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吕,是揭阳的想知道潮樟地区吕姓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我姓吕,是揭阳的想知道潮樟地区吕姓家谱,第1张

吕眉达

吕朝皓

吕润强

吕嘉安

吕施洋

吕国博

吕沛顺

吕独玮

吕智阳

吕宏毅

吕信乾

吕园福

吕千德

吕文远

吕浩洲

吕正戈

吕芷航

吕林裴

吕永鹏

吕勇瑗

吕菲辉

吕逸来

吕铁军

吕林明

吕嘉万

吕沛伟

吕科义

吕会燕

吕少军

吕泓逸

吕全宇

吕滋靓

吕绪百

吕桂庭

吕长波

吕叮金

吕峻旺

吕涛诺

吕松根

吕安宇

吕楚恒

吕厚洲

吕俊兴

吕诚全

吕梓华

吕欣东

吕锦颐

吕俊钦

吕明飞

吕家霖

吕赫勋

吕品久

吕炎革

吕高云

吕竞驰

吕伊雨

吕乐恺

吕善标

吕嘉哲

吕伟浈

吕家万

吕晓柱

吕坤霓

吕溢鹏

吕苕晨

吕海涛

吕嘉诚

吕冠文

吕昊文

吕润坤

吕益轩

吕利军

吕石旺

吕家河

吕惟胜

吕玉秀

吕萌星

吕宝妞

吕胜汉

吕鑫纯

吕剑桐

吕林轩

吕欢涵

吕团轩

吕泽佑

吕建淼

吕渤琪

吕杨宝

吕圣荥

吕任榕

吕桐杰

吕城涛

吕翼威

吕兴珲

吕定光

吕定清

吕定卫

吕泰哲

吕琦瑞

吕庭斌

吕绍乔

吕子刚

吕海昊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求族谱

我的祖籍在山东省西部但不知是那一个城市。我的名字范振字,我的父辈的名字范永字,我的祖父的名字范兴字,我的祖祖父的名字范宏字。

我的祖辈是在一百多年以前,由我的祖祖祖母带领我的祖祖父和祖祖父的兄弟,一行母子三人,从山东省来到辽宁。虽然距今以百年有余,但我辈思乡之情日甚;若不知祖籍何地,我们这一支吕氏子孙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悲乎!吕氏子孙竟不知自己祖籍何地,亦不知祖宗为何人,真是惭愧。

望念同宗之谊,指点迷津,我感激不禁。我的QQ号是:

解析:

吕姓起源主要有三支: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的裔。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四岳,指尧舜时的四方部族首领。吕,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吕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该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吕”作为姓氏。

2、春秋时晋国魏氏吕锜的后代,改为吕氏。

3、出自鲜卑族。代北复姓中有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后魏时改为吕氏。后周时,三字姓俟吕陵氏,均为吕氏。参见《通志·氏族略》。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2、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 始祖为吕谦。

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 吕氏分支。

晋江县:唐时置郡。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吕姓的来历 吕姓,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吕姓出自姜姓,是根据国号而来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历史上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负责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至大禹时,他又以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县西部一带建立吕国。经夏、商、周三代,吕国都是诸侯国之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楚国灭掉,吕国贵族也从此姓吕。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历史上称为东吕,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在文献上记载最早的吕姓人物中吕尚就是姜子牙,号太公望,后来因为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在齐国,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后世代相传,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迁到海上。南阳吕国、新蔡吕国在春秋初灭亡后,子孙都以国为姓,和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吕姓迁移频繁,所以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被消灭以后,一部分的遗民迁到现在的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以后,遗民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齐国吕姓散居在韩、魏、齐、鲁之间,他的子孙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发展繁衍。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在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时,现在的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都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迁往福建,分布在泉、漳二州,后来又有一部分移居广东。此外,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史称吕琦,他的后代也以吕为姓。北魏时,有鲜卑人姓叱吕氏,在魏孝文帝时被改姓吕。数年后,北周时期的少数民族俟吕陵氏也被改姓吕。尽管上述三支吕姓后来的发展不及三大主流吕姓,但也都是天下吕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

