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福建龙岩长汀新桥镇的萧氏我发现我们宗祠原来写的堂名是河南堂,对联是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
萧屋塘边萧屋是长汀萧氏,除翁家畲山乡外在长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几处均由此支分派出,兰陵萧氏,在长汀城未建祠堂,故萧屋塘边萧屋,也起着举族庆典,族裔团聚的作用,族人多称之为祖屋。
祖屋地处城南是宋、元、明、清最为繁华地的崇善坊,主体建筑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余米,沿中轴线,厅、井交错,计达八厅七井之多,为客家典型的一种家族聚居建筑形式,屋中还有砖墙隔离,两片大门可开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门,内室门,使全屋房舍既相连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厅与天井两侧均为大小不等的厢房,左右门窗相对,各户相亲相近,又自成一体。体现了深宅大院举族聚居的特点。
早年,祖屋南面,越过街道还有两栋配房互作呼应,三者恰好构成一品字形。其中偏东一处,占地约一亩余,传说是家塾所在,屋内有大小堂房十几间,还有供学童读经习礼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烧茶热水的厨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栋房舍,其大门朝向祖屋正门。估计当为人丁兴旺时的分居之所。惜时序更替,东边的学堂早已坍塌,成为小儿追逐嬉戏的草坪了。西边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祖屋本身的恢宏与庄重。
祖屋位置优越,由大门沿萧屋塘巷迄东不远处,即是汀州古城门之一的惠吉门。走出城门,可以观赏汀水滔滔的奔腾景象。出后门往北少许,则可到达宽畅的县前大街,与早已无存的县衙与箭坪遗址近在咫尺。往西与南大街相通,北经三远阁可直扣府衙,向南穿过尚算完好的宝珠门城楼,可亲睹宝珠晴岚的秀美风光。
祖屋大门门框及横梁均用大条石块砌成,并与两侧翼墙构成略向前弯的弧形。大门正上方刻有“名冠三杰”,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萧何,被刘邦尊为张良韩信之前的意思。两侧门柱上分别刻有“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的家风,字体苍劲,用笔锋利,相传是汀州书法家我十八世祖公仪徴公所书。跨过宽厚的门坎,大门上方朝里一面镶有“致中和”三个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对后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过门楼,为约十几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围以宽大的条石为沿坎,中间也用石条铺成步道,走过此道即是正厅。正厅十分宽阔、高大,南来的光线充足,上方五根横梁上分别悬挂五块巨匾,前面一块是“侍郎第”三个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萧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后迁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几块也各有出处惜均在文革时被诬以四旧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块十分可贵,是乾隆七年知县方暨谟题写的“重桑梓义”,该匾是知县大人对我十八世秀徴公热心乡里建设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脱浩劫,原因不详,但据老人说,是因为,此匾因不够格上厅堂,是挂在后门的门背的,没被发觉,后来被族人拿去隔猪栏而被侥幸保留下来的。
说到对联也是大厅的重要特色,大厅至少有五付长短不一,挂于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联,楹联间每逢年节,还要悬挂巨大的画卷和中堂,据说这些文字和图画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当然这些人是否真实我们是不得考证的了。不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门生杨方是我五世祖公进士萧雍的好友,还有清朝被誉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亲,他们留下的墨宝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无以保存了,现大厅四壁空无一物了。
大厅两边是祖屋最重要的两间厢房,它不止房间宽大,房内还有独立的的小天井,隔着天井是用来招待挚友和贵宾饮茶议事下厅,厅内摆设有太师椅,和小案桌,墙上挂满名人字画,整个小厅书卷气实足。正房屏后有小门通往后间,由此再转入屏风后的过厅,外人家人来往互不干扰,真乃屋中有屋,厅内有厅。由大厅跨过中堂两边的门坎,即进入过厅,过厅的面积不大,约可容两张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厅举行庆典是茶水酒菜中转的地方,平时则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过厅北面是是天井,然后是中厅。它也比较高大,但面积略小于大厅,如果说大厅主要用于接待外客贵宾的话,中厅则是家族聚会之所,它的后方最高处,隔出一个约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宽的开放式大神龛,龛上供奉着先祖的神位,中间最高的一块是:兰陵堂一脉宗亲神主牌,往下一点是马国典画的我祖公的神像。