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爱新觉罗家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清爱新觉罗家族家谱,第1张

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爱新觉罗家族的分布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学者认为,清朝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不难看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是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历史,政府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如~爱新觉罗·紫薇 爱新觉罗 ·州迪和

其实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亲结婚,几乎是没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现在估计子孙很少

爱新觉罗,这个姓,后来也有了简化,有的改为"赵",有的为"罗"等等,很多

清皇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不愿提皇族身份

62岁的崇文区副区长金毓嶂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孙。他说 “我们家的人都不姓爱新觉罗,都什么年代了,姓那个有点儿古怪。”

醇亲王载沣的11个孩子中4个是男孩,除末代皇帝

溥仪外,还有溥杰、溥供和溥任。溥仪无后,溥供3岁早夭,溥杰只生有两个女儿,溥任的长子就是金毓嶂。溥任的次子金毓峑在北京某大学任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三子金毓岚是朝阳区和平街第一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还是一位古玩收藏家。

对于家族中出了两个皇帝,金毓嶂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他的家族对此很不情愿,也很不胜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提起皇族身份。”金毓嶂说。

为爱新觉罗姓氏自豪

在身份证上,这位45岁的女画家名叫毓紫薇,爱新觉罗·毓崌是她的正式名字。姓氏的恢复对她的事业有所帮助。“画会好卖一些,”她说,“人家一看,‘爱新觉罗’,就认你的画。”毓紫薇说,自己的画是“有行无市”,大多卖给了朋友。

毓紫薇是崌亲王奕

讠宗的第4代孙女,奕讠宗

是道光五子,即金毓嶂的曾祖父——第一代醇亲王的哥哥。“从心底里,我对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感到自豪,”她说,“因为我们这个家族里出了康熙、乾隆这样的好皇上。”

难以概括的群体

关于“爱新觉罗”的姓氏,在前北京市民委副

主任赵书看来,“正支的皇族后裔很少自己冠以爱新觉罗氏,旁支的就喜欢这么叫,尤其是在书画界。”他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作“时代功利性”。

在沈阳,60岁的德崇开了一家“爱新觉罗·德崇文化商行”,专门经销清代传统的文化工艺品。如果你叫他“德崇”,他会嗓音洪亮地纠正你:“我是爱新觉罗·溥旻!”不过,他的家谱中的贵族血统要追溯到努尔哈赤才可见到。

对比几个历史阶段皇室后裔或低调或高调的行为方式,北京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认为,辛亥革命后,皇族后裔纷纷改姓,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强调阶级划分,因此皇室后裔对“爱新觉罗”姓氏比较忌讳;现在他们以家族为自豪,恰好说明社会心态的宽容与进步。

1-4: 德宗景,穆宗毅,文宗显,宣宗成,仁宗睿,高宗纯,世宗宪,圣祖仁,世祖章,太宗文 皇帝位下 之子孙。

乙册

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一子贝勒褚英,第二子亲王代善,第三子镇国公阿拜 之子孙。

乙册

丙册

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四子镇国将军汤古代,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六子辅国公塔拜,第七子亲王阿巴泰,第九子镇国公巴布泰,第十子德格类,第十一子巴布海,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三子辅国公赖慕布,第十四子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亲王多铎,第十六子费扬果 之子孙。

丙册

丁册

1-5: 显祖宣皇帝位下 第二子贝勒穆尔哈齐,第三子亲王舒尔哈齐,第四子郡王雅尔哈齐,第五子贝勒巴雅喇 之子孙。

5: 玉牒之末:太宗文皇帝位下第一子武肃亲王豪格之第五子温良郡王勐峨之第三子延信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之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之第六子追封怀愍贝子杜努文之第一子苏努此支降为红带子

玉牒之末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一子克勤郡王岳托支下奉恩将军兴瑞之第一子全亮比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硕托此比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颖毅亲王萨哈廉之第一子阿达礼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六子辅国厚公塔拜之第二子额克亲之第六子额尔济图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七子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第四子安郡王岳乐之第十九子务尔占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五子莽古尔泰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子德格类此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六子费扬果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一子阿尔通阿第一子舒尔赫宜此支降为觉罗[此处宗谱出现错误,改正]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支下塞胡之第二子拉哈礼此支降为红带

