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姓 蒙氏家谱 蒙姓起源 蒙姓名人 蒙姓的来源 蒙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蒙姓 蒙氏家谱 蒙姓起源 蒙姓名人 蒙姓的来源 蒙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 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 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 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三、历史名人

蒙 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 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 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和宁夏西部。

2、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

蒙姓宗祠通用对联

〖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

〖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

〖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

〖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

〖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中国人民 蒙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蒙进喜中将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 ,1964年11月加入中国 。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 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 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 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 副司令员兼 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S撒 洒 萨 赛 散 沙 山 闪 苫 陕 单 扇 舍 双 石 苏 夙 速 宿 锁 孙

撒 撒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据安徽和县撒姓回族家谱载:“撒氏始祖居西域,后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撒氏宗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往和县城西门响水沟一带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族族当中,回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员就有“撒都丁”、“撒里蛮”、“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这都是撒姓的主要来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

洒 回族中的洒姓来自回族名。如“沙不丁”(Sabual-l-Din)可译为“洒不丁”,故可取“洒”为姓。另,远在唐代时,进入中国的西域人就有“洒”字起头的回族名,如江苏镇江杨氏先祖“洒公及第西公。”回族中的洒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萨 回族中的萨姓取自波斯语的回族名译音。如元代著名诗词作家萨都刺之弟萨野芝(元江西建昌路总管)之于萨仲礼(元福建省中书检校)、萨仲明(曾为丞相府撰)均冠以“萨”姓。另据《姓氏词典》称:“西域有萨姓,后徙居福建。”这与明清以来萨姓回族的分布相吻合。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

赛 回族中的赛姓,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汴京开封,从此定居中原。元朝初年,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1211—1279年)受封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后,留有五子二十三孙,分别以“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为姓,赛姓便是这“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之首音。再有,明永乐三年(1405年)自中亚国家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任教长,后(永乐五年)到松江(今上海松江)宣谕敕建清真寺并首任教长的赛亦的哈马鲁丁(中文名赛孝祖)之后裔也以赛为姓。“自赛孝祖来松江后,松江始有赛姓回族。”这应当是赛姓的又一族。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华北和西北地区。

散 散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沙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 在回族回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义为‘万王之王’……,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入华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沙姓也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山 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闪 回族中的闪姓,由“苫思丁之后裔”转为闪和陕。在明代,闪姓回族多以擅长诗文见著,如闪应雷,闪继迪、闪仲侗、闪仲严等。闪姓也是赐姓之一。据《赛典赤家谱》载:“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日闪,…”在闪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回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闪,赐姓玉。” 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云南等地。

陕 回族中的陕姓,由苫姓改变而来。据清朝李焕之著《清真先正言行略,苫茂传》载:“(苫茂)廷试时,上(明英宗朱祁镇)不知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苫,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陕姓回族在广东、湖南等地均有分布。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扇 扇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辞典))

舍 舍姓,多源自回族的回族名。如“舍目孙低尼,就取第一个音‘舍’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在中国历史上,以“舍”为首音的回族名也相当多。如元代任宜兴州、广州路同知和句容县(今属江苏)达鲁花赤的两位舍利甫丁,任镇江府路总督府同知府事、同知建康路总管府事的舍里甫丁。同时,元代福建泉州清净寺财产监管和回回巨商也分别为合刺甫丁哈梯卜(“哈梯卜”意为教义宣讲者)和舍刺奋丁梯卜雷则。在明代的回回和贡使当中,有舍黑马黑麻、舍班、舍力班和两位同名的舍刺夫丁。清代,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人、中国虎夫耶学理华寺门宦第四辈教主其名为舍木苏松的格(阿文意为“忠贞的太阳”)。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及西北地区。

双 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石 回族中的石姓,最早为石国(以粟特人为多)在唐代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后因清代发动反清起义失败为避祸而改姓石。中期见于五代前蜀官员石处温(波斯人)。居河北泊镇的石姓回族,据说是元代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居河南开封的石姓回族,源自宋代由波斯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人。这些犹太人为十七个姓氏,后经数百年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仅存七姓,其中石姓便是其中之一。这部分石姓犹太人,融入到回族后便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石姓回族在中国分布也较广。

