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平江岑川朱氏家谱
湖南省
湖南湘潭·中湘朱氏三修族谱九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佑学 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九册
湖南湘潭·唐兴湾朱氏托上房九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德经等编修 1930年沛国堂活字本十四册
湖南湘乡·朱氏重修族谱三十五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三卷:1、2首) (清)朱建辅 朱国恒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观文堂活字本三册
湖南桂阳·蓝田朱氏通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清)朱映圭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鼎兴堂铅印本二十二册
湖南桂阳·朱氏通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朱瑞乡重修 1936年鼎兴堂活字本三十八册
湖南·桂阳廊木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咸亨 朱敷化修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三册
湖南慈利朱氏族谱三十七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民国)吴弹赦朱熙铸纂 1936年铅印本十二册
湖南益阳·丰城杨湖朱氏重修族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1、2、3、首) (明)朱学 礼修明万历刻本 一册
湖南永州·始祖朱政,唐中和元年(881)时任都知兵马使的朱政,率三万大军攻打黄巢,从山东济南南下,过荆州、衡阳,直逼广西贺县;得胜后班师,途经今江永县"日月相会",政公因身患难与共重病,自知难以北归开封,山凶新车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遂上表朝廷,解甲归田;朱泽是朱政之后,明洪武年间,朱泽遵高祖你朱仲雷之命,隐居不仕,率本支后裔散居于潇水上游河畔贝芝头村,居于4 乡17村,人口过万。辈分派语:守尚朝日继,钟源相世在,锡泰罗熙坦,建隆治恩显,承延亿载光,纯修培祖德,远代定荣昌。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11子蜀王朱椿家族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3子代王朱桂家族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14子肃王朱(木+英)家族
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5子辽王朱植家族
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
16子庆王朱栴家族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昆
18子岷王朱楩家族
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镕基即使岷王后裔。
19子谷王朱橞家族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
20韩王朱松家族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21子沈王朱模家族
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23子唐王朱桱家族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5子伊王朱(木+彝)家族
颙勉諟吁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太祖26子中除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年幼夭折未封外。北起辽冀,南抵湘桂;东江鲁,西甘川。数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燕王朱棣(后尊为帝系)、周定王朱橚、楚昭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荒王朱檀、蜀献王朱椿、湘献王朱柏、代简王朱桂、肃庄王朱楧、辽简王朱植、庆靖王朱[木旃]、宁献王朱权、岷庄王朱楩、谷王朱橞、韩宪王朱松、沈简王朱模、安惠王朱楹、唐定王朱桱、郢靖王朱栋、伊厉王朱[木彝]等24子全部受封其间为亲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郡王。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王之爵位嫡传,嫡无子封庶。封到山西的先后有三王,太原三子晋恭王朱棡,大同十三子代简王朱桂,潞州(今长治)二十一子沈简王朱模。今天能看到的遗迹有太原的万寿宫,原晋王府的皇庙;大同的九龙壁,原代王府邸的照壁;长治的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原沈王府邸旧址等。
明太祖朱元璋考虑到后世子孙繁多,取名可能重复,故给各子各起二十字为派语,依次相衍。每个子孙名字的中间一字要用规定之字,后字要用规定的偏旁,旁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可不拘。例如:明惠帝朱允炆为东宫"允"字辈,故范"允"字,而"允"字辈在东宫系第一代,后字当从"火";明庄烈帝朱由检,则是燕府(后成祖)第十代"由"字辈,故范"由"字,而"由"字辈在燕府系第十代,后字当从"木"。范字排列合撤押韵,成为中国人名学上之奇观。各府派语及府址旧址具体见下:
东宫: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府址江苏南京)
秦府: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府址陕西西安)
晋府: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府址山西太原)