玉牒之末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第二子爱度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支下扬桑阿第一子务能义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九子脑岱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四子巩阿岱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五子锡翰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八子德玛护此支降为红带子。

戌册

1-2: 景祖翼皇帝位下 第一子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第二子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第三子多罗宣献郡王斋堪,第五子多罗恪恭贝勒塔察篇古 之子孙。

2-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一子德世库 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谭图,第三子尼扬古 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二子刘阐 第一子陆虎臣,第二子玛英格,第三子门图 之子孙。

己册

1-5: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三子索长阿 第一子履泰,第二子务泰,第三子绰奇阿注库,第四子龙敦,第五子飞永敦 之子孙。

庚册

1-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五子包郎阿 第一子隋痕,第二子巴孙巴图鲁,第三子对秦,第四子郎腾 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六子宝实 第一子康嘉,第二子阿哈纳,第三子阿笃齐,第四子多罗郭齐 之子孙。

索引1-2: 爱新觉罗·常林主编。

付录: 星源吉庆

编辑本段宗室与觉罗

皇族,依据与历代清朝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就大者而言,分为宗室与觉罗两大部分。

宗室,是指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后世子孙,也就是努尔哈赤及兄弟们的后裔,包括塔克世系、努尔哈赤系、皇太极系、福临系、玄烨系、胤禛系、弘历系、颙琰系、旻宁系、奕詝系、载淳系、载湉系、溥仪系。

觉罗,是指兴祖福满和景祖觉昌安的后世子孙,还有塔克世兄弟的后裔,包括福满系、觉昌安系。宗室身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以显示贵族的不同身分与地位。宗室又依据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近支与远支。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还有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别的各支则为远支。

宗室因罪革退者降束红带子;觉罗因罪革退者降束紫带子。据《玉牒》统计,在宗室各支系中,先后有20个支系被降束红带子: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长子阿尔通阿长子舒尔赫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之孙塞克图次子拉哈礼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次子爱度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之孙杨桑长子务能义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九子脑岱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四子巩阿岱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五子锡翰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八子德玛护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曾孙苏努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九世孙兴瑞之子全亮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次子硕托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廉长子阿达礼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六子塔拜之孙额尔济图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岳乐十九子务尔占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十子德格类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十六子费扬古一支;

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五子猛我三子延信一支。

圣祖玄烨八子胤禩一支

圣祖玄烨九子胤禟一支

在觉罗各支系中,因罪被降束紫带子的,最少有两支:

兴祖福满长子德世库主子尼扬古子瓦哈长子阿三一支;

兴祖福满次子刘阐子陆虎臣曾孙塔思护之曾孙长安保十二子丰盛额一支。

编辑本段袭爵与嗣子

爱新觉罗家族的先世要受到追封,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受到清朝的封赐。爱新觉罗家族的先祖被迫封为皇帝者有4人: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为肇祖原皇帝;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追封为兴祖直皇帝;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追封为景祖翼皇帝,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追封为显祖宣皇帝。在他们的子孙中,封为亲王的1人,郡王2人,贝勒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计33人。

袭爵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数皇族的爵位是按辈递降承袭。如父为亲王,子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郡王,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勒,曾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子,以下类推。另一种是按原封世代承袭,即所谓“世袭罔替”。清初有6个亲王、2个郡王,他们的王爵以后每代由1人承袭,习惯上称之为“铁帽子王”。清中叶以后,又恩封了4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的后世子孙,承袭先辈爵位大多是子袭父爵,但却不是如汉族的嫡长子承袭制,而是在诸子中,选择最具才能、功勋最大者承袭,有的是由最喜欢之子承袭,有的是由最心爱的妻妾所生之子承袭。

豫亲王多铎的子孙承袭王爵:

第二代豫亲王是由多铎次子多尼承袭;

第三代是由多尼次子鄂札承袭;

第四代是由鄂札五子德昭承袭;

第五代是由德昭十五子修龄承袭;

第六代先是由修龄长子裕丰承袭,因事革爵后又由修龄次子裕兴承袭,又因事革退,最后由修龄五子裕全承袭;

第七代是由裕全次子义道承袭,第八代是由义道长子本格承袭;

