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家谱上面都写了什么?为何说清朝歪曲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明朝太监家谱上面都写了什么?为何说清朝歪曲历史?,第1张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后世王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如隋朝灭亡后,负责编纂《隋书》的就是唐朝的魏征。通常情况下,新王朝的史官都不会替已经灭亡的前朝说好话,能做到客观公正已实属不易。像唐朝的史料中都记载隋炀帝昏庸无道,李渊父子这才揭竿而起,替天行道。但后世的史学家通过考古发现,隋炀帝也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并不像唐朝史官所记载的那般无能。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明朝史料的篡改就更严重了。

明朝往事

明宪宗朱见深因为从两岁起就被宫女万贞儿照顾,所以在他长大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位比他大17岁的宫女。朱见深登基后,想立万贞儿为皇后,却遭到了生母周太后的驳斥。没办法,朱见深只好将万贞儿封为妃子。朱见深日夜宠幸万贞儿,却不看皇后一眼,所以吴皇后便有些生气。

万贞儿仗着有皇帝撑腰,也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在一次冲突后,吴皇后动手打了万贞儿一巴掌。吴皇后以为她作为一朝皇后,责罚一个妃子还不是家常便饭?没想到明宪宗朱见深却为此动怒,将她打入冷宫。吴皇后被废后,朱见深又想立万贞儿为后,但周太后还是不同意,最后立了王氏为后。

有前车之鉴在那摆着,王皇后也不敢跟万贞儿对着干,所以万贵妃更加得宠,于成化二年生下皇长子。朱见深大喜,晋封万贞儿为“贵妃”,即万贵妃。万贵妃以为自己迟早会当上皇后,没想到儿子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而她从此也不再有孕。

按照清朝所编的《明史》,万贵妃为了防止其他妃子诞下龙子,便使用各种手段对她们进行迫害。一旦有怀孕的,便想办法让其堕胎。

后来宫女纪氏怀上了孩子,万贵妃又派人送去打胎药。幸得太监张敏等人保护,明孝宗朱祐樘才存活了下来。明宪宗将朱祐樘立为太子后,万贵妃对张敏等人颇为怨恨,张敏害怕被万贵妃报复便吞金而死。但福建同安县《张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却与《明史》上截然相反。

张敏家谱

原来这张敏正是同安张氏一族的家庭成员,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敏死于成化二十一年,而并非《明史》记载的成化十一年。且张敏也不是吞金而死,而是自然病死的。

《同安县志》和《金门县志》关于此事也有记载,说成化二十一年张敏患重病后,皇帝还派太医前去给他看病。

而据《明史》记载,明孝宗的母亲也是万贵妃迫害而死。但奇怪的是,明孝宗继位后却没有拿万氏一族的人开刀,为母亲报仇。可见,万贵妃迫害明孝宗生母的说法也站不住脚。而这只是《明史》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由此可见清朝删改了多少明朝的史料。

明朝最有名的就是党争和宦官,党争就是东林党与浙党、楚党、齐党、秦党、阉党之间的斗争,最终动摇国本,导致明朝元气大伤,最终酿成灭国之祸;太监专政就更不用说了,明朝的大太监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与东汉并列,来看看明朝历史上十大有名的太监都有谁吧:

TOP、10 曹化淳

曹化淳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奈何后来王安被魏忠贤害死后,曹化淳也受到了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后来崇祯皇帝登基后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

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清兵入关之时,曹化淳因年老力衰已离宫六年,顺治移驾北京后,曹化淳赴都上疏,请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曹化淳与东林交好且为人忠厚,并没有其他恶迹,竟然也遭到文人的污蔑,蒙“开城纵贼”之冤。“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他终于体会到了文人的无耻,感受到了被他排斥的魏忠贤的无奈。

TOP、9 王安

王安最早隶属于宦官冯保名下,后来王安由陈矩推荐给皇帝,受命为皇长子伴读。当时郑贵妃图谋立自己生的儿子为太子,所以经常使人搜集皇长子的过失。然而皇长子在王安周旋保护下,使得郑贵妃一无所获。

明光宗即位后,王安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之后,王安采用门客中书舍人汪文言的意见,劝皇帝实行各种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措施,发帑金接济边费,起用忠直的大臣邹元标、王德完等,朝廷内外都异口同声的称赞他品德好。大学士刘一燝、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都很尊重他。

