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唐璜》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唐璜本是西班牙中世纪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到处追逐女性的纨绔子弟。在这部作品中,他成了一个普通的贵族青年,因爱情风波逃离故乡西班牙,在希腊岛上和强盗的女儿恋爱。后在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上被卖到苏丹的后宫,他又从这里逃走,参加了1790年俄军围攻伊斯迈尔城的战役,因作战有功,被俄女皇派作使节出使英国。长诗背景广阔,展现了19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洲社会政治的广阔图景,通过唐璜的经历,深刻暴露了封建专制的暴虐和伪善,对专制政治表现出坚决彻底的憎恶。
唐璜的作者是拜伦。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简介
《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
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唐璜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一个活在15世纪的西班牙贵族;他诱拐了一个少女,跟着又把那个少女的父亲谋杀了。那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物本来是不会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却启发了后代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艺术创作灵感。例如,英国大诗人拜伦写了一首题名为唐璜的长诗;奥国音乐家莫扎特以唐璜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剧;英国的戏剧家萧伯纳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写了一部讽刺式的舞台戏剧。随着光阴的流转,历史的唐璜演变成传奇的唐璜。传奇的唐璜是一个见到女人便要把她引诱上床的男人;传说他每天晚上跟一个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系。
现代唐璜的定义是一个好色徒,他要占有最大多数的女人的肉体来满足他的男性虚荣感。所以,唐璜式的性是完全没有爱的性。
唐璜所追求的只是女人的肉体;他跟女人发生性关系向来不把感情放进去;他也从来不用金钱去买性;他要本着他的男性魅力来引诱女人跟他上床。当他得到了一个女人的肉体,他便立刻转移目标,寻找新的征服对象;因为他要不断地征服女人,他的男性虚荣感才能保持它的充满状态。
下面举两个实例来作示范。两个实例里面的男人都是典型的大唐璜。
马丁是一个丹麦的工业发明家,他的发明品并没有成为举世闻名的畅销品,但他扮演唐璜倒是成绩辉煌。
他的相貌和身材都长得异常的英俊,风度翩翩,绅士礼貌十足,衣着讲究。他一生结婚三次:头一个太太是芭蕾舞星;第二个太太是**明星;第三个太太是时装模特儿。三次婚姻都以离婚终结,就是因为他结了婚也不能压制他那见到新的女人便非要追到手不可的唐璜心理。
马丁自己坦白承认,扮演大情人给予他人生最大的乐趣。现在,让我们看看马丁扮演大情人的手段。
马丁进入任何餐馆,坐下来后,他的眼睛便像探射灯那样,向餐厅的四周搜索。当他看到只有女客在座的桌子,他的眼睛便亮起来。只要女人的样子长得不错,气质还算不坏,年纪不太老,便是他那天晚上的征服对象。他立刻吩咐侍者把一瓶葡萄酒送过去;那位女士当然好奇地问,酒是谁送过来的。此时,马丁便用多情的眼光向那位女士打招呼。
当那位女士把正餐用完了,马丁便走过去,很有礼貌地作自我介绍,请问女士准不准许他坐下来,陪她一起喝咖啡。马丁一坐下来,便鼓其如簧之舌,向女士大灌迷汤,称赞她何等美丽!何等迷人!当然,他说话的时候,脸上摆出诚恳万分的表情。
“在我的一生里,”马丁对他的每一个猎物都这样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像你这样具有独特风味的女人!”这句话是从马丁的口里机械性地喷出来,但每次都射中女人的心,得到致命伤的效果。
女士把马丁灌给她饮的一大碗迷汤一滴不剩地喝光了,被迷得魂飞魄散,相信眼前这位英俊的绅士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她当天晚上便愿意跟马丁上床风流。
马丁很小心,永远不带任何女子回到他自己的家;他不是跟女士回家,而是另找中立的地方。一夜风流之后,马丁便不愿意再见到那个女子。他顶多留下一个电话号码,而该电话号码是属于他朋友办公室的。如果那位女士打电话到那里去找他,她只会得到一句留言:马丁到外国去了,或者是他不在那里工作了。
就是这样,马丁一生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大情人,百战百胜,出猎必有所获。当他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两腿无力走路,躺在老人院的床上,没办法再出去狩猎女人。他认为他的人生失去了乐趣,不值得再活下去。在一个晚上,他多吃点安眠药,一睡不醒。
一代大唐璜,因为再不能征服女人,人生无趣,便与世长辞。
取消契约精神
