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与时的相关事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席与时的相关事迹,第1张

上海东平路1 号的席家花园.原是一处占地三亩多的老式花园洋房,楼高三层,红顶黄墙,内部装潢非常讲究,凡是有木质装饰的地方都有精美的雕花。小楼底层的南部有一道漂亮的内廊,中间突出.两侧向北收敛,两根乳白色的大理石柱一左一右,非常典雅。从内廊望出去,是一片宽阔平整的草地,草地上散置着休闲的遮阳伞、小巧的竹椅竹凳、孩子们的玩具,还有一个网球场,朋友们来了拉上网子就可以打球。

这个地方现在以席家花园酒家旗舰店闻名海内外。尽管小楼南部的花园和草地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栋小楼,而且原先窄小的后门现在成了大门。规模远不能与当年相比。但是冲着席家的名声以及本帮菜肴.每天宾客还是不少。

不少市民以为这是20 世纪40 年代中国银行总经理席德懋的老宅,因为最初席家花园酒店的广告上就是这么说的。其实他们弄错了一个字,不是席德懋,而是席德柄(又写作席德炳,1892-1968),是席德懋的弟弟。

席德柄虽然名气不如他哥哥大,但也是民国金融界的重要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是麻省理工学院(MIT) 的工科学士。功课极好,毕业考时是同届毕业生中的第一名。但是他回国后长期从事财税、金融工作.曾任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部秘书、江海口内地税局副局长、江汉关监督、中央造币厂厂长、复兴贸易公司总经理.抗战胜利后还担任过上海阜丰而粉厂(即解放后的上海面粉厂) 总经理,其中任中央造币厂一厂长时间较长.因此在民国金融界也颇有影响。

席德柄之所以留学读的是工科.而回国后干的却是金融,这大概与他们席家的金融地位和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他出生于苏州东山席氏家族,这个家族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金融家族和买办家族.出了一大批很有影响的银行家和实业家.被称之为银行界的洞庭帮。近代中国最大的外资银行汇丰银行的买办席正甫,就是席德柄的祖父。

席德柄的哥哥席德懋在金融界更显亮眼。他是科班出身的金融家(英国伯明翰大学商科硕士,与徐新六、胡盂嘉是同学),回国后先是自营国际汇兑,又出任华义银行买办。北伐战争后进人中央银行,被财长宋子文依为臂膀,任业务局局长、汇兑局总经理.1948 年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不过席家兄弟与宋家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即席德懋的小女儿席梅英嫁给了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 因此席家花园所处的环境就很有讲究了,是上海人心目中顶级的家居地段。况且与东平路9号的爱庐(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别墅) 是近邻,与宋子文的豪宅(岳阳路145号) 也相距不远,周围环境幽静,绿树成阴,化园挨着花园。法租界公董局的总董白宫和著名的洋大人司比尔门的豪宅,都在这一带。 席德柄的夫人是浙江湖州双林黄家的**黄凤珠(黄家是 双林大户,黄家祠堂旧址现在仍在),天生一副江南美女身段。他们有八个孩子,一男七女,唯一的儿子叫席与文,长得像父亲,长脸,而七个女儿都像母亲,个个出落得如花似玉。所以席家花园里不仅老太爷席德柄出名,他家一群漂亮的**们名气也不小。她

们大多都在市西女中读书,抗战之前家里有汽车接送。周一早晨送去,下一周的周六再接回来.每两周才能回家一次。那时用汽车接送孩子读书的人家并不少,但是从一部车子上接连跳下一群花枝招展的**的人家并不多。

席家**都出生在席家花园里,抗战前她们一家过着十分平静的生活。父亲上班,她们上学.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家里有五个佣人,有司机、园丁、厨师、门卫和一个女佣,一般家务事并不很费心。她们经常在周日跟着母亲乘车上街购物。在秋冬季节,她们总是一身漂亮的羊毛衫,那是她们的母亲亲手编织的。母亲手很巧.能变出很多商店里没有的花样。她是中西女中第一届毕业生,英语很过硬,在翻阅外国报刊时,就刻意留心报上明星们的穿着,尤其是童星秀兰·邓波儿的穿着,慢慢就会照样子用毛衣针编织出来。她用自己的爱心。使女儿们出门的时候.一个个总是鲜亮无比.让人眼前一亮。

