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舒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贵州舒氏族谱,第1张

楼 舒氏字辈

舒氏字辈

某支舒氏字辈:景祚文明启,光辉远秀新。学开方可进,敦厚永从仁。

溆浦舒氏字辈:国三成仕宗,文时智有登(通)。

湖北通山舒氏字辈:永朝由善德,靖献在忠诚。克思全美道,继续作良仁。

邵东舒氏字辈:孝忠宜显达,正大是光明。

湖南致和公后裔舒氏字辈:夏致光宗保,惟孟继凤心,一庚郝天有,正大单世应。

湖北麻城舒氏字辈:致光宗保惟万世,鼎文祀国功如空。登汝长洪盛仕厚,富贵荣华永远通。昌隆纪泽开新宇,汉晋熙元振亚东。卫泰安平经惠理,德智仁杰伟玉中。

湖南芷江舒氏字辈:乾坤符易象,孝友振纲常。

四川舒氏字辈:贤天廷子衷,正德永世隆。

湖北咸宁舒氏字辈:□尚建昌象,再耀安宗成,克诗严美道,继序(绪)祚良仁。

江西抚州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能传世、文章定耀邦。

江西赣州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能传世、文章定耀邦

江西赣州于都县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家传世、文章定耀邦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妈妈乡石垭村一组,湖北孝感迁来:大应万仕尚,宗继景奇芳。忠启仁良国,高洪永太昌。

四川雅安名山车岭舒弯:明学文成登开大,齐于永兴国太昌。光宗思显朝金泽,万代

湖北省随州广水市太平乡红日村:忠秀钱仁远,发祥庆泽长。文明逢盛世,继业爽平阳。

三江口字派元本必甫,守一时可。万祚懿则,懋有鸿基。宏斯伟特,秉道怀仁(1989因(淑)字太女性,改为(道)字)。永承良直,垂远熙隆。锺裼尔吉,宗族咸昭。新民正德,君子致诚。安邦定国,英士自立。公克生明,学乃受益。孝友之家,显耀祖风。

湖北崇阳肖岭,大概200年前从江西迁移过去:达士如龙韶祖辉宗鼎

湖北省麻城市舒家冲,先祖舒南谷是元末明初到此,至今已二十三世有多。我是二十二世。我们辈派是:南舜北子道,仲大端时桓。其兴光应彩,元裕永昌先。敬德明丰盛,开承克向前。礼崇仁厚贵,显达兆如贤。

安徽肥西泗洲岳大郢有一个村民组(6队)全是姓舒,族谱为(音意):益有良善玉,持志为岳仁,富贵双全兆

江苏灌南大圈龙武舒庄:国庭德生,强林善兆。姚征恩浦,瑞风洪门。

听长辈说我们是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牵到四川仁寿龙马元通的,当时来了舒氏八兄弟,后来来了一位送家谱的,也在那定居下来。共九兄弟,我们称为九大房。现在基本上每房都有子孙留下。在此把家谱排行写下,寻找同谱兄弟姐妹。此排行听说是从孝感乡来的,当时是最后一位兄弟送来的,还待考证。永朝由善德,靖现载忠成。克思全美道,继绩作良仁。盛世奇才会,忻逢景荣昌。赛洪昭达度,孝友焕洪彰。名:舒全军

安徽黄山黟县九都舒村字辈:立朝尊尧君,法天广其仁。秉志常公道,梦怀希纯乡。学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与选,克家存忠心。

本村族记:自唐避安史乱时,兄弟三人由舒城庐江迁出一去太平,一去歙县,一者到了长宁了距今已二千余年本村其时名为"长宁里"昌盛时节族丁约五千余口今仍为舒姓者占80%村民800多户,二千余口

以下摘自《平阳五湖舒洪二宗家谱》引言:据平阳五湖舒洪二宗家谱载,舒氏世系行第排列次序依次为:前九世为禄、常、裕、本、原、胜、寿、昌。十至十八世行第各自门派自编自排,不拘一格。十九世起第合族统一,排列依次为:总(加绞字榜)、统、维、缘、绎、绥、求(加绞字榜)、纬、绣、绅、组、丝、玄(加绞字榜)、缵、绪、纲、纪、绍、经、纶、因(加绞字榜)、温、绵、川(加绞字榜)、绶、缯、绫、寅(加绞字榜)、宁(加绞字榜)、员(加绞字榜)。每代取一字以昭世系长幼,论辈份之别。讫今为止,我族子孙已繁衍至31世玄字行,尚有17字行第待子孙延续排列。