苏 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苏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现在邵阳的苏姓回族就是元末明初由北京调遣随军到宝庆卫(即邵阳)驻守屯戎,充当卫指挥及屯垦人员的回族军事僚属后裔。邵阳的回族以马、张、苏、海、蔡五大姓为多。马氏是明初从南京迁来的,亦称之“金陵马氏”。张、苏、海诸姓是受明王朝调遣从北京迁徙而来。张氏,其先曰璞罗德,北平三河人。璞罗德原属回族名,张姓是到宝庆后才使用的。邵阳的苏姓回族原北直顺天府人。此外,河南虞城也有苏姓回族。

在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西北各地回族反清斗争被镇压后,大批陕、甘、宁的回族群众,被迫流落到限定地区定居,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曾将贵德、西宁等地的回族强行安置在今化隆、尖扎等地。马营镇阳山一带的马姓及川口果园村的苏姓回族,原籍陕西风翔县,均系陕西回族反清斗争后的流落者,定居民和县已有百余年历史。

夙 夙姓,回族姓氏之一。(见《中国回族贵州回族》)速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的第二个字音。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华后授云南左卫副千户的西域回回亦速,“子亦名亦速,孙速来蛮时,以速为姓,四世外速俊……八世孙速华,世代为宦,至今为回回望族。”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宿 宿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宿姓又读xiu音。

锁 回族中的锁姓,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称:“锁懋坚(明代诗人)为中亚撒马耳汗城之对音。撒马耳汗为中亚地区之名城,因其来自撒马耳汗即名为锁懋坚,是因为地名而成

  不一定的,我们家是有家谱的,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按照家谱取得,我的就不是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可见咱中国人认为名字和一个人成长、命运息息相关,从古至今高度重视。可您相信吗?随着时代变迁、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在今天,传统的依照家谱取名的方式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以至不少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辈分呢。

  中国人辈分寓意大

  据介绍,中国古人起名除姓名外常有字、号等,后演变为以“姓+族辈+名”为主的家族式起名方式。辈分,作为族谱上的约定俗成,有史以来不可轻改,其除了规定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外,还寓意名望、寄托理想。如《红楼梦》贾家按名的偏旁部首定辈,多数家族则在姓和名中间加第三个字为辈分,如孔姓有“祥”“令”辈分、张姓有“作”“学”辈分。照这样的传统,很多孩子尚未出生,其姓名中至少有两个字就早已被家族长辈们规定好了。“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有利于一个家族血缘宗亲的凝聚以及文化上的传承!”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民俗学会理事牛耘先生如此看待传统起名法的积极一面。

  按家族辈分取名不到10%

  但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如“建国”、“建设”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现,中国人开始一改传统家族辈分式起名法,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代新人开始选择简单而意深的两字姓名,如韩雨、吕天等,90年代至今,姓名越发彰显个性,不少家庭在给孩子取名时,还动用了父母双方的姓氏,有的则融入更多现代元素,甚至略显西化,如取双姓+贝克汉姆的,还有叫杨二车娜姆的(我国最长姓名可取6字)。这导致的结果是,按家族辈分起名法越来越少有人采用,牛耘介绍,调查显示:在每百万婴儿中,沿用家族辈分起名的已不到10%。

  取名字还是要有点中国特色

  简化了传统缛节,起名更加自主,减轻了社会重名压力。资料显示:我国现有1601个姓氏,如采用父母双姓,会增加到128万个双姓。但另一方面,新式起名法却使不少现代家庭存在失“根”危险,一项城区千人调查显示:50%的20岁左右年轻人不知道有辈分起名传统;80%的该年龄段人不知道自己辈分。有的社会学家则担心:原本姓氏辈分在一起可区分血缘,一旦不按辈分,自由改变后给认亲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导致近亲通婚。“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及东西方文化日益互渗,姓名多样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我还是希望家长们在给孩子们起名时尽量不要全盘西化,毕竟,中国人起名最好还是要有我们中国人的特色!”

