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一般家谱的主要内容有:
1、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2、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3、姓氏源流。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4、写清堂号。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如任氏的“五知堂”(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家训、族规。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规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戒、家法、家礼、族规、族约、祠规、戒谕等。
扩展资料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简约。每一种世系图表形式都各有特色,侧重不同。其中宝塔式随着流传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形式,以树形图谱和线形图谱最为常见。
树形图谱很象是一张组织结构图,看起来清晰美观,使用更普遍一些。编修家族世系图要做到易看易懂、世序分明、内容真实、语言简练。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很多家族在修撰家谱时,开始运用一些好的计算机软件来方便快捷地绘制编辑图谱,还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审美的样式。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浙江苍南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良启后兴友祥璹延达□□□和守礼善施义方宏贤经书耀宗显扬”。
浙江平阳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正启后兴发祥茂延达远强平”。
浙江会稽丁氏字辈:“原欣茔宏高丁南文应耀国习志桂”。
浙江剡西丁氏字辈:“得胜永聪明大申壬怡先享称位义纲常诗礼家宝”。
浙江剡城丁氏字辈:“一时从正道千载振宗猷师谦观晋益节泰恒履丰辅周姜公子承启圣贤德同人萃复鼎大有咸震升”。
浙江剡东丁氏字辈:“策正敦勤俭安书谨友宾守道资□□象贤景士辉”。
浙江南洲丁氏字辈:“诗书起后裔燕翼衍”。
浙江彩烟丁氏字辈:“孝友绍祖志忠良相圣延定邦怀道化崇善在安宁”。
浙江济阳丁氏字辈:“道拱可善兴仁义礼智信宫商角征羽亲热贤能爱悠远厚高明谟猷顺良显时成达同淑会同朝觐聘”。
浙江大岭丁氏字辈:“梦妟烤俊忠得相克如学承文国光士肇德宏希佩志成守善侍书启后积庆余芳贻掷□武百世其昌”。
浙江开化丁氏字辈:“云公居胜地毓秀庆流芳仁厚多久远忠孝自光昌传家惟诗礼华国有文章发祥功德茂木本水流长日世之联辉克绍大吉元松柏理居然道德原佑在”。
浙江盘安丁氏字辈:“文仕宗尹绍承大济园明洪世启正开朝本荣枝茂厚德载光钟灵毓秀兰桂齐芳”。
浙江定海丁氏字辈:“阜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任恤礼乐射御书数角元氐房心尾箕丰牛女虚危宝壁娄胃昂毕觜参井□□柳星张翼轸”。
浙江台州丁氏字辈:“士宏学正茂梦兆必其昌尧舜光化治成康绍吉祥”。
浙江黄岩丁氏字辈:“恒懋丙光洪维孚成金玉儒学安国圣兆孔秀”。
浙江天台丁氏字辈:“祖伯中彦守廷存大世崇希子良希绍宗学正茂荣天锡千祥至才华仁圣逢诗书传乐业彬雅树高风”。
浙江缙云丁氏字辈:“元享利贞兴端开宗桂枝方广仁义礼智完德康泰通达道远文明善顺慈惠温良喜庆光显俊杰英贤勋猷谟烈福禄荣昌”。
浙江贞溪丁氏字辈:“光明正大和惠开宗再高永远珍玉富贵荣华福禄康宁祥瑞庆善寿嘉道德仁义忠厚端庄安良迪吉信敏恭宽敬老尊贤”。
浙江松阳丁氏字辈:“克葵振立明汝龙谆敏尙惟公伯福堂佛文良大有世显旺成启增昌元兰桂奕芳”。
浙江骥湖丁氏字辈:“日道正廷嗣惟永懋万延兆长嘉起俊秀大益宗邦德辉学富”。
浙江兰溪丁氏字辈:“邦国家廷大尊敬懋尚纯斯启其光宪翼树志殿元希绍秉景可尔汝君乡来雳世因用士宏宗在永思”。
安徽枞阳丁氏字辈:“雄文少进贤英阳辉作业武戈边真权”。
安徽宿州丁氏字辈:“文良允贤方正维先克记宗得兴交其安”。
安徽寿县丁氏字辈:“应永志传家克有年”。
安徽蒙城丁氏字辈:“宣锡广训福仰再怀配适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凤泗长广家启仰再怀”。
安徽临泉丁氏字辈:“壮元继聚亚玉林照华国道生立仁义德修世泽长子贤建伟业万代作恒昌”。
安徽阜阳三里丁氏字辈:“有灿超德建允守其克保世巨春树如金培世贤传家淮作杰开国锡大年”。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一贯朝开继文武巨志育杰兴中华杰家声远传颂梦松事业长发扬”。
安徽阜阳丁寨丁氏字辈:“玉怀洪从正大光明南华天基家道常法文则武百世昌德培泽广生贤伍万代相传有恒香”。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华天宗文公魁义礼连道举世洪仁喜寿庚福崇之柏煌主章远超典州金安淑学怡宏图廉洁丹表兆亚东忠孝呈祥和顺颂荣光耀祖卫汉城”。
安徽淮南丁氏字辈:“自山学广开文远函云才锡湘泽常严永守清”。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再开固运函育才锡”。
安徽怀姚集丁氏字辈:“广开文军函育才锡”。
安徽庐江丁氏字辈:“元士文为志先代发荣昌后克继其绪家声庆远长积善承宗德扬名振祖邦贤良传万世永保有余光”。
扩展资料:
名人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汝昌,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丁氏族谱
