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揽大权的朱瞻基死后,明朝的大权到了谁的手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独揽大权的朱瞻基死后,明朝的大权到了谁的手里?,第1张

别说朱瞻基死了,就算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权力也大不了哪里去。在朱瞻基、朱祁镇父子俩的皇帝生涯里,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左右朝局。

这只手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她是大明王朝260年历史中唯一一个具有政治实权的太后,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却在历史上留名并不多。张太后是指挥使张麟之女,在她成年之际,被朱棣的正妻徐氏(徐达之女)看中,让人提亲嫁给了还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炽为正妻,是为燕王世子妃。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后,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张氏就成了太子妃。她的太子妃足足做了快20年,但是她的皇后只做了一年时间不到,因为明仁宗朱高炽等明成祖朱棣死后继位,他也只当了九个月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一死,张氏就成了皇太后,她的嫡长子朱瞻基就继位成了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后,他在很多的国政方针上面都要请示皇太后张氏。朱瞻基也是一代英明之主,为何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要咨询自己的母亲呢?原来太后张氏具有很强的政务能力,她的这个能力是在明仁宗身边学会的,她一直陪伴在朱高炽身边,朱高炽身体不好,很多的政务处理就交给了张氏,经过几十年的熏陶,张氏被培养成一个能力非常强的政治家。

正因张太后的能力强,有见解,同时又一心为国,关键是从不培养她的张氏亲属入朝为官,没有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所以朱瞻基才可能随时请教自己的母亲,既是为了学习,也是因为放心。明宣宗朱瞻基也只当了10年的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他的儿子朱祁镇继位登基,时年才9岁。

那么年幼的天子登基,朝中大权在谁手中呢?那就直接到了太皇太后张氏手中了,明宣宗、明英宗两朝的朝臣都非常有名,三杨内阁、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等人都是精英和名臣,有了张氏把舵,众臣齐心,明英宗朱祁镇可以安安心心的在后花园和太监王振玩耍。

明英宗初期,朝中的大权完全在张氏手中,连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都无法染指半点,一方面是能力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威望问题了。太皇太后张氏在朝中的威望极高,可以说她在当时已经是满朝地位最高的人了,连英国公张辅见了她,都得称小辈儿,张辅的父亲张玉是朱棣的悍将,论辈分来说得叫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妻张氏一声嫂子,可以想象张氏的地位有多高。张氏不光地位高,威望重,关键是她能力强,不偏不斜,为人正直公允,得到了满朝大臣的拥护。

如果说张氏有什么缺陷的话,就是在她把持大明朝权柄期间,没有对自己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刻意的培养,将他甩给了太监王振,当张氏驾崩后,朱祁镇亲政,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几乎都是零,最后在土木堡之变自己还当了俘虏。严格意义来说,大明朝的灭亡根源早在明英宗时期就种下了。

朱元璋建国以后,封了6公28侯。为了表彰他们为建国做出的贡献,老朱特地打造了30多块免死金牌,其中李善长甚至拿了两块回家。

那么这些免死金牌真的让他们免死了吗?不好意思,别说只拿了一块的了,就连李善长这种有两块免死金牌傍身的人都被灭了族。

老朱办事有一个特点,要么不宰了你,要宰就把你家宰绝户了。为啥?免得给后世子孙留下麻烦啊!那时候李善长都77岁了,退休十来年了,还被老朱拖出来宰了全家71口人。

由此可见,就算手握免死金牌,也未必能逃得出朱元璋的手掌心。孙悟空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嘛!那么有哪些人是躲过了老朱的屠刀的呢?