燕府: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府址北京)
周府: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府址河南开封)
楚府: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府址湖北武汉)
齐府: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府址山东青州)
潭府:(府址湖南长沙)自焚无子
赵府:(洪武4年薨,是年三岁)
鲁府: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府址山东兖州)
蜀府: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府址四川成都)
湘府: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府址湖北荆州)自焚无子
代府: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府址山西大同)
肃府: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府址甘肃兰州)
辽府: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府址湖北荆州)
庆府: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府址宁夏银川)
宁府: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府址江西南昌)
岷府: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府址甘肃岷县)
谷府: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府址湖南长沙)
韩府: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府址甘肃平凉)无子国除
沈府: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府址山西长治)
安府: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府址江西南昌)
唐府: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府址河南南阳)
郢府: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府址湖北安陆)无子国除
伊府:颙勉諟吁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府址河南洛阳)
靖江府: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府址广西桂林)
折叠编辑本段朱字辈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家族: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3子晋王朱(木+冈)家族: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4子燕王朱棣家族:"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5子周王朱(木+肃)家族: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6子楚王朱桢家族: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7子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家族: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10子鲁王朱檀家族: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11子蜀王朱椿家族: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3子代王朱桂家族: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14子肃王朱(木+英)家族: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5子辽王朱植家族: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
16子庆王朱(木+旃)家族:秩邃(宀+真)台(才头+鼎),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行的中间+干),骘眷发需昆
18子岷王朱(木+便)家族: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礻+西头+土)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镕基即使岷王后裔。
19子谷王朱(木+惠)家族: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
20韩王朱松家族: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王+景)逵,(颤不要页旁)韶愉灏(忄造),令绪价蕃维
21子沈王朱模家族:佶幼诠勋胤,恬(王+呈)效回(王+皇),(氵+是)源(言+西头+土)皙(日韦) ,圭璧澈澄昂
23子唐王朱(经纟改为木)家族: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5子伊王朱(木+彝)家族:(禺+页)勉(讠+是)(讠+于)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历史来源
「山」源出:
1、出自姜姓,为烈山(又作列山)氏之后。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山”作为姓氏。望族出于河内。
2、源于以官为姓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代有山务之官,掌管山林,后代以官为氏。周代掌管山林开发管理的官员叫山师,也有称山虞的。有人世袭山师,子孙便姓山,称为山氏。
