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姓 阳氏家谱 阳姓起源 阳姓名人 阳姓的来源 阳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1收藏

阳姓 阳氏家谱 阳姓起源 阳姓名人 阳姓的来源 阳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阳(Yáng 阳)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代有附庸方国、阳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东南),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时,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姓。

2、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载,东周时,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省济源县),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为阳姓一支。

3、出自代北莫胡卢氏三字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

得姓始祖:阳樊。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 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三、历史名人

阳 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 尼: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阳 介:阳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请冀州默曹参军,早卒。尼从子鸣鹄、季智,前后为幽州司马。尼从子荆,有吏能,任范阳太守尼从子延兴,任函州敕史。

阳 藻:避尼从孙,字景德,粗通经史,历官宁远将军、领统军,外御内抚,甚得局边之称。尼从孙诠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参军。尼从孙璠,任通直散骑常侍。

阳 城: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唐德宗时,他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身高不过3尺,历来的地方官把这些矮人作为特产土贡献于朝廷,专供朝廷取乐玩耍。阳城上任后,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为愤怒,他上疏陈述了历年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皇帝免除这项陋规。唐德宗看后遂同意停止当地土贡。道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恩戴德。后来,民间便把阳城奉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一派和颜,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这也表达了人民对阳城的崇敬之情。现在,阳城的故乡夏县庙前镇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阳公庙。

阳乘庆:阳尼从孙,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休之:阳尼重从孙,字子烈。东魏武定年间,官至黄门朗。北齐天统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尼重从孙弼,字世辅,长于吏事,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尼重从孙伯庆,汝南太守。

阳处父:春秋时代晋文公、襄公时人,虽然不算多么显赫的人物,但是却主导了一次震惊当时的人事异动,即所谓“易中军”并涉入所谓的“三易中军帅”的权力斗争的漩涡,最后身死名裂。阳处父的身份及权力,功劳等各方面探讨所谓“易中军”及“三易中军帅”的相关问题,认为阳处父只是台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后的操纵者,其实是晋襄公。阳处父的失败,即是晋襄公的失败。对阳处父的评价,包括所谓的“仲尼曰”及《礼记·檀弓篇》的记载,以二者之时代背景及个人立场之故,皆未能肯定阳子行事,实有失公允。以为阳子忠贞,可比荀息。叔向忠于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犹愿效法阳子,亦所谓推己及人也。

阳孝本:宋代大学者,学问深而博,品德高贵,隐居在山中读书讲学,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当时的学问人都敬重他,苏东坡也佩服他。后来还是被朝廷请去给太子讲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阳都县:汉代县名,隶徐州琅琊郡,汉灭即废。其故城遗址在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

2、堂号

阳姓的主要堂号有:“启胤堂”等。

============================================================

阳姓宗祠通用对联

〖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周封少子;

唐著谏官。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下联典指唐代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

太子老师。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代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行高,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阁归。

-----------------------------------------------------------------

〖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

四世同居,诏表门闾。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以清白闻,终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南齐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

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姓名人阳彪事典。

--------------------------------------------------------------------------------

中国人民 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阳自碧少将

阳自碧(1918-——),四川省巴中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股长、副科长, 中央机要科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51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祖

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

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

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黄氏宗亲点击加入

黄氏总群

第3世祖

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

第4世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

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

第7世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

第8世祖

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

第9世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祖

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

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

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

子一(伯益)

第12世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

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嬴姓,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成为嬴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

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

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

《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

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之子(13)世祖(1)之女(1)

发现了一部有2700多年历史的柳下惠后裔的《展氏族谱》,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了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全部生病亡绝。 \x0d\\x0d\  《展氏族谱》资料非常珍贵。有光绪十一年版;十八年版;民国5年版;1954年版的平阴共和石印局石印本和1985年的重修本。谱系从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该族系一直追溯到黄帝,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近年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要早160多年。 \x0d\\x0d\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谱。该族谱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近20次。 \x0d\\x0d\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字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同相,交善,遭南剻之判,平子怒,子仲因污卓与同谋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成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已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 \x0d\\x0d\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诬告而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面成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x0d\\x0d\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传统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也许可能纠正历史上柳姓来源的传统说法。 \x0d\\x0d\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非常可信。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一发现,解开了许多历史的谜团。 \x0d\\x0d\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在“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至今极难看到柳下惠的著作,也许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x0d\\x0d\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下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遭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四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 \x0d\\x0d\  新发现的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姓 阳氏家谱 阳姓起源 阳姓名人 阳姓的来源 阳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阳(Yáng 阳)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代有附庸方国、阳国(在今山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