席与时是席家六**,这是男女“混排”的叫法。如果光算女儿,她是老五。她长得比姐姐们更像母亲,圆圆的脸。皮肤白皙.一对大眼睛总是流露着温柔和同情心,初相识的朋友.还以为她是一个弱不禁

风、随时会哭的小女孩。其实,她性格中还有非常沉稳、内向、坚强的一面。她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而不大喜欢出头露面,有着外柔内刚的特性。她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萌发了一个志向-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当老师,而且要当瞎了眼的小孩子的老师!这个志向的产生,与小时候在上海的一段经历大有系。’

席家**跟许多老上海一样。喜欢吃老大房的苏式甜点心。家里汽车有事外出的时候.她们就乘黄包车去老大房.抗战爆发后他们的父亲去重庆,家里没有汽车了,就更多地仰仗黄包车。可是点心买好后常常会遇到令人扫兴的情况一当她们手捧着点心纸包,高高兴兴准备上车的时候,冷不防从旁边窜出一帮小叫化子,上来就把她们的点心抢走了! 席与时先是感到害怕和惊奇,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遇到几次以后她渐渐明白了。那些穷孩子个个衣不蔽体,看来的确是饿极了,就渐渐原谅了他们,不仅不憎恨,反而产生了同情心。尤其看到有些瞎了眼的小孩在路边乞讨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掏出一点零食给他们吃。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到这种境地,他们的爸爸妈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人来管他们

还不到十岁的席与时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老师,不仅要当盲童老师,还要办一所盲童学校.叫街上所有的瞎眼小孩都到她的学校里来念书! 让他们也过上开开心心的臼子。这个誓言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她的生活目标。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席家到了席与时这一代已富了四代。她们原先生活很优裕、体面.无忧无虑,不必去想读书和娱乐之外的事情,可是1937 年日本鬼子侵入上海后,她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麻烦越来越多,甚至不断有噩耗传来。

抗战期间父亲到重庆去了,哥哥席与文赴美国留学,母亲带着她们姐妹留在上海。这期间上海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日本人的势力已经渗透到租界里来了,社会治安也很不好。当时席家的大**已经病逝,其余的女儿只有老三席与昭已经出嫁,其他的仍在读书。其母为女儿的安全和前途考虑,千方百计托人,把她们送到美国去读书,那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首先安排上船的是年龄大些的席与明和席与萱。

谁知她们走了不久.就传来一艘美国邮轮在夏威夷海边被炸的消息,日本人跟美国人开战了。那时信息很不灵通.无法知道被炸的究竟是哪一艘船。席家人心急火燎,按照行船的日期推算.认为两个**一定是遇难了。这个消息对她们的母亲是个致命的打击。顿时瘫软下来,吃不下,睡不着,身体大亏。后来虽然明

白了被炸的并不是与明、与萱乘的那艘船,但是母亲的身体已经无法康复了,加上战时药品紧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最后竟患伤寒去世了。那时席与时只有十二岁.正在读初中一年级,席与景和席与韵都还是小学生。

这时席家花园里只剩下三个小女孩儿.年仅十二岁的席与时成了大姐姐了。她们与三姐、三姐夫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不忍心天天从母亲居住的门口走过,就住到三姐席与昭家去了。三姐夫张长春是个非

常热情、豪爽的男子汉,二话不说接纳了三个**妹。

可是这样暂时平静的日子也不长久。几年后抗战胜利了.她们好不容易盼到父亲回到上海了。尽管父亲不再担任中央造币厂的厂长和复兴贸易公司的总经理。而是在一家著名的私营企业----上海阜丰面粉厂(中国第一家面粉厂,创办于1898年) 当总经理,毕竟一家人可以团聚了,她们可以回到久违了的席家花园了。但是她们又面临了一个新问题-她们必须要面对一位新的母亲(席德柄于妻子去世后娶欧阳氏为继室)。更加令她们悲痛的是,她们最小的妹妹席与韵,有一天突然间不在人世了! 那是一场五死二伤的惨剧—1948 年3 月29 日席与韵跟父亲、后母以及其他亲戚朋友一起乘车去常熟春游,车行到太仓县境内,不幸发生了车祸.车上人五死二伤

