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丝虫病详细资料大全
血丝虫病概述,临床表现,淋巴组织急性炎症,淋巴管阻塞性病变,诊断条件,病理病症,班氏血丝虫病的判别,马来血丝虫病的出现,治疗措施,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对症治疗, 血丝虫病概述 病原-盘尾丝虫依 , 盘尾丝虫依维菌素具有广谱抗丝虫活性,对盘尾丝虫、犬丝虫、棉鼠丝虫的微丝蚴具有强大的杀灭活性,但对成虫无活性。可影响盘尾丝虫的微丝蚴在雌虫子宫内的正常发育,并抑制其从孕虫宫内的释放,迅速减少患者皮肤内的微丝蚴数量,为治疗盘尾丝虫病的首选药,口服疗效高,但对成虫作用甚微。 口服1次每千克体重015-02mg,每间隔6-12月复治1次,持续若干年。对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病则以乙胺嗪(海群生)治疗,其可杀灭微丝蚴和成虫,对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汶丝虫和罗阿丝虫的巨丝蚴有相当的作用,在丝虫患者体内,能使微丝蚴迅速从血液中消失。用于班氏丝虫病或马来丝虫病,1日600mg分2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7日为1疗程,间隔1-2月后可进行2-3个疗程;用于治疗罗阿丝虫病,1次每千克体重2-3mg,1日3次,连续2-3周,必要时隔3-4周复治;用于盘尾丝虫病,初始剂量宜小,按体重1次05mg,第1日给1次,第2日2次,第3日增至1次1mg,1日3次,如无严重反应可增至1次2mg,1日3次,总疗程14日。 丝虫病起源 淋巴丝虫病 近年中国研制的呋喃嘧酮对成虫作用强,对棉鼠丝虫、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的成虫和微丝蚴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杀虫的活性和疗效均优於乙胺嗪(海群生),用于班氏丝虫病,1日每千克体重20mg,分3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7日为1个疗程;用于马来丝虫病,1日每千克体重15-20mg分3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6日为1个疗程。 血丝虫病(象皮病)--俗称“大脚疯”这个词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不过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病在我国十分常见,它最典型的后遗症就是下肢严重肿胀,在民间曾经流传着“八人围桌坐,狗子钻不过”的民谣,意思是指腿肿得厉害,围坐一起中间没有缝隙,这是丝虫病危害的真实写照。血丝虫病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病原存在于动物身上,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传染性。血丝虫病会严重破坏人体的淋巴系统,导致其反复发生炎症,致使患病者失去劳动能力。 全世界受淋巴丝虫病威胁的地区 临床表现 淋巴组织急性炎症 (1)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多位于下肢,呈周期性发作,伴高热、寒战。 (2)丝虫热:呈周期性发作的恶寒、发热。 丝虫生活史 (3)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睾丸、附睾肿大,压痛,精索结节、压痛。 (4)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可见畏寒、发热、咳嗽、哮喘等症。 淋巴管阻塞性病变 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淋巴管曲张、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多见下肢,阴囊和上肢)、淋巴腹水和乳糜腹水。 诊断条件 1.有流行区居住史。 2.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逆行性淋巴管炎、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并可出现淋巴腹水和乳糜腹水。 3.实验室检查 血丝虫病 (1)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增多。 (2)免疫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3)病原学检查 ①晚10时至次日晨2时取耳垂血3滴置于玻片上,直接查找微丝蚴。 ②从乳糜尿,鞘膜积液中查找微丝蚴。 ③下肢淋巴结活检寻找成虫。 4.急性期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应注意与细菌性淋巴结炎鉴别。 病理病症 班氏血丝虫病的判别 如果不是因为日本发动对华战争,日人或许不会对台湾的血虫症流行投以较大的注意,而Maxwell与市村两者互异的说法怕也将成无解的历史公案。为确保台湾海峡的通过优势,日本自1935年起扩建澎湖马公海军基地并增强其船舰之维修能力。基于军部要求确保劳动力健康的要求,当时马公要港部病院海军军医大尉田中重雄,假澎湖马公基地,检查澎湖籍工人二百二十九名;发现九十九人具有血丝虫症临床症状,占总受检人数的433%;其中三十七人由末梢血液中检出血丝虫,占总受检人数的162%。 重要的是,田中重雄首度证明了这些患者都是班氏血丝虫症的受害者,这次调查亦是台湾史上第一次以科学检验方式确认该种丝虫的存在。田中且根据患者提供的讯息,主张班氏血丝虫症不仅仅在马公高度流行,同时亦流行于澎湖群岛的其它岛屿上。