顺便说一句,马国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的画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长汀人有一说:马国典都画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态百出,连人物画家马国典都没办法画好你的。神龛上还备有大小五具香炉,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进香,各家各户供品则分别摆在厅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两张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长日久,神龛四周已被烟火熏得乌黑,当然,在乌黑的烟火也万万不能去清洗的,这样才能体现祖宗的烟火是很旺的。穿过中堂左右的两个侧门,则又是一过厅和天井的,其北则是一堵隔墙把全屋分成前厅和内宅两部分,墙正中开有大门,大门关闭十时,不知者以为房子到此为止,开启后则两者合为一体,才见后面另有洞天,足证当年工匠设计之用心。跨过此门又是天井、厅堂,再后则是两层楼房突兀而起,建筑立面为之一新,楼下是内厅,平时家长里短餐饮活动多在此进行,两侧则是居室,楼上楼下房间较多,内厅,后面是一较大的天井,其间还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后即到后厅,后厅分南北两片,北厅向北展开,厅口宽阔,由此既能目击北方天空观赏,又能观赏北山风光,自成一番风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许多,即到了俗称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话中其发音为“有丁子”,传说旧时萧家妇女在此处生孩子,长大后不至于“白丁”。穿过“毓墩子”及与其相连的走廊,掠过一排居室,即来到小花园,花园面积不算大,约百余平米,据说当年这里曾有过四季花开如锦,常年枝头飘香的繁荣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园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来开垦种菜,昔日芳影已难再寻。
祖屋始建于何年?已无可考。从《长汀县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旧谱关于我十二世尚瑛公开挖萧屋塘来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当已有之了,然考家谱尚瑛公前后数代似无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测是我五世祖公谦斋公,旧家谱记载:公士宦多年,为安养父母乃由翁家畲迁家郡南门,迎父母城中就养。另,几年前挖基地,发现祖屋地底下,并没有瓦砾,而是黄土质,说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块荒地。从谦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浑墓葬比较,似有可能。唯斯时人丁尚少,也无建此大宅之必要。据此似可推定以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间,而后由十八世秀徴公与十九世杰翰公父子,也就是说在康乾年间在原有房址上扩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时家中人丁繁盛,旧屋已容纳不下。二是从十七世君元公开始,萧氏几代在汀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现存《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均多次载入诸公之事迹。而大门族联传为仪徴公所书,现存在大厅横匾为县宪对秀徴的嘉奖,均与扩建新屋相呼应。事实上,此后数代人丁兴旺,名人迭出,与此也无关关系。据此似可以为:祖屋初建于南宋孝宗与宁宗朝,迄今已历八百余年,而扩建当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历三百载矣!
祖屋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过不少为国效力、为政清廉、绩著乡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计始祖北宋景德进士、汀州知府萧律,也不计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进士官监南岳五世祖公萧雍与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单计生于本屋,长于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乐进士,官户部郎中兼监察御使八世萧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萧竹庵;训导十世萧静轩:县丞十二世萧华轩;抚标材官十三世萧鄞溪;巡检历署知县事十四世萧溪;宝坻县典史十四世萧华溪;督标千总十六世萧祥英等。在清代则有造福乡里、人文慈善事迹先后进入《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的人就有十余人之多。至于到了民国时期,担任国民党将校官的也有约十人其中有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中将师长福建保安司令萧乾、国民党抗战战况发布组长少将萧敬、国民政府高级翻译官萧嗣章。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有解放军教导团长萧老九、中国著名作家萧建亨、清华大学教授萧华庭、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萧莹等等。可以这么说我的祖屋,不仅仅是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堪称汀州一绝,遗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败坏,又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护!