最后一代是由本格的嗣子懋林承袭。不难看出,爱新觉罗家族的爵位如同皇位一样,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择子继承。努尔哈赤及兄弟的子孙后代,受封及袭爵者多达1978人,包括亲王140人、郡王94人、贝勒63人、贝子53人、镇国公88人、辅国公209人、镇国将军148人、辅国将军249人、奉国将军261人、奉恩将军673人。

设嗣子主要是为了承袭爵位,但当嗣子承袭的爵位因事革除,他就不再作为嗣子,而要仍回到本支去。如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封为睿亲王,1650年死后无嗣,由同母弟多铎五子多尔博过继给他为嗣子,袭睿亲王爵。次年多尔衮以谋逆被革爵,多尔博当然也就无爵可袭,只好仍回原支。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追还原封王爵,世袭罔替。而多尔博早几年已过世了,但仍追认为多尔衮的嗣子,由他的子孙袭爵。

在爱新觉罗家族史上,还出现几个“嗣子世家”。在这几个家庭里,有多名子孙过嗣给他支做嗣子:

一是乾隆帝十一子永瑆,他的次子绵懿,过继给他三兄永璋为嗣子;

四子绵偬,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璂为嗣子;

长子绵恕的次子奕纶,过继给他四兄永珹之子绵惠为嗣子;

七子绵傧之孙载岐,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璂之孙奕缮为嗣子。

二是道光帝五子奕誴,他本人过继给嘉庆帝三子绵恺为嗣子;

他的长子载濂之子溥修,过继给载濂五弟载津为嗣子;

次子载漪,过继给嘉庆帝四子绵忻之子奕志为嗣子;

四子载瀛之长子溥伒,过继给道光帝九子奕譓为嗣孙。

三是道光帝七子奕譞,他的次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嗣子,后为光绪帝;

五子载沣的长子溥仪,过继给光绪帝为嗣子,后为宣统帝;

六子载洵,过继给嘉庆帝四子绵忻之子奕志为嗣子;

七子载涛,过继给嘉庆帝五子绵愉的六子奕谟为嗣子,后又改继给奕譞的八弟奕詥为嗣子。

编辑本段

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集庆》册为直系皇室册,甲、乙、丙、丁册为宗室册,戊、己、庚册为觉罗册。《爱新觉罗宗谱》原称《玉牒》。清初沿袭明制于顺治九年(1652年)设宗人府,掌皇族属籍,并纂修皇族谱系《玉牒》。清代《玉牒》始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嗣后每越十年续修一次,至1921年共修28次。清制定显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以下子孙为宗室(黄带子),兴祖(努尔哈赤之曾祖福满)、景祖(努尔哈赤之祖父觉昌安)之子孙为觉罗(红带子)。宗室记入黄册,觉罗记入红册,共为《玉牒》。爱新觉罗氏之宗谱,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一次修续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由《爱新觉罗氏宗谱》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并改称《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

新宾境内的爱新觉罗氏祖努尔哈赤的三祖父索长阿后裔均为觉罗,记入己册。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宁公台”六贝勒之一,居住在“六祖城”之一河咯噶善城。该城址初步认定为新宾永陵镇草苍北沟内的罗家堡子古城址。索长阿共生5子,长子履泰,次子务泰,三子绰奇阿注库,四子龙敦,五子飞龙敦。务泰生6子,长子隆苏,次子威准,三子望喜,四子务巴泰,五子僧额,六子洞峨洛。洞峨洛生5子,长子枯迈,次子龙锡,三子禄赫,四子图兰,五子图禄。龙锡生2子,长子阿哈,次子阿塔。

新宾支爱新觉罗氏始祖为阿塔。阿塔生于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满洲镶蓝旗人。由副理事官历任,康熙七年升山西巡抚,康熙八年降为四品官,康熙二十五年九月授永陵副尉,康熙三十年六月授永陵总尉。康熙五十六年卒,年85岁。生子13,长子德特赫,次子凤库,三子福海,四子缓山,五子留格,六子察馨,七子察库兰,八子特克新,九子尹登,十子察库丹,十一子哲尔恳,十二子巴图,十三子赛必图。阿塔由巡抚降为四品,康熙二十五年授永陵副尉,乃携家带子由京城赴永陵任上,途经新宾上夹河腰站村时,见此地山青水秀,即将家小安置于该村,他另携十二子巴图赴永陵上任。阿塔自京城来关外赴任时,共携来7个儿子,即留格、察馨、尹登、察库丹、哲尔恳、巴图、赛必图。除十二子巴图安置于永陵居住,余6子皆安顿在腰站村。五子留格居住在腰站村街里,六子察馨住前街,九子尹登住胜利村(距腰站2里)北山根底,十子察库丹住西头后街,十一子哲尔恳住村东头,十三子赛必图居后台子。这六支形成了今天腰站村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六大支派。