尝闻族者聚属而为族,谱者纪实以成谱族谱之设不可偏废也,苟无族谱详系,则人伦之道骨肉之亲不几泯灭乎考吾舒氏自桂,望,玉四三公当明末清兴之际迁居於洪湖,监利已二十一世也,人文蔚起子孙蕃昌,莫不谓食先代之福,饱前人之德矣为上顾渊源,下顾流长,前届修谱瞬转八十四载,难免残缺失序之虞应生续修燃眉之急,故族间父老酌商提议续修,将情告族老少欢悦,推举吾辈主修编写,是以我等戮力同心捐劳捐资而效诚也

自古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当续修之时,邀集蒲圻,嘉鱼,监北,石首等地舒氏合宗系平公下传二十六世,皆一脉之裔也,各地应邀已合,统一必立新派,并议自平公下传四十七世上新派之章,废老派之由遵前代之法规,踏先人之遗辙也,今续修告竣,付诸剞劂谱之所修其难其慎,谱之所藏宜谨宜肃,严防鼠损潮毁,勿轻置杂投以亵渎祖宗焉三系合订永矢传闻俾,吾族众照例执行,勿起肆改之意,生妄违之心也愧吾等才疏识浅杯水车薪力属难全,错误之处诚恐难免惟冀后世英才再加更正补续,此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为序

裔孙先国定安氏谨撰

废老派上新派章程:

蒲圻嘉鱼以宗字派止鼎字派始上新派

监北石首老派以友字派止光字派始上新派

洪湖监利老派以先字派止升字派始上新派

新定派:本敦孝悌忠义传芳前功永耀瑞启世昌

国泰群乐辅治秉良从斯蕃衍长发其祥

公元一九八八年戊辰仲夏下瀚阖族敬刊

我是迁到山东的一支,在菏泽,我们有三大支。

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我们这一支是永乐年间迁到菏泽单县、巨野、郓城的。

舒姓姓源有二:①源出于任姓,据说是黄帝之后,但具体得姓年月已不可考,大致推断在春秋时期。②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据传都是皋陶后代的封国,号称“群舒”。后来,这些小国陆续被楚国、徐国灭掉,国亡后,“群舒”国的后世子孙就以舒为姓,称为舒氏。

姓氏简介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舒姓另有两支,一是出自任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另一个是出自清代,为满族舒穆鲁氏所改。舒姓望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在周代,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大封诸侯国,他封古帝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这个诸侯国,爵位为子爵。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攻灭,舒国的公族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舒”为姓。由于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于偃姓。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钜鹿望。少数民族满族也有后来改姓“舒”的。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先生就是满族。

舒姓在我国不是一个大姓,人少。舒姓在大陆与台湾都未进入一百大姓行列,在《百家姓》里排名第123位。正因为舒姓小,人少,才使舒姓人氏见面彼此都非常亲切、热情,这在我的生活中,体验尤为深刻。记得85年,年少的我到贵州求学,见花名册中有一位同学也姓舒,我立刻就去找他,并同住一室。他对我讲述他那里的舒姓家族。他是贵州黔东南人,侗族,他们那里的一个寨子,全是舒姓。他们祖上原本并不生活在此,是抗日战争时逃乱于此,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很讲究自己的礼仪和姓氏。我相信,我们舒姓的后人,不仅会把舒姓壮大,而且,我们舒姓后人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并留下我们的足迹。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时期,在今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史称“群舒”。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的封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

皋陶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主要活动在奄地一带(今山东曲阜)。虞舜执政时期,皋陶曾担任负责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称。大禹继舜为帝后,皋陶亦继续受到重用。

群舒诸国起先在周惠王姬阆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国所攻取,后又在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国与徐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娄林之战”中,乘机脱离徐国控制而分别复国。

周定王姬瑜六年(公元前601年),楚庄王芈旅(熊侣)首灭蓼舒国;周简王姬夷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楚庄王再灭舒庸国;周灵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楚、吴两国交战之际,舒鸠国又被楚康王芈昭(熊居)所灭;其余的群舒诸国在其后也陆续被灭于楚国。

灭国后,群舒诸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舒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舒氏正宗。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寿舒,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镇黄草坡一带,是春秋时期莒国之地,为战略要冲,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例如在史籍《左传·襄二十三年》中记载:“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寿舒,莒地。”也就是记载了周简王姬夷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齐国与莒国之间著名的“蒲侯之战”:齐灵公姜环与莒子相约于明日在寿舒再战。