一如新竹军医中村幸庵发现肺吸虫症第二宿主般,像田中重雄这类次级军医的研究报告,仍须受到当时知识高层—即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的追认,才能算是通过正确的科学认可程式。1939年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准备阶段,著名的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寄生虫学教授横川定,率领五名该校专技人士小林英一、汤本义香、小坂清石、卢万德、横川宗雄(横川定之子),组成丝虫症调查团前来澎湖确认田中的报告,并进医步跨大调查的规模。该调查团在马公、白砂及西屿岛上四个村落、两所公学校里检查2,843人,发现244人感染班氏血丝虫,感染率为86%。 确认澎湖为班氏血丝虫症高度流行区,并不能解决Maxwell的观察和市村结论的落差。黄登云进一步针对本岛屏东地区,于万丹庄及小琉球从事血丝虫病验血调查;在受检之5267人中,并未发现阳性带虫者。横川定根据黄登云的发现,认为Mexwell所谓“台湾西南海岸某一村落,极有可能是位于马公一带,而不在台湾本岛里。然而,战后范秉真引用1958到62年代间的系列调查,却发许多本省籍的患者来自于台湾西南沿海县分。该研究对台湾本岛十五县150乡镇进行验血调查,每乡镇抽查1,000人;受检人数总计178,421名,有阳性反应者为2,670人,平均丝虫感染率为15%。该项研究证明台湾西南部五县23乡镇均为班氏丝虫症感染区,范围包括云林县麦寮乡;嘉义县鹿草及义竹乡;台南县善化、新化、盐水、西港、永康、归仁、关庙、仁德及麻豆乡;高雄县冈山、梓官、大社、弥陀、永安、湖内、路竹、燕巢、林园及桥头乡;以及屏东县车城乡。 马来血丝虫病的出现 班氏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主要流行于东南亚。中国许多省份均有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感染的现象,然以东南沿海各地: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感染率较高,其中也以上述各省两种丝虫混合感染的比例为最高,平均约在20%上下。另据范秉真及许雨阶的研究,班氏丝虫应为台湾地区的源发性病症,且本岛应该没有马来丝虫症的病例。但1949年到50年代初期,由于国府自大陆撤军来台,以因而带入部分感染马来丝虫症的既有病例个案。 根据两人的追踪调查,大陆来台受检人士之血丝虫患者约有27,000人,其中二分之一感染马来丝虫;而1955年由浙江大陈岛撤退来台之岛民竟有96%的马来丝虫感染率。比较値得注意的是,靠近大陆地区的马祖、金门两岛,除了由大陆撤退人士带来的马来丝虫个案外,尽管两地血丝虫症感染率都高达45%上下,两地之本土个案(localcases)完全都属于班氏血丝虫症的患者。除了国府控制下之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完全没有马来丝虫的感染个案外,大陆来台人士之马来丝虫感染者经居住数十年后,仍未发现有本土马来丝虫症之个案,除得以认为国府血丝虫症防治计画确实有所成效外,似乎也显示这四处地方并不具有得以有效传播马来丝虫的媒介。 然而从蚊媒种类的角度来看,中华疟蚊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的马来丝虫重要媒介;为何有重要蚊媒的存在却无法造成该丝虫症的传播,或许还得要从中华疟蚊栖息习性、民众生活型态,以及环境开发等因素再深入予以讨论。综合上述班氏丝虫症与马来丝虫症,在中国东南沿海到台湾的感染现象,不难看出尽管环境条件与特定蚊媒的生态范围(ecologicalcircle)甚广;然而各地血丝虫症发生之风险率及种类仍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不惟决定了日后防治测落之成败,事实上也标志了当地居民经营或开发自然环境后,如何影响了特定蚊媒的生存条件,以致各地产生不尽相同之丝虫症感染现象。 治疗措施 西医药治疗 (1)病原治疗:乙胺嗪每日600mg,分2-3次服,1周为1疗程,间歇用3疗程;呋喃嘧酮:每日20mg/kg体重,分3次服用,疗程7日。 (2)对症治疗:淋巴组织急性炎症期可口服解热镇痛剂或强的松;乳糜尿可用12.5%碘化钠溶液做肾盂加压灌注,或手术治疗;鞘膜积液手术治疗;象皮肿可绑扎或理疗。 中医药治疗 (1)热毒炽盛:四肢、 肿胀疼痛,红肿压痛,发热寒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苦参30克。 (2)湿热下注:下肢肿痛, 肿胀疼痛,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尿如米泔。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薜15克、菖蒲10克、黄柏10克、车前子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石韦10克、木通10克、土茯苓15克、苦参15克、扁蓄10克、蒲公英30克。 (3)虫阻经络:下肢肿胀,皮肤粗糙,苔薄黄腻,脉细滑。 治法:杀虫散结通络。 方药:制马钱子1.5克、穿山甲15克、川牛膝15克、归尾10克、木瓜10克、汉防己10克、泽泻15克、路路通10克、槟榔15克(打碎)。 (4)碧桃干(未成熟的桃干果)、干石榴皮各10克,干茶树呆3克,食盐少许。将前3味入锅,加适量水煮汤,去渣,加入食盐调味即可。饮汤。 验方:治丝虫病,贯众5钱。用法:水煎加酒、糖各半两,早、晚各服一剂。 验方:治丝虫病下肢象皮肿,红苋菜不拘量。用法:煎汤经常服。 对症治疗 1.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可口服强地松、保太松、阿斯匹林,疗程2-3天。