阿塔举家迁回新宾后,即形成了新宾满族爱新觉罗氏宗爱新觉罗氏今天主要居住在上夹河、下营子、永陵、嘉新宾镇等乡镇。

《爱新觉罗宗谱》现藏新宾图书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共7册,缺第一册《星源吉庆》。近年来,肇恒奇、肇毓勇、肇祥祯等肇氏子孙均在续修宗谱。他们曾数次研究出版本支宗谱,肇毓勇已编出初稿,但终因无专人投入,以及经济拮据等原因,而未能实现。

爱新觉罗氏是满族老姓,有悠久历史。这个姓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尤觉罗脉系是个庞大的氏族“哈拉”(hala),支脉繁多,分布也很广,分化出众多的子氏族“穆昆哈拉”(mukunhala)。

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明朝人和李氏朝鲜人都留下了许多有关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珍贵史料。如茅瑞征说:“奴儿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傅国说:“万历戊午夏四月,故龙虎将军建酋佟奴儿哈赤初发难,袭我抚顺关,陷之。”张鼐说:“奴之祖曰佟教场,建州卫左都督佥事也,生佟他失。有二子,日奴儿哈齐,速儿哈齐。”曾经见过努尔哈赤的朝鲜主簿申忠一在万历二十四年从佛阿拉回国后,记努尔哈赤祖父名为“佟交清哈”,还说努尔啥赤自称佟姓。努尔哈赤在其致朝鲜国王的回帖中,也自称为“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在努尔哈赤家族早已改为爱新觉罗氏以后的十八世纪末,朝鲜史家李肯翊还坚持努尔哈赤佟姓之说。因此,可以肯定爱新觉罗氏早期本以“佟”为姓。

努尔啥赤之“佟”姓如何而来?这要从他19岁结婚时说起,他的结发妻子(元妃)是佟佳氏。佟佳氏之父为辽东巨富塔木巴彦,汉译为“佟巴彦”,努尔哈赤入赘佟家,遂随妻姓佟。此外,他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提高声誉,也需要强调猛哥帖木儿家族的血统。猛哥帖木儿家族既以佟(童)为姓,那么与努尔哈赤既用“佟”姓又用“觉罗”,这是什么原因呢?“觉罗氏”就是金代的“交鲁氏”。努尔哈赤又以觉罗为姓,根据之一是他表彰功臣时多次赐姓觉罗。其继承人皇太极亦如此。另据乾隆上谕亦有“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之语。据《金史》载, “夹谷曰仝”,仝者,同也,即夹谷汉姓曰仝,同同,同、童、佟三者音同,因此,有的史书译全为童或佟。郑天挺先生说:“朝鲜李朝《太祖实录》书与《龙飞御天歌》时代相若,所据皆当时记录,而一称童猛哥帖木儿,一称夹温猛哥帖木儿,盖一用汉姓,一用对音。”这说得很清楚明了。努尔哈赤一会自称“佟”姓,一会又自称“觉罗”,原来是同一个姓氏。“觉罗”系以居住地而得姓,汉译角落,引申为故里老家之意。后来由于日久年深,氏族繁衍和迁徒,于是形成了人口众多的觉罗氏族。

在努尔哈赤后期,“觉罗”的涵义又发生了变化,即由代表爱新觉罗整个家族而转为特指这个家族的旁系,即疏族——塔克世堂兄弟的后裔。于是,“觉罗”就从姓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代称。姓爱新觉罗的人,就分成了皇家嫡系(直系黄带子〕即宗室和旁系即觉罗(红带子)。自努尔哈赤始,其宗室用爱新觉罗这个姓达300余年。满族使用姓氏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则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若姓”,因此,在官方文献中极少见到“爱新觉罗”这个字样。