一、6位公爵之中,没被老朱清算的占一半。

公爵是老朱给臣子们的最高爵位,明朝刚开国那会儿,老朱很高兴,按照大家的功劳,选出了6位功臣授予公爵。他们分别是:

宣国公李善长、信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宣国公李善长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他被老朱给灭了族。

信国公徐达,善终。至少从正史上来看是善终。 可也有流言,认为朱元璋明知道徐达背后生疮,还要给他送一只烧鹅过去,结果徐达吃烧鹅吃死了。可信度不高,有抹黑老朱的嫌疑。所以徐达应该是没有受到清算,他的子孙后代在有明一代一直富贵如初。

郑国公常遇春,英年早逝,还没赶得上开国受封就去世了,所以他儿子常茂顶替了他的爵位。 常茂是个普通人,跟这帮公爵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躲过一劫。他们家的子孙一直到明朝末年都享受着荣华富贵。

曹国公李文忠,是老朱的外甥,这孩子打小就跟着老朱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他是老朱的亲外甥,待遇自然不一样。 所以在洪武十七年,年仅46岁的李文忠病逝,算是善终了。老朱觉得那些给李文忠治病的医生有下毒的嫌疑,所以把他们全家都给灭了。顺便带一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就是那个把朱允炆给坑了的家伙。

宋国公冯胜,朱元璋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理由杀他,但是因为冯胜的功劳太大,这让老朱心里很不放心,所以就在杀掉蓝玉之后,解除了冯胜的兵权。 2年后毫无理由地把冯胜给赐死了。不过冯胜的子孙后代没有受到牵连。

卫国公邓愈,去世时间太早,洪武十年的时候老朱还算正常,所以邓愈属于善终。 可问题是邓愈的儿子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做媳妇儿,结果被李善长给牵连了,所以被老朱给宰了。

总体来说,这6位公爵中,真正在开国后,活着且没有被老朱清算的有徐达、邓愈、李文忠。 剩下的李善长和冯胜都被灭了,至于常遇春可惜没能活到建国。

二、28位侯爵中,没被老朱清算的不多。

除了公爵,侯爵自然也是非常高的爵位了。这些人相当于前期投资,到了建国以后就拿分红了。因此老朱一口气封了28个侯爵,他们分别是: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席、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那么这里面有多少人是得以善终的呢?

汤和被封为中山侯,其实有点儿委屈人家了。按照汤和的资历,至少也能封个公爵。或许是老朱在保护他吧,汤和的结局是善终,还在老家过了6年逍遥自在的养老生活。

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被打成了胡惟庸同党,所以被杀。

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也被认为是胡惟庸同党,因此被杀。

周德兴被封为江夏侯,他就比较倒霉了,因为他儿子周骥勾搭宫中的宫女,所以他受到牵连,结果被老朱给宰了。

华云龙被封为淮安侯,在洪武七年,华云龙就被人弹劾,曾擅自居住过元朝宰相脱脱的府邸,甚至用过元朝宫中的御用之物。老朱当时还没犯病,只是把华云龙喊回来想要问几句话,结果这哥们居然死在了路上。

顾时被封为济宁侯,在洪武二十年去世。幸亏去世得早,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这哥们居然是胡惟庸一派的核心成员。因此他儿子就倒霉了,4个儿子全被老朱宰了。

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他躲过了老朱的清算,还给建文帝朱允炆打了一段时间仗。可惜朱棣没能放过他。躲得过老子,躲不过儿子。朱棣登基第二年,耿炳文被人弹劾,因此畏罪自尽。

陈德被封为临江侯,他在洪武十一年就去世了。躲过一劫,不过胡惟庸案爆发以后,这哥们还被连累上了,爵位被老朱给削了。

郭兴被封为巩昌侯,在洪武十七年去世。去世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所以爵位被削了。

王志被封为六安侯,洪武十九年去世。也被追论为胡惟庸一党。

郑遇春被封为荥阳侯,卷入胡惟庸案,被老朱杀了。

费聚被封为平凉侯,同样卷入胡惟庸案,被杀。

吴良被封为江阴侯,洪武十四年去世,善终。

吴桢是吴良的弟弟,被封为靖海侯,洪武十二年去世。后被追论为胡惟庸一党,因此被削爵。

赵席活到了建文二年,是战死,没有被清算。

廖永忠被封为德庆侯,洪武八年,擅自动用龙凤器物,被老朱赐死。

俞通源被封为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去世,第二年就被追论为胡惟庸一派,削去爵位。