面对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天真烂漫的席与时渐渐变得成熟了.她逐渐明白了.社会简直是个不可探底的“魔幻世界”,富贵荣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生活的路不会永远风和日丽.要想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必须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现实,闯自己的路。

1948 年,父亲把她和妹妹席与景送到了美国,她们分别进入高等院校读书.从此离开了席家花园。父亲很快也退休来到了美国,与陈立夫等当年的党国大员一起,在纽约郊区经营一家小农场。他们在大陆的房子等固定资产无法带出,家中经济后盾自然不那么坚实了。尽管手中有很多阜丰面粉厂的股票,但是远在美国,后来也都成了没用的东西-她就必须以新的姿态投入未来的生活。

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银币库平一两有拍卖记录。安徽省造光绪24年七钱二分ASTC高四NGCMS66,拍品估价:USD60000-120000成交价:USD420000(约合人民币:2715万)地址:冠军2021年5月澳门-钱币专场。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ASTC版,高四版,该币打制深峻清晰,图案文字饱满立体,版底平整无划痕,边齿马齿规整,原味灰色自然氧化,原味世界著名收藏家席德柄旧藏,后被张南琛先生购藏,流传有序,来源清晰,NGCMS66,极美品。

                    散文  《怀念“老地方”》

        曾经在这“老地方”工作了20年。突然离开有点舍不得。现在回忆起“老地方”,还时时想起门口的梧桐树每到春天漫天飞舞着小伞一样的种子;还时时想起周边几条小马路上雨后漫过脚面的积水。我现在不觉得它们的可憎。思绪里反倒有琼树落缤纷,池塘水初绿的况味了。

所以,有必要将“老地方”略略记录下来,作为珍藏的记忆。

                            衡山路二号

      徐汇区衡山路二号,位于东平路和桃江路之间。这段路南北约五十米。却同时入驻了三家不同的单位。

      近东平路的“衡山路二号乙”是下属的上海某旅行社。其临衡山路街面的一号办公楼,是建于1920年的独栋花园洋房。目前房屋外观是希腊式三角大门楣、罗马式双联圆拱窗及爱奥尼克立柱。建筑整体为假三层砖木结构,水泥砂浆仿石砌块墙面,宝瓶型护栏外阳台。这栋洋房原为外侨住宅。解放后被上海音乐学院使用。1961年著名音乐家、上音副院长丁善德入住该栋一楼。楼上还有四户居民,也均为音乐学院教师及家属。依据丁善德及夫人在楼前的合影旧照。当年该楼仍然保持了洋房原来的模样:红漆门窗、清水砖墙,外墙上爬满青藤。

        1987年旅行社入驻该地块。为扩建办公楼,旅行社在衡山路和东平路转角处盖了一栋两层平顶法式小楼。内部职工戏称之为“小炮楼”。因该楼占地有限,建筑师为“小炮楼”设计了一架三步转角室外楼梯。楼梯初为钢筋水泥制,后改为铸铁拉花两步转角楼梯。旅行社院内最深处的三号楼,原本也是一栋独立花园洋房。门牌号为东平路12号。旅行社拆除两者之间的隔离院墙,将其并入办公区域内。在一号楼与三号楼之间,又建一栋四层办公楼。也是仿欧洲古典主义风格。

      该旅行社的办公场所拥有上海市内稀缺的花园绿地资源。实属罕见。高大乔木和茵茵绿坪为旅行社增色不少。

    (衡山路2号 原上海某旅行社)

      近桃江路的“衡山路2号甲”是上海著名的“香樟花园”。门口那颗有悠久历史的大香樟树分明彰显着这里的端庄和贵气。这颗香樟树植于1923年。经过近百年的滋养,它已与灰白色的建筑融为了一体。绿色的勃勃生机与白色的古典静穆互相依偎、互相映衬。网上有文标注这栋洋房曾经是宋子文送给其妹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这是错误的。将其与东平路9号的“爱庐”混淆了。

“香樟花园”最出名的还是开咖啡厅的那段时光。那时颇吸引有小资情调的男女朋友来此地劈情操。沿衡山路的外立面,是从屋顶到近地的黑色铸铁框架长窗,玻璃通透。每当夜晚临近,咖啡馆里华灯初上。玻璃上面漫漶着一种恍惚迷离的光彩。那些临窗而坐,衣着时髦的俊男靓女也成为衡山路上的一道风景。