——荒诞中的唐璜主义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恋爱”一词通常指性冲动的所有方式的表现,《性心理学》一书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分析恋爱时,要将“爱”和“欲”分开。Ellis在《性心理学》中提到:“爱是性冲动和其他冲动的总和,而欲只是生理上的性冲动。”但在言语上,很难给恋爱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比较笼统的说法就是欲和友谊的结合。或者以沃瑞尔的说法,即从生理角度来讲,恋爱是性的本能,并通过大脑中枢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恋爱行为中必然包含性冲动的因素,实际上,性冲动正是恋爱产生的主要因素。
而社会的规范和发展需要道德制约,所以婚姻就产生了,它是习俗或道德习惯的一部分。克里斯新认为,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不仅是为了维持和使用性关系,也是为了让一种真正的共同生活运作下去。显然,契约关系是维持稳定的重要环节,自然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所以一个专情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一个有德性的人。
但是道德因素不只在婚姻状况下出现,它往往在恋爱行为中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人们在恋爱过程中往往对对方作出规范和要求,却并未认清这样一个事实:爱欲的表现实际上与其对象无关。正如歌德所言:“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人们往往将契约精神施加在对象身上,这似乎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恋爱行为能够给人以归属感,群体认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这种认同也同样存在于恋爱过程中。“构建家庭的基本因素的混合,是因为它;家庭的团结和联系的维系,是因为它;种族和民族成员的统一,和成员之间产生的一种默契的同胞之情,是因为它。除了贪生怕死的本能,它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对于认同的维护就成为道德规范的目标,一旦失去了认同,痛苦也就随之而来,而契约的建立恰好对双方进行制约。
当然,现代人对于爱情的道德态度不再明显,但这种它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多情的人往往有着坏名声,尽管人们都清楚恋爱过程中契约并不是必须的,但是道德因素往往在此时显现出它的威力:性冲动而后形成的规范反制住前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再次求助于后者,企图得到后者的拯救。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唐璜,他就无异于英雄,或是说反抗者。很简单,他追求的仅仅是一种自我满足(性冲动的释放),契约精神对他来说从未成为阻碍。但一个人若是终其一生去进行这样定向的自我满足的行为,显然有着一番用意。加缪是这样解释唐璜的:“忧伤者要么无知识,要么抱希望。而唐璜有知识,却不抱希望……这正是天才之所在:智力识其边界。”于是,“这种必要的不完美,反倒使得幸福明显可感了。”所以,唐璜正是认清了其自身的局限性,自我满足对于他来说,自然就成了一生所求。“倘若他离开一个女人,绝不是对她不再有性欲了。一个漂亮女人总是引人产生性欲的。”唐璜所做,仅仅是站在时间一边,即用不断的自我满足明确荒诞人的身份。规范永远无法束缚他,却成了动力:“不相信事物的深层意义,是荒诞人的固有特色。那一张张热情或惊喜的面庞,他一一细看,一一储藏,一一焚毁。”
唐璜从未相信爱情及其契约性:倘若爱情永恒,人的精神则超出了肉体,而这是无法被证明的,而且它本身也就违背“荒诞”原理;倘若爱情短暂,那么它实际上只是一次冲动,也就是激情,而激情本身是专横的,它不容许任何多余的爱溢出,它本身吞噬一切,理性也就不复存在。唐璜从未迷失于其中,他始终进行着一种区分:满足性冲动仅仅作为手段而存在,而这也成了他人格魅力之所在,他人从他身上看到的挑逗性和浪荡本身是对抗契约精神过程中的流溢。既然恋爱过程本身包含契约精神,那么唐璜的行为就不应被称作求爱,而应是寻欢。
对于严格遵守契约精神的人来说,唐璜应当受到惩罚,于是,在传说中,或是莫扎特的歌剧中,他被带到了地狱。只是,这对唐璜来说不足挂齿,因为惩罚是规则的一部分,他接受这一切,自然,他理解人们所为。而这就成了他的伟大之处:他并不干涉他人所依赖的契约精神,就是说,他不破坏世人的爱情。他清楚契约对于多数人的重大意义,反抗仅仅是他自己选择去做的。
加缪认为,唐璜的享乐以苦行而告终,而享乐和苦行可能成为同样毫无意义的两副面孔。我想,对于唐璜而言,享乐本身就是一种苦行,因为享乐始终是清醒的,这样的自我满足是纯粹的,或许只有这种行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在被契约捆绑的世界,只有他自己是局外人。
拜伦的《唐璜》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本文2023-10-28 06:17: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7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