汉楚元王刘交彭城刘氏之后裔——刘裕家族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丁巳(公元417年),源出汉楚元王彭城刘氏之后的刘裕,又灭掉东晋,建宋称帝。司马氏的南方半壁江山,又落到刘氏之手。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的刘宋时期。
历史无奇不有,当年西晋的灭亡者是汉朝外孙系也即公主的后裔匈奴刘氏,如今灭东晋者又是汉宗室的正宗后裔彭城刘氏。史称,刘宋皇族为帝王裔胄,源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小弟弟楚元王刘交。当年刘交被封为楚王,建都彭城,遂开基彭城刘氏。彭城刘氏有三支,分居彭城的丛亭、绥舆、安上三里。刘宋家族便属于绥舆里刘氏一支,其分派祖即大学者刘向的哥哥、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
《南史。武帝本纪》详细记载了刘宋皇族的远祖世系如下:楚元王刘交生红懿侯刘富,刘富生宗正刘辟强,刘辟强生阳城缪侯刘德,刘德生阳城节侯刘安民,刘安民生阳城厘侯刘庆忌,刘庆忌生阳城肃侯刘岑,刘岑生宗正刘平。刘平之时,王莽灭西汉,刘氏阳城侯国被废除,因而这支刘氏家族就从宗室子弟,降为平民。
刘宋宗室在历史上以丁口繁多而俊才凋零著名。刘宋王朝的九个帝王,大都勇武健壮而又风流好色。他们广纳妃嫔美女,因而子女众多,宗室人口繁衍极为迅速。
据史书记载,刘裕父亲刘翘仅三个儿子,而开国君主刘宋武帝刘裕有七个儿子,文帝刘义隆有十九个儿子,孝武帝刘骏的儿子更多达二十八个,明帝刘彧也有十二个儿子,基本上是一代多过一代。
但是,刘宋宗室的人口素质,却与人口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宋宗室人口虽然繁多,而素质却普遍低劣,人才俊杰极为凋零罕少。《宋书。刘秉传》就记载说:“明帝时,宗室虽多.材能甚寡。”绝大多数宗室子弟都是平庸无能之辈,仅仅因为沾了皇亲国戚的光,凭借血缘关系,被封官进爵,坐享特权的。这些纨绔子弟,不思辅君治国,振兴社稷宗庙,只知骄奢*逸,争权夺利,互相内讧。结果导致骨肉相残、宗支寡弱、国家社稷衰亡。
《元和姓纂》记载:宋明帝之子刘赞后裔分居在婺州,为郡中豪族;宋文帝子竟陵王刘诞,因叛乱被杀,子孙贬姓“留”氏,也居婺州,到隋唐时期,这支刘宋宗室后裔便形成著名姓氏——东阳刘氏。
又据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公元1872年)江苏响水县藜照堂《刘氏族谱》记载:该族即自称为宋顺帝的后裔,出自刘准之子刘高廉。当年宋齐换代鼎革,刘高廉“始隐居润东之谏壁(江苏镇江市东南谏壁镇),修先祖翘公(宋武帝刘裕之父)之墓而居”。至今已繁衍至刘准的第六十七代孙子。
刘宋宗室人才俊杰极少,而临川王刘义庆,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开国君主刘宋武帝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刘宋建立后,他历任一系列重要职务。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他的著作丰富,所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叙》,记述皇代之美;此外还有《集林》200卷、《世说新语》10卷。其中,最著名的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刘义庆生五个儿子,均有功名。
南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是刘秀之的弟弟刘灵真的孙子。刘灵真生刘尚,官任越骑校尉。刘尚生子刘勰。即《文心雕龙》的作者,南梁时期著名的大才子。刘勰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是他撰著了《文心雕龙》五十篇。《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该书主张文学作品应具有风骨——充实的内容,也要有文采——华美的形式;并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即所谓“六观”)以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地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刘勰也因此名垂青史。刘勰另撰有《刘子集》10卷,至今流传于世。该书泛论治国修身之要。杂以九流之说。是研究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政治、经济、文艺等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南史。武帝本纪》详细记载了刘宋皇族远祖世系如下:75刘交——76刘富——77刘辟强——78刘德——79刘安民——80刘庆忌——81刘岑——82刘平——83刘某——84刘景——85刘治——86刘弘——87刘悝——88刘某——89刘亮——90刘膺——9l刘熙——92刘旭孙——93刘混——94刘靖——95刘翘——96刘裕。
说明:下面列举族谱资料各祖名字之前的世次及后面的编者按,为录者所增加。
另有,1986年刘氏修谱委员会编(广西)《刘氏族谱》中记载刘裕以上世系是:78刘德——79刘庆忌——80刘岑——81刘至——82刘雄——83刘秉机——84刘立——85刘专——86刘信——87刘乐——88刘敦则——89刘克胡(自彭城迁京口)——90刘同——91刘卖——92刘靖——93刘翘——94刘裕。
编者按:上述之世系,刘庆忌为刘德之子。有史可考的是:刘德生刘安民,刘安民生刘庆忌,即刘德与刘庆忌是祖孙关系而非父子关系。刘岑以后的祖系,亦与《宋书》不符,有待考证。下面江西《中华刘氏通谱》所载世系,亦与《宋书》不符,皆有待考证,现姑且都列之,仅供参考。
又有谱载:江西《中华刘氏通谱》则说刘裕是著名学者刘向的直系后裔,其世系是:78刘德——79刘向——80刘歆——81刘垒——82刘嘉——83刘衍——84刘庆——85刘哲——86刘承天一一87刘夷——88刘成章——89刘崇道——90刘锦元——91刘至喜——92刘混——93刘靖——94刘翘——95刘裕。
南 朝 宋 刘 裕 家 族 部 份 谱 序