              (衡山路2号 “香樟花园”)

      在衡山路2号甲与乙两栋洋房的空挡里,地产所有者——徐房集团搭建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这间小屋之前有一家小型旅行社租用。它靠隔壁的旅行社漏下的边角料生意维持着。像是饭店门口摆粥摊。这间小屋前两年经营着一家网红蛋糕店。据说它每个月的租金要两万多。真真吃不消。顾客吃的不是蛋糕,是房租。网红蛋糕店刚开业的时候,里面女店员一个赛一个地细嫩、水灵。对顾客来说,也算秀色可餐了。后来的女店员们的姿色越发地不行了。不过蛋糕的品质倒没有下降。时间一长,网红店后劲不足,最终只能关门了事。

                                东平路

      东平路被衡山路分割为东、西两段。我比较喜欢东段。

      东段路口一栋法式花园洋房为东平路11号。初建于1921年。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曾经是宋子文的住宅。宋子文在上海有多处住宅。他最喜欢两处:一处在离此不远的岳阳路上,一处即是这里。该建筑为假三层古典主义风格。红瓦屋顶有明显的折檐,上坡平缓下坡徒陡。这是法式建筑特有的“孟莎顶”。在陡峭的那片屋顶上,单坡开三扇“老虎窗”,烟囱高耸。北面一楼为敞廊,二楼有方形露天阳台。

      上海许多老洋房都有一个相似的命运:上世纪早期,由外国人或“高级华人”建造和居住。抗战期间,被日本人和汪伪官员占据。抗战胜利后,作为“敌产”,归到国民党高官们名下。解放后,收归有。被单位使用或改为居民楼。九十年代起,有些租给公司办公或成为饭店、酒吧类。近来,由于商家退租和国家政策等因素。个别独栋花园洋房成为博物馆、展览馆。而成片的老洋房建筑群将被改造为都市特色风貌区。供市民、游客们参观和怀古。

          (东平路11号 宋子文故居背面)

                  (宋子文故居正面)

      宋子文故居旁边,东平路9号是上音附中。学校围墙里有一栋洋房才是正真的宋子文送给其妹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蒋宋称之为“爱庐”。

      “爱庐”也是法式建筑。初建于1916年,后经过两次改造和扩建,才形成今天的样貌。主体建筑两层。屋顶铺设鱼鳞状暗红色平瓦片。据说这些瓦片都是从英国进口的。可谓不惜工本。遥想当年主人对它的珍爱。鹅卵石清水墙面,水泥仿隅石包角。透过学校围墙,可以看见建筑东侧底楼被改成了一间音乐厅。南北玻璃通透,室内采光良好。在此可以举办小型室内音乐会。

      进入上音附中才能看到蒋介石手书的“爱庐”两字,镌刻在别墅南面花园中的一块太湖石上。据说以前别墅南面的花园很大。有雪松和果树,有卵石铺成的小径,有大小两座假山,还有小桥流水。当年,老师和学生闲暇之余可在河边垂钓怡情。

      1927年蒋宋联姻。蒋介石因为公务繁忙,多居南京,不常来“爱庐”。倒是宋美龄住得勤。宋会接有“民国岳母”之称的姆妈——倪桂珍来一同小住。宋美龄的闺蜜们常来白相,看美国**。1935年大阿姐宋霭龄孔祥熙夫妇搬到隔壁,做了邻居。孔家家眷们也常来“爱庐”串门。想必当年这栋洋房里也是蜜意浓浓、天伦之乐、欢声笑语的。

              (东平路9号 “爱庐”背面)

                            (“爱庐”正面)

      孔祥熙宋霭龄的房子毗邻“爱庐”,在其东面。该建筑同样始建于1916年。屋顶有大块面的陡坡。跌檐下的山墙上部开窗。这是德国北部地区的建筑特点:为防止屋顶和窗户积雪过多。洋房的门窗、墙角等处以红砖装饰。建筑南面为三个联券大拱门形成的内廊。内廊上为二楼的露天阳台。

                        (孔祥熙故居正面)

        从东平路9号“爱庐”开始,顶头到东平路1号,都属上音附中的范围。校园沿街的老洋房背面,曾经开了几家特色饭店。记得有泰餐、意餐、湘菜和本帮菜。还有精品店和藏珑坊酒吧。兴之所至,约二三知己小酌一番,不失享受。

