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肇姓的家谱是什么
肇姓的满族姓氏是爱新觉罗。
阿塔姓爱新觉罗,是努尔哈赤三祖父(即努尔哈赤祖父的三弟)索长阿之孙龙锡的次子,生于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公元1632年),隶满洲右翼镶蓝旗,由副理事官历任,康熙七年升山西巡抚,康熙八年降为四品官。
族谱
祭拜

肇氏分布
提要:肇氏原先是因为他们的先人是清皇室,而受当时清廷的派遣,从北京迁到辽宁省内的沈阳和抚顺,为其祖先守陵,其后代就在此繁衍生息至今。这个姓氏是比较罕见的,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安徽淮南、广东顺德、辽宁辽阳、辽中、台湾台北、高雄、湖北远安、北京、山东等地。如今汉族,满族都有此姓。
肇氏原先是因为他们的先人是清皇室,而受当时清廷的派遣,从北京迁到辽宁省内的沈阳和抚顺,为其祖先守陵,其后代就在此繁衍生息至今。
这个姓氏是比较罕见的,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安徽淮南、广东顺德、辽宁辽阳、辽中、台湾台北、高雄、湖北远安、北京、山东等地。如今汉族,满族都有此姓。
汉字汉字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3-4]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5]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6]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7]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8]
得姓始祖
张姓始祖-张挥张姓始祖-张挥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9]
迁徙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2]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2]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2]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2]
2人口分布编辑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聚集中心。[2] 张姓人口分布张姓人口分布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2]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10]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2]
3姓氏文化编辑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11]
堂号
总堂号:清河堂
分堂号: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铭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箧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张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庆堂,芝泉堂,存着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经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两铭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东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义堂,尚德堂,味芹堂,明伦堂,明义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纪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则堂,追远堂,衍庆堂,叙伦堂,峻德堂,凌云堂,务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焕文堂,清河堂,张在公祠,绍忍堂,报本堂,万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爱堂,敬翠堂,棣萼堂,顺德堂,集成堂,复古堂,诒谋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尊经堂,尊礼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爱敬堂,诚心堂,雍睦堂,义芬堂,源远堂,福人堂,嘉顺堂,嘉会堂,寿康堂,聚星堂,鸣珂堂,种德堂,毓秀堂,横渠堂,乐育堂,德成堂,德征堂,馀庆堂,庆馀祠,燕诒堂,燕翼堂,树德堂,积庆祠,积庆堂,笃亲堂,亲睦堂,凝远堂,济美堂,彝伦堂,怀义堂,怀德堂,宝鉴堂,继忍堂,铁耕堂(共136个)[2]
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
祖祠祖祠“金鉴家风”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
“百忍传家”是指唐朝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12]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九居世泽;百忍家声。
全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禅泰山,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金鉴千秋。
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而勤学,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九龄。[13]
图传百忍;鉴着千秋。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下联典指唐代张九龄,著有《千秋金鉴录》。
轮奂善颂;孝友传芳。
上联典指晋代献文子成室,张老颂曰:“美哉轮哉!美哉奂焉!”。下联典指周朝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13] 张氏宗祠(安徽省金寨县麻河)
张氏宗祠(安徽省金寨县麻河)(3张)
烟波徒钓;横渠理学。
此联为张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代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治国子房。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13]
渔阳惠政;江左清才。
上联典指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受百姓爱戴。下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簪缨七叶;邦友千秋。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13]
五言通用联
梧雨凤苞润;松风鹤韵高。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自题联。
泉源在庭户;世界接人天。
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13]
阀阅传京兆;声名重曲江。
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北襄阳西。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人。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为先。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13]
六言通用联
落日平原纵马;秋风古道题诗。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于1981年撰写的书联。
宴列琼林之首;胪传鼎用之中。
上联典指明代张信、张异、张怵、张懋修、张以诚五状元。下联典指明代张显宗、张春、张修嗣三榜眼。[13]
七言通用联
气味梅花馨此日;风神杨柳忆当年。
全联典指南朝齐人张绪事。
一林松月多诗兴;千里云烟入画图。
此联采用清代词画家张子祥撰书联。[13]
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
上联典指西汉张良事。下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事。[13]
将军更解神谶字;太史合书大有年。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自题联。张延济,字叔未,浙江嘉兴人。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
此联为鹤顶格析“张”姓拆字联,上下联句首嵌入“弓”、“长”,合而为张。[13]
九居世泽传名远;百忍家声播惠长。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独爱诗篇超物象;只因山水与精神。
此联采用宋代诗人张耒诗句联。张耒为熙宁进士,著有《张右史文集》。[13]
鲲岛累迁昭祀典;清河长出尚高风。
此联为台湾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氏在台湾的迁徙。下联典指张氏郡望为清河郡。
二酉发祥登北榜;三公接武振淮滨。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鹤鸣、张鹤腾兄弟先后在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张鹤鸣官至兵部尚书,二弟张鹤腾官刑部主事、云贵副使,三弟张鹤龄官至户部员外郎。[13]
九世居后添吉庆;百忍堂前古太和。
此联为湖南省台前县张氏宗族联。联说该族唐代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时,路过他家,问他是如何理家的,他书写一百多个“忍”字进呈高宗,收到高宗肯定与赏赐。
功成百雉留怀远;泽溥三农乐凤翔。
此联为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谨,字慎之,号敬轩,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时。下联典指张国纪,字崇礼,号立斋,明代正德年间解元,官至凤翊知府,有善政。[13]
八言通用联
玉燕投怀,姓生燕国;出尘慧眼,相赏风尘。