七十五世祖 刘 交(刘煓四子),字游.妣钟氏、吴氏(一说梁氏)。
西汉沛人,此祖系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为楚王,都彭城(彭城,春秋时宋邑。秦置彭城县。秦二世二年,楚怀王徙盱台,都彭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亦都之。汉高祖六年封其弟刘交於楚,都彭城。汉置彭城郡,治彭城,即今江苏铜山县)。在位二十三年,于孝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去世,葬于徐州市西郊大彭彭王山楚王墓,另有陪葬墓三座。尊谥为楚元王。
刘交幼好渎书,多才艺,受《诗》于荀卿门人浮丘伯,深受刘邦的亲信和宠爱,刘邦在丰沛起义后,独让刘交跟随自己打天下,使之成为得力助手和亲信,入关后受封文信君,随刘邦转战各地,入蜀、定秦、诛项籍,刘交为汉家天下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朝的缔造者之一。高祖即位后封为楚王,楚地辖境有薛郡(山东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地区)、东海郡(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彭城郡(山东邳县西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共三郡三十六县。定都彭城(江苏省徐州市)。遂从长安徙居彭城,开基楚藩王族。是西汉初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
刘交是个文武双全的藩王,到彭城后,他息武兴文,把原来的同学穆生、白生、申生都请到楚国任中大夫,自己和几子们都在读《诗经》和先秦典藉,曾为《诗经》作传注,号称《元王诗》,成为当时诗经学中的一个派别。刘交的子女众多,见于记载的儿子
有七个:1刘辟非,立为太子,早逝;2刘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3刘礼,封平陆侯;4刘富,封体侯(一作林侯);5刘岁,封沈犹侯(一作学犹侯);6刘艺(一作刘执),封宛朐侯:7刘调,封枣乐侯(一作棘乐侯)。
编者按:据家谱录序0004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和家谱录序0003无锡《刘氏宗谱》等族谱载:福建五忠刘氏源出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是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他们的传递世系如下:75世祖楚元王刘交——41传一一115刘楚——116刘翱、刘翔、刘豳。
据家谱录序0008载,刘交公六十一传至济三公(以刘交公75世祖推算,济三公应为135世祖),世居龙泉,元至正元年辛巳(公元1341年)始迁入闽,为福建浦城肇基祖。
七十六世祖 刘 富(刘交四子),
封休侯(一作林侯),“七国之乱”受牵连被削除侯爵,景帝改封红侯,于景帝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去世,谥为红懿侯。生五子:l刘登、2刘辟强、3、4、5名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辟强(一作辟彊)(刘富次子),字少卿,
生于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当嫡长兄刘登承袭红侯爵位时,他被留在长安,奉养祖母。史称刘辟强为人清静募欲,好读书,会写文章,不肯当官,唯以书自娱。汉武帝时,以宗室子弟身份参加官员的议论,每每都有高见提出。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汉昭帝刘弗陵即位,霍光辅政,起用宗室成员,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年)刘辟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宗正之职,不久在长安去世,享寿八十岁。生子:刘德,(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德(刘辟强之子),字路叔,
刘德为人宽厚仁爱,乐善好施,修黄老术,有智略,执法从轻。武帝称之为“千里驹”.昭帝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任宗正丞,历任大鸿胪丞,太中大夫,宗正,后又任青州剌史,宣帝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封为关内侯,宣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66年)改封为阳城侯,封侯十一年,于宣帝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一说于宣帝五凤二年乙丑(公元前56年))去世,谥为阳城缪侯。生子:l刘安民、2刘向,(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安民(刘德长子),
承袭为阳城侯,曾任郎中右曹,曾将侯国一半食邑以救弟刘向减免死罪。谥为阳城节侯。
生子:刘庆忌,(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庆忌(刘安民之子),
继位阳城侯,任宗正太常,谥为阳城厘侯。生子:1 刘岑、2 刘飒,(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岑(刘庆忌长子),
继位阳城侯,官任诸曹中郎将、校尉、太常等职。谥为阳城肃侯。阳城国被王莽废除。
生子:刘平,(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平(刘岑之子),
官任宗正,时值王莽篡汉,阳城国被废,降为庶民。
生子:l刘某(名未详),(馀未详)。传至96世祖刘裕(南朝刘宋王朝的创建者)。
八十三世祖 刘 某(刘平之子)。
官任东武城县令,东汉建立后,阳城侯族虽没有恢复封邑爵位,但作为汉家子孙,世代为官为宦,却也颇为兴盛不衰。生子:刘景,(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景(刘某之子)。