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为什么有取姓为“金”、“肇”等汉姓的呢?有说,“爱新觉罗”汉译为肇姓, “爱新”汉译为肇,因此猛哥帖本儿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肇者,起始者也。又说,“爱新”汉译也为“金”,“爱新觉罗”即“金姓”,清朝皇室贵族和金代统治者出于同一部族。上二说法都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而产生的。其实,早在清朝初年顺治追封肇祖原皇帝之前,早已使用“爱新觉罗”姓氏,这点皇太极加以否认:“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可努尔哈赤为巩固以其为首的女真贵族的统治,强化其家族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地位,在觉罗前面加“爱新”,“以示其异”,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姓氏“爱新觉罗”。其余的觉罗氏则于前俱加土“民”字,构成了“民党罗”,其族属众则以地名为氏,以与爱新觉罗氏相区别,于是,爱新觉罗氏即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成了“国姓”。这样, “爱新觉罗”就不应认同为“肇”姓、“金”姓、“金之遗族”等意思,而应是“金子般尊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觉罗族”的意思。这也是神女吞朱果诞育努尔哈赤家族这一神话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努尔哈赤反复强调自己的始祖为上天所生(君权神授)的基本依据。

爱新觉罗氏家族按血统亲疏分为宗室与觉罗,“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系黄带,六祖(其余的)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以别之。”另有获罪而未除氏者,系紫带子。爱新觉罗家族在有清一代享有特权,因此,无人愿舍弃其姓氏。直至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但“宗室与人私生子,则不入属籍,赐姓口觉罗禅,犹言非正支也。”

爱新觉罗姓氏400余年的演变,首先表现在-名字的汉化上,如福临、玄晔、乾隆等名,即已汉化。据史载:乾隆“命取‘永绵奕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丁亥,钦定续拟‘溥毓恒启’四字。咸丰丁巳,又钦定续‘焘闿增祺’四字,均见谕旨。”取名已经汉化,但“爱新觉罗”这个姓依然不变。

辛亥革命以后,爱新觉罗氏族成员,除极其个别的,多冠以汉字单姓。起冠汉字姓规律为:一、以满语意思冠以汉字。爱新,汉译为“金子”,即以“金”字为姓,如清末肃亲王善耆之女金璧辉、清高宗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七世孙金启孮。另如金寄水等。二、以名为氏。清末以后,以父祖名字得姓者,有汤、英、祝、荣、永、万、成等。如新宾支迁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几个分支,“溥”字辈的汤武涉之子孙,即以“汤”字为姓至今。汤武涉生有五子,为“毓”字辈,长子汤毓琮,次子汤毓琰,三子汤毓琢,四子汤毓瑁,五子汤毓睁。他们的子女则为汤伟刚、汤洋、汤巍(女)、汤伟红(女)、汤伟玉(女)、汤隽东、汤隽王嬴。汤伟刚之子,即汤武涉之曾孙,为汤灵岳。溥哲后改名为洪哲,其子孙即以“洪”为姓。沈阳的肇凤来(毓字辈)之侄肇恒增,据其父辈名之首字而改肇姓“凤”。恒增同辈亦有用“恒”为姓的。三、以“肇”(或赵)为姓。居于新宾的爱新觉罗氏除上述冠以“汤、洪”等姓氏者外,绝大多数冠以肇姓,乃缘因肇祖猛哥帖木儿。但索长阿一支之后裔则没有冠以“赵”姓。其他地方爱新觉罗氏有冠“赵”姓者,如努尔哈赤第十三子赖穆布之后裔在20世纪40年代改姓肇(或赵)为金,辽宁省北镇县赖公堡一带赖穆布的后裔也以金、赵为姓。美术学家爱新觉罗·溥仙,又名赵师兴。四、将爱新觉罗简化为“罗”,并以之为姓。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即是。五、原姓不变。极少数爱新党罗氏之人仍然使用原姓,如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毓(上品下山)等。一些地方的爱新觉罗氏,也有冠以其他姓氏的,但都不忘其爱新觉罗的旧姓。如居于北京等地的爱新觉罗氏冠以金、罗等姓,居于辽阳的冠以海姓,居于沈阳的冠以肇、德、洪、凤、恒、铁、毓、涛等姓,新宾这支除冠以肇姓外,还有冠以依、罗姓的。