郝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 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四、 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定县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五、 历史名人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
《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曹姓家谱
一、修谱:
私家修谱早在宋时就例定每30年续修一次,清代民间修谱盛行时,曹姓很多支族约定每20年修一次,20年不修谱为不仁,30年不修谱为不孝。浙江余姚道塘曹氏宗族约定10年一小修,20年一大修。清代和民国还编修合谱(联宗统谱),民国益阳曹氏议定“合族通谱六十年一续修”。不过,关于修谱的约定因战乱、灾害或其他原因,往往很难实现。
清代一般由族长、支派房长、祠正、评事等组成,设管理、校正、分修、协修等职。民国修谱班子除了族中权力人物,还增设了有文化的人参加。设有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主修(出钱最多者担任)、撰修(文化最高者担任)、编修。还有赞修、督修、监修、同修、补修、校阅、总理(管财务)等职员。
修谱礼仪隆重。修谱开始,要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开祖仪式。谱局每日早晚要烧香献供祭敬祖先。谱写完工之日要念经拜忏,设宴待客(捐钱者吃饭)场面盛大。最后,按领谱字号将谱接回各房,接回谱牒时也要作祭,鞭炮鼓乐齐鸣,族人兴高采烈,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像节日一般。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2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各房发得的1册新谱,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给外族人看,不得在谱上私自涂写,并定期验谱。
二、曹姓家乘谱牒
曹姓的文字谱牒,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姓世系直至汉代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代散佚。唐代存留至今的曹姓谱牒信息较前丰富,如《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有宰相曹确曹汾的世系。宋代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曹姓宗谱迅速增多。明清和民国时期撰修的曹姓家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
-------------------------------------------------------
曹姓家谱文献目录
《安徽曹氏重修谱牒》,不分卷,明代曹尤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
《安徽曹氏续修宗谱》,8卷及家卷1卷,明代曹来凤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刻本;
《安徽休宁曹氏统宗谱》,15卷,明代曹诰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8册;
《安徽歙县曹氏重修谱牒》,明代曹光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2册;
《江西婺源婺东曹氏谱书》,不分卷,明代曹世麟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存养堂刻本;
《曹氏族谱》,5卷,明代曹仁修,明初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4卷,民国曹永和编,民国五年(1916年)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曹浩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崇孝堂铅印本;
《江苏曹氏宗谱》,8卷,清代曹盛茂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宁寿堂活字本,8册;
《江苏扬州维扬曹氏族谱》,8卷,清代曹振甲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8册;
《江苏南通曹氏宗谱》,不分卷,清代曹邦庆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谯国郡刻本,22册;
《江苏常熟虞门曹氏宗谱》,26卷首1卷,民国曹志震、曹雨霖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浙江萧山史村曹氏宗谱》,25卷,清代曹文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道塘曹氏宗谱》,18卷首1卷附1卷,清代曹汝才、曹大梁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慎堂刊本,12册;
《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8卷首1卷末1卷,清代曹氏族人修,清道光三十五年(1845年)活字本,28卷册;