华高被封为广德侯,洪武四年早逝。

杨璟被封为营阳侯,这个就传奇了洪武十五年炸死,躲过一劫。朱棣起兵后,他又跟着朱棣混,结果战死。

康铎是康茂才的儿子,因为康茂才早逝,所以康铎继承父亲爵位蕲春侯,洪武十五年去世,善终。

朱亮祖被封为永嘉侯,因胡惟庸案被杀。

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洪武二十七年被老朱给宰了,这是老朱在给朱允炆铺路。

胡美,朱元璋的老丈人,卷入胡惟庸案,且有*乱后宫的嫌疑,因此被赐死。

韩政被封为东平侯,洪武十一年去世,善终。

黄彬被封为宜春侯,因胡惟庸案被赐死。

曹良臣被封为宣宁侯,洪武五年战死沙场,没有被清算。

梅思祖被封为汝南侯,洪武十五年去世,事后被追论为胡惟庸党羽,全家被老朱宰了。

陆聚被封为河南侯,卷入胡惟庸案被老朱宰了。

总结:34位功臣多数被老朱清算了。

以上便是明朝开国28侯爵的大致结局,这里面需要划分为三个档次。

所以开国34位功臣中,被老朱清算的有22位,剩下12位善终。 这概率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难怪有人要抹黑老朱,想把那12位也算进被清算的行列中了。

参考资料:

《明朝》

明初的开国功臣,从历朝历代来说,算是命运比较悲惨的。这些人为了驱逐蒙元尽心尽力,为了大明江山的建立鞠躬尽瘁。开国之初,朱元璋大封功臣,希望能与他们善始善终,共享富贵。

但是随着功臣们本身的腐化堕落,以及淮西勋贵和太子党之间的斗争,乃至于朱元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登基铺路,能够在洪武朝保持富贵的开国功臣微乎其微。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来看一看到底有哪些功臣躲过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笔者把这类人划为四大类:

第一类:本人善终,子孙袭封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太傅、魏国公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之死,当然是善终,野史中的“烧鹅致死”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很简单,当时北元王廷尚在,徐达本人每年都要在南京和北平之间春去冬来,目的就是备边。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难道失心疯了要杀掉大明第一武臣?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嘛。

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于功臣庙塑像岁时致祭。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月,徐达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在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中,徐辉祖忠于建文帝朱允炆,一直战斗到南京城破的最后一刻。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辉祖去世,至死也没有归顺朱棣。当年七月,其子徐钦袭封魏国公。此后魏国公一爵与大明共始共终,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朱元璋的亲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李文忠能够名利开国六公爵,全是靠着自己的战功,而非和皇帝陛下的亲戚关系。和徐达的情况相仿,李文忠也不太可能是被朱元璋派人害死。老朱这人是很重亲情的,故意害死外甥的事情,他做不出来。李文忠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老朱亲自写了祭文,并且对外甥给予了高度评价: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李文忠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朱元璋为其设立东宫官属,曹国公李景隆被封为太子太傅。在洪武朝末年,这位曹国公极得朱元璋信任,可惜他在靖难战争中的表现实在是一言难尽。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将朱棣大军放进南京城,随即在新帝登基后受到了表面上的重用。但是他风光没几年,就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削爵圈禁,并于永乐末年去世。

明世宗嘉靖年间,李景隆六世孙李性被封为世袭临淮侯,其后代一直承袭至明朝灭亡。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六月,西平侯沐英去世,享年48岁。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不但深受信任,而且能力出众。当年和傅友德、蓝玉一起平定云南后,沐英便奉旨留镇,朱元璋曾经亲口夸奖 “使吾无西南之忧者,英之功也”

按理侯爵死后追封公爵,但鉴于沐英的功劳和特殊身份,朱元璋特旨追封其为黔宁王,谥昭靖。当年十月,沐英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沐春在军中去世,因其无子,由其弟沐晟袭封西平侯。凭借着在收复安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沐晟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七月进封黔国公。黔国公家族同样与明朝共存亡,末代黔国公沐天波更是为了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沐家与老朱家,可谓是两不相负。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江阴侯吴良去世,享年58岁。朱元璋追封其为江国公,谥襄烈。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良之子吴高袭封江阴侯。吴良是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的岳父,居然没有在李善长和蓝玉两个大案中受到牵连,看来和他当年坚守江阴十年,没有党羽有关。