上联典指唐代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乃生张说。张说后被封为燕国公。下联典指隋朝杨素的侍妓张出尘,与李靖、张仲坚结为兄妹,号“风尘三侠”。[13]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
此联为江西省万载县张氏六支宗祠联。
千秋鉴、百忍箴,常留古训;万先钱、两京赋,当读遗书。
上联典指唐代张九龄、张公艺。下联典指张鷟、张衡。[13]
正色立朝,声重千秋金鉴;懿文华国,名高万选青钱。
上联典指唐代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事,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而遭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录》、《曲江集》。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张旌,著有《万选青钱》。[13]
出使穷源,槎泛斗牛之畔;劝农致富,民兴麦秀之歌。
上联典指西汉外交家张骞(?-公元前114年)汉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两次被匈奴拘留,积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始脱身归汉。下联典指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光武中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13]
雄猛让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
此联采用张飞庙联。上联“文握管”指张飞善书法。下联“唐曾显姓”,谓唐张巡与张飞同姓。“宋留名”,指岳飞与张飞同名。[13]
族谱族谱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大宗开白马,孝女忠良道学,世笃家风。
采用张氏祠堂联。
为创业、守成人,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理读书、耕稼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
此联为广东省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祠“荣封第”堂联。丰顺张氏客家人南迁的过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刻苦勤俭,是客家人最为优秀的品质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需付出数倍于鱼米之乡人民的努力方能果腹。张氏训勉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堂联随处可见。[13]
家谱文献
谱名 编者及编撰方式 藏地
湖南长沙坳上张氏族谱十二卷 张远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二修家谱十四卷 张永嵩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湖南湘潭南轩张氏会文房六修支谱八卷 张承宗等纂修,民国三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张氏族谱六卷 万友等主修,民国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张氏三修族谱十卷 张梓元主修,清光绪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江苏扬州交台张氏分迁邵伯支谱六卷 张庆堂、张春雷等重修,清嘉庆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扬州张氏族谱四卷 张薰等修,清咸丰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扬州维扬浦头张氏族谱 张客修,清同治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
字辈排行
地域 字辈
安徽省金寨县 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亳州市 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安徽省桐城市 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山东省齐河县 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山东省新泰市 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山东省淄博市 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山东省青岛市 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山东省兖州市 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山东省诸城市 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河南省郸城县 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河南省邓州市 明喷文鳯,荣先可绍,一本清传,福泽永继,学定万全
湖南省宁乡县 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贵州省 荣诗承奇,仁能洪道,国均先进世,奇忠赵王姖,天远开绵秀,普打郑昌依
江西省赣州市 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
江西省武宁县 挥公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监图。必昌崇有
四川省 世卫国步元昌茂兴龙吉
重庆市 鸿才启世,智胜绍欣;传扬天道,信步乾坤。苍鹰展翅,高远超群;翱翔霄汉,啸傲风云。雄狮过岗,迅猛驰奔;横行原野,威震丛林。狂龙涌浪,广阔无垠;蒸腾甘雨,泽惠黎民
江苏省如皋县 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余
江苏省丰县 国泰民安,田广文光,敬传祖,继中恒
满族汉字姓寻根大全(1) http://tiebabaiducom/fkz=106478424
满族汉字姓寻根大全(2) http://tiebabaiducom/fkz=21927648
==================================================================
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其姓氏则曰“完颜”谓“王”。明代女真建州右卫指挥使王兀堂、杲,哈达部长王台等,以王为姓。
老姓包括:完颜氏、伊喇氏、王佳氏、爱新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王氏(汉族)等
完颜]
拼音---Wanyan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 完颜伟, 完颜仲元, 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
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百家姓全部姓氏
百家姓全部姓氏。中华千千万万的历史文化传承流传下来的精华数不甚数,广为人知的却也不少,百家姓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具体内容可能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下面分享百家姓全部姓氏。
百家姓全部姓氏1百家姓分别为: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舄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後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
: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对后世影响: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姓氏文献:
姓氏的延续,可以使人们从基 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这样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传承祖德、光宗耀祖,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对姓氏传承、使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全部姓氏2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你了解这个跟随自己一生的符号吗?它的本义是什么?主要发源地是哪儿?如今又是怎么分布的?看图,李、王、张、刘、陈、杨……中国18大姓氏的起源,寻根溯祖,收藏!
据统计,中国姓氏排名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来自河南,南方“ 八大姓”更是全部源自河南。毫不夸张的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
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在80%以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据估计,中国87%的人口都姓着百家姓中的姓氏,逾1/5的中国人姓李、王或张,总共超过275亿人。大多数中国姓氏都在中国境内有一个地理“基础”,这一点较少为人所知。一些有趣的地图告诉我们,哪些姓氏在中国的哪里最为集中。大家都来看看你的根在哪里
李姓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 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 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陈姓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 建立陈国。 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 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赵姓