《安徽泾县谯国曹氏宗谱》,5卷,清代曹思诚、曹里等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木刻本;
《安徽续溪旺川曹氏宗谱》,12卷,清曹诚瑾修,清光绪刻本;
《福建平和曹氏大族谱》,清代曹文秩撰,1966年曹培松续钞本1册;
《江西南昌武阳曹氏宗谱》,清代曹文安、曹安行重修,清钞本1册;
《山东邹平於陵曹氏族谱》,2卷首1卷,清代曹守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恒升堂刻本,2册。
《湖北新洲曹氏宗谱》,68卷,民国曹承铸修,民国十年(1921年)木刻本;
《湖南长沙曹氏彦靖公支谱》,18卷,清代曹英煦、曹能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益阳三峰曹氏通谱》,4卷,民国曹佐熙纂,民国八年(1919年)长沙铅印本;
《广东番禺曹氏家谱》,4卷,清代曹秉溶修,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刻本;
《四川巴县曹氏族谱》,8卷,民国曹伯崇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石印本。
《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
《江苏常熟釜山曹氏家谱》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时期曹浩续修)
《湖南三峰曹世通谱·世表序》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
曹姓字辈派语
清光绪二十三年曹振甲纂修《曹氏族谱》,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
续修字派为:
德贻余庆,学立名扬,锡尔遐福,长发其祥。
江苏扬州另一支曹姓21世以前字派说法不一,其字为:
乾元亨利,贞学为佾,里公雍述,泰罕党宇,
宙洪荣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孝悌忠信,
礼义廉杰,金木水火土,壮敬贤良勤俭,射御书数。
21世之后的字派为:
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继贤述,克盛荣华。
清光绪二十六年曹汝祥续修《曹氏支谱》,山东诸城曹姓一支字派为:
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俭,庄敬贤,忠孝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川绵竹《曹氏族谱》的世次班行为:
以学联玟风,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远,一本遇多良,
秉正安怀履,希承绍有方,慎之崇汝祖,延显兆绵长。
清代《常宁烟竹曹氏一修宗谱》的字行为:
子应荣达,继必贤良,诗兴泽后,孝启家祥,
芳连甲第,声振朝堂,光余先祖,百世其昌。
1994年七修宗谱的新续字行为:
仰承洪范,怡和泰康,敦崇礼义,德业昭章,福禄绵远,晖耀平阳。
湖南麻阳县芷江东门曹家的字派为:
文大致启宗,国学万世兴,家传日新胜,吉庆中长应。
芷江曹家坪曹姓的字派为:
子言文与齐,思庭世昭光,继恕承先代,法可得久长。
麻阳县高村曹家子字后取二十字:
高永应启宗,祖达胜国英,方志传世代,光华选朝廷。
民国三十七年高村曹家与芷江曹家坪共同商议续取二十字:
安邦定治平,福享久成荣,正大鸿运兴,万家庆天恩。
麻阳县吕家坪毛家湾曹姓的字派为:
景志仁玉庭,万(文)朝(正)维(万)贞(兆)启,世上生俊杰,
久永享太平,祖正流芳远,仕相转佳行。
湖南省凤凰县毛都曹家字派为:
长延祖宗宏绪,达启世代仁义,忠厚贤良俊秀,尚德景星庆云。
民国十八年曹少甫修《曹氏家谱》,江苏通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春贤泽绶衡,善禄道耀勋。
民国十六年曹怀之修《曹氏宗谱》,安徽绩溪旺川曹姓一支字行为:
志士光家国,徽猷衍圣功,立诚天助福,敦德世恒隆,
庆本善庭起,瑞从义宅钟,思求荣祖道,文学务先通。
民国六年《湖南益阳曹氏彦祥房五修谱》的派语为:
应世国大昌,芝城土必方,文明光景远,
道下合三房,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邦,
仁孝怀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
民国三十二年曹时药《六修曹氏支谱》,湖南益阳曹姓一支字行为:
玉受秀贤彦,必钦子冠锡,良文教尔廷,家盛英嗣起,
时安德泽芳,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郅,仁孝怀三代,
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阴庆常康。
1、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2、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3、姓氏源流: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4、写清堂号: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如任氏的“五知堂”(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家训、族规: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规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戒、家法、家礼、族规、族约、祠规、戒谕等。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编写家谱要广泛收集资料,要从各种媒体查阅本族古今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要翻阅各类史稿,查阅各种人物辞典。