3、出自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叔山”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
4、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古代有复姓吐难氏,北魏时改为山氏。
5、出自 中有山姓。 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 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得姓始祖
烈山、叔山冉。山氏的姓源久远,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且来源不一。根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望族出于河内,此支山姓奉烈山为山姓的得姓始祖。又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叔山冉的后代中也有以“冉”为姓的,所以叔山姓和冉姓,有同一个始祖。此支山姓恭叔山冉为山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山东省
朝城山氏。“朝城山氏”,自宋朝中叶自河南迁居山东朝城(今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族谱记载“吾山氏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务之官,掌山林以官为氏。然迄商周以至汉魏历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无所考。及传至晋始有吾涛祖、简祖、遐祖相继名诸简册。涛祖时称“竹林七贤”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阅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说祖、悰祖、褥环祖相继见于列传,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历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内卜居鲁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镇守汶阳复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县山家营一支即后裔也。再历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时琮祖已传六世,镇祖卜居于齐东黄县,由是西系尊琮祖为始祖,而东系尊镇祖为始祖,各有族谱可据”。(黄县即龙口市)
“吾族冀州一支亦是吏部巨源公之苗裔也。在明朝永乐年间有讳云者字忠毅,征交趾佩征南将军印,用兵如神,晋封侯爵。至今有十余家或相往来。然家谱无存,尚未详悉世系焉(嘉祥山氏族谱)。
临邑县有山姓者十余家,在商河临邑交界居住书香传家。(原载黄县家乘朱笔眉批)
苏州虎丘附近有山家坞住山姓者不少。
奉天省新民县有山家窝铺世居山姓五百余户。
于光绪三十年间,山福全同父贸易行走河南省泌阳县境,名山赵岗。在同仁堂药铺与山道魁相会,又与山庄的山道学常有来往,该庄百余户字纲相同就是四支山震祖一支。”
(以上载于嘉祥《山氏族谱》)
山东聊城市莘县董杜庄乡山堂(古称朝城)、山东济宁市嘉详县马村镇山营(近万人) 、山东龙口诸由观镇唐格庄村、山东郓城县李集乡山家庄(约500人)
(以上四支本系同源,于宋中叶由河南迁到山东朝城即今山东莘县一带尊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山琮字秀石,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中落行辈字纲为:作福军长显相传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统永承宗,其中作字为第二十世。山琮长子山大青为嘉详山家营始祖,琮祖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子孙形成今山家庄,后山政的长兄山行的后代有一支也来山家庄居住。琮祖六世孙山镇迁山东省龙口县诸由观镇,是为龙口山氏始祖)
山东临沂、山东日照、青岛市的胶南市泊里镇有山家村
河南省
新野、洛阳
四川省
邛莱市火井镇山家营村(人口约有八九百人)、山家村;广元县苍溪约1000---2000人(明末清初由河南咯阳迁入 字派分为:龙应秀玉 思有毓资 凤中万清 永生华之 至今已经有21代)
成都等地(山姓在四川的很多地方还有分布:四川名山县、天全县、泸定县、眉山市、都江堰市、温江区等地)
青海省
山姓在明朝初期从南京竹丝巷迁入,现分布在湟中县 、贵德县、西宁市、平安县、格尔木市、兴海县、共和县、海北州等地,其中湟中县分布最广,人口最多,青海其他地区的山姓人大多从湟中县分散出去的,也有分散到新疆自治区的。青海湟中县又有三个山姓分布区,分别为公牙、王关和海地沟,人口约万人。
辽宁
上海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有本书叫做《上海姓氏寻根》,记录1997年上海社科院一项研究中提到山氏在上海姓氏中排283位吧,约1600余人。
天津、黑龙江、吉林、江苏、南京、无锡、盐城、浙江、杭州、温州、云南、昆明、文山、陕西、咸阳、户县
郡望堂号
堂号 浑璞堂:晋时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曾在赵国任丞相,入晋后为吏部尚书。他在朝中清廉俭约,刚正无私,选拔人才都是当时俊杰。他曾经谏议州郡的武备不能减,皇帝称为天下名言。王戎称赞他是浑金(浑好似全的意思,浑金是赤金)璞玉(没有经过雕琢的玉)。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相当今河南省武陟一带。
家族名人
山涛(205─283):字巨源,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氏名人,惟山涛最为有名,名望、地位、学术和事迹莫出其右者。山涛的老姑奶奶(即其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奶奶)山氏夫人为魏粟邑令张先生张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张春华为司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为晋宣穆皇后,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生母亲。山涛五子: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山简之子为山遐 ,遐字彦林,为余姚令。