但是王安做梦都没想到,会被看中的小太监魏忠贤给坑了,魏忠贤联合客氏将万安给谋害了;本来魏忠贤对这个曾经多次提拔自己的恩人不忍下手,但是最毒妇人心,在客氏的劝说下,魏忠贤还是狠下心将王安一贬再贬后杀害。

直至明思宗崇祯帝即位后,赐给王安祠堂的匾额为“昭忠”。

TOP、8 陈矩

1547年,陈矩入宫,当时才九岁。1550年,俺答率兵在边境抢掠,逼近京师,太监高忠全副武装参与防守,立下功劳。陈矩十分敬佩,所以立志要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从此经常留心有关政治、经济的事。

1605年,陈矩以掌东厂兼掌司礼监印,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这在明代宦官中也是少有的。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滥用权力,而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当时矿税使流毒天下,民不堪命,许多廷臣先后疏谏,神宗都给予重惩。当大学士沈鲤进谏时,陈矩支持他,亦帮助进言,于是矿税在不久后得到停止。

陈矩身材不魁梧,比较瘦弱,声音嘶哑,但是白耳黑齿,双目炯炯有神,对人谦和,没有声色俱厉,不过,当处大事,决大疑,羽翼忠良,保全君德的时候,都很有决断,敢于担当。他衣食方面自奉甚薄,暇时喜欢弹琴、吟诵诗歌,收集古董书画。他掌管东厂这段时间,是东厂抓捕人最少,京师秩序最平稳的一段。

陈矩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被人称之为“佛”。

TOP、7 王振

王振略通经书,满腹经纶,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

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

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

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这就是土木堡之变了。

TOP、6 王承恩

王承恩是曹化淳的亲信,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后来曹化淳因年老离宫养老去了,留下王承恩辅佐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陪伴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仅有王承恩一人。

原本崇祯皇帝是要王承恩逃命去,但是王承恩不肯;当时崇祯皇帝先吊死在煤山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而王承恩随后也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死后也要侍奉崇祯皇帝。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清朝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开国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TOP、5 冯保

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

张居正固然有大才,但之所以能被委任内阁首辅,施展政治报负,是因为有冯保的全力支持。但是,冯保贪财好货,广收贿赂,张居正也曾送给他不少宝物。冯保后来又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了生祠,张居正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他歌颂不已。

虽然冯保骄横,即使皇帝有所赏罚,冯保不开口,谁也不敢执行。但冯保也常常做一些识大体的事。如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弄来给皇帝赏玩,冯保派人对张居正说:“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又能约束其子弟,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京中百姓也觉得冯保此人不错。

但是在张居正死后,冯保缺乏政治上的盟友,后因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而被放逐南京,并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TOP、4 汪直

汪直是大藤峡叛乱中瑶民后代,1467年以幼童身份被俘进宫。最初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后升任御马监太监。1476年,有黑眚出现在宫中,妖人李子龙用巫术勾结太监韦舍私自进入大内,事发后被诛杀。

明宪宗心中很讨厌这件事,急于想了解外面的事情。汪直为人狡猾聪明,明宪宗于是令他改换服装,带一两名校尉秘密出去侦察。人们都不知道,只有都御史王越与他相交甚欢。汪直将所见所闻,全部报告明宪宗,明宪宗大悦。

1477年,明宪宗建立西厂,由汪直统领,钦定校尉人数多于东厂一倍。后来汪直借明宪宗的宠信和西厂的权势,大力打压异己,1479年,汪直偏信辽东巡抚陈钺言,下兵部侍郎马文升于锦衣卫狱,后谪戍重庆,至此汪直威势倾天下。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TOP、3 魏忠贤

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迷恋酒色,魏忠贤经常和一群恶少年赌博,有次,他赌博大输后感到很苦恼,便恨而自宫,改姓名叫李进忠,因早与宫中太监熟识通融,谣传因此未净全身,仍有一粒睾丸。后来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赐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自万历年间被选入宫,隶属于太监孙暹,靠巴结他进入了甲字库。他又请求做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巴结上了魏朝。魏朝多次向王安称赞魏忠贤,王安也就善待他。长孙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这就是所谓的对食关系,到魏忠贤进宫后,客氏又与他勾通,客氏于是冷遇魏朝而喜爱魏忠贤,两人结成了很深的关系。