阎宝仲认为,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姓的起源、氏族世系表、氏族文化、名人介绍和后记等部分。
姓的起源。中国人的姓,绝大多数是因时、因地、因史而产生,很多姓的背后都有复杂曲折的故事。历史上有多种这方面的书籍,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篆》为基础,其它大多雷同。
氏族世系表。这个表能反映出一个宗支的迁徙、发展、沿袭、变化的总体情况。对于支系庞杂的大族、姓源不同的氏族,这部分非常重要。
氏族文化。包括族人的著述和受奖;先祖留下的遗迹;祖先们用的命名序,族规、族训等。对这些内容要分析、鉴别,抛弃其过时的糟粕,依据现实的文化精神,对中华传统美德赋以新的内容,使每部家谱都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材。
名人介绍。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这部分,要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方便阅读尽量语言通俗,并加注解。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不妄加评论。所列名人介绍按年代排列。
家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常识?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家谱的格式怎样写啊,需要些什么内容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
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
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
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 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
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
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和刘宋临澧候刘袭的墓志就可看出。
不同 的是后两块墓志不仅记述了自家世系,而且还详细记述了亲戚的谱录,这在后代 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南北朝时期却是司空见惯的。唐朝的家谱,大多为合谱,一 般是以姓为单位排列连写。
宋代以后,又开始分代分格。明清时代的家谱,大多 取法于宋代家谱,卷首列世系总表,以备检查,然后每人半页,依辈排列。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 排列如下: 1、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 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 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 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
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 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 旧序能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 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
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 “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2、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 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3、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 围,。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五、谱论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七、家训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九、传记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
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十一、领谱字号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
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中国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六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续修家谱包括些什么内容?