爱新觉罗氏字辈问题。《爱新觉罗宗谱》自清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儿以下24代世系,自18世以后改汉字姓“肇”。可在《宗谱》中既没出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又没出现汉字“肇”姓,这是满洲个氏族修谱的共同特点,即姓、名不连写。爱新觉罗氏字辈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证的。近几年来,一些书刊杂志上刊登的爱新觉罗氏的字辈多是不正确的,原因都是以《玉牒摘要》《肇白山世代要则》序中的《肇白山百字派》来作为爱新觉罗氏字辈的。此字辈中只有“胤弘永增祺”是爱新觉罗氏字辈,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民字辈。

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阁(错字,应该为“闿”)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字辈。

正确的爱新觉罗氏字辈应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这14个字辈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玉牒》上所定的字辈序和字辈数。爱新觉罗氏宗谱从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续修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是由爱新觉罗氏宗族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官光绪三十二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而成,并改《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至此,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觉、塔、努、皇、福、玄(这是肇氏宗族自认的字辈首六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宗谱·己册》世系中所记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三子索长阿的后裔。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为清前宁公台六贝勒之一,住河咯噶善城,此城位于永陵镇后沟罗家堡子后的台地上,距赫图阿拉城9公里,为清前六祖城之一。索长阿有5子,为努尔哈赤的伯、叔。此5子在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的过程中,参与了阻止和加害努尔哈赤的活动。史料对绰奇塔和龙敦二人的活动记述,尤为详细。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明军李成梁部下杀害与古勒城后,年轻的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征讨仇人尼堪外兰,这在爱新觉罗宗族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宗族中五祖子孙在龙敦的煽动下,听信明朝边臣的传言和威胁,“皆归尼堪外兰”,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努尔哈赤刚刚兴起的势力。在五祖子孙中,索长阿的第四子龙敦成为宗族中反对努尔哈赤的核心人物。以龙敦力代表的族人千方百计地阻挠瓦解努力哈赤的势力,史料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颇多。明“万历十二年初!王祖之子龙敦…¨唆萨木占口:‘尔妹见在我家,汝可与我谋杀噶哈善(努尔哈赤妹夫)’”。萨木占听其言,带领族人遮杀于路。太祖闻之,聚众往寻其尸,兄弟中皆与龙敦同谋,竟无往者。太祖带数人往寻之,族叔尼玛兰城主棱敦止之曰: “族人若不怨汝,焉肯杀汝妹夫,汝且勿往,恐受其害”。当努尔哈赤率部欲攻取兆佳城时,龙敦亦暗中遣人将此密告兆佳城主李岱,致使努尔哈赤劳师往返,一事无成。龙敦又频繁地策划刺杀努尔哈赤,五祖子孙“同誓于庙,欲谋杀太祖”,使努尔哈赤寝卧不安,每“睡到半夜,闻门外有步履声,即起佩刀执弓,将子女藏于僻处,令后故意如厕,太祖紧随,以后之体蔽己身,潜伏于烟突侧。”竟致利用妻子的身体掩护自己,以防族人的刺杀。甚至当他抓到族人派来的刺客,仍惧怕其势力,不敢杀掉,以免族人以此为口实,兴兵问罪,而以窃牛名释之。此时努尔哈赤是何等的艰难。

刺杀努尔哈赤不成,索长阿的第三子绰奇塔又与六祖宝实之子康佳和觉善三人同谋,“纠合哈达国万汗兵,以浑河部兆佳城主李岱为向导,劫掠努尔哈赤所属的瑚济寨而去”。

索长阿的子孙在努尔哈赤创业时,全力地阻止遏制其势力的崛起,在分化宗族势力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挥师西逆时,其宗族,包括索长阿的子孙们又在其率领下奋力冲杀,为建立清王朝树立了汗马功劳,其后人被赐“红带子”。