吕姓得姓以后,很早就从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姓氏。特别 是商朝末年,出自吕侯伯夷之后的吕尚(又称姜尚、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中兴,于西周初年受封于齐,建齐国,使吕姓历史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后来,吕尚的子孙在齐国十九传至齐康公吕贷,国家被田和篡夺,族人迁居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汉初,吕青佐汉高祖开国有功,封阳信侯,其后世居河东,被称为吕姓“河东”望。至于“东莱”、“著存”,一为郡望,一为堂号,在吕姓中同样有广泛影响。吕姓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极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战国时吕不韦“一字千金”,三国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以及与唐代吕纯阳有关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谚,无一不由吕姓人而来。

百家姓中吕姓的由来? 来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二、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堂号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2、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有一支在东平县吕家庙)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6,浙江新昌县。共尊唐吕延之为始祖。

四、家乘谱牒江苏:

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五、历史名人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吕 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

“吕”这个姓的由来是什么啊? 一、姓氏源流

吕(Lǚ 吕)姓源出有三:

1、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2、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3、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得姓始祖: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

吕姓家谱的起源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姜氏与姬、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到了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剔掉膝盖骨)、宫( 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

吕氏有什么来历 吕姓吕姓在常州排列第59位,在全国排列40位。吕姓起源主要有:一、出自古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其裔孙伯夷在虞夏之际封于吕,称吕侯,其后世以国为姓。二、出自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被封于吕,号吕,后世以吕为姓。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常州已有吕姓居住。宋代熙宁三年科考中,吕俱、吕公美成为常州最早的金榜提名人。常州吕姓的一个特点,就是家学深远,家声联芳。如我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从其十世祖、清代第一位状元、大学士吕宫始,一门出了很多名人、学者,有“四世科甲”、“五子登科”的艳称。历史上常州吕氏还多才女,如吕采芝、吕采芙姐妹,还有人称“桐花夫人”的才女吕凤等等。常州地区顶吕姓有关的人文景观及地名很多,如吕宫、吕星垣故居,吕思勉故居等。

盛姓盛姓按人数在常州排列第63位。盛氏系出黄帝姬姓。来源有二:一出自周代诸侯国盛国始君盛柏的后裔;二出自周文王之子成叔武之后。常州盛姓在本地不属大姓,与常州的历史关系不是很久远。但盛姓在常州乃至中国近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现有资料和盛氏谱牒考证,常州盛氏主要有二支在明代分别从金陵、广陵迁入。常州盛姓中,尤以龙溪盛氏中“长房三分支派”最为有名。龙溪盛氏第十四中,尤以盛宣怀最为知名。常州地区与盛姓有关的史迹和地名有位于大马园巷18号的盛宣怀故居等。

费姓费姓在常州排列第79位。费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主源系出夏禹姒姓后裔,封于费,后世以国名为姓。费姓在常州不是大姓,但却是很有影响的姓氏。历史上常州费姓多出医学界、艺术界、教育界人士,从政为官者亦能洁身自爱,施惠于民。如:费庚吉,字耕亭,清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授礼部主事,道光初年任巨著《大清通礼》纂修官,历数年而成,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费伯雄,字晋卿,号砚云子,为“孟河医派”开创者,他曾为林则徐、左宗棠等名臣治愈顽症,后又为道光帝治愈失音症而名闻天下,他医德高尚,业医的座右铭是“欲救人而习医则可,欲谋利而习医则不可”。常州地区与费姓有关的地名、遗迹有26处。供稿:古籍部