官任东莱太守;生子:刘洽,(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洽(刘景之子)。
东汉明经出身;生子:刘弘,(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弘(刘洽之子)。
为儒学博士;生子:刘悝,(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悝(刘弘之子)。
官任琅琊都尉。曹魏灭汉,刘氏至此彻底丧失皇族的身份,成为魏国统治下的彭城望族。
生子:刘某(佚名),(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某(佚名)(刘悝之子)。
曹魏时官任定襄太守;生子:刘亮,(馀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亮(刘某‘佚名’之子)。
官任邪城县令。魏晋鼎革后,刘氏仍兴盛不衰。生子:刘膺,(馀未详)。
九十世祖 刘 膺(刘亮之子)。
西晋时官任北平太守,生子:刘熙,(馀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熙(刘膺之子)。
官任相国掾,生子:刘旭孙,(馀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旭孙(刘熙之子)。
官任开封县令,生子:刘混,(馀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混(刘旭孙之子)。
官任武原县令。时值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残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过江。彭城刘氏家族的许多成员,也在这个时候纷纷南迁避难。武原令刘混,就是在这个时候举家从祖居地彭城绥舆里渡江南下,徙居晋陵郡丹徒县(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京口里,成为东晋侨民。当时,还有大批彭城刘氏族人纷纷南迁至京口。武原令刘混迁居京口,生子:刘靖。(馀未详)。
九十四世祖 刘 靖(刘混之子)。
任东晋东安太守。生子:刘翘,(馀未详)。
九十五世祖 刘 翘(刘靖之子),妣赵氏。
曾任郡功曹。这支侨迁京口的彭城刘氏,传到刘翘这一代时,家境一度衰落,成为京口的寒门贫穷人家,刘翘自己虽没有什么成就出息,却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那便是刘宋开国之君宋武帝刘裕(原名刘道成)。生子:1刘裕(道成)、2刘道怜、3刘道规,(馀未详)。
邓廷桢,字维周,号嶰荺,晚号吉祥老人,又号刚木老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年乙未,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曾为清朝大臣,嘉庆进士,先后任过延安知府、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安徽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升任两广总督,其时正值鸦片泛滥之际,目睹鸦片之危害,邓廷桢逐步由主张弛禁转为严禁。1839年春,林则徐奉旨抵广州禁烟,他通力予以协作,取得虎门销烟的胜利。并加紧海防,多次击退英舰挑衅。1840年1月,调任闽浙总督,继续加强缉私与海防,时,英人欲索取香港,钦差大臣琦善以此事询问邓廷桢,邓力言不可。由于道光皇帝命琦善等投降派主和割地赔款,为向洋人示意主和,乃先后撤职查办抵抗派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和邓廷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邓廷桢被充军伊犁。1843年释还,旋即授甘肃布政使。1845年二月授任为陕西巡抚,四月奉旨任陕甘总督。1846年三月二十日晨起,邓廷桢伏案批阅公牍,就榻稍息,逝世。是年冬十月初三日,归葬于江苏上元县灵山(今南京东郊)下。
邓廷桢的成就不仅在做官之高,在爱国之切,一生所写诗文也是很多的,对古音韵等研究很深,著述有《诗双声叠韵谱》、《许氏说文双声叠韵谱》各一卷,《双砚斋笔记》五卷,《双砚斋诗钞》十六卷。
一世黄帝
二世玄嚣,即少昊帝挚
三世娇极
四世帝喾
五世契,受封于商,赐姓子氏
六世昭明
七世相土
八世昌若
九世曹围
十世冥
十一世振(核)
十二世微
十三世报丁
十四世报乙
十五世报丙
十六世主壬
十七世主癸
十八世天乙,就是商朝的开国之主成汤
十九世太丁
廿世太甲
廿一世太庚
廿二世太戊
廿三世河亶甲
廿四世祖乙
廿五世祖辛
廿六世祖丁。殷商的第十四代君主祖丁去世,先由其兄沃甲之子南庚继位,君临天下二十五年后驾崩,接下去,便轮到祖丁的长子阳甲接位。阳甲总共还有四个兄弟,依序为盘庚、小辛、小乙、曼,阳甲去世后,盘庚、小辛、和小乙,都先后继承了天下,可是,等到老四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后临终时,由于当时老五曼的年龄实在已经不小了,便没有传位于弟,而由其子武丁继位。这时候,或许为了安抚,继位后的武丁,便把叔叔曼封在河北的邓国,其后,曼的子孙便「以国为氏」,邓氏的得姓历史巳经超过了三千三百年,真是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
第一世曼,字德阳
第二世晁
第三世徵
第四世庆
第五世桓,以杨励忧勤著闻
第六世昆,由于商王无道,择周而事,封伺爵
第七世忠
第八世噶吉
第九世曰洛
第十故煦和
第十一世杞
第十二世朗喜
第十三世怡
第十四世沛
第十五世璧
第十六世淳
第十七世衡
第十八世略
第十九世宣
第廿世尚
第廿一世粹
第廿二世明渊,邓国被楚所灭。
第廿三世的邓史,是明渊的独子
廿四世为邓和
廿五世为邓耀
廿六世为邓侃,于周景王时官拜徐州刺史
廿七世为邓或质
廿八世邓晃
廿九世邓萼
卅世邓监,为晋阳县令
卅一世邓恺
卅二世邓安国
卅三世邓襄
卅四世邓沧,为直棣州牧
卅五世邓铭
卅六世邓文仲,是邓铭长子,周朝末年迁居河东,为河东县令,河东邓氏奉为开基之祖
卅七世邓灏平
卅八世邓缙光,于秦始皇时官至刺史
卅九世邓成,亦官至安凌刺史
四十世邓?