靖难战争中吴高在辽东对抗朱棣,被朱棣设反间计成功,结果让建文帝把吴高贬到广西。朱棣登基之后不计前嫌,重新启用吴高,将其派到河南、陕西整肃兵备,抚安军民。此后又镇守大同,为稳定边疆做出了贡献。可惜吴高在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伐班师的时候“称疾不朝”,得罪了皇帝。终于在当年因言官弹劾,被除爵废为庶人。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十月,安陆侯吴复在云南去世。朱元璋将其遗体运回南京安葬,并追封其为黔国公,谥威毅。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吴复之子吴杰袭封安陆侯。朱棣起兵之后,吴杰领军与之在白沟河大战中失利,结果被建文帝夺爵,贬为南宁卫指挥使。朱棣登基之后,吴杰之子吴璟请求袭爵,遭皇帝拒绝。一直到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才下旨让吴复的后代世袭千户。堂堂开国侯爵,后代如此下场,也是令人唏嘘。

第二类:本人熬到朱元璋去世

耿炳文,凤阳人。其父耿君用是跟随朱元璋渡江的元老,战死之后耿炳文袭职。当朱元璋与张士诚争雄的时候,耿炳文镇守长兴十年,使张士诚不能进一步,可谓功大。此后朱元璋更是以长兴为其爵名,可见其功。

耿炳文成为少数活过洪武朝的勋贵,主要在于他是为数不多没有拉帮结派的功臣,这和他戍守长兴十年有关。此外耿炳文没有和朱元璋本人结亲,反而和太子朱标是亲家,这反过来也确保了他的安全。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耿炳文率军北伐,据考证在真定之战中战死殉国。其子驸马都尉耿璇在南京陷落后惨遭杀害,长兴侯的爵位也就此削除。

郭英是朱元璋的老乡,长时间担任老朱本人的贴身护卫,可谓是最受信任之人。长子郭镇为驸马都尉,娶朱元璋第十二女永嘉公主。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太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另一个嫁给了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

因为“忠诚”和“谨慎”,郭英被选为辅佐太孙朱允炆的重臣,此后在靖难战争中与朱棣多次交战,因而结仇。朱棣登基后,郭英 “罢归第” ,不久即去世。此后武定侯的爵位空缺了二十年,直到仁宗登基才在郭贵妃的斡旋下重新恢复。

第三类:本人善终,子孙未袭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信国公汤和在凤阳老家去世,享年70岁。汤和作为开国元老,之所以能够躲过几次大屠杀,根本原因在于:其一、他是朱元璋的幼年伙伴,君臣间感情深厚。其二、汤和早早卸下兵权,识时务且身体不好。其三、汤和的女婿鲁王朱檀早逝,对皇权没有威胁。

汤和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塑像于功臣庙岁时致祭。汤和的长子汤鼎死在他之前,孙子汤晟年幼尚未袭爵。而等到靖难战争后,朱棣对洪武功臣后裔进行了一番大梳理,汤家的信国公爵位就此失传。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德庆侯廖永忠去世,享年53岁。廖永忠因为 “僭用龙凤诸不法事” ,一向被认为是遭朱元璋赐死,也有说因为他当年淹死小明王,所以现在老朱把他灭口。这两个说法都有疑问,若是赐死,德庆侯的爵位不会流传下来。至于灭口,小明王都死了多少年了,何至于现在想起来灭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廖永忠长子廖权袭封德庆侯。此后随傅友德征讨云南,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四月去世。死后其子廖镛却没有被允许袭爵,只封了一个散骑舍人。靖难之后,廖镛因收葬其师方孝孺遗骨而被杀,其弟廖钺则被罚充军。