      几年前,规定国家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大院等机关不允许破墙开店,不允许私设“小金库”。上音附中将所有老洋房店面收回后就闲置着。东平路上人气顿消。这几年,老洋房因疏于维护,显出萧瑟落魄、老态龙钟的样子。其中就有曾经闻名上海的“席家花园”饭店。

      “席家花园”即在东平路1号。这栋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造于1914年。两层小楼,白色外墙。该楼的窗比较有特色:上部拱形,下部方形,彩色玻璃;窗框上有拱券、两侧配壁柱。二层的每扇窗下配以S型铁栅栏外置装饰性阳台。原先从该楼的一层北侧入口进饭店。入口处有希腊式雕花三角门楣。两侧是改良版的方形爱奥尼克立柱。内部的楼梯、护墙板、家具都是中式古典的暗红色,显得古朴庄重。曾经在“席家花园”饭店内用过餐。真有到别人“屋里厢”做人客的感觉。

      “席家花园”别墅原本是苏州东山望族——席家后代席德柄的住宅。席德柄曾经是宋子文在美国读书时的同学。后来他做过中央造币厂(现上海造币厂)的厂长和上海最大面粉厂的总经理。解放后,“席家花园”必然被政府收为国有,成为上音附中校长办公室。

        但是所谓“席家花园”饭店与真正的席姓家族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商人借用席家的名称,摆噱头而已。席家后代来“席家花园”饭店吃饭,照样要掏钱的。不知道用餐时,他们是什么心情。

              (东平路1号 “席家花园”)

      东平路上因为有了上音附中——那些穿着帅气校服的学生们,肩背手提各种乐器,行走在人行道上——使得这半条街充满了灵动、高雅的气息。上音附中对面的居民楼里,也时不时地传出钢琴或其他乐器的演奏声。偶有闲暇,立在窗下,背依梧桐,用耳朵捕捉时断时续,缥缈的旋律,品味生命中片刻的惬意。

                                    桃江路

        东平路向东走到头,是四条马路的交汇点。分别是:东平路、桃江路、汾阳路和岳阳路。东平路与桃江路夹成V字形转角。左脚往旁边一撇就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桃江路上。且慢!四条马路交汇点上有一座街心花园值得一看。这座花园因耸立一座普希金铜像而闻名。不过,这座铜像也命运多舛。

      1937年,旅居上海的俄国人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逝世100周年,在此竖立了一座普希金铜像。抗战时期,铜像被日本人拆除。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又遭破坏。目前的铜像是1987年再次安放的。

        人类总喜欢折腾。有时连死人都不放过。后人出于各种目的,为一些名死人贴标签。或当工具使用,或当垃圾处理。开句玩笑:做名人难,做名死人更难。看普希金那颗高高昂起的头颅。无疑地,在他面前那些诋毁他的人、污损他的人就像一帮出尽洋相的群丑,丝毫不能撼动高傲的普希金。想到中国也曾一有位死后被赋予神级一样的人物。而如今他的作品被从教科书里剔除掉。你们折腾你们的。捧煞也好、骂煞也好,他照旧横眉冷对,洞穿一切。

                            (街心花园)

        桃江路7号、15号、21号、25号一排四栋花园住宅,目前多成居民楼。**《色戒》曾在此取过景。即**开头有一段旅沪犹太人排队等救济的镜头。可惜的是,个别承租商家对所在建筑的外观进行了整修和粉刷,使之失去了原本古朴的色调。桃江路25号的名头最响。不仅因为网红老麦咖啡馆曾经开在这里。还因为解放后,25号住过豪门之后。主人周仁先生的舅姥爷是盛宣怀;夫人聂其璧女士是曾国藩的外孙女。虽然豪门盛极而衰,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5号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九十年代,这栋房子的原主人(原德国驻沪领事)的后人从德国来此寻根。向有关部门提出回购此房产的意向。有关部门。领事后人吓退了。

              (桃江路21号、25号背面)

                    (21号、25号正面)