四十一世邓敏,于汉高祖时为中宪大夫
四十二世邓通,是邓敏的儿子,由于辅佐汉文帝有功,受赐铜山,筹造「邓通钱」而富甲天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把钱称为「通宝」,便是出于邓通的典故。
四十三世邓奎,是邓通的儿子
四十四世邓广汉,于汉宣帝时为申丞大夫
四十五世邓锦
四十六世邓明,是汉平帝时的御史
四十七世邓禹,是邓明的儿子,东汉中兴名臣邓禹被封为高密侯,总共有十三个儿子,其后每一房都枝叶繁盛,汇集而为著名的「高密」邓氏家族。
四十八世邓训,是邓禹的长子,官拜校尉,共有五个儿子,著名的邓后,也是他的女儿,
四十九世邓隙,是邓训的长子,台、闽、粤地区的邓姓,是邓隙的后裔。
五十世邓卓
五十一世邓闻舜
五十二世邓锡龙,是汉献帝时的襄阳刺史
五十三世邓相吉
五十四世邓艾,就是三国时期领兵入蜀灭汉的曹魏大将
五十五世邓忠,也是曹魏的大将,父子齐名
五十六世邓朗,是晋武帝时的中郎
五十七世邓攸
五十八世邓绥景
五十九世邓且
六十世邓继隆
六十一世邓锦常,是晋哀帝时的竟陵太守
六十二世邓姜,是镇国大将军
六十三世邓渊
六十四世邓东,是宋顺帝时的中丞
六十五世邓程汉
六十六世邓士奇,是梁朝的豫州牧
六十七世邓文含
六十八世邓禹元
六十九世邓振松
七十世邓宗亮
七十一世邓宏纶
七十二世邓清
七十三世邓煌,字开权,为唐朝官邦勤侯。邓煌有四个儿子,即邓景山、仁山、玉山、昆山。其中老二邓仁山的三个孙子,在唐代的初叶,便已经从世居的湘湖,播迁入闽:邓如?和邓如嵩兄弟,开基尔安府南康,其弟邓如岗,则开基太平桥清江沧下,另立支派。
七十四世邓景山,目前繁衍在台湾的大多数邓姓,都奉邓景山为传世之祖。邓景山是唐肃宗的节度使
七十五世邓扬
七十六世邓城
七十七世邓降
七十八世邓瑞廷,为唐懿宗时殿平县令
七十九世邓云彪
八十世邓镇玉
八十一世邓斯礼,于五代初期避朱温之乱,走避溶州
八十二世邓世祥
八十三世邓高,是宋朝的镇南节度使
八十四世邓起补
八十五世邓绍,是宋神奈的御史中丞
八十六世邓调元
八十七世邓洵武
八十八世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
作品:《南史》
简介
《南史》,唐李延寿撰。八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无表、志。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
李延寿,字遐龄,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唐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贞观中,累官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符玺郎兼修国史。与著作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其父有意重修南、北朝史记,以正前人褒贬、详略失当之病,未成而卒。他继父志,以一人之力,补宋、齐(南)、梁、陈、魏、齐(北)、周、隋诸史,经十六年,撰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南史》叙事有条理,但删补也有失当之处,列传以家族为中心,把一家几代人合为一篇,即父子祖孙同传,结果把许多陈朝的人记入宋代。而使朝代不分,变成大姓家谱。
祖 冲 之 传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①遒人也。曾祖台之,晋侍中。祖昌,宋大匠卿。父朔之,奉朝请。
冲之稽古,有机思,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解褐②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
历位为娄县令③,谒者仆射④。初,宋武平关中⑤,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⑥,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⑦以来未之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骀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⑧,三改不成。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文惠太子⑨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武帝施行。文惠寻薨⑩又寝。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冲之解钟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术》数十篇。
注释