康铎是大都督府同知康茂才之子,其父死于第一次大封功臣的三个月前,故而由康铎获封蕲春侯。康铎从小就入侍皇太子读书大本堂,此后又跟随颖国公傅友德一起南征云南。本该前途不可限量的他却于洪武十五年在军中去世,年仅23岁。朱元璋显然对康家非常厚爱,康铎死后也被追封为蕲国公,谥忠愍。

但是康铎的嫡子康渊 “坐事革冠服,勒居山西,遂不得嗣。” 此事究竟发生在洪武朝还朱允炆建文朝,未得其详。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康茂才的后人被封为世袭千户。

据《明史》记载,张龙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在老家凤阳去世。其子张麟是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的驸马,但死于张龙之前。建文年间,张龙之孙张杰袭封凤翔侯,但是在朱棣登基后被废去爵位。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七月,东川侯胡海去世,享年63岁。

胡海长子龙虎卫指挥使胡斌,在从征云南时阵亡。次子胡玉在洪武二十六年之时坐蓝党处死。第三子胡观为太祖十一女南康公主驸马。靖难战争时,胡观曾率军对抗朱棣,事后遭到清算。

此后在明英宗时代,南康公主曾为胡观之子胡忠请嗣封东川侯,未获允许,最终只封胡忠为孝陵卫指挥佥事。

第四类:本人善终,子孙遭殃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卫国公邓愈在班师途中于寿春去世,享年41岁。棺柩回到南京之时,朱元璋亲自到三山门临奠,追封宁河王,谥武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邓愈长子邓镇改封申国公(当时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被封为卫王,因此邓镇改封申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申国公邓镇作为李善长的外孙女婿受到牵连,被一并处死,爵位削除。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六月,淮安侯华云龙在北平返回南京的途中去世。由于此前有人弹劾华云龙擅自居住于前元丞相脱脱的府邸,还越级享用元朝宫中的物品,朱元璋一怒之下并没有对其追封赐谥。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一月,华云龙之子华中袭封淮安侯。但由于李文忠之死,朱元璋认为华中侍疾不力,将其夺爵贬斥。李善长一案后,华中被追论为胡党,淮安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一月,济宁侯顾时在镇守北平的任上去世,享年46岁。次年二月,其棺柩归葬南京,朱元璋追封其为滕国公,谥襄靖。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顾时之子顾敬袭封济宁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济宁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临江侯陈德在凤阳老家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杞国公,谥定襄。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五月,陈德之子陈镛袭封临江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六月,临江侯陈镛在北征纳哈出一役中不幸殉国。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临江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巩昌侯郭子兴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其为陕国公,谥宣武。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郭子兴之子郭振袭封巩昌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巩昌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八月,六安侯王志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许国公,谥襄简。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王志之子王威袭封六安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案爆发,王威侥幸没有受到株连,仅仅被削去爵位,降为安南卫指挥使。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五月,靖海侯吴祯去世,享年52岁。追封海国公,谥襄毅。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祯之子吴忠袭封靖海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靖海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营阳侯杨璟去世。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杨璟之子杨通袭封营阳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营阳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二月东平侯韩政去世,追封郓国公。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十一月,韩政之子韩勋袭封东平侯。洪武二十六年被打为蓝党处死,东平侯爵位废除。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七月,安庆侯仇成去世。追封皖国公,谥庄襄。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闰四月,仇成之子仇正袭封安庆侯。仇正躲过了胡党,没能躲过蓝党。洪武二十六年在山西被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处死,安庆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月,汝南侯梅思祖去世。子梅义袭为辽东都指挥使。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

结语: 洪武朝功臣命运悲惨,躲过了李善长和蓝玉案,躲不过朱棣的大清洗。真正根正苗红传国久远的,只有魏国公和黔国公两家。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恶名,终究是难以洗白的。

明太祖统治后期,由于多疑与对皇权旁落的担忧,大肆屠戮功臣,使无数参与大明开基的文臣武将人头落地。

然而也有一些人因为自己的远见和机智,躲过了猜忌与屠杀,得以善终。郭德成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郭德成是濠州人,他的父亲郭山甫,善于相面。