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卧床休息,抬高骨盆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限制脂肪,蛋白饮食,并用中药治疗。 3.象皮肿。①保持患肢皮肤清洁,避免挤压摩擦及外伤。②辐射热烘绑疗法:将患肢放入砖砌腿炉或电烘箱内,温度60-100℃,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分钟,1个月为一疗程,一年内可行2-3个疗程。③外科疗法,对下肢严重者可施行皮肤移植术,阴囊象皮肿可施行整形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分类 4 疾病概述 5 疾病描述 6 症状体征 7 疾病病因 8 病理生理 9 诊断检查 10 治疗方案 11 预后及预防 12 流行病学 13 特别提示 附: 1 班氏丝虫病相关药物 1 拼音
bān shì sī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bancroftosis
3 疾病分类感染科
4 疾病概述班氏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由蚊虫传播。早期临床特征主要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因淋巴管阻塞形成象皮肿。
1、传染源 班氏丝虫只感染深微丝蚴血症者为惟一传染源(包括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自然界尚未发现班氏丝虫有贮存宿主。
2、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为蚊虫,我国北纬32以北主要淡色库蚊,以南以致倦库蚊为主。
3、易感人群男女老幼皆易感。夏秋季节适于蚊虫繁殖及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故发病率以每年5—11约束为高。人体感染丝虫后仅产生地水平免疫力,故可反复感染。
5 疾病描述班氏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由蚊虫传播。早期临床特征主要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因淋巴管阻塞形成象皮肿。
6 症状体征潜伏期4个月至1年不等。感染后半数不出现症状血有微丝蚴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一)早期(淋巴组织炎性病变期)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多发生于下肢,长进有腹股沟、腹部淋巴结肿痛,继之出现大腿内侧淋巴管炎由上向下蔓延,称“逆行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批内毛细管时,局部出现红肿与压痛,俗称“流火”。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常呈周期性发作,多发生于劳累之后,以夏秋多见发作时伴高热(38℃—39℃)。此外尚有乏力、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肢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
2、丝虫热 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2—3日后自退。有些仅有低热而无寒战。局部无淋巴结炎或淋巴管言,有时伴。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言或淋巴管炎所致。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多见丝虫热发作。
3、精囊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表现为发热剂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则。局部检查可见睾丸和附睾肿大,有压痛,精囊上一个或多个结节性肿块,压痛明显,持续数天后可自行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反复发作可致肿块逐渐增大。
4、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又称“丝虫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及淋巴结肿大。肺部有游走性浸润、X线胸片可见支气管血管纹理增多和广泛粟粒样斑点状阴影,痰中可找到嗜酸性粒细胞和夏—雷结晶。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白细胞总数20%—80%不等。血中常可找到微丝蚴。
(二)晚期(淋巴阻塞性病变期) 系淋巴系统增生、阻塞所引起的表现,炎症仍反复出现,故多数病例炎性和阻塞性病变交叉重叠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结内淋巴窦的曲张为导致淋巴结肿大的因素。肿大的淋巴结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形成肿块,触诊似海绵状包囊,其中有硬核感觉,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时可找见微丝蚴。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管曲张常见于腹股沟、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今索淋巴管曲张常相互粘连而成索状,不易与精索经曲张相鉴别,且二者多并存。