郡望天水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双」源出

双(Shuāng双)源出有二:1、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2、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①据《新唐书》所载,“夷姓有双氏,双舍是也。”②据《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载,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

迁徙分布

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双姓的起源。唐代时候,少数民族中有姓双的。唐代时候有很多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他们和汉人通婚,一方面他们带来自己民族的文化,一方面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形成了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大交融,那时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兴盛的时期。双姓少数民族也是其中一支,他们也成为双姓历史上的一个发展。

堂号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双姓宗祠通用对联

〖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源自蒙域。——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双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守争瀛吕;德被河梁。——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人双子符,任刺史,瀛州、吕州百姓跪伏在宫殿前争着请他去做官。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人双士洛,任梁州刺史,与河州刺史双弥周,都有德政,深得民心。

〖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宋代庆历进士;清朝乾隆提督。——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庆历进士双渐,无为人,博学能文,历知本军和汉阳,吏民见思,有古循吏风。下联典指清代乾隆提督双林,满面州正红旗人。

〖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天长地久恩爱厚;水秀山明脉源长。——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双姓望族居住地“天水”二字的嵌字联。

〖双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被群黎,瀛台互相争请;惠施兆姓,河梁各荷帲幪。——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双子符事典。下联典指魏代名人双士洛事典。

拒潢池之弄兵,足觇干力;师紫阳而受业,雅著循声。——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朝宋随郡人双泰贞,有干力(堪任其事的能力)。大将沈攸之镇守荆州时,召集四方才俊,双泰贞不肯去。后来他到江陵经商,被强留下来任队副,不几天又逃走。沈攸之派二十骑兵甲追赶,他杀了几个人,其余的不敢近前。追者把他母亲接到军营,他这才归队。沈攸之也不怪罪他,还称他是孝子,又赐他一万钱,任为队主。“潢池弄兵”,指造反。“潢池”,借指皇室。下联典指宋代为人人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进士,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吏民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有的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

《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有的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还有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还有的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认真揣摩这些复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2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这可能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吧。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

比如 欧阳:

欧阳姓

中国人的姓氏多是单字的,但复姓的也不少,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姓氏,便是一个复姓。

「欧阳」姓的源头

「欧阳」姓的源头有两个:

一、夏禹的后裔。夏禹之后,传到第六个君主,便是少康。少康的儿子,改姓欧阳,是为欧阳姓的一支。

二、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春秋时,越王勾践的第七代孙无疆,把他的儿子蹄封到乌程欧余山,任欧阳亭侯的职位。后来越国被楚国灭了,蹄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姓了欧阳。这一支的后人,有些继续姓欧阳,也有一些改姓欧。

姓「欧阳」的著名人物

书法家欧阳询最初学习王羲之的字,在字体的「险」和笔力的「劲」方面,能够青出於蓝,比王羲之还要好。他的字结构严谨,所以学习书法的人都喜欢学习,其中常为人临摹的便是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刻。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

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

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

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

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

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

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

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

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

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

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

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

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

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

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

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

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

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

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

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

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

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

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

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

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

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

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

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

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

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

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

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

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

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

《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

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

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

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

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

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

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

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我国现存的双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

说到字辈,是修家谱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谱,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年。在修谱的时候,就要决定排出新的字辈。以蔡家的字辈为例是“世泰家声启,运隆教泽长”十个字。在1944年修谱的时候,就另外决定了新的十个字,作为后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世”信,儿子则名“泰”来,孙子名“家”珍,曾孙名“声”传,玄孙名“启”伟。由名字上一看,就辈分分明,尊卑有序。在同辈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如启字辈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启伟、启仕、启优、启侠、妹妹用启侬、启仪、启仙等等。这种表明血统的方式,后来更扩而充之,作为表明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方式。

在家谱中,可以看到祖宗的来源,我是河南人,我们傅姓怎么由平陆一带到南阳来的?然后历代祖先,有谁到那里去了,都有记录。

宗法社会的组织,就有这样严密,对于个人的名、字、号、谥法、事业、行状,等于一篇小传,在家谱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家谱族系表的线都是红的,如果中间看见一条蓝线,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因为红线是代表血统;如果是蓝线,就是表示没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过继来承宗祧的;如果没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姊妹的孩子)过继来延接香烟的,则加双姓,一般是本姓血统最近的过继(也叫承祧)。其中也有一子双祧的,如兄弟两人,哥哥无子,弟弟也只有一个孩子,那么这个独子,就同时是伯父的孩子。而且除了生父给他娶一个太太外,伯父也给他娶一个太太,称为长房媳妇。(当然,弟兄排第几,就是几房)。那么长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孙子,本房媳妇生的孩子,为生父的孙子。如果没有叔伯兄弟,就从叔伯祖的后代同辈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如果外甥过继承祧,要经过族长的同意才可以,而且过继来的第一代要加双姓。如张家由李家外甥过继而来,在家谱中的蓝线下就写张李某某。