商王朝时期,莒地属青州姑幕国,在清朝雍正年间撰著的《莒县志》中记载:“莒地唐虞以前无考,商属姑幕国。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

莒国,是伯益的后裔的后裔,周武王封兹舆为莒国君,子爵。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谓其为“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而据史籍《世本》的记载,莒国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而在《左传》中,莒女称戴己、声己。

实际上,周武王所封莒国在计地(今山东胶南),直到春秋初期,莒国才迁至莒地。其后,莒国国势逐渐强盛,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到春秋中后期,莒国内部混乱,政治腐败,国势日弱,疆域屡遭蚕食。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称:“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当时楚国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国后,进而灭莒国,但莒国离楚国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因此放弃,莒国之全境最终被齐国趁火打劫兼并。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曾率军攻破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就是莒城攻不下来。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莒子之国,秦始皇县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前221年)始将原莒国之地改称莒县,属琅琊郡。县境北邻诸(今山东诸城),西至蒙(今山东蒙阴),南邻阳(今山东沂南),东靠海。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在其地置莒县,又为城阳国。

莒国灭亡并被宿敌齐国吞并后,居于寿舒及其周边一带的国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寿舒氏、蒲侯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舒氏、寿氏、蒲氏、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舒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锡伯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徐氏、苏氏。

⑵。蒙古族舒穆禄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r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秋舒哩氏,满语为Ciosuri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县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秋氏。

⑵。满族书玛哩氏,亦称石马拉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石氏。

⑶。满族舒佳氏,满语为S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法喀堡子(今辽宁新民法哈牛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⑷。满族舒禄氏,源出辽国时期回鹘民族的述律部,满语为Sulu Hala,汉义“白马”,世居长白山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苏氏、徐氏等。

⑸。满族舒尔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梭罕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urd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彝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舒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舒氏图腾是鸟图腾的一种,以舒雁(鹅)为氏族图腾。舒氏图腾的原型是皋陶氏鸟图腾,随着其后裔的迁移,在淮河以南安徽西南部地区,形成了以舒雁(鹅)为氏族图腾的舒氏图腾,并产生了以舒雁(鹅)为徽帜的联盟。

舒氏宗谱-湖北省武昌县油坊岭《舒氏宗谱》修谱始末

(据民国丁丑年《舒氏宗谱·序》整理)

第一次清乾隆初年至嘉庆二十三年

清乾隆戊午年(乾隆三年,1738年)豫章(江西)宗族舒山,字松岱者前往

湖北通城修舒氏宗谱一套,并且展示给湖北的舒氏后人。

舒氏三十一世孙湖北江夏舒其昌(舒云缕,本支三十一世祖舒云岑之兄)立

意纂修本支族谱,刻印成册。但谱将成而去世,终未完成其事。

嗣后,舒其昌之子舒宏键(号之键),从堂孙舒国聘,苒从堂曾孙舒文炳共同

初步完成了族谱的修撰。

乾隆八年(1743年),舒宏键、舒国聘、舒文炳请江夏县令陈钧作序,以纪

其事。

乾隆八年李芝兰作序,述及舒其昌在世时“毅然独立,奋然兴起,立祠堂,

修族谱,规制条约,指画详明,将成事而寿终正寝”。

‘乾隆十一年(1746年),舒继芬[世系不详,应为本支十九世祖舒于才后裔],

为舒宏键、舒国聘、舒文炳本作跋文。时年七旬,应生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

乾隆戊申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当年参与修谱的舒国聘(本支

二十九世祖舒尚之二兄舒宣后裔),年方八旬,作序称:当时族谱还未全部完成,

舒宏键、舒文炳竟已先后去世。幸其现今精神尚未衰颓,如果不及时缮写成篇,

恐遗先人之命。于是相约族弟国帅、国连、国远、国漆和侄文秀、文金、文煟(本支三十四世祖),相与鼓舞赞襄。并命舒国聘之子舒文甲及侄舒文煦、舒文烛、舒

文熔执笔记录,补遗增缺,整理成文。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家谱完成。又命舒文甲等

等人撰写序文,但未能吻合其意。于是不辞年耄,灯下走笔,亲自作序。

乾隆戊申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舒文甲、舒文煦、舒文烛、舒

文(火喜)作序。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孟夏月(农历四月)[舒]铜作续序。称“予今急急

续修者,……”,似乎舒铜又续修了一次。

舒铜又称"乾隆己酉科[舒]继芬授翰林时,采派言十六字,故更令从之云:

"文兴于德 经学治邦 位本显达 禄自荣昌"。

据此,则我族的行辈宇派用字(派言、祧字、宗派)应为舒继芬所拟定。但此处所

言之继芬与乾隆十一年作序之舒继芬似乎并不是同一个人。

此次所撰族谱为手写本。

第二次清咸丰七年

咸丰七年(1857年),距乾隆五十三年已近七十年,舒氏三十六世孙舒于意

(字元海)[世系不详]作序称:今已历年六十。偶检箧中,得有舒其昌、舒国聘

等修撰的手写家谱一部。于是命其子舒德森恭请尹书城、杨安溪、彭古峰子其宅

仙茆书簃加以修订,数月而成。

咸丰七年(1857年),舒德森(舒子意之子)作序。时年二十七岁。

咸丰七年(1857年),舒于鏻(本支三十四世祖舒文煟之兄舒文(火喜)后裔)作

序。时年四十一岁。与舒德森共同主持修谱。

咸丰七年(1857年),舒于祥[世系不详]作序。参与修谱。

此次修订的族谱为手写本。

第三次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三十七世孙舒可嘉[世系不详]作序称:乙亥年

(光绪元年,1875年),族长、族正及各分有为之人议决修缮旧祠堂,经数年而

成。前人所修家谱自咸丰七年至今近三十年,始终未能刻印成册,倘不再加编辑

刻印,逝者将湮没无传,生者将纷纭无纪。故亟待续修、联

谱、刻印。族人因此将此任务责成于我和族弟舒德丰。不久即已缮写成篇。

光绪十一年(1885年)舒于钰(舒于鏻之弟)作序称:先兄舒于鏻、族兄舒

于意、舒于祥所编家谱,欲刻印而未成。今与同宗有志之士议论,将墨谱刊刷若

干。我虽已年耄,也必须肩负起此项责任。

光绪十一年(1885年)舒子钫(舒于鏻、舒于钰之弟)作序称:前人已著有

谱牒,如今必须及时续修。先兄舒子鏻、族兄舒于意、舒于祥编修后已经二十馀

年,尚未刊刷,且需增补。经过数月,谱事己成。

光绪十一年(1885年)舒经荣[世系不详]作序称:吾老矣。今年秋,聊乘闲

暇之日,遍商族人,拟将旧谱付之刻印。众人都欣然乐从。

此次修订的族谱为手写本。

第四次 清光绪 三十年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舒兴旺I世系不详]作序称:前辈舒其昌、舒国

聘、舒于意所修家谱,均为墨迹,未能刻印,也未联合各村同族。光绪乙酉年(光

绪十一年,1885年)族侄舒于钰、族孙舒可嘉等协力续修、刻意联支,并改用

苏式体例。不料墨稿刚成,诸人竟先后去世。今年春,族侄请求于我。我于是邀

集各村父老,商议刻印墨谱,众人都欣然乐从。当刊刻之日,作“续宗派”十六

字:家声振起 宗泽延长 绍传先绪 定作贤良。

此次修订的族谱为手写本。

第五次 民国丁丑年(1937年)

民国丁丑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协修同人作序称:自光绪甲辰年(光

绪三十年,1904年)修谱以来,已有三十

四年。对于一个数千户的堂堂大族来说,现在正是续修家谱之时了。民国丙子(民

国二十五年,1936年)冬,由牌楼村舒治才(字能阶)、·舒治江(字嵩青)、舒

治富(字谷贻)与水妙聚舒经正(字直生)、舒经铨(宇福田)、舒经尧(字舜卿)、

舒学钟(字少竹)、舒学蓥(字玉川)等聚集子油坊岭舒学蓥之荣兴商号,并且

邀请了元伯村舒经灿(字焕阶)、竹林村舒学云(宇龙廷)、中洲嘴村舒学楠(字

槐卿)以及各同宗卑尊长幼,共同筹商续修事宜。经过数月,谱牒告竣,实乃我

舒氏一盛举也! ·

此次修订的族谱经木刻刊印二十三部,以千字文编号,交由给村各分各房分

别保存,不准添注涂改。我水妙聚舒上西分分配得元字号谱一部。

第六次

公元2007年。精装印制30部,按本谱所列本族四十一世、本支三世后裔,

不分男女,每户一部。

贵州舒氏族谱

楼 舒氏字辈舒氏字辈某支舒氏字辈:景祚文明启,光辉远秀新。学开方可进,敦厚永从仁。溆浦舒氏字辈:国三成仕宗,文时智有登(通)。湖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