山简(公元253—312年):字季伦。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乃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简因镇守襄阳时饮酒优游而闻名于古今。简初仕为太子舍人,历侍中尚书,领吏部,有建言。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今两湖两广一带)诸军事,镇襄阳。当时王威不振,四方动乱,天下分崩。简在镇不理政务,终日饮酒游乐,大醉而归。当时有儿歌一首:“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离。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今属山西)儿”年60卒。著名诗人杜审言、李白、孟浩然、王维都有诗提及山简优游酒醉习家池之事。
山琮: 记载曾作 一部 ,名字与元朝山琮相同
山 康:唐代高僧,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相传,他云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赐好广道大师。
山行章:保眉州无罗城等处功绩显著。
山说:登科。
山悰:桂阳王铄侍读。
山褥环:领军畅当骁将。
山琮:大德三年状元,山东朝城山姓始祖
山锡之:苏州人洪武初知县事改创县治及学舍公宇焕然一新至今赖焉。
山青:徐州人涉古今知大义沉毅有勇略为燕山护卫百户永乐初以靖难功累官右军都督佥事。
山云:徐州人永乐中以指挥从征累功升都督佥事宣德正统元年平蛮将军镇广西累官都督同知卒赠怀远伯谥忠毅。云沉毅不泄用兵如神廉正自持淡然儒素甘苦与卒共之监战人皆出死力及其卒也广西之人皆为立祠岁时祭之。
山秀:仁和人正统中仕睢阳县丞。
山浩:字文渊需阝人天顺中举人敦厚朴茂不尚修饬贫而诵习无间寒暑仕为平阳通判。
山禹:吴县人嘉靖丙午举人任府同知。
山锦霞:陕西西安府人,附生,同治九年选授华州训导(黄县家乘朱笔记载云:现于丁丑春季缙绅载有陕西同州府华州训导系山锦霞西安府方廪生)
----修统谱摘录 原稿为黄县二十世孙承祉敬录括号内为修统谱时摘录
山栋、山梁、山青:民国西康省知名乡绅,四川泸定人(山姓树字辈人)。
山仑: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东龙口人(山姓鲁东系第十七世 即广字辈人) 1933年生。
山野:男,1944年生,西安市人。原名王逊之。中国文化拓展中心常务理事兼西北地区代表,兼“国际书画艺术拓展中心”常务理事、“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敦煌中国画院”艺术顾问、“苹峰书画英才集”副总编辑等。自幼师从外祖父一曾任杨虎城将军的老师董瑞生先生以及父亲一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享有活关羽美誉的王秉中先生修文习武。经历磨难,于艰苦的环境中摸索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创作途径,作品被海内外众多书法爱好者竞相收藏,被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报导,被多家拍卖公司竞相拍卖,多次参加各种书法大赛并获奖。尤以钢劲有力、气势磅礴的龙、虎、鱼、寿写出了性格,把书法与绘画溶为一体,将作品升华到更高境界。近年来以忘我的精神,潜心钻研,把自己的作品又提高到更高阶段,取得更大成就,独创淡墨双勾作品申报发明专利已批。在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上岳飞满江红四条屏被认定国际书法类一级作品。对年6月28日在西安钟鼓楼广场表演了长44.5米,宽22米的巨笔书法迎香港回归祖的归字,被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多家电视台竞相播放。
山月:本名崔祖明,女,1948年生,吉林梨树人。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平诗词学会副会长,四平铁西区音乐学会副主席。著有《原茵少儿歌集》、《轻歌漫语话人生》诗文集。《西江月·题白鹿洞书院》曰:“雾笼千峰峻逸,松倾一水灵风。翠微古径绕书庭,山月轻移桂影境雅竹丝神韵,溪清翰墨柔情。人临宝地忘功名,白鹿相知解咏。”
山乔忠:男,本科,中学一级,该同志1953年5月出生,1973年7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现任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教科室主任,陆良县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论文《从牛顿第二定律特点来培养学生能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功效》分别在昆明第五届中学物理教学研讨会、西安中学物理教学经验交流会、贵州黄果树首届科学与方法研讨会上做交流,并获三等以上奖励。《T’分数及其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刊载于山西教育学院学报《教学与管理》l996年第12期增刊上,1997年获曲靖地区行署教委教改成果二等奖;《电化教学在丰富物理表象中的作用》刊载于重庆西南师大《物理教学探讨》1997年第1期上,该成果被曲靖地区教委授予“先进电化教育工作者”称号,并在表彰会交流该成果。玉鼐男大学本科工程师工作单位:山东省济青高速公路管理局济南管理处养护科长该同志1983年毕业于山东电大机械系,1989年到上海同济大学道路工程进修完毕任山东济南市公路管理局工程处技术处长,现任山东省济青高速公路管理局济南管理处养护科长。1996年在济青公路主持利用TST弹塑体橡胶伸缩缝对桥梁进行了改造更新试验并推广,填补了国内高速公路桥梁利用弹塑体更换30刑伸缩缝的空白。其论文有:1.《济青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的施工监理》登于1994年<华东公路>第一期;2.《北欧公路建设新技术新材料》登于1994年<山东交通科技>第一期;3.《世界银行贷款介绍》登于1995年<山东交通科技>第四期;4.《监理工程师与合同管理》列入山东公路学会和高管局《济青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论文选集》内,为<山东交通科技>特刊,并参予监理1991年在济青高速公路利用粉煤灰填筑路堤的科研项目。