        桃江路过衡山路的西段,我比较喜欢。因为路面铺设了上海人久违的“弹咯路”。这里的“弹咯路”是用一块块十几厘米见方的方形石块铺就的。为了防止石块松动和积水,石块之间的缝隙是用碎石粉粘合的。我喜欢听汽车轮胎与路面摩擦时发出噗噗噗的声响,车速快一点,摩擦声连成了一片,更加动听。橡胶的弹性配合石块的硬性,配合绝妙的音色。

                          (“弹咯路”)

        桃江路31号是一栋假三层花园住宅。是美国南方庄园风格。抗战后是国民党陆军中将、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宣铁吾的私宅。目前里面住了好几户普通人家。从前,有住户在杂草丛生的花园里散养几只“走地鸡”。充满了野趣。现在花园重新整修过一番。有一座四角攒尖顶中式凉亭和一方游泳池。显得不伦不类。

          (桃江路31号 宣铁吾故居背面)

                    (宣铁吾故居正面)

      相邻一栋新建六层公房是军产。住户都是从部队离休的高级干部。我认识里面一位居民。他常住别处。此处两套房子空关着。部队的房子只能自住,不能出租牟利。否则部队就要收回房子。这栋楼南面与衡山路2号旅行社的二号楼北面相望。所以在北房间办公的旅行社职工们被告诫不可明目张胆地观察对面屋内情况。

      旁边桃江路39号,是始建于1923年的一栋英式花园住宅。三层砖木结构、水泥拉毛外墙、屋顶高耸砖砌烟囱,水泥装饰几何图案。山墙露木构架,这是英式建筑的特点。目前,这栋住宅外观色彩丰富。有白色、**、红色和蓝色,都是女孩子们的常用色。

        抗战后到解放前,这里却住了一个半大老头儿。他就是蒋介石的外甥兼侍卫长,浙江奉化人俞济时。所谓“娘亲舅大”、“三代不出舅家门”。娘舅老蒋带外甥小俞一路“高飞”。俞济时从蒋任校长的黄埔一期毕业后,做过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军务局长、“中央委员”等职。可谓顺风顺水,人生赢家。

      当年这栋洋房的花园正门开在东平路上。现在桃江路的出入口是以前的辅门。后来,东平路上建了一栋商务办公楼。不仅正门没有了,花园面积也大大缩小。

          (桃江路39号 俞济时故居背面)

                  (俞济时故居正面)

      旁边桃江路45号也是同样的遭遇。这栋建造于1920年英国都铎风格的独栋花园洋房,宋庆龄曾于1946年到47年居住于此。她之前住香山路洋房(现孙中山故居),之后又搬回香山路。可见宋庆龄在这里住得不舒服。

          (桃江路45号 宋庆龄故居背面)

                  (宋庆龄故居正面)

        我总结在上海看老洋房应该有几个步骤:其一、逛马路。许多街区的老洋房都是成片建的。沿街有许多小资格调的商店、酒吧和餐厅等。可以怀揣风情地一路走走看看;其二、看外观。上海老洋房建筑风格多样。常见有英式、法式、西班牙式、德式、美式、日式等。还有古典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现代派风格等。各路国际设计大师在这块地方因地制宜、大显身手、尽其所能。使得老上海建筑花样翻新,不落窠臼。其三、“进里厢”。现在,有的洋房已成为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只要预约,进入参观问题不大。有的是对外经营场所。不妨花半天时间去坐坐。可有的已成公司、单位的一部分或私人住宅。进去就不容易了。算是一种缺憾吧。但是,现在上海市政府已经在规划、建设城市风貌保护区。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走进参观更过的老洋房了;其四、听故事。听听老洋房里生活过的那些名人或凡人的经历,让没有生命的水泥砖石也赋予了温暖的人情世故。

(部分为作者拍摄,其它出自网络)

在民国那个纷乱的 历史 时期,许多女人们用自己的美丽和智慧书写的一段段“粉红传奇”,讲述了一段民国名媛的 故事 。民国的名媛都有哪些呢他们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民国时期的名媛 排名