后来魏忠贤联合对食客氏先是除掉王安,掌握宫廷权力,后又不断利用对皇帝的影响力,扩大自己的在外的影响力;后来“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发生,整个朝廷如同在打官司。因为魏忠贤党羽与东林党相对抗,于是众人便把魏忠贤党视为邪党。

直至后来魏忠贤一手遮天,被称之为“九千九百岁”,但是盛极必衰,在崇祯皇帝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TOP、2 刘瑾

刘瑾本姓谈,因为依附一位刘姓宦官入宫当宦官,改姓刘。弘治年间犯了罪,依法当被处死,后得赦免,其后得以在东宫侍奉武宗。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

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同年八月,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恶贯满盈的明朝太监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分三天割完,行刑完毕,割下的小肉块被受过其害的人家抢着买下吃掉,一文钱一块肉。

刘瑾并非无能之辈,也未曾将国事当作儿戏。史载,刘瑾将奏章带回私第后,都与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及华亭人张文冕商量参决,再由大学士焦芳润色,内阁李东阳审核之后颁发,还是颇为慎重的。用事期间,他针对时弊,对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动,推行过一些新法。即所谓“刘瑾变法”。

TOP、1 郑和

正史仅载郑和为云南人,并无其他生平事迹传世,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3年,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而郑和也就成了如今名气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太监,尤其是在今天,当年郑和所走的海路,更加重要无比。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王国,被视之为历史上 祸国殃民的巅峰时代,有人甚至说大明江山是在 的祸害下,民穷财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其实不然, 中有珠玑,除却祸国殃民的坏 外,也有力图救正时弊缺失的正直太监,并不全是毒瘤。>  最有名的当属郑和莫属,除此之外,还有太监张永和张敏,都在 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六位 贤德的太监!>   1、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英雄 >  朱元璋和朱允炆在位的时候,为了朝政的稳定都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可朱棣起兵的时得到过宦官的支持,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后,太监们又趁机重返了政坛。永乐三年(1405年),宦官郑和奉朱棣之命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表面上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强大,实际上却是为了消除朱棣心中的疑虑,出海搜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郑和一行人顺着中国的海岸线南下,一直到了南洋的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都没有发现朱允炆的踪迹,为了不白走一趟,郑和决定征服周围的小国,让他们给明朝进贡。郑和首先到了三佛齐岛国(位于今苏门答腊岛南部),这个小国本是广东人王道明一手创立的,但后来被爪哇国征服改名为旧港,没过多久,海盗陈祖义又占领了这块地界,在当地称王称霸。>  陈祖义一开始听说明朝使臣送来了大礼,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好酒好肉款待郑和,但当郑和提出每年给明朝进贡的要求时,陈祖义却一口回绝。堂堂大明难道还怕他一个小小的岛主么于是明军两三下就制服了陈祖义,并让周围的小国通通俯首称臣。>>  郑和载誉而归,朱棣兴奋异常,所以没过多久,郑和又再次出使海外。郑和这一次突发奇想,他带着船队一直朝西航行,首先到达了锡兰国(今斯里兰卡)。