2、鞘膜积液 多见,轻者常为无症状,积液较多者阴囊体积增大,皱褶消失,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积液可为草**淋巴液或乳白色的乳糜液,积液沉淀中可找到微丝蚴。
3、乳糜尿 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淋巴管阻塞造成肠干淋巴管内淋巴液返流,进入泌尿道内形成乳糜尿,淋巴瘘处伴出血混料类称为乳糜血尿。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亦可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股沟等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一般发病后持续数日或数周而自行停止,但劳累或进食油腻后可再诱发。尿呈乳白色若混有血液则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较清,下层为粉红色沉淀,内含红细胞、比细胞、淋巴细胞,有时可找到微丝蚴。
4、象皮肿与淋巴水肿 两者在临床上常难区别,且常同时并存。淋巴水肿与可逆性水肿,淋巴液水流改善后可自行消退若淋巴回流不能恢复,日久发展为象皮肿,此时有或无凹陷性水肿,皮肤肥厚、变硬、不出汗、干燥,后期为过剩的纤维化,皮肤粗糙,出新褶沟、疣状结节。由于局部循环障碍,抵抗力降低,易招致链球菌或其他化脓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象皮肿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可全腿且发展快而严重,亦会引起阴囊象皮肿。
7 疾病病因1、传染源 班氏丝虫只感染深微丝蚴血症者为惟一传染源(包括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自然界尚未发现班氏丝虫有贮存宿主。
2、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为蚊虫,我国北纬32以北主要淡色库蚊,以南以致倦库蚊为主。
3、易感人群男女老幼皆易感。夏秋季节适于蚊虫繁殖及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故发病率以每年5—11约束为高。人体感染丝虫后仅产生地水平免疫力,故可反复感染。
8 病理生理丝虫病的发病与病变主要由成虫引起,感染期幼虫亦起一定作用,与血中微丝蚴关系不大。病变发生发展取决于丝虫种类、机体免疫反应、感染频度、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数量、成虫寄生部位以及是否合并继发感染等因素。在幼虫进入机体发育为成虫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代谢产物以幼虫蜕皮液、虫体子宫内排泄物以及死虫的裂解物均可引起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及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衍及丝虫热等。晚期表现则为淋巴组织病理改变及继发细菌感染的结果。
目前认为,免疫机制是产生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免疫反应与淋巴系统的损害有关,急性淋巴管(结)炎被认为属1型或3型变态反应,组塞性丝虫病组属4型边带反应。早期以渗出性炎症为主,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管腔内充满粉红色蛋白质液体和嗜酸性粒细胞。继之,淋巴结和淋巴管内出现肉牙肿性反应,肉牙肿中心为变形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绕以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上有胆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类似结核结节。由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内膜增厚和纤维化管腔中形成息肉或纤维性栓子,最后淋巴管形成纤维索状物,即为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淋巴系统发生阻塞导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组织内,因其蛋白含量高,不断 纤维组织增生使皮下组织增厚、变硬而形成象皮肿。由于局部巡循环障碍,皮肤抵抗力降低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使象皮肿加重及恶化,甚至出现局部溃疡。
9 诊断检查实验室检查:丝虫病早期有过敏反应的病人,白细胞总数常为10—20×109/L,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为主,伴有细菌感染者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一)病原学检查 血液体体液中检出微丝蚴是诊断早期丝虫病惟一可靠方法。
1、血液微丝蚴检查 晚10恩时至次晨2时检出率最高。
方法有:
(1)厚血片法:耳垂血三大滴在玻片上制成厚薄均匀的厚血片,干后溶血,染色镜检;
(2)鲜血法:耳垂后一大滴在玻片上加水溶血稀释,加盖玻片后地倍镜下找微丝蚴,微丝蚴自由摆动,前后卷曲,较易识别。方法简单,但阳性检出率低;
(3)浓集法:取抗凝静脉血2ml,加整流10ml溶血,摇匀,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此法阳性率高;