赵姓:《百家姓》排名第一,宋朝国姓。赵宋王朝是最具有贵族气质的汉族王朝,其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繁荣程度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人口数量也超过 了一亿人 且赵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名臣名家辈出;太祖以"杯酒释兵权"开社会风气于包容博爱之风,使得开国功臣均得以善终,与赵氏同享世袭荣禄,赢得天下士子民心。
陆姓
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总人口大 约近42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姜姓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刘姓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
徐姓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 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沈姓
沈姓主要源出于赢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
黄姓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杨姓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 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山西长治、临汾等地。
何姓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任姓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 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马姓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当代,马姓排行第13位。
周姓
周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现代大陆周氏人口不少于三千三百六十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 周氏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九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在长江流域的各省市中,周氏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
吴姓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 中心2013年4月14日综合分析,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吴姓排行第十。
孙姓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 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 位;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在中国历史上,孙权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胡姓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hú(ㄏㄨˊ),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位,分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 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 起源于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国首任君主胡公满。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 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湖北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04%。
林姓
林姓,中国姓氏200强排名16,南方排名第4。 始祖一般被认为是商朝的亚相比干,现在有2000多万人,南方居多,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郭姓
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时期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4位,截至2014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382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5%。郭姓在全国的 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156%),河北(88%),山东(78%),湖北(7%)四省,共占全国郭姓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69%),广 东(55%),山西(47%),辽宁(44%),安徽(42%),吉林(41%)。六省的郭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总人 口的21%。中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与东北三大郭姓聚集区。
曹姓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湾排名第58。曹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古帝颛顼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名叫安,因帮助禹治水 有功,被封在曹,后代有人把曹作为姓。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把曹挟改封到了邾,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国。 发展和演变:曹姓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一是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曾经有过一个曹国,当地人有的人迁居中原,就以曹为姓。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有名,东汉时期,曹参 之后曹腾,官至大鸿胪,无后,死后由养子曹嵩继任。曹嵩原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改姓曹。曹姓名人,较早的要数《春秋》记载的曹刿;其次是汉初大臣曹参。 至于曹操,其实他真姓是夏侯。曹植,著名诗人;曹丕之子,为魏明帝;曹丕之孙为魏国皇帝。其后裔曹霸,武卫将军,又极善画马。三国后,唐时诗人曹松,宋初 名将曹彬,元代画家曹之白,明时文学家曹学检,明理学之冠曹端。清著名作家曹雪芹。
邓姓
邓姓是中国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据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姓氏发源于今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村,今有邓城遗址。 春秋时的古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说文解字注》邓国曼姓之 国。左传。楚武王夫人曰邓曼。则知邓国曼姓也。前志曰。邓县故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徒亘切。六部。
范姓
范姓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 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 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 所以也称范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约有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036%。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75%,约678万。
丁姓
中华姓氏,其始祖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 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 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主要以第一种为主。历史名人:董仲舒、董诗曈、董必武、董存瑞。
百家姓全部姓氏3宋朝以前,我国已经有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系统地将"姓"篇成书籍,则是由明一位儒人来完成的,书名为《百家姓》。明朝也有过《皇明千家姓》;清朝也曾出现过《御制百家姓》。但能够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仍为宋朝时期的《百家姓》。它采用四言体,而且押韵,读来爽朗上口,所以旧时就成识字课本及儿童的启蒙读物。
书名《百家姓》并非只有一百个姓,实际编入书内的"姓",约五百多个,而且未编入的姓,还有很多。因为《百家姓》之书始于宋朝,宋王朝的创立者是赵匡胤,史称"宋太祖",为尊重皇帝之姓,所以就将赵姓定为《百家姓》之首。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楮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闽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锺徐丘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麹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斜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逑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锺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丌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198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袁义达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抽样数据资料,开始对我国的姓氏做统计研究。1987年,袁义达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同年,中国科学院正在进行有关姓氏研究的消息被一些媒体广泛传播。1987年5月2日,袁义达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这也是最早的新百家姓。由于新百家姓中姓氏较多,节选部分排名靠前姓氏以作参考。