 民国名媛1:男人心中的朱砂痣—唐瑛

唐瑛生于1910年,其父唐乃安曾 留学 德国,是沪上名医。其兄唐腴庐是宋子文最亲信的秘书。唐瑛 毕业 于旧上海的中西女塾,也是张爱玲就读过的圣玛利亚女校前身。她精通英文,善唱昆曲还会演戏。最让人讶异的是,她在卡尔等大剧院用 英语 演出了整部《王宝钏》。她曼妙的舞姿,高雅的谈吐,成为旧上海的一道沉香。唐**穿衣考究而前卫。选用CHANELNO5 香水 、CHANEL香水袋、FERREGAMO皮鞋、CD 口红 、CELINE衣服和LV手袋。吃东西亦非常讲究,每一顿都会按照合理的 营养 要求进行搭配。

世人熟知盛家七**和宋子文的爱恨情仇,却不知在盛七**之后,唐瑛成了宋子文的最爱。但因家庭反对,两人关系最终无果。宋子文写给她的那二十多封 情书 ,一直深锁在唐瑛的小抽屉里,好好珍藏着,这也足见她曾对宋子文的一番真情。唐瑛花样年华嫁给了沪上豪商李云书的公子李祖法,婚后夫妻性格不合,于1937年离异。不久之后,嫁给北洋政府国务熊希龄家的七公子做少奶奶。1948年,唐瑛去了香港,后来移民去了美国。

 民国名媛2:风华绝代的才女—陆小曼

如果说‘南唐北陆’中的唐瑛是男人心中的朱砂痣,那么陆小曼便是那床前的一抹明月光。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不是玫瑰,却比玫瑰美艳动人;她是一汪碧海,澄净透明却又深广难测。她可以在任何一个时代兴风作浪,她可以挑起所有男性潜藏的热情与欲望。

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 钢琴 ,长于绘 油画 。她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就连胡适也说过“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18岁时的她就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担任中外人员的口语翻译。三年的外教生涯,奠定了她风华绝代的名媛地位。徐志摩逝世后,她又洗尽铅华,终日素服,整日忙着整理徐志摩的书稿,尽心 绘画 ,是“中国女子书画学会”创始人之一。

 民国名媛3:盛极一时的社交美后—周叔苹

周叔苹是旧上海著名的实业家周今觉的女儿。周今觉开了好几家厂,人称“邮票大王”。

周叔苹就毕业于上海著名的名媛学堂-中西女中。她经常出入上海上层社会的各种社交场合,并且十分踊跃。更难得可贵的是,她并非只是一个漂亮的花瓶,还是一个不错的翻译家。她翻译的一些英文短篇文学作品,在林语堂主编的《西风》等高品位杂志上刊登。周叔苹在台湾出版过好多本书,是和《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齐名的同辈女作家。

内外兼修的不凡素养、大家闺秀的灵动秀美,让她以极快的时间窜升为炙手可热的社交明星,被称为自陆小曼、唐瑛以来,最具代表性、最耀眼的名媛,是大家公认的社交“美后”。集家世、美貌、才华和气度为一体,以大家名媛、才女作家和交际明星的三重身份,成就了领一时风骚的社交奇葩。

 民国名媛4:最后的贵族—康同璧

康同璧,字文佩,号华,康有为的次女。康同璧是康有为的十二个子女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她从小聪明伶俐,十岁熟读经史,通英语、算学,性格倔强,胆识过人。康有为维新运动失败后,18岁的康同璧不畏路途艰险,到印度寻父,成为我国第一个到达“西天”的女性。康同璧先后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辛亥革命后,同璧曾任万国妇女会副会长、中国全国妇女大会会长、山东道德会会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1年,清朝灭亡,她回到中国,继续献身女权运动。她曾在中国最早的妇女刊物《女学报》任编辑并为之撰稿,这是中国的第一份女性期刊。新中国成立后,她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并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康同璧的豪气为人所称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初次见到她,即竖起大拇指吟诵她的诗:“若论女子西来者,我是支那第一人。”康同璧一生所作所为,确确实实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大丈夫”之气!