(4)白天诱出:口服乙胺嗪100mg后,15、30、60分钟分别采外周血找微丝蚴,检出率低;
(5)薄膜过滤法:抗凝静脉血2ml经孔径3um的核孔薄膜过滤后取下薄膜,用热的苏木素染色5分钟后镜检。此法检出率和微丝蚴检出数斤高于厚血片法和浓集法。
2、各种体液微丝蚴检查 可在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尿、乳糜腹水、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骨髓等标本中检查微丝蚴。
(二)免疫学检查
1、批内试验 注射犬恶丝虫抗原005ml于受试者铅笔,15分钟后丘疹直径>09cm者为阳性。此试验敏感性和特异高,与血中微丝蚴检出符合率为862%—941%。
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国内以牛丝虫成虫为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法查患者血清中抗体,阳性率85%—992%。该法具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又可反映防治成效。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以该法查血清中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为本病较理想的辅助诊断方法。
4、检测循环抗原 对微丝蚴阳性病人有较高的敏感性,为一种特异诊断方法,但对微丝蚴阴性病人则敏感性较差。用单克隆抗体查循环抗原可作为抗丝虫病药物疗效评价的检测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杂交试验和PCR可用于微丝蚴血症检查,血中微丝蚴量少和需行虫种鉴定者尤为适用。诊断 依据流行区旅居史,有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性淋巴管炎、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等临床,即应考虑丝虫病可能。外周血、体液中找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疑为丝虫病而未检出微丝蚴者可以大剂量乙胺嗪(海群生)作治疗性诊断,如出现发热、淋巴系统反应和淋巴结节,诊断即可成立。急性期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性相区别。晚期腹股沟淋巴肿大形成之肿注意与腹股沟疝区别。精索炎和附睾炎应与附睾结核鉴别。入迷尿虽多见于丝虫病,但也偶见于结核、肿瘤、包虫病以及其他因素所致腹膜后淋巴系统广泛破坏而引起的淋巴通路受阻。
10 治疗方案(一)病原治疗
首选药物为乙胺嗪,为微丝蚴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服药后反应较重,治愈丝虫病须在数年内反复治疗。成人可用乙胺嗪06g/d,分3次服连服7d,总剂量为42g;血中微丝蚴多,体制好的成深患者可每天午后服15g,连服2d,或每次075g,2次/d,连服2d,或每天下午10g,连服3d,总剂量30g;亦可采用小剂量长疗程法,每周一次,每次05g,连服7周,总剂量36g。 在流行区可采用全民服药,以免血中微丝蚴量少者或慢性病人漏治。成人每次服乙胺嗪6mg/kg,儿童酌减,每周或半月服一次,共服12次,成人亦可05g一次顿服。乙胺嗪杀死微丝蚴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关节酸痛皮疹等。随后药物作用于成虫可出现淋巴系统的反应,如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淋巴管扩张和淋巴管结节等。严重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个月以内的或8个月以上妇女及乐清期妇女乙胺嗪治疗应暂缓或禁忌。
(二)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 可口解热镇痛剂或强的松,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 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少食脂肪、多饮水,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久治不愈者可试用20%碘化钠或1%—2%硝酸银6—10ml作肾盂内冲洗,有一定效果。顽固性乳糜料患者可行肾蒂淋巴扎剥脱术或淋巴转流术可能有较满意的效果。
3、象皮肿与淋巴水肿 采用棒绑扎为主的综合疗法可能有效。巨大阴囊或 象皮肿可手术整形,鞘膜积液可行睾丸鞘膜翻转术腿微静脉—淋巴管吻合纤维外壳手术治疗下肢象皮肿可获满意效果。
11 预后及预防1.普查普治 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流行地区全民服用乙胺嗪为控制传染源的较好措施。
2.减少和杜绝传染源。消灭蚊虫孽生地,药物灭蚊,加强个人防蚊措施,切断丝虫病传播途径。
3.加强对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中应注意:(1)对原阳性病人复查复治;对以往未检者进行补查补治;(2)加强对血检阳性户的蚊媒监测,发现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户为中心,向周围人群扩大查血和灭蚊,以清除疫点,防止继续传播。
12 流行病学丝虫病呈世界分布、流行极光。丝虫病在我过流行遍及中南部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省),分布北起山东东陵,南至海南三亚,东以沿海为界,西至四川雅安。曾居世界第一位,威胁几亿人的健康。经40多年的努力防治,目前我国丝虫病患者5/6已被治愈。我国班氏丝虫病占丝虫病人总数的2/3,分布于14个县、市、自治区,多位于长江以北。