吕的来历 10分 吕姓,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吕姓出自姜姓,是根据国号而来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历史上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负责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至大禹时,他又以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县西部一带建立吕国。经夏、商、周三代,吕国都是诸侯国之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楚国灭掉,吕国贵族也从此姓吕。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历史上称为东川,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在文献上记载最早的吕姓人物中吕尚就是姜子牙,号太公望,后来因为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在齐国,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后世代相传,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迁到海上。南阳吕国、新蔡吕国在春秋初灭亡后,子孙都以国为姓,和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吕姓迁移频繁,所以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被消灭以后,一部分的遗民迁到现在的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以后,遗民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齐国吕姓散居在韩、魏、齐、鲁之间,他的子孙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发展繁衍。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在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时,现在的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都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迁往福建,分布在泉、漳二州,后来又有一部分移居广东。此外,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史称吕琦,他的后代也以吕为姓。北魏时,有鲜卑人姓叱吕氏,在魏孝文帝时被改姓吕。数年后,北周时期的少数民族俟吕陵氏也被改姓吕。尽管上述三支吕姓后来的发展不及三大主流吕姓,但也都是天下吕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

吕姓得姓以后,很早就从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姓氏。特别 是商朝末年,出自吕侯伯夷之后的吕尚(又称姜尚、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中兴,于西周初年受封于齐,建齐国,使吕姓历史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后来,吕尚的子孙在齐国十九传至齐康公吕贷,国家被田和篡夺,族人迁居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汉初,吕青佐汉高祖开国有功,封阳信侯,其后世居河东,被称为吕姓“河东”望。至于“东莱”、“著存”,一为郡望,一为堂号,在吕姓中同样有广泛影响。吕姓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极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战国时吕不韦“一字千金”,三国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以及与唐代吕纯阳有关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谚,无一不由吕姓人而来。

■ 名人

吕姓名人,历代不绝。如战国时有秦国宰相吕不韦,汉代有汉高祖吕皇后,三国有名将吕布、吕蒙,十六国有后凉开国君主吕光,唐代有哲学家吕才、道家祖师吕纯阳(洞宾、吕祖),宋代有宰相吕蒙正、名臣吕端、吕大防、吕惠卿、吕公著、吕夷简、学者吕大临,南宋有诗人叫吕本中,哲学家、文学家祖谦;明代有画家吕纪,戏曲理论家、作家吕天成;明朝和清朝之间,有思想家吕留成;近现代有史学家吕思勉,建筑师吕彦。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吕姓居于第40位

吕姓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氏,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其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吕氏人口占汉族吕氏人口的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吕姓起源 关于吕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吕是台湾的第二十九个大姓。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广东的这支。吕姓,始于清康熙煌二十三年矗公元1684年)吕阿四和吕阿南两兄弟。莺歌镇,阿四坑和阿南坑。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氏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次为嘉义县。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历史名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 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

吕 蒙: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姓的来源(20-50左右)急急急 出自姜姓。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诸侯国吕国(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

吕氏起源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董吕村一带,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1、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2、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

3、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山东巨野《吕氏家谱》八卷,首次编纂于明万历二年,崇祯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九年、乾隆三年、乾隆四十七年、嘉庆十五年、咸丰八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四年、光绪三十年、民国四年、一九六一年、一九八一年、一九九三年历次续修。

部分吕氏历史名人:

吕大防: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吕臣: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初随陈胜起义,与项羽同屯军彭城。后辅佐刘邦平天下,被封为宁陵侯。

吕布: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一说山西忻州人,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号奋威将军,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忱:晋代文学家,著有《字林》一书。

吕静:晋代音韵学家,著有《韵集》一书。

吕洛:北魏代(今河北省蔚县)人,官至羽林中郎将,后被封为成武侯。

吕光: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人,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其子吕绍、吕纂、吕隆也先后执政后凉。

吕雉: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南)人,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专政达十六年之久,为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执政者。

吕蒙: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东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先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等大破曹军,后大败关羽,夺回荆州,在东吴堪称战功赫赫。后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

吕才:博州清平(今山东省临清)人,唐代哲学家、音乐家,官至太常博士、太常丞。

吕向: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书法家、学者,善草隶,曾参与《文选》注解。

吕端:河北安次人,宋太宗时宰相。太宗称其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纪:浙江省鄞县(今宁波)人,明代著名花鸟画家,官至锦衣卫指挥。