山文华:1946年7月生,湖北武 ,大学文化,广州市道路扩建工程办公室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要学术成果:参与10余项大型重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参加《建筑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实例应用手册》编写;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技术》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如《144m复合框架结构设计质量事故剖析》、《托圆式高炉承重结构改造设计及施工》、《某高层建筑桩基事故分析和处理》、《广东国际大厦63层主搭楼外脚手架塔设技术》、《人货两用施工电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某高层住宅楼剪力在钢筋错位事故分析及处理》等。
山艳春:女,1962年12月生,山东人,大学文化,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学术成果:论文《经皮及实验室测试新生儿胆红素动态相关性研究》,发表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年第5期;论文《1532名学龄儿童龋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年第 l— B期;《牛乳蛋白过敏及耐受不良》发表在《吉林医学情报》杂志,1990年第2期 ;《白百破三联疫苗引起肾病复发一例》发表在东北三省六市小儿协作组学术会议上。
山白:男, ,1956年7月生。江苏扬州人。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仪征化纤股份公司涤纶一厂设备高级工程师。主要业绩成就;在特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建厂初期曾参加仪征化纤公司一期工程的建设。研制出一种“内藏便携式绘图板”,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于1989年4月9日在《中国青年报》四版发表译文《英七少年发射自制小火箭》。1989年4月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第四期发表译文《恒星的一生》。1992年12月在《仪化科技》杂志第4期发表论文《热煤炉改造小结》。1996年l月14日“内藏便携式绘图板”获国家专利证书。1997年11月50T01给料器轴封改造项目获1997年度仪化股份公司合理化建议成果四等奖,完成项目的设计图纸。1998年12月和2000年12月在《合成技术及应用》杂志(第4期)发表论文《热煤炉检修和运行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该文入编《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文库》。和《PTA输送用罗茨鼓风机叶型及其各部间隙的探讨》。1999年1月在《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第1期发表论文《快速拆装螺栓的应用》,公开发表其它论文3篇。2000年1月入编《中国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第二卷。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文献资料。
山琥仁:1930年生,育海省疆中县人,笔名翠宽,喝海子沟西沟泉水长大。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现为离休干部。以写古体诗见长,不受格律束缚,不喜雕琢,新旧词语兼用,风格奔放,深得诗家好评。其诗作收入《黄鹤杯文学大赛诗歌精粹》、《中华当代诗词荟萃》、《当代诗词五百家》、《跨世纪梅国文学经典》、《中韩书画名家大辞典》等多种选集。在全国诗歌大奖赛中荣获优秀、佳作奖廿多次。出版《山琥仁诗帖》专集。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数首精品诗作。名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荟萃》、《中国当代翰墨艺术家博览》、《共和国奠基人名录》、《中国当代优秀文艺人才名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等大型辞书十多部。
山姓宗祠通用对联
〖山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河内;
姓启烈山。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山姓的望族为河内郡。下联典指山姓的得姓始祖为烈山。
-----------------------------------------------------------------
〖山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一门父子皆良将;
在展祖孙尽显官。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都督佥事山青及其子右都督同知山云,都是当时有名有良将。山青,徐州人,博古通今,沉毅勇猛,多次立战功,朱元璋特授他为燕山左卫百户,任都督佥事。山云,沉毅多智略,用兵如神,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参战数十次,每战必胜,使边防绥靖,百姓安居。下联典指晋代吏部尚书山涛,其子山简为官至尚书左射,其孙山遐为车阳太守,都是当时著名官吏。
广道大师传名远;
竹林七贤享誉高。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高僧山康,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相传,他方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赐号广道大师。下联典指晋代吏部尚书山涛,怀县人,为“竹林七贤”之一。他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