 民国名媛5:上海第一豪门千金—盛佩玉

她的一生,颠覆了太多人对望族名媛的惯常想象:锦衣玉食与千般宠爱之下,她的个性平易温和;遵照父母之命,她却幸运地嫁给了彼此相爱的男人,相守一生;作为没落富门的少奶奶,她不曾沾染任何恶习,辛苦操持全家大小的生计;新中国成立后,她在所在居委会任职,工作满腔热忱、一丝不苟。

盛佩玉1905年生于上海滩第一豪门盛家,自小便得到了全家的宠爱,7岁的小女孩过上众星捧月的贵族**生活。她是家族公认的“惟一的美人”。单看照片,很难苟同那“惟一”,不过就是一细眉眼、薄嘴唇、鹅蛋脸的温婉**。她美在静极之偶动,如一池的红莲,笑时才哗然绽放。1917年,苏州留园,盛佩玉便是以这种微笑抓住了姑家大表弟邵云龙。为了他的事业,她将首饰全送进当铺,为此不敢回娘家;她相信他和绯闻女友项美丽一片冰心在玉壶;她不稀罕他做官,只希望他将纯粹的文人坚持到底。如此相濡以沫41载,成就了一段佳话传奇。

 民国名媛6:惊才绝艳的人中之凤—吕碧城

吕碧城的一生颇为传奇:她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 教育 的先驱者……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其父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吕碧城聪颖而早慧。20岁,她因不满闺中粉黛丝竹的生活,逃出了家门,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后成为大 公报 的主笔。1906年,时年23岁的吕碧城升任北洋女子公学监督(校长),为推广新式女子教育不遗馀力。民国成立后,吕碧城担任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后袁世凯欲称帝,吕碧城毅然辞职,与外商合办贸易,成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 美术 。吕碧城终身未婚,1930年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民国名媛7:奉献使她美丽—严仁美

严仁美生于显赫的大家族,曾祖严筱舫是李鸿章幕僚,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任第一任总裁,还创办了上海总商会及众多官私企业,被誉为宁波帮“开山鼻祖”。她最初嫁与苏州少爷马冠良,因无法忍受马冠良生活出轨毅然提出离婚。后来嫁与世代在沪经商的李氏家族的李祖敏,婚后夫妻恩爱一生。

1951年,在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中,她不仅带头捐款,还发动 工商 大户的家属捐献,因工作出色,她被选为上海徐汇区的第一届人民代表,1956年公私合营,严仁美夫妇带头加入,他们还都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成员。

_后,她本人还亲手办起了两个实业,一个是“侨友服务社”,一个是“侨星托儿所”。上世纪80年代,他们可以到海外走走了。严仁美夫妇仍不忘联络爱国华侨,争取海外投资。

 民国名媛8:心地善良的慈善家—席与时

席与时出生于上海席家花园,为中国近代著名金融家席德柄之女,排行第六,时称席家六**。抗战前她们一家过着十分平静和富足的生活。抗战期间前往美国后,在南浔望族张氏家族在美国破产、最困难之时嫁给了该家族的张南琛(其二叔公为民国元老张静江)先生。虽生于商贾之家,但在美国期间,她实现了她童年时的理想和誓言,热情致力于盲人 儿童 的教育和慈善事业,进入纽约州政府办的一所当地最大的盲童学校当教师,深得美国校方和社会的好评。

都说民国时期许多名媛,其实,名媛就是“名女人”,她们是用来形容那些象牙塔尖上的女人的,她们是女人精华中的精华,是淑女中的淑女。名媛是绝对讲究阶级讲究出身的。民国时期的名媛,她们既有高贵族谱,又有后天中西 文化 的教育。因此,她们都持有著名女子学校的文凭,在她们的家庭名师中,有前朝的遗老遗少举人学士,也有英国或俄国没落贵族的夫人;她们讲英文,读诗词;学跳舞钢琴,又习京昆 山水画 。她们还可以飞车、骑马、打 网球 、玩女子 棒球 、甚至开飞机。

她们的父辈的朋友都是当时在野或已下野的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她们的丈夫,也几乎不是高官,就是才子,他们大都需要一位中西融通,娘家有广博关系网的太太相助开拓事业。所以,只有高贵宗谱的名门之女才是他们新娘目标。虽然她们的婚姻不一定美满,但名媛的婚礼,百分之百令城市的小市民们震撼,有的甚至已载入史册代代相传。历史越变越相似,张爱玲说。那,她们的前世,说不准就是谁的今生,一起来看看这五位民国名媛的人生。

↓↓↓↓↓下页更多民国时期的名媛故事↓↓↓↓↓  

席与时的相关事迹

上海东平路1 号的席家花园.原是一处占地三亩多的老式花园洋房,楼高三层,红顶黄墙,内部装潢非常讲究,凡是有木质装饰的地方都有精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