李王张刘 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 韩唐冯于 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 贾丁魏薛 叶阎余潘 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 金陆郝
孔 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 龙万段雷 钱汤尹黎 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庞樊兰殷 施陶洪翟 安颜倪严 牛温芦季 俞章鲁葛 伍韦申尤 毕聂丛焦
向柳邢骆 岳齐尚梅 莫庄辛管 祝左涂谷 祁时舒耿 牟卜路詹 关苗凌费 纪靳盛童
欧甄项曲 成游阳裴 席卫查屈 鲍位覃霍 翁隋植甘 景蒲单包 司柏宁柯 阮桂闵欧
阳解强柴华 车冉房边 辜吉饶刁 瞿戚丘古 米池滕晋 苑邬臧畅 宫来缪苟 全褚廉简 娄盖符奚 木穆党燕 郎邸冀谈 姬屠连郜 晏栾郁商 蒙计喻揭 窦迟宇敖 糜鄢冷卓
花仇艾蓝 都巩稽井 练仲乐虞 卞封竺冼 原官衣楚 佟栗匡宗 应台巫鞠 僧桑荆谌
银扬明沙 薄伏岑习 胥保和蔺
值得一提的是,袁义达的排名都是将萧与肖、戴与代、傅与付等合在一起统计(都计入前者);而2007年排名(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统计分析)、2014年排名(数据援引自国家统计局负责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却是将其分开统计。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
史称冯氏正宗。
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
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
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
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
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
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
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
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
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
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
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
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
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
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
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
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
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
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
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
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
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
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
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
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
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
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
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
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
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
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
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
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
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
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
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
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
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介绍文件
冯姓迁徒史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
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
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
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
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
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
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
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
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
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
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
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
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
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
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
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
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
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
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
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
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
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
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
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
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
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 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
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
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
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
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
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
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
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
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
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
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你的家族有多伟大!
冯氏家谱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
满族肇姓的家谱是什么
本文2023-10-28 03:41: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