①范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涿县。 ②解褐:出仕。平民以褐布为衣,做官后换官服脱褐布衣服,故以解褐喻出仕。 ③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 ④仆射(yè):官名。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长官之一。 ⑤宋武平关中: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次年八月攻下秦都长安,灭后秦。 ⑥机杼:此指指南车机械。 ⑦马钧:三国时机械制造专家。 ⑧欹(yī)器:古代巧变之器,周时已发明制造。 ⑨文惠太子:萧长懋,武帝长子。 ⑩薨(hōnɡ):古时有重要地位的人死称薨。 博塞:本作“簙簺”,古代的博戏。 碓(duì):舂谷的设备。
译文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县人。曾祖父台之,为晋侍中。祖父祖昌,为宋大匠卿。父祖朔之,为奉朝请。
祖冲之好稽考古事,机智灵巧,宋武帝派他作华林学宫侍从,赐予房宅车服。入仕为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宋文帝元嘉年间,用何承天制定的历书,此历书较之古代十一家都精密。但祖冲之仍以为还有疏漏,就重新修定制为新历法,并向皇帝上表说明。宋孝武帝下令朝廷精通历法的人和他辩论,最终都没能驳倒他。正值此时,孝武帝死,新历书因而未能颁行。
祖冲之历任娄县令、谒者仆射。当初,宋武帝灭后秦,获得姚兴的指南车,只有外形,内部没有机械,每当行驶,必须用人在里面转动。宋顺帝升明年间,齐高帝辅政,命冲之研究古代指南车制造法。冲之改造了铜机械,指南车就不停地运转,和用人为转动的方法完全一样,自马钧以来还没有过像他这样的能工巧匠。当时北方有位名叫索驭骀的人,自称会造指南车,齐高帝命驭骀和冲之分别制造,造好后,在乐游苑进行比试,判其优劣,结果索驭骀大大不如,他感到惭愧,烧毁了自己造的指南车。晋朝杜预亦有制作技巧,制造欹器,三次改造都没有成功。齐武帝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嗜好古玩,冲之造欹器进献,他制成的欹器与周代太庙中的完全一样。文惠太子在东宫,曾见到冲之修订的历法,启奏齐武帝施行。不久,太子死,颁布新历法之事又暂被搁置。
冲之调任为长水校尉,仍保留原职。他著有《安边论》,打算大兴屯田,扩大耕地,增殖农产品。齐明帝建武年间,明帝准备派他巡行天下,兴造各种可以便利百姓的事业,正值当时战争频繁,此举又未实行。
冲之精通黄钟音律和博戏,技艺盖世,当时无人能与之匹敌。因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他另造一种机械,不借助风力、水力,只要扳动机关,就能自动运行,无需用人力推动。又造千里船,在新亭江试航,一日行一百多里。在乐游苑制水转磨,齐武帝亲临观看。祖冲之不仅长于机械制造,而且也特别精于计算。死于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终年七十二岁。平生著述颇多,有《易老庄义》,注释《论语》、《孝经》,又注《九章》,编撰《缀术》几十篇。
自西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登王位(公元前201年登皇帝位)至南宋、金、齐帝刘豫公元1137年退位止,期间1343年中,刘氏共有59位皇帝,在帝王位共计676年,其中西汉一一东汉一统中华天下426年。 序号 朝代 姓名 世序 庙号或谥号 生卒纪年(公元) 在位纪年(公元) 在位 01 汉朝,西汉 刘 邦 75 西汉高 祖 公元前256——前195 公元前206——前195 12年 02 汉朝.西汉 刘 盈 76 西汉孝惠帝 公元前211——前188 公元前194——前188 7年 03 汉朝.西汉 刘 恭 77 西汉前少帝 公元前 ——前184 公元前187——前184 4年 04 汉朝.西汉 刘 弘 77 西汉后少帝 公元前 ——前180 公元前184——前180 5年 05 汉朝.西汉 刘 恒 76 西汉孝文帝 公元前202——前157 公元前179——前157 23年 06 汉朝.西汉 刘 启 77 西汉孝景帝 公元前188——前141 公元前157——前141 17年 07 汉朝.西汉 刘 彻 78 西汉孝武帝 公元前157——前87 公元前141——前87 55年 08 汉朝.西汉 刘弗陵 79 西汉孝昭帝 公元前94 ——前74 公元前87 ——前74 14年 09 汉朝.西汉 刘 询 81 西汉孝宣帝 公元前96 ——前49 公元前74 ——前49 26年 10 汉朝.西汉 刘 奭 82 西汉孝元帝 公元前75 ——前33 公元前48 ——前33 16年 1l 汉朝.西汉 刘 骜 83 西汉孝成帝 公元前52 ——前 7 公元前33 ——前 7 27年 12 汉朝.西汉 刘 欣 84 西汉孝哀帝 公元前25 ——前 1 公元前7 ——前 1 7年 13 汉朝.西汉 刘 衎 84 西汉孝平帝 公元前 9 ——公元5 公元前1 ——公元 5 6年 14 汉朝.西汉 刘 婴 85 西汉孺子帝 公元 4 ——公元24 公元 6 ——公元 8 3年 15 汉朝。更始 刘 玄 83 汉更始帝 ——公元25 公元 23 ——公元25 3年 16 汉朝.建世 刘盆子 85 汉建世帝 公元10 ——公元 公元 25 ——公元27 3年 17 汉朝.东汉 刘 秀 83 东汉光武帝 公元前 6——公元57 公元 25 ——公元57 33年 18 汉朝.