在人类学的立场看起来,好像红线或蓝线没有多大关系,“民胞物与”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谁的儿子都是一样;可是站在宗族血统的立场,就绝不敢以开放的思想来做。还有的人声明不是外甥,是“路边妻”生的孩子。所谓“路边妻”是有的地方有租妻的风俗,租一个妇人来,生下孩子以后,将孩子交给男方,各走各的路,没有夫妻关系。可是怎样去证明呢?“路边妻”等于西藏的多夫制。在西藏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有的是兄弟同妻,也有的是一个妇人同时是张、王、刘、李几家的太太,女权很高。所以“路边妻”的孩子,碰到几家修谱时就发生问题了,因为无法证明这个孩子到底是哪一个丈夫的。但无论是红线或蓝线,有一个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对于没有后代的,一定想办法把他的宗祧继承下去,香火延续起来,这是中国民族思想的精神。

每一宗族的家谱,依照老规矩,仅有两部。正本放在祠堂里,副本放在族长的家里。如果为了法律问题或者宗族上其它什么问题,要查家谱的时候可不容易,非要全祠堂的董事、负责人到齐了,才可以打开这个藏家谱的箱子。我当年在家里修家谱,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当时回去修家谱,有所变革,不像以前那样有半张书桌宽大的正副两本,而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开本,同时印了一百多套,凡是出了钱的,或一家送一套,或三五家送一套,以资流传。所捐的钱,绝对超过预订的价格,甚至有的超过十倍以上,以表示对祖先的孝道,为宗族尽力。领家谱时,非常隆重恭敬,视为一种光荣,除了用古典鼓乐,到祠堂中恭领,如迎神一样,而且当天还要设宴,邀请诸亲友,因为这也是一件喜事,宗族、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来道贺。领回的家谱放在“谱箱”里面,供奉在祖先牌位的旁边,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如果是几家合领的家谱,就由合领的几家轮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为期,对这件事是非常严肃庄重的。

家谱不但是为个人,而是为一家一族的宗法社会观念而存在;它更高的价值,在于其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尤其在历史这方面,寻查个人的史料,像岳飞、文天祥这些人的传记,就是从他家乡中的家谱里,找出很多真实的资料与记载,这些资料在历史上很重要。换言之,家谱家乘,就是它这个宗法社会的一个小的历史。我们常说,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就是各家循家谱研究,追溯到最后,黄帝是每一家族的根源。发展下来,就表现了“兴灭国,继绝世”的民族观念。

更新于 2018-04-27

来自作品集姓氏普籍

蒙姓 一、姓氏源流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 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 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 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三、历史名人

蒙 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 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 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和宁夏西部。

2、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

蒙姓宗祠通用对联

〖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

〖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

〖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

〖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

〖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蒙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蒙进喜中将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1月加入中国***。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西藏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S撒 洒 萨 赛 散 沙 山 闪 苫 陕 单 扇 舍 双 石 苏 夙 速 宿 锁 孙

撒 撒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据安徽和县撒姓回族家谱载:“撒氏始祖居西域,后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撒氏宗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往和县城西门响水沟一带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族族当中,回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员就有“撒都丁”、“撒里蛮”、“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这都是撒姓的主要来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

洒 回族中的洒姓来自回族名。如“沙不丁”(Sabual-l-Din)可译为“洒不丁”,故可取“洒”为姓。另,远在唐代时,进入中国的西域人就有“洒”字起头的回族名,如江苏镇江杨氏先祖“洒公及第西公。”回族中的洒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萨 回族中的萨姓取自波斯语的回族名译音。如元代著名诗词作家萨都刺之弟萨野芝(元江西建昌路总管)之于萨仲礼(元福建省中书检校)、萨仲明(曾为丞相府撰)均冠以“萨”姓。另据《姓氏词典》称:“西域有萨姓,后徙居福建。”这与明清以来萨姓回族的分布相吻合。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