锡兰是一个岛国,岛上土著人的酋长叫做亚列苦柰儿。亚列苦柰儿起初见到郑和也是满脸笑容,但当郑和说明来意后,亚列苦柰儿立即沉下脸来,打起了坏主意。>  亚列苦柰儿平时喜欢畜养一些猛兽,岛上的居民只要惹他不高兴,那么这些豺狼虎豹就有机会美餐一顿。过了几天,亚列苦柰儿邀请郑和参观猛兽打斗,郑和起了疑心,装病不去。亚列苦柰儿知道计谋败露,于是带了千把个士兵前去袭击明朝的大船。明军船坚炮利,打得亚列苦柰儿的部队鬼哭狼嚎。亚列苦柰儿不死心,又放出一群猛兽朝明军冲来,这时,只见火箭和炮弹雨点般地落在地上,把这些禽兽炸得东倒西歪,最终,郑和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锡兰。>  出使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郑和不仅使得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突飞猛进,而且还开拓了远洋贸易的线路,所以郑和对航海事业的贡献绝不亚于同时代的哥伦布。>  2、张永——搞垮刘瑾势力的重要人物 >  元老李东阳参见朱厚照,请求他停止征收军粮,安抚民心,朱厚照顾不得刘瑾的反对,当即采纳了这个建议,然后派遣泾阳伯神英和太监张永,前去镇压叛党……可大队人马刚走不久,京城就接到了破获叛党的消息,朱厚照便让泾阳伯神英返京,并命令张永和杨一清到宁夏安抚军民。>  杨一清在前往宁夏的途中和张永谈得很投机,二人说起刘瑾的罪行都恨得咬牙切齿,于是杨一清叹息道:「刘瑾是我朝一大祸害,可谁也拿他没有办法,这该如何是好啊!」张永小心谨慎地回答:「刘瑾今非昔比,他现在羽翼丰满,爪牙遍地都是,要想铲除他的势力并不容易啊。」杨一清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小声地告诉张永说:「你也是皇上的宠臣,这次回京,你趁汇报工作的时候,将一份伪造的书信交给皇上。信中就写,朱寘鐇其实是想联合刘瑾一起造反,才害得天下大乱。我认为皇上英明神武,一定会将刘瑾绳之以法,到时候你就是流芳百世的功臣了!」>>  张永忽然皱起了眉头,他担心这样做行不通。杨一清接着劝说道:「其他人指责刘瑾,皇上未必相信,但你的话皇上是要听的。如果皇上不信,那么你就大声哭泣,以死相威胁。如此一来,皇上必定会被你打动的。」听了这番话,张永当即坚决地说道:「好!为了报效皇上,就拿我这条老命,同刘瑾拼了!」。>  3、张敏——挽救明孝宗的功臣 >  孩子诞生后,纪淑妃知道自己无法抚养,所以就忍着心痛把孩子交给了太监张敏,让他将孩子处理了。张敏知道这是皇帝的骨肉,所以没有下毒手,他将孩子藏在了密室中,独自喂养。被废黜的吴皇后偶然听说了此事,也经常到安乐堂替孩子喂奶。>  一无所知,所以他将唯一的儿子朱祐极封为太子,可朱祐极实在命短,没多久就身患重病而亡,使朱见深悲痛欲绝。当时宫廷里的很多人都知道,朱祐极的死和万贞儿有必然的联系,但万贞儿势力庞大,爪牙众多,因此让知情人都成了哑巴。>  转眼间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太监张敏冒着生命危险,告诉朱见深,说他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就住在西宫。朱见深喜出望外,急忙跑到西宫,抱着自己的骨肉泪流满面,给他取名为朱祐樘,并封纪氏为淑妃。大学士商辂担心朱祐樘会遭万贞儿的毒害,所以上书朱见深,建议让纪淑妃亲自抚养朱祐樘。>>  此后,宫内喜讯不断,邵宸妃生了朱祐杭,张德妃生了朱祐槟,还有姚安妃、杨恭妃、潘端妃和王敬妃也陆续生了男孩子。此时,最伤心的人莫过于万贞儿了,她气急败坏,竟然用毒酒杀害了纪淑妃。张敏听到纪淑妃的死讯,知道自身难保,最后吞金自杀。>  此外,《明史·宦官传序》也明确指出: 宦官,「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  4、怀恩——稳定政局的重要人物 >  怀恩是苏州府人,本来姓戴,宣德中入宫后,才赐姓怀。另说高密(今 明宪宗属山东)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纶被杀,其父戴希文时为太仆卿,受株连被籍没。他以幼童入宫,被 为宦官,赐名怀恩。由于任事恭谨,成化时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当时汪直掌管西厂,梁芳、韦兴等亦很得宠,但怀恩辈分比他们高,性情又耿直,识义理,通典故,遇事常能以先朝的典故来进谏;又廉洁不贪,所以在宦官中威信很高。>  怀恩敢于保护朝中正直的大臣。如有个叫阿九的宦官,他的哥哥因犯罪被官员刘大夏笞打责罚。阿九向宪宗诬告,捕刘大夏入狱,全靠怀恩力救,才得释出。员外郎林俊因触怒宦官,被逮下诏狱,宪宗想处死林俊,怀恩于是冒死力谏,宪宗用墨砚掷他,使他头破流血,但怀恩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宪宗后来还是让步了。