满族肇氏,经《宗谱》与史料相互印证,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的后裔,原为觉罗,后被革退,系紫带子,沿用祖姓觉尔察氏,其家中存有《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在谱序及奏折中都有其先世居呼兰哈达山下觉尔察地方的记载,并“因以为氏”。该氏的先世与努尔哈赤所居毗邻,称努尔哈赤为兄。当觉尔察氏的先世在努尔哈赤起兵后因故受到努尔哈赤的处罚,“抽了红带子,降为陈满洲”时,德世库的后代!尚以觉尔察为姓氏。此足证,努尔哈赤宗族此时尚没有以爱新觉罗为姓氏。

对改用汉字“肇”为姓的满族人,《兴京县志》载:“肇氏即爱新觉罗氏”。此记有错。在有清一代,同为六祖之一的德世库和索长阿二人之后裔,前者为觉尔察氏,后者为爱新觉罗氏,非皆为爱新觉罗氏。

综上,清朝发祥地新宾的《爱新觉罗宗谱》,虽远不如爱新觉罗氏宗室《玉牒》完整全面,但它全面书录了索长阿的后裔世系,并佐证了《满洲实录》和《太祖武皇帝实录》中,爱新觉罗氏宗族内部的纷争,揭示了清前努尔哈赤创业的艰难和蹉跎生涯。《爱新觉罗宗谱》和《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两部民间谱书,无疑是研究清前努尔哈赤家族发展的两部重要文献,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的民间资料。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14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如果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的话,那么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以后玄烨这一支系,胤 (允)字辈是第5代,弘字辈是第6代,永(顒)字辈是第7代;

绵(旻)字辈是第8代,奕字辈是第9代,载字辈是第10代,溥字辈是第 11代,毓字辈是第12代,恒字辈是第13代,启字辈是第14代,焘字辈是第15代,闿字辈是第16代,增字辈是第17代,祺字辈是第18代。

扩展资料:

1937年,溥仪又增:“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为“祺”字以下的字辈。

那些支派较远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辈。如豫亲王保泰的后人,“载”字辈改用“常”字,“溥毓恒启”字辈,分别用“松柏清国”4字。

在宗室中,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出生后,要奏请皇帝来取名。还有奉旨改名的,如清高宗第七子爱新觉罗·永琮出生时,清高宗将同名的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孙改名为爱新觉罗·永瑺。至于对废宗室的改名,则具有惩罚的意味。

雍正帝下旨八弟允禩改为“阿其那”(意为"俎上之鱼”,即砧板上的鱼,比喻任人宰割),九弟允禟改为“塞思黑”(意为“讨厌鬼”),胤禩的儿子弘旺改为菩萨保。对原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皙,乾隆帝把他开除宗籍,还改名为四十六。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失去了统治民族的地位,爱新觉罗家族的特殊地位动摇了。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下,民国初年出现了满人改姓易族的现象。老舍、侯宝林等都改成了汉族。

—爱新觉罗宗谱

康熙的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雍正子女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和硕怀恪公主,次女,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全部皇子按出生先后统排|生卒年|玉牒排序|日常生活中排行称呼|

  一、弘晖|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殇8岁|第一子|

  二、弘昐|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殇3岁| 无 |

  三、弘昀|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殇11岁|第二子|

  四、弘时|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死24岁|第三子|皇三子,三阿哥

  五、弘历|康熙五十年八月生,嘉庆四年正月死89岁|第四子|皇四子、四阿哥、宝亲王|

  六、弘昼|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乾隆三十五年死60岁|第五子|皇五子、五阿哥、和亲王|

  七、福宜|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殇2岁| 无 |

  八、福慧|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殇8岁| 无 |八阿哥|

  九、福沛|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殇| 无 |

  十、弘曕|雍正十一年六月生、乾隆三十年三月死33岁|第六子|六阿哥、圆明园阿哥、果郡王。

  弘曕是雍正第十个儿子,序齿排行为六。

乾隆生有17子10女。

  爱新觉罗·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爱新觉罗·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爱新觉罗·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爱新觉罗·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爱新觉罗·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爱新觉罗·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爱新觉罗·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瑜,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玥,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未 命 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爱新觉罗·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1729),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1767),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1755),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1758),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1775),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1767),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 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1780),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惇妃汪氏。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1760),雍正十二年(1734)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清爱新觉罗家族家谱

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爱新觉罗家族的分布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