赛 回族中的赛姓,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汴京开封,从此定居中原。元朝初年,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1211—1279年)受封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后,留有五子二十三孙,分别以“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为姓,赛姓便是这“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之首音。再有,明永乐三年(1405年)自中亚国家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任教长,后(永乐五年)到松江(今上海松江)宣谕敕建清真寺并首任教长的赛亦的哈马鲁丁(中文名赛孝祖)之后裔也以赛为姓。“自赛孝祖来松江后,松江始有赛姓回族。”这应当是赛姓的又一族。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华北和西北地区。

散 散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沙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 在回族回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义为‘万王之王’……,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入华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沙姓也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山 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闪 回族中的闪姓,由“苫思丁之后裔”转为闪和陕。在明代,闪姓回族多以擅长诗文见著,如闪应雷,闪继迪、闪仲侗、闪仲严等。闪姓也是赐姓之一。据《赛典赤家谱》载:“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日闪,…”在闪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回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闪,赐姓玉。” 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云南等地。

陕 回族中的陕姓,由苫姓改变而来。据清朝李焕之著《清真先正言行略,苫茂传》载:“(苫茂)廷试时,上(明英宗朱祁镇)不知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苫,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陕姓回族在广东、湖南等地均有分布。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扇 扇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辞典))

舍 舍姓,多源自回族的回族名。如“舍目孙低尼,就取第一个音‘舍’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在中国历史上,以“舍”为首音的回族名也相当多。如元代任宜兴州、广州路同知和句容县(今属江苏)达鲁花赤的两位舍利甫丁,任镇江府路总督府同知府事、同知建康路总管府事的舍里甫丁。同时,元代福建泉州清净寺财产监管和回回巨商也分别为合刺甫丁哈梯卜(“哈梯卜”意为教义宣讲者)和舍刺奋丁梯卜雷则。在明代的回回和贡使当中,有舍黑马黑麻、舍班、舍力班和两位同名的舍刺夫丁。清代,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人、中国虎夫耶学理华寺门宦第四辈教主其名为舍木苏松的格(阿文意为“忠贞的太阳”)。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及西北地区。

双 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石 回族中的石姓,最早为石国(以粟特人为多)在唐代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后因清代发动反清起义失败为避祸而改姓石。中期见于五代前蜀官员石处温(波斯人)。居河北泊镇的石姓回族,据说是元代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居河南开封的石姓回族,源自宋代由波斯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人。这些犹太人为十七个姓氏,后经数百年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仅存七姓,其中石姓便是其中之一。这部分石姓犹太人,融入到回族后便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石姓回族在中国分布也较广。

苏 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苏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现在邵阳的苏姓回族就是元末明初由北京调遣随军到宝庆卫(即邵阳)驻守屯戎,充当卫指挥及屯垦人员的回族军事僚属后裔。邵阳的回族以马、张、苏、海、蔡五大姓为多。马氏是明初从南京迁来的,亦称之“金陵马氏”。张、苏、海诸姓是受明王朝调遣从北京迁徙而来。张氏,其先曰璞罗德,北平三河人。璞罗德原属回族名,张姓是到宝庆后才使用的。邵阳的苏姓回族原北直顺天府人。此外,河南虞城也有苏姓回族。

在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西北各地回族反清斗争被镇压后,大批陕、甘、宁的回族群众,被迫流落到限定地区定居,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曾将贵德、西宁等地的回族强行安置在今化隆、尖扎等地。马营镇阳山一带的马姓及川口果园村的苏姓回族,原籍陕西风翔县,均系陕西回族反清斗争后的流落者,定居民和县已有百余年历史。

夙 夙姓,回族姓氏之一。(见《中国回族贵州回族》)速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的第二个字音。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华后授云南左卫副千户的西域回回亦速,“子亦名亦速,孙速来蛮时,以速为姓,四世外速俊……八世孙速华,世代为宦,至今为回回望族。”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宿 宿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宿姓又读xiu音。

锁 回族中的锁姓,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称:“锁懋坚(明代诗人)为中亚撒马耳汗城之对音。撒马耳汗为中亚地区之名城,因其来自撒马耳汗即名为锁懋坚,是因为地名而成人名。”另据金吉堂称:“锁住之后裔姓锁。”据此,锁姓也出自回族名。锁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蒙姓 蒙氏家谱 蒙姓起源 蒙姓名人 蒙姓的来源 蒙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