13 特别提示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男女老少均可感染。流行区微丝蚴感染率高峰多在21~30岁。班氏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我国中部和南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和台湾等16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病流行。
该疾病可能与宿主的生理状况、生活习惯,尤其是睡眠习惯有关;亦与微丝蚴特有的生物节律有关,这种节律受宿主的昼夜节律影响并与之同步。丝虫从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并产生微丝蚴的时间,一般约需8~12个月。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2~3个月,成虫约可存活3年。
班氏丝虫病相关药物 枸橼酸乙胺嗪片等,并出现结节。马来丝虫病患者出现的反应常较班氏丝虫病者为重,血中微丝蚴数多者反应也较重。盘尾丝虫
枸橼酸乙胺嗪片班氏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由蚊虫传播。早期临床特征主要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因淋巴管阻塞形成象皮肿。我国流行的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均属淋巴丝虫病。
班氏丝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东地中海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约70个国家和地区。马来丝虫病流行限于亚洲, 主要在东南亚、东亚和南亚的十余个国家。我国中部和南部的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上海、湖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及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丝虫病流行。据防治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估计,全国有丝虫病约3100万。
以上信息摘自中国疾控中心
泊[泊,读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其他十二氏为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本书列其源流为:
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禹:姓姒。夏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分衍出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崇氏。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纪),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传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
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泊”,即为夏朝分封的诸侯国(今安徽泊州),其泊侯的后裔以祖上受封国名为姓氏,称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第,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来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朝廷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地方同化了。比如葬俗,按疍俗为水葬,“棺沉海底”,自清朝雍正初年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之源,是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始用该姓。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二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汕头市、台湾省桃园县有泊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泊中泰:(公元1936~今),广东潮阳人。著名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官员。
泊中泰是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局峡山分局原副局长,经济师。
1949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时加入陈后围地下交通情报站,任实习交通员。1951年1月调人潮阳市税务局,一直在基层征收单位工作。1956年6月起任副所长,税务机构分设后任峡山分局副局长,1997年6月离休。