-----------------------------------------------------------------
〖山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宏宫崇轩,铭留八字;
浑金璞玉,品重七贤。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山玄卿,曾为新宫作铭:“新宫宏宏,崇轩巘巘。”下联典指西晋河内怀县人山涛,字巨源,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隐居不出,人称“竹林七贤”。晋初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他身居高位而生活俭约,所得俸禄、赏赐,往往送亲朋故旧。王戎曾说他“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
甄拔贤才,共仰山公启事;
优游宴饮,常醉夕氏家池。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吏部尚书山涛,武帝时他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下联典指指晋代吏部尚书山涛之子山季伦。
竹社清风,仰冰壶于京洛;
习池春暖,迎玉树于高阳。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亚代吏部尚书山涛事典。下联典指山涛幼子山简,字季伦,历官太子舍人、尚书左仆射、征南将军等。每游习家园池,在池上置酒,往往喝得大醉,命名为“高阳池”。
地望分布
河南省洛阳市、武陟县一带
山氏宗派
余自朝邑来汶五百余年,传世二十一代,散居四方,命名多有重复之虞,今同阖族酌定,以二十字为命名次序,庶不至有重复之弊。
作福君常显,相传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统永承宗。
自六二年续修统谱时,因吾族人口蕃盛,命名多有重复,又经合族议定将“福、君、长、显”每一字增加三字,是同辈。
昌 荣 贵 福
良 圣 尊 君
茂 祥 久 长
光 耀 明 显
黄县 嘉祥 黄县 嘉祥
始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始祖 六世
二世 七世
三世 八世
四世 九世
五世 十世
六世 十一世
七世 十二世
八世 十三世
九世 十四世
十世 十五世
十一世 十六世
毓云日 序德绍兆 十二世 十七世
万 允玉兴 十三世 十八世
世 存中履宾 十四世 十九世
恒 作 十五世 廿世
昌 福 十六世 廿一世
广 君 十七世 廿二世
其 长 十八世 廿三世
衍 显 十九世 廿四世
绪 相 廿十世 廿五世
令 传 廿一世 廿六世
名 本 廿二世 廿七世
常 好 廿三世 廿八世
昭 松 廿四世 廿九世
嘉 登 廿五世 卅世
章 朝 廿六世 卅一世
克 培 廿七世 卅二世
继 元 廿八世 卅三世
化 廿九世 卅四世
建 卅世 卅五世
统 卅一世 卅六世
永 卅二世 卅七世
承 卅三世 卅八世
宗 卅四世 卅九世
四十世
祠堂匾联
瞻仰祠堂尊严祖功宗德春祀秋遵万古圣贤礼乐
且喜孙支蕃衍左昭右穆修竹芳兰序一家世代源流
岁次壬寅仲春
山氏黄县阖族侄孙沐浴拜献
黄县十九世孙世淳题词
黄县二十一世孙昌庭字之南书丹
山氏统谱序
吾山氏由莘县山庄村迁居来嘉祥者,已历年所矣。溯乎先原系河内焉,晋时讳涛字巨源之苗裔也。列为“竹林七贤”,官爵吏部,有五子,长该次淳三允四谟五简,又有其孙讳遐。至宋时有讳行章者保障眉州一带。以上我诸先公功德显著,皆显名于当时。传至于今有史可考,其他竟不知其何如人也。噫!岂非无宗谱之弊欤?后幸有武阳郡县学庠生七世祖海泩,怀报本追远之念,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因细阅御祭碑文,尊元时讳琮字秀石者状元及第官任通政大夫为始祖,建立族谱焉。其子孙为御史、为进士、为翰林、为廪、贡、庠生,人才济济,何其盛也!世代相传,书香绵绵,传至于今。吾噫昔者因吾族蕃盛,兹土陕隘,散居四方者,今已数万人矣。有迁于吉林、辽宁、黑龙江、郓邑西北山庄、河南泌阳县、山东黄县、江苏榆赣县各城市各乡村不能尽数。此也,彼也,总之一宗。迨至大清光绪四年,有十七世祖抡秀率领复续得修。又至民国十七年有十八世祖允璐率领作霖继续重修。至公元一九六二年福东、福宣、福桐等领导复续。至今一九八二年为才、为春、福宣、福注、君瑞、君华等孝思维则之心犹存,领导重修,募集族人助修者,有玉琢、宾举、国杰、作东、作岷、福元、福甲、福广、君德、君庆、君恕、君慈等共成其事。斯举也,诚盛举也。实可谓孝思不匮,承先启后之思也。余小子实学荒芜,不过仅述其事略、举稍末,是余之责也。余尤希后世子孙相继永承而不怠也。是余之望也夫?是余之望也夫。是为序。
二十一世孙福元敬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岁在壬戌
何姓的一支
黄帝为一世(最前面的数是代数,"-"后的数是兄弟的次序)
62韩厘王咎,23年卒,B295-273
63-1韩桓惠王,34年卒,B272-239
64韩王安,9年秦虏王安,韩亡,B238-231,子孙居江淮间读韩为”HE”
63-2韩瑊祖,秦灭韩,携妣姜氏隐居庐江府,葬东乡
何姓始→
64-2何适
64-3何过
64-1何通,兄弟合垦千亩
65-3何齐
65-1何采
65-2何亮
66-2何叔森
66-3何叔尧
66-1何叔玉,汉吴刘濞时,迁居湖南 徙桂汉郡(桂阳)
67-1何惧
67-2何怀
68-2何绍韩
68-3何绍献
68-1何绍姬,妻芊氏,迁祯阳(英德)大庆坊
69-2何筹锡字禹祥
69-3何筹鉴字禹
69-1何筹钟字禹祯
70何丹字伯张,汉成帝鸿嘉(B20)举茂才政政官,中散大夫
71-2何统71-3何结71-4何弦
71-1何犹
72-2何云
72-1何岳
73-2何显
73-1何禺字维为,妻邓氏,东汉荆州主部,徙阳山
74-2何勖
74-1何旦
75-2何准
75-1何睢
76-2何珙
76-3何珰
76-1何瑷
77-1何观
77-2何靓
78何苗
79何载
80-2何鲟
80-3何鳟
80-4何鲸
80-1何鲂字时美,南雄法曹
81何天民
82-2何景嘉
82-3何景哲
82-1何景道
83何原忠,妻刘氏
84-2何长锁
84-3何长琦
84-4何长瑞
84-1何长瑜字伯润,南朝宋增城县令
85何三就
86-2何邮
86-1何郭
87何朝臣
88-2何承先
88-1何承本
89何牧字养民,妻吴氏
90-2何信
90-3何偕
90-4何修
90-1何亨
91-2何光昭
91-3何光颜
91-1何光述字传甫
92何梦寿
93-2何何谋