吕坤:宁陵(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学者,官至刑部左、右侍郎。

吕永吉:隋文帝时大臣,官至上柱国太尉,被封为刘郡公。

吕夷简: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代宰相,封号“申国公”。

吕公著:吕夷简之子,历官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神宗时迁为御史中丞,后独揽朝政,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  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洞宾: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说陕西省人,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四方云游,自称回道人。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不韦:战国末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大临:蓝田(今属陕西)人,北宋著名金石学家,程门四弟子之一,著有中国最早的古器物图录《考古图》一书。

吕惠卿:宋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官至参知政事。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北宋名臣,太平兴国进士第一。以敢言著称,曾三任宰相,知人善荐。

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被称为浙东学派先驱。

吕天成:今浙江省余姚人,明代戏曲理论家,著有《曲品》一书。

吕天俸:清代大将,曾剿灭了张格尔叛乱,官至乌鲁木齐提督。

山东莱阳吕氏家谱字辈大全

山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而莱阳作为山东的一个县级市,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莱阳吕氏家族则是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一支重要家族。莱阳吕氏家族的字辈也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下莱阳吕氏家族的字辈大全。

吕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吕氏家族,源于周朝卫国的割据诸侯吕不韦,他开创了吕氏的历史,为其后代立下了威名。吕氏家族,自吕布入沛县以来,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氏族,不断走向繁荣。吕氏家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都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莱阳吕氏家族的字辈大全

莱阳吕氏家族的字辈在吕氏家族中也是独特的存在,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下莱阳吕氏家族的字辈大全:

大字辈:氏、字、号、述、名、谱、图、册、志、集、录、堂、祖、宗。

小字辈:瑞、玉、新、绍、林、旺、科、峻、泉、正、建、宏、益、利、寿、康、宝、智、祯、豫、骏、乐、昂、世、业、栋、松、基、博、恒、振、捷、庚、钧、瑗、雅、凌、崇、中、恩、贤、翼、显、泰、祥、石、望、尔、睿、余、泽、升、昌、万、言、勤、盛、凯、裕、家、深、仁、洪、锐、斌、丹、翔、泓、维、俊、佳、荣、波、宇、君、腾、峰、行、方、乾、存、建、发、宣、楷、邦、星、朝、挺、德、刚、宜、申、宾、旭、鸿、巍、式、越、运、洲、静、慧、强、志、麟、武、芳、登、逸、涵、国、东、峰、学、皓、彦、琳、宸、皓、冲、筠、展、缘、蓓、纯、修、彬、珂、垚、泽、语、璐、娜、君、梦、妍、蕾、畅、鸿、晨、灿。

莱阳吕氏家族的崛起与发展

莱阳吕氏家族的崛起与发展,得益于山东吕氏家族强大的传承和前辈们的积累。莱阳吕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显赫的家族名望,并且深入到政治、商业等领域,成为当时山东乃至全国的声名赫赫的家族集团之一。莱阳吕氏家族更是发扬了吕氏家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族精神,在中国家族文化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莱阳吕氏家族的家传家规

家族规矩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莱阳吕氏家族也有着自己的家传家规。莱阳吕氏家族注重家族和睦,在家族管理上采用家族议会的方式。家族议会是家族治理的最高权利机构,每年对家族事宜进行讨论和决策。除此之外,莱阳吕氏家族还注重家族成员的学习和发展,在各个方面对家族成员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莱阳吕氏家族的家族文化

莱阳吕氏家族的家族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着家族的血液和灵魂。家族文化也是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桥梁。莱阳吕氏家族的家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节俭,这一点已经体现在家族规矩和家族经营上面。莱阳吕氏家族的文化还有崇尚诚信和贡献,家族成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必须遵守这些准则,做到对家族和社会的贡献。