>      怀恩在用人上也极为严格。有个叫章瑾的向他行贿请求做锦衣卫镇抚。但是怀恩说「镇抚掌管诏狱之事,怎么能够以贿用人」,拒绝了这人的要求。怀恩还有过人的胆识,不迷信怪异。据说京师曾经出现一种怪物,此物「金睛修尾,状如犬狸,负黑气入窗,直抵密室,至则人昏迷」,以至京城惊扰。一天宪宗上朝,侍卫见怪物而哗,连皇帝都要逃跑了,怀恩却能镇静的护持皇帝。在古代,立太子是关系国家根本的大事。怀恩在这一点上也能坚守正义,保持了太子地位的稳固,稳定了政局。后来怀恩死后,皇帝赐以「显忠」的祠额来褒奖他。纵观怀恩一生的所作所为,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5、李芳——敢于直谏的太监 >  李芳,明穆宗时内官监太监。因忠言进谏,惹怒明穆宗,下狱。>  在隆庆年问,宦官中有两个叫李芳的。一个掌管司礼监,参与了倾陷官员的阴谋,其行为并不见得光明。另一个就是《明史》上称为「贤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内官监太监。一次,工部尚书徐杲等人在修理卢沟桥时,贪污了官银数万。李芳查明属实,上书劾奏,皇帝命令锦衣卫逮捕徐果审讯,追赃发遣。穆宗这个皇帝挥霍无度,每年要从民间征发粳米4500石,白青盐30000斤,给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李芳上奏皇帝,要求减少征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赞扬他能够知道节俭费用爱惜百姓。其实对于爱财如命的穆宗来说,表面上对李芳赞赏有加,而内心却是恨他的,因为李芳影响了自己的享乐。后来又由于李芳公正无私得罪了其他一些宦官,他们在皇帝面前说李芳的坏话。终于穆宗借口李芳在内事上无礼而把他逮捕入狱。其实,只不过是李芳敢于直谏,违背了皇帝的心愿而已。>   6、陈矩——力图纠正时弊的权阉 >  陈矩(1539—1607),字万化,号麟,北直隶安肃县人。司礼监掌印太监。嘉靖二十六年(1547)被选入宫,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在司礼监服役,当时年仅九岁。>  明神宗时期的太监陈矩,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被人称之为「佛」。>  陈矩兼掌东厂,权力很大。但是陈矩为人正派,自称要谨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在万历十一年,出现了「妖书」大案。此案涉及到宠妃和太子,皇帝下令要穷究,许多官员想乘机陷害异己者,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陈矩负责办这个案子,他顶住了权臣的嘱托,只抓了有罪的生光便结案了,拯救了大批被无辜牵连的人。他掌管东厂期间,是东厂抓人最少,京师秩序最平稳的一段时间。他生活俭朴,淡于名利,但雅重学术,爱好诗文书画。终观其一生,陈矩是 不可多得的一位权阉。>  由上可以看出,在明代的宦官史上,确实出现了一部分以修身重道、匡济天下为立身处世宗旨的宦官。他们或者在外交上取得了成功,或者在政治上为明代的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或者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他们虽身处残疾,却能够不随波逐浪,不趋炎附势,而能廉洁自律,耿介忠诚。往往在文官集团整体腐败的过程中,一些被视为宝贵的道德信条竟然是由宦官来体现和坚持的。>       他们同时期正直的官员能够身处其中而头脑冷静,对当时宦官的所作所为、为人品性作出公正的评价,我们在审视明代宦官的过程中,决不可因部分宦官的窃柄弄权、纳贿行恶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宦官在那样的环境中能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决不能因部分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恶劣行为而使我们形成某种僵化的思想意识,从而影响到我们对明代整个宦官阶层的正确评价。>

明朝太监家谱上面都写了什么?为何说清朝歪曲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后世王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如隋朝灭亡后,负责编纂《隋书》的就是唐朝的魏征。通常情况下,新王朝的史官都不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