93-1何言字子宣,650唐高宗云浮镇将
94-2何攸,守云浮
94-1何徽(661-)字子宏,又名泰一郎,妻杨\黄\姚氏,镇守云浮,迁宁化(福建武平)\梅州\徙增城旧居
95-1何昌期
95-2何昌佑字伯吉,妻容氏
96-1何鸣瑁,妻李氏
97何如兰
96-2何鸣环,妻莫氏
97何如惠
96-3何鸣晋,妻聂氏
97何如瑞
96-4何鸣玑,妻王氏
97何如珠
96-5何鸣璇妻张氏
97何如清
95-3何昌熙字伯治,妻李氏
96何鸣臻,妻黄氏
97-1何二郎
97-2何四郎
97-3何五郎
97-4何六郎
97-5何八郎
97何仙姑
95-1昌期字伯泰,号朝阳,妻侯氏(英州人),755安禄山之乱,卫尉将军\上将军\宁国伯\建阳山大宗祠
96-2鸣瑀字子栗,妻张氏
97何庭办
96-3何鸣(),妻刘氏
97何庭捍
96-4何鸣珪字子衡,妻冯氏
97何庭选
96-5何鸣瑾字子信,妻冯氏
97何庭操
96-6何鸣璋字子玉,妻岑氏
97何庭候
96-1何鸣珦字子和,妻张氏,曲江人,坟在凤径山(连山县)
97何庭扬字朝显
98-2何旬
98-1何甸字邦辅,妻唐氏,曲江人
99-2何国礼
99-3何国祯
99-4何国祥
99-1何国祚字懋廷,妻侯氏,迁徙曲江定居
100何楷字仲端,迁番禺,太和初应进士
101何鼎字邦器,妻唐\刘氏,847进士\营管经略使,重修宗牒,坟抱旗龙州(沙湾)
102-2何溉
102-3何灌
102-4何渍
102-1何泽字君泽妻妣容氏,番禺人,923后唐同光元年登进士
103-2何旭
103-1何昶字名楚,妻载氏
104-2何迈字超,,妻游氏
104-1何迥字子逸妻谭氏葬于嵩秀山
105-1何著
105-2何存
105-3何模
105-4何范
106何弼字时佐妻苏氏,葬于小瘦岭
107何任重,妻赵\张氏
108-1何伯逢
108-2何伯达字道行,妻毕氏,葬何村水口山遂溪(德庆)
109-1何勋
109-2何煦
109-4何然
109-3何照
110何西杰字周英,妻区氏
111何明允,妻杨氏棠(又名曰集)
112-1何棠,宋政和七年(乙末)进士,妻杨氏
113-1何德临
113-2何德栽
113-3何德延
113-4何德全
113-5何德高
113-6何德御
113-7何德容
113-8何德方
113-9何德洪
112-2何栗(1089-)字文缜,号北齐,宋政和乙末年中状元\尚书令\右丞相\中侍郎,妻赵氏
113-1何雍
113-2何熙
112-3何榘,宋政和乙末年进士,后裔分居黄连\马宁\梅乡诸地者多
113何禹
张姓
张姓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迁徙分布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郡望堂号
1、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 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 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 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2、堂号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此外,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
张氏名人
张仪 (前?~309)
战国时魏人。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后卒。
张良 (前 - 前 186)
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道陵 (34~155)
道教的真正创教者,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为张天师。
张飞 (?~271)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
张丽华
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骞 (?~前114)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旭
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三丰
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2) 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国官至东三省巡阅使,握三省军政大权,为奉系领袖。两次直奉战争,先败后胜。民国十六年称大元帅,在北京组政府。十七年因国民革命军进抵河北,军事失利,退回关外,至皇姑屯被日军炸伤,未几伤重而亡。
宗族特征
1、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2、张氏一族,枝繁叶茂,各郡望 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张允选等修《张氏族谱》,有山东黄县一支字行为:“基业可久,名望堂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张绶青刊修《张氏族谱》,有江苏润城张姓一支字行为:“好学用典,有文斯远,积庆之家,儒宗以衍,运际昌明,时乘光显。”据民国一九三五年张勉西所修《张氏族谱》,广西桂林张姓一支字行为:“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张姓宗祠通用对联
〖张姓宗祠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金鉴家风”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这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本此。张九龄任宰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今江西大余通往广东的梅岭古驿道即为张九龄颁令凿通,使中原与岭外一线贯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没。
“百忍传家”则是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是张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艺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但公艺提倡之忍,并非不讲是非原则,明言不当忍则忍,忍者有害。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