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朱元璋到濠州征兵,郭山甫认为这个年轻人日后必成大业,于是命儿子们投入朱元璋麾下,并把自己的女儿郭氏送给了朱元璋为妾。

而郭氏后来被封为宁妃,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

于是,郭兴,郭英与郭德成三兄弟就这样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

在明代的开国战争中,郭氏兄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郭德成虽然年纪小,但也能奋勇杀敌。更重要的是他曾在朱元璋身边充当侍卫,久而久之,对其性格十分了解。

当然,在他的两位兄长面前,郭德成就显得很不突出。明朝建立后,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而郭德成仅被封为七品骁骑舍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则他的两位哥哥功勋实在太大,将他完全掩盖;二则是郭德成这个人特别喜欢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故此就不可与兄长们相提并论。

然而,郭德成开国功臣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

对于自己的官职低微,郭德成不以为意,而是整天沉迷美酒。而朱元璋也觉得这样对待小舅子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便想给他加官进爵。哪知郭德成知道后连连拒绝,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

郭德成见皇帝生气了,跪在地上说:

朱元璋一听,感慨不已:原来郭德成真是心地简单之人啊。随后他赏赐郭德成百坛美酒和大量金子。

洪武年间,郭德成入宫参拜,朱元璋将两锭黄金塞进他的袖子里,并交待说:“德成,这是我赏给你的,你回去不要宣扬。”郭德成连忙遵命。

等到他离开皇宫时,将金子塞在靴子里。走到有侍卫的地方,郭德成佯装醉酒,将靴子脱下来,黄金也掉落在地上。然后他穿上靴子,扬长离去。

守宫门的侍卫捡到了黄金,把它交给朱元璋,并所说是骁骑舍人郭德成靴子里掉出来的。朱元璋听罢说:“这是朕赏赐给他的。”

郭德成之所以故意遗落黄金,其实是因为他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多疑性格。

事后有人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大内森严,我怎能藏着黄金走出呢?万一被人误以为偷窃怎么办?况且我的妹妹在宫中伺候皇上,我就更该谨慎小心。安知这是不是皇上故意试探我呢?”

这段故事被冯梦龙当做一则智慧故事收录在《智囊》中。从中可以看出,郭德成便面上是个酒鬼,其实他心里对皇帝的性格十分了解,同时也明白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所以凡事都小心翼翼,生怕被皇帝拿住把柄。

郭德成的小心翼翼,让朱元璋消除了对他的防范之心。同时因为是自己的小舅子,便经常召他入宫喝酒。

有一次,郭德成在后苑喝得酩酊大醉,脱了帽子匍匐在地上向朱元璋谢恩。

朱元璋见他头发散乱,便笑着说:“你这个酒疯子,你现在头发散乱,这都是喝酒喝多了的原因啊。”

郭德成确实醉了,他听完后仰起头来说:“这糟糕的头发我也很讨厌,哪天把头剃光了才痛快。”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元璋年少时曾出家当过和尚,如今郭德成疯疯癫癫地说要把头发剃光才痛快,这不是在讽刺自己么。于是他默然不语。

朱元璋虽然没有和郭德成计较,但是当郭德成酒醒后想起自己的言行,不禁后背直冒冷汗。

皇帝表面上虽然啥也不说,可是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不痛快呢?说不得哪天这个失误就会成为杀自己的借口啊。

为了保全自己,郭德成干脆剃光了头发,穿着僧袍,整天诵经念佛。时而疯疯癫癫的,口里只会念诵佛号。

朱元璋听说后,对宁妃说:“你哥哥说要当和尚,我以为他是戏言。没想到真把头剃了,真是个疯汉啊。”

从此,朱元璋便把郭德成当真疯汉看待了。后来,明朝屡出大案,功臣宿将们也被牵连而屠戮殆尽。

而疯疯癫癫的郭德成,丝毫未受到牵连。他依旧喝着美酒,唱着佛号,在富贵安稳中渡过了一生。

在明初的开国功臣中,郭德成并不出名。然而他凭着机智与对政治的清醒了解,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富贵与安乐,成为了明代开国群臣中少有的得善终者。