家谱或曰族谱,系对诸如家乘、谱牒、宗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的泛称。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血亲密码。它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以特殊形式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史书。
近些年来续修家谱进入 ,有些家谱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像史志一样包括很广,内容包括姓氏始源、得姓始祖、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
家谱主要是为了:“知源流、明世系、敬宗收族,使昭穆不紊、宗系不乱、尊祖敬宗,使后人不忘祖先。”增强家族凝聚力。
更增强民族的向心力。族谱连着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心。
因为同是中国人。续修家谱一般三十年一小续,六十年一大修。
相隔时间太远会“积远成谜,积谜成废。”每次续修家谱,一般由一人或数人协商发起。
成立续谱筹备委员会和总编常设办公机构,制定倡议书,续修家谱是本族的一件大事,须充分发动本族群众,然后制定续谱条例。有关各县、各村成立续谱小组,负责本村或本支系续谱工作,并按人口筹集经费。
经过一段时间,各处将谱系和续谱经费汇集到总编处,由总编处汇总编排。修家谱的主要内容包括:1、序言;2、凡例;3、恩荣题词;4、姓氏渊源;5、祖宗遗像;6、宗规族约与祖训家法;7、宗族世系图谱;8、家传;9、宗族史迹、史料、文献;10、字辈;11、宗族艺文目录;12、风土人情;13、捐款人员名单;14、修谱主要人员简介;15、题跋。
现在有些家谱还记载女子出嫁的村庄和丈夫的名子。创修续修家谱是一项家族的重要活动,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需要有明白人、有才学和对宗族状况熟悉的人,发起人和负责人要有一定的群众威信和号召力;通过运作、筹集资金是完成这一工作的根本保障;需要一定时间;还需发动一批实干的人,这些人要热心修谱工作,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和任真负责态度。
由2jiapu,爱家谱整理得来。
族谱家谱格式:
一、谱序
有着自序,他序的区别。本谱续修的话,在收录新载的序外,以往修谱的旧序也应一并收入。有时为了增加家族的声望,还会另请名人为家谱作序,谱序有有些家谱中有“引”、“谱说”、“谱铭”、“谱券”等别称。
二、题辞
题辞并不是所有家谱中都含有,多数为前皇帝在位或名人为本家族或者家谱的题辞,一般会放在显眼的位置,为的是光宗耀祖和增加家族的名望。
三、恩荣
集中记载着历史的皇帝对于家族成员的褒奖,有的还有皇帝或者地方官员题写的牌匾,可以彰显祖德。
四、凡例
别称谱例,主要介绍谱书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以及结构特点等。
五、图
明清时家谱的卷首,多数有图版,一般总有祖庙和祠堂、牧场等图。
六、节孝
宋代到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有节妇孝子是家族的光荣,节孝很多都立在家谱首卷。
七、像赞
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模样,以此达到增加家族声望目的。
八、考
一个家族经历百年至千年,有事情不清楚时需考究,修谱时又需要写上,只得需要考究、考证。
九、世系
别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血缘关系,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五代一表。
十、世系录
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是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涵括家族信息过多,特别重生死和血统。
十一、派语
别称字辈,为的是记录族人的排行字语,尤其是在封建时代,家族排行都是有着一定寓意的。
十二、传记
它与世系录有些相似,差异是世系录的男性均有,但传记则是家族中有特殊事迹、丰功伟业等重要举措的人才能入传。
十三、宗规家训
它相当于是家族中的法规,内容比较宽泛,一般是为了律己、守法、齐家等方面,其中有规则,族人必须遵守其规则,另外有家训,是劝诫后人的内容。
十四、祠堂、坊墓
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和现状、神位等,以及家族祀地的管理及各墓地的分布和坐向。
十五、先世考辨
主要为叙述家族历史和始祖、支派等分布情况,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等历史。
十六、志
家谱中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多含义是家族中专门资料汇集的名称,由专门史而成。
十七、杂记
不收入或遗漏的内容都在此处叙述,多数为家族中的一些专门资料,范围广泛且杂乱,从族人争讼到合约等都囊括。
十八、文献
收录的均为家族先人的著述,包括家规、家训,有的全收入有的仅开目录。
十九、修谱姓氏
常包括的内容是:领衔编编纂人姓名和捐献经费人姓名,排列在谱末。
二十、五服图
五服是家族法规的重要依据,很多家谱后附五服图便是为了让族人重视和了解,不混乱。
二十一、余庆录
家谱在编修完成后,末尾常会留几页白纸,意味着子孙绵延。
二十二、领谱字号
为了防止家族家谱外传,家谱后都有着顺序号,然后再登记注册,再由家族人士认领字号、定期抽查。
家谱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本文2023-10-28 03:46: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