〖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居世泽;
百忍家声。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时封禅泰山,还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
金鉴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而勤学,有远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时中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左拾遗、江南西路转运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中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录》、《曲江集》。
图传百忍;
鉴著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了典指唐·张公艺事。下联典指唐·张九龄著《千秋金鉴录》。
轮奂善颂;
孝友传芳。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献文子成室,张老颂曰:“美哉轮哉!美哉奂焉!”下联典指周·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
烟波徒钓;
横渠理学。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张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
治国子房。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复韩国,狙击秦始皇,未遂,逃匿于一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后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横渠理学;
烟波钓徒。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张载事。下联典指唐·张志和事。
渔阳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受百姓爱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齐王司马囧执政时,被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因预料齐王将改,又因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辞职离开洛阳返吴。
紫光烛剑;
黄石授书。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三国魏时,官佐著作郎、中书郎等,入西晋,官至中书令(宰相),加散骑常侍。排除异议,力劝武帝定灭吴之计。惠帝时,历官侍中、司空,封壮武郡公。诗作委婉艳丽,也有感慨忧时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据说晋武帝时,斗、牛(星座名)间常有紫气,张华曾问通纬象的雷焕,雷焕说:“宝剑之气冲到天上了。”又说在丰城县。后来,果然掘得龙泉、太阿二剑。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祖与父曾在战国末任韩国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中,传说逃至下邳,遇黄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汉战争中归刘邦,为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侯。
簪缨七叶;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子孙七代官侍中。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诗经·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猃狁获胜时的诗)有句:“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
〖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阀阅传京兆;
声名重曲江。——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北襄阳西。为张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人。
梧雨凤苞润;
松风鹤韵高。
——张问陶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1764-1814)自题联。张问陶,字钟冶,号船山,善书画。四川遂宁人。
泉源在庭户;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为先。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今属山东东平)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成语“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贵),亦本此。
-----------------------------------------------------------------
〖张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落日平原纵马;
秋风古道题诗。
——张大千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1981年撰书联。
宴列琼林之首;
湖南平江岑川朱氏家谱
本文2023-10-28 03:51: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