他从事税务工作四十七年,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团结进取。每项工作部完成得很出色,1959年被潮阳县人民委员会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汕头市 评为税务系统米进工作者。
1996年分别被三峡、潮阳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劳动者。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高辛氏王族纣王之叔比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比干是(太丁)之子,是第三十代商王帝乙的弟弟,第三十一代(末代)商王纣的叔叔。
二个渊源:源于古癸比部落,出自舜帝之妻癸比氏(癸北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注:应为癸比氏(癸北氏)。就是说,帝舜的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子二人:一个叫义均,一个叫季厘;三妃癸比氏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宵明,一个叫烛光,生活在黄河溢漫的大泽边上,那两个女儿身有神光,灵照百里,可以照亮方圆百里之内,是为湘神。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莒国国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姓纂》记载:春秋时期的莒国有犁比氏。
少典氏第十四代、黄帝轩辕氏第三代为少昊。西周初期,纣武王封少昊之后于祁邑,而置莒其后,兹舆徙于计,二世兹丕复归莒,至纪公乃复纪姓,传三十世而灭于楚国。其分衍姓氏有莒氏、万氏、莒子氏、舆期氏、兹丕氏、展舆氏、庶其氏、郊氏、捷氏、裂氏、犁比氏、林闾氏、渠丘氏、着丘氏、安丘氏、且于氏、务娄氏、无娄氏、菀羊氏,其以邑者有,林氏、挐氏。
其中的犁比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简化为比氏、犁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顷王襄(熊横),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为芈姓,季连氏。其后裔繁衍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孙楚顷王襄,名熊横,迁于陈邑,其后代分衍出诸多姓氏。
单姓有:
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其公族则有,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
斵耆氏、斵乳氏、斵谷氏、斵强氏、斵缗氏、斵文氏、斵班氏、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其中的斵比氏、伯比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简化为比氏、斵氏、伯氏。
注:斵,读音作zhuó(ㄓㄨㄛˊ)
第五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中国 云南昭通地区 概述》一书记载,比姓是 姓氏之一,今云南昭通地区有比氏 分布。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原姓比渣穆氏,汉化姓氏有比氏、穆氏、蔡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资料有待补充。
2堂号:
西河堂:比氏得姓始祖林坚,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于此。
三历史名人:
比 干:(公元前1092~前1029年),子姓,沫邑人(今河南卫辉)。著名商朝末期忠臣。
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为殷商贵族,商三大丁(文丁)之子,名干。其兄乙继位后,封干于比邑(今山东曲阜),称比干。
比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侄儿帝辛。比干从政四十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朝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横征暴敛,比干因此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王问比干何以自恃,比干回答:“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王怒道:“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剖比干,视其心。比干因而惨死,终年六十三岁。
当时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
比干庙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顿房店乡比干庙村。比干为商纣王之叔,林氏宗祖。商朝末年,因不满纣王无道,被剖心残杀,葬于牧野(今河南卫辉)。比干庙占地四十四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壮观。每年的5月24日,世界各地的林氏、比氏、梅氏、荡氏、王氏、干氏等宗亲会,都要来此参加纪念比干诞辰的活动。
血丝虫病详细资料大全
本文2023-09-22 06:10: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608.html