东汉 刘 庄 84 东汉孝明帝 公元 28 ——公元75 公元 57 ——公元75 19年 19 汉朝。东汉 刘 炟 85 东汉孝章帝 公元 57 ——公元88 公元 75 ——公元88 14年 20 汉朝.东汉 刘 肇 86 东汉孝和帝 公元79——公元105 公元 88 ——公元105 18年 21 汉朝.东汉 刘 隆 87 东汉孝殇帝 公元105——公元106 公元105——公元106 八个月 22 汉朝.东汉 刘 祜 87 东汉孝安帝 公元94 ——公元125 公元106——公元125 20年 23 汉朝.东汉 刘 懿 87 东汉前少帝 公元115——公元125 公元125 七个月 24 汉朝.东汉 刘 保 88 东汉孝顺帝 公元115——公元144 公元125——公元144 20年 25 汉朝.东汉 刘 炳 89 东汉孝冲帝 公元143——公元145 公元144——公元145 五个月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497db0100c8tuhtml ) - 中国历代刘姓皇帝录_开原刘氏家谱_新浪博客 26 汉朝.东汉 刘 缵 89 东汉孝质帝 公元138——公元146 公元145——公元146 一年多 27 汉朝.东汉 刘 志 88 东汉孝桓帝 公元132——公元167 公元146——公元167 22年 28 汉朝.东汉 刘 宏 89 东汉孝灵帝 公元156——公元189 公元168——公元189 22年 29 汉朝.东汉 刘 辨 90 东汉少 帝 公元173——公元190 公元189 六个月 30 汉朝.东汉 刘 协 90 东汉孝献帝 公元181——公元234 公元189——公元220 32年 31 三国.蜀汉 刘 备 89 蜀汉昭烈帝 公元162——公元223 公元221——公元223 3年 32 三国.蜀汉 刘 禅 90 蜀汉孝怀帝 公元207——公元271 公元223——公元263 41年 33 列国.汉国 刘 渊 90 汉国高祖 公元 ——公元310 公元304——公元310 7年 34 列国.汉国 刘 聪 91 汉国烈宗 公元 ——公元318 公元310——公元318 9年 35 列国.汉国 刘 粲 92 汉国少主 公元 ——公元318 公元318 1年 36 列国.前赵 刘 曜 91 前赵赵王 公元 ——公元329 公元318——公元329 12年 37 列国.夏 刘屈孑 94 夏 世 祖 公元 ——公元425 公元407——公元425 19年 38 列国.夏 刘 昌 95 夏 秦 王 公元 ——公元434 公元425——公元428 4年 39 列国.夏 刘 定 95 夏平康王 公元 ——公元431 公元428——公元431 4年 40 南朝.刘宋 刘 裕 96 刘宋武帝 公元356——公元422 公元420——公元422 3年 41 南朝.刘宋 刘义符 97 刘宋少帝 公元406——公元424 公元423——公元424 2年 42 南朝.刘宋 刘义隆 97 刘宋文帝 公元407——公元453 公元424——公元453 30年 43 南朝.刘宋 刘 劬 98 公元 ——公元453 公元453 三个月 44 南朝.刘宋 刘 骏 98 刘宋孝武帝 公元403——公元464 公元454——公元464 11年 45 南朝.刘宋 刘子业 99 刘宋前废帝 公元449——公元465 公元465 1年 46 南朝.刘宋 刘 彧 98 刘宋明帝 公元439——公元472 公元465——公元472 8年 47 南朝.刘宋 刘 昱 99 刘宋后废帝 公元463——公元477 公元473——公元477 5年 48 南朝.刘宋 刘 准 99 刘宋顺帝 公元467——公元479 公元477——公元479 3年 49 五代.后汉 刘知远沙陀后汉高祖 公元895——公元948 公元947——公元948 2年 50 五代.后汉 刘承佑沙陀后汉隐帝 公元931——公元950 公元948——公元950 3年 51 五代.北汉 刘崇旻沙陀北汉世祖 公元896——公元954 公元951——公元954 4年 52 五代.北汉 刘承钧沙陀北汉睿宗 公元926——公元968 公元954——公元968 15年 53 五代.北汉 刘继恩沙陀北汉少主 公元935——公元968 公元968 三个月 54 五代.北汉 刘继元 沙陀北汉英武帝 公元 ——公元991 公元968——公元979 12年 55 五代。南汉 刘 �6�9 南汉高祖 公元889——公元942 公元917——公元942 26年 56 五代.南汉 刘 玢 南汉殇帝 公元920——公元943 公元942——公元943 2年 57 五代.南汉 刘 晟 南汉中宗 公元920——公元958 公元943——公元958 16年 58 五代.南汉 刘 鋹 南汉后主 公元943——公元980 公元958——公元971 14年 59 南宋.金.齐刘 豫 南宋.金.齐帝公元1072—公元1143 公元1130—公元1137 8年
我是福建龙岩长汀新桥镇的萧氏我发现我们宗祠原来写的堂名是河南堂,对联是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
本文2023-10-28 06:34: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7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