﹑炖成堂。同期,也有晋江三村的洪氏族人移居台湾彰化的二林、芳苑等地。后来,这些入台的洪姓族人也逐步移居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加拿大、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郡望地有:敦煌、豫章、宣城、武荣翁山等;主要堂号有:双忠、义居、招隐、平山、敦煌、积德、六桂等。以江苏、浙江两省洪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26%。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7位,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16%。

洪秀全娶了八十多个老婆,现在还有他的后人在世吗?

据现在的考证,洪秀全的后裔有两个族群,一个在中国的安徽淮南,一个在日本。这两支洪秀全的后裔都被证实确实为洪秀全的后裔。洪秀全一生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