疯汉郭德成,其实是当时少有的聪明人啊。

韩金虎为演义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朱元璋宫16个女儿,其中还有几个女子终身未嫁,女婿列表如下:

1、长女:朱镜静,驸马是李善长子李祺。

2、二女:朱氏,李善长子梅殷,梅思祖从子。

3、三女:朱氏,驸马是牛城。

4、四女:朱氏,驸马是欧阳伦。

5、五女:朱氏,驸马是陆贤,陆仲亨子。

6、六女:朱福宁,驸马是王宁。

7、七女:朱氏,驸马是李坚。

8、八女:朱氏,驸马是张麟,张龙子。

9、九女:朱氏,驸马是傅忠,傅友德子。

10、十女:朱氏,未嫁。

11、十一女:朱玉华,驸马是胡观,胡海子。

12、十二女:朱善清,驸马是郭镇,郭英子。

13、十三女:朱氏,未嫁。

14、十四女:朱氏,驸马是尹清。

15、十五女:朱氏,驸马是谢达。

16、十六女:朱氏,驸马是赵辉。

朱元璋的老婆

朱元璋有21个老婆,皇后:马皇后,妃嫔:成穆贵妃孙氏、李淑妃、碽妃、胡充妃、郭宁妃、郭惠妃、崔惠妃、胡顺妃、赵贵妃、郑安妃、李贤妃、刘惠妃、达定妃、葛丽妃、余妃、杨妃、周妃、张美人、任顺妃、郜氏。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皇子 朱标,(1355~1392)长子,懿文太子(后被建文帝追尊为兴宗康皇帝) 朱樉,次子,秦愍王 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晋恭王 朱棣,(1360年5月-1424年8月)四子,燕王,靖难之役后为明成祖,其改国都为北平(今北京),建紫禁城,派郑和下西洋,生于征途,死于征途。 朱橚,(1361年-1425年)五子,周定王(建文朝被废,永乐朝复封)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建文朝自焚死)(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初封汉王。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1378年—1448年),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早夭。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 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26子16女

亲王之间是不平等的,但是亲王大于一切大臣。

地位不平等,岁禄和护卫甲士都不等。根据具体而定。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翻译:明朝制度,皇子封亲王的,要授予金册,住宅。护卫少的三千,多的有一万。在兵部登记,服饰,车辆低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都要拜见。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爷实力强弱和兵力、疆域有关。明朝的武官特可以封侯的。

扩展资料:

亲王: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的正妻为亲王妃,地位视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贵妃或皇贵妃,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可世袭。

亲王为一国之君,清朝以前的亲王均立国,封号一般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齐王等。皇帝的称号为朝号加美号加帝,如汉文帝、汉武帝、明惠帝、明景帝等,亲王的称号为国号加美号加王,如周文王、周武王、楚昭王、晋恭王等。

皇帝是天下之君的称号,王是一国君主的称号,但只有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小国国王仅可称郡王,在中国古代中原朝内,亲王是国一级君王的称号,郡王则是郡一级君王的称号。

简介:

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亲王是王的第一等。亲王是本国的君主,对上臣服于天下之君的皇帝。明朝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民生,手下都配有一位文相,一位武相,文相管国政,武相管军队。王宫的亲兵护卫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本国的驻军。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冠服:

亲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样,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亲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世子冠冕用八旒,郡王冠冕用七旒,臣下不可用旒。亲王妃的冠服也和皇后一样,身着凤冠及翟衣,区别是皇后的凤冠为“六屏”,而亲王妃的凤冠为“四屏”。

影响:

同时,中国古代一些周朝国家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将本国的君主称为亲王,但只有一些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如唐朝时期,日本国的君主在唐朝皇帝的册文中便是亲王。

朝鲜国、琉球国等国的国王等级仅为郡王。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级别为郡王,但中国皇帝特准其使用亲王的冠服。

-亲王

独揽大权的朱瞻基死后,明朝的大权到了谁的手里?

别说朱瞻基死了,就算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权力也大不了哪里去。在朱瞻基、朱祁镇父子俩的皇帝生涯里,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左右朝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