结语

莱阳吕氏家族的字辈大全,不仅仅是吕氏家族文化的一个方面,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家族字辈的历史和家族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也应该铭记这些家族的历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这种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吕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三位姓氏,尤盛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当今吕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46%, 总人口大约在570多万

吕的名义

吕,本义的铜锭。甲骨文中,吕字像古铜饼状,金文的吕字干脆将两口填实,成为铜锭的直观图像。小隶的吕字将上下两口相连。吕,表示冶炼的技术和行业。吕人以此为原始图腾,并命氏族名和族徽,吕人所长期驻留的地方称吕,建立的城堡称为吕邑,最后发展为国,并出现吕姓。

吕姓起源于演变

吕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 姜 姓、姬姓。

第一支出自 姜 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洽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西周初,吕侯入朝为周穆王之司寇,至周宣王时改称吕国为甫国,分一支吕姓至今河南新蔡,史称东吕。春秋初东吕为宋国所灭,其地后来归蔡国,吕人东迁于江苏铜山东北。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吕(甫)国,两吕国灭亡后子孙均以国为氏,姜姓吕氏至多有4000多年的历史。姜姓吕氏的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弃,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锜食采于吕,号吕锜,吕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又食采于厨,故称厨武子,厨邑在今河南商丘北,其子吕相遂以吕为氏。姬姓吕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人居华北。外族基因流人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吕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东汉东越族有吕姓;略阳吕氏出自汉鞫武鄣郡白马氐人之后;秦州吕姓出自羌族;东晋上邦吕姓出自休官族;河南吕氏系出鲜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鲜卑族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等氏族均为吕姓,这些氏族全部成为汉族;清朝满洲人有吕姓,满族的吕姓原先来自汉民,入旗汉民满化,后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吕姓汉族。

历史上吕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吕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陕西、甘肃地区。秦汉时,吕姓分布在北方地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三国和南北朝时,吕姓已经在江浙赣地区蔓延,同时西南的云南和南部广东也出现吕姓的足迹。唐朝时两次南下移民,吕姓进入福建地区,随后在清初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吕姓大约有9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宋朝第十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江西、安徽,这四省吕姓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陕西、浙江、四川、福建、河北,这五省的吕姓又集中了32%。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吕姓总入口的16%。全国形成鲁豫、赣皖两大块吕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吕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为明朝第三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吕姓人口增长是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吕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甘肃,这三省吕姓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苏、山西、陕西,这四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8%。浙江省的吕姓人口约占吕姓总人口的18%,为吕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吕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也向西北转移,吕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陇秦两大块吕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吕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吕姓的人口已达到5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吕姓人口由55余万增到了570万之多,增长了10多倍,吕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l000年中吕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26%。其次分布于河北、辽宁、江苏、四川、黑龙江、浙江,这六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以鲁豫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西南三方向逐渐扩散的吕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间,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闻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迂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吕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鲁晋、京津、陕西北部、河北大部、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苏浙、安徽大部、湖北东北、福建东南角、台湾、广西东南、云南大部,吕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7%,居住了大约72%的吕姓人群。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部、辽宁西端、黑吉交界区、宁夏、甘肃东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湖北中部、安徽西南、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广西大部、广东东南、云南西北,吕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056%之间,其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14%的吕姓人群。

吕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吕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洛阳等,吕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渭滨等。渭滨堂号典出吕氏先祖吕尚。吕尚即姜子牙,相传曾垂钓于渭水之滨隐居,与周文王相遇,被尊为国师,辅佐周武王灭商,封于齐。

楹联 重要的吕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立朝正色;夹袋储才。

岳阳仙客;渭水耆英。

耆英怀渭水;春花满瀛洲。

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伞喜多才。

我姓吕,是揭阳的想知道潮樟地区吕姓家谱

吕眉达 吕朝皓 吕润强 吕嘉安 吕施洋 吕国博 吕沛顺 吕独玮 吕智阳 吕宏毅 吕信乾 吕园福 吕千德 吕文远 吕浩洲 吕正戈 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